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第122集 文字/mp3)凈空法師講於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楞嚴經  (第一二二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122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五十四面第三行: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凈本根。所游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

這是四不思議的第三段。經文像這些地方都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是諸菩薩所證的真實境界,也是很難了解的,所以這個科題稱為「不思議」,不可思議。『我』是觀世音菩薩自稱,由於菩薩自己所『修習本妙圓通』,這就是他所證得的,他之所以能夠證得就是因為他有修有習。「修習」兩個字在佛法經論里用得非常廣泛,修是修正,習是實習。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它都做到,使理論與生活融合成一體,這才叫做習。修證的標準有許多種,不是一個標準,但是它的確是一個方向,一個方向裡面有許多的標準。這就是說明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我們俗話說程度不一樣,有的程度高,他的標準就高;程度低,標準就低,各有各的標準。可是都是趣向一個方向,就是破迷開悟、明心見性,總是這一個方向,在此地來講就是「本妙圓通」。故能『清凈本根』,「本根」是指耳根,因為觀世音菩薩修的是耳根圓通,首先是本根清凈。可是諸位在此地一定要知道,一根清凈,六根就解脫了。說一個本根清凈,「耳根清凈了,眼根還未必清凈」,那就錯了;只要一根得清凈,其餘的五根無不清凈。

這個地方,菩薩是代表等覺的地位,這個經文是二十五圓通章裡面最後的一段。如果按照順序排,它應當排在第二個,二十五圓通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按照這個順序排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六根裡面是眼根、耳根,所以它應當排在第二。現在它排在最後,這個順序顛倒了,就是認為他這個法門特別,用意在此地。觀世音菩薩是等覺菩薩,大勢至菩薩也是等覺菩薩,由此可知,二十五位菩薩不管他示現的是什麼樣的身分,其實都是等覺菩薩這個地位,所以他的標準是一乘菩薩的標準。換句話說,在修學裡頭他是屬於最高級的標準,而不是普通的標準。講到最高級的標準,到底高到什麼程度?我們可以拿《六祖壇經》翻一翻就明白。因為《六祖壇經》就是一乘佛法的標準,他老人家自己說的,他所接引的是上上乘人,就是一乘標準。一乘清凈是要脫根、脫塵,內脫根、外離塵,所謂是「迥脫根塵,靈光獨耀」,是這樣的一個標準,所以這是真正的清凈,是真正的圓滿通達。不但於六塵境界一無所著,不再執著,連六根也擺脫掉;換句話說,我法兩種執著都斷了、都離開。這是菩薩講他自己修學所證得的境界。

『所游世界』,這一句是講教化眾生,是說化他。前面是講他的自度,這個地方講度他,自度度他,或者我們講自行化他,都是一樣的意思。觀世音菩薩既然是在等覺位,他所遊歷的世界、教化眾生範圍之廣大,與佛已經是平等、一樣的。因為等覺是後補佛的地位,菩薩地裡面講是十一地的菩薩,往上再進一級就是究竟佛。所以他所遊歷的世界、所教化眾生的範圍,與十方諸佛可以說是無二無別。由此可知,觀世音菩薩並不僅限於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僅限於與我們娑婆世界有特別的緣分。這一個世界眾生的因緣,也是隨時不相同的,我們世間人常講風水輪流轉,佛法的法運也是風水輪流轉。我們現前的風水,眾生耳根最利,與觀世音菩薩相應,就是這個道理。他教化眾生,教是教學,化是要教眾生變化氣質,在佛法裡面教學的變化,是超凡入聖,變凡夫為聖人,這是佛法的教學。

這樣『皆令眾生捨身珍寶』,眾生要想成佛、成菩薩,諸位在大乘經論里也都聽說了不少,必須要破我執、要破法執。「捨身」是破我執,舍「珍寶」是破法執,身與珍寶在此地代表我法兩種執著。我執裡面身見是最堅牢的,法執裡面財寶是最為難捨,所以這叫難捨能舍,要舍!這個事情說起來真難,尤其現在是經濟不景氣,你們如果稍微在經濟上留意一下,現在這個經濟不景氣是全世界性的,要想經濟復甦好轉恐怕至少得三年,總得三年到七年,這個問題很嚴重。不景氣的時候,大家把錢財看得很重,愈發看得重,菩薩叫你舍,你能捨得嗎?不舍,諸位想想,經濟不景氣對學佛人來講,一般是增長我執、增長法執。平時你們做生意買賣,經濟景氣的時候,生意很好做、很容易賺錢,你舍財很大方;現在生意不好做、賺不到錢,你舍就很難!這叫增長我法二執,這在學佛的人來說是障礙。實在講學佛,不管經濟景氣不景氣都要舍,不景氣的時候要舍,景氣的時候還是要舍。為什麼?破我法二執。也許諸位有疑惑,在大乘法里不是說論心不論事嗎?不錯,大乘的確是論心不論事,那你那個心舍了沒有?說實在的話,事上舍容易,心上離很難。我們同學當中就有一位來跟我說,他做生意的,他常常修布施,他跟我說,「我布施不是好名,也不是想求福,只是害怕,怕什麼?因為錢多了起貪心。所以賺來的錢,只要夠自己家裡生活開銷,他統統布施掉、不攢積,希望在修行當中不要有障礙」,這個觀點絕對正確。布施不是舍一得萬報,不求福,什麼都不求,就是求不要增長貪心,就求這個。

所以念佛人、學佛人,早晚課誦就是早晚要檢點自己,我們的貪瞋痴慢有沒有增長?沒有增長就是好境界,這是如法的;如果增長這就是惡境界,為什麼?增長貪瞋痴慢,貪瞋痴慢是三惡道的業因,果報就在三惡道,這個總得要明了。佛教給我們,不是教你先成佛、成菩薩,首先教你不墮惡道。修行人先要把腳跟站穩,不墮惡道,而後從這個基礎再向上提升,這是佛法的教學。可見得佛法的教學是非常踏實的,絕不好高騖遠。所以,在基礎的修學當中,像小乘佛法、人天佛法,先斷貪瞋痴。因為貪心重,與餓鬼道相應,貪心是餓鬼道的業因,瞋恚是地獄道的業因,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斷貪瞋痴就是斷三惡道的因緣,當然就不會有三惡道的果報,所以這一點很重要。捨身怎麼舍法?是不是放一把火把身燒掉?那個沒用處,那也舍不了,為什麼?你放一把火把身體燒成灰塵,頂多四十九天又投胎,又去換一個身體。所以這個事情沒有法子,這不能解決問題。

捨身要懂得怎麼舍法,無論是出家、在家,學佛先學捨身。你看我們中國特別注重這一點,出家受戒的時候在頂上燃香,燃香的意思是捨身,在家人是手臂上燃香。燃這個香是什麼意思?世俗人不懂,認為這是戒疤,錯了。受戒,戒是沒有疤的,你們受五戒,那個五戒的戒疤在哪裡?如果一個戒要有一個疤的話,受二百五十條戒,應該找到二百五十個疤才對,沒有這個道理。燃香跟受戒是兩回事,不相干的。燃香是另一樁事情,意思就是捨身,捨身的意思就是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這個話怎麼講法?就是無條件的為一切眾生服務,捨己為人這叫捨身。我這個身不為我自己受用,為一切眾生受用,把自己的身體供養一切眾生,自己沒有了。諸位想想,我執沒有破自然就沒有了。所以學佛人不管是在家、出家,絕不想到這個身體是我的;這個身體是眾生的,不是我的。這個身體存在世間是眾生的福報,為眾生修學,我們拜佛是代一切眾生禮佛,我們念經是代一切眾生念經,不是為自己。我們修一點點善事、修一點點福報,都是代一切眾生,這叫捨身。如果修了一點福,「福是我的,給別人不行,別人要是加入,我的福報分給他了」,那還叫舍什麼身?那不叫捨身。捨身是這個意思。

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唯恐我們忘記,所以受戒的時候在你身體上燒幾炷香,叫你常常看到、常常摸到,曉得我發過這個願,要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我們努力的修學,為誰修的?不是為自己,為一切眾生修學。為一切眾生,自己斷煩惱、學無量法門、成無上佛道,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為什麼?自己成就之後去度一切眾生,為別人的,捨身是這樣的舍法。一切眾生叫我們做什麼事情,不必人家叫,主動就要去做,可不能端起架子。你們去看《佛本行經》、看看《釋迦譜》,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是佛的身分,出家之後是人天導師,是這樣的身分,在家的時候他是皇太子的身分。釋迦牟尼佛沒有架子,看到別人有事情不太方便,他就幫忙,年老的人穿針穿不進去,釋迦牟尼佛看到了,「來,我替你穿」,不要人家請就替人做事情,你們去看看。對待一切人慈悲、平等,這是講捨身。

法執,法是講一切萬法。諸位想想,一切萬法裡面,愚迷的眾生堅固的執著就是珍寶,哪個不喜愛、哪個不貪求?所以這是法執里最堅固的執著。對於六塵的執著,身是根身的執著,珍寶都能夠舍,六塵沒有一樣不能舍。佛菩薩教我們修因證果,修因要從這個地方修起,這才真正能夠證果。如果不在這些地方下功夫,每天在自己身上、在名聞利養上、在一切財寶上,在這上用功夫,給諸位說,不但證果你沒分,你連開悟都沒分。我給你講經說法,你聽不進去,你不會開悟;換諸佛菩薩來,釋迦牟尼佛來、觀音菩薩來、阿彌陀佛來給你講經,你還是不會開悟。為什麼?因為你不除障礙、不斷煩惱,你自己本身有障礙在。如果你能夠除障、斷煩惱,諸位要曉得,經上常講,佛經有五種人說,都會開悟。這五種人,第一個是佛說的,第二是佛弟子說的,第三是天人說的,第四是仙人說的,第五是變化人說的。由此可知,佛法是真正講民主、講平等,決定沒有專制、自是他非,沒有這個思想。只要符合佛所講的原理原則,實在講佛所講的原理原則就是一切眾生的真如本性,順著真如本性都是正確的,都能叫你開悟。《圓覺經》裡面講「隨順覺性」,除障、斷煩惱就是隨順覺性。像這個地方,這個舍字在此地是貫穿下去的,就是捨身、舍珍寶,舍字是貫穿下去的,這的確是除障、斷煩惱。

唯有除障、斷煩惱,才能夠與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這是『求我哀愍』,有求必應。所以這個「求」,求的條件就是上面一句,不具足上面一句,你怎麼樣去求,當中有障礙,觀音菩薩雖然是大慈大悲,他也沒辦法與你感應道交。他很慈悲,你本身有障礙、你拒絕,菩薩的智慧、神通都沒有辦法加持給你。我們中國一般人講保佑,菩薩沒有法子保佑你,那就是你自己本身有障礙。如果我們自己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破了我法二執,不但你與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感應的,而且護法龍天、一切善神保佑你的力量也就特別的顯著,你所在之處無不吉祥。從哪裡來的?固然是佛菩薩神力加持你,可是真正的原因還是你自己除障、斷煩惱而得來的。「求我哀愍」也是兩個意思,求我是眾生來求我,有求;哀愍是必應,有求必應,所謂哀愍受之,接受的意思。所求之事,在此地就不要多說,前面已經說過,正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什麼就得什麼,沒有求不到的。

所以學佛的人要信佛,你要是不信佛那就沒有辦法,什麼都談不上。我們不但是在古大德當中所見到,在佛的一切經論當中看,所有在學的這些學人,就是做學生的人,佛門裡面的學生,無論是聲聞學生、菩薩學生,他跟一個老師去求學,你仔細去觀察、去研究,他學的是什麼?這個很重要。第一樁要緊的大事,就是他學得信佛了。《華嚴》裡面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頭一個學什麼?就學信。信,他就會照做;不信,他做不到。我們凈土法門裡面,你看看《彌陀經》所講的,三資糧「信願行」,一部《彌陀經》就講這三個字。《彌陀經》里講到信,首先信自己;信釋迦牟尼佛、信阿彌陀佛,這是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心具足了,後面才有願、才有行。可是最障礙信心的就是貪瞋痴慢疑,此地是只舉了一條,貪,可是這一條就是根本的一條。我們在百法里講的根本煩惱六種,這六種再歸納就是三種,貪瞋痴,三毒煩惱;三毒再要把它歸納起來,只有一條,就是貪。這個地方就是講的貪,捨身、舍珍寶斷貪,斷根本煩惱,你的清凈信心才能夠建立,你的煩惱障才能夠斷得了。也許諸位要問,煩惱障斷了還有所知障,怎麼辦?諸位要曉得,煩惱障與所知障有連帶的關係。所知不但障所知,也有煩惱,它有密切的關係,你能夠斷一條,那一條自然就容易了。所以菩薩在此地特別提出來要舍,難捨能舍、難斷能斷。特別是要破舍心,這是講慳貪最為難捨,舍心最為難發。觀世音大慈大悲,他所游過之處,叫一切眾生都是在根本上修學,破眾生深重堅固的煩惱,施捨求哀,是真正不可思議威神所使。

這一段經的意思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文字表面上看很容易懂,它的理論很深,關係實在是太大了。我們的修學有很多的障難,障難發生在哪裡?就是沒有辦法舍,根塵都不能舍。你幾時舍,你幾時就成佛、就得道。你要問,我們修行到底修多久才能夠開悟、才能夠證果?你這個事情問誰,誰都不曉得,只有問自己。你現在舍,你現在開悟、現在成佛;你明天舍,你明天開悟、明天成佛,沒有時間性的,看你幾時能舍。你頓舍就頓悟、頓證,你漸舍就漸悟、漸證,完全操在自己,給諸位說,這個事情誰都沒有辦法障礙誰。你說修行被別人障礙了,那是天大的笑話,是怨天尤人,沒有人能夠障礙你自己,實在是你自己障礙你自己,誰能障礙?如果有人能夠障礙我們,這個事情真被別人障礙了,那人家一定也能幫忙我們,這是一定的道理,他能妨礙我,他就能幫助我。魔王波旬、妖魔鬼怪可以障礙我們,諸佛菩薩就可以幫助我們,這是一定的道理;既然那些魔王不能障礙你,諸佛菩薩也不能幫助你,所以這個事情得靠自己。魔來妨礙,是來誘惑你,你自己不動心,他沒辦法;菩薩來幫助你,是把這個道理、方法給你說明白,你不肯干也沒有用處。所以佛與魔,對於我們來說是增上緣而已,取捨成敗完全操之在自己,不在別人。

《楞嚴經》里說得好,那個修行的方法真是一切經里沒有《楞嚴經》講得這麼痛快、直截了當,它只說一個字「歇」,歇即菩提,菩提是什麼?成佛,如來果地上的大菩提。歇是什麼?就是此地的舍。諸位要是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一點意思,你就曉得,菩薩法裡面的修行,雖然講八萬四千法門,它的總綱領只有一條布施。八萬四千法門歸納為六度、六個法門,六個法門再歸納就是布施。諸位細細去觀察,這六度裡面是不是就是一個「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波羅蜜裡面這三種統統具足,持戒波羅蜜是法布施、是無畏布施,精進波羅蜜也是法布施、也是無畏布施,忍辱也是的,禪定也是的,般若是法布施。你們看看,六波羅蜜是不是統統都是布施?所以,說一個布施統統都包括了。菩薩修什麼?菩薩修布施。這四個字在此地,「捨身珍寶」,就是把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統統包括了,一句話說盡了。十方三世,從初發心到等覺,這些諸菩薩們所修的是什麼?就是修這四個字。我們怎麼能夠輕視?怎麼可以不發心?世間人對於一切事理的真實相不了解、不通達,迷在事相上,起了錯誤的執著。明白事實真相之後,所貴的就是放下,「捨身珍寶」就是放下,放下才是真實的功夫。

【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這是不思議到了極處,『佛心』是什麼?《彌陀經》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就是佛心。理一心有淺深差別不同,我們從圓教來說,圓教初住菩薩初得理一心不亂這個淺;等覺菩薩破四十品無明,這個理一心深。無明有四十一品,破一品就是理一心,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法性、清凈心就是「佛心」,在《圓覺經》里講的「凈圓覺心」就是佛心。後面這句是不能沒有的,如果要是沒有這一句「我得佛心」,初住就得到了。『證於究竟』這就是等覺,法雲地不可以稱究竟,等覺菩薩、如來果地上可以稱究竟,因為等覺菩薩在菩薩是到了頂頭,最高的地位,菩薩地盡了,所以稱之為究竟。你要問,他怎麼會證到這麼高的地位,證到究竟理一心不亂?他怎麼個修法?沒有別的,就是前面講的「捨身珍寶」,他樣樣放得下,所以他才能證於究竟。

我們沒有辦法證於究竟,甚至我們不但理一心得不到,事一心都得不到,原因在哪裡?樣樣放不下,障礙在此地。世間人也會說,我們要是把自己的障礙找到,然後破除障礙,那不就一帆風順?障礙在哪裡自己不曉得,這是迷惑,這需要善知識開導、指點我們。我們的障礙在哪裡?什麼障把我們障住、什麼礙妨礙了我們,使我們的修行感覺得這麼困難?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真的跟我們說出來。說出來之後我們信不信?我們想不想把自己的障礙拔除掉?想不想證於究竟?心裡想,又不信、又不肯去除障礙,有什麼辦法?那就沒辦法。這個事情我再告訴諸位,與世間的學歷、經歷沒有關係,千萬不要誤會,學佛一定要大學畢業、博士出身。試問問,六祖大師是哪個大學畢業的?他連字都不認識,他的教育程度連現在的國民學校都沒有,他做祖師、他成佛,不相干!說個老實話,愈是書念得多,所知障愈多愈是麻煩。從前叢林寺院的出家人,沒有看報紙的,也沒有聽廣播的。

我跟懺雲法師住茅蓬那個時候,現在蓮因寺的情形我不清楚了。我在民國四十七年跟他一起住茅蓬,在埔里住茅蓬,茅蓬里沒有報紙、也沒有收音機。我們住在那個山上,一個月不下山,離我們那裡一里路以外的事情都不曉得,出了事情都不曉得,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們做了原始人,六根清凈,一塵不染,什麼事都不曉得,心清凈。「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認識人多了是非就多,知道的事多了煩惱就多。修行人要斷煩惱,要少是非,所以世間事知道得愈少愈好,心愈清凈。佛法的初學,一定要這樣才能夠把心定下來,為什麼?求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後,然後才出去參學、博學多聞,那個博學多聞你認識人愈多愈好、知道的事愈多愈好,為什麼?他不生煩惱,他長智慧。那就要樣樣都曉得,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通達才能夠度化眾生。你要是沒有根本智,你知事多、認識人多,麻煩就來了,增長煩惱障、增長所知障。所以佛法修學是兩個階段,而兩個階段的方法、目標完全不相同。第一個目標求根本智,把你外緣統統斷絕掉,真正到心地清凈,智慧開了。佛是這樣教給我們,諸菩薩、歷代祖師大德的確是這樣修學的。我們今天不斷煩惱、不求一心,一開頭就要求博學多聞,博學多聞變成世智辯聰,全都變成這個。修學修什麼東西?修煩惱障、修所知障,唯恐這二障不夠深厚,干這個,背道而馳。

從這段經文上看,觀世音菩薩證到究竟結果,我們曉得,他老人家是古佛倒駕慈航再來的,他早已經成了佛,退回到等覺菩薩的地位,他所證的當然是圓極了。到這個地位他還是發心廣修供養,這是示現,『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上供諸佛,下供眾生,一律平等沒有分別。供養之事,就像《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所講的,《四十華嚴》里說得很多、很詳細,在此地不必一一來舉例。廣修供養是修什麼?就是修前面所講的捨身、舍珍寶,難捨能舍、難行能行。但是,在家同修聽了,毛病比較少,出家同修要特別注意到,經論裡面都教我們學佛的人廣修供養,「你們要好好供養我,你供養我愈多,你就愈有福。」誰有福?我就愈享福了。你們不供養,我吃飯都有問題;你們供養得愈多,我福報就愈大,我愈享福。如果你有這個一念,他供養是培福,把我一供供到哪裡去?供到阿鼻地獄去。現在享福享這短短的幾年,一口氣不來阿鼻地獄去,這個事情麻煩大了,所以你要覺悟。

一切眾生來供養,要不要接受?要接受,為眾生做福田。我們自己要是享受,自己要墮落,為什麼?增長貪心。這個信徒供養得很多,很歡喜,對他很好;那個從來都沒有送供養,一看到,我就生氣,增長貪瞋痴慢。這樣的修行就是修貪瞋痴慢、修是非人我,他不到阿鼻地獄,誰到阿鼻地獄?所以自己要曉得。十方供養你接受了怎麼辦?像觀世音菩薩一樣,「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眾生他供養我,修福了;我供養佛、供養眾生,我也修福,你們不墮落、我也不墮落,這樣才對。出家同修,我特別提示你們,不要建道場。為什麼?建道場很容易墮落。不建道場我到哪裡去住?自然有佛菩薩安排好地方讓你去住,何必自己操心?用不著自己操心。你自己有個道場,佛菩薩、護法神絕不照顧你,為什麼?你自己有辦法,用不著我來照顧你;你自己沒有辦法,佛菩薩、護法神要照顧你。決定不能搞道場,為什麼?搞道場你想想看,你增不增長貪瞋痴慢?沒有道場,看到別人都不錯,我不行、不如你們,自己很謙虛;一有道場,腰也挺起來、胳膊也伸直了,我是住持、我是一方之主,傲慢,貢高我慢,一天到晚就貪圖名聞利養。所以你一有道場,那個門是什麼門?地獄門,這要曉得。我說的話不好聽,但都是真話。你幾時發個心,我這個道場是十方的,不是我的,那你有功德、沒有過失。道場是我的,自己還要一個所有權狀,完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分,為什麼?你在這裡有所有權,那個地方保險你去不了。這個地方毫無關係,什麼都不要,連身都舍,何況身外之物?捨得乾乾淨淨,西方極樂世界隨時可以去,得大自在。

這就是告訴我們,供養十方如來,那是觀世音菩薩沒有問題,我們要想供養十方如來到哪去供養?也行。《華嚴》、《圓覺》裡面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供養一切眾生就是供養十方如來,觀世音菩薩能夠培的福,我們也做得到。絕不會說,觀世音菩薩是等覺菩薩,他才能修那個大福,我們做不到,沒這個道理。佛氏門中法法平等,菩薩能修的福,我們也能修,問題就是你懂不懂這個道理?你會不會修?如果你事理都沒有障礙,我們現前一念的心圓圓滿滿,與觀世音菩薩無二無別。供養裡面,諸位要知道在經論常說,以法供養為第一。法供養為什麼第一?叫眾生開悟,這是第一要緊事情。悟了之後他才能夠脫離輪迴苦海,他才能夠像諸佛菩薩一樣證得大自在。

底下這幾句,也是提示一個綱領,妻、子、長壽,這都屬於財布施,我們要問能不能?給諸位說,決定能。『求妻』,所謂是賢妻良母,求的是這個,而不是求的冤家,世間人常講「不是冤家不聚頭」,意思在這個地方,求賢妻良母;『求子』,是求好兒女,孝子賢孫,是指這個;『長壽』,人人都想求的健康長壽,這是屬於財布施、無畏布施。的確有這個能力,這在理論上決定講得通,可是你一定要記住求的理論與方法,那是菩薩所講的,理是「修習本妙圓通清凈本根」,這是理;方法是捨身財寶;感應是哀愍。所以有理論、有方法,有求必應。你不照這個理論方法求,你怎麼會求得?你當然沒有辦法。

『求三昧得三昧』,這是法布施。三昧是什麼?在念佛人來講是一心不亂,念佛三昧。『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大涅槃是如來果地。這個事情就是問你,是不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如理如法誠心誠意去求,沒有不感應的。如果你求,沒有感應,你與這個理論方法決定有偏差;你如果沒有偏差,決定能求得到。壽命到了、沒有了,我還想要求長壽,也行,連這個事情都能夠解決,其餘那不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嗎?壽命都可以隨自己心意去延長,換句話說,在這個世界上願意住多久就住多久,得大自在。這是在一切所求里最難的,都能夠得到,何況其餘!這是希望同修們要好好的留意,至於詳細的理論,你們細細的去聽《大乘起信論》。

有個同學他提出一個問題,他說我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講過,佛號只是佛教化眾生的方式,世尊在西方凈土中即為阿彌陀佛,諸佛一體無差別相,為何我們只誦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而不是諸佛是法界藏身?我常說阿彌陀佛這一佛是特別的,與其他佛不一樣。又,《地藏菩薩本願經.閻浮提眾生業感品第四》內有:一切智成就如來,其佛壽命六萬劫;清凈蓮華目如來,其佛壽命四十劫。請教壽命指的是什麼?既是覺悟的佛、如來,怎有有盡的壽命?

他的問題你們大家都聽到了。不但佛沒有壽命,你自己也沒有壽命。佛說種種法是對治眾生種種的分別執著,眾生如果沒有分別執著,佛的嘴巴掛在牆壁上,給它釘個釘子,嘴巴掛在牆壁上,一句話沒得說;是因為眾生有種種分別執著,所以佛才有種種法說。佛說法,我們講席當中說很多次,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所以叫你聽不要用分別心聽、不要用執著心聽,你要跟佛一樣,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才能夠入得進去。要不然,所聽的都是死在言語、文字上,聽了之後心裡生煩惱,就生分別、生執著;如果聽了完全沒有領會,就生無明。會聽經的人破無明、破邪見、增長智慧、增長你的清凈心,這才是真正的聽聞。你看經一開頭,「如是我聞」,聞是這個聞法。

原則懂得了,所有的知見問題全部都可以解決得了。佛佛道同,哪有第一不第一的?說「第一」,還不是因為你分別心太多?你分別心太多,你的心是散亂的,沒有辦法定在一處,告訴你哪一尊佛第一、哪一部經第一,是叫你死心塌地一門深入,意思在此地。你要問為什麼一定是阿彌陀第一?那你說哪一個第一就是第一,不一定,對不對?不一定!你喜歡哪一個,你就死心塌地守哪一個,你就能成就。你要是說「我說釋迦牟尼佛第一」,那別人問「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第一?」這個事情麻煩大了,永遠爭論不休,是不是?打到頭破血流也沒有辦法斷案。所以佛所說的一切都是方便法,千萬不要執著。你要是執著,換句話說,你的根性沒成熟,你還沒有資格學佛。為什麼?你學佛愈學愈糟糕,增長煩惱障,增長所知障。所以要懂得佛說法甚深的義趣,在佛經裡面講密義,願解如來真實義。


推薦閱讀:

關於《南方公園》的作者二老,有哪些趣事?
《硫磺島來信》,一部站在法西斯立場上的影片獲得了廣泛的褒獎,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
你對一些名家的楷書有什麼看法?
這裡的每一輛家用車,都是一位冰上舞者。

TAG:台灣 | 文化 | 圖書館 | 凈空法師 | 文字 | 法師 | 多元文化 | 儒釋道 | 楞嚴經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