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龍圖中醫講堂》第七講 經絡

《龍圖中醫講堂》第七講 經絡

發布: 2010-2-22 12:20 | 作者: 吳見非 | 來源: 《龍圖論醫》

  經絡講座    經是主流,絡是支流,經絡系統對於形骸就像水系布在地上而資生。若以一個國家來比擬一個人,則經絡就是一個國家的維繫。一個國家有財政、政法、國防、人事等系統,構成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就好比十二經脈。中央有宣傳部、組織部、統戰部等貫徹領袖意志的系統,就好比奇經八脈。奇經八脈應後天八卦,後天八卦圖是帝之循行、精神變運的法則,是神的無為而治。十二經脈流通的是氣血,像江河中的水,如果滿溢就要備設溝渠以圖之,奇經八脈就是對十二經脈的調劑,並通過這種調劑來自然提綱挈領。例如,陽氣養足,陽蹺脈盛則眼開而起,人就要動作以消耗陽氣了;其脈不盛,則眼不自開,人仍在卧而養陽。治病通常只就十二經脈而言,不言奇經八脈,因為奇經八脈代表了神明之默相,人事當求諸己。  十二經脈像一張分支網一樣維繫著五髒的根本、六腑的主幹和手足形骸的枝葉。兩手兩足應四季,各三節應十二月,這是形的相應;兩手兩足共二十四經,應一年流行的二十四節氣,這是氣的相應。人身之形氣相當於天地之交匯,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氣就是天地交合而成的,故有此對應。為何又說兩足之經脈對應十二地支、十二月,而不說手的經脈呢?足在下而手在上,下者少而近地,上者太而近天,故足之經脈當地之支。手足經脈有什麼差別?手經載入的天氣要比足經多。例如手少陰心經就比足少陰腎經的熱氣多,手陽明大腸經就比足陽明胃經的燥氣多。正因這種臨治的正氣多,故病邪通常先化於足經,盛則變於手經。如同一個國家的腐敗,先從根上、基層開始,到時就只有上層還有幾個正直清廉的了。   六經的本質是什麼?一句話:六經以三陰三陽為標象,以與六氣等同的六子卦為本氣。地之五里和天之八紀通過對六經標本的影響而播德政,在此損有餘補不足。(請參看《六經之本氣為六氣、六子卦》)地之五里即五行,天之八紀即後天八卦。對於人而言,八紀之政與五行之德的相互影響、輸應是怎樣實現的,是因為六經主司著這個樞紐。例如,腎虛則水弱熱興,少陰應熱而興,坎為少陰之標象,於是神知於坎;反之,神臨於坎,加憂、心病,少陰得神當令,布熱而散寒,於是腎水化寒而減弱。六經就是政教的使令。  天地之中,三陰三陽應春夏秋冬晝夜,推轉五運陰陽。五臟之精氣通過六經上奉於天,八紀之信息、指令通過六經下輸於地。如果上行下達之使路出了問題,猶如政令否塞,則考之於六經。六經是政令之樞機。五臟代表地之五德,民眾所葆持。政之亂,可敗德,可害民;德之壞,民之變,可亂政。德政相扶濟,則神形俱而長保,否則災害生。其關係為:根本、德(地之五行)——聯繫(人之六經)——枝葉、政(天之八卦)。故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通過六經來達成。對於人而言,人法地,人應天,五運為主,陰陽為變。陰陽若偏,害於五德,德之眾寡以持之,不能持則害於五臟。五行若偏,陰陽必有象應,政則有變。故病有在臟腑的,有在經絡的。出了問題,首先要考慮問責政府、清除腐敗,故曰守經隧焉。    明白了六經的本質,就能用來分析六經的病變了。六經有陰陽多少的差別,有位置部署的差別,有風寒暑濕燥火氣化的差別,合而參之,則知病邪所客。  (請參看《陰陽離合篇》)陰陽在人分而言之為三陰三陽,合而言之則一陰一陽而已。這一陰一陽應於人身具體是如何離則為三陰三陽、合則為一陰一陽的呢?我們需要先知道三陰三陽在人身的部署。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為何要說聖人南面而立呢?這是聖人向明而治以分定陰陽之意。只有南面而立,三陰三陽才處於各在其位沒有偏倚的狀態。人有上下,分應天地;人有內外,分應陰陽;人有前後,分應明暗。前為廣明,離所在也;後為太沖,陰血所寓,坎所在也。離為陽明之象,坎為少陰之象。故陽明在前,少陰在後。太陽與少陰配對,故太陽也在後,為少陰之上。厥陰在最裡面,少陽在表而行體側。這裡分陰陽,先以出地與否作分,再以特徵作分。腹為地,頭為天,足三陰在腹,未出地也;足三陽在頭,出地受天氣也。太陽的特徵是應天在上,故對少陰而言上下。陽明的特徵是應明在前,故對太陰而言前後。厥陰的特徵是在最裡面,陽氣極衰與外隔絕,故對少陽而言表裡。中身而分,上為出地而明,下則為地,太陰所應。太陰之後為少陰,少陰之前為厥陰,可知少陰在內偏後,厥陰在內之里,太陰在內偏前。  三陰三陽在人身的基本部署知道了,再參照三陰三陽的性情,也就可以知道其離合了。陽明陽氣極盛陰氣衰,處在前面而向明,因此其意與陰相絕而不往來,故名絕陽。厥陰陽氣極衰,處在最裡面而幽暗,因此其意與陽相絕而不往來。太陽陽極而當生陰,處在後面坎之陰域,因此其意與陰往來,故名陽,是欲與陰相會也。太陰陰極而當生陽,處在接近離之陽域,因此其意與陽往來,故名陰,是欲與陽相會也。少陽配於地氣而又為陽性,處在前後之間,因此其意既可與陰往來,又可絕陰向陽,故名少陽,少者柔而志意不定。少陰配於天氣而又為陰性,處在後,因此其意既可與陽往來,又可守其陰志,故名少陰,志意守而不執也。開合樞之義本於此。開者,門開而往來也;合者,閉門而不往來也;樞者,開閉之樞紐也。  三陰三陽在人身有此圖:    太陽  陽明  少陽(太陰來)    太陰(少陽來)  少陰  厥陰    太陽在表上,陽明其次,少陰在里,厥陰里下,少陽、太陰交互於中。太陽、少陰相表裡,陽明太陰相表裡,少陽厥陰相表裡,這三者可以說互為陰陽配對。外邪從表入,或由三陽而漸傳三陰,或由表裡相傳。正常情況下,三對陰陽應該是平衡的,如果某個陰陽出現了不可調劑的虛實變化,則平衡被打破。一種是一方虛,尚未有病邪入客,陽虛生外寒,例如太陽之象不足,當見少陰;陰虛生內熱,例如少陰之象不足,當見太陽。虛者以補為主,瀉對方為輔。一種是一方實,則往往有病邪入客與正氣相爭並,例如陽明有餘太陰不足,陽實而外熱;例如太陰有餘則陽明不足,陰實而內寒。實者以瀉為主,補對方為輔。邪氣侵入脅持正氣,我們怎麼能從寒熱的表徵而知病在何經呢?  若陽明有餘太陰不足,陽不與陰往來而陽又盛,陰來之於陽不足,故陽實而外熱,同時有燥,邪在陽明。若太陰有餘陽明不足,陰氣盛而之陽,陽不能拒絕,故寒從中來,同時有濕,邪在太陰。若少陰有餘太陽不足,陰壯開合利而陽來之於陰不足,故內寒大小便利,同時有熱來化,邪在少陰。若太陽有餘少陰不足,陽壯而陰之開合不利,故外熱小便不利,同時有寒來化,在外泝然畏寒,邪在太陽。太陽少陰寒熱之勢未定,上言邪並之狀,實際上有兩種趨勢。若其本氣強邪氣弱,則太陽在表寒化、少陰在里熱化,就如同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可以責之於陰陽標象的不足。若厥陰有餘少陽不足,陰不與陽往來而陽衰又兼開合不利,故陽遭拒時有不通而陰氣厥逆,同時有風,邪在厥陰。若少陽有餘厥陰不足,陽之開合利,陰不能拒絕,陽轉樞而陰不能內守,在中陽有餘作熱入,陰解出又作寒出,故往來寒熱於中,同時有火,邪在少陽。  因此《傷寒論》在表裡寒熱、陰陽虛實的八綱統領下,再看其具體情狀而六經分證。寒邪最成殺厲之氣,正氣反應最為鮮明,故有上段寒熱之顯變。若非寒邪,則還要看邪氣與正氣相薄的形勢,這種寒熱的表徵不是一成不變的。陽明、太陽分應陽之盛壯,太陰、少陰分應陰之盛壯,少陽應陰之衰陽之弱,厥陰應陽之衰陰之弱。因此陽實要考慮陽明以及太陽,陰實要考慮太陰以及少陰,陽虛要考慮太陽以及少陽,陰虛要考慮少陰以及厥陰。同時從陰陽的位置部署,開合樞關係,關聯的臟腑氣化,就可判斷病在何經。如果還能結合標本從化的道理,就更加準確。太陰、少陽從乎本氣,濕、火常多於經;陽明、厥陰從乎中見之氣,受太陰、少陽的影響很大;太陽、少陰從本從標,既可從寒熱也可從陽陰之壯。  確定病在何經最簡易精要的是人迎寸口脈法。人迎候陽、氣口候陰,從人迎氣口的脈之大小比例直接就知道病在何經。人迎大一倍於氣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病在手少陽;大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大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氣口大一倍於人迎,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病在手厥陰;大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病在手少陰;大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病在手太陰。若大四倍以上則為關格。這個脈法的原理是什麼?諸陽皆源於陽明胃氣,陽明為地氣之熱與天氣兩陽合明,故見於胃經上合於頭部之人迎。五臟諸陰皆朝會於太陰肺氣,肺氣為地氣盛而上溢於天,故見於手部之氣口。因此人迎候陽,氣口候陰。人迎候陽,氣口候陰,陰陽之氣當互相流傳而相平衡。若有邪氣來客,則不順陰陽流傳之令,而雜載於陰陽之經氣。若人迎大一倍於氣口,則表示加臨於陽之氣多一倍於陰,則知陽載有與正氣相匹敵之一份邪氣,是一陽所能載受者,故病在少陽。正氣越多,能匹敵的邪氣越多。余皆類推。若至四倍,則邪氣亢盛,太陽太陰不足載受,陰陽不能開而往來,故有關格。在足經氣少應地而脈象兼靜,在手經氣太應天而脈象兼躁。  人迎寸口脈法雖然失傳,撿起來也不是什麼複雜的事情,只需勤求一下就行了。大概是摸人頸部覺得非禮,才沒有人肯做吧。除此之外,從寸口之脈的脈象中也可解讀陰陽的變化,根據脈的至、去、動、靜、遲、數的不同,分別對應太陽、少陰、少陽、厥陰、太陰、陽明之象。脈至是脈氣應指來迎之象,近似於浮;脈去是脈氣應指去遁之象,近似於沉。故亦常言為浮沉,浮在太陽,沉在少陰。從這幾個常見的脈則知所病之陰陽。陰病必兼陽,一個陰脈常常還關聯一個陽脈。另外,若有六氣的變化,則脈見大、小、滑、澀、浮、沉,對應著熱、火、風、濕、燥、寒。熱使氣血盈張,火使氣血消耗,風使氣血條達,濕使氣血緩止,燥使氣血浮表,寒使氣血沉里。脈是陰陽之象和六氣的結合,故從脈象能知有何陰陽之經發生了何種氣化之變。善於解讀的,能讀明白陰陽之變、六淫之狀;不善於解讀的,則混淆雜亂。希望在色脈一講中能夠明其要。由於我以前未涉獵,估計要在講學《內經》《傷寒雜病論》後才能確立綱領。  最後對十二經脈的病狀判斷還要印證於《內經》、《傷寒論》之論述,才能確然無疑。
推薦閱讀:

冠心病的飲食調配注意什麼>中醫保健>葯膳 正文
中醫里的「補」與「瀉」
中醫養生的意義[圖文6P]
黃元御教導中醫如何平衡陰陽
《解碼中醫》:我應該敲膽經,按摩心包經嗎?

TAG:中醫 | 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