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地球演義]第一百五十四回 錦鱗記3: 還記泥中曳尾時

題句出自宋 陳岩,《靈龜石》

脊椎動物在泥盆紀晚期終於登上陸地,這是繼上下頜出現後的又一大里程碑事件。那些似魚非魚,布滿粘液,笨拙地拖曳著沉重的身體,在淺沼泥污中艱難爬行的動物,註定將要徹底改寫地球生命的演化進程。

晚泥盆世提塔立克魚(Tiktaalik)化石(上圖來源自[1])和登陸想像圖(下圖來源自網路)。它是目前發現的最接近四足動物祖先的肉鰭魚類。

無論是在直覺常識,或者文化傳統中,「魚」和「水」總是綁定在一起的,似乎從出水的那一刻,魚就成了鹹魚。當然,我們知道其實並沒有這麼誇張,但水生動物登陸確實面臨極大的困難,幾乎所有的身體結構,包括呼吸,運動,捕食,消化系統,乃至繁殖行為和發育過程,都要升級換代。如此浩大的工程,到底是如何起步和實施的呢?最初驅使它們離開水線的動力又是什麼呢?

提塔立克魚的演化地位,它正好填補了四足動物演化史上的一段空白。圖片來源見水印。

嚴格地說,用「工程」來比喻生命的演化是不恰當的,因為演化根本沒有計劃,沒有目的,也沒有方向。泥盆紀的肉鰭魚並沒有「選擇」登陸,也完全不知道如何改造身體。它們只是被自然篩選,不能耐受缺氧和乾旱的個體死去,有利的性狀則在倖存者的後代身上不斷積累強化。

這些「有利的性狀」包括能夠和大氣直接進行氣體交換的輔助呼吸系統,可以在鰓絲不能工作時避免窒息。許多表面積足夠大,密布血管並且能夠維持濕潤的器官都可以實現這個功能,比如體表的皮膚,咽喉和腸壁的粘膜,以及特化的魚鰾(肺)。

水田裡常見的泥鰍和黃鱔都的皮膚都有呼吸功能。此外,泥鰍的腸壁,黃鱔的口腔內膜也可以吸收氧氣。它們也都能夠鑽入池底的淤泥中度過枯水期。圖片來源自網路。

另一項「有利的性狀」是離水後的運動能力,這很可能是登陸最關鍵的必要條件。大多數魚類在水體上層快速遊動,紡錘形或側扁型的身體可以提高速度,減少阻力。但由於空氣無法像水一樣提供足夠的浮力和推進力,這樣的體型離水後只能側躺,尾部原本撥水的動作由於和地面的直接碰撞,變成了瘋狂的翻騰彈躍,不但不能定向前進,徒然損耗能量,甚至損傷身體。平扁形身體的魚類(最典型的是鰩魚和比目魚)主要棲息在水底,潛埋在泥沙中。它們靠波浪狀地划動身體緩慢遊動,一旦脫離水的支撐,就會寸步難移。對這些魚類來說,枯水時不能逃入周邊的水塘,或者鑽入潮濕的淤泥中,即使有輔助呼吸系統,也不過多支撐一段時間,終究會被烤成魚乾。

也就是說,如果出水後只能是這些姿勢,那基本上可以不用掙扎了。圖片來源見水印。

而圓筒形的魚類則有著天然的優勢。它們在陸地上很容易保持直立,平闊的腹部緊貼地面,在強健的體壁肌肉的牽引下,身體左右扭曲,配合偶鰭的支撐和划動匍匐前進。雖然速度不快,但在泥水淋漓的濕地上可以爬行很長距離,而且能夠控制方向。

也就是說,如果在陸地上還能保持這個姿勢的話,我認為還是可以再搶救一下的。圖片來源見水印。

攀鱸,烏鱧和塘鯴都能用這種類似蛇行的方式在陸地上移動,它們也都有輔助呼吸的器官,在離水後可以存活很長時間,自由出入水塘和池沼。圖片來源自網路。

前面所舉的例子都是輻鰭魚類,其實早期的肉鰭魚類雖然演化出能呼吸空氣的魚鰾(肺),但它的效率很可能並不比泥鰍的腸壁,或者黃鱔的口腔更高。至於偶鰭根部的骨骼和肌肉,能夠提供的力量也未必比得上輻鰭魚——至少,還沒有跡象表明哪種肉鰭魚能像彈塗魚一樣用胸鰭輕巧地上竄下跳。

——「我覺得自己已經是一條廢(肺)魚了!」

——「我也是!」(圖片來源自網路)

現代多鰭魚是一種原始的輻鰭魚(軟骨硬鱗類,參見第一百五十二回 錦鱗記1:魚龍潛躍水成文)。它的胸鰭中沒有中軸骨支撐,仍然可以抬舉頭部,推動身體前進。泥盆紀的四足動物先祖很可能就是採用同樣的方式穿過泥濘。圖片來源見水印。

另外,現代美洲肺魚和非洲肺魚的胸鰭和腹鰭都已經退化成細鞭狀,而黃鱔的鰭更是完全消失,但並不影響它們在淤泥中蠕行和鑽洞。這似乎也說明,肉鰭魚類的「肉鰭」在登陸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並沒有那麼大。

泥盆紀的四足形肉鰭魚潘氏魚Panderichthys,提塔立克魚和棘螈Acanthostega復原圖。它們屬於希望螈目Elpistostegalia,都是圓滾滾的筒狀身體,但在陸地上的移動能力很可能還比不上一些現代的輻鰭魚類。圖片來源自網路。

肉鰭魚類真正優於輻鰭魚類的,是後續開發升級的潛力。肉鰭中的骨骼雖然短小柔弱,但在漫長的演化中變形和重排,最終形成肱尺橈股脛腓骨以及掌骨指骨和趾骨的組合,使四足動物可以更有效地支撐身體,從泥沼灘涂進軍乾旱的內陸成為可能。

肉鰭魚類和四足動物附肢骨骼同源性對比。輻鰭魚類(最下方)的偶鰭從一開始就沒有這種演化的可能。圖片來源見水印。

真掌鰭魚(上),棘螈(中)和現代巨蜥(下)的骨骼結構對比。除了四肢演化成型,聯結肢骨和脊椎的肢帶骨骼(圖中著色的部分)也相應調整,最終演化成鎖骨,肩胛骨和髂骨。圖片來源自[2]。

呼吸器官的演化也是一樣。皮膚如果承擔氣體交換的任務,就必須濕潤薄弱,犧牲保水能力。腸壁和口腔呼吸也有著天生的缺陷。只有魚鰾,隨著內鼻孔的出現,形成獨立的氣體通路,和吞咽、消化分開,成為高效的呼吸器官,在乾燥的氣候中也可以工作。

和真掌鰭魚(下)相比,提塔立克魚(中)和棘螈(上)的肩帶骨骼和顱骨分離,賦予頸椎一定自由度,把眼睛和鼻孔露出水面,觀察和呼吸。沒有輻鰭魚能做出「抬頭」的動作。圖片來源自網路。

經過一系列的改良,這些肉鰭魚逐漸衝破水的束縛,呆在陸地上的時間越來越長,滲透進內陸的範圍也越來越大。就像《三體》里說的:那些上岸的魚再也不是魚了。它們的故事已經超出《錦鱗記》的範疇,將在其他系列中講述。

泥盆紀的肉鰭魚類是幸運的,當時盤踞陸地的節肢動物無力阻擋它們的攻勢。當四足動物佔領陸地後,其他動物成功登陸的機會就極其渺茫了。圖片來源自網路。

地球名片

生物分類: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肉鰭魚亞綱-四足形次亞綱

存在時間:晚泥盆世 至 現代

現存種類:所有四足動物均是其後裔

化石種類:不明

生活環境:海洋,淡水,陸地

代表特徵:四肢,肺,內鼻孔

代表種類:根齒魚,潘氏魚,提塔立克魚, 棘螈

參考文獻:

[1] Edward B. Daeschler, Neil H. Shubin, Farish A. Jenkins Jr, A Devonian tetrapod-like fish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etrapod body plan. NATURE, Vol 440 (6), April 2006, doi:10.1038/nature04639

[2] Tom Hogervorst, Heinse W Bouma, John de Vos, Evolution of the hip and pelvis. ACTA ORTHOPAEDICA SUPPLEMENTUM NO. 336, VOL. 80, 2009

------------------------------------------

想看其他章節請點這裡:ba

[地球演義]目錄貼1

[地球演義]目錄貼2

感興趣的話,請關注攀緣的井蛙,每天琢磨點新東西


推薦閱讀:

在地球上「找到」氮氣,如何幫助我們尋找外星生命?-鳳凰新聞
【奇趣寵物秀】讓我們與人類一直和平相處在地球上(圖)
坦尚尼亞(2)桑島,地球上最香的地方(續)(組圖)
nasa證實地球周圍存在時間漩渦 方法是否存在漏洞?
假設一個和地球同樣條件的星球,海洋所佔面積也是七成,陸地要怎麼布局才是最佳的呢?

TAG: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