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時代琴弦上的放歌者
【時代先鋒】
站在時代琴弦上的放歌者
——記空政文工團創作員、著名劇作家閻肅(上)
「白馬褂、黑褲子,鏡頭前一位矍鑠老者談笑風生。渾厚而清亮的聲音讓聞者側耳,笑逐顏開的神態讓見者頷首。」兩個多月過去了,光明網記者李丹依然清晰記得,當時採訪空軍政治部文工團創作員、國家一級編劇閻肅的情景。作為「深入生活 紮根人民——百位文藝名家講故事」欄目首期邀請嘉賓,85歲的閻肅十分敬業,在150分鐘的拍攝過程中,他一氣呵成,絲毫沒有倦怠。
閻肅(中)在空軍某部採訪創作,受到熱烈歡迎。光明日報通訊員 譚超攝
這不是閻肅第一次與光明日報打交道,他的「光明情緣」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當時光明日報《東風副刊》發表文章稱讚新創歌劇《江姐》,閻肅的名字從此頻繁登上光明日報。2010年,在他從藝60周年暨80歲之際,光明日報用整版刊載對他的專訪及其主要作品,一向低調的閻肅「被迫」高調了一把。而每次光明日報提出採訪或約稿要求,他也是有求必應。閻肅認為,光明日報是傳播正能量的重要渠道,他希望年輕人通過主流報紙關心國家大事。
棄學從藝、步入軍營、紮根基層,在光明網的演播室里,閻肅的精彩人生隨著他的激情講述慢慢展開:從一名愛好文藝的青年學生,成長為一位「忠誠的部隊文藝戰士,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從一部蕩氣迴腸的《江姐》開始,一發而不可收地創作《紅燈照》《憶娘》《膠東三菊》等一部又一部的紅色劇作;從一首傳唱至今的《我愛祖國的藍天》,到《軍營男子漢》《長城長》《敢問路在何方》《故鄉是北京》等膾炙人口的歌曲,這些都成為留駐幾代人心底的集體記憶。
多少年來,他在全國觀眾面前都是身體硬朗、談笑風生的「可愛老頭兒」。他做總顧問總策劃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9·3文藝晚會」的旋律還在人們腦海中迴響,他擔任《星光大道》嘉賓時的畫面還在電視屏幕上閃爍,他編劇的民族歌劇《江姐》正在四川各地巡演熱映。然而,就在此刻,這位85歲的老人卻因勞累過度突發腦梗,靜靜地躺在醫院病床上。
畢生心血綉「紅旗」
「爸,您有沒有什麼一直想干而沒幹的事呢?」「沒有。」
「那有沒有什麼遺憾?」「沒有。」
「怎麼可能?」「真沒有,因為我一直都是組織讓幹什麼就努力把事兒干好。」
這是閻肅昏迷前,與兒子在空軍總醫院的對話。的確,閻肅一輩子都在「聽召喚、跟黨走」。
哲人說,信仰就是生命車。一個人有什麼樣的信仰,就會選擇什麼樣的人生,就產生什麼樣的行為。閻肅的信仰並非從天上掉下來,他的父母是忠實的天主教教徒,他從小受洗,在重慶一家教會學校讀過5年書,原本學校準備把他推薦到高級修道院學習天主教,當作未來的「教父」培養。可是,閻肅後來的路卻與此漸行漸遠。
1946年,那是一個「追求進步就是民心所向」的年代,閻肅考取南開中學。在那裡,他如饑似渴地閱讀五四以來的新詩、老舍的戲劇、巴金的小說,最令他心馳神往的是紅色延安傳來的先進思潮。之後,他參加一系列進步學生運動,讀《共產黨宣言》《新民主主義論》,慢慢成為地下黨外圍組織的成員。
用閻肅自己的話來說,那時「我對共產黨最樸素的心理就有了」。懷揣一顆樸素之心,他投身歷次「反飢餓、反內戰」遊行,儘管鎮壓人員掄著帶鐵釘的大棒子,儘管流血犧牲衝突不斷,忠誠信仰的底色卻在一次次洗禮與實踐中沉澱加深。最終從朝鮮戰場的戰火中歸來的閻肅,如願入黨、參軍,成為一名光榮的軍隊文藝戰士。
談及閻肅的信仰,著名軍旅作家王樹增動情地說:「半個世紀前,閻老擎出一面紅旗,此後,他用畢生的心血來綉,一針一線,一生一世。」
為紀念建黨70周年,閻肅創作歌劇《黨的女兒》,恰逢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有人勸他要慎重,可他非但沒有動搖信念,反而激情創作,十八天完成劇本。「你看那天邊有顆閃亮的星星,關山飛躍一路灑下光明,咱們就跟著他的腳步走,哪管它道路平不平。」「只要能為黨報效,頭可斷血可拋,有什麼天大的重任我來挑!」總政歌劇團原團長、作曲家王祖皆認為,這些唱詞充滿了閻肅對黨的忠誠。閻肅則說:「當時,我的腦子裡沒想別的,就想告訴人們什麼叫共產黨、共產黨在哪兒、共產黨員什麼樣。」
2009年,在國慶60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創作過程中,閻肅又以79歲的高齡,領銜文學部主任。時任該劇總指揮的國家文化部原副部長陳曉光說:「考慮到閻肅的年齡,我本想讓他做顧問的,可他堅持要求到創作一線去。那一年,他起早貪黑,一絲不苟,創作的《我的家園》《馬蘭謠》藝術效果特別好。」對這段高難度創作,閻肅是這樣形容的:「一路發燒般走過來,始終熱度不減。」
入黨前,閻肅認為共產黨了不起,崇拜黨;入黨後,覺得自己離黨員的要求差得挺遠,凡事以共產黨員的標尺丈量自己。空政文工團團長張天宇回憶說,平時閻肅的社會活動非常多,但每次出去時,都會打電話給他請假,「團里有他這樣的老同志,是一筆寶貴財富」。
這次得病住進重症監護室之前,他特別對兒子強調:「不管我遇到什麼情況,不准你們跟組織上提一點要求,我把這一生完全徹底地交給組織,組織上已經給予我的太多,我卻回報太少。」
吹響時代的「號角」
「戰鬥的烽火淬鍊著我們鋼鐵的翅膀,英雄的旗幟飛揚著我們忠誠的信仰。」這是閻肅最新創作的一首關於空軍的主旋律歌曲。據演唱者、空政文工團演員劉和剛說,閻肅在20世紀60年代為空軍創作的《我愛祖國的藍天》,已經傳唱半個多世紀。閻肅認為在新時期需要有新的歌曲來表達當代空軍對黨的情感。於是這首昂揚明快、富有時代氣息的歌曲誕生了。
「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應該經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時代前面,是不是符合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是閻肅65年藝術生涯的真誠告白。
1962年,國家剛剛經歷3年困難時期,許多人困惑:新中國該往哪裡去?共產黨、社會主義好不好?閻肅受小說《紅岩》啟發,決定創作《江姐》,為我們的黨提一提氣,為人民鼓一鼓勁。雖然當時社會上已經有多個不同藝術門類的《江姐》,但閻肅對那個時期的重慶生活稔熟於心、對革命先輩非常崇敬,他充滿自信:「即使是炒冷飯,我也要炒得好吃。」伏案18天,閻肅完成《江姐》初稿。拿回團里討論,許多人感動得落淚。閻肅又懷揣劇本,和編導人員幾下四川,與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20多名親屬和戰友座談,並多次採訪小說《紅岩》的作者,終於創作出經典之作《江姐》,創造了中國歌劇史上5次復排、演出1000多場的奇蹟,它歌頌的「雪壓不彎、風吹不倒,信念不變、矢志不移」的「紅梅精神」,影響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改革開放初期,閻肅借為電視劇《西遊記》寫主題歌的機會,向社會宣傳我黨的方針政策。主題歌《敢問路在何方》以藝術的形式告訴人們,改革的路就在腳下,鼓勵人們勇敢往前走;創排歌劇《特區迴旋曲》,反映經濟特區的建設成就,歌頌改革開放。
一切經典的作品都是時代的產物,無不打上時代的印記。「閻老是最能把握時代脈搏的一個作家。回顧他的作品,不論是立意,還是創作手法,都是緊跟著時代又具有引領效果的。」著名作曲家溫中甲如此評價。
主旋律的作品每年都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夠深入人心的卻不多。在閻肅看來,當下的主旋律歌曲太喜歡直白的歌詞。如何創作出能永久流傳的紅歌經典?閻肅這樣總結他對主旋律作品的看法:「主旋律作品要入心,首先要入耳,要像涓涓清泉滋潤人心。」此外,文化藝術創作不能冷落人心,而主流價值觀恰恰來自人心,人心中的那種美好、善良、真誠,正是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近些年,閻肅在光明日報陸續發表一系列文章,關注文藝健康發展,如2006年的《十位文藝界名人呼籲——打擊盜版從我做起》,還有不少評論當下某些電視欄目優劣的文章,激濁揚清,始終高唱主旋律。
推薦閱讀:
※013的吉他弦能隨便上么,怎樣知道自己的琴能不能上?強上了會有什麼後果?上了之後音色是否更適合指彈?
※有那些民謠吉他琴弦的品牌推薦?
※中國三大挂面村 輕盈流水挂面如琴弦(組圖)
※秋月落花,誰動了我的琴弦
※是誰在敲打我窗 是誰在撩動琴弦 (無間道 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