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博士生導師郭德宏:陳獨秀的歷史功過

陳獨秀(安徽懷寧人)是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共黨史上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隨著對他的研究的深入,他的歷史地位逐漸得到了恢復。但對他的評價仍然分歧很大,他的歷史地位還遠遠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

一、陳獨秀的歷史貢獻陳獨秀的歷史貢獻至少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第一,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舉起了民主、科學的大旗,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歷史的進程,而且仍然是中國在努力實現的目標。第二、他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五四運動能夠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發生那麼大的影響,與他的活動、指導、影響是分不開的。第三、他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他傳播馬克思主義雖然沒有李大釗早,但他創辦的《新青年》雜誌是當時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最主要陣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別的報刊不能替代的。第四、他是中國共產黨最主要的創始人。如果沒有陳獨秀,就沒有中國共產黨在1921年的成立。僅僅這一條,他就可以名垂千古,光照千秋。第五、他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最主要的領導人。現在我們說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這是不嚴密的,毛澤東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而不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從中共「一大」到「五大」的領導集體,才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陳獨秀才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這一代領導集體,對於中國革命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黨的「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綱領,黨的「四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總路線的基本思想,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黨的隊伍也從50多人迅速發展到6萬多人,為後來的革命奠定了一個重要的基礎,其功勞是不容抹殺的。第六、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他在1940年的信件和文章中,進一步闡述了民主政治的真實內容,尖銳地指出斯大林的罪惡完全是由蘇聯的獨裁製產生的,應該從根本制度上來解決。他晚年的民主思想,可以說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對民主政治的最深刻的思索,至今很少有人能夠超越,仍閃耀著真理的光輝,仍是我們奮鬥的目標。第七、他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中最早認識到要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人。現在,很多人都充分肯定毛澤東在中共七大的報告中關於中國要反對民粹主義、充分發展資本主義的論述,認為正確「認識和對待資本主義的問題」,是新民主主義社會論的「絕妙之筆」和「點睛之筆」。正因為毛澤東提出要保護和發展資本主義,才找到了一條不經過資本主義而又充分吸收資本主義發展成果,到達社會主義的新路子。但是,陳獨秀在1938年8月寫的《我們不要害怕資本主義》等文章關於這一方面的論述遠比毛澤東要早得多。如果我們肯定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的論述,就更應該重視陳獨秀在1938年提出的這個思想。二、陳獨秀的表率作用除了歷史貢獻外,陳獨秀在很多方面堪稱楷模,為後人做出了表率:首先,他志存高遠,堅強不屈,百折不撓,視死如歸,為主義和信仰奮鬥終生。從青年時代起,他即投身於謀求中華民族自由與解放的革命事業,此後不管如何艱難曲折,義無反顧。他一生五次被捕入獄,甚至險遭殺害,但歷盡艱辛而百折不撓。為了自己的主義和信仰,他毫不屈服,永往直前。其次,他一心為公,從不以權謀私。從參加革命活動那天起,他就拋棄了自己本來可以擁有的富裕、舒適的生活,獻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家庭和兩個傑出的兒子。他生活雖然非常艱苦,但作為中共第一至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的主要領導人,從不以權謀私,因此常使自己過著難以為繼的生活。他不僅這樣要求自己,也要求中國共產黨保持清廉的作風。中共的第一個反腐敗的文件,即中共中央1926年8月4日「堅決清洗貪污腐化分子」的《中央擴大會議通告》,就是由陳獨秀簽署發出的。其三,他光明磊落,不搞陰謀詭計。為什麼陳獨秀沒有出席中共一大,反而被選為黨的主要領導人?除了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巨大影響,建黨中的顯著功勞之外,陳獨秀「光明正大,喜形於色,不說假話」的人格魅力,無疑也是他當選的一個重要原因。魯迅更這樣形容陳獨秀:「假如將韜略比做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豎一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裡面幾支槍,幾把刀,一目了然,用不著提防。」後來利瓦伊漢也曾稱讚說,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犯錯誤的領導人中少數幾個不搞陰謀的人。其四,他思想解放,從不迷信,敢於懷疑那些「最高指示」。從參加革命活動那天起,他就衝破了一切舊的思想羈絆。到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時期,他更加旗幟鮮明地倡導思想解放,把矛頭對準禁錮了中國人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和道德。為了中國的解放,他最早倡導成立中國共產黨。當中國共產黨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以後,對於頤指氣使的共產國際和斯大林發給中國的命令和指示,他仍然敢於懷疑和抵制。「除了毛澤東以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敢於懷疑和抵制國際路線的,就是陳獨秀」。其五,他不食「嗟來之食」。即使在年老多病、窮困潦倒的晚年,有時「破屋雨漏缸無米」,不得不靠典當度日,他仍然潔身自愛,堅決拒絕國民黨要員們的捐贈,寧死不與「官僚」和「畜孽」為伍。在臨終前,他還囑咐夫人潘蘭珍,要一切自主,生活自立。陳獨秀的一生,表現出一個革命者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浩然正氣、剛強骨氣和高尚人格。其六,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一生毫不妥協,堅決地揭露和批判舊制度、舊思想、舊文化和社會的種種弊病,代表了社會的良心。現在,一般把知識分子分為兩種:一種是專心於自己的文化教育事業,不太關注政治和社會現實;另外一種是不僅努力做好自己從事的文化教育工作,還非常關注政治和社會現實,勇於揭露社會的黑暗面,為民眾的疾苦而大聲呼喊。前一種知識分子固然可貴,其中出現了很多大學問家、大學者、大專家或著名的文學藝術家,為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後一種知識分子,不僅為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還為整個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要成為後一種知識分子,就必須面對種種壓力和危險,需要具有一般人所沒有的膽量和勇氣,不怕任何艱難和打擊,敢於作出犧牲。因此,我認為這一類知識分子更為可貴,更令人敬佩。而陳獨秀,正是這樣一個傑出的、令人敬佩的知識分子。以上這六個方面,使陳獨秀具有一種獨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一直為陳獨秀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所感動所啟發。從他的人格中,我們既能看到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更能感受到時代精神的脈搏。他的人格影響、吸引了無數的青年人,他們當中有很多人因此而投身於革命事業」。這種人格魅力的來源,就是「濃烈的愛國情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有的學者還提出,應該學習和弘揚陳獨秀精神。我認為,這些分析和主張都是正確的。三、陳獨秀的五大傑出成就第一、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傑出的政論家。他的政論文章汪洋恣肆、尖銳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少有的、傑出的代表作,至今仍給人很多啟發。第二、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傑出的語言文字學家。他的一生雖然主要從事政治鬥爭,但音韻學、文字學方面的著作很多。特別是他晚年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寫的《小學識字課本》,是極其重要的學術成果。有人稱讚說:陳獨秀「其學,求無不精;其文,理無不透;……無論任何問題,研究之,均能深入;解決之,計劃周詳;苟能專門致力於理論及學術,當代名家,實無其匹」。第三、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傑出的詩人。關於陳獨秀的詩,李大釗早就讚揚其「意境本高」。他後來在獄中和晚年在江津寫的詩歌,更達到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峰。葉尚志說:「其詩風格既有詩經之純樸、自然,也有樂府之古風、遺韻,更有魏晉之恢宏、恣肆;既有李白之奔放、豪邁,亦有杜甫之深沈、練達,更有韓柳之犀利、峻峭。……他的詩作形式多樣,不拘一格,豐富多彩,率性而作,揮灑自如,毫不掩飾,雅俗共賞,讀來使人頭腦清新,精神振奮」,「說他是歷史上承先啟後的一代詩宗,也不為過」。第四、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關於他的書法,一般不為人所知,但不管篆、隸、行、草,他都有很高的造詣,受到很多人的高度讚賞。陳獨秀的書法因其堅實的學識根基,加之過人的才情,在民國時期的眾多學人中,是風幟獨標、名重南北。從他晚年的書法作品及大量的信札手跡中,可以看到他在駕馭筆墨的天分能力上表現出的極盡變化、精彩紛呈的藝術創造。第五、他對中國近現代的文學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1917年發表的《文學革命論》和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一起,為當時的文學革命樹起了兩面鮮明的旗幟。陳獨秀雖然很少寫嚴格意義上的文學作品,但他的很多政論文章,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就是水平很高的文學作品,例如《敬告青年》等文章,完全可以和魯迅的文章相比美。因此,對於陳獨秀在中國近現代文學發展史上所起的重要推動作用,也應該加以重視。 以上這幾個方面,要做到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容易的,但陳獨秀兼而有之。毫無疑問,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理論家、革命家、政治家和傑出的編輯出版家、大學者,是20世紀與孫中山、毛澤東等具有同等重要歷史地位的中國最傑出的偉大人物之一。如果說孫中山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位傑出人物,那麼陳獨秀就是20世紀中國的第二位傑出人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發展,我相信他的歷史地位會越來越高,最終會成為20世紀中國歷史上能夠千古留名的少數人之一。(作者:郭德宏,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史學會會長。曾任紅旗雜誌社《內部文稿》編輯部副主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黨史研究》雜誌副主編、第一研究部主任等。)

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阿德里安堡戰役的遺產——4-6世紀拜占庭軍事家作品對比
感懷12.13,追溯一部血淚斑駁的青史
揭開康有為公車上書的歷史真相
6歷史疑案—韓信被殺的原因是什麼
【必讀】歷史上那些「失聯」的牛人

TAG:導師 | 歷史 | 博士 | 德宏 | 中央 | 中央黨校 | 黨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