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人生——讀《瓦爾登湖》後感1200字作文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題記
輕叩一本名著,細細地與梭羅促膝談心;翻開一卷墨香,輕輕地聆聽瓦爾登湖彈奏的梵歌。
回歸自然的純潔,回歸淡泊的境界。我,作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讀這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爾登湖》,為我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說:「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裡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
真的很難想像,梭羅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床,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著的信念,僅僅憑藉著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至高的境界。當時正處於工業時代,物質的優越並沒有讓梭羅迷失,隨波逐流,他曾在《經濟》中寫到:
「……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會被梨入土壤,化作糞肥……」
將所謂的經濟與自然對立,當人們奢侈地享受生活時,卻忘記這浮華世界背後的陷阱,難道就不怕醒來之後會是一場噩夢?似乎從原始時代開始,那些可以被稱得上是「智慧」的東西早已被這社會的發展所拋棄,人們對於自然只剩下貪婪,總是渴望獲得什麼,有時像是一個無底深淵,永無止境。
梭羅總愛引用,記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羅利的英譯對句:
「既然人人樂道肉身本具頑石性,慈善心腸何能不將煩惱痛苦忍。」( 365作文 http://www.lmmw365.net/zuowen/ )
帶著諷刺去批判著人類的盲目,帶著幽默去痛斥人類的無為。對於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謂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謂的統治階級,這對生活在基層的人民而言,生來位卑,他們活著就像一部機器,為了不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上貶值,拋棄了氣概,拋棄了自尊。是的,他們的勞動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們的智慧卻在貶值,難道這就是「安逸者」?這正如梭羅所言:「你剛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進絕望之鄉。」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回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里。
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很多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迴正是生命的蘇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淡泊是智者的動力,像是一把摺扇,送來徐徐清風,拂去一片焦慮;又像是一面鏡子,照清嬌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質;還像是一首詩詞,念時如痴如醉,回味時百感交集。
月下共飲,湖邊共賞。邀君在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這份淡泊中共尋那份靜謐!
浙江湖州吳興區新世紀外國語學校高三:陳允璐
第2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000字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蕩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著人類、侵蝕著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著,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著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里,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閑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升直到艷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凈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裡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裡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裡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第3篇 讀《瓦爾登湖》有感1200字
神的一滴——讀《瓦爾登湖》有感
杭州第十四中學高二(12)班周曉婕
沒有地方比這湖更接近天堂和上帝了,我想。天堂本來是以神話開頭的,這一畔湖水卻讓它一下子貼近了大地,貼近了蒼生。梭羅說,他深信,沒有人會強行去穿尺寸不適的衣衫的,只有尺寸恰如其分才應是最好的需求。那麼,我說,瓦爾登湖就是美的衣衫,夢的衣衫。
梭羅稱瓦爾登湖為「神的一滴」,他坐在陽光融融的湖前,坐在這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他在想什麼呢?想的是「多多授人以勇氣而非絕望」?想的是「在一個夏季,來播種真誠,真理,樸實,信心」?想的是,「瓦爾登湖最深隱的泉眼在他的哲思之上」?
於是瓦爾登湖流出的水成為字裡行間不時閃現的靈光,描摹著美麗自然,指導著簡單生活,討伐著金錢社會。忍耐了一個世紀的乞力馬扎羅的雪,是從海明威的筆下開始融化的,而世人的混沌卑微的思想確是消融在梭羅的筆跡里。《吠陀經》里說道,一切知,俱於黎明中醒。
那麼瓦爾登湖晶瑩的湖水裡反映的必將是那黎明金色的霞光,緩緩照上我蒼白卻又渴望光亮的臉龐。
余秋雨教授曾在象牙塔里捫心自問,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麼世間學問的真正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呢?如果精神與體魄總是矛盾,學識與遊戲總是對立,深邃與青春總是無緣,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瓦爾登湖碧波不興,就將內心濁氣滌盡:那個有悟性的智者不垂不釣,就在俯仰之間,將最澄明、最流盼的真理的眼神擁有了滿心滿懷。試問世間又有誰能不在心裡俯下身子,向那沒有什麼可容納的下的湖深深膜拜呢?至少我已為它的靈智所傾倒,多少讚歎,欲說還休。
徐志摩曾說「入世深似一天,離自然就遠似一天。」於是他「帶一卷書,走十里路,選一塊清凈地,倦了時,和身在草綿綿處尋夢去」。可梭羅卻在閑暇之餘,不忘著將林間吹入常醒的清風帶回世間,他將與山水的心契與領會,與讀他故事的人以心換心。他用心在講一個故事,作為永久精神棲息的場所,在他的故事裡,我們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停留與守侯。在他的故事面前——如在澄明的瓦爾登湖面前,我們坦蕩如赤子。用裸體的靈魂接受著最徹底的洗禮,我想我的臉色一定帶著特殊的紅潤,我的嘴角一定掛著神秘的笑容,是的,我感動著,卻不是受惑於寺廟殘餘的靈光,而是感動於它纖塵不染的低訴,感動於它虔誠中神聖的美麗。巴烏斯托夫斯基回憶自己談到的優美的詩篇,總恨不得將書頁對著陽光照一照,想察覺裡面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而我也不止一次地想從這故事裡挖掘出那常讀常新的理由,以至我常常懷疑它真實的存在——這種精神是無法比擬的。
一干人在伐著罪惡的枝椏,只有一個人在猛砍著罪惡之根。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有表情的景色,它能讓望著它的人,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淺。那就且容我在這罪惡枝椏的留白間體會人間有味,容我在這湖波光里,一如玲瓏的水珠,對自然抱有一顆敏感之心。「我生活在瓦爾登湖,再沒有比這裡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他掠過湖心的一陣清風:在我的手心裡,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隱的泉眼,高懸在我的哲思之上。」
第4篇 讀《瓦爾登湖》1500字當一本書清新的空氣滲透腦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環繞,那又是一種戰鬥,戰鬥在塵世中的寂寞自然里。
《瓦爾登湖》的品讀,總覺得地點不夠好,每次翻閱,總覺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好似有一堵牆,讓我不明白作者的用意,卻又覺得如此得體,這一種感覺就像是熟透了的柿子從樹上掉下來,爛透了!直到有一次,與朋友爭執被騙,躲在窩裡再次翻閱,只覺每種生命都是一個悠哉的精靈,暢快與滿足之感油然而生。
寂寞的書自然有寂寞的讀法,也許只有一個人的心真的可以靜下來的時候才能讀出這本書的滋味。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懂了,只是覺得,好美。
幻想了一下作者的瓦爾登式生活,天作棋盤星作子,地為琵琶路為弦,或許作者不感到寂寞,因為他可以舉杯邀明月,飛鳥相與還,大自然就是他的無窮無盡良友,清風作伴,任爾春水東流。只是在我看來,未免有些許恐怖了,終日難見人影,就是「辟穀」也受不了這麼長時間的孤寂,人終究是一種群居動物,或許人們可以有魯濱遜的堅毅,但極少能忍受閉關鎖國的「百年孤獨」。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作者在這一寂寞中尋找自然的弦律,書中那個留下痕迹的小動物描寫令我神往,晨曦出黃昏歸,卻發現有貌似小松鼠留下的問候,何等愜意與滿足?恐怕陶淵明知道了也非得羨慕不可。
正是這份寂寞,給了作者格外敏感的感覺與美好的想像,縱然雨中漫步,四處飛舞著的也是自然的朋友,可以說作者甚至可能將一個水分子幻想成一個水精靈,傾聽著它們在和風細雨中的律動與笑聲。這種極端的聯想令作者深深愛上了自然,因為它是如此的生機勃勃並且仁愛有情,這就是作者寂寞的寄託了。
在對世事的抵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作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於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雲,蒙蒙時雨」一樣,即使雲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泌之洋洋,可以樂飢」之下,一切煩惱皆煙銷雲散了。
生活就如同一場夢,只不過每個人的陷入深淺不同,作者以夢視人生,在自己的世界裡自由幻想,這是一種對世俗的妥協與退避,這也是多少隱歸山林之人的想法,當一個人面對一個社會的規則,而且這個規則在當時又是無可厚非的時候,他沒有凌駕規則之上的實力,卻又不願在規則下低頭,就只好跳出這個規則,那就只有跳出這個社會了,聽起來這多少有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仙風道骨,只可惜卻帶著滿腔的憤懣。
作者跳了出來,他用自己的行動表明,跳出來是可以很好的生活的,只是不知道是作者小視了自己的品質,還是高估了社會的品質,他的書並未一片大好,他的事也沒被標榜,或許只有在一干寂寞的人打發寂寞時,看一下他的書,之後驚嘆:呀,這種生活真好。之後,寂寞的人不寂寞了,也就放在書櫃中封存了。作者筆下的動物即使再生動,大多數人也無非說一句:寫得真好。罷了。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還是喜歡規則的,即使窮一生之力,畢其功於一役,也還是想抓住規則。
作者倒也給了人們另一種規則:自然規則,日出而作,日落而眠的悠閑,撫月吟夜雨、隨日盪清波的自在,這的確是一種好規則,唯一的缺點就是孤寞——人少。可萬一人多了,不知道作者是否想過,再完美的規則也抵不住人多,這就是一個悖論,找不到解決的方法。
作者的寂寞是一瓶封存的老酒,愈濃愈香,只是讀者偶爾才能從書中呷上一口,雖回味悠長,卻無可奈何,無法貯釀,但就是這麼一小口,就如一句精簡的詩句,令人終生難忘。
就是這麼一口酒,值得任何人去品嘗。
安陽市一中分校高一·七班高一:蘇悠然
第5篇 最是那一抹綠色——讀《瓦爾登湖》有感1200字最是那一抹綠色
——讀《瓦爾登湖》有感
「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著它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淺……」是的,《瓦爾登湖就是這樣一部超驗主義美文的代表。
為了驅散生活中的陰影,梭羅來到瓦登湖。他以四季輪迴的方式布局成篇,用完整的形式結構突出刻畫了主人公的形象。在季節的變化中體驗人生、體驗理想、體驗未來,從表現唱著夜曲的鳥雀與動物鳴叫的《聲》到體驗收穫喜悅的《種豆》;從「躺在冰上看梭魚」的《冬天的湖》到「很像混沌初開,宇宙創始,黃金時代的再現」的《春天的來臨》,他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綠色和自己的人生坐標。
讀著這本書我擁有了一份寂寞而恬淡的心境,完全融入進了這樣一個現實與理想完美結合的世界。梭羅並不是刻竟要過一種消極遁世的隱士生活,而只是進行著人生實驗——簡化生活、回歸自然。目的呢,是為了更好地去運用生命熱愛人生。在這片優美的環境中,他的理想上的迷霧不知不覺地消散了,他的心也有了可以依託的地方。避開城市的喧囂,獨自深入林中,與鳥獸為鄰,聽蟋蟀彈唱。這一抹綠色,為梭羅疲倦的靈犀送上了溫暖的懷抱;這一抹綠色,讓都市的紛繁漸漸遠離了梭羅的腦海;這一抹綠色,使梭羅更加迷戀自然,熱愛生命。
這樣一部成功的作品是離不開瓦爾登湖那幽靜秀麗的景緻的。換句話說,是瓦爾登湖的美讓梭羅找到了心中的綠色。可是現在充斥在我們周圍的只有金屬的堅與冷。日益膨脹的城市,馬達隆隆替代了蛙聲蟬鳴;當更多鋼筋混凝土的建築拔地而起時,這裡也許不會再有綠色的「共和國」。不由地聯想起余光中的散文《伐桂的前夕》,他說「在現代,只能感受月桂樹最後的一縷芬芳……」如果人們不懂得保護環境,那麼當他們試圖從身邊尋找精神的伊甸園來舒緩情緒時,看到的也評只有最後一抹綠色了。梭羅是幸運的,因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直至今日,「瓦爾登湖又有多少呢?」
但令人高興的是,隨著上海世博的臨近,這個問題越來越受政府和市民的重視,儘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與此同時城市的綠化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在我看來,世博會的舉辦至多只是催化劑,最重要的是環保的理念其實已經深入人心。在香港澳門的大街小巷看不到果皮紙屑;新加坡通過加強懲治力度也讓這個國家擁有了「花園」的美麗……畢竟,有誰不嚮往生機盎然的大自然呢?或許,我們再也回不到梭羅的時代,再也找不出與瓦爾登湖一樣的美景了;但只有努力,我想我們依然可以擁有純凈的藍天。
「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經冷卻,但是還沒有凝結,而其中連少數塵垢也還是純結而美麗的……」,多麼迷人的景緻啊!雖然生命中總有一些無法挽回的東西,但只要保持一份綠色的心靈,那麼依舊可以與梭羅一起享受「瓦爾登湖」之美。
第6篇 【讀書札記】瓦爾登湖800字
我也在心裡惦記著另外一些人,他們似乎外表闊綽,但其實是所以社會階層中窮得最叮噹響的,他們積攢了一些閑錢,卻不知如何去用它,也不知道如何去淡漠它,因此反倒給他們自己打造了一幅金銀做的腳鐐。
飛鳥不會在洞穴里鳴唱,鴿子不會在籠子里流露他們的純真
這虛假的人類社會——
——為了追尋塵世的宏偉
天堂的樂趣如空氣般稀薄
一個階級的奢華全有賴於另一個階級的貧困來得以維持
原始人的生活過得簡單之極,身無遮攔,顯然有這樣的益處——他們自始自終是大自然的過客
清晨的濃濃的霧氣籠罩,我傾聽到了一隻離群的雁在湖上摸索著,像迷途一般唉唱,宛如霧的精靈
一千個人在伐罪惡的枝丫,卻只有一個人在猛砍著罪惡的根
善行一旦變質,便奇臭無比,就像人的屍體和神的屍體變質以後都會發出腐臭一樣
請別傲然杵在在那裡做一個窮苦人的先知,而要儘力去做一個值得活在世上的人
一個人勇於放棄的東西越多,他便越是富足
這座房屋的框架,雖然如此的單薄,卻是一種圍繞我的清透晶體,讓建築者立即心生感觸,它散發著聯想的氣息,宛如一幅淡淡的素描
無論何時我凝神靜氣地望著一池湖水,它給我的印象卻好似山中的一汪潭水,高高的泊在山坡上。它的湖底比其他湖的水面高許多,因而,在朝陽初升之時,我眼中的湖水花落了他夜色的霧紗,漸漸的,他柔緩的漣漪,或它亮華如鏡的湖面,在遠近各處清晰起來。此時的霧靄。如幽靈般悄無聲息地隱沒於深林中,有猶如異教徒在夜間的秘密聚會,偷偷散場了。露珠隨後仍垂吊在樹枝上,垂吊在山邊,整天都不消失
湖上清透的空氣被烏雲變得暗淡起來,湖水卻充盈著光輝,倒映出一個低垂的天際,顯得彌足珍貴
因受所處的環境的影響,靈魂誤解了自己的角色,知道以為神聖的導師向他顯露了真相,然後他方知自己是高貴的婆羅門
如果你挺胸直立,面對真相,你會注視到,陽光在它的兩面熠熠閃耀,它彷彿一柄阿拉伯的彎刀,你能高絕到他的甘甜的利刀在花開你的心和髓,這樣你可快了的終結你的人間經歷了
初三:陳雨游
第7篇 讀《瓦爾登湖》800字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題記
當一本書清新的空氣滲透腦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環繞,那又是一種戰鬥,戰鬥在塵世中的寂寞自然里。
回歸自然的純潔,回歸淡泊的境界。寂寞的書有寂寞的讀法,只有心真的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的領悟。細品《瓦爾登湖》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裡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床,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著的信念,僅僅憑藉著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
在對世事的抵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作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於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雲,蒙蒙時雨」一樣,即使雲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淡泊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古往今來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幾人能成功?梭羅就是一個偉大的實踐者。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回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里。
梭羅用自己的一生去詮釋什麼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個個亮麗的水晶,感召著世人的心,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這裡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這裡是最寧靜的地方。以前有那麼美麗的湖畔,那麼美好的生活,而現在,這些都已化作一葉扁舟,飄在人們的心河裡……
高二:king久久
第8篇 《紅瓦黑瓦》讀後感800字我讀過很多曹文軒的書:《草房子》、《細米》、《根鳥》……每本書讀下來,最喜歡的總是故事的主人公。可讀完《紅瓦黑瓦》,我最喜歡的人卻是那個「染坊之子」趙一亮。
全書中寫趙一亮的有兩章,雖然不拿他當負面人物來寫,但從他的高傲和與林冰作對的各種事來看,他顯然也不是個「好人」。那我為什麼喜歡他呢?正是因為他那種永不屈服,隨遇而安的性格。
初見趙一亮:「趙一亮始終兩臂交叉著放在胸前,將左腳稍稍跨出幾寸,默默地站在那兒,嘴角上微帶笑容。他使我感到了一種無名的壓抑。」顯然他極為高傲,不將一切放在眼裡。我覺得這一段的描寫很傳神,讓人如同親眼所見,又強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
到後來:「在一個節目中,本應由主胡奏的一段曲子,我卻記不清了,台上的演員很尷尬地停住了。正當邵其平的臉上要浮起一臉失望的表情時,趙一亮卻把他的胡琴拉響了,雖然比我的主胡低了一個八度,但音卻是清清楚楚,並且一個一個音符都摸得極准,演員們像陷在泥淖中忽然得了救星似的,又立刻把動作做下去。這一段讓我不得不承認,趙一亮的高傲也是有資本的。他拉副弓,卻把主胡的曲子拉得很清楚,很準確。讓人不由得佩服。
其實,趙一亮還有一個勁敵——許—龍。他是趙一亮的胡琴老師,琴技自也更勝一籌。他又有小理髮店這消息傳播的絕佳渠道。面對這樣一個強敵,趙一亮所能做的就是在家苦練胡琴,並下定決心:一定要打敗口水龍!林冰每次去他家,聽到的總是他的胡琴聲。這種「為達目的,不死不休」的精神也讓我感動。
再後來,趙一亮沒考上黑瓦房,接了他爸染坊的活,他對他那雙染滿顏料的手毫不害羞,並慷慨地把他的胡琴送給了林冰。這就是生活,你沒有權利和能力改變。這種隨遇而安的性格也令我拜服。
他家染坊的家業,也在不久後,被一把大火燒為灰燼。他窮途末路,被迫去解木排,偷木頭,卻被警察查了出來,關了起來……
趙一亮的故事結束了。
我的故事也結束了。
北京英國學校初一:白力安
第9篇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讀後感400字綠洲,仙湖,這就組成了過去的羅布泊;沙漠,神秘,這乃現在的羅布泊。羅布泊,由美麗的仙湖變成恐怖的險湖,這又是誰造成的呢?是人類啊!如果你是羅布泊的一員,你會怎樣?
假如我是羅布泊最後一條小溪,那往日的美姿,乾淨將會消逝,而會成了骯髒醜陋的巫婆樣。那樣的話,會有一天比一天多的生物死在我烏黑的長頭髮上,多麼殘忍啊!
假如我是羅布泊最後一條小溪,那往日的淙淙流水,叮叮噹噹的悅耳聲將會消滅,成了乾巴巴的老太婆,那樣的話,會有一天比一天多的皺紋爬上我的臉。這是為什麼呀?還不是人類盲目地用水、引水、抽水而造就的豐功偉績!多麼偉大啊!
假如我是羅布泊的最後一條小溪,我會努力地製造線索,讓未來人和未來物知道我們都是怎樣消逝的,讓它們為我們報仇。但如果人類聽我們的勸告,那將會兩全其美:「人類啊,帶上你們的盲鏡吧!看清楚你們是在做什麼啊!你們在破壞生態平衡,在污染環境,在毀滅你們自己的家園啊!快住手吧!」多麼真誠啊!
......
第10篇 淡泊人生1200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題記
輕叩一本名著,細細地與梭羅促膝談心;翻開一卷墨香,輕輕地聆聽瓦爾登湖彈奏的梵歌。
回歸自然的純潔,回歸淡泊的境界。我,作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讀這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爾登湖》,為我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說:「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裡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
真的很難想像,梭羅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床,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著的信念,僅僅憑藉著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至高的境界。當時正處於工業時代,物質的優越並沒有讓梭羅迷失,隨波逐流,他曾在《經濟》中寫到:
「……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會被梨入土壤,化作糞肥……」
將所謂的經濟與自然對立,當人們奢侈地享受生活時,卻忘記這浮華世界背後的陷阱,難道就不怕醒來之後會是一場噩夢?似乎從原始時代開始,那些可以被稱得上是「智慧」的東西早已被這社會的發展所拋棄,人們對於自然只剩下貪婪,總是渴望獲得什麼,有時像是一個無底深淵,永無止境。
梭羅總愛引用,記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羅利的英譯對句:
「既然人人樂道肉身本具頑石性,慈善心腸何能不將煩惱痛苦忍。」
帶著諷刺去批判著人類的盲目,帶著幽默去痛斥人類的無為。對於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謂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謂的統治階級,這對生活在基層的人民而言,生來位卑,他們活著就像一部機器,為了不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上貶值,拋棄了氣概,拋棄了自尊。是的,他們的勞動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們的智慧卻在貶值,難道這就是「安逸者」?這正如梭羅所言:「你剛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進絕望之鄉。」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回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里。
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很多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迴正是生命的蘇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淡泊是智者的動力,像是一把摺扇,送來徐徐清風,拂去一片焦慮;又像是一面鏡子,照清嬌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質;還像是一首詩詞,念時如痴如醉,回味時百感交集。
月下共飲,湖邊共賞。邀君在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這份淡泊中共尋那份靜謐!
初二:476080597
第11篇 淡泊人生450字人生,人生是什麼呢?人生如茶,要在其平淡中深味其內涵。
茫茫人海中,做一個婦孺皆知的偉人不易,而做一個堅守自己之通不為聲名所累的凡人卻更難。珍惜所擁有的,甘於平淡,不做奢求,看似簡單,實則很難。聖人的心境不就平淡嗎?智著的簡單,並非因為貧乏或缺少內容,而是繁華過後的一種覺醒,是一種去繁就簡的境界。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白。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心之向才是關鍵。淡泊名利是一種心境,不求爭奇鬥妍,只為一份寧靜,來守護心靈的凈主。只求致遠能呵護精神的家園。諸葛亮說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從某種意義上說,淡泊,寧靜就是一種平和的心。只有淡泊才能消除雜念,只有寧靜才能考慮深遠。古人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又說,難得糊塗。須知,聖賢非你,非我,在這個世界上,簡潔而執著的人常有充實的人生,吧生活複雜化的人常使生活落空。
抱著一份虔誠美好的信念,守著一顆淡泊名利寧靜之心,找到心靈棲息的田園,做個淡泊名利的人。
瑞華實驗學校初二:易玉婷
第12篇 《陌生人的蘋果》讀後感700字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講了在一個微寒的夜晚,作者搭上了從廣東開往長沙的第58次列車。一位陌生婦女送給了作者一個蘋果,作者覺得那位陌生婦女不懷好意,打算明天還給那位陌生婦女。但第二天,作者發現蘋果下有一張字條:我猜你和我女兒一樣,喜歡吃蘋果。這篇文章就是《陌生人的蘋果》。
讀了這篇文章後,有幾個片段使我感觸很深:「我躺在鋪位看雜誌,聽到一聲溫柔的:『小姑娘!』側過面,對面鋪位上那位陌生婦女揚著手裡的蘋果,對我說:『喜歡吃這個嗎?』我笑笑,搖搖頭。那婦女硬是把蘋果塞到我枕邊,我只好禮貌地接受了。」讀到這,我也覺得那個婦女不懷好意。記得有一次,我和表姐一起去購物,突然有個男人走過來把一瓶58元的洗髮水送給了表姐。回到家我和表姐決定試一試這瓶洗髮水,結果這瓶洗髮水把我的頭髮都變得十分乾燥了。從此之後,我和表姐再也不接受陌生人的東西。但是作者卻接受了,作者也懷疑那婦女的好意,我開始為作者擔心。
我接著又讀到「我知道你懷疑我的好意,不敢吃。女孩子出門在外加一個心眼是好的,我不怪你……昨天晚上一見你,便覺得你很像我女兒,一樣留著長頭髮,一樣唱著大眼睛,一樣穿牛仔褲,一樣喜歡躺著看書,於是我猜你也和我女兒一樣,喜歡吃蘋果……」噢,原來那位陌生婦女並沒有懷壞疑。對呀,做人也要對他人信任和誠信,但是在信任和誠信之間也要判斷好人與壞人。
看完了整篇文章,我知道了那位陌生婦女並沒有意圖要傷害作者,而是給了作者一份母愛般溫暖的關懷。做人要講誠信,也要新人他人。俗話說得好:「放人之心不可無。」也不要太信任他人,而忘了防備壞人。
第13篇 去鏡泊湖600字這個暑假,我有幸參觀了鏡泊湖。那景色真是讓人流連往返。
乘車來到鏡泊湖。買了票,我就撒野般地飛入了大門。環境很好,道路上十分幽靜。蒼翠的樹木挺立著,兩邊的草坪綠的那麼的純,綠的那麼的美。花朵非常鮮艷,配著幽靜的羊腸小路,形成一個生機勃勃的畫面。彷彿是一個油畫師的完美之作。
來到鏡泊湖著名的景點吊水樓瀑布,瀑布水還沒有放。我見有人在淌水,就脫下鞋子過去「泡腳」。水很涼,水裡的小石子還很硌腳,但我還是開心的跟媽媽玩起了打水仗的遊戲。水開始放了,清澈的泉水滑過岩石跳入小溪。既如在滑滑梯的調皮的小朋友,嘩啦啦的唱著輕快的歌曲。又如絲絲縷縷的透明的紗巾,從岩石上掛下。
下午,媽媽給我買了票上船。為了安全起見,媽媽安排我坐在駕駛室里導遊的旁邊。船開了,導遊也開始了對鏡泊湖的介紹。我也知道了鏡泊湖是最大的火山堰塞湖,最深能達到74米。水裡有五十多種魚類,還有下台船、鏡泊湖最富有的地方、劉少奇釣魚台、鄧小平住的賓館、日本帝國主義建設的水電站、一宿88000元的豪華賓館等地方。還有美女峰、仙桃山、毛公山等山。導遊說看見毛公山是要喊毛主席萬歲、萬歲、萬萬歲會有福氣,於是我就站在甲板上對著遠處正在長眠的毛公山大喊:「毛主席萬歲、萬歲、萬萬歲。」喊出來時,我想:偉大領袖毛主席那長眠的心一定聽到了。
下了船後,我們就回家了。鏡泊湖的靜思多麼令人難忘啊!
黑龍江牡丹江西安區水泥小學六年級:王淅
第14篇 《達爾文和恐龍的真實故事》讀後感400字寒假裡,我讀了一本好書《達爾文和恐龍的真實故事》。
達爾文是英國人,是一個成功的自然學家。那個時代,人們都說「上帝」創造了人類和整個世界。
達爾文小時候就愛收集礦石、貝殼和卵石。和李四光一樣,二百多年以前,達爾文見到一塊漂泊來的大石頭的時候,也問自己同樣的問題:它們到底是從那裡來的呢?
後來,達爾文登上了「小獵犬」號環遊世界。在五年的冒險環遊中,他吃盡了千辛萬苦,發現了恐龍化石,發現了在海拔二千多米的高山上,竟然有貝殼。難道這裡原先是大海?
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進而否定了「神創論」學說。指出:人類是由其他物種進化而來的,並非是「上帝」創造的。
進化論在今天看來,是很容易被人們接受的。可要知道,在達爾文那個時代,提出這樣的理論,是要被絞刑的。因此達爾文被稱為英國最「危險」的人。
達爾文的進化論推翻了「神創論」,為人類營建更加美好的家園開創了先河。
遼寧撫順將軍二校三年級:李昊洋
第15篇 追憶杜甫,追憶一顆漂泊的心——讀《登高》有感650字昨天到今天,他在漂泊。今天到明天,他註定還要漂泊。一顆孤單的心靈漂泊到了每一處大唐角落,處處留下他艱難的腳印。一路走來,他步履蹣跚;一路走來,他踉踉蹌蹌;一路走來,他孤苦、伶仃、落寞。他活得太憂太愁,可我依然從心底對他產生敬佩之情《登高》讓我心裡湧起萬丈波瀾……
一路走來,他雖無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感慨,沒有李白的瀟洒,可他何嘗不活得充實。「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他受盡苦難,飽嘗人間辛酸。半聾、偏癱、肺病,這些全讓他一人肩負,他太不幸。可他並未放棄,無論何時,心繫祖國、心繫百姓。「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在自然中,每個人都很渺小,杜甫亦然。在空中徘徊,尋家的鳥兒正如杜甫,可杜甫卻連家在哪兒也不知道,談何「尋家」。「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落葉盤旋在空中,要歸落了。可對杜甫他該歸到哪兒?對他,無法讓人高呼:落葉歸根嘍「在哪個悲涼的秋天,杜甫的生命也達到了秋天,讓人心中撩起一股無名的感覺――是同情,是悲,我也分辨不清。我只明白,杜甫真的很苦,如果說李白為中國文學有很大的影響,那杜甫何嘗不是,沒有杜甫,誰高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誰控訴:「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一路走來,歷盡艱難,可他不悔。我一路走去,也會永不言敗。不論悲苦,定會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在孤單中保持一份快樂,在困難中擁有一種堅強,也許我不會走的像他一樣難、苦、悲。
第16篇 高爾基《童年》——讀後感1500字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著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可憐的阿廖沙三歲喪父,被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他性格暴躁,自私貪婪;兩個舅舅也粗野不堪,自私至極。阿廖沙每天看到的是令人作嘔的醜事:爭奪財產、打架鬥毆、愚弄毒打兒童等。在這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家庭中,層出不窮的暴行和醜事壓得幼小的阿廖沙喘不過氣來。
在這樣一個瀰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骯髒和醜惡,那幼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許多次沉重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甚至可以說成算是阿廖沙的親人,保護和支持了阿廖沙……它向我們展示了那些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阿廖沙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生活苦難歷程。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里,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是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著。
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高爾基用真實優美的文筆描述了自已苦難而令人難以置信童年。
讀了《童年》,我深深感受到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那種腐敗,當時人民生活的痛苦。我曾經想過,如果我當時是一個工人,我一定會像高爾基那樣,用我這支鋒利的筆給沙皇政府當頭一棒。我認為,如果我們在這樣的好環境中浪費時間是天大的錯誤。記得魯迅說過「時間就是生命」和「珍惜時間是我成功的秘訣」。我們現在有如此美好的環境,是非常難得的。這幸福生活都是老一輩革命家的鮮血換來的。我看了《童年》這本書後,我開始愛惜時間,我認識到了時間的重要性。所以,我開始認認真真地學好每一門課。俗話說的好「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滴水穿石」也是一天一天慢慢積累而來的。都是要一點一點地克服困難,才能看到黎明的曙光和人生的燦爛。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麼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我想這大概就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題--批判俄國幾世紀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習氣,痛斥小市民的卑鄙靈魂,並要讓這種卑鄙靈魂消失。
我想,高爾基要告訴我們的是:要執著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永遠以那種積極,勇於拼搏的態度對待現在和未來的生活!
讀完書的最後一頁,阿廖沙的童年也結束了,等待他的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
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高爾基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他的童年生活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著冥冥黑暗中的光明。
高爾基用他充滿苦難的童年向我們詮釋著一個真理:只要不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光明總會來臨。在人生中總會有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眼前的黑暗總會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人,光明必會到來。
初二:張妍
推薦閱讀:
※優秀作文《關於打鐵還需自身硬》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畫臉譜--天津市學廣藝院小作家
※讀書改變了我作文600字,讀書改變了我
※小時候為了應付作文作業寫過什麼胡編亂造或者驢唇不對馬嘴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