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講堂 -----隆藏法師:往生凈土 依止善士聽聞正法的最佳路徑
2013年04月28日 09:12 來源:河南佛教學院 作者:隆藏法師
分享到: | 更多 |
凈土法門是依止善士聽聞正法的最佳門徑(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印媛)
一、凈土法門之殊勝
很多學習凈土的人都有這樣一種認識,認為凈土佛法非常的殊勝。為什麼殊勝呢?因為它學習起來非常的簡易圓頓,乃至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念佛嘛,誰都會,「南無阿彌陀佛」,誰都會念,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所以,很多人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凈土法門之殊勝所在。
它的殊勝並不僅僅在於「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還在於什麼呢?還在於它裡面蘊含著一個非常殊勝的法義,它是以密意趣的方式蘊含其中。所以,我們學習的時候,深者見深,淺者見淺。一般人學習,可能就是念念佛號,但是,真正地從深奧的意趣來講,凈土佛法是一切佛法修行的門徑。這就是我們說的密意趣。
二、聖道門與凈土門
過去祖師大德對凈土教法的判攝,習慣於把佛陀的一代時教判攝為兩個方面,一個叫聖道門,一個叫凈土門。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個概念?
什麼叫聖道門呢?就是說,以得聖道作為修行的目的的這樣一個戒定慧三學之所攝,稱為聖道門的修行。聖道門的修行有其次第,有其方便,依於聞思修而趣入,依於戒定慧而增上。兩個方面,依他言音,以對佛陀從最清凈法界等流而出的聖教的言文熏習為因,以對於佛陀聖教的如理作意、正確思維為因,來趣入修慧,以其修相發起加行,最後通過修習止觀,成就分別智,實證分別理,徹見一切諸法真如法性,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麼,這是聖道門的修行。它是以依他言音行,內自各別如理作意為因,以戒定慧三學增上為緣,由戒清凈,導致心清凈,最後導致慧見清凈,如此因緣和合來成就菩提智慧。這是聖道門的修習。
過去很多凈土大德把這樣的法門比喻為「豎出三界」。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我們的世間的境界,我們最後要超越這個世間,趣向出世間。怎麼樣求解脫?打個比方,就象竹子裡面有一隻蟲,它要把竹子咬破了爬出去,要求解脫,採取的是什麼方法呢?它順著竹子往上一節一節地咬,最後從竹子頂端突破出來。所以,過去凈土的大德把聖道門的修行比喻為「豎出三界」。而凈土門的修行就被叫做「橫超三界」。通過修行凈土,通過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此為方便,最後橫超三界。就象是竹子裡面那隻蟲,豎著咬的話要咬很多節才能夠爬出來,對不對?現在它變聰明了,橫著咬,直接咬穿就出來了。所以古來的大德通過這個比喻來表彰凈土法門修行之簡易、圓頓。所以過去判教往往把凈土修行判為頓教。
但是這裡我有一點不同的看法,在此我們不但要為大家介紹傳統的對凈土的闡釋和了解,也要跟大家來「解深密」,要來解開它的密意趣。
在傳統的說法里,似乎聖道門與凈土門的修行毫無關聯,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路徑,完全不同的兩種修行方便。但是事實上,佛陀曾經講過,諸佛祖師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陀所覺悟的人生宇宙的真理,只有一個,沒有多個,所謂「唯有一佛乘,無二別乘」。不光是法門無二,而且諸乘無二。這個乘的施設往往是由於眾生根機的差別,行進在菩提大道上,每個人的程度不同,進度不一樣,所以,針對不同眾生的特定階段,施設一個不同的方便去引導他不斷向前,而路是唯一的菩提大道。所以,佛陀在經典里開顯這個道理,叫作「法是一乘,種性有五」。佛陀所有的法的核心,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
至於聲聞乘、獨覺乘還有菩薩乘,或者說佛乘,這個三乘的說法,事實上,都是依於一實相理,依於佛陀所覺悟的真理,對於不同根性的眾生所施設的方便。
三、《法華經》的火宅三車喻
《法華經》里有個三車的比喻,說房子著火了,這個房子比喻世間,長者的幾個小朋友在這個房子裡面玩遊戲,沒有覺察到危險,就象我們世間的愚痴眾生一樣,沉迷顛倒於五欲六塵,爭名奪利,紛紜顛倒,樂著其中,不知出離。
你看我們現在在學習佛法,非常清凈自在,善業任運增長,而世間的眾生在幹什麼?堵在高速公路上。大家都出去玩,現在高速公路又免費,最後整個高速公路堵成一片,接著就變成垃圾場,再變成公廁。如果你要這些世間的眾生節假日來好好地修行念佛,他可能不願意,他貪樂世間五欲。所以《法華經》里把這樣的眾生比喻為無知的孩子。房子已經著火了,不知道生老病死熾烈猛火已燃,眉毛已經著火了,我們應當要如救頭燃,速去尋求解脫出離之道,但是世間的眾生他不了解這一點。雖然無常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但是人們總是心存僥倖,覺得不會輪到我。「生命在呼吸間」,但我們總是心懷常想,覺得無常都是別人的事情。我們「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有很多很多的計劃,但是最後可能突然之間無常到來,我們什麼準備工作都沒做好。就象今天我要來講經,沒有做好準備工作,心懷忐忑,緊張得要死,本來想請智懿法師來救命,讓他來講。世間的眾生很多都是如此,活著的時候沒有做好作業,沒有找尋到生命真實的意義,混生混死,渾渾噩噩,最後等到無常到來的時候,突然想起:哎呀!我的作業還沒有做!所有的資糧還沒有準備,沒有積累。但是,這時已經悔之晚矣!
所以,《法華經》的火宅三車喻里就說,這個時候,這位大富長者啊,他就以諸方便誘使這些小朋友趕緊從危險的火宅裡面逃脫。他講,我這裡有三輛寶車,非常莊嚴妙好,你們出來就給你。這個是很好玩的玩具對不對?小朋友喜歡玩小車車。告訴他們,你出來,這個勞斯萊斯就歸你了。小朋友們很高興,所以就趕緊跑出去。跑出去就擺脫了生老病死,擺脫了世間的苦厄。那麼這個時候,佛陀真正給予我們的是什麼?是大白牛車,是一乘之道。
四、三乘諸門乃方便施設
所以,這麼看來,所謂的三乘其實都是佛陀的方便施設。那麼,三乘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在大乘佛法裡面的聖道門和凈土門呢?這個聖道門和凈土門哪,表面上看是不同的兩個道路,好象一個在豎超三界,一個在橫超三界。釋迦牟尼佛那麼慈悲,他在往昔生中為了修行佛道度化眾生,不惜舍頭目腦髓。佛陀成道的時候,以指觸地,地神湧出,莊嚴宣告,說,在整個虛空大地之中啊,沒有任何地方不是佛陀在修行菩薩道的時候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舍頭目腦髓之所。所以,包括我們現在坐的這個地方,你們可以把它觀想成什麼呢?這是聖地!為什麼?因為往昔生中佛陀為了救度我等,勤求佛道,乃至此處亦是他舍頭目腦髓修行的處所。佛陀的這個慈悲啊,可以說是痛徹骨髓,沒有比佛陀更加慈悲的了。我們世間人的慈悲,都當不得大慈大悲,都是小慈小悲,猶有我執夾雜其中,而佛陀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果真的有毫無關聯的兩個法門,一個是豎出三界一個是橫超三界的話,那麼,佛陀是這樣的慈悲,他不會去講那麼多的——禪宗講「閑傢具」,一定是把那個最真實、最直接、最了當、最方便易行的,直接就告訴我們了,就讓我們直接橫超三界就好了,為什麼還要講這樣一個豎出三界的聖道門的修行?所以這裡面實際上是有一個密意趣。事實上,這個聖道門的修行啊,和凈土門的修行,是同一意趣的,它其實是一致的。為什麼?這裡我要給大家詳細地說明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要對凈土的修行有信心。很多人對這一點有不正確的了解,認為凈土的修行是方便法門,既然是方便法門,當然對應的就有一個究竟法門,或者說實相法門。一個是究竟,一個是方便,那麼,他就會有一個割裂的認識,認為這個方便是方便,但是它並沒有直接傳達人生宇宙的究竟實相,所以導致一些所謂自稱「知識分子」的人瞧不起凈土法門,認為修行凈土法門的都是些愚夫愚婦,老太婆修的!當然一看,我們修行凈土的,當然老太太是要佔到大多數。但是,並不能以這樣一種輕心僥倖來去看待它的。實際上它有一個非常深奧的意趣。
五、欲入堂奧先窺門徑
表面上看,凈土法門,包括我們讀的《阿彌陀經》裡面,都並沒有講什麼甚深空性、甚深緣起,只是顯示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勸使我們生起信心,發願往生。但是,其實這裡面蘊含著非常深的意趣。我們可以給凈土在整個佛法的修行中找到一個恰如其分的位置,那就是:大乘佛法的入道處。我們講它殊勝和方便,為什麼殊勝,為什麼方便呢?因為它是整個大乘佛法修行的門徑。就象你們要到河南佛教學院來,能不能不走山門,突然一下子遽然出現,就到了大殿?有沒有這樣的神通?沒有?對吧?!欲入堂奧,先窺門徑,這裡的門徑,就是凈土法門。
六、聖道門修行之四預流支
在聖道門的修行里,無論是大乘還是聲聞乘,有一個修行的通軌:在見道、在悟入諸法的實相之前,有四種前行的方便,稱之為「四預流支」,就是說,預入聖流,成為聖者,有四個方便,或者說四種因。第一是親近善士,第二是多聞熏習,第三是如理作意,第四是法隨法行。這四點你們要記住,非常重要啊!
親近善士
為什麼第一要「親近善士」?「善士」者,最上善士唯佛乃是,所以我們稱佛陀為「大師」。我們現在表示尊重,經常稱某某為「大師」,但實際上,唯有佛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大師。我們現在也經常稱某位師父為「法師」,其實要到九地菩薩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大法師。為什麼?因為九地的菩薩得十無礙解,到這時才能遠離一切問答怖畏,能夠答眾生的一切疑難。這裡我們講親近善士,最重要的就是要去親近佛陀,因為只有佛陀所說的法才是無垢無染,所謂法義圓滿,純一滿凈,文義圓滿。它不光是義理圓滿,包括文字都是圓滿的,它有著殊勝的功德。那麼,我們其他的人,沒有成佛、乃至沒有圓滿、沒有成為大乘無學果位的人,我們在講法上面,都猶有缺漏,還是有不圓滿的地方。所以這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親近佛陀,這在大乘的修行里被稱為趣入見道的四種利益之中的「因利」,或者說「善友利」。在《攝大乘論》里講到,我們要想悟入大乘境界,必須「承事供養親近無量諸佛出現」,才能夠對大乘佛法深生信解乃至發起修行趣證,要積累無邊的福智資糧。所以《阿彌陀經》里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自然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來趣入聖道。那麼,怎樣積累福德因緣?最重要的莫過於親近一切三世諸佛。
《般若經》里把「念佛三昧」稱為「除諸業障第一三昧」,就是說,修行要想清凈障礙,滅除罪障,最為殊勝的三昧就是念佛三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里說,念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滅除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所以念佛功德所滅罪障逾於恆沙,恆沙所喻之劫都不能來比擬。那麼這句經文往往被我們看作是一個廣告詞,就像一個宣傳手冊一樣,它多多少少要來表揚一下:你看我們念佛的功德非常了不起,念一句佛號就能滅除無量無數的恆沙罪業,大家覺得這只是一個形象的比喻,但是,事實上,這個是完全如是的一個說法。因為,這裡的念佛尤指趣入念佛三昧。般若經典里講,在佛陀的一切無量三摩地門(三昧)裡面,這個念佛三昧是什麼呢?是滅除業障第一三昧。通過對佛陀的親近依止承事供養,隨學其法,就能夠使我們去除無邊的障礙,積累無量的功德。在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積累福智二種資糧,這在「親近諸佛、如法承事供養」一法裡面就已經圓滿具足。
為什麼圓滿具足呢?因為親近佛陀、聽聞佛法能夠積累智慧資糧,熏習我們的般若種子,讓我們八識田中來自於最清凈法界等流的佛法不斷任運增長。同時,供養承事佛陀,也就具足了無邊的福德資糧。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里引用經論來說明,我們在拜佛的時候,身體趴下去所佔的這麼大小的面積啊,從此地面,乃至金剛際這裡面所有的微塵,所有的碎為微塵啊,一塵一劫,我們以此拜佛所招感到的轉輪王的果報,還要超過這樣的數量,超過這樣的時間,所以這個果報是非常的不可思議。以佛陀為所緣境來修行所獲得的福德無量無邊,不可窮盡,用我們凡夫的智慧,是不可以計量的,所以說它能迅速地積累福德資糧。
《大乘莊嚴經論》里說:「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成佛最重要的就是要積累福德和智慧資糧,二者圓滿,缺一不可,才能被稱為是兩足尊的佛陀。而要具足這二資糧,最殊勝的方便莫過於以佛陀為所緣境來親近承事供養,以其他任何所緣境都達不到這樣的效果。所以這是第一點,要親近善士。
多聞熏習、如理作意
接下來,「多聞熏習,如理作意」,這是剛才我們講的成就聖道的另外兩種因緣。不光是大乘佛教講,在《阿含經》裡面有講到,《般若經》裡面有講到,《大般若經》里有講,在《寶積經》里有講,在很多的經裡面,還有很多論,比如《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等等,無量的經論里都說,要成就出世間最上無漏智慧,一定是要以多聞熏習和如理作意為其因緣。為什麼呢?因為由此聞思所成正見才能夠引發毗婆舍那的觀慧,依於此觀慧的修行最後才能克服世間的種種妄見,從世俗的虛妄分別中解脫出來,趣入無分別的聖智。因為成佛是獲得智慧,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成就最為無上周遍圓滿的智慧。這個智慧,要依於這樣的修行來獲得。這在一切大小乘的經典與論典裡面,都共同如是說到。我不完全地搜尋統計了一下,至少有不下十種,都是這樣的。那麼由此我們可以看見,這是一切大小乘修行的通軌,非常重要。
攝四歸一
而「多聞熏習如理作意」又是以「親近善士」為基礎為方便的,最後乃至「以其修相發起加行、法隨法行」,趣入智慧的境界。所以在這裡,依止善士就顯得尤為重要。
七、善士難遇,佛法難聞
但是對於「依止善士」,這是容易獲得還是不容易獲得?我請問諸位善友。有些人說,挺容易的啊,對不對?寺院里講經,我想去就去。只要我有空,去了之後法師就可以講。有的時候就跟我們看電視點播頻道一樣,法師你給我講個凈土,法師就講個凈土,法師你給我講個般若經,法師就講個般若經。你們覺得很容易對吧?大藏經擺在屋子裡,我想看哪本看哪本,對不對?所以我們有時候會對聞法生起輕易之心,覺得這很容易。但其實,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非常難以獲得的。要知道,哪怕是聞一佛名,聽到一聲佛陀的名號,都是我們無量劫中久修善根所獲得的功德,才能以此因緣,獲得此勝境。有些人可能也就把這個善根當作露水善根,太陽一出來就蒸發掉了。雖然過去有這樣一個學法的善根,但是呢,他又輕易地浪費了自己的生命,捨棄了暇滿人身的真正要義。所以,親近善士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親近佛陀。佛陀出世,甚難可得。
因此,在座的諸位,你們是非常非常有福報的,都不知道過去生修了什麼樣的偉大的功德,是修了佛陀的舍利塔,還是拯救了無數的眾生?有各種各樣殊妙的功德,才能夠使你們生在佛世。雖然沒有親眼見到佛,還有缺憾,但是我們已經感到很了不起了,因為,我們畢竟生在有佛陀化度的世間。雖然我們是通過經典或者善知識的講解來間接地學習和了解佛陀所說的法,但是畢竟還能夠聽聞到佛法,甚至像凈土法門這樣一種甚深難信之法,你看我們現在也能夠聽聞修習,如說而行,所以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們了解到這一點,就不會覺得「親近善士」很容易獲得而輕視它。我們要了解,佛陀的出世啊,甚難可得,這要有無量的善根福德,才能夠招感到佛陀出現於世,招感到我們去聽聞佛法。
即使大藏經就放在你的房間里,也不是隨時就能打開聞法的,一定要有善根,你才會有心思、有這個興趣,去把這個佛經打開,否則的話就算是像念「阿彌陀佛」這麼簡單的修行,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忘在腦後。有一句話叫「臨時抱佛腳」,遇到大災大難了,突然一下想起了佛陀,這個時候好好地念兩聲。所以有的時候大家往往念觀世音菩薩比念佛要誠懇,因為很多人都是遇到災難了才趕緊念「觀世音菩薩」,循聲救苦啊,對不對?這個時候,有困難了,他很誠懇,但是困難一過,他又該幹嘛幹嘛了。這就是善根微劣的表現。甚至有的時候我們還會善根退墮,這時儘管大藏經擺在那裡,你也不會去翻,善知識在這裡你也不會去請教,或者你跟善知識在一起的時候,唯說世事,談論的都是什麼呢?世間法。「師父,你吃好了沒有?」你沒有問:「師父,你給我講講佛法,講講解脫的要領吧!」沒有。這是我們善根退墮的表現。就算是佛經擺在那裡,你要能夠去翻開它,能夠看上一字一句,都是要有無量的善根來作支撐的。
所以要想能夠隨常地親近佛陀,聽聞佛法,就要往生凈土,就要生在佛前,就要生在佛陀講法的大會眾之中,來聽聞熏習,以此作為整個佛法修行的前方便。如果沒有這些的話,我們的修行會非常困難。
你設想一下,即使是在佛陀的時代,能夠聽聞佛法的人,三分之中可能僅佔一分;能夠見到佛聽到佛陀教法乃至一句一偈的,可能只是一少部分人;那麼在這些聽聞佛法的人裡面,還能夠如說修行的,可能又是少之又少。更多人雖然生在佛陀的時代,卻並沒有聽聞佛法。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娑婆世界是一個染土。佛陀能夠在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出現於世,這是甚難希有的。我們能夠在這裡對佛法生起乃至一念的信心,都是因為我們過去跟佛陀結了緣,是佛陀所度化的弟子,所度化的眾生。也許佛陀從那個地方走過去的時候,我們是那個小螞蟻,佛陀看到我,祝福了我一下,小螞蟻,願你趕緊消除業障,見佛聞法。可能因為這樣的一個因緣,最後我們就生在佛世,現在也能夠來聽聞佛法,對佛法、佛陀生起信心和道念。佛陀在過去生精進修行的時候,特意地去培植眾生的善根,所以等到佛陀出世的時候,眾生的善根已經成熟。
但是佛陀啊,並沒有像彌勒菩薩那樣著意成就清凈的佛土,這樣的方便去作意修行。菩薩修行有兩個重要的方便,一個是成熟有情,一個是嚴凈佛土。釋迦牟尼成佛出於無限的悲心去培植眾生的善根,此時眾生善根已經成熟了,但是佛土還尚未嚴凈。由於這部分眾生善根已經成熟,能夠招感佛陀出現於世間,所以佛陀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給我們講法。但是,由於這樣一個娑婆世界——我們也把它叫做堪忍世界——有苦有樂,甚至很多時候苦多樂少,暇滿人身甚難可得,更多的人為了追求生計而勞碌一生,更不要說有時間有閑暇去修習佛法。所以在這樣的環境里,真正能夠有成熟善根去聽聞佛法的人是很少的,更多的人因為環境的惡劣,修行非常辛苦,往往是進一步又退三步。大家有沒有這個體會呀?就象我們現在來打佛七,精進修行,這七天非常努力,等到一回去馬上就放逸懈怠,散成一團。有沒有?這是世間眾生的通病。沒有佛陀的攝受,環境又惡劣,這時候你要去精進修行啊,實際上是有很多困難的。
在《解深密經》的「如來成所作事品」里就講道,我們這個染土之中啊,八事易得二事難得。什麼是最容易獲得的呢?各種邪見眾生特別容易獲得,對吧?我們經常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種種錯誤的觀念來引導我們。有的時候我們會被很多的相似佛法所誘惑,拚命地學習,原來學的都是什麼呢?是相似佛法,是錯誤的觀念,並沒有真正契合如來的聖道。然後是,下劣作意的眾生非常容易獲得。什麼叫下劣作意啊?就是自私自利僅僅追求自身的解脫,沒有發起廣大的菩提心,要度化一切有情的菩薩的無上菩提之心。象這樣的眾生是難能可得的,反過來,下劣作意的眾生隨處都是。
佛陀度化眾生啊,他在任何的境界裡面,只要眾生善根成熟,他都會現身度化。但這裡面猶然有幾種差別。有的時候佛陀出現在染土中來度化眾生,就象佛陀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來度化我們一樣。更多的時候,佛陀在清凈的世界去度化眾生。後面我會跟大家講,這個凈土啊,裡面也是有很深的密意。
八、往生凈土的目的:親近善士
我們要想能夠真正完全無障礙地具足種種功德,迅速積累資糧,依於「親近善士、多聞熏習、如理作意乃至法隨法行」,如是地於聖道增進修行,最重要的莫過於隨順往生,生於佛前,而且一定要生在充滿著暇滿人身的、有各種不退轉因緣匯聚的、諸上善人聚會的凈土世界,如來所說法的大會眾之中。這樣才能夠圓滿地完成「親近善士」。
而完成這一點的修行,就是凈土法門的修行。我們要去具足成就往生的因緣,我們要去具足成就生在佛前的因緣,我們要去具足成就生在佛前而能夠見佛聞法的因緣,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
有些人也生在佛陀的世界,但是他所生的世界,眾苦充滿,乃至無有暇滿的條件。佛陀的時代,也有很多人沒有機會聽聞佛法。這樣雖然生在佛世,也等於沒有生在佛世,沒有意義。這是其一。
其二,雖然生在佛世,但是有種種業障,有信解障,不能夠於佛法生起清凈信解,那也沒有用。就象在佛陀時代,也有很多有情對於佛法沒有信解。我們說,佛陀非常了不起,你只要見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都能夠以此因緣,成為道種,成為你究竟成佛的因。
有個佛陀時代的故事。當時有個老太太,她對佛法一點信心也沒有,沒有這個善根。阿難對佛說,她沒有善根不要緊啊,只要見到佛陀,乃至聽聞佛名,這樣的因緣就能夠使她深種善根,資糧任運增長,直至最後以此資糧趣入佛道。所以,你只要讓她看到你,看一眼,她就會有善根了。但是,當佛陀出現在這個老太太面前的時候,老太太因為對佛陀有信解障,各種邪見的種子使得她乾脆轉過頭去。佛陀出現在她面前的時候,她就轉向背後。佛陀就以神通在她背後也出現一個佛陀。看你怎麼辦?她又轉向左邊。那麼左邊再出現一個佛陀,她再轉向右邊。最後,佛陀以神通示現,前後左右把她包圍住。這下總要看到佛陀了吧?她乾脆抬頭看天,最後在天上也顯現一位佛陀,她就把頭埋到地里。佛陀又從地里湧出來。好了,這下子她乾脆把眼睛直接閉上。所以啊,如果我們有信解障有邪見障,它會障礙我們見佛的。
我們看佛陀是那麼偉大,對不對?看佛陀的傳記時我們感動得熱淚盈眶,在世間所有的天、人之中,我們再也找不到象佛陀這樣偉大的楷模。但是,即使在佛陀的時代,也有誹謗佛陀的。有一個印度婦女,受到外道的挑唆,在肚子上包個枕頭,跑去誹謗佛陀:你看,我這個大肚子就是佛陀造成的!但是最後,她的惡行敗露,枕頭掉下來,當場出醜。你看當時也有這樣的人去誹謗佛陀。也有象提婆達多這樣的人要去傷害佛陀。象善星比丘,二十五年間不見佛陀有任何的優點和功德。這很難得啊,佛陀那麼偉大,但是他跟隨佛陀那麼多年,居然可以看不到任何優點!也有這樣的眾生,他也是生在佛陀的時代,為佛所攝受,但是由於有這些障礙,導致他不能夠對佛所說的法生起信解。當時有很多人也知道佛陀,有時候可能也跟佛陀順手打個招呼,但是他們並沒有去聽佛陀說法,或者於佛陀所說法疑惑不信。
佛陀剛剛成道的時候,有商人路過,看到佛陀形儀殊特,於是就問佛陀,你是什麼樣的人啊?怎麼在這個地方?佛陀說,我是一切智知者。就是說,我是世間的全知者,具足一切智慧的人。那個商人聽了之後,「啊,這樣啊?哈哈!」然後,轉身就走了。他覺得佛陀在自吹自擂打妄語。所以你看,雖然他也有因緣見到佛陀,甚至有因緣跟佛陀有一番對答,但是,他僅僅成為我們的反面教材出現在佛經里,他沒有聞法的因緣,對法沒有生起信解。
所以這一切都告訴我們,要圓滿「親近善士」,剛才所講的這幾點都是缺一不可的:第一,你要生在佛前,生在佛世;第二,你生在佛世的時候要具足種種暇滿人身,要具足修道的順緣,也就是說,你要生在一個凈土的世界而非雜穢的世界;第三,你要於佛陀所說法深心信解,無有疑惑。這幾點缺一不可,否則的話,都沒有意義。
在《無量壽經》里,大家特別地注意到一點,不是所有生在極樂世界的人,都可以迅速地積累無邊功德,也有一類眾生雖然生在極樂世界,但卻是生到了邊地疑城。他在邊地疑城眾寶花之中,就象珍寶所成的牢獄之中,經過很長的時間去任運培養他的善根和信解,最後才能夠見到佛,才能夠聽聞到佛法。
所以同樣的道理,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凈土修行的意趣,我們在最開始的時候講,這個《阿彌陀經》整個這個經典的要義、一經之宗趣在什麼地方?以凈土為宗,或者說以往生凈土為宗。那麼,為什麼要往生凈土?這一點很重要。今天我所講的內容啊,都是來解釋這個宗趣的,來去給它在整個佛法裡面找到它適當的位置。也就是說,凈土的修行,是我們趣入大乘的門徑,是修行人啊,去修行「親近善士」。我們往生凈土的全分因緣,是為了要能夠見佛聞法,親近承事供養,乃至無量諸佛出現於世。
九、在凈土中修行的殊勝
在西方極樂世界裡,乃至吃飯之前,你都可以往趣十方無量佛土,以諸香花供養諸佛,這就是培養福德和智慧資糧。回來之後,飯食經行。你看,雖然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個世界,卻可以具足親近無量諸佛的功德。
所以,我們往生凈土的全部目的,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見佛聞法,為了親近承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為了培植我們的福智二種資糧。是不是?
雖然經典里講到了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莊嚴,講到極樂世界黃金為地,講到它的七寶樓台、八功德水,但是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為了去滿足世間的貪戀五欲六塵之心。現在我們這個世界太苦了,我們住房子也很緊張,對不對?以後我們移民到極樂世界可以住大房子,有很多的珍寶,對不對?現在我們沒有各種首飾,到了極樂世界,連地上的土疙瘩都是金子做的。啊?你不是去享樂的,對吧?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這個凈土法門就不是大乘佛法了。大乘佛法是要什麼呢?是要以利濟眾生為志,要發菩提心。《無量壽經》里講到三輩往生,都是要發菩提心的。這樣修行的法門,才能被稱為大乘的法門。倘若這個大乘的法門最後培養了一堆自私自利的享樂主義者,那這就開玩笑了!
所以,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目的,是為了見佛聞法。《阿彌陀經》里說,等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個極為殊勝的功德在於什麼呢?在於那個地方連小鳥,連風吹過瓔珞激起鈴鐺的鳴響,都在宣說念佛念法念僧。那裡面各種動物都在談論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都在說法。你想一想看,這麼殊勝的境界和因緣,能夠使你在凈土之中勝進無礙,不斷前進,沒有任何的障礙。所以,在極樂世界裡,成就了一個最為殊勝的功德,就是能夠迅速地成就阿鞞跋致之位,就是不退轉位。這是極樂世界裡最為殊勝的功德。
十、凈土修行是聖道門修行中的重要部分
由此我們了解到,凈土門的修行和聖道門的修行並非是毫無關聯的兩個東西。如果是毫無關聯的話,很多法師可能會批評說,你們這個凈土已經發展成凈土教了,你們已經不是佛法了,你們已經是獨立的一個宗教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人生宇宙的真理,所有的緣起性空的道理,你們都沒有去依止奉行隨學,這怎麼能是佛教呢?對不對?事實上,並非如此。為什麼我們學習凈土沒有如上所說的過失?因為,凈土門和聖道門其實是承順無違的,它實際上是聖道修行中的一分,而且是極其重要的一分,是整個入道的門徑。那麼既然是入道的門徑,你說重不重要?當然,你可能會說,山門沒有大雄寶殿重要,但是,如果不經過山門,能不能進入到大雄寶殿?不能。如果沒有依止善士,能不能夠最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也不能。在菩薩成佛的這一生裡面,所謂得「自然智」、「無師智」,似乎不由他人的教導就可以自然覺悟,但是要知道,這實際上是他在三大阿僧祗劫里久修福慧,已經功行圓滿了。就象種稻穀,之前已經經過了種種加行,施肥、除草、澆水、鬆土……等等所有的勞作已經完成了,最後它自然地成熟。我們不能看到它自然地成熟,就說:「啊,原來種稻子是不需要任何努力的。」我們不會有這樣的結論。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親近善士」為其因緣,我們是不能夠圓成佛道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華嚴經》的《入法界品》里,在在處處談到善知識的功德,而一切善知識之中唯佛是最為殊勝的。我們在染土中修行有很多退轉,親近善知識非常困難,即或是親近到如法的善知識,然而由於他的修行尚在道中,猶未圓滿,所以,他的說法裡面仍然會有一些偏頗之處。真正最圓滿的親近善知識,一定是以佛為對象的親近承事。
推薦閱讀:
※義凈法師:海上求法第一人
※(1)體方法師講《雜阿含經》
※海雲繼夢和上法師《行者本色》
※信願法師:謗法之相,謗法之罪及果報--學佛網
※慧凈法師:善導流法門的特殊教理簡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