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補血治血第一名方四物湯

引用

中醫魂 的 補血治血第一名方四物湯

四物湯是調血的基本方,它既能補血,又能活血化淤,因功效突出、療效可靠而受到歷代中醫的重視,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方。

  四物湯出於唐代藺道人所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一書。從本方藥物組成來看,它是由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一書中的膠艾湯去阿膠、艾葉和甘草發展而來。

  方葯:當歸、芍藥、地黃、川芎各15克(藥物劑量及其比例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

  用法: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早晚空腹熱服。

  功效:補血、活血。

  主治:沖任虛損。如月經不調,臍腹疼痛,崩中漏下,赤白黃帶;妊娠胎動不安,腹痛下血;產後惡露不下,少腹堅痛,時作寒熱。跌打損傷,淤血停滯;久病入絡,血循障礙,以及一切與血分有關的病症。

  全方均為調血藥物組成。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有補血、活血的功效。但當歸身和當歸尾作用不同。當歸身長於補血,當歸尾則善於活血;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的功效。芍藥有白芍、赤芍之分,二者功效不完全相同。白芍長於養血斂陰,而赤芍則是活血止痛;地黃有熟地黃、鮮地黃和乾地黃3種。熟地黃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有養血滋陰、補精益髓的功效;鮮地黃長於清熱涼血,乾地黃則善於滋陰涼血。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為血中氣葯,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作用。這四味葯共同組成調血要劑,則有補血而不滯血,行血而不破血,補中有散,散中有收的奇特功效。

  四物湯是調血的基本方,它既能補血,又能活血化淤,因功效突出、療效可靠而受到歷代中醫的重視,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方。《仙授理傷續斷秘方》認為,凡是重傷、腸內有淤血者都可用該方;清代官修書《醫宗金鑒》說四物湯是婦女月經生育以及一切血病的通用方。清代名醫張秉成更是認為,其他補血方都是從四物湯演化而來的。由此可見,四物湯在中醫方劑中的重要地位。

  中醫認為,疾病的基本病理變化就是陰陽失調,氣血不和。而血分之病變,可概括分為血虛、血淤、出血三種情況,此三者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可相互影響而成惡性循環。例如血虛可致血行不暢,血虛可致血不守經而出血;淤血不去可致出血不止,淤血不去則新血不生;出血不止則血虛日甚,血不循經則離經而成淤血。

  現代藥物化學研究提示,四物湯中藥物所含的微量元素,對人體血液代謝有重要作用,有不同程度的刺激生血作用。其中川芎、芍藥、當歸還有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同時,研究還證實四物湯能顯著促進正常大鼠造血及免疫功能,並具有抗衰老作用。

  根據現代藥理研究結果及具體情況,在本方上加減:凡血淤者,可將白芍改為赤芍;血熱者,將熟地黃改為生地黃;若血虛為主,則熟地黃、白芍用量宜大;以血滯為主者,川芎、當歸量宜酌情增加。如今,臨床上利用四物湯的加減,治療多種病症。除了用來治療月經不調、痛經、黃體功能不全、崩漏、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肌瘤、胎位不正、產後感染等疾病外,還用於治療神經性頭痛、坐骨神經痛、肩周炎、蕁麻疹、變態反應性皮膚病、皮膚瘙癢症、扁平疣、過敏性鼻炎、黃斑出血以及女性虛性腰痛等等。不過,目前臨床仍以治療婦女疾病為多。現在許多明星都喝四物湯,特別是吳佩慈,因外公是中醫,賴雅妍,是中藥店老闆的女兒.

  另外,在本方的基礎上,根據具體病症採用不同加味,而形成了許多固定的名方。如桃紅四物湯(四物湯加桃仁、紅花,以活血破淤為主)、聖愈湯(四物湯加人蔘、黃芪,以益氣攝血為主)、八珍湯(四物湯合四君子湯,雙補氣血),還有芩連四物湯、柴胡四物湯、芩術四物湯、桂枝四物湯、麻黃四物湯、三黃四物湯、延胡四物湯、荊芩四物湯、槐連四物湯、舉胎四物湯、羌桂四物湯等,不勝枚舉。

推薦閱讀:

奶香黑米糕,寶寶補血好幫手!
貧血的人吃什麼補血最快?
女人以養血為本,科學使用阿膠補血
胖補氣,瘦補血
補血抗衰黑大豆

TAG:補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