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活的共同點與心理上的差異成就了愛情

社會生活的共同點與心理上的差異成就了愛情  

  解釋相愛原因的最大困難之一在於這個問題本身就具有矛盾,愛情是排斥智商的,而感性是破壞理性的。另一方面,浪漫愛情的最基本的職責是平庸無奇的。人們並不是依靠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生活的,而是靠著實際的勞動和工作來實現愛情的。   人類學家海倫·費雪博士說:「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尋找自己的愛人,最終選擇最適合的那一個人。在愛情中我們是非常愚蠢的,但是我們都在試圖找到那個更加有利於我們生存的人。這一點,和大量交配繁殖的果蠅沒有什麼區別。」   所謂更適合我們生存,包括社會學和心理學兩個方面。美國西北大學羅伯特·文奇教授長期從事社會學研究,他說,「我們對婚姻伴侶的選擇包括了大量的社會類似處,但我們希望找到的那個人能夠與自己互補。一個健談者會被一個喜歡傾聽的人所吸引,一個愛衝動的人則希望自己的伴侶是一個溫順的人。」   我們和未來的伴侶應該是兩塊拼板,所有的凹凸都能達到最終形成嚴絲合縫的效果。這就是說,如同文奇教授所觀察的那樣,社會學上的相似點和心理上的差異彼此平衡,從而終其一生的愛情。 文章來源:北京科技報

童年和戀愛經歷描繪了愛情地圖

  人類學家認為,在無形之中,人的吸引力取決於一種東西——愛情地圖,它可以幫我們找到自己所中意的異性。   潛意識裡,我們從童年開始就已經開始在愛情地圖上起程了。在經過了許多小路、許多路標,以及林陰大道之後,我們就越來越明確,自己理想中的異性應該和不應該具備的那些特點了。   當然,這包括一些基本的東西,比如身材高大、皮膚黝黑、面容俊朗;或者是短小精悍、白膚碧眼、受過良好的教育、富於幽默感等等。但是,人類學家認為,最為愛情地圖中重要的因素,是很微妙的,它取決於我們的童年以及在戀愛中的經歷。依賴的,還是獨立的?神秘的,還是坦率的?言辭激烈的,還是沉默的?隨著我們的改變,我們心中的愛情地圖也會隨之改變。   童年的經歷會影響我們的這張地圖。一個嗜酒母親所撫養的男孩,很有可能發誓長大後絕不娶一個像母親一樣的妻子。但是他將來選擇的女性,很有可能是那些為他提供在他童年時期從未體驗到的東西的那類女性,比如,一場熱鬧的戲劇表演,一個安靜的早晨。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令他感到舒服和喜歡的。   人類學家說,人們往往會選擇那些強調他們自己某種特徵或者可以掩蓋他們自己某些特徵的異性。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女演員會找一個敏感的智慧的詩人作為伴侶,因為她們希望別人認為她們是聰明的。   父母對這張地圖的指導作用不容忽視。母親對兒子的影響非常明顯。她不僅給了兒子在尋找伴侶過程中被吸引的線索,還影響了他們對女人的綜合感受。而父親———我們生命中的第一位男性,直接影響了我們對愛情的態度。   另外一項蘇格蘭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與那些適齡父母所生的女孩相比,年齡超過30歲才做父母所生下的女孩更加不排斥年齡偏大的異性,而大齡父母所生的男孩也更願意和年齡大的女性共同生活。這再一次說明父母對孩子愛情的影響。 文章來源:北京科技報

過盡千帆皆不是--解構羅曼蒂克愛情 ·朱春林

  秋天了呢!一年容易又秋天!趁著進入蕭瑟的冬之前抹盡最後一筆繁華,一入秋台北的街景就像百貨公司換季一樣馬上換上燦燦秋裝。最先上場的是洋紫荊,穿上紫紅色的圓蓬裙在木柵路一段一路艷艷地燃燒過去,若我有那樣一件圓蓬裙禮服肯定會是晚宴中最吸引人的焦點。幾乎同時登場的是台灣欒樹,從它花的顏色就可以判斷正處於花期中的哪個階段,一開始是嫩白綠的花芽,慢慢轉成鮮黃,酪黃,黃色漸淡時粉磚色悄悄為它易容。接著是亮磚紅、磚紅,顏色又漸次轉淡,似蛋青色,就這麼脫盡前一陣子千變萬化的俗麗卻形容枯槁地撐在那兒,在不知不覺中干褐,最後結成暗褐色的蒴果時就是深冬了。洋紫荊像青春年少,放肆地潑灑它短暫的燦爛輕狂而所向披靡;台灣欒樹像婚姻,千變萬化叫人眼花撩亂地持續兩季,若非仔細審視難以預期花色變化,沒看清楚就只有等下一個花季了。   我喜歡這間在樓上有著一大片玻璃窗的晤談室,坐在我面前凱渥的背後襯著湛藍的天空,藍得好純粹,好澄澈,教人覺得好感動,好幸福;偏頭下望就可見馬路兩旁整排的台灣欒樹,每天轟轟烈烈地幻化不同的顏色。凱渥說他決定結婚了,可在他臉上看不到他的興奮卻只有猶疑。從大學時談到現在的戀愛似乎應該給她一個交代,但身旁與自己年紀相近的朋友離了婚的比比皆是,就算不離婚幾乎也都另尋感情的出口,凱渥搞不懂,當初不都是自己選擇的對象嗎?凱渥似懂非懂,自己對女友的感情還沒結婚就已經淡如水,淡得像自家人,淡得像爸爸對媽媽的感情,爸爸愛媽媽嗎?   曾經是眼中除了她容留不下其它身影,曾經承諾一輩子甜蜜相守,曾經答應留駐不再驛動,曾經……,為什麼所有的曾經都變成過去?還是既然是曾經就早已命定將成過往?羅曼蒂克的情愛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我們來看看羅曼蒂克愛情褪色的可能原因吧!   一、Adam Jukes從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 Theory)的觀點認為男人在找妻子時常是在找他心目中的「好媽媽」、「好公主」,可他對妻子的幻想一定會破滅,因為沒有一個人會永遠只保有「好」的部分卻完全沒有「壞」的部分,此時他的憤怒、嫌惡產生,但他寧可鬱鬱寡歡也不肯面對自身潛抑(repress)對妻子的嫌惡感,如果能面對就會有機會修正不合實際的期待。   二、浪漫期過後男人發覺女人不是心目中的「好公主」,男人察覺自己對女人的憎惡出現而心生罪惡,為了不讓對方被自己傷害,於是中止自己的感情突然變得冷淡。   三、男人常用一個解決方法:把愛戀與嫌惡的感覺分開放在不同的女人身上,所以在外面另外尋找一個「好媽媽」,新的對象被理想化(也於是被他無意識地嫉妒),妻子就變成收納所有不良特質的對象,變成了「壞巫婆」。   四、男人最嚴重的焦慮之一是若承認妻子有缺點就不由自主地要憎惡她,怕幼時被「壞媽媽」、「壞巫婆」「虐待」的經驗重現因此不由自主地「攻擊」她。在他攻擊妻子身上「巫婆」部分時他擔心會連同「公主」部分一起毀滅,對自己妻子存有毀滅欲感到恐懼而向外尋求新的關係。他不知道在別的女人身上也會發生此現象,因為問題不在女人而在他自己。   五、新戀情代表毀滅太太的舉動,毀滅「壞巫婆」;同時也是表達憤怒的一種方式。   六、Anthony Bateman & Jeremy Holmes 認為婚姻擁有心理治療關係之外最豐富的移情(transference)關係,配偶變成轉化的客體(transformational object),是彼此投射的對象,是接受對方不想要的自體(self)的容器(container),也會是使對方高興或恐懼的源頭,配偶藉由彼此碰觸到自己最深的渴望與失望。這是婚姻的本質,但是有多少人能處理這樣的移情?   七、人原本就有可以同時愛很多人的能力,誰說人只有愛一個人的能力?我們可以愛爸爸也愛媽媽,我們可以愛兒子也愛女兒,為什麼放到男女情人間就容不下一粒砂?你有沒有想過男女之間浪漫愛的排他性是被設計出來的?再說人之所以會喜歡或討厭某人都可說是一種投射(projection),龍應台在《百年思索》中也觀察到任何對「他者」(others)的想像里都隱藏著一層又一層對「自己」的投射。可我們不可能在一個人身上滿足自己所有需求,某些投射在A身上,某些投射在B身上,因此可見異思遷是自然或曰必然。   八、心理學家榮格(Carl G. Jung)認為人們傾向將居劣勢的心理功能(如感覺型)投射到一個感覺型的人身上而認為愛上了她,因此擁抱她時就等於間接填補了自己不夠強的部分,因此哈林瘐澄慶在一首歌中質疑:「是不是愛你就會變成你?是不是愛你就等於愛自己?」我們愛的常常並非那個客觀存在的對象,而是自己主觀投射出去的東西在某個對象上恰好反映成像。當然,也因此那個對象對我們而言是有深層、特殊的意義的,絕非泛泛的一個「愛」字就可以帶過的;只是那個意義不真的在那個對象身上而在我們自己身上,一般人為那個對象所執迷而不悟,而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就在幫助人們理清我們藉那個對象在深刻索求的究竟是什麼。   回過來說,當人們從兩人關係中愈來愈了解自己的強勢與弱勢心理功能,對方就顯得不如以往那樣吸引人;當人們愈來愈成長與成熟就愈了解滿足自己空虛部分的治本之道在追求自身的圓滿而非由另一個人身上彌補自己;也因此在成長的過程我們會愈來愈難浪漫地戀愛,羅曼蒂克的愛情一定會褪色。   九、愛情恆久遠?所有的童話故事在現實生活中都經不起考驗,沒有任何一種情感不是有生有滅、時濃時淡的,有誰會四十年吃同一種口味的餐盒而不變、不膩?   十、男人覺得有權向女人要求服侍,如果她不能提供他就有權向外尋找,愛情因此中止。父權統治社會對外遇問題採取雙重標準,默許男人外遇卻打壓女人外遇,男人外遇是工作所需、是逢場作戲、是風流倜儻,易其名曰「乾妹妹」、「乾女兒」。   十一、女人之所以少外遇原因之一是震懾於父權統治下的打壓羞辱措施而被制約了,並非不會外遇。   十二、兩性對彼此的期待與需求不同,要使愛情永遠存在是非常不容易的。在父權思想塑成的社會中女人不能沒有男人,男人是個沒長大的小孩;女人的愛情以愛慕為基礎,男人的愛情以控制為基礎;兩者都是似強實弱,這也是兩性的人生功課吧!說來諷刺與弔詭,女人一直想要可以依靠的人竟然是個小孩,男人一直想要的「媽媽」竟然原本是來投靠他的。   上面提出了十二個可能形成外遇或愛情褪色的原因,而在這樣長久受父權統治之下婚姻與個人的存在價值及其相互關係之本質就成為:   一、男人的價值表現於在工作,女人的價值呈現在婚姻、家庭。   二、婚姻制度只不過為了確保精子不會混淆。女性主義者,也是《創傷與復原》的作者 Judith Lewis Herman 在其書中申明法律制度設計的目的是在保護男性使其免於受國家優越權力的侵害,而不是用來保障婦孺使其免於受男性優越權力的侵害。   三、家庭制度是「女奴」制度的合法化與正當化(legitimation),確保僱用一個終生合法女傭來照顧老、中、小,某種程度而言家庭可謂女人的牢籠。   四、可是父權統治卻將這樣的箝制美化為一頂叫做「母職」的大帽子叫人承受不起,即使是自詡先進的女人也無力對抗自己家庭中來自夫家的要求或無法擺脫早已被深植於自己體內的「母職」基因。我曾見過一個女性主義者在外為眾女人大聲疾呼,回到家中大家一起吃晚飯時對先生責罵二女兒敢怒不敢言,因為夫家主張「食不言,寢不語」,何況婆婆還坐在一旁。大女兒不知天高地厚出於義憤嘟噥道:「妹妹還那麼小,怎麼聽得懂!」朋友聽了心中暗喜大女兒說出自己心中想說的話。   五、造就夫妻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傳統的兩性關係--男尊女卑,男人是尊貴的、主動的、支配的,而女性則為順從的、無助的、軟弱的、被動的。在不平等的家庭結構下有些家庭中丈夫與妻子的關係無異於主人與奴隸的關係,主人的任何奴役手段(包含口頭上的羞辱與身體、武器的攻擊等)都是可以合理化的。   六、強調所謂正常核心家庭之時就在排擠並暗示其它型態的家庭如單親、隔代撫育、同性戀、孤兒等等是不正常、不幸福、易生事端的社會單位。   如果沒有婚姻制度就根本無所謂外遇,婚姻的目的究竟何在?有什麼東西是不要婚姻就不能擁有的?如果說婚約可以有法律保障的權益,那麼不就擺明了浪漫情愛實在不堪一擊?想想看,如果社會福利制度將家庭的功能取代,家庭就幾乎沒有非得存在不可的必要。看看我們現在的家庭功能如生殖、撫育、教育、保護、照顧、經濟、情感、娛樂、信仰、祭祀等哪一項不是都可為其它機製取代或毋需婚姻與家庭制度仍可運作自如?   若是如此那麼我們可以如何看待婚姻或外遇呢?   一、還是想結婚的話婚前深刻了解自己及慎選對象。   二、如余光中所提醒:談戀愛可以大驚小怪,轟轟烈烈,婚姻卻要在平淡中見雋永;婚姻是一種妥協的藝術,一對一的民主,一加一的自由。   三、男人對妻子的幻想一定會幻滅,男人應學習坦然面對自己弱處並尋求解決之道。   四、現實生活最磨煞羅曼蒂克的愛情,乾柴烈火的熱度只夠用來彼此取暖而不能用來燒飯,現實生活是很平實的,是會覺得乏味的,公主與王子都不會永遠是公主與王子。浪漫愛是男人有史以來最惡劣的誆騙詐術之一,莎士比亞說:「男人的言語是女人的陷阱」,浪漫情愛是父權體製為再制異性戀形態與所謂正常核心家庭所下的心力之一,因此應破除對愛情、家庭、母職等的迷思。不過請注意,當我們質疑浪漫愛情時並非否認愛的存在或價值。   五、了解男女大不相同,雙方處理情緒、面對問題等的方式都不同,深入了解即是一種同理,能同理與接受自然容易相處愉快。   六、不必太強調母親的偉大,應強調親職而非母職。男女雙方在婚姻中應學習彈性調整角色功能,不要被傳統的角色規範所局限,女人可以養家活口,男人也可以奶娃持家。   七、真不能相處就離婚吧,否則對自己、對對方、對小孩都不負責。別放手太快,但也別死撐太久,外遇在目前社會思想的進化程度之背景下常常只是惹禍上身,因為兩性性心理不同。   過盡千帆皆不是,可我們把選擇攜手同行的初衷牢記於心是不是就可以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載欣載矚呢

推薦閱讀:

成就富翁:賺錢八大定律
民國宋氏:近代教育成就顯赫一族
如何修成一滴不漏,成就清凈戒體?! 南師懷瑾開示【三聚凈戒】
大數據時代成就選秀2.0——《中國好聲音》全媒體傳播價值解讀
鐵腳僧開示:修行得念佛、修忍辱、下苦功、放下才能成就

TAG:愛情 | 生活 | 社會 | 差異 | 心理 | 成就 | 社會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