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侗族民居

侗族的村寨多建在河溪兩旁,以鼓樓為中心,建干欄式木結構民居。侗寨內建築隨山就勢,靈活多變,道路自由延伸,「依坡而居」、「天平地不平」是對侗族民居和村寨的形象概括。  侗族地區盛產杉木,杉木樹榦筆直、生長迅速、防腐性強,是建築中廣泛使用的材料。侗族的干欄式建築,分為高腳樓、矮腳樓、吊腳樓和平地樓四類。高腳樓是典型的干欄式建築,山區的侗族多採用這種建築格局。房屋多為三開間,兩邊配置偏廈,是四面流水的形式,一般為2—3層,也有4—5層的。屋頂為歇山式,上覆青瓦,樓檐層層而上。  吊腳樓是一種前虛後實的木樓,前半部為架空的樓房,後半部是接地的平房。吊腳樓和高腳樓一般配常並稱為吊腳樓,但嚴格說來,二者是有區別的。高腳樓一般建在坡腳或緩坡辟出的台地上,它四面的立柱在同一平面;而吊腳樓坡度一般超過30°,有的甚至達到70°。  矮腳樓是高腳樓的變體,與之最大的送別是較矮。平地樓是矮腳樓的變體,直接以沙和土、水泥混凝土或把泥土夯實作為地板。  侗族民居布局靈活。南向為寬大的走廊,與正中的開敞式堂屋連為整體,構成「T」型起居空間。堂屋與大門相對的中軸線上設置神龕,供奉祖先牌位。火塘是家人相聚和待客的空間。底層空間圈養牲畜。侗族民居前廊寬敞、開闊,可以滿足通風、採光、鄉花、紡織等家務勞動的需要,是人們休息的半室內空間。侗族民居還常採用各種手法增加樓層的戶外空間。侗族民居

侗寨的建築群是以鼓樓為中心而展開的一個文化場域,它是侗鄉特有的文化風景並且是真正訴之於視覺意義上的文化風景。鼓樓是一個寨子的中心,鼓樓附近是歌坪、戲台、薩堂,這四部分構成了侗寨的核心圈。緊緊地周繞著鼓樓的是民居住房圈,再外一圈是禾晾和禾倉,接著是寨門、涼亭、風雨橋。

簡介

  沿著侗鄉這一寨子到另一寨子的半道上你會看到一種充滿靈氣的、古風十足的小型建築,跨過它你就知道你已經走進另一個寨子了,它就是寨門,寨門則是村寨聚落生活區域邊界的標誌,出了寨門意味著你離開了這個人煙聚落而進入了鄉野,反之進了寨門則表示著你進入了這個相對封閉的區域。如果你是一個陌生人,那麼從此刻起,你便是這個寨子的客人了。

  

  侗族的寨門為「井乾式」木構建築,侗族稱之為「現」。一般幾十到百來戶的侗寨,其寨門都修建得比較樸素,也不高大,大約寬1.6米左右,高3米左右。比較大的寨子就要把寨門修建得大一些,裝飾也要講究一些。侗鄉的寨門形式大同小異,風格有別,到底有多少種花樣,實在 難以統計。 寨門分前、左、右三門或前、後、左、右四個寨門。這要看村寨的大小、通道的多少而定,如高增寨是一個三百多戶的大侗寨,寨門有12座,其主要的寨門修建在橋頭,十分講究,門樓頂上有五重檐攢尖頂寶頂裝飾,橫脊上各塑了兩條游龍沿脊攀附。

  在四面敞開的環境中,侗家的寨門實際上沒有任何防禦的功能。從風水的角度考慮,寨門有貫龍脈、通聲氣的作用,除此之外,侗家的寨門更重要的功能是它的儀式功能,寨門對於侗家人來說是一個很有文化性的特殊場域。村寨之間的大型的交往實際上是從這裡開始也在這裡結束的,因此,寨門不僅只是界標,它更是一個儀式的場域。

編輯本段特點

  侗族民居在湘西南和西北兩個地區的建築形式差別很大,通道地區的民居為干柄式,平面接近方形,三層樓,下為貯藏或牲口廄,二層為主要生活起居的用房,三層多作為貯存糧食的倉庠或涼曬農作物,人口多的農戶,也作卧室用。

  其平面布局與漢族民居不同,入口由側向木悌進入住宅二層外廊,通過外廊到堂屋,外廊部分開間封閉,沒木欄板,與堂屋相連成一體。廊寬1.5—2米,是全家起居活動的主體空間。卧室與堂屋都不大,廚房卻很大,中間設火塘,為的是在冬天全家人可圍座火塘取暖。有的家庭另闢一間廚房與堂屋相連,廚房內設灶台,夏天可在此烹飪。

  通道侗族民居群體布局常組合成團,圍繞一水池布置住宅。水池功能有二,其一是為了排積污水,其二是為了設置公共廁所。侗族民居宅內無廁所,廁所公用,設在水池中間,架獨木橋入廁。

  靖縣、同會、新晃等地的侗族民居形式接近漢族,以穿斗架式三開間為主,但在建築空間處理上還各有特點,表現在入口中間開間上,侗族民居中間開間設大門,向後退一米,作為入室的緩衝空間,堂屋入口的天花也向上提高1—2米,入口外壁開高窗,改進了堂屋的空間關係,堂屋通風采光條件都有所改善,尤其是堂屋空間環境藝術效果顯得比一般民居豐富。

  在侗族人居住的地方,那些鼓摟、花橋、禾晾最引人注目。

編輯本段鼓樓

  

  高高地聳立在侗寨中的鼓樓,按照建築造型可以分為:干欄式、樓閣式、密檐式、門闕式、民居式等,其中以密檐式為最多,在絕大多數侗寨中都能見到。密檐式鼓摟下半部像座亭子,上半部像座寶塔。它的下半部內外各有4根大木柱,支撐起一座正方形的大廳堂。亭的四周有欄杆和坐椅,中間是一個石砌的大火塘。 鼓樓的上半部好像一座密檐式的寶塔,有5層、7層、9層、11層,甚至更多層的,高達10—15米。一般是四邊形或六邊形,檐角高高翹起,態勢如飛似躍。樓頂小閣放置著一麵皮鼓,這就是鼓樓名稱的來由。樓外尖頂上塑飾寶葫蘆或千年雀等象徵吉祥的造型。 高大的鼓樓完全是用杉木製作的,全樓找不到一根鐵釘。站在樓下仰望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條木,橫穿直套、縱橫交錯,結構異常嚴密。鼓樓內部也非常講究,樓頂上、檐角上和封檐板下都裝飾著精美的彩塑和繪畫:有飛禽走獸、有花鳥魚蟲、有人物故事、更有大量的侗鄉風情畫。

  鼓樓內一般會有梯子附著在大木柱上,遇到緊急情況時,便派人登上樓頂的小閣,敲打皮鼓,向全寨報警。如果有需要全族人集體協商的大事或需要眾人裁決的村民糾紛時,也都在鼓樓集會解決,因此鼓樓是全族姓人的政治活動中心。平時人們喜歡在鼓樓休息,節日里全族男女老少都到鼓摟,在鼓樓前的坪場上吹蘆笙、跳舞、唱歌,通宵達旦。

編輯本段花橋

  

  花橋和鼓樓一樣,也是侗族人建築藝術的精華。侗族人在環繞村寨的河流上或穿寨而過的小溪上,建起一座座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花橋。花橋的全部橋身都是用杉木橫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一根鐵釘和鐵部件,結構極為合理。 侗族還在橋身上建起一個長廊式的建築,把橋身完全遮蓋起來。長廊上有供過路人休息的長凳。因為人們可以在橋上避風躲雨,所以花橋也被人們稱為風雨橋或長廊風雨橋。

  從結構上花橋可以分為亭閣式和鼓樓式兩種。橋面上有亭閣式建築的是亭閣式花橋,這種花橋在侗族地區是常見的。在比較寬闊的河面上,往往在大橋長廊上加蓋3—5層的四檐四角的鼓樓式建築,這便是壯觀的鼓樓式花橋。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有一座現今中國最大的風雨橋,名龍津橋。這座橫卧在舞水上的風雨橋始建於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年),四百多年來經過多次損毀和多次重建,一直是湘黔公路的交通要塞,是商賈遊客往來雲集的繁華之地,史稱三楚西南第一橋。

編輯本段禾晾

  

  禾晾是侗鄉獨有的奇景,一進入侗寨在溪水塘邊或綠樹樓旁,有一排排高達4米的大木架,整齊地圍寨而立。大木架由兩根粗大的杉木柱和兩根穿方構成,穿方中間橫穿看一二十根由圓木組成的可以活動的桁條,禾晾的頂部由杉木皮成人字形蓋在兩邊。 在侗寨中鼓樓、花橋和吊腳樓,顯示了獨具特色的侗族建築藝術,禾晾則以它奇妙的用途令人們諒異,並且成為侗寨一景。

  禾晾是做什麼用的呢?平時人們很難知道它的用途,但是到了豐收的秋季,人們一看便知它是曬糧食用的。原來侗族人聚居的地方多是高寒山區,以務農為主,多種植糯禾、黃粟、糝子等。侗族人民不但勤勞,而且有珍惜糧食的好傳統,當收穫季節到來時各家各戶都選擇寨邊日晒時間長、通風良好的地方,起牌立架,專門用作曬禾把和黃粟、糝子穗。由於侗族人素來團結友愛,所以他們立的禾晾一個挨著一個,一排接著一排,一直把溪塘邊和寨子旁圍了起來,構成了一個連心架。它們沿溪環寨,構成了一派雅緻的田園風光,當秋收時節禾晾上掛滿了沉甸甸、黃粲粲的禾把時,又好似給侗寨圍上了一條金色的長龍。

  冬季禾把已經被太陽曬夠了,被風吹乾了,這時侗族人放禾下晾、收谷入倉,殺雞宰鵝,歡慶豐收。

編輯本段禁忌

  侗族民居的另一特徵是「倒金字塔」形狀,即第二層在第一層的基礎上挑出六十厘米左右,第三層又在第二層的基礎上再挑出六十厘米左右。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木樓,這是侗族人利用空間的一種辦法,這種占天不佔地的辦法真可謂是巧奪空間。

  同建鼓樓一樣,侗族豎房立屋,事前一定要先請法師看好地形,找好地基。民間有「一龍二穴三風水」之說,可見風水在民居建造中亦相當重要。地基選好後上山看好木材,回家準備好兩頭肥豬、幾百斤米和酒水,然後方可開始建屋。

  建屋要經過砍樹、發墨、發錘、立柱、砍寶梁、上樑、開門等一系列程序。每一程序就是一個小小的儀式。其中祭祀和禁忌是少不了的。

編輯本段建房過程

  建一幢房子的過程中有這樣一些祭祀儀式和忌諱:

  (1)選基儀式:要先祭土神、山神、始祖後,方可落基。

  

  (2)砍樹儀式:在物色好材山後,帶著雞、酒以及香燭紙錢,到山上找一棵準備作中柱的樹作祭祀,主要是祭山神,巫師把吉詞念完之後,象徵性地動斧砍樹,儀式結束後,眾人才能將樹砍倒。 (3)發錘儀式:整個房子的枋、柱、瓜等構件做完後,動工開始排扇,在動工前由掌墨師用香燭米酒和紅公雞祭天地,請魯班諸神,用木錘在大柱上敲一下,儀式結束才著手排扇。

  (4)立柱儀式:排扇結束,在選定的時辰內由掌墨師再用香燭米酒和紅公雞祭天地神後,開始豎柱。

  (5)砍寶梁儀式:寶梁是指橫於屋頂中間的那根大木樑,大都用椿木或梓木,有「椿木為王,梓木為將」之說。這根大梁乃由舅家相贈,娘親舅大,舅家才是人之根源。

  (6)上樑儀式:在選定的時辰,先在加工好的寶梁正中處鑿一小洞,放進谷穗、金、銀、筆墨,喻示屋主日後發富發貴,後代知書達理。樑上掛紅布,上書「紫微高照」四個大字。在上樑時,親戚朋友要鳴放鞭炮以示祝賀,掌墨師穿著主家事先給他準備好的新鞋,掛上大紅布,吟唱<上樑詞>,拽梁者便高聲喊「人財兩發」、「家和物興」之類的吉祥頌語,接著由掌墨師向四周拋撒「寶梁粑」,掌墨師撒寶梁粑時,祭酒三杯,將十二塊粑粑擺在樑上,念吉利詞。問主人:「要富要貴?」主人答:「富貴都要。」然後扯開被面在下面承接,掌墨師念:「要富賜你福滿門,五穀年年得豐登,六畜興旺般般好,金銀寶貝墊牆根,要貴賜你出貴人,又有武來又有文,文的提筆安天下,武的走馬定乾坤,」唱完後,將幾對「富貴粑粑」和利市丟在被面上,由主人包好,收藏起來。丟過富貴粑和利市之後,又才向東南西北中五方丟粑粑給小孩和看熱鬧的人去搶,邊丟邊唱曰:

  粑粑撒撒向東,代代兒孫坐朝中。

  粑粑撒撒向南,子孫萬代坐朝堂。

  粑粑撒撒西邊,主家富貴名遠揚。

  粑粑撒撒北方,金銀糧食滿屋裝。

  粑粑撒撒向中,文武雙全乾坤同。

  

  念畢,把所有的寶梁粑四處亂撒,在屋架下的人們爭先哄搶,都以搶到寶梁粑為吉利,寶梁粑撒盡,上樑儀式才告結束。 (7)開大門儀式:大門建成後,眾親友均來祝賀,主人先將大門關上,在門外貼上用紅紙書寫的「開門大吉」四個大字。等在門外的人高喊:「開門咧,」裡面的明知故問「你們是哪裡來的什麼人」外面的人則答「我們是天上財神,地上穀神,來送富貴的。」答完,鞭炮齊鳴,大門敞開,迎接人們進去,儀式就算完畢。

  侗族房屋建築中的忌諱也不少:忌四,講究三柱、五柱、七柱、八柱落地;忌說「破」字,如柱子不慎弄破,也只能說「柱子開了」;忌在豎屋時往下丟東西,連最小的一顆木釘也不可以;忌踩掌墨師的木馬;忌踩寶梁等等。

  一個侗寨能夠建多大,人口應該保持在什麼水平上,與它周圍的環境應該有一種和諧的搭配關係,侗族早就懂得人和環境在能量交換上必須保持平衡的道理。侗族喜歡把自己的寨子比喻為一條船,周圍的環境比喻為水,如果船小人多承載不住就會有翻船的危險。因此他們會通過文化和技術的手段來控制人口的增長,有些寨子甚至用不向外傳的草藥秘方來控制生男生女,因此多年以來一直保持著人口的零增長,達到了環境和人口的高度和諧一致。

編輯本段民族特色

  

  古時侗族地區以「峒」為單位,故稱其地百姓為「峒民」。至於侗族自己則稱「甘」。

  侗族住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連地帶,其中大半在貴州。由於住地環境及語言習慣的差異,貴州侗族分為「北侗」、「南侗」兩個部分。兩地民居各有特色。北侗地區的民居與當地漢族的民居極為相似,一般都是一樓一底、四榀三間的木結構樓房。屋面覆蓋小青瓦,四周安裝木板壁,或者壘砌土坯牆。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樓下,橫腰加建一披檐,此作增加檐下使用空間,形成寬敞前廊,便於小憩納涼。

  

  南侗地區的民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其地僻處苗嶺南麓,溪流遍地,溝壑縱橫,流水淙淙。當地侗胞,依山傍水,修建房屋。由於深受山區地形和潮濕氣候的影響,幾乎都建干闌式吊腳樓。樓下作豬牛圈,樓上作起居室。南侗地區盛產杉木,民居建築體積較大,房屋高度很不一般。在竹木掩映的侗寨中,面闊五間.高三四層的龐然大物比比皆是。如果有高大寬敞的樓房,房東特別賢惠,又有能歌善舞、聰明過人的「姑娘頭」,便自然而然地成為青年男女談情說愛、「行歌坐月」的理想場所,侗胞稱其為「月堂」。夜幕降臨,侗族後

  生手接「果吉」(一種樂器,形似牛腿,叫「牛腿琴」),來到「月堂」,與在堂內紡紗、繡花的侗姑對唱情歌。姑娘邊紡(綉)邊唱,後生自拉自唱,氣氛歡快.

  不少侗族民居以杉木為柱,杉板為壁,杉皮為「瓦」,儘是杉樹家族,全然杉的世界,極富民族特色.有些侗族民居巧妙建在水上,有良好的防水性能。這種民居,樓上住人,樓下養魚,人歡魚躍,相映成趣。何時想要吃魚,只需揭開樓板,伸手可得。

  

  南侗地區民居建築一大特點是層層出挑,上大而下小,占天不佔地。每層樓上都有挑廊。廊上安裝欄杆或欄板。如用欄板,還特意鑿一圓形孔洞,供家犬伸頭眺望。由於層層出挑,檐水拋得很遠,有利保護牆腳,且可利用層層檐口,晾晒衣服和穀物。

  

  除利用檐下晾曬穀物外,侗族同胞還在住房附近利用杉桿搭建梯形禾晾,利用杉木修建吊腳糧倉。糧倉也多修建在水上,有利於防火,防盜、防鼠、防潮。

  侗寨建房有一規矩,即圍繞鼓樓修建,猶如蜘蛛網,形成放射狀。鼓樓是侗寨特有的一種民俗建築物,它是團結的象徵,侗寨的標誌,在侗民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其附近還配套侗戲樓、風雨樓、鼓樓坪,構成社會、文化活動的中心,儼然侗寨的心臟。每逢大事,寨中人皆聚此商議,或是逢年過節,村民身著盛裝,在此吹笙踩堂,對歌唱戲,通宵達旦,熱鬧非凡。許多侗寨,為適應村民攔路迎賓送客、對歌交朋結友的特殊需要,在村頭寨尾修建木質寨門。寨門造型多種多樣,或似牌樓、涼亭,或似長廊、花橋,將風光如畫的侗族村寨裝點得更加美麗。這種別具一格的公共建築物,雖然不是民居,卻是以民居為主要載體的侗寨所不可缺少的。侗族民居

侗族民居有開口屋、平屋(懸柱、晾柱)、平口屋、吊腳樓等,其中以開口屋居多。

開口屋又稱平地樓,以平地作為房屋的場基,兩層屋檐,房頂部兩端都要比中間高一尺二寸,稱為翹檐。穿斗式結構,多為四排扇(有少量的五排扇和六排扇)。每扇五柱或七柱,最多為八柱大屋。一排屋柱稱為一扇,兩排屋柱構成一進房,四排屋柱構成三進房,因此稱為「四扇三進」屋。

樓下分為六至八間。正中裝板後退三尺作「槽門口」,是休息、乘涼的處所。

大門一般高五尺四寸四分,寬三尺。進大門後是堂屋,為祭祖、迎客和擺席設宴的地方。整個堂屋板壁選用最好的杉木板材,以最精細的工藝裝修,平整光滑,嚴絲合縫。

堂屋左右有門進入房間,堂屋背後為室,室中有離地近兩尺高的火鋪。火鋪用堅硬耐磨的板栗樹做架子,鋪一層厚實平整的木板。火鋪上,放置板凳,人可以坐在上面休息、烤火和吃飯。

火鋪上築有火塘(又叫火爐坑),火塘中間置一鐵質三腳「撐架」,終年煙火不息,火塘周圍用薄薄的長條石圍著防火。站著可以做飯、炒菜。

火塘頂上吊一方平面木格,闊寬約3尺,侗語稱之為「昂」,漢語叫做「火炕」,專供烘炕穀物和臘肉。

火鋪面前靠壁設木碗架,擺放食物、碗筷、水缸(桶)、炊具之類。

房子兩邊各一進建房間,前面叫「花裝」,為卧室。後面叫「空間」,用來擺放物品和器具。房間鋪著離地五寸的木地板。

平屋為單檐結構,開口屋為雙檐結構。小青瓦屋頂,屋頂呈人字形,前後兩邊倒水。

正屋兩擋搭配偏廈,由「偏廈」架梯上樓,樓上左右兩邊,一邊裝設客房,一邊裝設糧倉。有的人家還另立同正屋一樣高的廂房。

侗族民居,是從古越民族繼承而來的干欄式木樓構建樣式。這些干欄式民居不用一釘一鉚,主要通過柱、梁、枋、瓜、扣串、檁條鑿榫來連接。凡柱、梁、枋、瓜、串、櫞、檁等,均以榫卯穿合逗作。其中有魚尾榫、巴掌榫、扣榫、斧腦榫、全榫、半榫等。這種建築工藝在侗族民間由來已久,傳統建築從來不用圖紙,哪怕是高樓大廈也是如此。工匠們只用半邊竹竿作為標尺,俗稱「丈桿」。精明的木匠師傅,就憑這根「丈桿」建造出許許多多雄偉、秀麗的建築物。 

新屋落成,要請木匠和能說會道的人上樑講吉語。火塘第一次生火,親戚朋友都去道喜,唱歌恭賀:  做的火塘四四方,三腳撐架放中央;火塘不斷千年火,鼎罐不斷萬年糧。

侗寨

開口屋

平屋

晾柱屋

平口屋

吊腳樓

廂房

堂屋正中的神壁

火鋪邊的兒童節
推薦閱讀:

穿斗檐廊
日本的木造建築與日本林業
【客都梅州】泰安樓,客家民居建築上的奇觀
兩百年客家民居傳承良善賢孝家風
從泰安樓建築結構淺析客家民居建築特點及文化功能

TAG:民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