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對第88屆奧斯卡是滿意的
套用一句官腔:「中國人民對第88屆奧斯卡是滿意的」,因為小李子終於拿到了小金人。
我們對李奧納多·迪卡普里奧的關注,是跟全球影迷同步的。即便在美國,也沒有多少人知道,其實他遠不是奧斯卡陪跑最多最久的男星。《荒野獵人》是他第五次獲提名,包括1993年的最佳男配角(《不一樣的天空》),而資深英國演員彼得·奧圖爾一生共獲八次提名均空手而歸,最後學院只好給他頒發終生成就獎用來彌補。保羅·紐曼、阿爾·帕西諾等著名演員也都是五次提名以上才最終獲得榮譽的。
彼得·奧圖爾曾得到八次提名,但從未獲獎
他們都沒有被說成「奧斯卡欠他一個小金人」,或許學院內部有這種聲音,但沒有擴大成浩大的聲勢。唯一的解釋,就是小李的明星號召力。李奧納多是極少數有偶像基礎、但遠遠超越偶像的大明星,內心包藏著一顆狂野的藝術之心,偏偏上帝(父母)賦予了一副好皮囊,讓他從小成名,平步青雲,一帆風順。可是,奧斯卡不是粉絲評選的,你的路越順,你的同行就越是不屑。誰都知道,運氣對於演藝事業很重要,運氣好了,實力就被無形打了折扣。其實,小李從未想要靠臉吃飯,他當初婉拒了《泰坦尼克號》,導演卡梅隆說服他,不是說他長相氣質多麼棒,而是強調了他的演技。無論男女,顏值高的演員都遭遇這個困惑:怎樣讓同行透過自己的外表,看到自己的初心和實力。
奧斯卡指明的出路是:扮丑、弄髒、受罪、大幅度改變體重、讓肉體和心靈遭受巨大折磨……這聽起來很誇張,但有內在邏輯。明星的生活多半是奢華的,而表演的目的是展示一個跟自己不同的角色,所以角色反差越大,演技越顯著。就拿他獲最佳主角提名的作品來說,《華爾街之狼》要比《血鑽》更有奧斯卡相,而《血鑽》又比《飛行家》更符合評委的審美,而比《飛行家》還要偏偶像的《有種來抓我》則壓根沒為他贏得提名。由此可見,小李是扎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兒爬向奧斯卡寶座,是不是用力過猛,功利性太強,似乎是;但不可否認,學院就吃這一招,而學院的承認則代表著同行的認可。
很多人以為,拿到小金人,片酬就可以飛漲。對於李奧納多,這個邏輯已不成立。他早已是好萊塢為數不多的具有超高票房號召力的巨星,這代表著市場,他缺乏的是同行的認可。所以,小金人對他純屬錦上添花,得不得僅是心理安慰而已。類似境遇的還有約翰尼·戴普,也是小鮮肉起家,壞孩子出道,最終走到了實力和偶像兼顧的境界。小李得獎發言的最後一句是:「I do not take tonight for granted.」(我並不認為今晚是順理成章的事)言下之意,即便輸了,他也能坦然接受。我相信他說的不全是客套。年輕時他跟戴普都心高氣傲,狂野不羈,戴普甚至屢屢闖禍,但步入中年後,兩人都變得越來越成熟,雖然誘人的身材沒有了,但表演卻越發迷人,越發經得起玩味了。
關於最佳影片最佳影片《聚焦》
說完了大明星,說說《聚焦》這部最佳影片。之前領跑的是《荒野獵人》,但保守者則把賭注壓在這兩部及《大空頭》上,因為這三部均出現在前瞻獎中。作為媒體從業人員,我理應偏愛《聚焦》,但該片更多是讓人唏噓。沒錯,這是自1976年《總統班底》以來最棒的關於新聞記者的好萊塢電影,也是最真實反映這個行業的故事片。比如,這部影片里的記者在採訪時,沒有一個跟當事人上床的。別笑,如果你對於新聞從業人員的了解全部來自好萊塢電影,你完全可能認為採訪都得要性交換,因為電影里基本都是這個套路,連伍迪艾倫那種藝術片都逃不脫這個俗套。
《聚焦》的長處是冷靜,短處也是冷靜。它讓你看到記者是怎麼工作的,沒有追殺,沒有槍戰,沒有艷遇,有的是不厭其煩的聯絡、採訪、對話、諮詢、核實,等等,都是非常不戲劇、不性感的活兒。明明有強大的對手,但對手非常克制,最多就是臉上露出一絲隱隱不悅。想想前幾年的最佳影片《逃離德黑蘭》,把一帆風順的真事編得一波三折,飛機上了跑道還遭到追捕。
《聚焦》中反映的新聞工作在全球範圍即將消失。深度報道是一家傳統媒體最顯實力的地方,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時間,但未必能捕捉到公眾最敏感的神經。從經濟上講,做這樣的新聞是很不划算的。到了短平快的網路時代,它更是如同當年的恐龍,顯得十分過時。有一部反映《紐約時報》遭遇網媒競爭的紀錄片《頭版》(Page One: Inside The New York Times),其中有這麼一個場景:一群年輕人在開會,多數人認為紙媒已經沒有價值,必須淘汰,而片中網媒所做的國際新聞非常娛樂化,基本上屬於娛樂產品,因為只有這樣的包裝才能吸引讀者,才能獲得廣告。影片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傳統媒體的消失有利於公眾利益嗎?
從純粹資本的角度,邁克爾·傑克遜孌童值得大肆報道,而一群單調乏味的教士孌童,恐怕不值得深入調查,因為它沒有什麼八卦價值。當然,我的意見是,《波士頓環球報》的「聚焦」系列還可以更加深入,因為有很多問題在我心目中依然懸而未決。
無論哪種意識形態,無論在哪個國家,嚴肅新聞都在消失當中。它不酷,它不炫,它不符合我們的時代精神,但它跟公眾利益休戚相關。《聚焦》是最酷最炫的行業(電影業)獻給這個正在遭到淘汰的行業的一首讚歌,也是一首輓歌。
片中人物的原型馬丁·拜倫(原《波士頓環球報》主編、現《華盛頓郵報》執行主編)這樣評價該片的影響:「對於新聞業,它的影響在於老闆、出版人、編輯會重新重視調查性報道;對於持懷疑態度的公眾,它的影響在於能認識新聞機構強大及報道有力的必要性;對於我們大家,它的影響在於讓我們更願意傾聽無權無勢無聲者的傾訴,包括受到性侵犯和其他形式侵犯的人群。」不過,他也坦承一部影片不可能徹底改變現狀。
【注】本文原標題《奧斯卡so dull》。
推薦閱讀:
※利比亞撤僑紀實:使館人員牆頭展國旗 中國人過來
※美麗的中國人與醜陋的中國人
※中國人怕什麼
※美國人又給中國人上了一課
※為什麼中國人的婚禮總是好像耍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