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可以很科學 來源:《科技生活》 作者:周遊絲

【合拍的人才能更相愛】

當兩個人真正相處時,大腦中的神經系統就像Wifi一樣,一直在以某種方式交換著「數據」。除了談話內容能否搭上外,兩個人講話是否合拍、氣息是否均勻(俗話說的氣場是否相合)往往都不是大腦的思維能決定的,而是靠潛意識、神經系統來自然調節。

合適的兩個人在相處過程中會感到同步,每一個停頓都剛剛好。這種根據對方調節神經系統的能力不盡相同,造成有的人就是天生招人喜歡。而我們在感到這種默契,喜歡上他時,都是一種大腦無法分析的潛意識感覺,確實是毫無切實理由的。

神經學家扎克·潘克塞普發現,當你愛上一個人時,神經系統的狀態和吸毒相似,確實會上癮,也會像戒不了毒一樣高估那個人的重要性。

潛意識的神經系統在運轉外,我們的大腦也在不停地思考尋找能夠互相欣賞的心靈伴侶。所以,不愛時,確實是有理由的。

【單身一輩子也不差?】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家謝利·泰勒發現,當女人表現出她友好的一面,特別是產生肌膚之親時,大腦會釋放出更多的後葉催產素,令她更快樂更能承受壓力。雌性荷爾蒙增強後葉催產素的鎮定效用,雄性荷爾蒙反而抑制。這就導致男人在鬱悶時更傾向於獨自思考、分散注意力,女人則需要他人的支持來渡過難關。

即使情感寄託對男人沒有女人重要,一份溫暖的感情還是能令人身心愉悅。處於令人快樂的心理環境中,人的左前腦會長時間活躍,能夠有利於提高身體的免疫力。當我們處於病痛之中,來自他人的愛也會起到穩定情緒的作用,更容易痊癒。

另一半就像港灣,為我們的情感提供一個安全的地方,當我們想到那個人時,神經系統的恐懼中樞會得到舒緩,我們確實因為有了心靈的港灣而更敢於冒險。

【依戀模式在童年時就已定型】

菲利浦·謝甫通過大量研究,發現根據人們在戀愛關係中的相處模式,依戀模式大概可分為三種類型,並且大多在童年就已經定型。

大多數人都是充滿安全感的類型。這類人基本心智健康,可以適度控制情感,從小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善於與人相處,情感表達自如而不會為其所困。這類人懂得關心人,並把他人都看做是善良可靠的。

缺乏安全感的焦慮型。這類人的家庭往往有些變數,或是父母情緒不穩定,導致他們從小就充滿對失去的恐懼,在出現情緒問題時就急需得到他人的關注。在戀愛中表現出過度的依賴,敏感、嫉妒,沉浸在被拋棄的幻想中而不停地尋找新的安慰。

壓抑情感的迴避型。這類人由於小時候習慣被忽視,而在潛意識中放棄了對關愛的需求。與焦慮型的人恰恰相反,他們的大腦無法停止關上產生壓抑憂慮的閘門。他們喜歡獨處,與人保持距離,難以負荷強烈的感情,難以信任對方、分享心情,在對方表達親密感情時感到緊張。總之,他們並不覺得親密無間的愛情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幾乎不能維持長期關係。

研究表明,在一段戀愛關係中,只要有一方是安全感型的,他的健康心態、他的愛可以緩衝掉大部分的不穩定情緒,關係就會穩定很多。

如果你是缺乏安全感的焦慮型,學會轉移自己的情緒,找點事做,給自己製造安全感,那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能是合適的。

而對迴避型的人,由於不能滿足大部分人對親密關係的需求,基本和誰在一起都是災難。真的沒有人天生就適合你,珍惜那個願意無條件愛你、理解你、給你空間、花時間適應你的人吧。

推薦閱讀:

血手遺孤
有哪些適合男士的沐浴露?
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
臉盲症應如何生活在這個殘酷的世界?

TAG:愛情 | 生活 | 科學 | 科技 | 來源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