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郵票大世界【方寸之間寄真情】

文/網路 編輯整理/雪球兒 邊框/寒煙中國自1878年(清光緒四年)開始發行郵票起,至今已有135年的歷史。一枚枚小小的郵票,方寸之間,卻融入千年歷史風雲;滄桑歲月,映出萬般英雄情懷。郵票不僅是華夏文明的縮影,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載體,品味郵票,就是品味一段記憶,閱讀一段歷史。郵票的誕生郵票的誕生,是由於郵資的徵收對象的改變:不再是收信人,而是發件人付費。這是一種「預付模式」。而且郵資的費用可以因此而降低,收費也變得簡單起來,通信因此走入尋常百姓家。

黑便士郵票的誕生,是由於郵資的徵收對象的改變:不再是收信人,而是發件人付費。這是一種「預付模式」(先付費後使用)。而且郵資的費用可以因此而降低,收費也變得簡單起來,通信因此走入尋常百姓家。郵票的雛形最早出現於17世紀中葉。165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區開辦郵政的物權賜給維拉葉。維拉葉在巴黎設立了「小郵局」,還在街道設立了郵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遞信件。維拉葉採用一種名為郵資付訖證的標籤,出信給用戶。寄信人把郵資付訖證套在或貼在信封上,寫上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郵局收取信件以後便把郵資付訖證撕毀,然後把信件投送給收信人。這種郵資付訖證的標籤,可說是郵票的前身。這種標籤隨用隨撕毀,沒有留傳下來。在1836年來自盧布爾雅那的奧地利人勞倫斯·科師爾(Lovrenc Ko?ir)向奧地利政府提出建議,引入郵票簡化郵政服務。蘇格蘭書商詹姆斯·查門斯(James Chalmers)在1838年遞交了類似的建議。建議可能為羅蘭·希爾所採納,而後者在1835年受不列顛政府委託去對郵政進行改革。希爾因此成為郵票使用的倡導人。在19世紀早期,郵資是按郵件送遞路程遠近和信件紙張數量分別逐件計算的,即「遞進郵資制」,費用由收件人支付。按照規定,郵程在15英里之內收費4便士;20英里內收費5便士;300英里內收13便士……除此之外,按照郵遞條件還會另加郵資。郵資非常昂貴。據記載,一封從倫敦到愛爾蘭的信件就要花費一個鐵路工人一個月工資的兩成。如此高昂的郵資不僅平民望而卻步,連國會議員也難以承受,為此國會竟決定議員可享有免費郵件。結果一些議員將這些免費郵件大肆贈送給親朋好友,免費郵件竟占郵件總數的75%,郵政部門因此虧空嚴重。而民間也想盡辦法逃避郵資,諸如請人代送或拒絕收件等方法層出不窮。希爾於1837年2月22日出版了一本叫做為《郵政改革——其重要性與現實性》的書籍,主張取消郵件免費特權,在英國本土郵件重量只有低於0.6盎司一律只收1便士的改革方案,並且由寄件人預付郵資,還提出用一種印刷精美的郵政用品來預付郵資,引起廣泛迴響。1839年7月22日,希爾的郵政改革主張終於在下議院通過。8月17日,該方案獲得了維多利亞女王的通過,決定自1840年1月10日正式實行。1840年3月,第一批郵票240個郵票模版製作完成,4月15日開機印刷,並於同年5月1日正式發行,並且在5月6日生效(但在5月2日已有人在使用了)。因為其面值1便士且用黑色油墨印刷,所以收藏家稱之為黑便士(One Penny Black)。這是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郵票圖幅為19mmX23mm,無銘記,無齒孔,有背膠,有小皇冠水印。最初的兩枚郵票設計也是多得羅蘭·希爾。為之他收到數千份設計,最後都為他棄之不用。郵票上的畫像來自於一枚他特別喜歡的1837年紀念幣。面值1便士的郵票是黑底的,2便士面值的則是藍底。亨利·科巴(Henry Corbald)為之製作雕版,而印刷工作則由珀金斯,培根·珀斯印刷廠(Perkins, Bacon Petch)承擔。而黑便士郵票也有其不足之處,郵票上的黑色郵戳不易看清,且容易洗掉,因此有人鑽空子(漏洞)將其反覆使用。為此,之後的1便士郵票改用紅色印刷,1841年2月10日,紅便士宣告誕生。郵票製造過程郵票的製造是由郵電部門制定郵票發行計劃、確定郵票內容、面值、設計郵票圖案、定稿、排版、印刷、噴塗背膠、打孔並發行。

銘記銘記用來表示郵票的發行國家與機構。1874年,郵政聯盟規定各國郵票都必須印上國名;1889年修訂的《萬國郵政公約》又明確規定應當用拉丁文來標記國名,但目前該規定沒有被嚴格執行。目前世界各國的郵票銘記主要是採用文字標註,這通常是國名或國名加郵政字樣,有的還加註英文。以中國郵票為例,採用的是中國郵政加CHINA銘記。美國的則是USA或US,前蘇聯則是CCCP。英國是唯一的例外,其郵票銘記為女王的側面剪影,不標任何文字。此外,匈牙利發行的郵票銘記不是其國名,而是「MAGYAR」(中文「馬扎爾人」之意);瑞士的郵票銘記則是「HELVETIA」(中文「荷爾維第亞人」之意)。歐洲一些國家聯合發行的歐羅巴郵票上,加註有「EUROPA」和「CEPT」字樣。造型郵票最早的造型是長方形,直立比橫放要普遍。長方形郵票可以非常美觀的放置在方連里。長方形的特殊形式較為常見,正方形的郵票比較少見。匈牙利就很喜歡發行漂亮的正方形郵票。除了四角郵票外,早期的一些郵票還呈現出三角形。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國殖民地好望角發行的一套三角形郵票。最近的十幾年,很多國家都發行了形式多樣的郵票,例如以足球為主題的圓形郵票。這種郵票不像四角或三角郵票那樣容易從方聯撕下來,因此它們常以郵票塊的形式出現。收藏家席拉·里昂(Sierra Leone)以其收集的特殊形狀郵票而出名,例如徽章、水果、鳥、地圖和椰子形。法國的郵政局(La Poste)曾發行過心形郵票。由於矩形有節省原料的優點,所以成為大量發行的普通郵票票形首選,而三角形也有相同優點,是除矩形外使用最多的票形。有些形狀如圓形、菱形、心形以及包括水果、鳥、地圖等各種事物的形狀,會浪費原料,所以這些票形多用在發行量較少的紀念郵票上。郵票也常以小型張、小全張、小版張和小本票等其他形式的形式發行。小型張(mini-aturesheet)是指將一枚或數枚郵票印在一張面積較大的紙上,在郵票四周的空白處一般印有相關文字和圖案的小開張郵票。而小全張屬於小型張的同類特殊版式,是指全套郵票印在一張紙上的郵票,其面值、圖案、枚數與同時發行的郵票完全相同。二者在邊紙上大多都會飾以相關圖案或說明文字,有時還會以高於面值的價格出售。世界上第一枚小全張是年盧森堡發行於1906年的紀念威廉四世大公登基小全張郵票。中國的第一枚小全張是中華郵政發行於1941年的《節約建國》郵票。小本票又稱為郵票小冊,是郵政部門將一套郵票印製成連票並裝訂成冊,配有封底的郵票稱為小本票。這種郵票經常由於裝訂的原因而有一邊、兩邊無齒孔或二、三邊無齒。小版張是郵政部門在發行全版張之外另印製的小開張郵票。小版張四周一般有裝飾或與郵票主題關聯的文字與圖案。齒孔到了今天制齒則成為了針對郵票邊緣最受歡迎的加工方法,這種方法也成就了郵票這種獨一無二的外形樣式。郵票邊緣的齒其實是郵票打孔的摩登樣式。開始的時候郵票的邊緣不會怎麼被加工。沒有齒,使用者需要用剪刀方能從郵票方格分離出來。而英國人亨利·亞瑟爾(Henry·Archer)則打算改善這種情況。他首先應用了一種穿孔機,裡面有著細小的刀排,人們能用它在兩張郵票之間作出等距切口。世界上第一張以這種方法制出的郵票出現於1848年。亨利·阿舍並沒止步於此,他不斷改進該機器,後來利用鑽芯代替小刀。這種方法非常受歡迎。當第一枚邊緣帶齒的郵票在英國出現後,世界各國也緊隨其後應用該做法。在打孔機發明之後,大部分郵票都是有齒孔的,但有時因不具備打孔條件(如戰爭時期等),小部分郵票也沒有齒孔。這種郵票收藏價值普遍高於有齒孔郵票,有時郵政部門為了滿足集郵者的需求而故意發行無齒孔郵票,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62年8月8日發行的紀94號郵票「梅蘭芳舞台藝術」和1963年8月5日發行的特59號郵票「熊貓」。塗膠郵票的背面會塗膠,之後只要濕潤其表面就會產生粘性,可以粘貼到信封表面。時至今天郵票會在印刷之前就用機器上膠。但早期卻是先印後膠的,而且在相應的機器出現之前,塗膠是手工用刷子完成的。膠的主要成分是塑料,例如聚乙烯醇(PVA),是一種碳多聚物。後來則是動物粘著劑,也見植物粘著劑,如糊精或阿拉伯膠。一些郵局則開始應用帶粘性的塑料薄膜。大部分使用者使用舌頭濕潤塗膠層,因此很多郵局想辦法使郵票帶「味」。例如德郵在1955年到1956年測試了帶薄荷味的塗膠材料。在集郵者收集郵票時,需要將背膠洗掉,才能夾在郵票冊中。材料郵票的紙是特製的,要符合技術上的要求,它們既要對防偽識別起作用,又要張張如一(在戰爭期間就很難做到),所以價格昂貴。現今的郵票使用的紙會發光。熒光,磷光和郵票的這種光效增益的性質是不一樣的。郵票的這種發光性質一方面可防偽,另一方面自動蓋戳機要靠它來識別戳印位置。德國每天需要25噸郵票用紙。很多其它的國家則使用木或布料制郵票。例如瑞士就發行過這些郵票,但只面對收藏家。從1955年開始發行郵票的不丹,在1973年4月15日發行了一套68到100毫米的唱片郵票,它們既是郵票又是唱片。蘇聯1965年印有兩枚以航空為主題的鋁郵票。東德在1963年發行了一滌綸郵票,因滌綸一詞Dederon從發音上非常接近東德的德語首字母縮寫DDR。蒲隆地在建國三周年之際發行了金薄膜郵票紀念其獨立。2003年義大利發行牛仔褲料郵票。2004瑞士發行木料郵票。在2000年6月21日,瑞士還發行了世界第一套刺繡郵票。但是歸根到底,紙還是郵票的最實用材料。票題郵票的票題是指印在郵票上,能概括郵票圖樣內容的名稱,故又稱為郵票的名稱。票題是郵票設計的依據,文字要求精確、簡練。票題通常由國家郵政主管部門選定,郵票設計家依據它進行命題創作。票題大多印在郵票畫面上。新中國郵票票題有許多是印在畫面之下的票邊上,文字雖小,但非常清晰,其明顯的優點是不影響主圖的畫面。刷色郵票上所呈現的顏色稱為刷色。郵票的刷色是依靠專用的印刷油墨來表達的。在所有印刷品中,郵票刷色中的工藝手段最為多樣,它使郵票較一般印刷品的色彩表現更豐富,更有觀賞價值。郵票的發展

在1840年郵票誕生以前,出現過有很多種郵件付費形式。巴黎郵局的佃戶讓——雅各-雷奧爾德·德·維利埃(Jean-Jacques Renouard de Villayer)在1653年發明了一種名為「付款票」(或應付票據,法語:Billet de port payé),這是與郵票類似的紙樣收費條,價值「一蘇」。這種付款條被面並無粘性,需要用夾子或繩帶固定在信件上。目前這種付款票已很難見到,而且流傳至現世的情況不詳。在英國也有類似郵票前身製品。自1680年起倫敦芬尼郵局(London Penny Post)的商人威廉·杜克瓦(William Dockwra)和羅伯特·穆里發展出新的郵價統一系統,他們為發信者的郵件蓋上郵戳的做法非常受歡迎,致使當時約克公爵在郵政領域的壟斷地位岌岌可危。不過公爵向芬尼郵局施壓,迫使後者在兩年後放棄該項業務,而且被併入郵政總局。而芬尼郵局一些流傳下來的三角形郵票(英語:triangular postmarks)現在依然可在博物館見到。另外最少有四枚為私人所收藏。19世紀初一些城市出現了所謂的「城市信封」(Stadtkuverts),也可看作為貼在信封上印刷郵票的前身。1818年撒丁島出現一蓋有郵戳的信紙(Carta postale bollata),1821年前後由不列顛報紙發出的回復卡也已經有郵戳印記。世界上第一張印有郵票的明信片是在1838年從悉尼發出的郵簡(letter sheets)。郵票的推廣兩枚郵票誕生後不久,其他國家也開始跟著使用起郵票來。1841年和1842年在美國出現了一些郵票。1843年巴西也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套郵票,共3枚,面值分別為30、60和90雷依斯,被稱為牛眼郵票,是世界珍郵之一。1843年3月1日,瑞士蘇黎世州發行地方郵票,分別以阿拉伯數字4和6為主圖案,這是世界第一套雙色郵票。1849年,法國發行了第一套郵票,以穀物女神色雷斯為圖案。德國的第一枚郵票則是黑一,在1849年11月1日由巴伐利亞王國發行。1850年德國城邦漢諾威,普魯士,薩克森,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還有巴登緊隨其後。奧地利則在1850年6月1日開始發行郵票,它們在列支敦斯登境內同樣有效。中國的第一張郵票是大清郵政在1878年1月發行的大龍郵票。大龍郵票有三個版式,即薄紙大龍、闊邊大龍和厚紙大龍。中國滿清煙台發行的一套地方郵票很快就有新的郵票種類誕生,例如在奧地利1851年出現的報紙郵票。而1871年秘魯值第一條鐵路開通之際發行了世界上第一枚紀念郵票。但並非所有歷史學家都贊成此觀點。郵票開始具有廣告效果。法律作用郵票的正式名稱為「郵值標籤」。這個詞來自於君主階層,卻很好的說明了郵票的法律歷史來由。貼上郵票意味著為運送郵件繳納了事先規定好的郵資。郵政是屬於國家管理的,或者是由國家制定的寡頭經營(有時候有其他的名字,如藤和塔西斯家族(Thurn und Taxis),所以公民的郵政行為屬於國家法管理範疇。德國聯邦郵局在私有化以前的郵政條例是等同於法律條例的,它管理著郵政服務與郵政使用者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有時可以免去私法對郵政服務所規定的稅款。郵票的圖案

齊白石作品選

郵票的圖案即郵票的畫面。人們常說郵票是國家的名片,就是因為郵票畫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發行國或地區形象,因此各國力求採用最能代表本國的人、事物作為郵票構圖元素。縱觀世界各國郵票圖案,最常見的內容是:①國家首腦或民族英雄,如華盛頓、孫中山、甘地等;②國旗、國徽、地圖和民族圖騰,如加拿大楓葉、中國五星紅旗和龍等;③代表性風景建築和動、植物,如日本富士山、埃及金字塔、澳大利亞袋鼠、荷蘭風車和鬱金香等。這些畫面,使人一看就知其來自何處,有標誌性作用。20世紀以來,郵票圖案被融入大量新內容,主要有:①各行各業著名人物;②成千上萬的動物和植物;③風景名勝和現代建築;④民族風俗和服飾;⑤各式交通工具;⑥歷史文物和藝術品;⑦政治、軍事與國際關係;⑧教育和科學技術;⑨婦女、兒童和青少年;⑩體育、娛樂和衛生;⑩美術和書法。總之,近百年來,尤其是二戰以來,郵票圖案內容實現了從首腦頭像、徽志圖等嚴肅、褊狹題材向全面展示各國風光、事物的轉變;由單色調、簡單圖案、單調錶現手法向多色彩、複雜構圖、多種表現手法的轉變。與此同時,郵票用途也由單一的郵資憑證,轉變為兼具藝術品和宣傳品多功能,從而吸引了億萬愛好者的目光。由此看來,正是郵票畫面,使這個本不起眼的方寸之地,變成包容大千世界的微型博物館,從而光彩奪目、身價百倍,讓群眾喜聞樂見。圖案對於郵票的重要性,可謂舉足輕重,非同小可。對集郵者來說,畫面內容還是分類整理郵票的重要依據,不可小視。郵票圖案,除了出自郵票設計師的創作,也有相當一部分為歷史名畫和當代美術家、攝影師的代表作;或者是歷史文物的照片和民間藝人的作品,通過藝術設計移植於郵票之上。如,《簪花仕女圖》、《韓熙載夜宴圖》、《清明上河圖》、《齊白石作品選》、《奔馬》等郵票,均為古今名畫。紀5、10、24三組《保衛世界和平》郵票,畫面分別為象徵和平的鴿子站立、起飛和展翅翱翔,代表著和平運動的醖釀、興起和大發展,原作出自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之手。紀84第2枚郵票「白求恩大夫在搶救傷員」,以一副歷史照片為圖,是攝影家吳印鹹的力作,凡此種種。我們在欣賞郵票時,應適當參閱相關資料,這對於加深了解郵票畫面的內涵與歷史背景,是頗有益處的。中國是一個多元文化之國,世界更是一個多元文化的世界。因此,郵票的圖案必然展現多元文化的風采,集郵者切忌簡單地從個人喜好出發,感情用事,輕率地予以否定,而應以寬容的心態理智地觀察和分析,才能收穫更多。美國有一枚「愛」的郵票,圖案是用畫筆在白紙上畫上紅、黃、藍、綠、紫等平行線條,乍看很費解,細想卻是表示了愛情的豐富多彩與相襯相扶,不禁令人拍案叫絕。當然,也不要冷落了早期構圖、顏色單調的郵票,因為他們忠實地記錄了一段歷史,何況其中還不乏珍罕品呢!郵票畫面出錯的事時有發生,郵局只好停發或重印,因此造就了一些珍郵。如,民國時期的「宮門倒印」票,文字和圖案互相巔倒;文革票《全國山河一片紅》,更是從圖案到文字均有嚴重錯誤。但有時郵政部門卻將錯就錯,不予改版重印,以免引起市場投機炒作。這種郵票,見多也就不怪了,如紀枚,設計師誤把南昌八一大樓少畫一層。郵票圖案,有時也會引發國際爭端,如韓國發行與日本有領土爭議的獨島(日本稱竹島)郵票,引發日本民眾抗議;澳大利亞有一枚郵票將南極洲的三分之一划入其版圖,引發國際爭端,也是典型案例。中國的郵票發展史

大龍郵

1.清政府發行「大龍郵票」 向「驛路傳書」說再見清光緒四年(1878年),李鴻章上書奏請「試辦大清郵政」一事,他建議大清應仿效英國,在北京、天津、煙台、牛庄、上海五處通商口岸建立現代的郵政機構,以擲棄落後的「驛路傳書」方式。同年七月,上海海關造冊處即印製以龍為圖案的一套3枚郵票發行,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金龍,襯以雲彩水浪。這是中國首次發行的郵票,集郵界習慣稱為「海關大龍」,簡稱「大龍郵票」。【大龍郵票概況】郵票的顏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挂號郵資)。這是中國發行的第一套郵票,集郵界習慣稱其為「海關大龍」,簡稱「大龍郵票」。郵票上「大清郵政局」5個字十分醒目,圖案中的「大龍」兩目圓睜,騰雲駕霧,呼之欲出。上方標有「CHINA(中國)」,下方標有「CANDARIN(S)(海關關平銀分銀)」字樣。【大龍郵票歷史】按照常理,郵票應該由郵政部門發行,但是中國的這第一套郵票卻與海關有著不解的淵源。1840年鴉片戰爭後,侵華列強瘋狂在中國攫取權利,海關更是被外國人所把持。當時擔任清政府海關總稅務司的是英國人赫德。赫德是個中國通,他對中國郵政大權覬覦已久。赫德與李鴻章關係密切,便想方設法讓清政府同意由海關來試辦郵政。中國海關試辦郵政是首先從天津海關辦起的。1878年總稅務司赫德就指派天津海關的德璀琳來籌辦中國海關的郵務,他就以天津海關為中心在北京、營口、煙台和上海五個海關來試辦海關的郵政。1878年3月,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籌備的天津海關書信館,正式對社會開放,它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家效仿西方模式的郵局書信館。坐落在海河岸邊的老海關大樓,曾是海關的公事房,海關書信館就設在該樓內,而中國第一套郵票也是從這裡發行出去的。書信館開辦起來以後,為了便利郵件的收送同時也為了規範海關對郵政的管理,德璀琳又籌辦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套海關郵票——就是大龍郵票。據史書記載,德璀琳原本早在書信館開張前一年便向英國寄去定製郵票的訂單,但終因時間周期過長而作罷。無奈之中他只好請上海海關造冊處先行印製一批郵票應急。雖說是應急之策,但現在看這些郵票,印刷質量應該還是上乘的, 基本是按照德璀琳當時的設想來完成的,並沒有太多將就的痕迹了。2.中國第一套紀念郵票 見證慈禧奢侈生活1894年甲午戰爭期間,清廷不顧國家安危,還在大肆操辦慈禧太后60壽辰「萬壽慶典」。中國的第一套紀念郵票由此誕生。1894年11月19日,慈禧太后60壽辰紀念郵票正式發售。過去,皇帝、太后的生日尊稱為萬壽節,所以這套郵票後來被稱為「萬壽郵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月初十為慈禧太后60壽辰。當時郵政仍為海關兼辦。總稅務司赫德特提出印製紀念郵票,稱為「萬壽」郵票。全套郵票共9枚,由費拉爾設計,圖案分別為:五福捧壽(1分銀);騰龍戲珠(2、3、4、6分銀);鯉魚躍水(5分銀);五福捧壽、雙龍躍立(9分銀);五福捧壽、大清郵政(12分銀)和一帆風順(24分銀)。這套郵票共印了三次。首次是在1894年印的,通常稱為「日本版」。第二次於1897年印製,通常稱為上海版(下圖);第三次是1897年印製的,但未正式發行,通常稱「莫倫道夫版」。1896年,大清郵政正式開辦,公布了《郵政開辦章程》,中規定郵資從銀兩改為按洋銀計算。以前印製的「大龍」、「小龍」、「萬壽」郵票上的面值,都是按銀兩計算的,現在改為按洋銀計算,新郵票又來不及印製,因此,只好將庫存中的「小龍」郵票和「萬壽」郵票加蓋暫作洋銀郵票使用。1897年發行了「萬壽」初版加蓋票,但仍不敷應用。1897年又發行了「萬壽」再版加蓋票。在兩次加蓋中,因更換阿拉伯數碼字體和調整了阿拉伯數碼與漢字的間距,使加蓋字體出現小字、大字兩種,大字加蓋又有長距、短距之分。由於加蓋時的疏忽,出現了復蓋和倒蓋的錯體票。其中有4種復蓋票,8種倒蓋票,被稱為「萬壽四復八倒」。這種四復八倒變體票存世稀少,是珍品。3.民國時期的中華郵政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大清郵政同時更名為「中華民國郵政」。中華郵政在1912年同時發行了兩套郵票,一套為《光復紀念》,以孫中山為主圖,兩側花飾為正生長的稻穀;另一套為《共和紀念》,以袁世凱為主圖,兩側為已經成熟的麥穗,揭開我國自行印製郵票的歷史。【光復紀念郵】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宣布遜位,結束了其260多年的統治,漢民族的主體地位重新得到光復。本套郵票就是為紀念這一事件而設計發行的。全套郵票共12枚,每枚郵票的中心均為孫中山頭像。這12枚郵票,面值從1分到5元。其中面值2元那枚罕見,由北京財政部印刷局雕刻鋼版印刷。1912年12月15晶發和地。此套郵票為中華郵政的第1套紀念郵票。中華民國成立後,計劃先發行2大郵票:第1套為「光復紀念」,以孫中山先生肖像為主圖;第2套「共和紀念」,以中國地圖為主圖。光復紀念郵票發行時,正值袁世凱竊取政權。此票流傳較少,較珍貴。【共和紀念】1912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讓位於袁世凱,原先孫中山主持設計的中華民國光復紀念郵票被擱置。中華郵政又設計以中華地圖為主圖的《共和紀念》郵票,並由北京財政部印刷局試印,後因袁世凱不滿意也未能發行。之後,又趕忙設計了印有袁世凱肖像的中華民國共和紀念郵票,但此舉遭到國民黨人的激烈反對。郵政當局不得不採取折中辦法,同時發行印有孫中山肖像的光復紀念郵票和印有袁世凱肖像的共和紀念郵票。4.新中國郵政 郵政史上最輝煌的一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8日發行了第一套郵票,即「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郵票,全套4種。自此至1984年底,共發行各種郵票502套(包括加蓋「中國人民郵政」字樣的中華郵政郵票10套),2091種,小型張33張,小本票11本。郵票面值從半分到20元共30餘種,其中以4分、8分的發行量最多。《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郵票,為新中國發行的第一套紀念郵票。它於1949年10月8日華北郵政總局以「中華人民郵政」名義向全國發行。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華北郵電總局先於2月19日隨華北人民政府從石家莊遷往北平。華北郵政總局接管北平舊郵政後,即致信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此信建議:為了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推出新郵票。那時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在北平籌備。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由蘇幼農任局長的華北郵政總局決定以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作為新中國第一套紀念郵票的選題。時任華北郵政總局聯絡員,新中國郵票志號的發明者鄧連普被派往中南海,邀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務處美術顧問張仃和鍾靈,為新中國第一套紀念郵票設計畫稿。當時的北平,凡具有郵票承印能力的廠家均採用雕刻版方法印刷,印刷周期長。為儘快使此票問世,華北郵政總局作出了在滬用膠版印刷的決定。這樣,上海商務印書館在政協一屆會議開幕前收到了鄧連普自北平送來的設計畫稿。為了確保郵票質量並能在一個月內印出樣張,工作人員夜以繼日繪製版圖。終於,這套郵票在1949年10月8日面世了。此票圖案是雄偉的天安門城樓上空懸掛著鑲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的大宮燈,充分表現了民族的特色。郵票全套4枚,圖幅21×29mm。由於建國初期東北三省貨幣與關內人民幣尚未通用,因此,還另外發行了一套加印「東北貼用」字樣的郵票。新中國第一套郵票的誕生,揭開了新中國郵票史的新篇章。


推薦閱讀:

你知道嗎?郵票是要看顏值的
壬辰龍生肖郵票獨掀風浪
歷代龍年生肖郵票都受追捧 最牛的還數80年猴票
2006-1T《丙戌年》(狗)特種郵票
一張8分錢的郵票為啥要值11000元?整版達120萬!

TAG:世界 | 郵票 | 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