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方法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因順眾生的根機,隨緣施設教化。或有佛剎,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或有佛剎,以佛菩提樹而作佛事;或有佛剎,但以眾香作佛事;乃至或以園林台觀、虛空等作佛事。娑婆眾生耳根偏利,與眼鼻舌身意五根相比,耳根功德最全,具有圓通常之德用。是故釋迦牟尼佛以音聲作佛事,講經說法,不疲不厭。文殊菩薩楞嚴選根偈云:「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在首楞嚴會二十五圓通中,觀音的耳根圓通與勢至的根大圓通超出常格地置於末後,表明觀音法門被明選,勢至法門被暗選。觀音的反聞聞自性,入流亡所,破六結證三空,上根利智或有可能;勢至的都攝六根,繫念佛號,如子憶母,從事持達理執,卻是利鈍全收的勝異方便。在稱念佛名的行持中,將耳根圓通與根大圓通善巧整合而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殊勝法益。
勢至念佛圓通從根大修證,唯攝一精明,不令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緣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由是六識不起,六根自然而攝。在念佛行持中,以念佛之心,專註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明明白白,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絕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端肅,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不緣五欲六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凈念相繼能引發八識田中的佛種子,由之顯現佛界勝境,臨終任運往生凈土。能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真實不虛。
觀音耳根圓通從耳根聞性入手,旋轉往昔馳騖聲塵的顛倒聞機,回光反聞能聞之性,不循聲出流而入本聞妙性之流,次第解結證真,契入圓通。在念佛行持中,聞佛名號,稱念佛名,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能所情消,有無見盡,清凈本然之體朗然現前,可謂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耳根圓通即波究水,就路還家,反聞聞自性,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契機妙法,頓超直入。誠可謂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稱念佛名,自念自聽,即是觀音勢至二種圓通方法的奇妙融合。由心啟音,耳根收音,回復內心,如是循環不已,朋從往來一句佛號。佛是本覺,念是始覺,以念啟聞,以聞修念,有念必聞。心光音聲,融成一片,啟動彰顯圓通常之聞性。如是久久,根身器界漸次轉換,由穢而凈,從凡臻聖。神丹妙訣,潛移默運。凈業行人宜將觀音勢至的悲智涵泳於胸,以都攝六根的方法修反聞自性的功夫。取法於上,精進勇猛,當生或可契證圓通;守住底線,仗佛慈力,亦可帶業往生,凈土華開見佛,悟證圓通。阿彌陀佛二大脅士引導吾輩凈業行人的修持,可謂周詳縝密,婆心切切。
二、竭誠盡敬,一門深入
世間大而經術文章,小而一才一藝,若欲精湛超群,名傳古今,無不從竭誠盡敬、專心致志而得。弈秋誨二人弈,唯專心致志者勝;佝僂者承蜩(用竹竿粘蟬),以用志不分而得。至於求師學道,尤以誠敬方得實益。佛法是出生三世諸佛之母,是無明長夜中的慧炬,是濟度苦難眾生的慈航,是故諸大乘經處處教人恭敬經典。尤其念佛出世大法,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究竟成佛,殊恩厚德,昊天罔極。吾人尤應畢生竭誠盡敬,如教奉行。壽經云:「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為法忘軀,信樂奉行,即是誠敬聖教的表現。
側重佛力救度的念佛法門,有否誠敬心直接關係著修法的成敗。阿彌陀佛弘願接引眾生,是佛的至誠;吾人念佛求生凈土,是我的至誠。生佛二誠相感,如磁吸針,任運往生。是故印祖臨往生前最後垂示:「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帶業往生。」
誠的外顯即是敬,毋不敬。視佛像一如活佛,讀誦經典一如佛現前為我說法,不敢稍萌怠忽。以恭敬心對待三寶,以恭敬心待人接物,以敬畏心持佛名號。常恆如是,即能業障日消,慧光日顯。
在法門的選擇與行持中,誠敬表現為一門深入、專精不二。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大智度論》將修一法、常一心集諸善法作為阿鞞跋致菩薩的根本行持。是故念佛行門貴在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最忌夾雜。一心念佛即是一心集諸善法,即是入正定聚。我國上古《陰符經》云:「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意謂盲人失去了視力,所以聽覺加倍地靈敏;聾子失去了聽覺,所以視力超常地銳利。以此類推,苟能杜絕一切利慾的誘惑,全身心專註於一個目標,就能獲得以一當十的效益;如果晝夜專之又專,即能獲得萬倍的效益。念佛法門亦復如是,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的方法,昭示如能不間斷不夾雜地直爾念去,心力勢能便會呈幾何級增大,以念佛心,入無生忍,由此念佛三昧,成為得大勢菩薩摩訶薩。大勢至菩薩的名號內涵,惠予我們的啟迪良深。
念佛貴在專精。凈業祖師大德對此多有開示。覺明妙行菩薩云:「大凡修凈土人最忌的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諷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卻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么?只今一概莫做,只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成功,方不錯卻。」覺明妙行菩薩對娑婆眾生的通病看得很准,對症下藥,實為一劑難得的妙方。有見於一門深入的殊勝效用,善導大師首倡專修念佛法門,提出專修五正行。一、讀誦正行,一心專讀誦《觀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二、觀想正行,一心專註觀察憶念西方凈土依正莊嚴。三、禮拜正行,一心專禮阿彌陀佛。四、稱名正行,一心專稱阿彌陀佛名號。五、贊供正行,一心專讚歎供養阿彌陀佛。五正行中又分正定業與助業二種。稱名是正定業,讀誦、觀想、禮拜、贊供四行名為助業(助成稱名正行)。除此正助二行之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凈業修持能否專精,是決定能否往生的關鍵。善導大師殷切開示:專稱佛名,念念相繼,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礙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舍專修雜業者,不隨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嗔諸見煩惱未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此段法語將專修之殊勝與雜修之險難,揭示無遺。印祖讚許善導大師所示專雜二修:「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祖師所見,冥契佛心,吾輩凈業行人宜應奉為凈業修持指南。
祖師們殷勤勸勉凈業專修,不唯言傳,更重身教。善導大師三十餘年專精篤行念佛法門,每入室長跪唱佛,不到力盡終不休歇。寒冰天念佛入室長跪唱佛,直念到汗濕衣衫方止。從不與人聚談俗事,恐怕耽誤凈業。說法唯說凈土法門。道綽大師每日念佛七萬聲,為眾講《無量壽經》將二百遍,聚眾念佛,散席之後,佛聲餘響於林谷間,長久播揚。臨終往生瑞相昭然。蓮池大師自述: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終生念佛,守志不二。亢早年,村民懇請大師祈雨,大師循田埂敲木魚念佛,所經之處,雨下如注。蓮池大師對持名念佛具足六度萬行的驗證,激發後人信心良深。印祖於初出家曬經次,得讀《龍舒凈土文》殘本,對念佛法門產生信心,六十餘年稱念佛名,自勵不懈,終於超凡入聖,位列凈宗十三祖之尊。證知一門深入,專精不移,便能獲致殊勝法益。能將一句佛名盡形壽執持者,堪稱人中芬陀利華。
專精辦道,首須遮除雜緣。蓮池大師曾略開七事,作為自警之約。一、不得蓄資財,造房屋,買田地,置一切精緻好物,即經像等傳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戀,一心正念。二、不得作種種非緊要福緣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權置萬行門,一心正念。三、不得於好色好味等起貪愛心,不得於惡色惡味起瞋惱心,於惡言譏毀我者,罵辱我者,種種拂逆我者,起瞋惱心,乃至過去未來事,或順或違,皆悉屏絕,堅壁固守,一心正念。四、不得吟詩作文,書寫真草,題帖對聯,修飾尺牘,泛覽外書,議論他人得失長短,乃至教憑臆見而高心著述,禪未悟徹而妄意拈評,緘口結舌,一心正念。五、不得交結親朋,應赴請召,游山玩景,雜話閑談。凡種種世諦中事,除理所當為,決不可已者,余悉休罷,一心正念。六、不得貪著放逸,恣縱睡眠,大事未明,捍勞忍苦,一心正念。七、不得與世人競才競能,爭名爭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誑稱知識,妄自尊高。惟應執卑守愚,終身居學地,而自鍛煉,常專常精,一心正念。蓮池大師以身作則,為後人樹立了專精念佛的楷模。
三、念佛音聲格調
音聲是自然界與人類行為的神妙現象之一,於凈宗念佛法門關聯尤密。站在凈宗角度來體認音聲,將會獲得更宏闊的視野(音聲通法界),更精微的把握(音聲即實相),更親切的悟解(娑婆眾生的耳根最利)。
吾輩凈業行人應以何種音質格調來持念佛號呢?《無量壽經》中描述的西方凈土音聲莊嚴,予吾人以良深的啟迪。西方極樂世界以音聲作佛事(就娑婆往生者的根性而言),風吹寶樹鈴鐸聲、天樂自鳴聲、水揚波浪聲、珍鳥和諧聲等,均在演暢妙法,令往生者任運破惑顯慧。西方極樂世界音聲之美,德用之殊勝,十方世界最尊第一。西方凈土諸種音聲皆具八種特質,即為:清、暢、哀、亮、微、妙、和、雅。茲分述如下:
1)、清。清凈,自心性德一塵不染,梵音清響,如清水珠,能令聞者透體清涼,澄清濁染心。
2)、暢。暢通不澀。自性是直心,不委屈彎曲,真諦俗諦一以貫之。和融無礙,能令聞者消融心地之渣滓,通達諸法之實相。
3)、哀。悲哀。悲愍眾生舍父流浪,備受輪迴之苦痛。佛視眾生本來成佛,故哀而不傷。佛以願力加持眾生,浪子終將回歸慈母之懷,故哀而不怨。哀音能令聞者識取自性深層之美質,引發大悲心。
4)、亮。明亮。自性光明湛然,音聲明亮透徹。如金玉振響,蕩滌心地邪穢,能令聞者顯發智慧光明。念佛往生即得成佛,故而念佛音聲充溢樂觀凱旋之亮色。
5)、微。微密。音聲具滲透力,沁人心腑,直探性海,開顯秘藏,於介爾一念中,顯如來無量性德。能令聞者返本歸源,回味無窮。
6)、妙。美妙。自性功德妙不可言,音聲能宣妙法,能令聞者心開意解,暗合道妙。凈業行人念佛成佛,即名妙音如來。
7)、和。和諧。五音(宮商角徵羽)交暢,韻律克諧,恢宏如海潮音,能令聞者六根虛靜,躁心冰釋,折伏煩惱,性情安祥。
8)、雅。雅正。自性功德正大謹嚴,無有邪靡低俗。雅正之樂,高貴肅庄,能令聞者欲心自平,遠離庸俗。自然而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上述八種音聲特質,乃是自性功德在聲塵層面上的顯露。西方凈土一一音聲均彰顯此八德之美,阿彌陀名號亦內具此八種美質。所以凈業行人應著力賦予六字洪名以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的特質。如是念佛,容易與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感應道交。吾人的聲聲佛號,匯入西方凈土的大交響樂中,同時,西方凈土的種種妙音,亦應和著吾人的聲聲佛號,相即相入。心光音聲,此土彼土,融成一片,妙感難思。
故而,吾人念佛的音聲格調應以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為基準,以期達到與西方凈土音聲同構共振之效應。當念佛時,不求世間福報,唯冀一超直入極樂國,即為清;當念佛時,萬緣放下,虛空無立,舒展胸臆,直心唱佛,即為暢;當念佛時,生大慚愧,怖地獄苦,臨淵兢惕,落水呼救,心心痛切,求佛援手,即為哀;當念佛時,生慶慰心,幸遇凈宗,得脫苦海,手舞足蹈,歡快踴躍,即為亮;當念佛時,念念覺照,聲聲踏實,洗濯塵垢,心悅體健,慧光漸顯,即為微;當念佛時,梵音入心,陣陣清涼,觸境會心,香光莊嚴,即為妙;當念佛時,聲和韻穩,字正音圓,心平氣緩,外境協諧,即為和;當念佛時,沉著安閑,不欣世語,端正身心,唯佛是念,即為雅。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實為念佛之軌範,吾輩凈業行人當如教奉行。
四、念佛方法
初具信願,當修念佛正行。至於念佛方法,凈宗經典與歷代祖師大德提供了諸多繁簡淺深的行儀。現代凈業行人可結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狀況,擇一相宜方法修持即可。
念佛以往生凈土為旨歸,亦以對治煩惱,遣除妄想雜念為下手功夫。佛以六根為六賊,賊眾則難以一網就擒。娑婆眾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應在制服耳根與意根上下功夫。先利用耳根聽佛聲,以意根或記數或作觀想,攝住耳根與意根,其它諸根自然臣服。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咸解脫。古往今來諸多凈宗祖師大德在精修凈業中積累了諸多的方法,以作末法行人的軌範,茲擬采其重要且能令末法眾生依之獲益的十種方法,略作介紹。
1.簡易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為十念者,顯是借氣束心。心自不散,但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凈室或佛堂,仍須對佛像焚香禮拜,立念跪念均可。十念法是慈雲懺主依據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趣,為事務忙碌者所立。實為無論僧俗閑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禪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幽溪大師奉為日課,至老不休。古崑法師亦虔持此法。此法能制心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2.十念記數法
印光大師為對治妄波沸涌而立。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久自當得之。此十念記數法與晨朝十念法,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十念記數,以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高聲念
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振作精神,高聲念佛。聲聲快足,乃至高亢入雲,別具一番境界。聲之振厲、拔茅連茹、長謝無憂。聲光所及,萬禍冰消。功德叢林,千山松茂。如牽木石,重而不前,洪音發號,飄然輕舉。高聲念佛能護耳根而啟心靈,滌盪五陰之塵垢。觀音入心,則心易專而雜念少。《業報差別經》云: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凈土。又經云: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高聲念佛一法,願常行之。
4.金剛念
若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但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裡過,心憶而動於舌,舌動而後返於心。舌既有聲,耳還自聽;綿綿密密,歷歷分明,口耳相傳,自他不隔,是為心念心聽。心念心聽,則目不妄視,鼻不妄嗅,身不妄動,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將出來。
5.隨息念佛
或於氣靜心平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想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吸氣時念南無,呼氣時念阿彌陀佛),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間斷,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常自密持,攝心既久,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持至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得大受用。
6.系緣念
行往坐卧,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繫念佛號。雖事務忙碌,內心亦不忘於佛及憶念凈土。譬如世人切事繫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卧,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或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但於潔凈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凈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系緣念佛不妨礙世間法。例如,耕田、經商、造飯、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種種行業,悉皆可以隨著工作,或默持佛號,或出聲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於手,各司其事,日久純熟。制心一處,相得益彰,事無不辦。如黃打鐵念佛往生,葛濟之夫人織布念佛見佛等,足資左證。系緣念佛即塵勞而道場,在家人尤宜著力。
7.觀字念
當徐徐稱念佛號時,隨每字音聲,內觀字形,或觀中文字形南無阿彌陀佛,或觀梵文字形Namo Amitabha,或觀梵書——(即(即阿字),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意根觀照字形清清楚楚,聲與字相應不亂,耳根與意根並攝。攝心顯著,凈念易成。
8.持名與觀想合修
凡於行住坐卧時,則一心執持名號,凡於蒲團上跏趺靜坐時,則心心觀想佛像與凈土莊嚴。經行疲乏則趺坐以觀佛,坐久則經行以稱名。如能於行住坐卧四威儀中如是循環善巧修行。持名方法有上述諸種可資採用,趺坐觀想之方略舉數端。
(1).自坐蓮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觀想,想目前生一大蓮華,不拘青黃赤白,狀如車輪之大,觀想華狀分明,仍想自身坐在華中,須台之上,端然不動。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我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蓮華化生,得未曾有。作眼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於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所聞悉與十二部經相合。
(2).白毫觀
觀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身,趺坐勝寶蓮台,端正無比,兩眉之間,有白毫一顆,長丈五尺,周圍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棱,右旋宛轉,中則虛空,放凈光明,瑩凈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顏,分齊分明,作此想時,停心住念,堅固勿移。心內憶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觀經》云:「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3).阿彌陀佛觀
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另外亦可對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若德風華雨,若妙香天樂,若泉池樓閣,若林樹寶網。一一憶念,一境一幕,神遊凈域。先送心歸極樂,臨終定得蓮華化生。
9.存想攝心法:
有一雲水僧書壁念佛攝心偈,開示念念存想蓮華,即西方勝境而安心,攝六根而念凈。昔德森法師將此呈似印光大師,印祖亦贊妙美。其偈云:
若問念佛法 攝心自有方 每念一聲佛 口作蓮華香 因我清凈心 所以有此香 華從口中出 朵朵向西方 一佛華一朵 有色復有光 念到一聲佛 青色放青光 念到二聲佛 黃色放黃光 念到三聲佛 赤色放赤光 念到四聲佛 白色放白光 如是輪轉想 念念不可忘 不必記其數 但想色香光 果能心不亂 決見大願王
10.臨睡觀念法
修凈土人,凡欲入觀及臨睡時,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凈海眾竟,發願云: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舍,哀憐攝受。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凈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
發願已,正念而寢,不得雜語,不得雜想。或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睡夢中得見,此法系善導大師所立。蓮池大師云:「善導大師古稱阿彌陀佛化身,今此願文,修凈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暫時無驗而輒廢惰,務必久遠行持,必於凈土,功不唐捐。」此臨睡觀念佛法能有效地提高睡眠質量。獲致身心健康,彌陀名號亦是世間療效極佳的安眠藥。
上述十種念佛方法,只是以對末法眾生契機實用的標準作採擷。眾生根機各異,方法亦眾多,諸如畫格記數法,追頂念法等,不一而足。凈業行人可尋閱相關資料,茲不繁引。
五、凈業修持儀軌
初學佛者,功課繁簡,可依閑忙酌定,並無一定之規,茲擬通行早晚功課儀式,列舉簡易之一例,以作行人參考。
1.朝暮簡課念法
每天早晨及黃昏,須洗手漱口,到佛像前(如無佛像,面西恭敬亦可),虔誠焚香,頂禮三拜,先行十念法,接念: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稱一拜)。 《阿彌陀經》一卷(或《無量壽經》),往生咒三遍,贊佛偈一遍。
南無阿彌陀佛(百聲、千聲、萬聲,以個人閑忙而定)。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稱)。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稱)。
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三稱)。
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念三皈依,禮拜而退。課畢。
2.專修儀規
大抵修凈業人,行住坐卧,起居飲食,俱宜西向。則機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一佛、一經、一爐、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餘對象。庭中亦宜掃除潔凈,使經行無礙,要使此心一絲不掛,萬慮俱忘。空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並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凈業。
晨起,即誦《阿彌陀經》一卷,持阿彌陀佛一千聲,向佛前迴向,念一心歸命發願文,此為一時之課。若初起,或身心未寧,日止四時,稍寧,漸增至六時,又漸增至十二時,合誦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聲。更於迴向時,禮佛百拜,此為每日常課。其餘功夫不必計數,或默或聲,但攝心諦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坐寶蓮華,登不退地 (此法為覺明妙行菩薩所立) 。
3.剋期取證
末法眾生,修諸功德,信願不堅,廢馳恆易,尤應剋期,精進辦道,用以成就凈業。對剋期念佛的日期,凈宗諸經開示或一晝夜念佛,或十日百萬聲佛號持念,或七日、二十一日、四十九日、乃至百日之全封閉念佛。或十萬三十萬往生咒持念等。凈業行人可視自己境況,選擇而行。諸經所示期限與方法雖有不同,然冀剋期求證(或證往生,或證三昧)的用意則同,茲節錄古德精進佛七規式,以便遵循,而期現證。
(1).共修佛七規制
凡參與佛七共修者,均分為二班,一班經行唱念佛號,另一班皆靜坐隨聞隨默念,以半小時為限,循環往複。佛聲不斷,則妄想不生,如相呼相喚,不昏不散,動靜如一,自他不二。七日或四十九日,唯一句佛號是念。早起到念佛堂,念贊佛偈後,即開始念佛。晚上結束時,作一簡單迴向即可。日日如是。結七時作大迴向。經行念佛時,佛號與步子要配合,一句佛號走四步,南無一步,阿彌一步,陀一步,佛一步。如是步子與佛號統一,加上以低沉緩慢哀亮的音聲持念佛號,能澄清心地,法喜充滿。
(2).結期持名法
結七日之期。若獨自結期,準備好供佛之物,以及飲食、生活用品。此外一概不留,便可七日中不與人來往,暢然念佛。當知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隨宜,緩急隨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時。若四五人偶然相聚,作念佛會,務先約束而後開口,單念四字,一字一魚,用小引磬專擊陀字,不得參差錯落,反致紛心。
閉關念佛可隨自意制訂章程,亦可仿照凈宗祖師大德的懿範而行。截流大師《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印祖所訂《靈岩念誦儀規》、律航法師《百日閉關念佛方法》等文獻,均可作為有益的參考資料。
六、凈業助行
凈宗以信願持名為宗,以往生西方凈土為趣。念佛法門雖是大乘特別法門,然並不違異於大乘通途之因果律。西方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凈業所成,所以,凈業行人亦應在信願持名的前提下,隨分隨力地修諸菩薩凈業,用以增上往生的品位。凈宗正助雙行,如順風揚帆,再加櫓漿,既穩且速。凈業助行甚眾,茲擬就三方面略施討論:一、凈業三福,利導眾生,二、普賢十大行願,三、般若導引凈業修持。分述如下。
七、凈業三福,利導眾生
凈業三福是釋尊無問自說,旨在利導末法凡夫的散善之法。《觀經》中,韋提希夫人於十方無量凈剎中,別選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志樂往生。「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韋提希致請的乃是定善往生之法。釋尊觀機逗教,深知定善一門,難以普攝眾生,為方便攝受散動下劣凡夫,漸入彌陀願海,遂以無盡悲心,自開三福散善之行:「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
凈業三福含攝五乘佛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一切善行功德。三福依淺深次第,可例分為:一、人天福(世善);二、二乘福(戒善);三、大乘福(行善)。此三種業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三世諸佛凈土莫不由此凈業以為正因而得以成就,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亦復如是。故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由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加持故,於此三福中,或單行世善,迴向亦得往生;或單行戒善,迴向亦得往生;或單行大乘福善,迴向亦得往生;或具行三福,迴向亦得往生;或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之人。凈業三福的義理廣大深邃,具涵一代時教之法要,融通凈土與聖道,為凈宗的廣泛弘傳以及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功能實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證。茲簡述如下:
1、 人天福(世善)
凡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分述如下:
1)、孝養父母:
孝道是我國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百行孝為先;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堯舜聖人之德,無非孝悌而已矣。古人崇信《孝經》,身體力行,移孝作忠,愛敬一切。孝悌作為一切仁義道德的根本,得到國人的廣泛認同與踐履。
佛教倡導知恩報恩的人文理念,對孝道尤加重視。《梵網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證知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然與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遠博大的內涵。佛教的孝不僅應報答今生的父母之恩,併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僅停留在贍養承歡的世間善法層面,並且將孝提升到令父母出離生死輪迴的出世法的高度。「親得離塵埃,子道方成就」(蓮池大師語),能勸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凈土,即是大孝。
孝道亦是菩薩從初發心到圓證菩提的不竭原動力。地藏菩薩因地為婆羅門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發弘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菩薩由孝心引發的廣大悲願,助成心地寶藏的無限開啟。釋尊將入涅盤,以人天之眾,囑累地藏菩薩,救群迷於末世,待彌勒以當來。此與孔門心法傳承給以孝著稱的曾子,若合符節。《孝經》云:「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證知孝養父母不僅是做人學佛的基石,亦是開顯自性功德的金鑰匙。
2)、奉事師長:
尊師重道是我國優良的人文教育理念。諺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儒家有程門立雪之恭謹,禪宗有斷臂求法之至誠,師長開顯吾人法身慧命,是故吾人應竭誠盡敬。在佛門,師長亦稱善知識,即善知法要、導引眾生於菩提正道者。善知識的首要標準是具正信正見,心不住相;雖現塵勞,心恆清凈;示有諸過,讚歎梵行。學人奉事師長,莫念其短,應對師長常生敬畏。如夜行險道,有一粗弊人手執火炬,不能由於此人粗弊故,而不取火炬之光照。學人亦應如是,於師長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若學人不恭敬和尚阿闍黎(曾授一四句偈即是),命終將墮地獄。地獄受報已,生畜生中,作虎狼野干。畜生受報已盡復生人中,具足眾惡,身形色力不類常人。常被惡謗,遠離諸佛。生生愚痴,闇鈍無智,速墮地獄。是故欲得法益,應對師長具至誠恭敬心,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來報答師恩,方是奉事師長的本質內涵。
3).慈心不殺
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種因。慈心的培植,宜從戒殺放生入手。一切眾生,皆具愛惜生命、趨樂避苦之本能。人與禽畜,同為血肉之軀,同具如來性德。且自無始以來,同在六道流轉,互為父母眷屬,今以善惡業殊,升沉各異。幸為人者,宜應憐愍飛禽走獸,不加殺食。若論殺業,無論胎卵濕化諸類眾生,皆能招罪,障生凈土。但於一切生命生起慈悲惻隱心,即是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亦是最上勝妙戒。
愛惜物命,乃儒道釋三家聖人所共倡。儒家有釣而不綱(釣魚而不撒網捕魚)、弋不射宿(帶有繩子的箭不射歸巢歇宿的鳥),及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之訓示。道家《太上感應篇》云:射飛逐走,發蟄驚棲,縱暴殺傷,非理烹宰,乃至行住坐卧,舉動施為,所傷殺物,其於天地虛空中,必有司命神,欽承上帝好生之德,隨其善惡的輕重,悉筆記之,毫髮無失。使殺生者現生減壽,招不如意;死則墮獄,備受眾苦。釋尊開示:宇宙間一切有情,循業生死,由恩怨業力故,討債還債,負命償命,無有窮盡。《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吾人了知眾生冤冤相報的生命情狀,自應戒殺放生,培植慈悲佛種。如是便能截斷互殺互食的惡性因果循環,世間的天災人禍亦將大減。
有介於此,中國凈宗祖師力行倡導戒殺放生。永明延壽大師出家前作縣吏時,挪用庫錢買物放生,論罪當判死刑。永明大師臨刑顏色不變,言曰:「我放活萬萬生命,今雖死,徑往西方矣,豈不樂哉!」錢王聞而憐之,釋其罪,聽許出家為僧。蓮池大師作《戒殺放生文》,慈悲心切,感動慈聖皇太后遣內侍前來供養並恭請法要。其文彰顯如來同體大悲,萬代之下,尤能感發人心。印光大師有見於近代兵連禍結之慘痛,竭力倡導戒殺吃素念佛:「凡有欲家門清泰、身心康寧、天下太平、人民安樂者,請皆於戒殺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則求無不得矣。」面對當代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問題,戒殺放生亦不啻一劑上妙良方,而慈悲仁愛心,正是消彌戰火仇怨之清涼甘露。是故凈業行人宜應謹奉慈心不殺之教敕。
4).修十善業
十善業的內容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慳貪,九不瞋恚,十不邪見。十善業相,若持而不犯,則為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為十惡。十善分上中下三品,分別招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身;十惡亦分上中下三品,分別招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身。善惡因果報應,如影隨形,決定不虛。
十善業不僅是世間的善行,亦是一切世出世間善行之大總持。經云:「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釋尊對一類不能出傢具足眾戒的行人,指出行十善、念佛求生凈土的快捷方式,即世善為凈因,具足信願,皆可往生。
2、二乘福(戒善)
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分述如下。
1).受持三皈
吾輩眾生在無明長夜生死苦海中,惟依佛法僧三寶方可解脫困苦厄難,圓成本具佛性。是故眾生歸信佛門,首先得受持三皈依,後受眾戒,如法修持,菩提可即。既皈依佛,當以佛為師,始自今日,直至命終,虔誠敬禮,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既皈依法,當以法為師,自今至終,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當以僧為師,自今至終,不得皈依外道徒眾。
三寶有住持三寶與一體三寶二種。住持三寶者:釋尊在世,則為佛寶,佛滅度後,所有木刻雕鑄塑畫的佛像,名為佛寶;黃卷赤軸諸經典,名為法寶;比丘等五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和合無爭,名為僧寶。一體三寶者:即心本具離念靈知之真如佛性,名為佛寶;即心本具道德仁義之懿範,名為法寶;即心本具清凈無染和合的性能,名為僧寶。由知一體三寶,則克己省察,戰兢惕厲;再求住持三寶,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寶,則可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即生成辦道業,永脫生死輪迴。佛門朝暮課誦,悉以三皈依為終結,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但令歸自,不說歸他,念念還歸自心,是名真三皈。三皈是凈業修持的必要前提。末法眾生欲證自性彌陀三德秘藏,亟須從事相生信發願,稱念彌陀名號,求生西方凈土,舍此別無快捷方式。
2).具足眾戒
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亦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條件。世尊為道制戒,制控身口七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成辦道業。是故戒律是修行的先決前提,亦是佛法住世之幢相。《觀經》云: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隨願往生。佛戒的種類甚多,有五戒、八關戒齋、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十無盡戒等。佛戒種類層次雖多,然皆以五戒為基礎,即殺盜淫妄酒戒。古德常云:五戒法是三世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間法中,個人品德、家庭幸福、社會安寧、國家治亂等,悉與五戒法的持犯相關。
戒律的精神,一是防非止惡而遠離身口意三業的過患,一是修善利他積功累德。印光大師開示持戒要領:「但於心中常存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則諸戒自可圓持。」[86]吾輩凈業行人宜應攝心念佛,精持眾戒,以清凈戒德,迴向往生,增高往生品位。持戒念佛,不虛所望。
3).不犯威儀
歷來以禮儀之邦著稱的我國,甚為注重社群與個體的禮節威儀,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威儀制心調心,防非止惡,身口意三業,行住坐卧,皆與一切戒作方便威儀,若輕重粗細,悉能護持,犯即懺悔,常時行持,熏習成性。儒家禮儀以誠敬為核心,佛家尤以尊重恭敬讚歎作為威儀的基本精神。相傳宋代理學家程子,一日偶至寺院,見院內寂靜無人,踅至香積廚,見數百比丘用齋,竟無一點音聲。齋畢,眾比丘唱贊迴向,音聲和雅嘹亮。程子見聞此景,大為慨嘆:「不意三代禮樂,於此復見。」釋尊教誨凈業行人:「中表相應,檢斂端直;隨經約令,若於繩墨;淡安無欲,禮義都合;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無量壽經》)凈業行人能如是護持身口意三業威儀,冰清玉潔,定能得到諸佛護念,人天恭敬,成辦凈業。
3、大乘福(行善)
凡有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分述如下。
1).發菩提心
大乘通途法門對菩提心的相狀與功用,多有詳確的詮釋,茲不贅述。就凈宗而言,深信切願即是無上菩提心。眾生髮心的因緣,各各不同。一般來說,娑婆眾生因挫折、困頓、疾病等負面人生體驗而發心念佛求生凈土者居多;處在得志順境中幡然憬悟而念佛者,比例較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誠哉斯言!善導大師云:「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也。」由厭娑婆苦、欣凈土樂契入慈悲心,由同體慈悲心引發普度眾生的悲願,如是層遞發心,即是凈宗圓滿殊勝之菩提心。如是願心,具無量功德,消多劫業垢,破無數魔網,永為成佛真種。吾輩凈業行人宜應拓大心量,以上求下化為己任,弘毅精進。以持戒念佛功德,迴向法界眾生,普願一切怨親同生凈土,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深信因果
萬有因果律是釋尊對宇宙人生性相事理的理性概括。從類型上分,有世間因果與出世間因果二種。其一,世間苦樂因果,即三世善惡因果報應。世間苦樂因果的錯綜相狀,展現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弘闊的生命背景中。前因定業,被命數所拘囿,甚或怨天尤人,乃怯弱凡夫被動消極之人生境況。苟能深知業由心造、命由心轉之理,力修道德,則前因不足恃,現因之善業心力轉變往世的業力,由此重鑄命運,體現人的主體性。佛教因果律惠迪吾人積極的人生觀。其二,出世間苦樂因果,通途佛法以勤修戒定慧為因,熄滅貪瞋痴為果;凈宗特別法門以信願持名為因,九品往生為果。妙因妙果,因果同時。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
深信善惡苦樂因果報應是取得佛教徒資格的必要條件,亦是修因證果的不竭原動力。若深信三界六道生死輪轉苦者,罪業畢竟不敢觸犯。若深信極樂凈土無為法性樂者,信心一發,永無退失。明信因果亦是改善世道人心、重建道德倫理的必要基石。而因果報應之吉凶禍福,乃道德仁義依違真偽之實驗。令人敬畏因果律而建立自我調控機制。可見提倡因果報應,乃仰承天地聖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義之性德。吾人宜應仰遵佛言祖語,明因慎果,戰兢惕厲,現生力做道德君子,命終直入安樂凈土。
3).讀誦大乘
諸大乘經典,乃諸佛之母,菩薩之師,三世如來的法身舍利,十方眾生脫離暗夜險途之慧炬。釋尊一代時教,悉從妙明真心所流出,具有超時空的永恆價值。而對念佛圓頓法門的信解,深探教海,尋繹精要,甚為必要。讀誦大乘經典,開發智慧,即能油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勝心,獲得往生凈土圓證菩提之實益。讀誦經典,宜應至誠恭敬,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念誦或默閱,一直閱去,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讀誦經典,能開顯自性慧光。恆時讀誦凈宗經典,常得西方妙境凈相之熏陶,以真如熏無明,轉識成智,法喜充滿。如需研討經典義理,可在讀誦之餘時進行。讀誦經典乃凈業行人重要的修持科目。
4).勸進行者
凈宗念佛法門惠予九法界眾生離苦得樂之究竟大利,是故弘揚念佛法門,勸令眾生信願持名,求生西方凈土,稱佛本懷,功德甚大。善導大師云:「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觀經四帖疏》)凈業行人應以知恩報恩之心,隨分隨力弘揚宣說念佛法門,自信教人信,自行令他行;作阿彌陀佛使者,為娑婆眾生之勝友。《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云:「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為他演說,乃至於一晝夜,思惟彼剎及佛身功德,此人命終速得生彼,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知自行化他的弘法者,佛予授記,速生凈土,速證菩提。弘揚念佛法門的方式不拘一格,或升座講法,或隨緣勸化,或印送凈宗經論,或臨終助念,或往生現瑞啟人信心等。勸進行者,諸佛歡喜,伏冀凈業行人力行之。
綜上所述;凈業三福含攝著十方三世諸佛教化法界眾生的主要內容,其義理境界超逸地球文明之外,同時亦與地球文明具有互滲相即的密切關聯,為凈宗在閻浮提的弘揚提供了強勁的生命力與圓融無礙的發展空間。茲將凈業三福的內在價值,略標五點如下:
其一,凈業三福融和凈宗與本土文化(儒家與道家)。我國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便成為我國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側重於經邦濟世的實踐理性,而凈宗念佛往生的思想卻是出世的超越精神。作為異質文化的凈土教能否融和儒家文化,便直接影響到在中國生根開花的可能性。正是凈業三福中的孝親尊師、慈心善業提供了凈宗與儒家相互融洽的基本理念。而道家對仙界靈境、洞天福地的神往以及對長生不老的追求,在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的信仰中,亦能獲得高程度的耦合與超越性的滿足。凈宗文化即世而超世的特質,為融和儒家與道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受儒道文化浸潤的中國人,亦以博大的襟懷,將凈宗文化納入華夏文明體系中,使中華文化更為深邃與超越。
其二,凈業三福會通凈土門與聖道門。凈宗念佛法門仰仗佛力,往生凈土,深具他力果教之特質,然亦含攝奉持戒律、廣修六度萬行等聖道門的內涵。由此俾令凈業行人不至流於恃凈宗帶業往生而安心造惡之邪見。於娑婆穢土修持三福之行,難能可貴,功德甚深。壽經云:「(奉持)如是經法,慈心專一,齋戒清凈,一日一夜者,勝於無量清凈佛國,作善百歲。」可見信願持名、仗佛慈力往生的凈土門與慈心專一、齋戒作善的聖道門可以並行不悖。明了正助關係,亦可相得益彰。三福修持的淺深亦影響到往生品位的高低與凈土獲益的優劣。凈業三福體現出自力他力相即互滲的特質。
其三,凈業三福滋培凈宗信根。凈宗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聞即信受者,皆宿世善根深厚者,甚為稀有。釋尊為使障深慧淺的下凡眾生,漸培凈宗信根,是故勸修三福之行。經云:「若於福德初未修,終不聞斯微妙法,勇猛能成諸善利,常聞如是甚深經。」培福載道,福至心靈,方堪聞信念佛妙法,成辦往生凈業。釋尊悲心利導十方眾生,尤其是末法罪苦凡夫的善巧方便,可謂周全備至。
其四,凈業三福締造人間凈土。凈宗雖以橫超三界六道為終極目標,然亦以同體悲心關顧凈化現世依正二報。吾人如能奉行孝養父母,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自然會營造出一個風調雨順、祥和安樂的太平盛世。如能進而奉行戒善與大乘行善,即可轉娑婆穢土為人間凈土。證知凈業三福內具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大乘菩薩精神,對當代道德文明建設,具有深廣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其五,凈業三福莊嚴西方凈土。吾人一念心性周遍法界,與西方凈土交光互攝。吾人信願持名,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便有一朵蓮苞綻放。蓮苞的光色大小,與念佛人的行持呈正比例相關。如果念佛怠荒,行持退失,蓮苞亦隨之萎悴。此外,吾人念佛音聲,經由名號光明的媒介,匯入西方凈土的妙音交響樂中。由是,凈業三福不僅積累往生資糧,凈化現實世間,同時亦在莊嚴西方凈土。
由上五點可見,凈業三福功德力用甚為深廣。凈業三福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貫攝因地菩薩自利利他的凈土行。釋尊引聖人之行業激勵吾輩凡夫,勉行三福,以福顯慧,助成信願持名往生之凈業。凈業三福內具法界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住持佛法、續佛慧命之命脈,是圓滿理想人格、轉凡成聖之航標,亦是凈業行人增上往生品位的重要參數。吾人宜在信願持名之前提下,隨分隨力行之。
念佛方法十種(二)①高聲念:念佛時聲音洪大,全部精力都要集中在佛號上。此種方法不能持久,時久將口乾舌燥,但對念佛時昏沉或想入非非,有特殊的效果。②默念:不出聲甚至唇都不動,只在心中念。此法適用於外出、躺卧、洗浴、如廁時。③金剛念:聲音有度,不高不低,念念入耳,由耳入心,循環如此,效力甚大,故以金剛喻之。④觀想念:一面念佛號,一面觀想佛之莊嚴,或觀想極樂勝境等,時久觀想之景即現,此法不是誰都能持的,只有定功很深的人才可。⑤追頂念:念時用上面提到的金剛念法,一句頂一句,一句追一句,不留空隙,雜念很難入內,修凈業乃最常用之法。⑥禮拜念:念一聲佛號,拜佛一次,身口合一,再意中思佛,即三業集中,都攝六根,用此法十分精進,效力大,但不適用於體弱之人。⑦出聲輪念:兩人或多人分兩組互念,一人或一組念,另一人或一組聽,交替念佛,妙趣橫生,此法傳自天台。⑧記十念:每念十聲名號撥一念珠,或三三三一制等,都是十聲佛號撥一顆念珠。此法即要念佛又要記數,對治雜念十分有效。⑨十口氣念:念時也用追頂法,邊吸氣邊念,出氣也是如此,名為一口氣,念多少聲以自己不累為益。如是十口氣,此是念佛方便法,取「十念必生」之意。⑩隨息念佛:坐好端正、調息、平穩緩慢,意想用小腹呼吸,吸氣時念「阿彌」,呼氣時念「陀佛」,但最好默念。此法站、坐、卧皆可,念久純熟後,正念不失,呼吸一斷,即生西方,此法乃持名念佛之上乘法。推薦閱讀:
※紅薯的種植方法
※第六章 准提法中的手印及持誦准提咒的方法
※屋內風水凶不得 ,羅盤自把凶轉吉方法一
※一人邪淫,全家遭殃!一旦觸犯,六大福報都會離你遠去!教你快速化解邪淫的方法,讓你福德重聚,法布施出去...
※根據八字看子女的方法 隱者黑鷹
TAG: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