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走路最健康?

  近日,由衛生部等單位在《致全國大眾倡議書》中呼籲,自5月11日起,將每月的11日作為大眾民間「步行日」,希望廣大民眾能在這天以「11路」代替汽車,健康出行、低碳出行。步行日,顧名思義,提倡人們以步代車,無論是公交、自駕還是地鐵,一方面緩解交通、另一方面符合低碳,但更主要的是促進健康。  有朋友說,一個月才步行上下班一次,1/30的鍛煉強度,對身體健康恐怕是杯水車薪。根據筆者的觀點,就步行日本身的鍛煉強度,未必能滿足人們每月的鍛煉量,但這種機製為普通百姓養成更科學的鍛煉身體習慣不無裨益。  「步行日」提醒人們要注意鍛煉身體  不是從何時起,人們開始更加依賴各種交通工具,尤其是清晨,似乎坐在公交車上打個盹後才能完全醒來,才能勝任一天的工作。從床鋪到餐桌,從餐桌到汽車,從汽車到辦公桌,從辦公桌再到汽車……許多人每天重複著扭曲的輪迴,長此以往的代價不言而喻。據筆者專家門診的經驗,相當數量的白領由於工作繁忙,基本上不參加體育鍛煉,或者進行沒有針對性的鍛煉,通常的表現是:每天都感到疲憊不堪、力不從心,對許多事情失去興趣,甚至對自己的工作能力產生了懷疑。常見癥狀是渾身乏力、頭暈頭痛、精神不振、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煩躁焦慮等。對這些人而言,最佳的處方就是制定出循序漸進的健身方案,一般而言「治療」半年左右就會有明顯改善。筆者推薦,上班族每周所需鍛煉的強度為:保持心率處於每分鐘100次的狀態,1周2次,每次不低於30分鐘。  「步行日」提醒人們要注意戶外健身  許多新潮的青年人熱衷於辦張健身卡,然後一頭扎進健身房,其實室內健身存在著一些局限性。第一,室內健身,空氣質量相對不如戶外,而空氣質量恰恰是人在運動時最重要的因素;第二,健身房內的景觀,大多是符合室內特點的,植物大多矮小、稀疏,而戶外健身,運動者能夠直接親近自然,運動時的心境必有所不同;第三,若是在健身的高峰時段去健身房,人員較擁擠,鍛煉者之間的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都比較近,在這種環境下進行運動容易分心,多數運動性損傷都是由於運動時精神不集中;第四,健身房內的管理若是做不到器械、更衣櫃專用,或是消毒不及時,都會導致疾病傳播,尤其是傳染性軟疣(俗稱:水疣)比較常見;另外,從環保角度上看,健身房較戶外健身最大的缺點在於,其運行時佔用了大量的電源——燈光照明、電視、SPA池、飲水機、泳池加熱、電腦網路、電動器械。  步行究竟對骨關節具有哪些益處?  1、 鍛煉下肢肌肉。俗話講「人老先老腿」,相對強健的下肢肌肉對於維護髖、膝關節的穩定性至關重要。步行對於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和臀部肌肉的肌肉力量和協調能力的鍛煉,是不可替代的。  2、 預防骨質疏鬆症。筆者在骨科臨床可以見到所謂「零鍛煉者」,本來年紀並不算大,可是骨質疏鬆就很厲害。其實人體內骨骼中的鈣質到35歲左右就達到高峰,此後是下降趨勢,預防骨質疏鬆症除了多攝取含鈣豐富的食品外,運動很重要,而最簡單的運動就是步行。  3、 防治頸椎病。步行並伴以抬頭挺胸、頸部後伸、肩背肌肉活動,有助於緩解長期伏案導致的頸肩背部肌肉、韌帶、關節的疲勞,對於預防和治療頸椎病具有明顯的效果。  4、 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缺乏下肢運動會導致血流速度減慢,如果遇上血液粘稠度增加,很容易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嚴重的還會導致肺栓塞,導致生命危險。步行的過程就是雙下肢肌肉收縮、舒張,這就如同液體泵一樣,使血液由肢體遠端迴流到心臟,而且足踝部充分活動,這對於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具有積極的意義。  步行日好處多,但還要科學「步行」  1、 選擇合適步行路線。路面平整、車流量相對小的上班路線應該是首選,一方面不易跌跟頭,另一方面不至於吸入過多尾氣。  2、 掌握合理運動量。雖提倡步行上班,但對於上班路程過於遙遠的人們也沒必要凌晨4、5時就離開家,畢竟保持充足的體力工作強於保持充足的體力步行。合適的步行上班時間不超過1小時。  3、 步行日不能代替運動。一月一次的「苦行」只是給您鍛煉身體提個醒,別忘了正規的運動不是一月一次,而是一周兩次……  4、 步行時應選擇合適的鞋。跟腳、相對柔軟的鞋子對您的步行很重要,千萬別因為鞋子選擇不對,沒過兩天又到骨科醫生那裡治療腳痛。

  39健康網( www.39.net)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看完這個後,99﹪的人都愛上了走路
走路減肥法 提高日常瘦身力 走走就能瘦
人生就像走路,背負的東西越多,走起來就越累.
朱棣為何把皇位傳給走路都需攙扶的人?非也,其中大有深意
走路跌跌撞撞、O型腿、內八字,學步期會碰到哪些問題?

TAG:健康 | 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