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保訓》與《易經》的形成--齊魯周易網
06-15
清華簡《保訓》與《易經》的形成[ 作者:劉光勝轉貼自:光明日報點擊數:390文章錄入:雲中子 ]清華簡《保訓》是文王臨終前對武王的遺訓,雖有字形不好釋讀者,如矵字,但最難理解卻是字形非常簡單的「中」字。《保訓》四次提到「中」,「中」是《保訓》篇的核心概念,但學者對「中」含義的理解卻眾說紛紜,概括起來有兩種:一是指思想觀念,二是指某種實物。關於後者,李均明先生將「中」理解為「與訴訟相關的文書」,他說:「此『中』指與訴訟相關的文書,史籍所見通常是最終的判決書,由於它是經過反覆審議與衡量形成的,被認為是公正的,所以稱做『中』。」中道是清華簡《保訓》的核心思想,舜執法中允,擅長從正反兩面考慮,不違背百姓的願求,說他守中是沒問題的。問題是上甲微替父報仇是守中道嗎?更為奇怪的是,文王讚揚上甲微的做法,文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聖人,難道聖人也認為部族復仇是守中道嗎?實際上,《保訓》的「中」字字形雖然一樣,但意思並不相同,這是理解《保訓》主旨的關鍵所在。清華簡《保訓》說:「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歸中於河。」「中」從河伯那裡借來,打完仗又歸還河伯,很明顯是具體之物,而且肯定與討伐有易有密切的關係。李均明先生認為這個「中」指與訴訟相關的判決書,我們認為是正確的。《周禮·秋官·小司寇》:「獄訟之中。」孫詒讓《正義》說「獄訟之成謂之中」。江永《周禮疑義舉要》:「凡官府簿書謂之中,故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斷庶民獄訟之中,皆謂簿書,猶今之案卷也。此中字之本義。」西周中期《師旂鼎》說:「弘以告中史書,旂對厥?於尊彝。」甲骨文中有大史、小史、西史、東史等,先秦史官主要類別作冊、大史、內史、御史、左右史、外史與小史、南史等,但未見中史,因此中史不能連讀,這句話的意思是,弘將案件的審判結果告訴了當時的史官,史官記錄在案,師旂把事情的經過鑄在鼎上。《師旂鼎》與《周禮》經注相互印證,可知《保訓》「中」意為「判詞」或判決書。《史記·周本紀》說:「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審斷、決獄,訟必端平。」「決平」意為公平斷案。伯為諸侯之長,文王為西伯,虞、芮等小諸侯國有糾紛,找文王斷案,可見伯有主持正義、審理案件的權力。《保訓》中的河,爵位為伯,也應有審理諸侯國案件的權力。據《山海經》、《古本竹書紀年》等書的記載,我們推測清華簡王亥故事的大意是,商人的首領王亥率牛車到有易進行貿易,被有易之君綿臣殺害,奪取了牛車。上甲到河伯處控告有易的罪行,河伯受理了案件,判決「微無罪」。古代諸侯出征要師出有名,啟征伐有扈氏,說「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尚書·甘誓》),湯伐夏,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書·湯誓》),都是如此。上甲從河伯處借「中」——判決書,以此為理由,號召殷人誅殺了綿臣。事情成功後,又將「中」還給河伯。羲和廢棄職守,嗜酒迷亂,受到胤侯征討(《尚書·胤征》)。夏桀作亂,荼毒百姓,商湯出征(《尚書·湯誓》)。古代刑罰的作用有兩種:一是止亂,一是懲暴。舜執法守中,慈愛下民,是止亂。王亥無罪,有易殺害王亥,是違背道義,暴虐諸侯。上甲替父報仇是守中道嗎?文王認為上甲守中道,不是說上甲借中、歸中符合中道,而是說上甲除掉有易、懲罰惡人符合中道,這是理解《保訓》中道思想的關鍵所在。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慈愛百姓是仁,懲罰惡人,也是仁。審理案件「中刑」,不偏不倚,是「中」;懲罰惡人,伸張正義,也是「中」。《保訓》中舜是揚善,上甲是懲惡,他們是「中道」一件事情的兩面,沒有什麼區別。《尚書·洪範》說:「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強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沈潛剛克;高明柔克。」「柔克」是指柔和可親,靠慈愛柔順取勝。「高明柔克」是對於明確服從政教的,要懷柔安撫。舜「求中」很明顯屬於柔克,《保訓》說「用作三降(隆)之德」,正與《洪範》相符。「剛克」是以剛強取勝,「沈潛剛克」是對於陰險狡詐的暴徒,要以武力制服。上甲「假中」,率軍隊誅殺有易,很明顯屬於剛克。舜「柔克」,上甲「剛克」,不僅可以看出《保訓》與《洪範》有密切的聯繫,而且從整體上看,《保訓》的主旨是非常清晰連貫的。錢基博《四書解題及其讀法》說:「《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易》尚中和,《易經》多處提到中行,《泰·九二》:「尚於中行。」朱熹《周易本義》解釋說:「九二以剛居柔,在下之中,上有六五之應,主乎泰而得中道者也。……則合乎此爻中行之道矣。」《益·六四》:「中行告公。」程頤《周易程氏傳》說:「若行得中道,則可以益於君上,告於上而獲信從矣。」所謂「中行」,就是踐行中正之道,《易經》認為人有誠信,踐行中正,就會無咎有吉。《周易》「中」在爻位上是指上卦的五爻和下卦的二爻,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二和五爻的吉辭最多。如果陽爻居初、三、五陽位,陰爻居二、四、上陰位,就是「當位」、「得中」,否則,就是「失位」,就是不正。陽爻居中處陽位,稱「剛中」,陰爻居中處陰位,稱為中正。《象傳》認為「得中」、「中正」、「剛中」就會大吉大利,可見其對中道思想的推崇,與清華簡《保訓》尚中的理念是一致的。《保訓》中道思想具體體現就是仁與義的融匯,剛克與柔克的合一。《論語·顏淵》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舜柔克就是愛人,就是仁。《禮記·經解》說:「除去天地之害,謂之義。」上甲「假中」、「歸中」,率領軍隊誅殺有易,上甲「剛克」,就是義。《說卦傳》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八卦相摩,剛柔並濟,仁義並舉,是《周易》辯證法的核心理念。柔與剛的結合,仁與義的搭配,《保訓》和《周易》具有相同的中道操作運行模式。受疑古思潮的影響,今人或主張《易經》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或筮人所作,或認為《易傳》是漢代的作品,從根本上否認了《周易》經傳與文王、孔子的關係。1973年,馬王堆帛書《易傳》的出土,證明孔子晚年喜易為當然之事實,孔子與《易傳》的關係得到確認。《尚書》中沒有文王的訓誥,《逸周書》中文王的訓辭多與《周易》無關,清華簡《保訓》倡導中道,則明顯拉近了文王與《易經》的關係,給我們一份意外的驚喜。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易傳》,不能拘泥地理解為《周易》經傳全為文王、孔子手作,而應理解為文王、孔子的思想是《周易》經傳的源頭活水,在《易經》、《易傳》創造性的思想提升中,有著主要的作用和突出的功績。如果我們承認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易傳》不是虛構的話,那麼伏羲作八卦還是沒有一點事實根據的傳說嗎?在這種意義上說,《保訓》簡的發現,使我們重新對易學發展史進行反思,這實在是易學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作者單位:清華大學歷史系)
推薦閱讀:
※評清華簡《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
※與清華簡之緣
※【清華簡】《鄭武夫人規孺子》文白
※由清華簡《(耆)夜·樂詩》看周公的巫祝身份
※評黃懷信教授清華簡《金縢》校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