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祖惠能的禪宗思想核心

中唐時期,發生在中國佛教史里的一件大事就是六祖惠能的佛教革新。他的革新使原來的純印度式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結合,溶為一體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直接導致確立了禪宗在佛教界的主流地位,並對中國唐宋以後的文化思想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

六祖惠能的佛教改革有其歷史大背景。因為六祖惠能(638-713)生活於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也是佛教在中國傳播、發展成熟的黃金時代。惠能的青年時期正是一代佛學大師玄奘(600-664)法師取經回來,廣事譯述的年代。玄奘門下人才輩出,紹述師說者大有人在。另外,當時各宗各派人才濟濟,學說眾多。惠能時期的佛教思想可說是雲蒸霞蔚、雜彩紛呈;出現了一片繁榮興旺的景象。在這種情況下,主要出現兩種景象;一方面帶來了佛學界的義學繁興,另一方面也容易導致學佛之人捨本逐末或無所適從。當時的佛教界傾向於「名數為解」的現象,這樣容易形成使佛學喪失了哲人之慧,變成經師之學,便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人生實際存在的自他對立,染凈對立、生佛對立等千古難題。在這一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惠能撥雲見月,並以異軍突起之勢,高唱頓悟成佛學說,建立了獨具特色的禪宗思想體系。引導人們進入一個全新的佛學領域。

作為開創中國佛教新領域的一代禪宗祖師;其禪學思想是極為豐富的。他的著作《六祖法寶壇經》系統地敘述了惠能一生開法傳宗的言教,也是我們研究惠能思想的根本依據。從整個佛學思想體系出發,對於怎樣看待惠能禪宗思想在中國佛學思想發展史上的貢獻和地位這一問題,留待有關學者研究。現在我們必須認識六祖惠能的頓悟思想體系是怎樣形成的呢?大家都知道要形成一個思想體系,就必須對已有的思想有所突破、有所超越的前提下才能得到相應的發展。而以頓悟「自性」為特徵的惠能禪學思想產生之後,經過不到一百年的發展,就使當時整個佛學界、思想界風行草偃,群芳爭艷,其弟子還在全國各地發展為各具特色的五家七宗,使整個文化領域因其溶鑄而生機勃發,生氣昂然。

我們知道惠能的禪宗思想核心是:「直接人心,見性成佛。」他在大梵寺第一次升壇說法時就明確地對大眾宣示:「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是佛教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惠能在五祖弘忍大師處因得《金剛經》里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甚深空慧的激發,使其認識到頓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他用五個「何其自性」來描述他的悟境。惠能認為人類之所以不能把握「本不生滅、本無動搖、本自清凈」的菩提自性,就是因為我們一舉心、一動念都是處在自他相對、主客分離的對立狀態,若要打破這一自我封閉的對立局面,就必須通過「般若觀照」,這樣就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在惠能看來,人類要打破自我封閉,超越對立的思想模式,只有頓悟才是最究竟的捷徑。《壇經》中記述惠能不斷地告訴他的門人,「如何超越對立及識心見性的重要性!」

為了使門下弟子更好的超越對立,識心見性,惠能更進一步提出了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來誘導其門下弟子作為修禪的實踐方法。也可以說,「三無」是惠能教導其門下弟子如何認識自性的一個標尺。惠能所說的「念」,從認識論來說可以理解為主觀的精神現象(能緣之心);「相」可理解為客觀的認識對象(所緣之境),「無住」可理解為真心應物,任運隨緣的主體超越,為了使我們能獲得更正確的理解,在這裡略舉惠能在壇經中對「三無」思想的解說。

推薦閱讀:

【智慧分享】真正的財富是思想!
推薦一本既能提高思想境界又能提高文學修養的書
大道通源,向《青囊經》學風水,明白其核心思想,你能少走許多彎路
所謂新思想,都是舊主張(熊培雲)
從蘇軾的禪詩詞看其禪思想的發展(康國軍)

TAG:思想 | 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