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對孩子講的50句話
父親節(6月18日)那天,我和兒子、兒媳、孫子在視頻里見了面,他們祝賀父親節快樂!牙牙學語的小孫子只會說「Happy」,他的人生之路才起步,等待父母去哺育。視頻後,我給兒子兒媳發了這篇英文稿,囑咐他們看一看,文中觀點不見得都同意,但可從中學習一些教養孩子的知識。教養孩子主要通過言傳身教。雖然中西方語言習慣不同,文化環境也不一樣,但其中的道理,琢磨起來應該是相通的,所以將它翻譯出來,供大家參考。如何教養孩子,是門大學問,也是做父母的大責任。
1.「我會為你做一切。」
喚醒治療項目的聯合創始人與臨床主任布拉德·雷迪博士說,「首先,這不可能;其次,它對孩子的最大傷害是失去自己人生;最後,它會讓孩子感到十分無奈。他們想,『要是父母這樣無私地為我做所有事,我怎麼能對他們表示不滿呢?只好怪自己無能了。』」
2.「你考得不錯,但為啥不能一直這樣呢?」
海倫德沃斯兒童醫院的兒科心理學家阿德爾·卡迪厄解釋說,「表揚後面馬上跟個『但是』,就突顯了否定而不是肯定的強化。一旦你講出『但是』兩字,所有正面的鼓勵,自尊的提升和動力的獲取,就丟失殆盡了。」
3.「『B』不錯,但『A』更好。」
每位父母都覺得自己孩子是個天才,希望他們得高分,做得更好——至少好一點。根據《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發表的研究,過分強調成績和考分適得其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反而變得更差。
4.「你讓我發瘋啦。」
「家長的首要工作是保持冷靜,不管發生了什麼。沒錯,當我們生氣或受挫時,通常會說出自己後來感到後悔的話,但必須保持冷靜,為孩子們做出榜樣。情緒急躁的父母更要注意,」一位經過認證的臨床心理學家蒂莫西·岡恩這樣說。
5.「不要吃這東西,會發胖的。」
說到讓孩子吃得健康,科學定義很明確:注重健康食品的益處和美味,而非對體重的負面影響。根據《飲食和體重失調》雜誌上的研究,只關注體重,會增加孩子的憂慮,並損害他們的自尊心。
6.「你太胖了!」
「肥胖和超重孩童可以通過營養調節來得到改變,但稱孩子太胖,會傷害了他們,並無助於減重,」達拉斯KLS諮詢服務機構的老闆和心理學家金伯勒·謝爾頓說。「負面標籤和羞辱會產生飲食不平衡和對身體形象的不正確觀念。」
7.「吃豆,對你有好處。」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說,強迫孩子吃某種食物,會產生反效果。只關心食物營養,兒童會誤解健康食品都是難吃的,從而產生抵觸情緒。你要孩子喜歡吃西蘭花嗎?那就告訴他們,西蘭花有多好吃,多美味。
8.「我太胖了,我要節食。」
某天你可能覺得自己又丑又胖,但在孩子眼裡,你仍然是最漂亮、最美麗的——他們希望長大後象你一樣。因此,當你嫌棄自己身體時,不僅在詆毀他們所愛的人,而且在教孩子們用同樣的眼光看待自己身體。
9.「我小時候抽煙/吸毒。」
《因為我愛你》網站的作者和創始人丹尼斯·龐切奇說,「講小時候吸毒的事,等於當孩子的面替吸毒辯護。即使他們嘴上不說『你現在不沒事么』,可心中也許會這麼想的。孩子會跟你學——如果你沒進一步說明吸毒的危害,等於默許了他們也可以那樣做,因為你做過。」
10.「不許哭!」
幼教學院的副總裁理查德·彼得森說,「允許孩子哭,讓他們表現自己的情緒和不滿,是非常重要的。他們需要學會喜怒哀樂。此外,我們從不要求成年人停止哭泣,為啥要小孩這樣做呢?」
11.「這算不了什麼大事。」
「即使有些事對你沒什麼大不了,但對孩子來說並非如此。要孩子不值得為此傷感,他們不僅對問題本身感到沮喪,還會為這種沮喪增加羞愧或尷尬。這樣的勸導不會對任何人有益——不管兒童還是成人——感到寬慰或平靜下來的」,拉馬波兒童中心早期教育主任麗貝卡·施拉格·何西博格解釋說。
12.「安靜點!」
育兒和兒童發展專家丹尼斯·丹尼爾說,「如果想安靜,他們能安靜下來的!但當孩子發脾氣時,你不可能叫他們安靜下來。相反,那時最該做的,是讓自己安靜下來,不要因此而發脾氣,耐心地去體會他們的情緒。」
13.「你沒事兒。」
丹尼爾認為,「在你看來那都是小事——一把刮刀,一支破碎的蠟筆,一個丟失的玩具——但對孩子來講都是大事。你為此感到心煩,想不睬它,但你真該認真對待那些『小事』的。」
14.「你那麼懶!」
「孩子不懶。他們沒按要求把事做好,通常是有原因的。家長講這樣的話,可能會傷害兒童的自尊心和自我價值。而且沒人會因為被罵懶惰而得到激勵,把事做得更好的」,兒童心理學家斯蒂西·海恩斯這樣說。
15.「快點準備好!」
在大多數家庭里,這話很典型,但它無助於把事情做得更快,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壓力,」紐約兒童心理學家阿里爾·科恩布魯姆說。「最好的辦法是具體指出下一步會發生什麼,如果沒準備好的話。」
16.「為什麼要我講100遍呢?」
育兒和兒童發展專家丹尼斯·丹尼爾說,「如果你必須無數次地重複,那麼你就該重新考慮自己的對話方式。嘮叨從不解決問題;孩子聽話是有選擇性的,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請嘗試用開放式提問的方法去尋找問題根源。」
17.「都大男孩(大女孩)了,不用怕。」
「所有孩子,不管年齡大小,都會害怕的,」丹尼爾說。「講這話會否定他們的感情,看低他們的能力,甚至讓他們覺得不被人重視。」
18.「不要耍小孩子氣嘛。」
「你不能期望小孩如大人一樣,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大人。要是小孩的行為有點稚氣,需要察看具體情況,」丹尼爾說。「通常他們犯老毛病的時候,是因為他們感到緊張,擔憂,或害怕。與其羞辱他們,不如傾聽他們的感受。」
19.「你真可笑。」
「兒童希望從大人那兒得到肯定,如果你忽視了,會讓他們感到自己無足輕重。如果你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那樣,便詢問他們,以後再出現這種情況時,你就記住了,」丹尼爾說。
20.「不要自私,什麼都想要。」
「當孩子的需要和自我得到否定時,那是非常傷人的。許多人因為在童年時喪失自我,後來花一輩子都找不回來,」雷迪博士說。「這裡真正的問題是家長無能,因為他們不能滿足孩子哪怕很小的需求。」
21.「我對你挺失望。」
《沒更多戲劇性:如何與叛逆孩子和平相處》一書的作者麗莎·卡瓦拉羅說,「這話說出來的時候,往往是孩子感受傷害的時候。讓他們為家長的失望負責,反而增加了痛苦。」
22.「你讓我很受傷。」
「孩子不該為父母的情緒負責!父母必須對孩子健康成長負責,而不是相反,」何西博格說。「儘管得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別人(這很重要),但從發展的角度講,要他們對家長的感情負責,太不合適。」
23.「不能幹這個!」
「很不幸,『不能幹這個』的話是教不出好行為來的。正面教孩子怎麼做,才會達到同樣的目的。譬如,與其說『不要打弟弟』,不如一邊演示輕輕地拍或擁抱,一邊告訴孩子『用手這麼做』,」科恩布魯姆解釋說。
24.「你最好照我說的做。」
「當你要孩子做這個不做那個時,應該向他們解釋背後的理由,」彼得森說。「哪怕只花一分鐘,只要他們明白了道理,就容易按你的要求去做了。」
25.「不要逼我把車開回去。」
「暫停,把東西放下,告訴你的家長,以及別的警告等,都是基本的訓誡方法。但當家長設定了標準,就需貫徹到底,不要威脅做你實際做不到的事,比如出外度假時威脅把車開回去,」科恩布魯姆說。「事實上,設定了一個界限,卻不實行,是維護而不是降低行為的挑釁性。」
26.「不接受,便滾開!」
你以為有了法,就能把孩子變成好公民嗎?根據發表在《青少年》雜誌上的研究,結果恰恰相反。這項研究發現,威權父母很可能教育出缺乏尊重和容易違法的兒童,事實上他們也不會把父母當回事兒;相反,傾聽兒童的家長倒會贏得孩子的尊重與信任。
27.「住我屋檐下,就得守規矩。」
「威脅把孩子趕出家門,從許多層面講都是糟糕的,」龐切奇說。「這樣做會嚇壞了孩子,傷了他們的感情,或者孩子會說『那好吧』,逮著機會就離開了。當父母這樣講的時候,實際放棄了自己的責任。並且,在我的經驗里,這種聲明往往是空包彈,父母其實並不想真的那麼做——但為什麼一開始就這麼說呢?」
28.「我正是這樣被帶大的,不挺好么?」
不錯,你父母的教養方式成了你教育孩子的指南——但那並不能說明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根據《家庭心理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當父母,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的需要,然後按照你被帶大的方式去實行。
29.「當你做錯時,我恨透了。」
兒童治療師和顧問克利斯多·瑞斯說,「這通常出現在家長無計可施時。父母可能認為這種批評是良性的,但兒童往往會忽視『當……時候』,只聽到『我恨你』三個字。『恨』與『愛』的界線需分明,不可模糊。」
30.「你太無恥了!」
無恥是小孩理解不了的概念。當你告訴他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可恥時,他們所看到的是父母很生氣,但不知道為什麼。更糟的是,根據密歇根大學的一項研究,羞辱往往會引導年長的孩子走向更對抗和具侵略性。
31.「呃,像你爹媽一樣。」
「如果後面跟著的話是正面的,講得不錯,但這話往往出現在孩子做了家長所不喜歡的事情時,」瑞斯女士說。「這不僅說明孩子受到了排斥,並且,孩子被迫按家長的喜好來區分或選邊站。」
32.「我早就告訴你了。」
「吹噓自己知道什麼,對孩子並沒有幫助。他們必須從錯誤中學習,就象我們自己一樣,」 卡瓦拉羅說。
33.「我知道你不想打妹妹的。」
「是的,他們打架了!當我們生氣時,不滿打人的孩子是本能反應,並感到沒錯,」何西博格說。「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教給孩子如何控制行為和有效管理情緒的能力,但同時也應認識到,這些情緒的產生也是正常的。」
34.「不要生你兄弟/姐妹的氣。」
何西博格說,「人的情感是自然反應,沒選擇性的;可以選擇的是如何處理好自己的感情。當父母把感情與行為合而為一(如:『不要生弟弟的氣』和『不要打弟弟』)時,不僅效果很差(沒小孩會說『好吧,不生氣了!』),而且,這也向孩子暗示,生氣的情感是錯誤的,需受父母管制。其實生氣和打人不是一回事兒,結果把孩子給弄糊塗了,甚至對自己也產生了懷疑。」
35.「我希望你更喜歡XXX。」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長短處。不要拿孩子作比較,他們的不同之處,是人之為人的一部分,」科恩布魯姆說。
36.「你為什麼不更喜歡妹妹呢?」
「這句話可能傷害你的家庭,造成兄弟姐妹間的不和,」龐切奇說。「家長應認識到家中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即使他們按同一個方式教養,在相同的環境里長大。」
37.「還不夠好。」
根據《家庭問題》雜誌上發表的研究,當孩子被告知他們所做的還不夠好時,他們真正聽進耳朵的是「你這個人不夠好」。家長也許認為,那是為孩子設立的高標準,但研究者說,這隻能使孩子感到,讓爸媽滿意是不可能的。
38.「你是我的完美小天使!」
根據《心理科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追求完美,即使不是認真的,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以後不敢冒險和嘗試新事物,因為害怕失敗。
39.「你太聰明了!」
「從表面看,這是表揚孩子的好方法,但過分誇張或讚美,等於教孩子不努力,以為靠天分就能獲得成功。於是有的孩子就會躲避一些不一定能成功的事,因為怕被人認為不聰明,」岡恩說。「鼓勵孩子的好說法是,『你真用功,終於把它做好了!』或者『我知道,只要你不斷努力,一定能達到成功的!』」
40.「你比那小孩強多了!」
「家長認為有天分的孩子一定比同伴出色——這是自戀,」《兒童發展研究》的合著者、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布拉德·布希曼說。「當家長告訴孩子他比別人特殊時,孩子會信以為真。這對孩子,對社會,都不好。」
41.「幹得好!」
「這句話被過度使用了。即使孩子做得很一般,也會這麼講,因而失去了本來的含義,使孩子依賴家長的認可。如果家長參與進去,真正觀察孩子,應著眼於建立孩子的自尊,而不是不斷說『幹得好』、『就這麼做』等空洞語言,」幼教老師兼《培育兒童和家庭》一書的作者莎拉·鮑德溫這樣說。
42.「我從不對你說不。」
孩子的夢想無一定之軌,但他們需要一些界限去學習、去成長,新罕布希爾大學的研究者們說。他們發現,對孩子說「不」,有時很困難,但「寬容」的父母往往會培養出最不能自力更生,具探索性和進行自我控制的兒童。
43.「你不該那樣玩。」
試圖控制孩子怎樣玩的家長,即使目的是幫助孩子,也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學習過程。「這種干預有時不是公開的,就像父母打罵或喊叫時,一個小小的負面行動對孩子產生的影響非常大,」注重家庭問題研究的史蒂文·威爾遜教授指出。「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不管他們怎麼玩,結果都一樣。」
44.「我幫你做!」
「學會怎樣表達願望和需要,是小孩需要學習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家長越庖代俎,就剝奪了孩子學習和要求得到幫助的機會,」科恩布魯姆解釋說。
45.「你敢肯定自己行嗎?」
根據格拉納達大學的一項研究,過分保護孩子的家長看起來把孩子免受傷害放第一位,然而不斷懷疑孩子做出的選擇,等於懷疑他們不夠聰明和有能力去挑戰新事物。經常這樣說,孩子很可能患上「彼得·潘綜合症」,不敢或不能主動學習和成長。
46.「你做不了那個的!」
「當我們告訴孩子做不了某些事時,等於說我們不相信或不認為他們如別人一樣有能力。但每個孩子都需要知道父母愛他們,並對他們有信心,」海恩斯說。「我們應當期待他們能做什麼,而不是不能做什麼。」
47.「你是白痴!」
「當家長稱孩子一個貶義的名字時,常常發生在某個沮喪的時刻——但一旦講出了口,孩子就聽不進其它話語了,只記得家長罵他白痴,」海倫德沃斯兒童醫院的兒科心理學家布列塔尼·巴伯加西亞說。「這不但對孩子的氣質、自尊和自信心產生負面影響,而且還會損害兩代人的關係,使孩子不可能去爭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48.「我討厭數學,我不行。」
「我們往往沒想到,家長的態度會決定孩子的學習成績,」《兒童與數學的研究》一書的作者、心理學教授西安·貝勞克指出。「我們發現,如果家長走過來說『哦,我不喜歡數學』或『那玩藝兒讓我緊張』,孩子聽到後,會影響他們的學習。」
49.「我不知道誰吃了你的糖……」
根據心理科學學會做的研究,兒童聽不懂假話和白色謊言——如果用在交談中,會誤導他們,或使他們對你產生不信任。「孩子對相信什麼是有具體指向性的,」這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維克拉姆·賈斯瓦爾說。「它象一個沒法證實的伎倆。它好使,是因為家長和照顧他們的人說的話,孩子通常會認為是真的。」
50.「媽沒哭,一切都沒事的!」
發表在《個性與社會心理學公報》上的一項研究指出,你以為不管發生什麼都擺出一副笑臉,是為了保護孩子。其實他們是能看穿這面具的,因而讓他們感到不安。藏起你的負面情緒,裝出開心的樣子,不僅讓你內心更煎熬,而且還會傷害你與孩子的感情。你用不著告訴他們所有的事,但在他們面前坦露感情,和他們一起分擔,是OK的。
(譯自Charlotte Hilton Andersen:50 Things You Should Never, Ever Say to Your Kids,Redbook,2016-08-29)
推薦閱讀:
※母親在這4點越懶,孩子未來越成功!!!
※3分鐘讓你的孩子不再「近視」 // 奇妙的漢字
※如何幫助孩子停止whinning(抱怨,哀嚎,無理取鬧)...
※我和老公都愛同性,很怕孩子發覺
※如何看待「扶不扶」問題對孩子的影響?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