「尋找靈魂伴侶」是個壞主意?!
「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去尋找那唯一的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民初詩人徐志摩曾經這樣說。其實,不獨浪漫才子有這樣的想法,放眼古今中外,對愛情懷抱同樣心態的人,委實不在少數。英文「靈魂伴侶」soulmate一詞,最早是由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柯立芝在1822年創造出來的,但是這個概念源頭可以向上再追溯到希臘神話。受到人類的挑戰,天帝宙斯怒將原有兩張臉、四條手臂、四條腿,和兩套生殖器的古人類用閃電劈成兩半,自此以後,只剩一半身體的人們必須設法找回被拆開的另一半,靈魂才得以完整。
時至今日,這個「找到另一半,讓靈魂得以完整」的浪漫概念,已普遍存在我們社會的通俗文化中:不僅夫妻間習稱彼此為「另一半」,我們更不難在小說、戲劇、流行歌詞中發現這一類對愛情的描述:「我倆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終於遇到真命天子/女」、「雙人枕頭倘無你……你是我靈魂的一半」。彷彿單身是缺陷,唯有找尋到自己的「靈魂伴侶」,人們才覺得感情與生命趨於完整。
根據梅瑞斯特民意調查機構 (MIPO) 2011年一項名為「命中注定!大多數美國人相信靈魂伴侶」的民調顯示,在美國,大約有四分之三的人相信世上有某個人為他們而存在,找到那個人,會讓生命充實完整。這種想法在年紀愈輕的人當中比例愈高,三十歲以下主要擇偶年紀的民眾,有百分之八十抱持這種愛情觀。台灣雖然沒有類似的民調,但是從民間的盛行的「緣份天定」「月下老人系紅線」等觀念來推想,可能懷抱這種浪漫愛情觀的人,比例也頗高。然而,最新的一項科學研究顯示,也許這整個「靈魂伴侶」的想法,是個壞主意!
發表在最新一期實驗社會心理學期刊的一篇論文:「構築愛情:『天生一對』很傷感情」,研究兩種不同的愛情觀對親密關係的影響:一種將愛情視為「與靈魂伴侶的緊密結合」,另一種則將愛情喻為「在一段旅程中攜手相伴」。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形容他們之間的關係是靈魂伴侶的人,感情有較多令人沮喪的結局。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比較他們在和諧相處時,以及在有衝突產生時對感情的滿意度。
研究人員發現,「靈魂伴侶組」在發生衝突時,比「旅程攜手組」更顯著感到痛苦。研究還顯示,當「靈魂伴侶組」找到感覺上是另一半的人時,往往有較短暫、但更激情的關係。關係短暫是因為一旦有衝突產生,他們較無法應付、較不能努力想辦法解決衝突,反而認為衝突意味著彼此並非真的天作之合;既然對方不是命定之人,顯然這份感情是個錯誤,分手也罷。相形之下,「旅程攜手組」一開始便傾向尋找能夠與他們一同成長,而不是立刻就能夠產生強烈激情的伴侶。當雙方有衝突發生時,他們會將衝突視為旅程中難免的跌宕起伏,較能彼此合作化解歧異,因此整體而言,這一組有滿意度較高的親密關係。
研究顯示,人們看待感情的方式,會大大地影響他們在親密關係上的成功和滿意度。這個研究的寓意是,如果太認真對待尋找靈魂伴侶的想法,冀求伴侶和自己達到百分百完美的契合,反而可能危及親密關係。
再回頭來看浪漫詩人徐志摩,不惜先後拋妻棄子、奪人之妻,在短暫的34歲生命中經歷了張幼儀、林徽音、陸小曼等三段感情,最終尋得他完美的靈魂伴侶了嗎?將徐志摩的愛情故事,拿來對照如今的這一篇心理學研究,顯露出的反倒是梁啟超規勸他的話中蘊含的人生經驗與智慧:「……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得寧帖也極難。所夢想之神聖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嗚呼!志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當知吾儕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斯可以領略生活的妙味矣。」(文/活躍星系核)[心靈咖啡微信號:psycofe]
(閱讀更多心理學文章請進入「心理學人」——心理學圈子裡的人都在這裡!)
編輯推薦:
期待靈魂伴侶有損婚姻
心理研究:靈魂伴侶的戀愛關係滿意度最低!?
找個靈魂伴侶:專家說,這是廢話!
當深愛變成殺害:恐怖情人,究竟要的是什麼?
測試推薦:
測測他對愛情的偏執程度吧
推薦閱讀:
※親愛的,請不要成為伴侶的「存量包袱」
※從婚神星看婚姻伴侶
※你們之所以不能成為靈魂伴侶,一定是缺了那一點!(原創)
※這六種伴侶更容易獲得長期幸福
※現代伴侶關係的六種形態模式,婚姻只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