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要節錄 凈空法師講解 (第四集)

沙彌律要節錄  (第四集)  1994/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11-003-0004  【七、輕戒,全是自輕;毀律,還成自毀。妄情易習,至道難聞。拔俗超群,萬中無一。】  這是非常真實、懇切的忠告。因為修行不是憑口頭上說的,也不是靠我們思惟想像的,一定是要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錯誤與正確的標準就是戒律。換句話說,我們如果把戒律看輕了,那就根本談不上修行,為什麼?把修行的標準都毀掉了,還修什麼!所以『輕戒、毀律』是自己毀掉自己的前途。什麼原因?下面說出來了,『妄情易習』,「易」是容易,「習」是習染、染著,很容易。無始劫來的習氣,遇到外面的境界,誰能做得了主宰?真正能做得了主宰的人,說老實話,都是佛菩薩再來的,決定不是凡夫。所以底下講『拔俗超群,萬中無一』,那是聖賢人再來的。凡夫一定要循規蹈矩,戒律就是一個規矩,一定要遵照這個規矩去做。尤其是《沙彌律儀》,這是學佛修行基礎的標準,這個做不到,說一句不客氣的話,就不是出家人,不是佛弟子,所以一定要自己要求自己。  在從前,有老師督促,有同學互相警策勉勵。在今天這個時代,這個善緣沒有了。這個時代所謂是民主、自由、開放,誰都不能夠干涉誰,誰也不能管誰,誰也不服人家的約束,現在是這個時代。在這樣的時代,我們真正要想發心自己成就自己,唯一的一條道路就是自己知道約束自己,這才能成就。自己懂得約束自己,在現在也是「萬中無一」,不簡單了。雖然不是再來人,也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人、警覺性很高的人,這種人學佛一定會有成就。一定要拿這個標準時時刻刻規範自己,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都要以此為標準。  我最初接觸佛法的時候,大概接觸佛法才一、兩個月就認識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有一天告訴我,「戒律很重要」。因為我們年輕,喜歡讀書,喜歡知識,所謂是知識分子,對於這些約束人的戒條不太留意,而對於經教裡面的理論非常羨慕,所以全部精神都投入在經教上,對戒律是疏忽了。所以他老人家一再的提起,說這個很重要。他舉個比喻,他說譬如我們從台北到高雄,坐火車去,你在上車之前一定要買一張車票,而這張車票在車上時時刻刻都不能丟掉,列車長會常常來查票。到達的時候,這一張票還要交回。他說佛家的戒律就像那一張火車票一樣,從你學佛這一天起,一直到成佛,都要遵守。  也許我們要問,凡夫要遵守,佛菩薩何必還要遵守?佛菩薩像孔老夫子講的「隨心所欲而不踰矩」,他為什麼還要遵守?佛菩薩心地清凈,已經圓滿成就道共戒,不但是道共戒,像阿羅漢已經有定共戒,決定不會犯戒了。他有定,心清凈,為什麼戒行裡頭這些小細節他還要那樣認真去做?這叫大慈大悲,做給初學人看的。讓初學人看到,「羅漢、菩薩都守戒,我們不能不守」,這是身教。如果他不遵守這些細行,叫我們遵守,我們不服。所以他在形式上的持戒是為了度化眾生,這就是大慈大悲。這是說明從初學一直到成佛都不離戒律,成佛是示現給初學人做一個榜樣。  【八、愚無慧目,不鑒是非。狂妄邪見,不循位次。】  『愚』是愚人,愚人沒有智慧、沒有慧眼。佛法裡面講的愚、智,跟世間的標準不一樣。世間有一等非常聰明伶俐之人,在佛法說他是愚痴,這個標準怎麼區別?佛法的慧是從定中發出來的,世間人的聰明是從意識心裡頭髮出來的,這就不一樣。所以世間的聰明跟佛法裡面講的智慧不相同,也就是說世間人智慧的標準跟佛法智慧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世間人認為廣學多聞是智慧,佛法講的智慧不是從廣學多聞上得來的,是從定中開發的,換句話說,是清凈心的起用。清凈、平等的作用就是真正的智慧,所以他能夠辨別邪正是非。世間人的聰明智慧,在邪正是非裡面,局部的也許他能夠看出來,全面的他就看不出來;很近的階段他能看得出來,深遠的他看不出來。  『狂妄邪見』就是世智辯聰,不願意按部就班的學,他要求躐等,自以為聰明,這就是「狂妄」。李老師在《無量壽經》眉註上,有一段的意思是講「不能相信、不願意求生凈土,非愚即狂」,也是這一段的意思。愚、狂都是不老實,很難成就。愚、狂,我們凡夫都有這個病,只是個人輕重不等罷了。如何去對治?佛的教誡就是最好的對治。我們能夠依教奉行,破迷開悟,迷就是愚,悟就是真智慧。依教奉行,按照佛教導我們的順序去做。可是諸位要真做,不能假做。真做,你所得到的實在是太美滿了,世間人沒有法子想像得到,只有真正照做的人曉得。表現在外面,佛家常講「法喜充滿」,那是真正的快樂,這個快樂是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不是外面的刺激。世間人找的樂趣是外面的刺激,像跳舞、唱歌。佛法修養的樂趣是從內心裡像泉水一樣往外流,那是真正的法喜,所以離苦得樂是真的。離苦得樂是果,因是破迷開悟。要真正破迷,唯一的方法是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誡,依教奉行,認真去做,你一定會得到。  【九、佛藏經云: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者,非佛弟子。】  《沙彌律儀》是小乘,這是學佛、出家一入門先要學的。即使發了大乘心,還是要從這裡學起,這個一定要知道。在中國,可以說唐朝中葉以後,小乘在中國就衰了。小乘在中國興盛的時間很短,就是隋跟唐朝初年那一個階段,恐怕不到一百年,以後就衰了。小乘經典的翻譯就是我們現在《大藏經》裡面的阿含部,翻得確實相當完整。我們現在知道「南傳巴利文大藏經」是小乘藏,跟我們大藏經裡面「四阿含」一比較,聽說它只多了五十幾部。小乘經有幾千部,只多五十幾部,可見我們翻譯得多麼完整。  為什麼小乘在中國沒落,沒人學?諸位一定要明瞭,從前中國的學佛人都是念四書五經,都念老莊諸子,這些基礎足以取代小乘。儒家講的「禮」跟佛家講的「戒」完全相同,佛教我們持戒,儒教我們守禮,守禮就是持戒。而且儒跟道的心胸比小乘人還要開闊。換句話說,儒跟道接近大乘,它也像小乘,也接近大乘,用這個作基礎入大乘比小乘經還要方便,所以中國儒、道代替了小乘。這是中國唐朝以後,佛門的狀況。  可是現在麻煩大了,現在小乘沒有人學,瞧不起它,輕視它,儒跟道也不學,這一入門就要入大乘,沒有基礎,這問題嚴重了。所以我們在現前的階段要求同學們讀《四書》。因為我們都是中年以上,不是很年輕,從基礎學來不及了。除四書之外,我們選定《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這是少到不能再少。《了凡四訓》跟《感應篇彙編》足以代替小乘的戒律,而四書可以代替小乘的經典。小乘經,我們選擇《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是我為凈宗同學們選了七門功課,這七門功課要精、要熟,要認真把它做到。  凈宗的經典,我們選的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要解》、《普賢菩薩行願品》,在五經一論裡選這三種。另外就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再加上《四書》、《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用這七種做標準來修行,我們這一生決定得生。如理如法的修學,我們相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品位一定相當高。因此,我們不能輕視小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礎。  【十、戒是越苦海之浮囊,莊嚴法身之瓔珞,故須謹慎,勿使毫釐有所虧犯也。】  這是說明戒律的重要。『浮囊』,也許你們大家沒有見過。如果諸位到大陸觀光,到鄭州去看黃河,現在渡黃河還用羊皮筏子,浮囊就是那個東西。它是羊皮吹氣,用好幾個羊皮連起來,就浮在水面上。皮囊如果破了就沉下去,所以不能有一點破損。現在也許你們看電視,「大陸尋奇」一類的,那個風景還能看到。現在大陸人渡黃河還用這個工具,這叫浮囊。『莊嚴法身之瓔珞』。一般人都很喜歡瓔珞,不僅是婦女,唐朝的男人也戴瓔珞,也戴花,你們看唐朝的那些畫,男人戴的帽子都插花,這是莊嚴的法相。戒律就是莊嚴法身之瓔珞,所以要謹慎,要認真的學習,不可以有虧欠,不可以違犯。  【十一、曇一律師云:三世佛法,戒為根本。本之不修,道遠乎哉?】  這幾句話說得很好。為什麼戒是根本?剛才說過,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對與錯要有標準,沒有標準哪裡知道錯!戒律是標準。而戒律的標準,從最低的標準是一直不斷往上提升的,修行功夫愈高,戒律的標準也隨之提高。就好像學生在學校念書要守校規,小學生的校規跟中學生守的校規就不一樣,中學生守的規矩跟大學生守的又不一樣。  大家要曉得,同樣是一條戒律,譬如「不殺生」,我們初學有初學的標準,到你將來修行有功夫,得定了,那個標準又不一樣。到你開悟,明心見性,那標準又不相同了。同樣「不殺生」這一條戒,凡夫的標準、阿羅漢的標準、辟支佛的標準、菩薩的標準,不一樣,但是戒條是一樣的,都是不殺生,他持戒的心與境界不相同。我們今天是起步,一定要依《沙彌律儀》做起,好好去研究、揣摩,拿它跟我們日常生活行為來對照。  我們要重視佛制戒律的精神與用意、目的,這很重要,因為在條文上有很多不適合現代人的生活,所以知道它的精神與作用就知道怎樣變通,通權達變,這種戒律你就會非常歡喜接受。如果不懂戒律的理論與道理,你看到這一條約束我,那一條又搞得我動都不能動,好像把人都綁死,不願意接受了,所以看到戒律害怕。那是不認識戒律、不了解戒律。真正認識、了解,戒律是清涼法,幫助我們心清凈,不是約束人的,不是吃人的戒律,這都是一般人的誤會。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8集)美國聖荷西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五】茗山法師:我現在的佛學水平不及凈空法師
凈空法師:念佛,會念跟不會念的效果差別很大
凈空法師文集 了凡四訓講記 (積善之方)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一)第一集 凈空法師講解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 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