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寧華:對建設現代政黨制度的研究與思考

梅寧華:對建設現代政黨制度的研究與思考
——兼論中國政黨制度的特徵及優勢
2011年06月20日09:22來源:《北京日報》

梅寧華:對建設現代政黨制度的研究與思考--中國共產黨新聞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列印留言社區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

  本文核心觀點  ●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政黨制度,是由該國國情、國家性質和社會發展狀況決定的,各國政黨制度的不同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多樣性。  ●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不是共產黨人的一廂情願,而是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及全中國人民,經過幾十年革命鬥爭的實踐所形成的共識。  ●西方政黨制度並不具有現代政黨制度的典型特徵,存在無法超越的歷史局限性,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  ●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為執政黨排除干擾,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最高目標,謀劃跨越選舉周期的長遠規劃,動員和調配全社會力量集中解決重大問題,實施跨越選舉周期的大型項目,保持大政方針的連續和穩定創造了條件,有利於執政黨集中力量辦大事。  ●把西方政黨制度看作是具有「普世性」的現代政黨制度,特別是把兩黨或多黨輪流執政視為現代政黨制度。這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不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要求。  ●中國政黨制度已經展現了強勁的活力,具備了現代政黨制度的基本要素,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只要全黨一致,堅定不移地推進自身建設,不斷豐富和完善相關制度,就一定能肩負振興中華的大任,成為現代政黨制度的成功探索者和實踐者。  國家現代化必須有現代政黨推動並領導。這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黨的根本任務。因此,怎樣認識並建設現代政黨制度成為當今一切國家和社會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必須指出,西方政黨制度並不具有現代政黨制度的典型特徵,也不存在適合所有國家的政黨制度模式。現代政黨制度是在人類政治歷史進程和現實發展中逐步形成和不斷完善的。我國實行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這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造就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奇觀,使人們對現代政黨政治的認識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長期以來,一些人對我國為什麼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不搞西方多黨輪流執政有所不解,看不到我國政黨制度的優勢,對現代政黨制度的認識僅停留在西方政黨模式上。這不但是認識上的誤區,而且嚴重妨礙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與進程。  一、政黨在現代社會中起什麼作用  在現代社會中,政黨已成為現代國家政治運行中必需的領導力量,對於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發揮著導向性作用。可以說,在當代社會中,沒有政黨,政治治理是無法實現的;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沒有政黨來領導,就無法形成強大的社會凝聚力,就無法組織有效的社會動員,難以形成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合力。政黨在現代社會中起什麼作用,需要結合現代社會政治發展的特點進行概括,具體來說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出政治綱領,凝聚社會共識。每個政黨都有體現其意識形態的政治綱領。這種政治綱領必須體現和反映社會成員的集體意願和要求。在現代社會中,一個政黨的政治綱領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和體現社會大部分成員的願望,對於一個政黨的凝聚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影響。因為政黨一般都是通過政治綱領號召群眾,凝聚社會共識,爭取群眾的信任與擁護的,並通過一定的組織把本階級成員聯繫起來,進行廣泛的社會動員,以採取共同行動,從而實現目標。  二是進行政治領導,這是政黨的最本質作用。政黨只有取得國家政權或參與對國家權力的控制,才能貫徹實施它所提出的綱領和政策。政黨取得政權後,通過政黨中有經驗、有權威、有影響力的精英,參與政權組織,制定法律政策,控制意識形態。這種政治領導,本質上也是實施政治綱領的過程。  三是實現利益表達和政治參與。一個政黨取得執政地位,它所代表的階級、階層或集團的利益就會得到比較充分的體現和實現。這個過程就是政黨利益表達的體現。政黨本身就是民主政治的產物,在當今發展民主政治已成為世界性潮流的情況下,政黨已成為社會成員進行政治參與、實現民主權利和利益的一種工具。因此,實現社會成員廣泛的政治參與,是現代政黨的一個重要功能。  四是進行社會整合和政治動員。政黨作為「社會與政府聯繫的橋樑」,在現代國家的政治運行中具有重要的社會整合作用。這種社會整合具體包括意識形態整合、政治資源整合、社會發展整合等。其中,意識形態整合最為核心。  需要強調的是,政黨作為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產物,其作用並非一成不變。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潮流中,「政黨現代化」成為一種客觀趨勢。由於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急劇變革,各國政黨、各類政黨的生存狀態都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不僅需要根據時代發展要求,及時反思自己的主張,調整自己的綱領和政策,而且必須根據政黨存在的環境和條件,調整自己的組織結構、運行機制、活動方式,以符合社會成員新的利益需求。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國家的政黨都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政黨」。  二、判斷現代政黨制度的標準是什麼  政黨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國家政治運行,主要取決於一國所實行的具體政黨制度。所謂政黨制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政黨行使國家權力、干預政治、進行政治活動的方式和程序,達到干預目的、獲得行使效果、取得活動業績的總和。  從政黨制度自身的發展歷史來看,政黨制度實際上存在著近代政黨制度和現代政黨制度兩種形態。簡單地說,近代政黨制度是與近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和歷史階段相聯繫的,而現代政黨制度則是與社會化大生產發展要求相適應,並代表著現代化發展要求、反映人民共同意願的一種政黨形態。深入認識現代政黨制度,必須把握兩個基本點。  第一要打破關於西方政黨制度的迷思和神話  受政黨及政黨制度最早產生於西方國家這一特殊歷史背景的影響,社會上存在著把西方政黨制度看作是具有「普世性」的現代政黨制度的誤識,特別是把兩黨或多黨輪流執政視為現代政黨制度,更是錯誤的。這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不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要求。  從西方政黨制度形成的歷史過程來看,西方政黨制度是基於利益集團分化而形成的。政黨代表的只是某個階層或財團的利益,而不是多數社會成員的利益。西方早期政黨多如牛毛,一個國家甚至有數百個。代表某個利益集團的政黨,其主要目標是參與競選,取得執政權。各政黨為此往往不擇手段,互相爭鬥,你方唱罷我登場,因此,早期的西方政黨政治十分混亂。西方政黨制度在二戰以後才相對穩定,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兩種類型——「兩黨制」和「多黨制」。  應該說,西方政黨制度在歷史上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在資本主義發展的相當長時期里,資產階級不僅要和封建勢力進行鬥爭,以取得自由競爭的權利,又要以妥協的方式處理本階級的內部關係,避免早期出現的暴力和混亂,從而形成了輪流執政的模式。西方政黨體制由於產生較早,並且經過了長期的探索與發展,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方式和規則,比較適合當時西方社會的政治運作。  但是,西方政黨制度存在無法超越的歷史局限性,它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之上的,代表著資本集團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在這種制度下,每個政黨只代表特定集團的利益,並依靠這些人的支持上台執政。這樣贏得選舉、上台執政的黨,必然維護乃至偏袒其支持者的利益,而其他社會成員的利益就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和維護。在西方政黨制度下,長期以來形成的利益格局已經固化,使它無法與現代社會利益多元化的發展要求相適應和對接。  西方政黨制度存在著種種無法克服的弊端:由於利益攸關,各黨及其利益集團都不惜血本進行競選,必然造成過度競爭;為贏得選舉,政黨常常只顧眼前的局部利益、短期利益,而不顧國家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政黨因長期爭鬥而勢不兩立,社會因支持不同政黨而分裂對立;被推崇為「最民主」的兩黨制或多黨制,雖然用競選和輪流執政方式消解了主要利益集團之間的部分矛盾和衝突,但選舉本身只是獲得政權的一種手段,是在矛盾和衝突中尋求平衡,在這個過程中必然要付出極大的社會成本和代價,如社會對立、決策遲緩、效率低下、執行乏力等,而這種成本和代價恰恰是由廣大民眾承受的;由於在利益代表性、利益整合方面不斷受到困擾,難於實現本集團利益與全民利益兩者的協調整合,導致社會多數利益被忽視。更重要的是,實踐證明西方政黨制度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無論哪個政黨執政,代表資本集團利益的本質不會變化。  放眼當今世界一些發展中國家還可以發現:凡照搬西方政黨制度的,往往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前蘇聯的解體,與此直接相關。部分亞洲、非洲國家從西方套搬多黨制,結果引起巨大的社會混亂和衝突,給國家和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歷史經驗和現實情況都表明,西方政黨制度已難以適應現代化潮流和民主政治發展的要求,無論是西方政黨自身還是抄襲西方政黨制度的社會,都日益顯露出衰微和乏力,改革和改變勢在必行。  第二要把握判斷現代政黨制度的標準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政黨制度才算是現代政黨制度?簡單地說,其核心就是:這種政黨制度必須適應現代社會信息化、工業化快速發展和社會群體利益多元化的要求,能夠代表最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根本和長遠利益,能夠保證執政黨很好地完成執政使命,有效地發揮執政黨的作用和功能,不斷地推動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具體來說,判斷一種政黨制度是不是現代政黨制度,其標準可歸納為這樣幾條:  一是這種制度能否有效地推動國家和社會的進步。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從本質上講,政黨制度是政治體制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有效地推動社會進步,否則就會阻礙和束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世界政黨發展的歷史來看,這對任何政黨都適用。可以說,這一條是判斷一種政黨制度是不是現代政黨制度的根本標準。  二是這種制度能否適應現代化發展潮流、有效應對利益多元化和社會信息化所帶來的種種挑戰。當今時代,經濟和社會的現代化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社會結構深刻調整使利益格局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信息化的發展和新技術的運用,讓信息公開透明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這些重要的時代特徵和要求,對政黨政治運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回應這些挑戰,客觀上需要一個負責任的執政黨來統領和把握全局,及時了解各個利益階層的願望和要求,有效協調各利益團體的矛盾,合理實現各階層的利益訴求,並能代表最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從而保證社會的穩定和進步。在這樣的背景下,判斷一個政黨制度是否是現代政黨制度,其標準不在於政黨數目的多少,獲得執政的方式是否通過選舉,而在於這個政黨制度下的執政黨,能否順應現代化發展的潮流和利益多元化的趨勢,能否有效協調和實現各階級、階層的利益和意願,切實實現它所承擔的執政使命。這一條可以說是判斷現代政黨制度的時代標準。  三是這種制度能否使一個國家和社會達成一種相對的社會共識。社會共識是維繫社會穩定的重要思想條件。在現代民主政治運行中,執政黨所提出和實施的政治綱領、路線方針,對於凝聚社會共識具有某種引導作用。如果一個執政黨的綱領路線符合一個國家和社會中的大部分社會成員的利益和要求,就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能進行最廣泛的社會動員,形成引領國家發展、進步的驅動力。因此,能否形成一種相對的社會共識,對於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意義重大。這一條可以說是判斷現代政黨制度的社會標準。  三、中國政黨制度的特色和優勢  弄清了現代政黨的作用及判斷現代政黨制度的標準,為正確認識我國實行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提供了必要的參照。從理論和實踐方面看,中國的政黨制度與西方政黨制度相比,更具有現代政黨制度的特徵。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政黨制度,是由該國國情、國家性質和社會發展狀況決定的,各國政黨制度的不同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多樣性。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不是共產黨人的一廂情願,而是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及全中國人民,經過幾十年革命鬥爭的實踐所形成的共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在與西方國家政黨制度產生環境極為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是在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了中國政治舞台的核心政治力量的情況下,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在籌建新中國的實踐中形成的,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競爭型的多黨制嘗試失敗和壟斷型的一黨獨裁破滅後的歷史選擇,也是總結新民主主義時期政權建設經驗,吸取蘇聯政黨制度經驗教訓之後的新創造。  中國特色政黨制度形成後,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改造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後,儘管在1957年反右鬥爭擴大化中,尤其在「文革」中受到了嚴重衝擊,但是,「文革」結束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很快全面恢復了多黨合作制,並將其作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一項重要內容。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莊嚴地載入了憲法。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黨一方面重視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不斷地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政黨制度的創新,既吸取蘇共亡黨的教訓,又借鑒國外政黨制度建設中的優秀成分,使中國特色政黨制度不斷地朝著現代政黨制度的方向發展。中國政黨制度的特色和優勢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認識。  第一,中國政黨制度具有獨特的政治格局  中國政黨制度不同於西方的兩黨制和多黨制,它的根本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中國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這種政治格局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八個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彼此都參加國家政權機構和政協組織,參加國家事務管理及政策法令的制訂執行。二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對國家實行全面領導,在國家權力中居於領導核心地位。三是執政黨與參政黨之間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團結合作關係,沒有執政黨與在野反對黨之分。在這種政治格局下,執政黨和參政黨之間及其各政黨內部都努力發揚民主,不同意見可以討論和爭論,不存在派別鬥爭,國家政權相對穩定,避免了西方政黨制度下多黨紛爭造成的社會動蕩。  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政黨制度,中國政黨制度完全不同於蘇聯的「一黨制」。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按照列寧建黨思想成立的俄共,成為第一個在大國執政的共產黨大黨。1924年列寧逝世後,列寧的建黨原則一度在國家建設和衛國戰爭中發揮過重大作用,但由於制度設計不完備,使列寧確立的「全黨服從中央」、「少數服從多數」的黨內民主原則被扭曲。蘇聯共產黨走向了僵化,黨的領導集團開始官僚化,逐漸脫離了黨生存的社會基礎。領袖終身制和幹部職務終身制,導致了黨內民主缺失,使蘇聯黨喪失了領導能力。  第二,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具備現代政黨的本質特徵  在中國政黨制度中,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建黨思想與中國政治發展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的原則建立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從誕生那天起,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也就是實現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自己的最高奮鬥目標,代表著最廣大社會成員的利益。這個綱領使中國共產黨在宗旨上具備了現代政黨的本質特性。這一特性也是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到今天,中國共產黨已從成立時只有50多名黨員的小黨發展為擁有近8000萬黨員的大黨,匯聚了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精英分子、優秀代表。在民主革命、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強調共產黨主要是代表廣大工人、農民的利益,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多種經濟成分的並存和發展,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變化,積極吸收新興階層中符合黨員條件的人加入共產黨組織,從而不斷擴大和鞏固了黨的社會基礎,使黨具有越來越廣泛的代表性。進入新世紀之初,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國政黨制度下,中國共產黨在政治生活中處於支配地位,具有強大的領導力、動員力、組織力和凝聚力。  第三,中國政黨制度具有科學的制度設計  當代中國政治形態的制度架構蘊涵著兩條原則:一是在政權組織上,不搞「三權分立」、實行「議行合一」;二是在政黨制度上,不搞「一黨制」、「兩黨制」或「多黨制」,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這兩條原則都共同出自一個基本的理想追求——人民民主。「議行合一」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在制度上具有一定的內在邏輯聯繫,即非競爭性的政黨制度與以代表全體人民利益為使命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相適應的。這種制度設計,既有利於發揮民主黨派的監督作用,又有利於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代表全國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各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既代表各自所聯繫的階層和群體的利益,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全國人民的共同利益。這就使各黨派的協商一致具有了可靠的社會基礎。在國家發展的重大決策和基本方針等問題上,通過多黨合作的方式協調立場,已經成為中國政治的制度性安排。  第四,中國政黨制度具有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敢於承擔和勇於革新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前後兩次通過了歷史問題的決議,深刻地分析和反思了自身的錯誤,並確立新的革命和建設方略。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為適應政黨現代化的要求,中國共產黨不斷探尋自身改革的有效途徑,以提高自身的執政能力。比如,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任期都通過黨章和其它制度加以嚴格規範,確立了領導任期制,保障了政治制度的民主性和穩定性,使政治體制的運行充滿活力而又平穩有序。同時,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礎上的幹部選拔和任用制度進一步完善,保障了黨內各級領導的正常交替,黨內優秀人才能夠被推薦、選拔、選舉到領導崗位。與西方多黨競爭、輪流執政相比,這種領導人的制度化交接更能保持社會和政治的穩定,可以有效地防止因過度競爭帶來的政治派別之間相互惡性爭鬥、社會分化和分裂等各種消極後果。這也使中國政治體制的運作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避免了西方多黨競爭、輪流執政過程中巨大的金錢和資源的投入與浪費。  第五,中國政黨制度具有高度的執行力,可以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中國政黨制度為執政黨排除干擾,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最高目標,謀劃跨越選舉周期的長遠規劃,動員和調配全社會力量集中解決重大問題,實施跨越選舉周期的大型項目,保持大政方針的連續和穩定創造了條件,有利於執政黨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共產黨始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富裕幸福而奮鬥。這一目標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大政方針上的連續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要求,相繼作出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重大戰略部署,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規模巨大的高速公路和鐵路網建設、載人航天工程等特大建設項目,為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些舉措,無一不是投入多、周期長、風險高的大手筆。在一些實行多黨制的國家,由於政黨輪替、多黨紛爭,組織鬆散,換來換去,執政效率低下,是很難在較短時間實施如此規模的重大舉措的。  第六,中國政黨制度具有以黨內民主推動人民民主的高度自覺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也是中國政黨制度的本質要求。中國政黨制度本身就是我國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我國民主政治的一種重要途徑。從執政來看,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將發展人民民主作為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黨制度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完善。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不斷地發展和擴大黨內民主,並通過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包括推進基層民主選舉和全面實行政務公開,不斷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更加自覺地完善黨內監督機制、並不斷完善接受社會監督和人民監督的渠道。這些改革措施,使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得到了新提升,可以更好地為人民執掌好政權。  總之,我國政黨制度總體上是與國情適應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政黨制度存在的不足和面臨的挑戰。比如:制度化、法制化程度不高;民主監督起步相對較晚;公民的民主權利,如表達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有些還未能得到充分實現;我國的多黨合作制設計起點較高,但具體實施的條件尚有許多不足,由於缺少實施的細則和可操作的程序手段,不少方面還停留在形式層面;一些部門和領導幹部的權力過分集中,對公權力的監督制度不健全等。但是,中國政黨制度已經展現了強勁的活力,具備了現代政黨制度的基本要素,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只要全黨一致,堅定不移地推進自身建設,不斷豐富和完善相關制度,在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就一定能肩負起振興中華的大任,成為現代政黨制度的成功探索者和實踐者。
(責任編輯:陳葉軍)

推薦閱讀:

現代家居風水 什麼房子陰氣太重,破財敗運,為什麼最好不要住!
你不可不知的真相——現代的人為什麼要排毒?
現代易經家居風水 租房風水大全,就幾種現象就是衰屋,切記別租
蔡禮旭:《群書治要》對現代人的啟示(第二集)
面相透視現代好命女(組圖)

TAG:思考 | 制度 | 現代 | 建設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