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水裡蓮花不稀奇,火中的蓮花才可貴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3-10-02 19:23:13關鍵字:供花,供養,布袋和尚,前後眼,職業,火中蓮花,四大天王,污染,魔,經典,教育,蓮花 |
【 點擊數:17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科注》第458集 2013年9月30日講於香港 真正有學習經教依教修行,沒供花、果這些形式,也是真供養把佛法表演給社會大眾看,讓社會大眾看了,對於佛法、對於塔廟、對於佛菩薩形象生起恭敬心,是這個意思。 自己修行就不必要了。我們在蘇州,看到印光大師的關房,我看到關房裡面陳設非常簡單,只有一尊佛像,阿彌陀佛的佛像,也不高;旁邊一對蠟台;一盞油燈;一杯供水;再看到一個小木魚;一個引罄,其他都沒有。佛像後面牆壁上,印祖寫了一個字——「死」,貼在佛像背後。這就是印光祖師對佛的供具,供養具。在這裡頭修行,萬緣放下,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凈土。 於是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的認知了,寺院裡面的法會,清凈莊嚴,是供眾的,記住:供眾! 佛代表大眾,為什麼?大眾本來是佛,這個意思很深,讓大家看到的時候,表面上是供佛,實際上供大眾,真正的意思是供大眾。所以要用真誠心做、要用恭敬心做,真有功德,不是假的。 平時我們自己在家修行,或者在道場修行,隨分隨力,「花」,這供具我簡單說一說,供花是什麼意思?「花」代表「因」,供「果」代表修證的果報,是用我們修行的果、功德來供佛,表法的意思,這就是「花」跟「果」,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供花、供果,沒有修行,也沒有學經教,那都白供了;真正有修行,有學習經教,認真學習,依教修行,不供也都供了,沒有這些形式,那也真供養了。要明白這個道理。 供具裡面不能少的,最重要的是一杯水。水供養在那邊,最好用玻璃杯,現在一般寺廟用水晶杯,很好,透明的,表什麼?表「心」。我的心像這個水這麼清凈,像水這樣平等,它代表我們的清凈平等心,這是真供養,是無上的供養,是第一供養!這是供養水。 另外供養是燈,燈代表什麼意思?燃燒自己,照耀別人。蠟燭最明顯,你看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油燈,點燃了,慢慢油點幹了,它是什麼意思?毛主席講的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就表這個意思,捨己為人。 那我們修行,苦修、修行,將來證果,成佛了,成佛幹什麼?成佛為教化眾生,為人,不是為自己。 修行很辛苦,教化眾生比修行更辛苦,你想想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誰做到了?佛做到了,菩薩做到了。真正做得究竟圓滿是佛菩薩,佛菩薩做出最好的榜樣。這是供具裡面,燈明,燃燈供佛。 佛教所有的設施是教育,是教學、是表法的總而言之,佛教所有的設施是教育,是教學、是表法的,絕對不是多神教。我們簡單舉個例子,進入寺院第一個是山門,你從山門進去,山門是大門,進去第一眼看到的彌勒菩薩,彌勒的塑像都是塑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中國人,出現在宋高宗的時代,出現在浙江奉化,這個人從哪裡來的?不知道。年歲多大?沒有人曉得。他圓寂的時候在奉化,《高僧傳》裡頭有記錄,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每天出去化緣,口裡頭唱的些歌都是佛法,他用這種方式教化眾生。有人向他請教: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兩個手一伸掌,人家曉得,這「放下」。那放下之後怎麼辦?他把布袋撿起來背在身上,走了,一句話不說,這裡頭意思表現得很明白,「放得下,提得起」,這就是佛法。「放得下」,是你自己的煩惱、習氣、業障,提得起是大乘佛法教化眾生。 他入滅的時候,向大家宣布,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化身來的,說完就走了,這在佛教的規矩,這就是真的。說了不走,是假的,騙人;說了就走,那這不是假的。在歷代確實有不少高僧大德,臨終的時候宣布自己來歷,從哪來的。 不像現在。現在我在美國的時候,美國各種宗教很多,大大小小的,我聽說將近兩百多個,宗教自由,那麼有許多佛門的,漢傳的、藏傳的,還有南傳的,有許多人宣揚,自己是什麼菩薩再來的,我去的時候有人告訴我,問我是真的、是假的。我說他說了該走,不走怎麼還在?還在就不可靠,說了就走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他不會欺騙眾生,他走了,你再找不到他了,彌勒菩薩走了,宣布布袋和尚是他,大家只好造他的像,紀念他。把他放在當中,代表是什麼?你一進寺廟頭一個看到他,代表祖師大德,為別人解答的。有人問佛教是什麼?祖師說得很好,佛教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彌勒就代表「慈悲為本」,滿面笑容。學佛要學到滿心歡喜、滿面笑容;對待任何人,清凈平等心對待,這個條件才能入佛門。才能學佛法,表這個意思。所以把他擺在門口,接引大眾。 那麼旁邊四大金剛,護法神。這四大金剛,原來是婆羅門教的,不是佛教的,我們佛門這些大德把他請來做護法神,釋迦摩尼佛給他一個稱號,稱號是表法,他就變成菩薩了。東方天王叫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護國、護國護民。手上拿的琵琶,我們這裡供的有四天王,琵琶是樂器,是不是他喜歡唱歌,不是的,他那是表法。弦樂器,弦要是緊了它會斷,鬆了彈不響,一定要把它拿到最恰當的處所,把它音色才調得美妙,那個最恰當的就是「中道」,所以它代表中道,跟中國古聖先賢一個意思。中國人講「中庸」,佛法講「中道」。 「中庸之道」,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到。不到,失禮、過分,那就出問題了;恰到好處,處事待人接物你能夠都做到恰到好處,你的家會興旺,你的事業會發達,你的國家會強盛,你的社會會安寧。表這個意思。 你看看,講「中」,那我們中國的文字,也表這個意思,中國人常講的,哪個人都知道,都希望「忠孝傳家」。你看這個「忠」是什麼意思?「心」上面是個「中」字,心要放在當中,不能有偏,不能有斜,不偏不斜,這就是真心。用真心來盡孝道,這就是「忠孝傳家」,這中國文化的大根大本。表這個意思。 世代的進步是從底上的根往上進,是推陳出新, 不是創新,南方天王,南方叫增長天王,「增長」是什麼?佛法裡面叫「精進」,中國古人講的「日新又新」。天天要有進步,不能墨守成規,現在講創新。創新不行,中國不講創新,講「推陳出新」,在舊的方面再出新的,像古樹發新芽。我們在斯里蘭卡,看到佛的菩提樹,釋迦摩尼佛成道那個菩提樹,到現在二千五百多年,年年還發新芽,年年長新的葉子,這個好!這它有根。世世代代的進步,進步從哪裡進步?從底上的根往上進,不是創新。自己去種一棵樹,不是這個意思,是在老樹上發新枝,日新又新,我們用這個樹來比喻,這個樹根、本幾千年。斯里蘭卡的菩提樹,是印度佛成道這棵樹分枝分過去的,阿育王的女兒帶到斯里蘭卡去的,二千三百年。印度的菩提樹沒有了,斯里蘭卡這棵現在還在,二千三百年,兩千多年的老樹,每一年它有新的枝,枝幹生出來。 學佛沒有前後眼,你也得不到佛法那像中國,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有文字記載的,四千五百年,黃帝發明文字。我們讀中國的歷史,中國像一棵老樹,古聖先賢經典,經典是永遠不變的,經典的講法是會變的,怎麼解釋是有變的,為什麼?每一個朝代都有人註解,我們讀了,不一樣,如果是一樣就不必解釋了。那就是那個原理原則在什麼時代是應該怎麼用法,活的,這個老樹是永遠不死,應用在生活上,每一個朝代有每一個朝代的用法,有每一個朝代的講法,這叫推陳出新。我們這個「新」是有根據的,不是自己創立的,不是的,有根有據。譬如漢朝的這些大儒,他們註解的「六經」,根據古人的、古聖先賢的,那麼到唐朝人的時候,又有很多創新的東西。根據漢朝的、明清也有很多創新的,根據唐宋的統統有根據,所以它不出事情,它能給社會帶來長治久安,道理在此地。 如果不要古東西了,我重新再栽棵樹,毛病出來了,沒辦法來拯救,所以中國人講的進步、佛法講的增長,它是根據。頭一個「中庸之道」,有根有據,不是把前面丟掉,我重新來做個根,不可以的。你成佛可以,你不成佛不行,不成佛,你的智慧、德行不圓滿、不究竟,你不是真的,你裡面還有意識在裡頭,還有妄想在裡頭,那個東西就不是好東西。再好看,裡頭有病毒,古人一脈相承下,沒有病毒,決定靠得住。推動傳統文化,應用在現代的社會,可以幫助這個社會解決問題,不懂得這個原理原則不行。 那麼我們看到現在有一些古書有新注,這新注我們一看有問題。原因在哪裡?他對於古注沒有基礎,他創的新的解釋,也許能解決現在,目前五年十年的問題,後面問題出來了,他就無能為力了。那麼中國古人,他有根據,前人的依據,他的東西,至少能夠解決五十年到一百年的問題,這叫智慧。也就是說他有眼光,他能看得遠;看到過去,能看到未來。 佛法常說,學佛沒有前後眼,你也得不到佛法。所謂「前後眼」,你能看到過去,你能看到未來。你才知道我學的這部經、我學的這個法門,我怎樣用它。不但幫助我解決這一生生活上的問題,讓我得自在、得安樂,而且真正幫助我提升,指出我一條光明的道路,我將來一定會到達,這個學佛就有樂趣,嘗到法味。 孔子也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是快樂,快樂不是名聞利養裡頭來的,不是外面刺激來的,是內心生出來的。內心什麼?喜悅,就是智慧、德行,快樂從這來的。傳統文化裡頭有有這種喜樂;佛法裡頭更殊勝,如果沒有真正的喜樂,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要做不到這一點,自古至今那麼多人學佛,就不可能。誰不希望生活在快樂的環境里?沒有真正的喜樂,決定不能長久,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證實,古聖先賢跟佛法,它有它的價值存在。 那現在人疏忽了,把它看成迷信,對它了不了解?不了解,不認識,人云亦云。不去研究它,不去了解它,這叫當面錯過。 那麼四天王表法,東方、南方顯示出來了。東方持國,用現在簡單的話說,就是負責任,盡職,負責。中國人講「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你是什麼樣的身份,你要盡到你的責任。負責盡職,中庸之道。 現在人選擇職業都是以怎樣升官發財為標準,古人不是事業,講行業,由你自己去選擇。現在人選擇的,都是怎樣升官發財,以這個為標準,古人不是的。古人的選擇,第一個是自己的歡喜,愛好,第二個是為社會、為人民服務,以這個為目標。那麼釋迦摩尼佛的選擇,是選擇教學。要說他的身份,他是王子,父親是國王,他是繼承王位的,十九歲他捨棄王位的繼承權,捨棄榮華富貴的生活,他離開家庭去求學。印度所有的學派、所有的宗教,他統統都學過,學了十二年,對這些東西全盤了解,認為什麼?不究竟。人的根本問題沒能解決,所以放棄了,到菩提樹下就入定。這個入定是婆羅門教,四禪八定,當然釋迦摩尼佛四禪八定統統修滿了,那麼他現在要突破四禪八定,要更上一層樓。婆羅門教教到四禪八定就為止,再上面就沒有了。他這一突破,發現法界虛空界,裡面有無量的世界,有無量諸佛剎土,這才真正把問題解決,找到自性了,找到自性就解決了。 那我們在中國,讀《六祖壇經》,看能大師一生的行誼,我們能夠體會到釋迦摩尼佛那個「定」到什麼程度;能大師講絕了,他用二十個字描繪自性。自性什麼樣子?第一句話說,「本自清凈」;第二句話,「本不生滅」,不生不滅;第三句話,「本自具足」;第四句話,「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他到這個地方,到這個地方就證得圓滿了;末後一句,「能生萬法」。整個宇宙就是從這變現出來的,他真的把根找到了,你看二十個字,「理」、「事」都是交待清楚了。五祖一聽衣缽馬上就給他了,他就是第六代祖師。 釋迦摩尼佛在菩提樹下亦如是,也是在這個境界。惠能大師只講了二十個字;釋迦摩尼佛也做了報告,他的報告詳細,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開悟的時候定中講的。釋迦摩尼佛細說,能大師是略說。細說跟略說裡頭內容完全相同。那麼換一句話說,《華嚴經》濃縮,就這二十個字;能大師二十個字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開悟之後沒有一樣不通。 你要是問惠能大師,原子彈怎麼造法?他會。他不是不會,他什麼都會,真的是全知全能,中國人講萬德萬能。那麼佛說這種萬德萬能,不是他一個人獨有的,每個人都有,你怎樣證得它?阿羅漢證得局部,沒有完全證得,局部;菩薩證得多分;佛證得的是圓滿。都要走「覺道」,「覺道」就是佛道,佛所走的這條路子叫覺道。「清凈、平等、覺」,條件是清凈心、平等心。沒有清凈平等心,你走的道路是迷,迷而不覺;有清凈、平等心,覺而不迷。所以先決的條件,是要修清凈、平等。不修,沒有清凈、平等,搞一輩子都是迷惑顛倒,都莫知所云。 真正修行是在紅塵裡頭修,火中的蓮花才可貴,水裡蓮花不稀奇「修」,很多人把「修福」當做學佛,錯了!真正善心善意修福,來生人天福報,出不來六道輪迴。怎麼修法?佛慈悲,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你睜開眼睛會看嗎?會,看的時候別著相。看得很清楚,智慧;不執著,這就對了!不執著是什麼?你的心清凈。執著是染污,你清凈心沒有了。我沒有執著,我用清凈心看,這是什麼?這是阿羅漢的境界,這不是凡夫,這是真正佛法。 不分別了,不但我不執著,分別都沒有了,一視同仁,那是菩薩的法眼。修行要在生活當中修,離開生活到哪裡修?!山上挖個洞,去到那裡修,修個十年二十年,一下山馬上就迷惑了,「貪」「嗔」「痴」「慢」出來了,不行! 真正修行,紅塵裡頭修,火中的蓮花才可貴,水裡蓮花不稀奇。烈火當中,這就是現在的社會,烈火,在這個裡頭不染著,保持你的清凈、平等,這個功力超過古人。因為古人誘惑沒這麼大,他那個火不旺;現在的火非常旺,愈旺愈殊勝,古佛也佩服你,你經過這樣的鍛煉,在他們不行。在五欲紅塵裡頭鍛煉,練到什麼?練到樣樣都不沾染,你就通過了。順境裡面沒有貪戀,順境善緣沒有貪戀;逆境裡邊,逆境惡緣沒有嗔恨,這叫修行。念經念佛,每天磕頭,算不算修行?不見得!真正修行,七情五欲看破了,不再沾染了,跟大家在一起有說有笑,有歡樂也有悲哀,那是什麼?恆順眾生。如果不恆順,佛不能學,都學成木頭了,都沒有感情了,變木頭了。佛菩薩,你看他有情有義,他把這個世間法做得那麼圓滿,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叫正法,這叫真正修行。 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關鍵就在這個字,那人在世間,他在「世間迷」,佛跟眾生就這兩個差別,佛不離世間「覺」,世人不離世間「迷」,迷在裡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覺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樂,沒有煩惱、沒有習氣、沒有分別執著。 所以東方、南方表達完了之後,表法說了之後,西方跟北方是方法。 西方天王,廣目,教你什麼?多看。看清楚、看明白,不要迷惑。廣目天王手上拿的是蛇或是龍,龍、蛇代表什麼?龍蛇多變,變化很大。右手那個珠子,這個珠是什麼?珠是不變。龍、蛇代表現代社會、代表人事,你看這個社會人跟事,千變萬化。它千變萬化,你如如不動,以不變應萬變,怎麼變也不能干涉我,也不能影響我,這是什麼?這叫定功。 防止染污「心」沒有防,外面「事」防,收不到效果北方天王拿的是傘,傘蓋表什麼?現在人講的防止污染,傘蓋防止污染。今天大家都知道地球污染嚴重,到處都講環保,三十年前環保意識不明顯,這些年來愈來愈明顯了。有人問我,政府提倡環保管不管用?我說不管用。為什麼不管用?防止染污從心地防起,「心」沒有防,外面「事」防,收不到效果。首先要懂得防止心、念頭、思想的污染,這個重要! 那麼污染根源從哪來的?我講個最直接的、力量最巨大的——電視、網路,從這來的。這個不是我發現的,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那個時代還沒有彩色電視,黑白的。有一天老師給我講課的時候,指著這個電視,他說:你要注意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可以興旺國家民族,也可以滅亡國家民族,它本身沒有善惡,它播出的內容影響太大了。如果播出的內容是負面的,對於整個國家民族,真的會滅亡。他舉美國為例,中國還沒有進步到美國那個樣子,要小心謹慎,六十二年前提出來的。六十二年,今天的社會,他老人家沒有看到,但是他都想到了,都說出來了,統統應驗了。 佛教經典、中國古聖先賢經典一個字都不許改,那是真理湯恩比也是有遠見,在一九七零年代,就看到現在的社會,如何挽救?說中國孔孟學說、大乘佛法。很多人不懂,西方多少專家學者,對湯恩比這個話持懷疑的態度,我見過很多,為什麼?看不到了,在中國沒有了,中國西化了,學外國人。要我們說我們也說不清楚,幸虧唐太宗編的這個《群書治要》出現了。這個東西出現之後,我是無比的歡喜,真有救了,可以證實湯恩比的話沒說錯,真的有東西在。我只是懂得一些原理原則,方方面面的理事把它說透,我做不到,我沒這個能力。這部書行了,有這部書,理論、方法、經驗統統都有了。習仲勛老先生在這個書上題了四個字,「古鏡今鑒」。這一面鏡子,古老的,代代相傳的,照照今天的社會,這個「鑒」是照,我們今天拿來照照自己,就知道自己問題在哪裡,如何解決這問題。 所以你看四大天王,婆羅門教的神,釋迦摩尼佛把他請來做表法,護法神。這四樣就能護自己,負責盡職,行中道,每一天精進,你就不會落後,要把這個世界現象,看得清清楚楚,掌握住千變萬化。我有不變的原則,不變的是什麼?倫理、道德、因果,再加上宗教教育,這不變的。 佛教的經典,一個字都不能改動,但是其他的宗教經典,常常改動。佛教經典不可以改;中國古聖先賢留下經典,不能改,一個字都不許可改的。那是什麼?真理。 我印《古蘭經》,我印老本子。《古蘭經》在中國有十幾種譯本,我找最古老的,王靜齋阿訇,民國初年用文言文寫的,為什麼?古人,古人可靠,古人心地慈悲、心地清凈,名利心不重,所以他的東西就靠得住。現在人是知識豐富,那是什麼?妄想多,雜念多。這個東西對於智慧產生障礙。人要學智慧,要清凈、要平等,清凈、平等決定生智慧,這是講供具。 魔對不好的人他瞧不起你、欺負你;真正是好人,魔也佩服你「《會疏》曰:『若人燒美香,魔倫趣他方。佛神歡喜守。修善必成就。』」 修善要善緣幫助你,佛、神,就是正神幫助你修善,魔會離開。燒香裡頭,香是一種增上緣,真正的因是什麼?是自己真誠心、恭敬心。真誠、恭敬,魔看到不好意思,離開你了,他也有良心,他有佛性。雖然是魔,看到你做好事,不好意思,你真的是好人。你不是個好人,他瞧不起你、欺負你;真正是好人,他也佩服你。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復鄧伯誠居士書二接手書,讀之令人心神暢悅。蘧伯玉①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年將七十,尚欲天假②之年,卒以學易,以祈乎無大過。聖賢之學,未有不在起心動念處究竟者。近世儒者,唯學詞章。正心誠意,置之不講。雖日讀聖賢書,了不知聖賢垂書訓世之意。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與聖賢所言所行,若明暗之不相和,方圓之不相入,遑③問究及於隱微幾希之間哉。佛經教人常行懺悔,以期斷盡無明,圓成佛道。雖位至等覺如彌勒菩薩,尚於二六時中,禮十方諸佛,以期無明凈盡,圓證法身。況其下焉者乎。而博地凡夫通身業力,不生慚愧,不修懺悔。雖一念心性,與佛平等。由煩惱惡業障蔽心源,不能顯現。譬如大圓寶鏡,經劫蒙塵。不但了無光明,即銅體亦不顯現。若知即此全體塵垢之鏡,具有照天照地之光。用力磨礱,日復一日,積功不已,銅質自露。又復加功,光明漸發。光明雖發,磨礱更切,力極功純,垢盡明復,照天照地,為世至寶。須知此光,鏡本具足,非從磨得。若非本具,從磨得者,磨磚磨石,亦應發光。又須知此光,鏡雖本具,不磨則永無發光之日。眾生心性,亦復如是。雖則與佛平等,若不改惡修善,背塵合覺,性具功德,永不能發。以本具佛性之心識,造長劫沉淪之業苦。猶如暗室觸寶,不但不得受用,反致受其損傷,可哀也已。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於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禪,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早晚於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迴向發願。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但於潔凈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凈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睡出聲念,不但不恭敬,又且傷氣,久則成病。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所謂念茲在茲,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居士既能發露懺悔。於凈土法門,最易相應。所謂心凈則佛土凈也。然既知非,又肯發露懺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飢虛,喉中火燃,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為人,愚痴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④,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迴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所以張善和,張鍾馗,臨終地獄相現,念佛數聲,即親見佛來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時教,百千萬億法門之所無者。吾常曰,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謂也。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見賢思齊,當仁不讓。豈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錯而成永錯乎哉。有血性漢子,斷斷不肯生作行肉走屍,死與草木同腐矣。勉旃⑤勉旃。又念佛固貴專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營謀,妄希富樂,實所不應。至於分內所當為者,亦須勉力為之。非必屏棄一切,方為修行也。若屏棄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養則可,否則便與孝道相背。雖曰修行,實違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又須以凈土法門利益勸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臨命終時,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聖,了生脫死,高預海會,親炙⑥彌陀,直至成佛而後已。世間之孝,孰能與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則化功歸己,而親與自己之蓮品,更當高增位次矣。詩云,孝子不匱⑦,永錫⑧爾類。欲孝其親者,宜深思而力行之。(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 書一) 註解: ①蘧伯玉(qú bó yù):春秋時衛國人,名瑗。相傳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是一個求進甚急並善於改過的賢大夫。 ②天假(tiān jiǎ):上天授予。 ③遑(huáng):通「惶」。恐懼。 ④桎梏(zhì gù):束縛;壓制。 ⑤勉旃(miǎn zhān):努力。多於勸勉時用之。 ⑥炙(zhì):喻受到熏陶。 ⑦匱(kuì):缺乏;匱乏。 ⑧錫(xī):通「賜」。給予;賜給。 |
推薦閱讀:
※「貴人觀榜」和「蓮花寶地」
※【蓮花般若屋】觀音菩薩贊
※野草河的蓮花,真美
※一地蓮花的【功技】22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一 功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