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見聞鈔(大正藏2342部)
五教章見聞鈔
五教章見聞鈔上卷第一
靈波記
五教章上卷問題
一。問。建立乘者。建立無量乘歟。為當建立一乘耶。 二。問。建立者。為祖師建立。為依佛菩薩之願力耶。 三。問。海印三昧者。本有修生中何耶。 四。問。八會所入三昧直可名海印三昧耶。 五。問。圓教意。釋迦等別目。為十身通稱。為三別耶。 六。問。絕機教離言詮處。許色相言音說歟耶。 七。問。從小教至頓教。皆忘言詮。豈不與教相應義耶。 八。問。妙智正證十地者。因果二分中。何攝耶。 九。問。十地自境界者。解境行境之中。何耶。 十。問。分相總說段。引法華文何。不引華嚴文耶。 十一。問。宅內者約法。以何雲宅內耶。 十二。問。宅內同異如何耶。 十三。問。誘引諸子者。昔遇佛化眾生。名諸子耶。 十四。問。四衢露地者。其異如何耶。 十五。問。法相意。於菩薩可有索車義耶。 十六。問。長者宅內許諸子內外三車等耶。 十七。問。法華文乃至三種寶車(文)法相意此何耶。 十八。問。此中三車○說(文)彼三中。菩薩果者。為佛果耶。 十九。問。若望自宗已下起因如何耶。 二十。問。為欲回彼三人入一乘已下。文意如何耶。 二十一。問。臨門三車。為實不實等之問意。如何耶。 二十二。問。教義差別。其意如何耶。 二十三。問。章雲。亦不可說。○以經不簡故如何耶。 二十四。問。章雲。非本所望非本所望約二乘耶。 二十五。問。法華一部意。開會三乘說一乘是何道理耶。 二十六。問。德量段消文意。如何耶。 二十七。問。寄位差別段。所引經論三一等辨義如何耶。 二十八。問。信如來智慧者。因智果智中何耶。 二十九。問。余深法者。其消文意。如何耶。 三十。問。此文意明華嚴是別教一乘故不同彼意如何耶。 三十一。問。第七差別者。如何。 三十二。問。約機顯理差別者。上八內自有此理何別為一門耶。 三十三。問。三一各有因果。何為說菩薩道為權無盡佛法為一乘耶。 三十四。問。就第九地文。性宗意。立四乘義道理如何耶。 三十五。問。善財悲增菩薩也。悲增功德嘆可雲耶。 三十六。問。菩薩法。佛法者。約三一歟。於三乘中分因果耶。 已上。
一。問。今建立乘者。建立一乘乃至三乘無量乘等歟。將建立一乘歟答。師雲。建立本旨。雖限一乘。亦三一對辨。三權一實義顯故。通三乘等諸建立之。 二。問。今建立者。祖師私建立歟。將佛菩薩等。依願力建立歟答。一義雲。祖師之建立也。玄奘渡天已前。漢朝多雖學空性二宗。同是一性一乘之道理也。玄奘渡天。逢戒賢學五性宗。漢朝盛弘五性宗。我祖嘆權宗弘。興立一乘真實旨也。故祖師建立。專在一乘圓覺略抄二上雲。然大乘與一乘異者。法相宗中學人多不信之。故華嚴藏和尚。制五教義分齊。文中料簡大乘一乘有十義差別。都引二十餘部經論證之。故知學識寡淺者難免謗法。一乘所攝者此是四乘之中一乘。此釋專可為唯舉也。一義雲。佛菩薩願建立也。依憑孔目在之。諸師諸集要文雜紙在之故略之。一義雲。佛菩薩行願建立依據祖師重建立一乘也(為言)三義之趣。皆是師講說也。 三。問。海印三昧者。本有修生中。何三昧乎答。如來佛智。妄盡心澄靜之位。事理等一切依正我法。皆悉印現可海印也。是故。以修生為本歟尋雲。還源觀雲。海印者。真如本覺此釋意。以真如本覺為海印。豈是本覺修生法耶。若凡下一念。不具海印。成佛之時。初此三昧顯現者。豈非本無今有法乎答。海印者。即印現之義也。出障圓明之位。此德初印現。故得印名。是故。此三昧局佛果雲事明也。雖爾。此三昧非本無今有法。其故。所印現萬像差別。一切眾生心念根欲處。本來所攝持差別也。是故從因位雖具之。非出障位者。此德不印現。依之。海印名不通因位也。如其據果。亦名海印三昧釋此意也尋雲。若爾者。一心法界。廣海印三昧狹歟答。爾也。一心法界。通因果也。生佛本源也。海印三昧。限佛果之所依三昧也尋雲。源還觀釋。以真如本覺。直名海印見。若爾者。印現義即通見如何答。此釋意。生佛本源。真如本覺處所攝持一切差別。差別法內今出障圓明位印現海印者。真如本覺釋也所詮釋意非本無今有之義道理也。 四。問。以八會所入三昧。直名開印三昧歟答。一義雲。入如來凈藏等別定者。即入海印三昧也。所入定體無別故(為言)尋雲。第二會無入定。若爾者。海印三昧。第二會不可有之歟。爾者如何。若依海印諸會通有釋耶答。海印三昧者。是定散總體也。第二會不入定法門。亦是海印三昧別德也。此會所歸法門。即海印三昧。是故。若依海印。諸會通有釋歟。 五。問。圓教意。釋迦等別目。十身通稱歟。將三身別名歟答。一義雲。略策雲。即實權釋迦。標號即權。實即是遮那(文)准此釋。權實相即。權迦名釋迦。實迦名遮那。故於名權實。於佛體可相即(云云)一義雲。三身是十佛通稱。圭山大師釋在之。略之。下可勘之。師主以後義可為正(云云)略策雲。第三解釋佛名門。諸經論內。多說釋迦。或談遮那。即三身別稱。此經何理。即此釋迦。或名毗盧遮那。須出所以。兼釋梵名。答。夫教隨機異。權實多途分。三身名目自是三乘教內也。今一乘玄旨。一體不分。即實權釋迦。標號即權。實即是遮那。故經雲。或名毗盧遮那。或名釋迦牟尼。名無二也。釋迦此雲能仁。牟尼此雲寂然。毗盧遮那。此雲光明遍照。身智二光。事理齊照。圓明獨朗。假立其名。實談一娑婆界有百億十千名。窮法界中。名名無盡。隨宜攝物。一多在機。亦立無盡名。彰無盡之德了。謹對師雲。以後義。今文了簡。上既分三身名辨權實即三乘教意。今一乘玄旨。三身名目即一體不可分。而三乘教意。釋迦遮那各別談。即實權迦釋迦且與釋迦名。即權實邊且名遮那也。今一乘不共玄旨。更於名不可分三名不同。是故經雲。或名毗盧遮那。或名釋迦牟尼。名無二也。結釋。此釋最初一乘玄旨。一體不分。總標釋符合。次於翻名各別。今既舉三種變名了。假立其名。實即一娑婆界有百億十千名。窮法界中。名名無盡若爾者。變名建立。且一相廢立也。隨機益物善巧歟。實義心。毗盧遮那變能仁。以釋迦變光明遍照。亦有何妨乎。行願記第二雲。若准梵文。但新舊別。非分法報異故譯。華嚴總名毗盧遮那。唐記中皆毗盧遮那雲。即三身十身通毗盧遮那。今此中。即法報通稱。此最為正。況此宗中。法報無異。同一源。不同餘教有為無為別。又據此大經及一字頂輪王經。釋迦。毗盧。一切義成就等。皆是異名。故知。三身更無別稱。但此古德義說也(文)今專以此文可為後義殊勝也。一乘教義(文)一義雲。教教大。義教大也。一義雲。教能詮。義所詮義也。師雲。以後義可為正義也(云云)。 六。問。絕機教離言詮之處。許色相言音說歟答。師雲。本無內外。不屬一多法門。佛智見境界。更非言聲色質之法明故。不可有表詮相對義者。何以可雲說法耶。抑絕機教之處有說法者可有名句等詮義。若有即解釋故可雲因分。若無者如何異風林河等之聲乎尋雲。若爾者。佛智內證之處。有意業不可有身口二業歟答。爾也。本無內外。一心直是證智境界故。更不可渡身口二業也。設自證處絕機教。雖震四辨八音。既立名句文義分早一點解釋下法門。何異因分可說之談乎。是故佛果海。是意業證知境界也。因分教詮法門。身口二業之誠說也尋雲。綱目中雲。若約細。凡一一會會文文句句皆是果分此釋心。無凈佛果海中可立名句詮表之義見。爾者如何答。凡一切我法。無非佛智證境界之故。會會品品文文句句等。皆是如來證知境界也。故云皆是果分歟。雖爾。自證處直非立名句等詮義相對義分也尋雲。以名句文等為證境界者。意業內證智所證成雲事歟答。爾也。以自證遍知之智。名句等詮義差別。文字性離言照故云證境界也。 七。問。始從小乘我空離相。終至頓教離言。皆是絕思議亡言詮之法門也。豈是不與教相應故。非究竟果分義耶。如何答。不爾。前四教意。未盡十佛窮極果分。故但是當分當分證理離言。豈及圓極證海之果耶。是故。前教離言。尚是因分之分齊。不足雲果分歟。 八。問。妙智正證十地者。當段因果二分中。如何攝之耶答。探玄記中。於果分中。開兩重故。妙智正證同果海中可攝之歟。但先處處解釋。以就實十地為本釋之故。文相多分。似局就實十地。雖然。妙智正證所冥同體。是佛果海之故。果分之中可攝之也尋雲。爾者如何可異就實耶答。就實佛智同境界之故。更不可開同智證入也尋雲。探玄記中雲。問。若爾者。菩薩證智。豈可說耶答。教說修中滿足修等(文)准此釋。以菩薩證智。教說滿足中可攝見。爾者。妙智正證十地。既是菩薩證智也。最滿足修中可攝之也。若爾者。果分中不可攝之見。如何答。一義雲。此問心。菩薩所知菩薩所行名為因分雲者。菩薩證智豈可說乎。問答之教說修成就人中滿足修等可說。菩薩證離相離言同果海之故。妙智正證即果海不可說中可攝之也。 九。問。十佛自境界者。解境行境中何乎。一義雲。行境十佛也。其故。解境者。猶是前五句中法門。不泯絕故未同果海。行境者。已前五句泯絕全同果海故。今性界果分義。第六句泯同果海義親。是故今十佛者行境。解境是因分。行境是果分故也一義雲以解境十佛可為本也。從本今解境智。即前五句中非解境。五句泯絕。解相空處。有解行相融解。此位解性相離言三世間圓融身體。是雲解境十佛也。是第六句行境上立歸圓融無礙解(為言)兩義中。以後可為正義(云云)緣起因分等(云云)緣起有三。一機緣緣。二緣起緣(四緣等緣)三緣修緣者。十地論三成就大中。教說修成就大。此教說中。指滿足修也。是加行智至極歟。師雲。分相門古來有二子簡。一義雲。全一三。全三一。差別釋雲分相門也。一義雲。以屬之三乘。望直顯一乘。顯十門差別也。是非全三全一等義也。尋雲。就初義不明。下該攝門中釋。不可雲此即一之三與上即三之非一門也爾者。今分相門意。三一無偏頗。共約表德談之故。於三一無表裡也。今分相門。全一之三即是權。全三之一即是一故。立一實破三權之故。專成表裡。非此十門差別也。 十。問。今分相總說段。引法華文。不引華嚴文。是何有道理耶答。此有三義。一義雲。華嚴是直顯一乘故。更於三乘無相對義。是故三一對辨之時。不引華嚴文一義雲。法華喻說。人多易知故引之證之一義雲。同別二教。雖詮義差別。同是一乘體故。以法華文證別教義也。重意。所入一乘。即是華嚴別教者。即此意也(已上師主講三義說之趣也)。 十一。問。宅內者約法。以何雲宅內耶答。異熟賴耶雲宅內尋雲。此異熟識是誰宅內耶答。諸佛為利生以異熟賴耶為宅內也唯識論中。以第八識名宅識。即此意歟。 十二。問。宅內同異如何耶答。一義雲。宅內是門也。此義以宅識為門也。一義雲。宅內是宅識。門者即三乘教門也(為言)後義可為正(云云)指事上本雲言如法華中宅內所指門外等者。宅內者是分段三界火宅內也。即以異熟賴耶為其體性。言門外者。三乘之教行。合名為門。能出三界火宅故。理出教外。故名門外也(已上)基玄贊第五雲。釋多有田宅之宅雲。喻諸眾生異熟本識故。說本識亦為宅識。如世國王四海為家光宅天下。佛亦如是。以諸眾生而為其家。體即本識。故無垢稱雲。諸有情土是為菩薩嚴凈佛土(文)又雲。三乘之教行。合名為門。理於教外故名門外。又此門者。三乘同行也。出因中故名門外(文)已上釋。慈恩大師心。門宅各別義也。嘉詳大師義疏雲。第五雲。今門外者。門者宅也。立此三車。同遮生死外所以然者。三果雖異。惑盡義同。故同在門外(文)又雲。如世人總舉一宅。名之為門或稱一家。或言一戶。今亦然也攝釋第三。釋此釋雲。惑曰甚有理也(文)已上釋義。宅門一致義也(三論意也)。 十三。問。誘引諸子者。以昔過佛化眾生名諸子歟。將元來未遇佛化眾生等。可名誘引諸子歟答。可通二類眾生。法華譬喻品雲。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又雲。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嘉祥義疏第五雲。列五百人復明三十子。五百人通譬五道眾生。三十子別明昔曾稟化也。所以具明通別二種眾生者。以具化二人故也准此釋。不遇佛化五道眾生誘引。又遇佛化三乘行者誘引也。是故諸子。者可通二類也尋雲。以何道理。五道譬五百人。三十喻三乘人乎答尋雲。二類機同以三乘法度之。答。爾也。昔遇佛化三乘諸子。昔未遇佛化諸子。以三乘教法度之(為言)。 十四。問。四衢露地。其差別如何答。一義雲。斷見濁煩惱濁命濁眾生濁四濁處雲四衢也。約提論之劫濁斷。是名露地也。是即約豎論之。是光宅師心也。一義雲。四諦理證雲四衢。此四諦理上。見修二惑。空寂名露地也。是凈影大師意也。一義雲。於煩惱斷見惑。證四諦理。故云四衢。其上修惑斷雲露地也。是天台意也。師雲。三義中。第二凈影義為正(云云)師雲。雲如何出竟至復更索耶者。是總破不相三論二師也。次亦不可說界外索車但是二乘等者。破轉救也。但此轉救。是三論宗義也。故破三論輪救也。 十五。問。若爾者。法相宗意。於牛車可有索車之義耶答。彼宗意。可有二義歟。法華玄第五云云隨三乘機。皆於佛所。專意希求自乘妙智義同於父各索其車二乘之人。離分斷死已得解脫。證於四諦。入於化城。已名出宅。專於佛所。聞思修習種智了達求證諸法。名索羊鹿菩薩之人。依此本論。初地已上。雖離分斷。未證解脫。不入化城。不疲倦故。不入有餘不說菩薩入化城。故入無住涅槃。亦息分段死。縱名入城。未乖道理。若爾亦應許上羊鹿。故知如初解。為善已伏煩惱。出分段死。亦證四諦。亦名出宅坐四衢道。求佛妙智亦名於文索其牛車尋雲。准上釋。若第一釋意。亦不可說等。但是二乘之破轉救之難。專可指法相人師也。如何局三論一師耶答。實如所難。若第一釋意。於菩薩。無索車義之故。不可入化城。是故索車。限二乘得心也。此釋前破轉救。亦不可說等。但是二乘等難。三論法相兩現渡也。若約第二釋之時者。菩薩入化城。亦有索車義故。此釋前亦不可說等難。只局三論一師也。三論意。更於菩薩。不可有索車之義(一向此一義計也)然法相如今渡兩釋。是故不定故。先指三論一師雲也。 十六。問。長者宅內。於諸子許門外三車。爾諸子。界內所期三車乘之處至。三乘皆得自乘究竟三果。抑亦何有不足。亦重索三車耶答。二乘依自乘教出三界。雖盡煩惱障。猶有所知障。故於盡智信解已不定。雖斷分段。猶有變易。故不受後有。信解亦難立。又於自乘梵行者。已雖成就。菩薩六度萬行塵沙有之。見此梵行已立猶即難成。次菩薩依權乘之教門。雖至出世不退位。對二乘三果各別執心深破之。權乘菩薩。自有此三果差別執故。無力被破也。是故。此菩薩於自乘權果。信解未決定然間。抑界內所許殊勝玩好三車。我未得之。願時賜與言索三車也。所詮界內余殊勝車體可得思。於出界果。生下劣相。如何直不求大白牛車乎答。於三果雖生下劣想。未聞一乘授記作佛義。直有一乘玄旨。不知之故無力。還索三車本意。自索大白牛車問答抄在之。一義雲。羊車鹿車牛車者。是三乘機舉也。非所乘法舉。重意。三乘機四十餘年間。陶練一乘機教。三機宜葉聖處義以。願時賜與雲也是即機索義也。此義不索三車。直索大白牛車了簡也。是決擇記之意也。第一義機索也。羊鹿牛者。所乘法故。三乘機索之也。是機索之義也尋雲。第一機索義不明。經文已先所許玩好具。羊車鹿車牛車等文。此能詮文勢。羊鹿牛者。指所得法見。加之法華譬喻品雲。皆詣父所。而白父言。願賜我等三種寶車(文)准此經文。上長行羊鹿牛車者。指所得法雲事分明也。我等者。指三乘機。三種寶車者。指所得法故也答。可思之。 十七。問。法相宗意。付此文。如何可得心耶答。古東士德一會釋雲。言總意別得心也難雲。通途經論言總意別者有二物說三等此等言總談亦此經文直別別列三車得名如此言總其證未見之。其上同至下長行中。於三乘別別約法喻合三段列說之此豈言總意別耶答。法華第二(譬喻品下長行)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文)。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師雲。豈向此經文。設言總意別會釋耶。恐東士德一了簡。不順經文歟。 十八。問。此中三車。約彼三乘所求果說彼菩薩所求果者。指佛果歟。將出世不退歟答。師雲。此題古來異處也。所詮今次下。以是元意所標趣故釋付。機元意歟。長者元意歟雲論義。專依此義趣。所求果說義可得意也。若機元意得意者。可通分果滿果也。其故界內機元意。佛教所說三身圓滿果所求。亦出三界證果分果所求也。若佛元意。界內佛教門。雖說有三身圓滿果。元意只以出世不退。說所求實果給也。是故約機。於所求果分滿不同也。 十九。若望自宗已下起因如何答。通伏難也。其故上解釋。皆約界內外。於三界之分。有因乘有果乘然也。一向果乘處無。如何釋約彼三乘所求果說耶雲伏難此難通雲。實義意有因乘。以果乘處無。已望自乘得果故。約此義所求果說釋歟。次今言俱不得等者。若望自宗得果。如何上而不得故復更索耶伏難。此義通雲。以望一乘故(云云)。 二十。問。為欲回彼三人入一乘已下。文意如何答。是兼法相人師伏難通也尋雲。法相人師伏難趣如何答。法華譬喻品。初以三乘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文)已經文意。並以三乘教門。引三機令出三界然出界然後。但以菩薩乘。誘引不定性二乘等。同令乘大車三乘中。以但一乘簡二乘。以菩薩乘誘引二乘機見。若爾者。經意回二乘令入一乘。更不回菩薩乘說。然性宗學者。誤立四乘之義雲伏難。今此難通雲。經文意。必回彼三乘機令入一乘之故。大乘菩薩。終回入一乘也問。若不爾者。已下反詰有義深意乎。答(云云)。 二十一。問。臨門三車。為實為不實等。問意如何答。此問答意。權門不了雖無求。猶於權門中。自分上有實不實義否問也。付之望當分有實不之實兩義答也。 二十二。問。教義差別者。其意如何答。三乘教理行果。皆取名教。一乘教理行果。皆取名義。異三一對也(為言)。 二十三。問。章雲。亦不可說以佛教言但約二乘。以經文不簡故(文)依今解釋勘經文。譬喻品雲。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如來爾時。便作此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乃至)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文)准此等經文等。說三乘引導三機。而後界外以三中菩薩大乘法。亦引導二乘見。若爾者。經文趣專約二乘。說以佛教門出三界苦見。如何向簡別經。還釋經文不簡別耶答。以佛教言。專雖似約二乘。正披譬喻品。上說。若有眾生○為求羊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為求鹿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如上引)為求牛車出於火宅。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此經文。已三乘機以三乘教。出三界火宅畢。結說之時等以大車而賜諸子知回菩薩乘令入一乘法見。然重三乘共教。說顯無實義。以佛教門出三界苦結歟。爾者以佛教言。不可說約二乘也(為言)但於所難經文者。但與大車寶物莊嚴第一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上下文相。此等皆說大白牛車之故。不可有相違也尋雲。若如講答者。經文自簡別分明。以佛教門出三界苦中。三乘雙攝見。如何釋以經文不簡故乎答。他師。今以佛教門等經文次下。但與大車及等一大車等文相連。以佛教言。約二乘也得意故。彼宗義受釋以經不簡故也。宗本旨實如所難。約三乘說以佛教門等雲事。 二十四。問。章雲。亦不可說非本所望言但約二乘等(文)付此經文勘。譬喻品文雲。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而作此念我財物無極下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文)此經文。對羊鹿二機不應與下劣小車。與諸子等○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若爾者。非本所望言。專約二乘見。如何答。今所引文意爾。但今次上文雲。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復無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廣大。眾寶莊嚴准此。經文分明三機同索車。故三機皆得大白牛車見。若爾者。非本所望言。可通三乘雲事。道理極成歟。但於不應以下。出小車等經文者。先對二乘實意說之故。非本所望言。似不通牛車。雖爾。准上分明誠說。非本所望言。通三乘雲事。無疑者歟。 二十五。問。總法華一部心。開會三乘說一乘道理雲事難思。其故。正方便品中(法華第一)於法說說思惟因緣雲。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我痴所盲。如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爾時諸梵王○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諭我。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微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少智樂少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思惟此事已。即趣波羅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是名轉法輪次同譬喻品之中。於喻說思惟因緣雲。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少。諸子幼稚未有所斷著戲處(文)見此兩品經文。於所度小乘。思惟能度因緣見。若爾者。一部肝要。回二乘令入菩薩大道之故。以佛教言。或非本所望言。約二乘雲事。經文顯相。誰可疑之乎。下化城喻品因緣說文。准之可勘之。事廣故略之答。方便·譬喻·化城三品。即是法譬因緣三段也。然此三段。正機法說。以舍利弗為正機。喻說以迦葉。阿難。目蓮。須菩提。四大聲聞為正。為因緣說。即以五百千二百聲聞。為正為故。以二乘為正為。簡彼權宗。說一乘道雲事。更無餘義。然三乘皆回雲事。佛對二乘帶三因三果各別之執故汝等所得非真滅破也。於法說者。利根舍利弗。深別因果執被破。信開示悟入四佛智見。覺一因一果一道也。然舍利弗。覺一因一果道理之位。同於法說。上根菩薩。昔日所信受。三果各別之執。一時消息也。依此道理故。以二乘為正為之邊。望法說思惟說故。約二乘之條勿論也。然除菩薩疑網之邊望故。三乘共會雲事無疑。如今法說。喻說中根四人聲聞。於一乘法信解。中根菩薩。亦覺一因果之旨也。亦如此喻說。於因緣說。下根五百千二百聲聞。於一乘道。覺佛智見之道之時。同下根菩薩三界各別執破也若爾者。約事雖破二乘實滅。約教權教大乘。自被破故。三乘皆回入一乘也其證文雲。法華第一方便品雲。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煩惱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文)譬喻。化城喻品可勘之。師雲。所詮探玄記。一約事破二乘實滅。二約教亦破權教大乘之釋。以法華大乘得意。三乘皆無不會一乘也(為言)。 二十六。問。德量段。消文意如何答。但言牛車不言余德者。牛者即根本無分別智也。此智能引導引種智之車。如牛引車故也。慈恩釋意也。指事引之。露地七寶大車者。即體大也。真如平等不增減理也。其上寶網等者。真實識知故。遍照法界故。真如內恆沙之萬德呼。喻寶網等也。一乘是諸乘本故。白色諸色根本故喻也。肥壯大力等者。今經須由聞之即得究竟阿耨菩提說。或一切眾生皆成佛道說。故此法能導一切眾生至佛果。非肥壯大力者難救歟。又須由聞之即得究竟。道理勝益頓速故。雲其疾如風等也(為言)指事釋委細也。見之。多諸儐從等者。指事雲。言多諸儐從等者。基雲。以二智為先。萬行神通。六度四攝。覺分解脫。煩惱利生之法皆隨之起。名多諸僕從。又佛地經雲。其有無量天諸葯叉人非人等。所翼從名僕從。儐音必刃切。相也。導也○前導名儐。後隨為從。所以知者。探玄記第二卷。說眾生世間圓滿中雲。異生眾中。先辨金剛力士眾。以衛佛近故先列也。表佛德緣起不壞相故。眾行所依。如金剛際故。即行眷屬。餘眾亦爾。由是故知。無量天龍八部眾。所翼從名僕從也。謂以為一乘萬行之翼從故。名行眷屬(文)七寶大車事。又雲。言七寶大車其數無量者。基雲。七聖財飾。名七寶車。各自修智圓滿。有為智非一。雲其數無量灌頂雲。若教若行。皆摩訶衍。即財多也。今章意雲。一乘教理行果。主伴具足。無盡無盡故。雲其數無量。釋簽第三雲。各稱本執而入圓乘。本執不同。圓乘非一(文)此釋。就從三入一之機。隨本執差別。其數無量義釋成也。今章家意不爾。普法圓機。見聞覺知。皆是遮那十佛之相海。舉手動足。悉即海印三昧之作用也解故。已所解法門無盡故。所得法體亦是無盡無盡萬類是華嚴也。是故云其數無量也。 圓教二。同教體大約理。相大約智。用大世出間一切善也。別教體大。理智無二。相大。本自具足用大。約機業用。 二十七。問。寄位差別之段。所引諸經論。三一對辯之義未分明。爾者專可依何論乎答。梁攝論八地已上出出世文。並莊嚴論第七地近一乘道說以論判可為規模誠說也。等者莊嚴論等也。此義了簡。問答抄在之。莊嚴論第十三(無著菩薩造)雲。偈曰。見真見利物。此處得歡喜○雖道鄰一道。遠去名遠行○釋曰。見真見利物。此處得歡喜者。菩薩於初地中。一見真如。謂見自利。昔曾未見。爾時始見。去菩薩近故二見利物。謂見利他。一一剎那能成就而眾生故。由此二見起勝歡喜故名歡喜○雖道鄰一道。遠去名遠行者。菩薩於七地中。近一乘道故名為遠去問。誰是遠去答。功用方便究竟。此遠能去故名遠行(文)師雲。已於第七地與近一乘名。知八地已上。名一乘事分明也尋雲。於第七地。雖與近一乘名。更於第八地。一乘得名無之。何以此文。八地已上。證一乘義耶答。今頌鄰一道。一道者於長行一乘道釋。然次上文雲(總如房)無相者顯第七住。相行離功用。而上參一道。多住無相故。無功用者。顯第八住。雖凈佛土而無起作。多住無功用故(文)已於第七地。雲上參一道多住無相。豈以第八地。非雲一道耶。若一道者。非一乘道雲者。如何論鄰一道名智。即一乘道可釋耶。此文甚誠證也。可秘之。總如房所勘有其理歟。抄十地品下十三上雲。凡約寄乘者。謂初地明施。亦顯人主。即是人乘。二地十善。十善生天。是故天乘。三地八定。是無色天乘故。以初三為人天。四地初斷俱生身見。觀道品同須陀洹。五地四諦理絕。寄阿羅漢。六地觀緣。寄於緣覺七地菩提分法。方便涉有故。寄三乘之中菩薩。八地已上。已是一乘。故不雲寄師雲。此釋意十地位相甚深。甚深位相難說。是故以能寄世出世間。別小乘三乘等差別。顯所顯一乘甚深甚深位。相也。然八地已上。是所寄法門。一乘甚深。甚深十地。能寄法體。是一乘無礙。教法故。以一乘顯一乘之義。寄相自己。是故於八地已上。更不可雲寄也師雲。此釋甚深甚深也。深可留心也尋雲。十地法門。專三乘通談法門也。如何耶答。一乘十地。位位皆行布圓融。其故於位位說四果。一調柔果。二發趣是。三攝法果。此三是行布門也。四願智果者。是圓融法門也。然兩門。位位而互相攝故。十地界甚深甚深也。如是位相不通三乘歟尋雲。八地已上故不雲寄釋。如何章主。於八地已上。寄一乘法耶答。若約十地論之時。八地已上。能寄所寄共一乘故。不可雲寄也。今章主。依梁攝論莊嚴等論之故。於所寄十地必非一乘法。只以自在無功用第八地為所寄。以一乘道為能寄之故。寄乘義易成。依此義。今章雲寄。清涼依十地一論。不雲寄也尋雲。今章地論梁攝論等文。若爾者。章主意。約地論之時。於八地已上。可有寄義見。如何。尋雲。梁攝論。是陳代所翻譯也。如何不雲陳攝論乎答。彼論翻譯。陳代雖譯之。真諦漢朝來梁代故。就來至時。雲梁攝論也。 二十八。問。信如來智慧者。因智果智中何耶答。攝十三下雲。法華雖請佛智者。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是舍利弗。所請佛果智也。然廣說時。廣明開示悟入之義。界是因性。本覺之義也尋雲。今直如來智慧如何可雲同性本覺之義耶。 二十九。問。余深法者。其消文意如何答。今文意易知。三論意凈名。維摩等經中。不廢二乘故。此經不了故。可雲余深法也法相意。慈恩以第二時般若空教為余深法也一義雲。法相意。余者小乘。深者第二時教故。余深法中。示教利喜雲事也。天台意方便教余。非深圓教。深非余。以別教可雲余深法也尋雲。亦不可說以彼小乘為余深法破何耶答。約容有遮之若如是破人有也示教利喜之事。指事雲。章家起信記雲。示其義教其行得義利行成喜故也問。根緣受者。其文意如何答。根緣受差別也。聞不聞根差別上。已聞中於有信不信依結緣差別上。有信中於受持不受持依受差別也。此義意。今經未聞此經者得意也。一義雲。根即機根。緣即以佛可為增上緣也。了簡一義雲。指事雲。言七根緣受者差別者。根機成就。即有受法緣。若不成就無受法緣。故云根緣受者。謂菩薩摩訶薩。若根機未成就。無受一乘緣故名為三乘菩薩。若根機成就。有信受緣。故名一乘菩薩。 三十。問。此文意明華嚴是別教一乘故不同彼也。此文意如何答。一義雲。性起品文。已三乘外說一乘者。此經是顯別教一乘故。不同彼三乘也一義雲。上今經假名菩薩。法華中余深法者。二經指同。然人謬二經言一向譯全同也。故其亂簡也。其故。華嚴是別教一乘故。不可同法華同教一乘也。 三十一。問。第七差別者如何答。第七差別。機根機緣約聞不聞。論三一差別。第八差別。依所說一乘難易不同。論三一差別也。 三十二。問。約機顯理差別。上八門等。自有此道理。如何別為一門耶答尋雲。如何第九地初說法利生之義。可在之答。菩薩入第八地者。觀智入無相一乘。純一寂滅故。無相證智。當放舍諸緣。樂自證涅槃。更不趣利生大用。是故諸佛此地來。至出觀。舍自證涅槃。歡趣利他大用。菩薩此出觀驚覺。舍自證入第九地。趣利生大用故。隨四乘根。各各說相應法也。於此地得說法自在即得四十辨才故也尋雲。如何四十辨才耶答。法無礙辨。詞無礙辨。義無礙辨。樂說無礙辨也。此四無礙。各各有十德故。四十也莊嚴論十三(無著菩薩造)雲。於九地中。四無礙惠寂為殊勝。於一剎那頃。三千世界所有人天。異類異智異義問。此地菩薩。能以一音普答眾問。遍斷眾疑。由此說善故名善惠地。 三十三。問。三乘一乘。各有因果。何為說菩薩道。以為權教菩薩。說無盡佛法。以為一乘體耶答。指事問答。指事雲。言若人根明利至說無盡佛法者。問。三乘教中。亦說佛法。何唯為說菩薩道雲耶。一乘教中說菩薩行何故說無盡佛法乎。答。三乘中。雖說行布一相因分少分佛法。以未說主伴無盡果分圓滿十佛境界故。唯是菩薩所知。因分之少分故。隨初心菩薩機。故云菩薩道。一乘教中。寄普賢門。顯主伴無盡果海十佛境界。故名說佛法。是故下雲。不同三乘一相一寂等法也。此之謂也(文)師雲。一乘普法機。從最初普解故。信即佛信。解即佛解。行即佛行。故更無他物。是故從最初。普門機所修行。用一一無盡佛法。故因果皆同性海也。指事釋義至委悉也。可見之。 三十四。問。今第九地經文付。法相學者此文會雲。有大慈悲心。饒益壙眾生者。是約悲增菩薩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者。約智增類也。然性宗學者。誤依此文。立四乘義。道理不可爾雲。爾者如何答。說四乘此一處局可爾。其餘經文。如上所引。其上至今經。於菩薩開權實事。分明文在之。六十華嚴經五十九雲。善財。汝應證大歡喜。不久當得大果報故。無量菩薩。於無數劫。修行菩薩。汝今一生。皆悉具得。皆由真心精進力故。其有欲得如是法者。當如善財之所修學。便得究竟諸菩薩行滿一切願達一切法。譬如慶雲隨所覆處能降甘澤。隨智願具菩薩行。亦復如是。善財當知。我所顯說。皆是普賢菩薩所行。應當了知近善知識。過去諸佛。專求菩提。修習此行。於無量劫。諸有為中受無量苦。猶不值遇過去諸佛。不具是行。善財。汝今皆得成就。聞諸佛法。行菩薩行(文)此經文。無量菩薩。於無數劫者。是權宗菩薩說也。汝今一生皆得者。一乘教菩薩。即善財童子是也。次過去諸佛。專求菩提。乃至受無量苦。猶不值遇者。是三乘權教佛也。汝今皆得者。一乘教菩薩也。彌勒。已對善財。約權因權果。讚歎之也。此文分明於菩薩分權實。於佛果可分權實歟其上約果嘆之時。以三乘菩薩權果。望一乘教菩薩。猶可勝見尋雲。此經意。於佛果可分勝劣耶答。經約教道施設。分權實故。如是說之也。證道門之時。於佛非分勝劣也。 三十五。問。善財童子。上根悲增菩薩也。此大悲廣功德嘆為。望智增菩薩嘆之也。次亦此善財嘆為。智增所得佛果望嘆之歟。只善財廣大因行嘆故。智增菩薩因果望。善財悲增功德嘆歟。如何答。悲增者。修三祇行遠修行。然今善財。一生皆得者。豈雲悲增耶。若爾者。諸菩薩。於無量劫修雲。此等行相。猶悲增之義。種種難勢。不足為指南也(為言)若又諸菩薩悲增故不成佛以。智增成佛嘆雲者。在智增成雲必因行修必可送三祇長遠之修行故。成佛答長因成佛也。今善財不爾。諸菩薩廣劫修因行。一生皆得。說廣劫成佛果。一生皆得述故。知是菩薩非智增。非增一乘修行之人。是故。今經文。於菩薩有權實。諸菩薩是權乘菩薩也。善財是一乘菩薩也雲事。經文明也。其上悲增者。是上根菩薩也。智增是漸悟菩薩。豈上根菩薩。下下劣漸悟等。 三十六。問。菩薩法。諸佛法者。約三乘一乘論差別歟。於三乘中分因果差別歟答。一義雲。聲聞十地。緣覺十地。如文易知。菩薩法者。是權乘十地也。諸佛法者。是一乘十地也。然付此四乘地。相待絕待兩門。諸佛十地中。第十地毗盧遮那智藏大海地。除前九地。是三乘十地相待論一乘十地也。第十一地。即絕待不生建立故。一乘十地中相待前九地。及相待三乘。皆是第十毗盧遮那智藏大海流入也。其故彼同性經。至第十一地。廣說真性無生道理故也(為言)。
已上 (已上)五教章見聞抄上卷第二
二同教已下
一。問。當宗意。同教得名者。是何道理耶。 二。問。同教中分諸乘者。以何道理。名同教一乘乎。 三。問。於上同教。會昔成今。彰今異昔之二重義相開。爾者。今分諸乘。融本末二科中。何可攝乎。 四。問。攝方便攝言。是指何物乎。 五。問。章雲。約所流辨(云云)然所引文雲。汝等所行是菩提道於所流一乘。不成其證乎。 六。問。三中大乘為一乘(文)權大乘融一乘法同為一乘歟。將直權乘菩薩。望二乘殊勝。故名一乘歟。 七。問。章雲。餘二即非真○此二有文意(云云)爾者。此二位共是殊勝門也可云乎。 八。問。餘二即非真者。大小二乘之釋難許就義釋耶。 九。問。章雲。止息故說二(文)此文亦大小二乘義在之歟。 十。問。教事深細者。教事共深細雲事歟。 十一。問。今章八義者。同此論耶。 十二。問。兩二重意樂者。云何可心得乎。 十三。問。攝大乘論。全是十義方便一乘更無八意說。今章可依何攝論耶。 十四。問。此世親攝論意。十義八義中何耶。 十五。問。性不同者。其相云何。 十六。問。此論二意樂者。其相云何。 十七。問。化故者。此文意云何。 十八。問。論文雲。前偈以了義說一乘。後偈以密義說一乘(文)爾者。法無我已下。八義約不了密義見。若爾者。以何道理。問答中顯了故。除究竟一乘句釋歟。 十九。問。論雲。定性說一乘就此一句。諸論中無之耶。 二十。問。法相意。菩薩化現顯入無餘後還生之相雲事。抑依何聖論。如此釋之耶二十一。問。定性無性皆成義。性宗意。屬何意趣耶。 二十二。問。梁論雲。定性說一乘。豈非十一義意趣耶。 二同教已下(建武元年五月十日始之)
一。問。當宗意。同教得名者。是何道理耶答。一義。師雲。當宗同教得名。定三一合論談之也。能同所同等義。約非論得名也。一乘心。同教義雖廣。不可出二門。一會昔成今義(是名三乘同教之義)二彰今異昔義(是名一乘同教之義)第一會昔成今者。一切小乘五戒十善。皆其當分佛因佛行談邊三乘同教。名是直三乘合名一乘之義。次說四乘三乘外別非有一乘也。疏一上雲。如攬三點以成一伊。就別非伊。伊具三點(文)抄二下雲。別說三乘。三皆是權合為一故得稱實。非三點外更有一伊(文)以此文。成三乘同教義也。第二彰今異昔者。昔日大有權實。權實共望法華一實者。皆是不足故。昔權實一乘三乘歸法華一實故。依之立一乘同教也。疏一雲。若依昔未顯說一切具有如來知見。根敗之種。今並說成(文)抄二雲。謂昔日雖有大乘。亦說如來藏性真實。涅槃法身真如之理由。未曾顯說一切眾生。皆悉具有如來知見○則一乘三乘。昔權今實。於理昭著權。是為化語物雖廣。於實體不足。皆屬法華。固其宜矣准此文。立一乘同教義也。是爾前之中。大乘有權實。權實共是望法華。是不足故。別立一乘也。然此乘有三一合論義。故名一乘同教也(為言)。 二。問。同教中。分諸乘者。以何道理。名同教一乘耶。既雲分之故。無三一合說之義。爾者如何答。五戒十善等分齊。全。佛因佛行見。只五戒十善同教。十善同教。五戒同教一乘名。或聲聞緣覺體互佛因見。是同教二乘名。同教一乘名也。望能同一乘名同教一乘望所同人天乘及所同二乘時。同教人天乘教。同教二乘教等名也。乃至。同教三乘同教一乘教等。從淺至深。皆以此趣。於同教分種種不同。故名分諸乘也。若不依佛因佛行門。直名同教者。如何於人天小乘等當位。與同教一乘名乎。如此雖有能同所同義。同教得名。不依能同所同義也。只三一合論故。同教名立也。若如此當位當位。於諸乘當相佛因佛行見。一一一三和合義成。故名同教無失(為言)。 三。問。於上同教。會昔成今。彰今異昔之二重義相開。爾者。今分諸乘。融本末。二科之中。何可攝乎答。二門共。分諸乘中。同教一乘。可攝在也問。同教一乘者於法華一乘。不可過昔彰今兩重(云云)然今章。於同教分兩重不同之中。融本末者。不被收會昔彰今兩重。抑何義所得耶答。法華兩重差別。於分諸乘建立之也。是從三入同機也。決擇其意中。第七類是也。今當章融本末者。法華中。會昔彰今機法全是本來不異雖教一乘也。雖爾。今同教雲事。從三入一機。是漸悟故。且名同教也。是即決擇其意中。第八從三入別機也(為言)。 四。問。攝方便攝言。是指何物乎答。三乘教理行果四法指也。抄二雲。然開廢等言。有通有局。若約局者。約教則廢三立一。三教虛設故。約理則開三顯一。言有三理。覆於一極。開無三理。一極自彰故。約行則會三為一。三乘之行。皆佛因故。約果則會三歸一。三乘之因。同歸一果。三乘之果。非究竟等(文)若約通者。唯廢一種。即約於教開會等言。並通三種○(文)師雲。以此釋。當章攝方便攝言講。是故私勘此文也。講之趣。三乘之方便教理行果四法。直一乘道。攝歸顯平等大會之義。是雲攝方便也。其法華諸有所作之義文引爾。此文開示悟入四佛知見。說了。諸有所作皆為一大事說故。四佛知見。以為一大事。今攝方便一乘者。此一事以直名一乘見。爾者無餘義歟。依之。天台就此文。於一大事一。以四一見之也。法華第一(方便品)雲。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文)准此經文。以四佛知見。為一大事說。若爾者。攝方便一乘者。所有三乘五乘等法。此四佛知見攝歸說一乘被意得。尋雲。就此文。天台一大事因緣一字於。四一之義釋成見。其文云何答。教一理一行一果一等釋歟。天台文句在此釋。一義雲。攝方便者。遠一乘遠方便故。直三乘一乘望名攝方便一乘也。此義一往雖消文。甚背所引文之故。難依用歟。 五。問。章雲。約所流辨(云云)爾所引文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文)此文一乘義。於所流一乘。不成其證。爾者如何答。設所流也。所流之體。即非佛行者。不可名一乘也。為此義證。所流三乘等之處。當分。佛因佛行處名一乘之義顯。今引之也。上攝方便。三乘權果一乘攝歸釋之也。今汝等所行等文引意未攝歸。所流處多其當位今佛因佛行也。緣覺其當位即佛因佛行義以引證計也。喻百川處大海濕性雲如。未歸大海之時。諸河處本源濕(為言)上攝方便義喻。百川濕大海攝歸本源義顯。如二乘三乘等方便。攝平等大會一乘。名一乘故不同也已上。師講說之趣也。一義雲。如常。略之。 六。問。三中大乘為一乘爾者。權大乘融一乘法同為一乘歟。將直權乘菩薩望二乘。殊勝故名一乘歟答。一義雲。三中大乘。菩薩即無二之一故。以是名一乘也。其故對二乘機。餘二即非真破。菩薩日比二乘不成佛疑也。自元於菩薩自分。自身速成解了。更法華一乘成佛無有異。只昔日二乘不成佛見解改計也。是故此菩薩見解改處。即名為一乘也。更此菩薩處。更無有別一乘。依此道理。立殊勝門一乘也尋雲。菩薩是解改故。此菩薩外無有一極體。故以此菩薩。名殊勝門一乘者。二乘入法華平等一極之故。可名殊勝一乘也。若二乘非真滅度破故。非殊勝雲者。菩薩三果各別疑網。以之不可名殊勝。是以。宗家已深破二乘。即是破三釋故。於菩薩尚被破之義也。如何可名。殊勝乎。進退有疑答。實如所難。破則三乘共破。故不可名殊勝。取則三乘共取故殊勝言。可通三乘雲。難勢雖爾。簡二乘以菩薩名一乘事。於二乘者。方自作不成佛解了。專對彼說非真滅度故。昔不成佛思。法華會場。自身成佛之悟開。是故今昔即有異。於菩薩自分者。元成佛之思。於自身成佛之義者。今昔更無有異。二乘開會已後。今昔不同。菩薩今昔無有異望。以菩薩專名殊勝。以二乘不可名殊勝雲事道理明鏡歟。於菩薩破三見故。於二乘昔不成佛也思見解。法華已後二乘皆可入一極之見解。始聞悟計歟。此菩薩自身成佛昔見解上。二乘皆可歸一極見解重。只即此菩薩外。更有一乘無之。是故。以此菩薩。可名殊勝門一乘也重意。於二乘。汝所得非真滅度。平等大會一實歸。於菩薩者。唯此一事實嘆。其上二乘成佛解了重。此菩薩外。更無有一乘。此菩薩即是一乘故也如此得意。三中菩薩以名一乘。即以無三一名一乘義。是以下結釋雲。亦雖大同一也釋。即此意也尋雲。無三一以。名殊勝門一乘雲事。道理不明。其故至次下名一乘所由釋之時。同是菩薩所乘(文)此釋意。三一不同。菩薩名通故。以菩薩可名一乘見。更以無三一。名一乘之義。科段都所不見也。次又融大同一也雲解釋以。結釋得意。上三中大乘名一乘事。即無三之一也雲事。道理難思。其故。既以文字上解釋。知是又釋也雲事。隨古來以此義消當章文道理。更無異端歟答。同是菩薩所乘者。是三一合說道理釋故。同教一乘得名釋得意歟。其故。於此菩薩者。昔所期成佛。今日法華所顯成佛。於所期成佛。今昔無有異故。一乘菩薩。三乘菩薩。同是菩薩無有權實見。是三一合故之道理。同教一乘義也問。以望別教雖權實有異。若三中菩薩以為一乘者。設望同教一乘。何不了權實不同耶。爾別教望權實不同分事。解釋意趣難知。如何答。今三中菩薩雖大同一故權實不二三一合說故同教名義邊釋故望同教不分權實也。 七。問。章雲餘二則非真此文意有二爾者此二意共是殊勝門之建立也可云乎答。此等談門。皆是同教一乘法門故。別教義不可交。爾就此經文。有隨文就義兩釋。隨文意。聲聞緣覺為二乘。就義釋意。大小乘可意得也釋許也。若望上別教等釋。此殊勝門心也雲非尋雲。大小二乘釋。別教一乘限釋。道理未辨其旨。設望同教。三乘外有一乘。尤可許大小二乘義。如何答。總非無此義。雖爾。同教意。尚三一合論義故。純四乘義難成之分在之。其故。會昔成今之時。三乘外別一乘無故。強以義說四乘邊。三一差別難簡別故。今就純一乘。望別教大小二乘釋也。一義雲。今章若望上別教者。直約別教非釋之。只即此同中。必有別義釋故。以必有別義之邊。望上別教釋也。若爾者。今大小二乘釋。殊勝門建立。亦同教一乘意。若望同教已下釋意。同雖同教。無必有別義道理者。同教意不可有四乘義歟。設雖無必有別義之道理。同教一乘意。豈不許四車義乎。若雲許四車義者。何約同教。不釋大小二乘之義乎。其上望上別教者。同教中必有別義道理雲會釋道理未信用之。爾者如何答(云云)。 八。問。餘二則非真者。大小二乘雲釋。若義道於前後經文。其道理有。即就義釋可許。若無此義者。設釋有何證據乎答。法華第一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濟度於眾生(文)准此經文。隨文就義二義可有。若餘二則非真。終不異小乘文相下連得意。以聲聞緣覺。為二乘之義也。是隨文釋意也。若餘二則非真言。上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義理是見。上唯有一乘法者。今唯此一事實也。上無二亦無三者。即今餘二即非真也雲義。道理文亦不可違也。無二即二乘。無三則大乘菩薩故。上無二無三等道理。大小二乘雲義相應。如此得意。即是就義釋意。 九。問。章雲止息故說二等(文)此文又大小二乘之義在之歟。若有雲者。彼經說化城事。就二乘論之故。止息之言。不可通菩薩二乘。若無雲者。今既二文引了。此文有二意釋故。止息故說二之文。可有大小二乘義雲事。文相明也。爾者如何答。大小二乘料簡。可通二文故。止息故說二之二者。大小二乘。若爾者。菩薩必可入化城也。但化城以二乘為本事。其條勿論也。回小入大。是法華大乘故。雖然。菩薩不入化城雲非。是以化城喻品末雲。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今准此經文。於一佛乘。所分別三乘機。皆可入化城雲事。經文分明也。彼長行文。至偈頌。重顯此義之時雲。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此文。以上長行文照之。止息故說二者。大小二乘也雲事分明也。今頌文分別說三乘者。長行分別說三一句當也。今頌息處故說二者。為止息故化作大城句當也。唯有一佛乘者。於一佛乘句當故。偈頌長行。一徹得意。息處故說二者。是大小二乘也雲事。 十。問。教理深細者。教事共深雲事歟答。教深也。事細也雲事也。折薪第一雲。五約下。謂教深而事細也。言教深者。下文雲。以法華中亦顯一乘別教故。言事細者。下文雲。其處隨教即染歸凈。探玄雲處有粗有細。粗者劫火燒滅。細者常存故。如經雲。眾生即見劫盡。我此土安穩等。若唯約三乘。靈山即化佛居處。若唯約一乘。即居蓮華藏世界。今既即化土。以顯報土。正是即三以顯一。故屬圓教也下文雲。攝化章也。此記意。教深者所同。事細者宗也。法華甚深故。說即深歸凈土也當科本意。事深以為一乘也問。依今經華藏世界品。廣明世界建立者。經雲。華藏世界海。法界等無別。莊嚴極清凈。安住於虛空此一頌。明世界自體也。次百頌純持剎網有二。初雲此世界海中。剎種難思議等。九十一頌。等持諸剎也。於此諸剎。有二十重世界建立。說諸剎。經文雲。一一剎種中。劫燒不思議。所現雖敗惡。其處常堅固(云云)次法華之常在靈鷲山乃至眾生見劫盡爾華嚴法華兩經說相更無違。爾者。今此二經等說。共教事深細科。可相攝乎答。今經廣直二十重諸剎。說其處常堅固。彼法華當今二十重第十三重二十八世界。今說常在靈山等是也。亦今經初雲其地堅固金剛所成(文)依此經文。宗祖本末兩剎圓融義釋。爾者准此文。今於諸剎。說其處常堅固等。本剎末剎相融。本自具足義有之歟。若爾者。今經所說。非當剎所攝歟。玄十八雲。二類結中。如此祇樹等舉此也。一切法界。類通法界同此現土。此處隨粗是須達所造。然其據細乃稱周法界該於十方盡於二際。以通不礙局故。須達新造。以粗不異細故。新造即微細而同法界。如上常在靈山及案足所現皆此類也八義意趣一乘事。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無著菩薩造。唐三藏波羅頗迦羅蜜多譯也)雲。已說求無生忍。次說求一乘。偈雲。法無我解脫。同故性別故。得二意變化○究竟說一乘。釋曰。此中八意佛說一乘。一者法同故。謂聲聞等人無別法界由所趣同故。故說一乘。二者無我同故。謂聲聞等人。同無我體。由趣者同故。故說一乘。三者解脫同故。謂聲聞等人。同滅惑障。由出離同故。故說一乘。四者性別故。謂不定三乘性人。引入大乘故。故說一乘。五者諸佛得同自意故。謂諸佛得如此意。如我所得一切眾生。亦同我得。由此意故。故說一乘。六者聲聞得作佛意故。謂諸聲聞。昔行大菩提聚作時有定作佛性。彼時佛加故勝攝故。得自知作佛意。由此人前後相續無別。故說一乘。七者變化故。謂佛示現聲聞而般涅槃。為教化故。如佛自說。我無量無數以聲聞乘示現涅槃。由離此方便更無方便化小根人入大乘故。理實唯一故說一乘。八者究竟故。謂至佛體無復去處故說一乘。如是處處經中。以此八意佛說一乘。而亦不無三乘。問若爾。復有何義以彼彼意而說一乘。偈曰。引攝諸聲聞。攝住諸菩薩。於此二不定。諸佛說一乘。釋曰。彼彼意有二義。一為引攝諸聲聞故。二為攝住諸菩薩故。若諸聲聞於自乘性不定。佛為引攝彼人令入大乘。故說一乘。若諸菩薩。於自乘性不定。佛為攝住彼人。令不退大乘。故說一乘此論釋意。以法無我等一頌。正雲八義意趣一乘也。次以引攝諸聲聞等一頌。說一乘為所因也。引攝諸聲聞等頌。即顯意趣。不可意得也。 十一。問。今章八義者。同此論耶答。不爾。章八義以引攝一類等頌始合皆顯八意。意趣一乘也得意也尋雲。若爾者。違本論。建立八義乎答(云云)尋雲。既本論標題一二三等。列八意之時。於第五六兩門。各別出二意。若爾者。抑依何依憑。至相問答。中合二意樂釋乎答(云云)。 十二。問。兩重意樂者。如何可意得乎答。第五意樂言。約佛可意得也。第六意樂言。即約眾生可意得也。諸釋論等。二意樂不同。皆準之。攝大乘論釋第十雲(無性菩薩造玄)為引攝一類。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種性。諸佛說一乘。法無我解脫等故。性不同得二意樂。化究竟說一乘。釋曰。依此密意。佛說一乘二頌顯示。為引攝一類者。了知不定種性聲聞趣彼解脫。方便引攝。令依大乘而般涅槃故說一乘。及任持。所余者。欲任持其餘不定種性菩薩恐於大乘精進退壞故。說一乘任持令住勿彼菩薩依聲聞乘而般涅槃。法等故者。法謂真如。諸聲聞等。乘雖差別。同趣真如。所趣真如無有差別故說一乘。無我等故者。補特伽羅無我同故。前實有異。補特伽羅可有乘別。此是聲聞。是此菩薩。既無實異補特伽羅故。說一乘。解脫等故者。謂彼三乘。於煩惱障解脫無異。如世尊言。解脫解脫無有差別。由此意趣故說一乘。性不同故者。謂諸聲聞不定種性有差別故。謂迴向菩提聲聞身中。具有聲聞種性及佛種性。由此道理故說一乘。得二意樂故者。謂得二種意樂。一者諸佛於一切有情得同自體意樂。言彼即是我我即是彼。由是因緣此既成佛。彼亦成佛。是故名得第一意樂。二者世尊法華會上。與諸聲聞舍利子等。受佛記別。為令攝得如是意樂。我等與佛平等無二。又此會上有諸菩薩。與彼名同。得授記別故。佛一言含二種益。謂諸聲聞攝得同佛自體意樂。及諸菩薩。得授記別。由此道理。故說一乘。言化故者。如世尊言。汝等苾芻。我憶往昔無量百返。依聲聞乘而般涅槃。云何已成佛。復依聲聞而般涅槃。是故此中有別意趣。謂為調伏聲聞種性。所化有情。自化作其身同彼乘類現般涅槃。由此義故。若聲聞乘。若獨覺乘。即是大乘故說一乘。成一乘究竟故者。依究竟理故說一乘。非無歸別。由過此外無別勝乘。唯此一乘最為勝故佛說一乘(文)。 十三。問。彼論文全是十義方便一乘。更無八意說。今章可依何攝論乎答。彼論雲。不成相違歟。其故合二意樂。除究竟故。為八意無失歟尋雲。若爾。彼論文雲。依此密意。佛說一乘。二頌顯示論文無爭。二頌共說方便密意一乘見。爾者。如何以顯了由。自由可除究竟一乘句乎答。攝大乘論第一(世親菩薩造玄奘譯)雲。論雲。若此功德圓滿相應。諸佛法身不與聲聞獨覺乘共。以何意趣。佛說一乘。此中有二頌(文)。為引攝一類。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種性。諸佛說一乘。法無我解脫。等故性不同。得二意樂化。究竟說一乘。釋雲。此中二頌菩薩諸佛說一乘意趣。為引攝一類者。謂為引攝不定種性諸聲聞等令趣大乘。云何當令不定種性諸聲聞等皆由大乘而般涅槃。及任持所余者。謂為任持不定種性諸菩薩眾。令住大乘。云何當令不定種性諸菩薩眾。不舍大乘。勿於聲聞乘般涅槃。依此義故。佛說一乘。由不定等句義。既說法無我解脫。乃至廣說。此中復由別意趣。為唯說一乘。何別意趣。謂法等故等。法等者。法謂真如。諸聲聞等。同所歸趣。所趣平等。故說一乘。無我等故者。謂聲聞等。補特伽羅皆無有。由無我故。此是聲聞。此是菩薩者不應道理。由此法無我平等意趣故說一乘。解脫等故者。謂聲聞等。於煩惱障同得解脫故說一乘。如世尊言。解脫與解脫無有差別。性不同故者。種性差別故以不定性諸聲聞等亦當成佛。由此意趣故說一乘。得二意樂故者。得二種意樂故。一攝取平等意樂。由此攝取一切有情。謂彼即是我。我即是彼。如是攝已。此既成佛。彼亦成佛。由此意趣故說一乘。二法性平等意樂。謂諸聲聞。法華會上。蒙佛授記。得佛法性平等意樂。未得法身。由得如是平等意樂。作是思惟。諸佛法性即我法性。復有別義。謂彼眾中有諸菩薩。與彼名同。蒙佛授記。由此法如平等意樂故說一乘。言化故者。謂佛作聲聞乘等。如世尊言。我憶往昔無量百返。依聲聞乘而涅槃。由此意趣故說一乘。以聲聞乘所化有情。由見此故得般涅槃。故現此化。究竟故者。唯此一乘最為究竟。過於此○無餘勝乘故。聲聞乘等有餘勝乘所謂佛乘。由此意趣。諸佛世尊。宣說一乘。 十四。問。此世親攝論等。十義八義中何乎答。先此論是十義方便一乘也尋雲。若爾者。見彼論文雲。此中復由別意趣力唯說一乘。何別意趣。謂法等故等此文無疑。於法無我等已下句。以別意趣。顯八義一乘見。爾者如莊嚴論等。上一頌一乘取因顯。下一頌正顯意趣見答(云云)尋雲。若如本論。於法無我已下。分八義者。即合二意樂。除究竟。說一乘不可雲得也。若或二意樂合。或究竟除雲者。六義意趣非八義。爾者如何答。彼論即是十義意趣得意。其故既標釋雲。以何意趣佛說乘。此中有二頌今准之。二義皆意趣也雲事。無疑者歟。若以十義。通名意趣。二意樂合。除究竟。成八義雲事。不可相違歟。於難勢者。 十五。問。性不同者其相云何答。別雖不簡。總於不定性聲聞之故。可通證果已後歟。乃至。莊嚴。無性二論。俱是等皆如今。可通證要已後也。但梁論性不同。即約證果已前論之也。小不同也問。此論二意樂者。其相如何答。第一所攝平等者。意樂言。約佛體也。第二法性平等意樂者。意樂言。約所化聲聞等也。此義諸論皆可一同歟。 十六。問。此論二意樂下雲。後有別義等。爾者。此別義。第二法性平等意樂下別義可意得歟。二意樂兩重有中。第二重或釋二意樂可意得歟答。問答中至相御心。於二意樂。有兩重之中。第二複次心約。以別義。見二意樂也尋雲。既文雲。後有別義。乃至。由此法如平等意樂故說一乘若爾。此文意約法如平等等釋之故。如是約第二複次。大明二意樂。只第二意樂中。法性平等意下別義釋。或可意得也。如何答。設約法性平等意雖釋之。既舍利弗。並同名菩薩望。二意自有之。二意若成者。何法如平等下別義可得意之乎。依此義故。問答中。兩重二意樂得意。專順大意也。重意。法如平等別義為所因。菩薩舍利弗望。成二意樂。第二義也。 十七。問。化故者。此文意如何答。法相宗意。化故者。不定性人化為。佛現聲聞形入無餘。亦還生也。意不定者。見定性永寂欣求身心。欲得安樂故。入無餘為所期也。爾佛現聲聞形入無餘後還生。不定性人見之此處非畢竟安樂之處。只是化城也知之故。退窟以入無餘不為究竟故。彼不定機不入無餘。直回心大乘也性宗意即不爾。佛現聲聞形表回十入大義計也。更化故者。約入無餘。正本論中全所不見之也。所詮富樓那等如內秘菩薩外現見聲聞但今化故。說一乘事。至下具可引匝攝也。梁攝論第十五(天親菩薩釋真諦譯)雲。論曰。此中說偈。釋曰。為顯說一乘意。是故說偈。前偈以了義說一乘。後偈以密義說一乘。釋曰。有諸聲聞等。於小乘根性未定。欲引令信受大乘。攝令修行大乘。謂未得令得。已得令不退。云何彼舍小乘道。於大乘般涅槃。佛為此意故。佛說一乘。引攝令入住大乘。論曰。及諸餘菩薩於大乘引攝。釋曰。有諸菩薩。於大乘根性未定。云何安立彼於大乘。令不舍大乘於小乘般涅槃。為此意故。佛說一乘。引攝令入住大乘。論曰。定性說一乘。釋曰。有諸菩薩。於大乘根性已定。無退異意。為此菩薩故說一乘。論曰。法無我解脫等故性不同。得二意涅槃。究意說一乘。釋曰。由法等無我等解脫等故說一乘。此中性即真如。一切三乘皆不離真如。是彼所應乘法。由真如法同故說一乘。一切法唯法無人。若人實無云何令別。此人是聲聞此人是獨覺。此人是菩薩。如是分別不稱道理。由此無我義同故說一乘。三乘人同解脫惑障。如佛言。解脫與解脫無有差別。由滅感義同故說一乘。三義同故名等。論曰。性不同。釋曰。有二乘人。於自乘位根性未同。此人雖求二乘道。未得二乘由二乘根性未定故。可轉作大乘根性。為化此人故說一乘。論曰。得二意涅槃。釋曰。二意中。初名於眾生平等意。諸聲聞等人。於一切眾生作如是意。彼即是我。我即是彼。由此意故。謂彼得正覺即是我。我即是彼。由此意故。謂彼得正覺即是我得正覺。我得正覺即是彼得正覺。如我應解脫自身。亦應如此解脫眾生。為如此意故說一乘。後名於法如平等意。諸聲聞等人。如來於法華經中。為其授記已得佛意。但得法如平等意未得佛法身。若得此法如平等意。彼作此思惟。如來法如即是我法如。由如此意故說一乘。複次。於法華大集中。有諸菩薩。名同舍利弗等。此菩薩得此意。佛為授記故說一乘。複次。佛化作舍利弗等聲聞。為其受記欲令已定根性聲聞。更練根為菩薩。未定根性聲聞。令直修佛道。由佛道般涅槃。如佛言。曰。我今覺了過去世中。經無量無數劫依聲聞乘般涅槃欲顯小乘非究意處。令其舍小。求大故。現為此事。由如此義故說一乘。論曰究竟說一乘。釋曰。若說乘義。唯一乘是乘。所余非乘。若過此乘。無別行故。余乘有上所謂佛乘。由此義故。若彼乘此此乘。此乘無等。彼乘失沒故名究竟。由如此義故說一乘(文)。 十八。問。論文雲。前偈以了義說一乘。後偈以密義說一乘(文)爾者。法無我已下八義。約不了密意。是若爾以何道理。問答中。顯了故除究竟說一乘句釋乎答。彼論了義密意者。且是別途義相也。即今未定性聲聞等一頌。現在世上機法相等義以名了義計也。非了義甚深義也。次法無我已下文。別雖不局機根。以此門道理明一乘義。是機法相等。顯了分明義無之。以此義名密意。是即以方便不了義。一切非名密意也抑彼論可有二意。一彼論心。於現法上。依機法相等有無。約了義密意兩重也。二若依真威方便相等兩門。抄了義密意者。究竟說一乘故一句為了義。前諸義為不了密意權說也。今宗意依後門故。以八義為意趣。後一句不為意趣意得也。其上諸論同於究竟說一乘句。無上甚深之一乘。更失余乘說。就中今梁攝論文。更法華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等文符合者歟。豈以如此所說一乘。雲密意不了權說乎。寶性論料簡此言了義密意者。於現法中說一乘教。雲所為人根性已熟信受一乘名為了義。不同現法及未來根性已熟及未成熟。直就道理說一乘教名為密義。准此釋。可令梁論前偈為了義。後偈為密意之文也。楞伽宗要雲。又攝論說一乘意中。言究竟者。是雖明修行地決定別趣。而望究竟地終歸一果。何者。欲明一向趣寂二乘。約修行地。一向性別決定趣入無餘依界。一切諸佛不能令其迂入無餘成無上道而其後時離醉得悟。修菩薩行終歸究竟故說為一乘(文)准此釋。第十一句。彼定指顯了一乘雲究竟說一乘也。若約修行地者。三乘性別彼定非無此類。是故論曰。而且不無三乘也。向此釋。疑滯悉晴潤色誠得其理歟。 十九。問。論曰定性說一乘然此一句。諸論中無之。當論意。若加此一句者。立十一義意趣可意得歟。亦設合二意。除究竟可有九義意趣。若爾者非八義意趣。爾者如何答。 二十。問。法相宗意。菩薩化現顯入無餘產後還生之相雲事。抑依何經論。如是釋之乎答決擇記雲。鈔能化使成無用者。彼疏雲。即為調伏所化聲聞。佛菩薩等。自化其身。為彼同類。於無餘依現般涅槃。經百千劫耽寂滅酒。醉逸而卧後從彼起現受佛記。令諸不定種性二乘盡作此心。往昔耆尊入涅槃者。令皆復起現受佛記。況我今者不希作佛。而入涅槃。據上所說即是有用。何故云便成無用乎答。若依相宗大乘者。不定人假使不化終不治寂故。或唯識雲。如諸異生物涅槃故。若定性人決定治寂。終不可化之難其理顯然(已上)問。此義非玄贊私釋。經論中遍有此說。且首楞嚴三昧經卷下(羅什譯)雲。時佛知是菩薩天子深樂佛道與授阿耨○三菩提記。而作是言。今是天子。過四百四十萬劫。當得作佛。號一寶蓋。國名一切眾寶莊嚴。說此法時。二百菩薩生懈怠心。諸佛世尊。其法甚深。阿耨○三菩提如是難得。我等不能具足是事。不如但以辟支佛乘入於涅槃○或作聲聞○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知此二百菩薩有懈怠心。欲還發起令得阿耨○三菩提。○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劫名照明。我於其中。三百六十億世。以辟支佛。入於涅槃。爾時。一切眾會心皆生疑。若入涅槃。不應復還生死相續。今文殊現利。何故作如是言○文殊師利○照明劫中有佛出世。號曰弗沙。是佛滅後。法住十萬歲。法滅之後。其中眾生。於辟支佛有度因緣。假使百千億佛。為之說法。不信不受。唯皆可以辟支佛身威儀法則而得度脫○我時皆為現辟支佛形色威儀。是諸眾生。深心恭敬。○即時告曰。我涅槃時至。百千眾生聞是語已。各持華香雜香蘇油。來至我所。我於爾時。入滅盡定。以本願故。不畢竟滅。是諸眾生謂我命終。供養我故以香薪積而燒我身。謂我實滅我時復至異國大城。自稱我是辟支佛身。其中眾生。亦以飲食來供養我。我於其中示入涅槃。亦謂我滅。皆來供養共燒我身。如是舍利弗。我於爾時。滿一小劫。三百六十億世。作辟支佛身。示入涅槃。於諸大城。一一皆以辟支佛乘。度脫三十六億眾生是時二百天子。心欲退轉阿耨○菩提者。從諸天子聞是語已。及聞文殊師利法王子。不思議功德勢力更以深心發阿耨○菩提。不復隨先退轉。之名凈月藏既文殊化為聲聞。示現入無餘涅槃。度脫眾生。即說此事教化。有懈退心之菩薩。不令退轉雲事。此經文分明也。何雲從一類好威眾生乎答。此經文還成答者聞色。謂二百菩薩有懈退心。欲舍菩提行取二乘道。但彼菩薩意。謂若不能菩薩種性人退成小乘。縱雖有懈怠心。不可得舍菩提行取二乘道爾。佛既謂若退轉則成二乘人。故我今欲舍佛道入緣覺涅槃(云云)文殊雲。佛諸菩薩。若有退轉則作二乘者。即非實類菩薩。我為化度緣覺種性眾生。所示現之權形也。故現入滅非畢竟滅。只是以本願故。入滅盡定者也。何執此化現。即謂實類菩薩退墮作二乘(為言)彼經意如是。故委細論之。略有三意。一者此經遷怯弱菩薩執菩薩種性人退作二乘。彼玄贊遷不定性二乘執無餘涅槃是究竟永滅。二者此經為佛所說菩薩退作二乘者。為文殊化現令所化菩薩直知是化現。彼玄贊不實類形會所化謂同類也。三者此經明為緣覺種性眾生。所化之涅槃是畢竟滅。更不還生彼玄贊雲。後彼從起現受佛記故如此經。全非玄贊之潤色也。師雲。初一頌明其所為。次一頌明其所由。其所為者。即所被機。所由者約法顯一乘之由也。所詮所為所由其義雖異。俱是說一乘由故。以之為十義。爾者莊嚴論。先正明其所由故。約法位說八意為一乘。次約所為機說二意為一乘。諸攝論。今莊嚴所由。雖前後不同。但是十義。是故為十義無失難雲。抑八義者。正約其所詮法體說一乘。即彼一頌是。初一頌約不定性機攝之即初二意是也。若爾者。性宗意。謂不定性為機歟答。師雲。爾也。設雖華嚴法華涅槃意。離機說法無所用故。故設雖說一乘。離機不可說之。是故以不定性。為一佛乘機也。先法華會座聲聞等。皆如是不定性也。對無性定性機非說一乘。一第機不熟故也。三周得悟聲聞。豈是定性人乎。釋約所說法。說定性無性皆成之義計也。抑法華·華嚴中。何處以定性無性之機。對待彼有說此經哉。是故雖性宗意也。對機說法機。約不定性故。如相宗不可有相違也。是以梁攝論中雲。前偈為了義說。後偈密義說(文)前偈為了義。約所被機雲之者。不定性機也。此誠開悟道義。其義現前顯了也。依之雲。為了義也。後偈為密義者。只約法說一者。同一乘道理。開悟得道義。眼前不顯著。是故云為密義也。 尋曰。法華論授受記於四聲聞於法華定性豈不得受記乎。又無餘已後。勸發無上正真道意說。定性何不得度乎答。師曰。法華論決定上慢誹謗輕賤逆緣其益雖甚深正以此機非可所為無餘已後回心等准之。向畜生如雲汝是畜生。雖無餘脫。聲入毛吼。速成菩提緣。只此經勝益也。豈以之為正機乎。是故雖一乘宗意也。以不定性意。可為所被正也(為言)。 二十一。問。定性無性皆成之義。性宗意。屬何意趣可意得乎答。師雲。法無我等因可屬也問。何不攝第十句乎答。師雲。第十對一乘教熟機說之故。以無性定性不為所為。爾定性無性此機屬法釋之故法無我等故說一乘。其中可收也。只此第十究竟說一乘之一句。此文能能入意可了簡也。諸論此一句。於法華雲無二亦無三。雲法華最第一。若而亦不無三乘之句。於一佛乘分別說之故。三行不同。非無其道理。是故云也尋雲。此八義章。約始教。約同教。其義可全同歟答。師雲。爾也。只約同教得意門佛乘以入意見之者。皆一佛乘之義也。以第十一句。見上諸義者。於三乘中。佛乘貫通也是故屬同教。若約諸機執情取之者。即判為始教無相違尋雲。約同教之時。何除第十一句乎答。顯了一乘故。直體顯了一。非同教攝末之義。是故除也。 二十二。問。果論雲定性說一乘。是非第十一義意趣乎答。一義雲。彼論化故者。是二意樂下複次得意故。二意樂中別義也。合二意及化為一義。以定性說一乘。為一義者。成十義歟。一義雲。今定性說一乘者。即餘論雲。諸佛說一乘。即是此句也。上不定性機引入。悉為令成菩薩種姓故。為定性說一乘也。以此意。可了簡也師雲。莊嚴論八意者。秘密義可同梁論料簡也。但約法說之者。一乘義隱密。是故云八意也。實此八意中。以第八為顯了一乘。余為秘密問。若爾者。如何無性攝論雲。依此密意。佛說一乘。二頌顯示乎答。彼論唐三藏所譯。造論者意。存三乘真實義故以一乘為密意也。是以世親攝論中。以何意趣佛說一乘。同是此玄奘所譯故。以一乘為密意也莊嚴論。並梁攝論。對人別故。以密意意趣。言廣無令蒙二頌明知(文)是弘論者所存也(為言)探玄記雲。攝論十義說一乘。皆同深密會釋。此等釋。望弘論者意釋也。
建武元年五月二十日華嚴宗靈波記之
五教章見聞鈔上卷第三
二明二乘有三種已下
一問。自一乘乃至無量乘之事。依憑何耶。 二。問。今愚法同回心事何意耶。 三。問。以聲聞緣覺為二乘義。何以此義為同教義耶。 四。問。上開一乘下開愚法此文意如何。 五。問。依何道理。名愚法二乘耶。 六。問。合愚法同回心時許出界。三乘建立時。不同界事何。 七。問。證道門前。回心愚法。並出界雲意如何耶。 八。問。今章以彼愚法初大乘終教等爾者。教證二道口中何耶。 九。問。如實修四無量此文意如何。 十。問。今終教法門。若不信此法等之引文。合意如何耶。 十一。問。普超三昧經雲如此大乘中亦有三藏文意如何。 十二。問。不共般若者。指華嚴經可雲耶。 十三。問。今章雲。若言說大品時。○故有三乘意如何。 十四。問。教理可知者。此文意如何。 十五。問。上明三乘有三種然只有二種。無一種標釋。不同如何。
融本末已下
十六。問。會融無二。同一法界同教義釋可雲耶。 十七。問。章雲雖具存壞(文)此文意如何。 十八。問。今章雲由此鎔融有其四句已下文。於融本末。修四句歟。 十九問。直如別說者。指何章疏乎。教義攝益第二(略之)古今立教已下。 二十。問。圓音章雲。圓音義。略修四門等事。 二十一。問。今第一師。一圓教意。彼圓音章三義中。當何耶。 二十二。問。依楞伽經何文。立漸頓二教耶。 二十三。問。四漸四頓。如次於地前地上。可心得耶。 二十四。問。遠法師。半滿二教師也。何漸頓二教師中出之耶。 二十五。問。第四真宗教。第五法界宗。如何異耶。 二十六。問。第三不真宗。第四真宗。法喻別不同無之如何。 二十七。問。干惠等十地者。其相如何。 二十八。問。就天台立教。名頓教。名秘密教。是化法略名歟。 二十九。問。深密三時教意如何。 三十。問。深密第三時。攝終教事如何。 三十一。問。就法分教○以理開宗此文意如何。 三二二。問。圓滿經得名。通同教歟如何。 三十三。問。章雲中間三者○三乘教也(文)始教頓三教。皆可名三乘教乎。 三十四。問。空門為始教之義。深密經第三時通歟。如何。 三十五。問。始終二教得名。依何道理乎。 三十六。問。正立五教事。依可經論立之耶。
一我法俱有宗已下
三十七。問。今章雲。我法俱有宗。此有二。一人天乘(文)人天乘非佛教。如何。 三十八。問。今章彼立三聚法(文)抑三聚義。是積聚義歟。如何。 三十九。問。抑於我有幾種類耶。 四十。問。於外道所計離蘊我。可立大小耶。 四十一。問。今章雲立五聚法(文)此中於無為。如此立藏名耶。
二法有我無宗已下
四十二。問。薩婆多等意。於三世法體。許生滅義歟。如何。
三法無去來宗已下
四十三。問。過未無體現在有體用義。大乘如何異耶。
四現通假實宗以下
四十四。問。說假部經部成實三部三科相望。難假實一同哉。 四十五。問。成實論師。即經部耶。
五俗妄真實宗已下
四十六。問。欲妄真實義約三科心得乎。 四十七。問。俗妄真實宗意。說出世部等者。等取何部耶。
六諸法但名宗已下
四十八。問。於一切諸法上論假立名分實有也可云乎。
七一切皆空宗已下
四十九。問。清涼第七雲三性空有宗。今雲一切皆空宗。如何不同耶。
八真德不空宗已下(宗家清涼)不同
五十。問。清涼第八雲真空絕相宗。今章得名。不同也如何。
九相想俱絕宗已下(宗家清涼)不同
五十一。問。十宗七八九次第。兩師不同。依何道理耶。
十圓教已下
五十二。問。於圓教中。有四法界等義所崇尚隨又不同也。如何於圓教。不分四宗不同耶。 五十三。問。以此十宗相攝五教事如何。 五十四。問。乘教開合者。乘教二共開合歟。 五十五。問。本末鎔融。唯一大善巧法者。此文意如何。 五十六。問。本教中可攝法華同教義乎。 五十七。問。小乘中三。始別終同。以俱羅漢故爾者。以有入寂由。如何不釋始終同義耶。 五十八。問。終教中三乘爾者。可有始別終同文義耶。
二明二乘有三種已下
一。問。如此自一乘二三四五乃至無量等開事。依憑何成立乎答。宗家自由如此開釋非。今經於一世界中。說一乘二乘乃至無量乘等經文依。如此差異開釋。卷下引之。可見之。 二。問。今愚法同回心事何意耶答。引攝意也。佛合愚法同回心三乘說意趣。舍劣得勝義故。佛意遠一乘為欲攝歸故。先漸大乘不共法聲聞等合說之也。是故遠約佛意。愚法回心合則一乘合意。是故皆三一合論義在之。是同教故也。 三。問。以聲聞緣覺為二乘義。何以此義為同教耶答。合愚法同回心。是又引攝方便也。又為回心機說回心教。遠欲入一乘佛意。二乘佛意合即一乘合義。是故三一合論義。是又同教也。 四。問。上開一乘下開愚法此文意如何答。下開愚法事。愚法引漸為令同大乘中二乘。回心外愚法立也。上開一乘事。引三乘為欲令同一乘故也。如此引攝方便。皆從佛意起故。是等皆三一合說故也。引愚法欲令進回心二乘佛意。遠為令趣一乘故也。依此道理當門。是又同教義也。同教義相皆準之可得心也。 五。問。依何道理。名愚法二乘耶答。迷法空理故名愚法(文)就之若爾者。大乘中二乘。證法空理歟答。大乘中二乘。直雖不說法空理。有法空勝理信故。鹿苑證果聲聞緣覺。更不同不知有法空理。是故望愚法。迷法空理義無之。所詮先鹿苑之時。雖證我空理。於法空不聞其名。然至般若經說會。諸法皆空道理說故。般若所被二乘。皆信法空理也。如須菩提等是也。 六。問。上二乘建立時。合愚法同回心故。於愚法許出界。今三乘建立時。於愚法不許出界見。於一處釋。前後致相違。其意如何答。上約證道故。合愚法同回心。今約教道門之故。回心二乘出界。愚法不出界釋也。 七。問。證道門前。回心愚法直出界雲意如何答。約教道門之時。回心信有法空。知有七八二識故。愚法二乘淺深不同也。於所證生空理體。二教更無差異。然此生空理者。斷煩惱智能。是故愚法二乘。設雖不知七八二識。此生空理證。空理更無不足。若此空理不起止起。必所有煩惱不可雲不斷。不知其知不知。此智起第七四煩惱。及本識中染污種子。皆斷盡也。所證理體。更無二體故也。師主以喻談雲。喻有人八間舍於六間思。六間舍內闇闇東西難辨。然今家中闇破為。以燒火入此室彼人本約束。必定六間闇破思。此燈火能闇破功能有故。入等六間闇破非。八間同時闇去明來必然。以燈火入六間家。約教道喻斷六識惑。燈火必現非六間闇去。八間闇同時去。生空知火必現。六識相應惑非斷。第七識四煩惱。並本識中。煩惱障。染污種子斷喻也是即證道門意也。 八。問。今章雲。以彼愚法約大乘終教等爾者。教證二道中何耶答。約教道門之時。於愚法二乘不許出三界義也。若約證道門之時。愚法全許出界也難雲。若爾者。設始教大乘心。若約教道門時。深密第三時顯了說心。聲聞斷惑證理愚法不同故。愚法出界義。不可許之。若約證道之時。全許出界之故。始終二教相望。教道不出界。證道出界義。全是無異。然今愚法不出界義。限終教已去雲釋道理未辨之。爾者如何答。實如所難。然一義雲。且先就深密三時教建立可得意。先初時愚法小乘教意。以生空一理。為所證涅槃。未聞法空名字。就根境顯處。說六識更不知七八識。雖爾。彼教意斷六識相應煩惱障證生空智果以之出三界以之為至極涅槃也。此當教意教證二道共以此義為究竟也。法空不知故。法執不斷。法空不信也。七八兩識不知。本識中染污種子。及第七相應四煩惱不斷。又此二識有雲事不信知也。次第二時教意。為破初時有執。諸法皆空說。尚隨轉初時。說皆空故。識體只六識說。識只六識故。相應惑六識不可過。然對菩薩。雖說二空。六識中顯空理故。六識相應煩惱斷許出三界。是故。第二時教意。依此義邊。約教道愚法二乘全可出界許也。若爾者。第二時意。教證二道。共出界可雲歟。次第三時教意。凡說八識二無我之道理故。二乘同於此道理。信解更無疑。乃至。於煩惱障品類。小乘意見思惑三界分別。九十八使不可過。今大乘心。百二十八根本煩惱故。識體增減雲。惑品多少雲。既不同故。斷惑又不同道理在之。若依此理之時。始教意。教道門前愚法不出界。回心出界雲義。自似被成。雖然。此教掟。非了義故。乍備如是道理。而愚法二乘不出界故。所引諸子中在之雲義不說。故知教道門意。既不出界之上。反知可出界許之似。然今終教大乘心。顯了破愚法不許出界之故。更無餘義。即今彌勒問經所說如。其上此深密第三時顯了心。定許趣寂義。然彼愚法二乘教中。盛於無餘談永寂義。此義回心愚法更無有異。何回心二乘定性者永寂雲。愚法二乘永寂破乎。回心愚法永寂義同故。以永寂不可破永寂也。既此第二時心。於愚法許永寂。若許永寂者。入無餘永寂。必已斷煩惱故。必出三界。出三界故定入寂也。然今第三時心出三界後入無餘義許。豈不出界而入無餘乎。依此理故。始教意。設第三時心。教道門意可出界雲事分明也。加之。終教已上許之時。愚法入寂。是非永寂。又可還生。然無餘以後變易身故。變易之性是有漏定故。尚三界所攝也。豈雲出界乎。如是得意。第三時教心。教道證道共。全愚法二乘出界許可得心也難雲。若爾者。何故先愚法不出界義釋畢。下雲。其瑜伽聲聞決擇。及雜集等論。辨聲聞等教行位果。及斷惑分齊。與婆娑俱舍等不同者是事也。准此文。瑜伽雜集論等意。二乘斷惑異愚法不出界。回心出界義釋成。豈瑜伽雜集等論。則非始教大乘意乎次始教意第三時中回心二乘第七識惑斷直第八中煩惱障染污種子斷許也。然愚法不分。若爾者。此等義分明回心出界。愚法不出界生死雲事難得意。若以此道理。不許愚法出界者。豈終教已上回心二乘。斷所知障可舍變易身乎。此理不極成。若性是有漏故。不許出界者。終教回心二乘。不可許出界也(為言是三)答。今引瑜伽等論藏。上彌勒問經。愚法二乘所引諸子中雲義證雲。未引諸子引攝證文。是故瑜伽雜集等論所說聲聞教行位果多分不同。然定性趣寂義。全同愚法故。彼論藏所說回心聲聞行位。愚法引攝方便也。意說相不同。而同彼。界內諸子引便成歟。以終教已上教非愚法。界內建立此界內愚法引時。以始教為能引事。全愚法同引攝義無之。全異彼引攝義無之。然此始教。半同愚法。半異彼。舍劣得勝升進次第。是故以始教為能引也。終教是純熟高勝機故。為愚法不能引也。是故引瑜伽等論藏事。出界義本非證之。終教意界內留。不出三界。愚法二乘以始教大乘為能引。為引攝彼。瑜伽雜集論等論引證斗也次第二難大都如上記。次第三難。師主之一且成理次也。不可為定量也(為言)折薪記第一雲。問。若終教瑜伽愚法不出界者。未知始教通大二乘還許出三界否。若不許者。今何獨揀愚法。若言許者。今何雲終教已去乎。答。此有二意。一者若約始教為引愚法未深說故。且許究竟。今就實故一向言未出世。此則小始二教之二乘並不許究竟也。二者若三乘中聲聞以許實修故。許彼究竟。愚法未知實故則未究竟。今約後義故。以大乘終教唯揀愚法。就然此二意。下章舉終教斷惑文中自明。具如下說。又問。以始教正引愚法故。所設教門多似於小乘。今愚法既在所引中。始教何得不為能引耶。又終教所引二乘。是純熟高勝之機。非引愚法。今何言引愚法耶。進退有防。此云何通。答。今約終教已去。以揀愚法無實義故。在所引中非約終教引愚法也。以揀引二義別故。若爾者何故上雲三車引諸子乎。答。此通約三乘為能引。此通中間三教。何者。若唯始教。則愚法不在所引中。若唯終教已去。則不得為能引。由通約三乘教故。愚法既未出世。三車又為能引。是故上約能引故通約三乘。今約揀異故唯約終教已去也。又始教所引但引不定性人。以定性許出世趣寂故。今不敢言已去者。兼取頓教以圓教屬一乘故。今約三乘爾。為言師主大都以此記之趣講之也。 九。問。如實修四無量(文)此文意如何答。又折薪第一雲。故彌勒問經論下。言不能等者。以慈悲喜舍四心。通五教所修。教通五教之義。於三緣中。若眾生緣念假者。欲與其樂等。此義通凡夫。若法緣中緣人空。但有蘊等善要行法。以用教化。此義通小乘。若無緣中緣眾生。體空欲令悟入。此唯大乘。又大集第九雲。知諸眾生心性本凈是名為慈。觀於一切等如虛空。是名悲。斷一切喜中名為喜。遠一切行是名為舍。是通終頓。若離世間品明四心各有十義及圓融等。此唯圓教。今以如實修揀於愚法者。即終頓二義所明四心也。言無量者。俱舍雲。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准此釋。眾生緣四無量約凡夫。二法緣四無量約二乘也。法執上修四無量也。第三無緣四無量者。是唯約大乘。今如實修四無量者。三無緣四無量也(為言)。 十。問。若不信此法○無有此處爾者。法華開三顯一義直終教義。無差異歟。今終教法門不信此法者。此法引合意如何又法華意。更爾前羅漢果得程聖者應可得信法華。知彼人未得已證上慢類也。未證實果之故也。若實得羅漢果人。不信此法之無有此處雲經文也。爾者。此經意爾前之位。愚法二乘不許證羅漢果。爾者難辨之答。隨宜轉用可得意也。諸師引之如此。其證多之。今例同終教義引之許也加之。大品等引證之。大都彼經始教所依經故。終教當段難引用。今依便宜以義意轉。今終教義成也(為言)。 十一。問。普超三昧經雲。如此大乘中亦有三乘。即為三藏此文意如何答。此經文意。聲聞不知緣覺行體之故。聲聞人以緣覺法不可度人。緣覺不知菩薩六度修行故。以菩薩法不可度人也。是等愚法聲聞可雲歟。然菩薩於三乘行體實修實行處分明知見故。或以聲聞度人。或於緣覺度人。或說菩薩法度人也。此菩薩所說三藏。大乘中三藏名也。彌勒菩薩為補處大士五部輪說益眾生。即今如瑜伽力顯揚等論中所說三乘法門是也。 十二。問。不共般若即華嚴經歟。不思議經又華嚴經歟答(云云)智論第一百雲。問曰。若爾。法華經諸餘方等經。何法囑累喜王諸菩薩等此問意。以般若囑累阿難。以何意法華並華嚴經以囑累喜王菩薩等耶問也。此問答論文有二段文。第一文雲。有人言。是時佛說甚深難信之法聲聞人不在(文)此論文。以法華囑累喜王菩薩問答也。聲聞人不在者。至法華說會者。二乘根機緣純熟高勝之機故。皆是漸悟菩薩故。聲聞人不在釋歟。或又五千增上慢。皆廢座故云爾歟。又第二段文雲。又如佛說不可思議解脫經。五百阿羅漢雖在佛邊而不聞。或時得聞而不能用。是故囑累諸菩薩(文)此論文。上問華嚴含問之故。華嚴囑累菩薩之由答也。五百阿羅漢聾盲類。即是本會說相也尋雲。華嚴中。有或時得聞之類乎答。師雲。是未會說相也。其故。舍利弗引六千比丘文殊處至。然文殊對彼六千說十大法門。舍二乘名得菩薩稱道理。圓經不共表相故。雖聞而不信用事表也一義雲。或時得聞者。文殊順行經也雲料簡在之。師雲。此義難信用。又雲。問曰。更有何法甚深勝般若者。而以般若囑累阿難。而余經屬累菩薩此問意。抑何法甚深勝般若有。即般若經阿難囑累。今此法華華嚴等大乘經以囑累菩薩耶。其意難辨雲問意也。此問答論二段文在之。又第一段論文雲。答曰。般若波羅蜜非秘密法。而法華等諸經。說阿羅漢受決作佛大菩薩能受持用(文)此答意。法華是般若勝故菩薩囑累由答也。先問法華處答論文也。又第二段論文雲。複次如先說般若二種。一者共聲聞說。二者但為十方住十地大菩薩說。非九地所聞。何況新發意者。復有九地所聞乃至初地所聞各各不同(文)此答意於般若有淺深。七般若阿難囑累。華嚴是般若中尤甚深故名不共般若。不共說聲聞秘密要法也。是故華嚴菩薩囑累也是更有何法問。華嚴經菩薩囑累由問故如是答也尋雲。若爾者。今二段論文。一師以法華華嚴兩經先約法華答之。次約華嚴答之歟。上更有何法問答。約二師義。二複次得意歟如何答雲。一義雲。一師意義也。法華華嚴二經菩薩囑累由約法華約華嚴兩段分別答之歟一義雲。二複次也。第一師答法華不答華嚴。第二師答華嚴不答法華也師以先義可為正義師雲。論十地大菩薩者約行布釋之也。若約圓融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故。或十信終心作佛得果故。五位皆圓經為所被得意也。今論九地所聞。乃至。初地所聞。各各不同釋此意歟。 十三。問。今章雲。若言說大品等時。一音異解。得小果故有三乘者(云云)此文意如何答。破一音異解義。一乘小乘外。證有別三乘也尋雲。三乘外無別一乘小乘等者。彼所被師如何得心乎答。彼師意雲。如來以一音演說大品經。三乘機各異解得三乘果。然菩薩所知邊別結集是雲。一乘教。或二乘所知邊結集是雲小乘教也。然三乘異解皆同時邊。是結集。依此義名三乘教也若如此得意者。別三乘外。一乘及愚法小乘等有無之得意故。引此師義破之尋雲。若爾者。今師能破意。如何可得意乎答。大品經是為三乘各別一機。別說三乘教法之故。非一音異解義勢也。般若所得法門。同是無生空理。同於無生空理。三重不同。所被機又三人淺深在之。如來對此三機說三重般若故。非一音異解義也。若說大品一經之處。異解菩薩所知邊結集名一乘。或異解得小果邊結集名小乘教雲者。如何花嚴說會異解不得小乘果乎。若說增一經之時。如何異解得大果機無之乎。以之准知。三乘外別有一乘。又有小乘。是故一乘三乘小乘三宗各別事。更不可有疑者也。 十四。問。教理可知者。此文意如何答。教理准上殊勝門。又准上明二乘有三種中。第二二乘段可得意也其文雲。同是菩薩所乘故或俱是小乘故云。准此理融一乘合大乘。合愚法同回心也雲。此文意也。 十五。問。上明三乘有三種然只有二種無一種標釋不同。是何意耶答。一義雲。孔目章雲。二三通三二此文意二通三。三通二可得心也。若合二雲語勢三雲語勢通故。乘語便雲三也。是又復古記意也。彼記意。以本祖解釋為證也一義雲。第三段缺漏可得心。傳者誤此第三段書落歟。一義雲。第二段中別科。亦有三段。此三段中。第三段以。遠總科第三段也。遠列科第三段成也是總別兩異釋也。他師釋義有此例。觀經定善義第三在之。彼宗學者。可尋之無量乘者如何答。問答抄有釋略之。
融本末已下
十六。問。會融無二同一法界爾者。是同教義釋歟答。一義雲。同教義釋也。有二門已下。重以二門釋不二義也。第一門。三乘即一故不二也釋第二門一乘即三故不二也釋。次即不壞權已下。上二門重以道理釋成也。是故一三融攝體無二也者。上會融無二同一法界總標結歸也。一義雲。會融無二同一法界者。未是同教義。其故會融無二義。別教法門中。或總該萬有雲。或本來悉是彼一乘法雲。皆是會融無二義。而別教義非同教義也。是故會融無二言。即同教三一合論。難得意故。有二門已下。漸三一合論所因出兩門立也。即第一泯權歸實。即是唯別教也。第二攬實成權。即是唯三乘也。以此兩門為同教一乘所因也。次初即不壞權已下。唯別唯三所因以。全三一合論位。即名同教義釋成也。重意。此唯別唯三會融無二同一法界是同教一乘義也。此三別合論義非只融會無二釋強非同教義也。 十七。問。章雲。雖具存壞等此文意如何答。師雲。意存壞共盡非。於三乘存。一義終即盡。壞一義盡非次雖具隱顯雲。於一乘顯一義終不可盡。隱一義非不盡也。 十八。問。今章雲由此鎔融有其四句已下文。於融本末一科作四句歟。總一乘義一章總結歟答。一義雲。融本末內作之。第一問當科泯權歸實內第二句。攬實成權門第三句初即不壞權乃至。而不礙一第四句。是故一三融攝體無二也(文)意體無二非三非一。是故設同教法門。直得法體即同果海也若然當門中建立也。一義雲。今科四句。是即總一章總結也。第一句上分相該攝兩門也。第二句即分相中所引三乘。該攝中所融三乘也。第三句同教分諸乘融本末兩科也。第四句即上性海果分當是不可說義雲者是也(為言)師以後義可為正義(云云)尋雲。就第一義。抑今文至第四句雲。非一非三。如上果海(文)融本末一科內。何處直說果海乎。既上果海雲。是豈非指當是不可說文處歟。如何答(云云)。 十九。問。並如別說者。指何章疏乎答。師雲。起信別記也。
教義攝益第二略之 古今立教已下
二十。問。圓音章雲。四音義。略作四門分別。一舉義。二決擇。○初中有二。一謂如來能以一音。演說一切差別之法。所謂貪慾多者。即聞如來說不凈觀。如是等。乃至一切。故名圓音。是故華嚴經雲。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二謂如來一音能同一切差別言音。謂諸眾生各聞如來唯已語故。華嚴經雲。一切眾語言法。一言演說盡無餘○第二決擇者。或有說言。如來於一語業之中。演出一切眾生言音。是故。令彼眾生各聞已語。非謂如來唯發一音。但以語業同故。名曰一音。所發多故。名雲圓音。或有說言。如來唯發一梵音。名為一音。能為眾生作增上緣。令其所作感解不同。故名四音。非謂如來有若干音。或有說言。如來唯一寂滅解脫離相言音。名為一音。而諸眾生機感力故。自聞如來種種言音。故名圓音。非謂如來音有一有多。問。此上三說。何得何失。答。若別偏取。三俱有失。何者。初說但多。無一音故次唯一語。無多音故。後唯無性。非音義故。如實義者。三說合為一圓音義。何者。若彼多音不即一音。此但多音。非是圓義。以彼多音即一音故。鎔融無礙。名作圓音。若彼一音不即一切。但是一音。非是梵音。以彼一音即多音故。融通無礙。名一梵音。若此等音。不即無性同真際者。是所執故。非如來音。以彼音等。離作故。無性故。如響故。所以法螺恆震。妙音常寂故也(文)。 二十一。問。今章第一師。一音教者。彼圓音章三義中。當何義耶答。一義雲。菩提流支是一音異解師也。是故。今圓音章三中。當第二義也尋雲。若爾者。如何清涼。依菩提流支。立大小並陳義。當圓音章第一義也。依羅什三藏。立一音異解義。是當圓音章第二義也。如何。乃至圓覺疏抄等如是。准之答。皆是傳者誤如此雲也。今章並探玄記。皆一徹依菩提流支。立一音異解義事分明也。一義雲。人法影略也。答菩提流支略不釋大小並陳義。次舉一音異解法。略不出羅什三藏之故。人法互舉影略也。諸師如此。其例在之。若如此得心者。今菩提流支所立義。當圓音章第一師義也。一義雲。師雲。清涼廣盡諸家立教故。於一音教分兩重別。故委釋之。大小並陳。一音異解。不同在之。宗家略述十家故。於一音教。別不立二得。是故今章。一音教中。二師義合可得意也。或先舉菩提留支。略羅什義歟尋雲。若分者。今章雲。隨根異解。故有多種不同。此文如何可意得耶答。佛音遍陳大小。隨小機聞小乘邊。大機聞大乘邊。故隨根異解釋。全不可成相違也二依誕法師等問。或雲延法師。或雲護法師。或雲誕法師。今章如此三義。如何答。延法師者誤。言邊隨落也。護法師者書誤也。誕者本以可為勝也。 二十二。問。依楞伽經何文。立漸頓二教耶答。演義抄六雲。眾悟如日照等者。楞伽經中。有四漸四頓。今唯用一。彼經。大惠白佛言。世尊云何凈除自心現流為頓為漸。答中。先明四漸。後說四頓。漸。經雲。佛告大惠。漸凈非頓。一如庵摩羅果漸熟頓。如來凈除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凈非頓(此喻十信)二如陶家作略。漸成非頓三如大地。漸生非頓四如習藝。漸熟非頓(十向)上之四漸。約於修行未證理故。下之四頓。約已證理故。一明鏡頓現喻。經雲。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如來凈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凈界(喻初地至七地)二日月頓照喻。雲。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切色像。如來為離自心現流習氣過患。眾生亦復如是。頓為顯示不思議最勝境界(喻八地已上)三藏識頓知喻。雲。譬如藏識頓分別知自心現流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諸依。佛亦復如是。頓熟眾生所處境界。以修行者。安處於彼色究竟天(此喻報佛)四。佛光頓照喻。雲。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曜。自覺聖趣亦復如是。彼於法相有性無性要見妄想。照令除滅(亦喻法報前喻頓成。此喻頓照文)。 二十三。問。此四漸四頓。是約地前地上別論之。若依之立漸頓二教者。以地前為漸教。以地上可名頓教乎答。菩薩地前行行漸修非頓。亦漸名義以三乘等先小後大義成許也。以地前非可名頓教。初地已上。一行一切行。八地已上一切行一行等道理。義亦少對小乘。又其上既名頓。知是唯頓非漸義。即頓教為誠證(為言)一義雲。更假四漸名立漸教。假四頓名立頓教許也。更不假地前地上等義勢也。 二十四。問。遠法師者。是半滿二教師也。如何。今漸頓二教師中出之乎答。彼師實如難。雖立半滿二教。大乘二教。大乘中又立漸頓二教也。此邊且同誕師立教也。然此遠師誕師立教舉破之也五依護身法師雲。護身寺雲寺名也。 二十五。問。第四真宗教。第五法界宗。如何異乎答。第四真宗教者。專以佛性顯宗故限有情。第五通情非情一切境界也尋雲。真宗名通依正。佛性名局有情如何不名佛性宗。立真宗稱耶答。今真宗者佛性名真宗也。佛性即真故也六依耆闍法師等(文)師雲。是即耆闍寺雲寺得名也。 二十六。問。第三不真宗。第四真宗。更是法喻別無不同。如何異乎答。師雲。第三即約俗諦為一教。第四約真諦立一教也。更法喻不同非尋雲。第四第五。如何不同乎答。第五真諦中約不空法德。別立一教也問。南嶽大師意。立四教歟答。如問答抄。一特違至教失。二大無三藏失。三亂涉大乘失。清涼加一難。第四不名小乘難也。 二十七。問。干慧等十地者。其相如何答。干慧者。小乘五停心觀。總相念處。別想念處。是雲三賢。此位無漏聖慧法水潤干故名干慧也。菩薩住行向三賢雲干慧也。性者。暖頂忍世第一法雲性地。此位種姓定故。是通大小乘也。八人地。見道前十五心名八人地也。八人得名。見道十六心。八忍八智。以前十五心雲八人故。八忍雲八人。實八人七智也。雖然忍是道。以之為本故。且七智名隱也尋雲。若爾者。如何不雲八忍。名八人耶答。忍者以人為本。憂喜善要堪能忍無過人。是故人云事即忍義也尋雲。人修道之時。斷修惑歟。若斷入者。第十五心道類智忍。是迷理斷惑也。第十六心是迷理惑斷解脫道故。如何第十六心以。可入修道攝耶。未斷迷事惑之故。如何答。見地者。第十六心名見地也。是即修道初也。薄地者。欲界修惑前六品斷者雲薄地。離欲地者。下三品惑盡處雲離欲地也。已辦地者。四禪四無色九品修惑斷得已辨地也。辟支佛地者。此獨覺斷惑。異聲聞事。見修二惑習氣斷也。菩薩地者。歡喜等十地是也。佛地准之。 二十八。問。付天台立教。亦名頓教。亦名秘密教者。是化法中異名歟。又直如本宗所該。約化儀漸頓秘密不定等建立歟答。一義雲。化法中異名也。一義雲。漸教秘密教者。通四教。以聲聞不見聞華嚴見。秘密義增故。約增相名秘密教也。又干惠等十地三乘通。漸教之相增。是故約增相名漸教也。雖然。秘密漸教得名不通四教雲非也是約化儀。如本宗可得意耶問。雲法師。立四乘教。判一代教雲事。依憑有何處耶答。彼師立教判一代事。未見分明證。只依法華。釋四乘義之故。付之如何釋歟。 二十九。問。深密經三時教意如何答。初地外道無因。以正因緣法輪破之也。中時照法輪者。初時因緣法者執心。第二時般若智光以。畢竟皆空照故。雲照法輪也。第三時。初時說唯有。第二時說皆空。未顯中道。然於第三時。顯了立三無性及三性理之故。空者相持。以之名持法輪也。 三十。問。深密第三時。攝終教事如何答。師雲。深密是一代通依經限。不可屬法相經。相宗學者。認此性經強判有相宗教。今則不爾。此經是不空真如如來義說。全是終教義也。意彼經意。直許法性隨緣可得心歟。其例證。清涼唯識本頌以判明真如隨緣義。皆此意也(文)。
分教開宗以下
三十一。問。就法分教。○以理開宗此文意如何答。一義雲。就法分教者。如來一代能詮教法以為所依。此一代教法五教分別故。雲教類有五也。以理開宗者。就所詮義理。各各所當所立宗計不同分別。宗即有十宗也尋雲。若依能詮教法。立五教之故。增不至六教。減不雲四教雲者如何。探玄記中。雲以義分教類有五耶。此文無疑。不依能詮教。就所詮義開五教見。若依所詮義之故。宗有十宗者。以義分教故。教可立十教。何乍雲以義分教。釋教類有五耶。若又以義分教故。教立五教者。以理開宗故。宗可立五宗。何作釋以理開宗。雲宗乃有十乎答。自元詮三乘義名三乘教。詮一乘義名一乘教也。依教法雖立五教。五教即非不依所詮一乘教義。如來一代教法五教攝屬。所依所詮義異分之也。探玄記以義分教類有五釋。皆此意也。喻以多賀波賀利布尺寸量如。所量布如來一代教法如。能量多賀頗賀利。所詮義理以一代教五教判屬如。探玄記以義分教。能量多賀波賀利邊出。今章就法所量布邊出之也。下約理以分教結。是多賀利出也。但同約所詮義理。分宗教者。依何道理。宗增雲十。教減雲五乎雲難。同約所詮義。五教之時以義分教。所詮義斷惑證理無邊取也。此斷惑邊望一代斷。教類不可過五教。是總只法門道理差別邊望立五教非也。次十宗之時。以理開宗者。總所立法門所崇差別付立之也。別不依斷惑證理一邊。若望斷惑者。先小乘六教宗不同。更不可有之也復古記意歟尋雲。抑此義付。以法為所詮教雲事。其證如何答。四無礙辨中。法無礙辨者。能詮教法也。義無礙辨是所詮義也。以此義為證據也一義。師雲。就法法義者。是所詮義雲法也尋雲。下以理開宗義理。如何異耶答。上法者是所詮總名。下理者所詮中別義也。喻就所詮義。八識總心名如。心是八識總名故。今法雲得名。即是此心也。眼耳鼻等一一差別道理顯。是則別別道理也。今以理開宗雲此意也。意斷惑證理無邊望。五教建立故。教類不可過五。以此義雲法。是所詮中通稱也。然斷惑證理邊一教。此一教中部計不同各別義義以。建立法門道理差別顯然也。此所崇宗趣付十宗建立也。小乘一教開六宗此意也。此即所詮中別義也尋雲。法雲所詮通稱雲事。是何依憑乎答。起信論雲。一者法。二者義今雲法者是所詮通稱雲事。以此文為證也。是豈以能詮教為法耶尋雲。若爾者。十宗時義理者。是所詮別義歟答。爾也。 尋雲。若爾者。探玄記雲。以義分教。教類有五(文)此文即就所詮別義分五教雲事歟。既於一師釋。今章就通稱分五教。探玄記就別義分五教雲事。自語相違似。今章約所詮別義。即有十宗者如何。探玄記約別義立五教乎。如此釋義進退難辨如何答。於法界有二重。一能詮法名。所詮義名。是如四無礙辨。探玄記義者。約能詮所詮相對法義釋之故。總所詮皆名義也。能詮法名故也。二於所詮法中立法義意。所詮通稱雲法。所詮別義雲義也。起信論一者法二者義說等如。今章就法界教釋皆意也。下約理以分教結釋。是如玄記釋可得心。能詮所詮相對法義就釋故。對能詮法所詮皆名義也設以義分教釋。或約理分教釋。於所詮中總別相對。內釋理付五教分雲非也。就所詮總言五教分。就所詮別義開十宗也。今章依此義釋之。能詮所詮相對時。能詮名法。總別共所詮義名也。玄記約此義。雲以義分教類有五也。 三十二。問。圓滿教得名。通同教歟答。爾也尋雲。若爾者。上五圓教標列下簡別時。後一即別教一乘(文)此釋圓滿教名。不通同教乎答。就本出之計也。 三十三。問。今章雲。中間三者○三乘教也。始終頓三教。皆可名三乘教耶答。今章爾也尋雲。清涼大師。終教已上一乘釋。總三乘教義不共許之。爾者。師資相違如何答。師資不同。各依一義。今章主心。中間三教皆三乘教。清涼後三教一乘。宗密禪師。頓圓二教一乘雲。三義不同也。然今三人所得故。三乘教雲事。古來有二義。一義雲。法華已前諸楞伽。勝鬘。凈名等經中。說一乘道理雲事。三乘中菩薩乘見解望說之。菩薩直解了一因一果實理。三乘三果各別執心無之。是望菩薩所知。一因一果一乘大道也。清涼至菩薩終教已上一乘釋也。雖然。聲聞緣覺更不辨之。此二乘不知望。猶三果各別執滯。宗家望此邊。三人所得釋也。兩師名存邊邊一義。表裡差別也。是故或雲三乘。或雲一乘。不可為相違歟難雲。如此者。望二乘自分。未知成佛實理故。永定永無小執更無改。爾者更是存三義。泯二道理無之。抑深密等存三。可有何差異乎答。深密經等意。三中菩薩乘。於二乘起永定永無見解。判定性無性不成佛義。是故三乘共終三果各別極執起也。然終教已上教。二乘自分小行不知菩薩行。於菩薩者。三乘共一因一果皆成佛道知故。始教不同也一義雲。法華已前。終教所依凈名。楞伽。勝鬘等經中。對三乘說一乘故。二乘即聞此一乘道理。三教不同是虛說也信受。如來真常如理三乘一性平等平等也覺故。約教皆會。約理皆會。此兩重一乘。爾前二乘皆悉信受故。依此一邊道理。清涼終教已上一乘釋也。依之。大疏一雲。終頓雖即泯二異前。而對三顯一。曲巧順機釋此意也然此二乘。法華已前。不知小行成佛因。大行非己分思。或不知小果即成大因。其故法華已前。陶練未極故。尚有小乘執心。於行果兩重一乘。信解難成立。昔小乘相殘。三果別執心中浮也。此所浮三界別執面影邊約。章主以此皆以三人所得釋也。今至法華。更無如此疑。是故平等大會一乘也。是以嘉祥大師釋雲。昔說大周為小果。今指小果為大果釋此意也。如上所引說是上大品經。並普超三昧經等是也問。頓教大乘意。立言說否答。師雲。可立言說也(如常略之)。 三十四。問。空門為始教之義。深密經第三時通歟。如何答。梅尾一義雲。彼經第三時教。不見阿賴耶。不見阿陀那等者。八識王所差別。能薰所薰等義空也說故。以此等尚可攝空門為始之中也。此等空。是遍計等空非。直依他可法故說。熏等悉皆即空說故也。但今依不空義屬終教。是傍說一義。非實義歟。探玄記通依此等義故。第二第三時教共始教屬也。 三十五。問。始終二教得名。依何道理耶答。法鼓經雲。一切空經是有餘說。唯有此經是無上說依此經立始終名也尋雲。若爾者。如經說如何不雲有餘無上教。雲始教終教乎答。直名有餘教者。小乘又有餘說。為亂此義改。名始教也。若直名無上教者亂彼圓教之故。改名終教也。 尋雲。始終二教得名。尚以難辨。若有餘言亂小乘者。小乘又佛法始也。如何不名始教。若又無上言。亂圓教者。圓教是佛教終極故。如何名終教雲難勢有之。若爾者。始終二教得名。未說相亂之過。爾者如何答。始終二教者。源楞伽經漸教本立之。漸教中始終故不通小乘。終不通頓圓也。但楞伽經漸教雲許二教難立故。引法鼓經空不空二義。於漸教中。建立始終二教也。 尋雲。楞伽漸教言。法鼓經始終教言。以何道理。不通小乘乎答。楞伽經。四漸建立。是菩薩教付分始終故。始言不亂小乘。其上法鼓經空為始者。彼經雲。摩訶衍經多說空義(文)爾者。不可取小乘空義。是摩訶衍者是大乘故也。 三十六。問。正立五教事。依何經論立之耶答。一義雲。先依深密三時教。立小始終三教也。此深密三時。楞伽漸始二教引合。第二第三時。是漸教中不同也。此第二第三時漸教外。第四立頓教也。此上華嚴圓滿修多羅經文引。第五立圓教也一義雲。正五教所依本論。即是起信論也。其故彼論依言真如中。空真如不空真如兩門有之。此空真如中。生空真如一分付立小乘教。二空真如義付立始教也。又依不空真如義立終教。依絕言真如道理立頓教。真如生滅兩分不分一法界大總相法門之義付立圓教也。彼雲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故今章五教。皆就真如理立五教也。是以今結釋時雲此約理以分教耳。皆此意趣也。 尋雲。若爾者。如何總標段。五教之時。雲就法分教乎答。一義雲。就法法者。真如理直雲法也。結釋約理髮教以。總標釋配當心得。以理雲法事分明也。次若就法義如下卷中別辨者。所詮中就總別相對法義中法一義辨五教。下卷中在之(云云)若爾者。此義心若就已下文。不順當章別義故。下卷。今章約真如理分之故也問。兩義中。後義意。依起信一論立五圓教者。如何上華嚴經以圓滿修多羅文立圓教。依楞伽四頓立頓教。深密第二第三時並法鼓經空不空義依立始終教等。皆是別別經論依立五教見。何必可依起信一論耶答。上諸經等。皆是五教得名顯為引證據計也。正說五教事。即是起信一論(為言)是指事料簡也(云云)問。所詮中總別相對法義付。就總體法立五教。依差別義立十宗雲者。約理以分教結釋。如何可得心乎答。大都如上記。今釋能詮所詮相對法義望。所詮分總別共名義也。以能詮名法故。以一切所詮可名義歟。是折薪記料簡也。師主。以此義可為正義(云云)探玄記以義分教會釋。同之可得心也尋雲。今上就法分教結釋時。約理以分教釋。其後若就法義如下卷別辨等雲。此若就等別義以分五教。下卷見。爾者當段約理結之。下卷約法分五教故。上卷下卷分教差別歟見答。約理分教了簡如上。若就法義釋。上卷下卷別義非。今所詮中總別相對法義約。開五教十宗。就中約所詮法分五教事。委下卷所詮差別中有之問也。更別釋非。爾者。上卷下卷。一徹約法分五教可得心也(為言)問。指事料簡意。以理開宗理者。真如理歟答。爾也。空真如中生空真如一分付。小乘六宗立也。自第七至第十難之。可心得也是故。十宗差別。皆依真如理也問。總別相對法義約。下捲雲。約所詮法雖分五教不同。約差別義無開十宗義。若爾者約法義開宗教事如何。下卷中指同耶答。指事心若就法義。法義者。法即義得心歟。總所詮通雲法義。於所詮中總別相對法義非。若折薪意。當章若就法義等下卷指事。於所詮中總別相對法義內。約法分教事。下卷具釋也讓也。義邊約分十宗事指同非尋雲。若爾者。如何雲若就法義耶答。雖雲法義。意取法也。乘語勢雲法義歟。
一我法俱有宗以下
三十七。問。今章雲。我法俱有宗。此有二。一人天乘抑今十宗建立者。是就佛教門。可建立之。以非佛教。如何屬佛教宗耶答。今人天乘者。是一向梵王等所說。五戒十善等以。人天乘教名非。今章十宗內。人天乘教章。是佛成道最初。為提謂等五百價人三歸五戒等說。以此等為人天乘教也。所詮同是如來金言也。更即非凡人說。豈不屬佛教宗耶尋雲。靜法寺惠苑。立四教之時。立迷真實執教。清涼破之時。交以邪宗破。然今人天教。立限佛說事。今章都所不見也。既我法俱有雲。人天乘教中。豈不取凡人所說十善五戒等耶。答若凡人所說十善五戒等。非佛說故。今十宗內不取之。是故交邪執過無之。但清涼有此執故。我法俱有中。不出人天乘教。 三十八。問。今章雲。彼立三聚法抑三聚之義。是積集義歟。如何答。聚集義也尋雲。如何以無為可名聚耶答。無為有三無為。三種合集名一無為。猶有聚集義也。 三十九。問。抑於我有幾種類耶答。我有三種。一即蘊我。即是凡夫我也。二離蘊我。是外道所計我也。三非即非離蘊我。即犢子部所計我也尋雲。凡夫我。外道我。利鈍不同如何答。外道我利根也。外道最利故。蘊體一一推度。更五蘊我即無之。是故我是離蘊有之計也。重意。蘊中不見我。是利根故也。 四十。問。於外道所計離蘊我。可立大小耶答。爾也。我大小有三重。一大同虛空我。二旋轉身中我。三隨身不定我也尋雲。彼二義意如何答。旋轉身中我者。我量即是極微量也。此我如極微。六根旋轉。五蘊主宰。令成大我也。是更非即蘊。次隨身不定我者。所詮我大小者。人身量不同依也。若人五尺有。我又又可五尺。若人一丈。我即可一丈等。如此可得心也。 四十一。問。今章雲。立五法藏此中於無為如此立藏名耶答。藏者收義也。一無為言處攝三無為也。是故云藏歟。大疏一雲。今總收一代時教。以為十宗。第一我法俱有宗。謂犢子等。彼立三聚。一有為。二無為。三非二聚。非二即我。又立五法藏。謂三世為三。無為為四。第五不可說藏。我在其中。以不可說為有為無為故。然此一部。諸部論師。共推不受。呼為附佛法外道。以諸外計雖殊皆立我故鈔四雲。第一宗中先立理。謂犢子部等者。等取餘四部。謂此道所計中總有五全或一少分。言五部全者。一犢子部。二法上部。三賢胃部。四正量部。五密林山部。故總為五部同計。言一少分者。泰法師雲。更等取經部中根本經部。不等末經部。以本經部亦執有勝義我。非即非離即計菩薩出離生死。故名勝義(文)。
二法有我無宗已下
四十二。問。薩婆多等意。於三世法體。許生滅義歟。如何答。昔兩寺共。於法體不許生滅義。於功能許生滅雲。東大寺。近代聖禪僧都之比。學者評議雲。於佛教。乍雲有為因緣法。爭設雖體也不許生滅義乎。若一向不許生滅者。如何異無為法耶。改談之也。當時三井寺計。如昔於法體無生滅雲傳難雲。兩義共不明。若於法體有生滅雲者。如何光疏雲此宗諸法體皆本有四相於彼但望用說耶。若當世東大寺學者。如何會此文耶。若於法體無生滅雲者。如何薩婆多論雲體非常故用亦無常耶。爾者。三井寺學者。如何會此文耶答。三井學者。體非常故文會雲。攝用歸體故。雲體非常故也。意以用生滅攝法體見。體即有生滅。是用不離體故也。次東大寺學者。會四相於彼但望用說文雲。俱舍論二十三。頌曰。何破用云何無異者。便壞有雖未生滅。此法性甚深也又雲。許法體恆有。而說性非常。性體復無別。此真自在作(文)此經部破薩婆多也。如外道說自在天作世間問。一雲。謂能生能長心心所法故。為處是能長彼作用又雲。此宗諸法體皆本有四相。於彼但望用說。非體論頌疏第一雲。依薩婆多宗。法體前不可言生。但生其用耳已上准此等釋。諸法生滅約功用論之。於法體中。更不可有生滅見。三井義順歟。又雲體非有故。用亦無常此釋順東大寺義也大疏雲。二法有我無宗。謂薩婆多等。彼立諸法不離色心。或立三世無為。或分五類。皆無有我。以無我故。異外道計抄四下雲。疏二法有我無宗等者。○今初。言等者。等取餘二半。謂此計都有三全一少分。謂一一切有部。二雪山部。此即上座部。宗輪論雲。同說一切有。故亦等取也。三多聞部。宗輪敘多聞部雲。余義多同一切有部。並不立我。計法有實故。言少分者。化地部末計。彼雲。過去未來並皆實有。亦有中有。一切法所知所識故名有法無我。
三法無去來宗已下
四十三。問。過未無體現在有體用義大乘如何異耶答。過未無體義。大乘更無異。就現在有體用義。大小不同也。今法無去來宗意。現在上體用者。俱是體用即實有也。更不可雲似法之故也。大乘心。現在上體用者。依他如幻似有。更不可談實有。差異不待言也(為言)大疏一(文)雲三法無去來宗。謂大眾部等。說有現在及無為耳。其過未之法。體用俱無鈔四下雲。三法無去來宗。謂大眾部等者。先標宗。說有現在下釋。而雲等者。等取六全一少分。謂。都七全一少分。同有此計。一大眾部。二雞胤部。三制多山部。四西山住部。五北山住部。六法藏部。七飲光部。宗輪論敘制多·西山·北山雲。余義多同大眾。敘法藏亦爾。敘飲光雲。余義多同法藏。故上七部。類同此計。言一少分者。取根本化地部。彼雲去來世無現在無為是有。北京素公雲。以前義故。四分律法藏部義。及四阿含僧祇律。大眾部義。並是第三法無去來宗也(云云)。
四現通似實宗已下
四十四。問。說假部經部成實三部。三科相望。判假實一同哉答。說假部意。三科相望。在蘊實。在界處假也雲事。如今章。次經部成實意。必非三科相望義。只明假實不定義計也。雖爾。俱出現法上。通假實之義。即當章現通假實義不違。是故章雲。成實論等經部師。亦即此類。結釋此意也尋雲。成實。經部。假實不定一義同也可云乎答。成實論意。元是數論師弟子故。入佛法後猶外道習。教論師四微能造四大所造義立也。爾此師意。四微是能造故。以之為實體。四大所造故。以之為假法也。假實不定義。經部師弟子故順此義。建立能造所造相對。假實談成實別義也。次經部論師意。以四大為能造。以四微為所造也。雖爾。依能造所造。不可分別假實也。設能造所造極微見邊。即是細實也。此能造四大種。所造四微。和合所成。似和合法。雲假法也。重意。此能造四大。所造四微。名八事也。此八事位。即能造所造俱是極微極微望。所造四大種極微。即是假法心得也難雲。若爾者。經部成實兩義。假實大不同也。何以清涼大師。釋其成實論雲入佛法時。經部攝故耶答。總當章現通假實中。似實談有三義不同。一說假部意。約三科論假實也。如今章。二成實論意。約能造所造論假實也。約三科不論假實也。三經部師意粗假細實義也。不依能造所造。不約三科也。雖爾。經部。成實。於似實義門不同現通假實道理。三義更不同無。是故合三師。為當門建立也問。經部師意。於三科無假實分別義雲事。道理難辨。其故。俱舍論光記第一雲。毗婆娑宗。蘊等三門。皆是實法。經部所立蘊處是似。唯界是實。今論主意。以經部中說略一聚言。許蘊是假餘二是實。此等釋豈約三科非分別假實耶。若爾者。經部師意。不可限粗假細實一義見。如何答。師雲。如難勢。他師解釋分明也。雖爾。自宗祖師解釋。如此解釋未見及也。若論藏之中。正如此分明有之者。清涼當門下。約三科如何不釋經部師所立。而可舉粗假細實一義哉。知自宗意。經部假實不定義。以粗假細實一義。為正義雲事。但於他師解釋者。於經部種類繁多也。爾者經部別師中。如此一義有之歟問。今章釋光師釋合。約三科定假實事。三義不定也。三義各別道理。如何心得耶答。今章在蘊可實等意。上卷私記末雲。四現通假實宗。謂說假部等。彼說無去來世。現在世中。諸法在蘊可實。在界處假。隨應諸法假實不定者。界處門中。依緣積聚故名為假也。其蘊門中依緣不積聚故名實也。所謂依緣即是十八界也。依即所依六根。緣是所緣六境。即是六塵也。識乃為能緣也。此六根六境六識三種積聚。名為十八界。若有缺一法時。則不成界處義故。然此三法積聚。而無界處自體故。名為假也。所謂積聚。但是體積聚也。非是義積聚。喻如聚立樹木乃是稱為林。亦如兵陣等。皆名為假也。界積聚義。亦復爾也。但是諸法各別積聚。不是一法自義積聚。界名為假也。所謂義者。如一色質礙性中則有青黃眾多色名為義積聚是也。若就蘊門中。亦有積聚義。故名曰四蘊。若爾者。蘊中亦有積聚義者。已同上所明界處積聚。則應名為假也。然何故在蘊門中。名為實乎答。約其蘊門而說假實所以者。今且自色蘊中。雖已積聚一切諸色而成唯一質礙之性。遂不交涉於自余異蘊性也。又如青黃赤等諸色。雖有種種差別。而但涉徹自一質礙性故。唯是約自義積聚。不是各別他法積聚故。雲在蘊門中名為實也。又基法師宗輪疏雲。以依積聚。緣亦積聚積聚之法。皆是假故。雖積聚假義以釋於蘊蘊體非假。無依緣故。義林章雲。聲名句等若在處等體非實有。以說依緣有積聚故。若在蘊等便實。雖有積聚。不說依緣名蘊故在蘊可實等今章釋隨此。私記意誠易知。是故更不恐繁引之也。說假部約三科分別假實事。道理委悉。如上私記。次光師蘊處是假等釋心。十八界是根境識三。各別開之。法數所有悉盡可一二直說故。十八界雲實也。蘊處界三科法門。俱是十八界略說。少分合成十二處。多分合成五蘊也。蘊處是略說聚集故假法也。十八界是廣說直說故云實也。次光師疏許蘊是假等釋者。三科同雖積聚義。蘊不攝無為故。是假法也。界處是攝無為故。雲餘二是實歟。是故則界處法門實也。蘊法門假法也或一義雲。五蘊是三科中略中極略也。極略而聚集故盡法相至極也。望之雲實法歟。十八界是廣中廣故云實。十二處是廣之中略故云實也。蘊是略中略也。是以雲假也(為言)尋雲。若爾者。十二處。是望界者略說。如何不雲假耶答。略中略說五蘊。廣中略說十二處望蘊即假。略中略故。處是廣中略故也此光師釋料簡。即是私安立。更不可定量。一向推臆度也。退本宗學者可尋之問。於假義。幾義談耶答。假者。一因緣假。二聚集假。三相對假也。此中今章界處假義。當相對假也。因緣假者。小乘中無之。葯是聚集假。非相對假。是故云實歟尋雲。假雲事即空也雲事歟。又有法位雲假歟答。師雲。假者如無釋也爾者。一向非空無義問。經部。成實假不定假。今三種之假中是可何耶答。 問。一切器界等。皆極微所生也雲事。其相如何答(云云)合出十五子。如是展轉生一大地。皆名有實(云云)。 問。今章雲。四現通假實已下文意如何答。在蘊可實。在界處假。是說假部。約三科別假實義也。次隨應諸法雲已下。是成實能造所造相對假實為。經部粗假細實假實兩義釋文也。一義雲。隨應諸法假實不定。上約三科假實不定也雲說假部心結可得心也(為言)。 四十五。問。成實論師。即經部耶答。一義雲。不爾。成實論師。是曇無德部所攝。南山等御釋心也。其故。探玄記中。於當門中。成實論及經部別師釋。此文分明。經部別師成實論師可各別見。既以及字。顯二論師別故也。若爾者。准此玄記釋。今章文。成實論等經部別師亦即此類可訓也。一義雲。清涼即釋其成實論○入佛法時經部攝故故。成實論師是經部別師也雲事。更不涉余義。但玄記成實論及字。經部別師。有兩類不同故。以及字等類經部兼也。是以今章雲成實論等經部別師。知此釋是成實論師。即經部別師之可攝師主以此義。可為正義(云云)大疏一上雲。四現通假實宗。謂說假部。就前現在之中。法在蘊為實。在界處為假。其成實論。經部師。即是此類抄四下疏四現通假實宗等者。一全一少分。一全即說假部。一少分即末經部。以根本經部是第一宗攝故。其成實論。先是數論弟子。以所造為能造。後出家入佛法時經部攝故。三藏雲。經部細實而粗假。假實義同故。現通假實攝。此說假與一說說出世別也。此謂欲真諦中皆有假實。蘊門明義是實者。實即積聚故。界處門明義是假者。體假積聚故。今疏雲其成實論。即是少分末經部也尋雲。成實本師。數論外道意。以所造四徹為能造意如何答。抄四下雲。自在黑姓拘式。見大論難受。略抄七十偈。此婆羅門。初入金耳國。以鐵葉腹。頭戴火盆。擊王論鼓求僧論議。因諍世間初後有無。謗僧不如。遂造此七十論。申數論宗。王意朋彼。以金賜之。外道欲彰已令舉遂以金七十標名○梵音不同耳。梵雲僧佉。此翻為數。數即慧數。數度諸法根本立名。從數起論。名為數論。論能生數。亦名數論○言二十五諦者。准百論雲。從冥生覺。從覺生我心。從我心生五微塵。從五微塵生五大。從五大。生十一根。神為主常覺相處中。不壞不敗。攝受諸法。斯則五大亦為能生(文)成實論。隨本宗故。順彼數論師一義。四微能造義成。
五俗妄真實宗已下
四十六。問。俗妄真實義。約三科心得乎答。師雲。爾也。苦集二諦所攝。三科皆是虛妄也。滅道二諦所攝。三科是可真實也尋雲。小乘教意。前十五界唯有漏故。佛果位後三界也。若爾者。佛果位豈具可具三科耶答。如難佛果位不可有前十五界。是皆有漏故也。是故果位只後三界有之。設具雖不備之。既十八界中三界故。滅道所攝之十八界可雲也。意界法界意識界雲是也。此三界是十二處中。意處法處二處當故。十二處中意處法處果位被屬故。滅道二諦所攝十二處可雲也。此二處者。五蘊中四心當也。除色法一種計也。此四心是滅道二諦所攝五蘊可心得也問。滅道二諦所攝蘊處界。皆是真實法體也雲者。上第四宗心在蘊可實在界處假釋義。法門義勢。前後相望。剩是前第四義是勝。今第五宗即似淺略。如何其故。蘊是實法雲義不可然。苦集二諦所攝蘊亦是虛妄也。如何雲實耶。界處是假法也雲義。又不可然。其故。界處滅道二諦所攝界處。即是可實法。如何雲假法乎。殊界處是攝無為。無為法豈是假法耶。進退未盡理說故。第四即淺。第五即深。爾者。淺深次第故。最有其謂。 四十七。問。俗妄真實宗意。說出世部等者。等何部耶答。內等非外等歟難雲。清涼大師雲。五通小大(文)疏雲。說出世部等。此等字等取中論一半向前釋給。爾者。今此師心既雲等。准知等中論一半見答(云云)大疏一上雲。五俗妄真實宗。即說出世部等。謂世俗是假。以虛妄故。出世反上抄四上雲。疏五俗妄真實宗等者。以世俗是假假故妄也。出世為真。非是假故。是實也。少似中論一半向前(文)。
六諸法但名宗已下
四十八。問。於一切諸法上所假立名分實有也可云乎答。爾也付之。若爾者。於法上所立名。全是實有。全是法執也。何以法實有義。通初教始釋耶答。法上假所立名實有。經名下所呼顯世間出世間法體全是空也。如此義。略有為空無為空等義順。是故通初教始問。此通初教之始者。此諸法但名宗故。即是始教初門也雲事歟。將又此第六宗。初教初般若空門鄰雲事歟答。二義俱在之。疏一上雲。諸法但名宗。謂一說部等。一切我法但有假名無實體故(文)抄四下雲。疏六諸法但名宗等者。則顯出世亦假名耳。故云一切我法。亦如中論。若有世間即有出世間。既無世間何有出世間等(文)。
七一切皆空宗已下
四十九。問。清涼大師。第七雲三性空有宗。今雲一切皆空宗。如何不同耶答。當章意。方便漸漸引向真理故。說熏等悉皆即空故。第三時所建立, 依他如幻法。皆空自性攝。今雲一切皆空也。是故大乘法師應理圓實宗皆今章第七內當也。今至結釋。雲如般若等者。深密經第三時等也如何得意。今章第七是廣也。深密第二第三合雲皆空宗故也。清涼第七是狹。限第三時故。疏一上雲。七三性空有宗。謂遍計是空。依圓有(文)抄四下雲。疏七三性空有宗者。即是大乘法師所立應理圓實宗問。小乘教內。廣開六宗不同者。於始教內依深密第二時立一切皆空宗。同依彼第三時教。如何不立三性空有宗。兩師互舉一邊。不義理耶答。小乘教中。約教者望斷證次位故為一教。約崇尚者。違諍多故。宗六宗建立也。大乘中別無違諍故。宗教無不同。是故宗家第二時為本。攝第三時熏等即空義。清涼第三時為本。遍計空一義。第二時皆空宗攝也(為言)。
八真德不空宗已下(宗家清涼)不同
五十。問。清涼大師。第八雲。真空絕相宗。今章與得名空有遙不同也。今章第七皆空宗。清涼第八絕相宗。更無不同如何答。今章第七皆空宗唯遮非表。清涼第八絕相宗。跡下兼顯顯理故不同也。是故今章第七始教。清涼第八頓教故。非討論也。次今第八門真德不空義。清涼第九空有無礙義。同是終教義故不同無。爾今不空宗者。空不空相對。第七第八不同也。總終教中有二門。一不空義。二空有不二事理平等義也。此中不空義。真如不空一義。空有不二事理融攝平等義邊不顯。是故今章不空宗為第八。相想俱絕為第九也。直顯真性故。又頓教中總可有二門廢立。一拂跡下理顯。二直顯真性義。不見佛跡邊。然清涼拂跡下顯理義以為頓教。事理平等空有不二義以為終教故。頓教為第八。終教為第九也。設宗家意。頓教中拂跡一義。終教事理平等一義相對時。頓教淺終教可深。又清涼終教中不空一義。頓教中直顯真性主\義相對時。終教淺頓教可深也。若爾者。其時清涼如今章可次第也問。淺深義如何可得心耶答。大都常途五教次第。可依此道理也。終教事理平等淺。頓教直顯真性可深如是所望義不同故。終頓二教次第前後不定也問。終教不空義事理平等義。二門既各別也。如何不分二宗不同耶。頓教中拂跡義。真顯真性義。二門亦不同也。如何不立二宗別耶答大疏一上雲。八真空絕相宗。謂心境兩亡直顯體故(文)抄四下雲。疏真空絕相宗。即是大乘法師勝義俱空宗(文)又雲。然此十宗。前六全同大乘法師。大乘則有八宗。七名勝義俱空。八名應理圓實。即以法相為應理圓實。法性為勝義俱空。今回七為第八。八為第七(文)私雲。慈恩勝義俱空者是第二時教當也。應理圓實是第三時教也。清涼約妙智三時故。大乘法師第八回為七。即深密第三時即妙智第二時教也。第七回為第八。即深密第二時妙智第三時教也。頓教唯拂跡邊即深密第二時教。尚不及彼第三時教。爾今疏應理上。真空絕相建立。拂跡下合顯理故。三性空有宗深。雖然尚拂跡為本。合顯理故。終教事理平等義不及也。是故頓教終教深。今章以直顯真性義為頓教故。尚事理平等義深。況不空一義耶。依此理故。終教淺頓教深也。
九。相想俱絕宗已下(宗家清涼兩師不同)
大疏一上雲。九空有無礙宗。謂互融雙絕而不礙兩存。真如隨緣具恆沙德故抄四下雲。九空有無礙宗等者。謂互融故。有是即空之有。空是即有之空。語空必攝有。言有必攝空。故曰互融。言雙絕者。有即空故有絕。空即有故空絕。言不礙兩存者。不壞相故。有即空而有不泯。空即有而空不亡。真如隨緣者。上言空有。容濫但有故。說真如即空。空即真如。又異但凝然。故云隨緣。非無不變。具恆沙德者唯法性宗唯非空寂而已。上皆實教中義。如前立教中辨。 五十一。問。十宗七八九次第兩師不同。依何道理耶答。宗家空不空直顯真性三義次第依故始頓次第也。清涼法相無相性相無二三義次第依故始頓終次第歟。
十圓教已下
五十二。問。於圓教中。有四法界等義。所崇尚隨又不同也。如何於圓教。不分四宗不同耶。其上既分別教圓教不同。漸頓二機隨亦可不同。如何不為二宗耶。一於初小乘教者教即廣(含六宗別故)二於始教中教狹(回心直心不同故)宗即廣(含回心直心不同故)三於終教中教即狹(真如不空教事平等教不同故)宗即廣(宗家以真如不空義邊事理平等義收故也。清涼以事理平等宗收不空真如故。宗即還攝諸法門之故廣也。教即狹者於教中真如不空義事理平等義不同故)四於頓教中教即狹(拂跡下顯直顯真性義不同故)宗即廣(宗家以直顯真性義拂跡顯理義攝故也。清涼以拂跡宗兼攝盡直顯真性義故也)五於圓教中教即狹(同別二教義不同故)宗即廣(以圓具德一宗攝四法界及同別義故也)所詮於始終頓圓四教。皆有始終兩門故。於一教中自有權實。於宗中總為一教。不分權實故。宗還廣也。爾大小相對。小乘教即廣宗即狹。今大乘意。教即狹宗即廣事。宗教相望義。不一準事。太不明如何答。小乘中。一教中所崇尚不同故。宗分六宗。今大乘中。一教內崇尚故多。是故宗又不同。於一教中。無違諍故也。教必不依崇尚故。始門終門合為一教。宗即約所崇尚故。當教中所宗一門。是故宗即無不同。上於後四教難勢重重。教時合始終為一教故。以教為廣勿論也。雖有始門終門。於彼四教。未立八教為四教故。知教廣宗狹雲事。理在絕言也。殊於圓教中立四宗。或不立二宗雲事。誠於圓教有四法界及同別不同。圓教中。所崇尚只一事事無礙法界故。余法界殊非所崇尚。是故宗即無不同。教雲時不依所崇尚之義故。四法界。及同別等義。合為三教也同別無礙為一圓教釋等祖師之趣此意也。大疏一上雲。十圓融具德宗。謂事事無礙。主伴具足。無盡自在故。抄四下雲。疏十圓融具德宗。廣如義分齊。 五十三。問。以此十宗。相攝五教事。如何答(云云)大疏一上雲。然此十宗。後後深於前前。前四唯小。五六通小大。後四唯大乘。七即法相宗。八即無相宗。後二即法性宗。又七即始教。八即頓教。九即終教。十即圓教(文)師雲。師意第三無去來宗通大乘雲。順大乘過未無體故也。 五十四。問。乘教開合者。乘教二共開合歟答。師雲。此章有三科。第一教開合。上諸師立教會也。第二以教攝乘故。就教開合乘。第三又約教本末相收義明。是教開合也。問。乘教者如何答。師雲。一義。乘是所詮。教是能詮也。一義乘是約機。教即約法也問如此於乘教開合。是何所表耶答。上為欲知真金。先舉銅赤。欲知真金五教十宗故。先舉銅赤諸師立教也。然既諸師立教知畢。次立五教十宗矣。今乘教開合上。諸師立教總相會通也。第一會一音教師。第二會屈曲平等二教。第三會四乘教。第四五會天台四教歟。 五十五。問。本末鎔融唯一大善巧法者。此文心如何答。一義雲。上四字。約本末圓融義。總為一教也。下六字。總如來一代大小諸宗。皆是如來大善巧實語。更無二教。約此義總為一教也。於清涼御釋者。別無二種。如來一大善巧義以為一教也。 五十六。問。本教中。可攝法花同教義乎答。於法華本有二重。一攝末本。二所歸本也。初攝末本。是末教中可屬。次所歸本是合別教中可攝也。所演是全別教故也。法華攝於余經歸華嚴故釋此意歟。大疏一上雲。第四總相會通曲分為二。先通會諸教。後會化儀前後。今初。諸德立教各自所據。今雖立五。亦會取諸說。略有五重。一或總為一。謂唯是如來一大善巧攝生方便。一音所演。則前之二師立一音者。不失道理。二或開為二。此更有三。一對小顯大。初是半字。後四皆滿。則無違二藏等言。二對權顯實。則前二是三乘。後三為一乘。則不違法華四乘。三者又三四二教。雖則泯二異前。對三顯一。曲巧順機。後一直顯本法一向不共。如智論說。此同印公平道屈曲。三或分為三。初一小乘。次一三乘。後三一乘。或唯後一是不共一乘。智論指此以為不共。大品等經。共二乘說故。此三亦順四乘抄三上雲。第四總相會通中。文多易了。隨難則釋。言三者又三四二教雖則泯二異前者。三即終教。四即頓教。此之二教。俱一乘。故云泯二。則異前始教存三乘也。而言雖者。雖明一乘。由是對三顯故。同前二教亦入屈曲之數。則前四教皆屈曲收。後之一教方是平等。故順印公。此三亦順四乘者。初一小乘。次一三乘。此二皆是三乘教攝。以初小乘即三乘中之小乘故。後三是一乘故為四乘也(文)問。以乘攝教之義。如何不作之乎答。無之。義自有之問。絕相一乘下。如何不云云云乎答。頓教中。無法相差別故。云云不釋也問。如以意等(云云)此約始教(文)爾者。八意一乘。不通終教已上乎。若不通。如何上同教一乘種類中。舉此八意證一乘乎答。此八意一乘。性相通論故。一乘義以諸教配屬時。以八意屬始教無失。總此八意一乘合說密意顯了二重故。通終教及圓教之條勿論也。 五十七。問。小乘中三。始別終同。以俱羅漢故爾者。以有入寂由。如何不釋始終同義耶答。小乘中三俱入寂故。其義亦不遮也。今章出一邊計也問。始教中三。始終俱別。以有入寂故彼教意。不許始別終同義歟答。若約不定性之類者。可有始別終同義也。今約定性故。雲有入寂故也。 五十八。問。終教中三。始教俱同並成佛故(文)爾者。可有始別終同之義耶答。復古記一雲。三終等者。始同者聞般若同觀性空故。終同者。並成佛故。探玄又有近異遠同三。謂。初以三乘方便引之。後同以大乘令得度等。名力士經大般若等諸大乘教。於中雖有權實不同。皆具三乘。以約始終一類此世定故。如是說者則終教自具四句。一始同終別三。同聞般若等故始同也。皆為三人所得故終別也。以終教亦收共教三乘故。二始終俱別三。以大品等通說三乘法。通益三人則諦緣度別。是三法始別也。通三人得益是終別。雖有權實。皆具三乘此世根性定故。未過八萬劫等未回心故。三始別終同三。終此世根性異。未至無餘位。不發心。須說二乘引令入道。諦緣度不同始別。又以八六四二萬十千劫醉三味酒始別。酒消然後覺終同也。四始終俱同三。始同聞同觀也。終同者以許回心作佛也師雲。之講說此記之趣問。終教同教俱是始終俱同。約理平等故。今同教始終俱同。約四法開會故不同也。彼陶練一乘機類之類也問。諸教相攝兩門意如何答。初門中於圓教中。唯一圓教者。是約普眼機自證所知。以實映權即方便相盡也。是故不見余教也。次或具五教等者。是從三入一之類故。一一經前四教。其後入別教。故云或具五教也。其上同教者。三一合論故。同別教含別教。同三乘含三乘故。三乘及別教以所具初不可類之。十重唯識總具十門。亦同教說釋。准之可會之。師雲講說正義次頓教中唯一。終教中或一。始教中或一。是皆當教當教。自分自分當機也。是直進類。頓教中具四。終教中或三。始教中或二。是皆回小入大機也。非直進類。各望當機當機。當教已前教以入。當教攝方便也。次以末歸本義。准之必可見之問。是則諸教已後。是一章總結歟答。爾也。上所明諸教差別總標唯一大善巧法結歸也(為言)問。本末句結成網雲釋意如何答義宛第三雲。釋曰。諸教本末句結者。應成六句。謂。一小乘唯相。二頓教唯性。三法相宗要多性少。四終教相少性多。五空宗中非性非相。六圓教中全相全性。是以性相相參。六句交織。故云結成教網。以此攝化不墜含靈故。雲無不周盡。故此經雲。張大教網。置生死海。度人天魚。置涅槃岸。此之謂也(文)師雲。以此記講之。是故今記置也。
建武元年六月七日記之 華嚴宗靈波
五教章見聞鈔上卷第四
教起前後已下
一。問。教起前後者。初說後說前後歟。時通一代前後歟。
一代前後歟
二。問。本教末教者。化儀歟。化法歟。 三。問。章雲。初者謂別教一乘○即佛等爾者。今此文心。見六成就等之義歟。 四。問。于海印定中。同時演說。已下文意如何。 五。問。密跡力士經。初轉法輪時。通益三機者。三機共聞四諦法輪。得各別自果可云乎。 六。問。彌沙塞律者。是指何律乎。 七。問。如彌沙塞律說○乃於鹿野苑而轉法輪(文)爾彼鹿園法輪。是第八七日說也。如何同時異處之中。此律可出乎。 八。問。四分律者。今指何文乎。 九。問。薩婆多論者。指何文乎。 十。問。興起行經者。指何文乎。 十一。問。正見本經。成道第二年。度五人今何雲十二年乎。 十二。問。今此有人解者。章主可依用乎。 十三。問。自下總結也。爾者。唯結第二時處俱異歟。將又如何。 十四。問。章曰。或前後故者。可有第二七日已前說三第法歟。 十五。問。所引經論之異說。可和會歸一意耶。 十六。問。縱雖見聞有異。而其中可有正否耶。 十七。問。當段前後者。其相如何。 十八。問。十門次第。是淺深次第歟。 十九。問。第一始終聞小類中。如來在世一代之化儀。始終聞小之義明。如何出滅度後諸部異說證之乎。 二十。問。第九始終頓圓中雲。從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說一字(文)此文是何意乎。 二十一。問。第七○阿含施設者。何乎。 二十二。問。如華嚴經同教中說者。指末會攝比丘會乎。廣指華嚴經中同教義歟。 二十三。問。出現品。依本起末本者。是以同教一乘為本歟。 二十四。問。又如上所引。三乘與一乘同時說者等雲。或又如法華中回三入一乘是也○等雲。此文心如何。 二十五。問。第十門中。雲見上諸教並是無盡性海等然者此性海者。究竟自在果歟。將約緣形對果分歟。 二十六。問。娑婆如是化身所居土。即是穢土也。以何道理此處即華藏世界證耶。 二十七。問。說思惟行因緣行等雲。此意如何。 二十八。問。今章雲不動道樹等。文意如何。 二十九。問。娑婆與本樹等處者。小乘大乘。共木樹草坐成道歟。如何。 三十。問。在凈土中所得經數。幾計有之乎。 三十一。問。安養世界。界內外中。何土乎。 三十二。問。今章。主異中主者。說主教主中是何乎。 三十二。問。圓教意。三世間。皆是十身教主也。聲聞等及國土說等。是說主即教主非乎。 三十四。問。第四眾異者。此文意如何。 三十五。問。同生異生之類。於可有幾不同乎。 三十六。問。佛境界之境界分齊者。所緣二種境中是何乎。 三十七。問。末會六千比丘。是權為。轉為中何乎。 三十八。問。唐本章不同如何。 三十九。問。所依定。一乘三乘。其不同如何。 四十。問。位異中。結通十方義。如何。 四十一。問。今章位異者。一乘位。行布圓融二位。共異三乘談明歟。又舉圓融一位。
簡三乘差別位歟
四十二。問。行異以下。文意如何。 四十三。問。圓教中。施設法門時。正以事相顯法門施設歟。將總無量圓融事。圓教事異三乘雲事歟。 四十四。問。本會三種緣起。受何師口決。如是心得乎。 四十五。問。若以神通以下。文意如何。
一。問。教起前後者。初說後說前後歟。時通一代前後歟答。今章前後者。總華嚴是根本法輪故。最初頓說。更無餘說。諸餘教法。隨機故。更是華嚴已後說。 二。問。本教末教者。化儀歟。化法歟答。本教者約化法。又約化法者。一乘無量教法本如此故。之本教為。約化儀者。一代諸說雲本教也。末教者。若約化法者。無法如是故。是故名末教。若約化儀者。三乘小乘經等。華嚴根本法輪後說故云末教也(為言)。 三。問。章雲。初者謂別教一乘。即佛(文)爾者。今此文心。見六成就等之義歟答。今章六成就中。有四成就。今初即佛者主成就也。第二七日者。見時成就也。在菩提樹下者。是處成就也。先照高山者。是眾成就也。信成就及聞成就者。通諸經故。不出之歟。爾今一乘不共。即是成就也(為言)。 四。問。于海印定中同時演說。已下文意如何答。此已下文。是約十玄釋也。同時演說十十法門。主伴具足。圓通自在者。同時具足門也。該於九世十世者。十世隔法門也。盡因陀羅等者。帝網門。則於此時並同時緣現。微細相容安立門也。何以故卷舒自在故。在於一時者。一多相容不同門也。此卷即舒舒又即卷者。是諸法相即自在門也。已上六玄門既釋成也。次。何以故。同一緣起故者。是前所因。緣起相由出也。次。無二相故者。所因法性融通義出也。問。今同時異處外。別可有異時處義同時同處義乎。答。師雲。異時同處義。可有之也。如本業經是也。此經菩提樹說故也。梵網經者是異時同處義。次同時同處義。不可有之。 五。問。密跡力士經。初轉法輪時通益三機者。三機共聞四諦法輪。得各別自果可云乎答。聞諦緣度三因。得三果差別也(如問答抄)尋雲。若爾者。探玄記第三。引密跡力土經已。三轉四諦通達三機(文)此文無諍三乘各別。不分三因。同聞四諦。得三果其上今章雲。大品經雲。佛初在鹿野苑。轉四諦法輪無量眾生髮聲聞心。無量眾生髮獨覺心。無量眾生髮菩提心說。若爾者。依准今大品說。密跡力士經三乘得三果雲事爾者如何答。 六。問。彌沙塞律者。是指何律乎答。彌沙塞律者彌沙塞者梵語也。此雲化地部也。此化地部中。有經律論三藏。此三藏中。律藏總名雲五分律也。是故今既但不雲彌沙塞。加律一字。知彌沙塞部中有三藏。其中律藏之一分。現流布五分律雲也。 七。問。如彌沙塞律說○乃於鹿野苑而轉法輪爾彼鹿園法輪。是第八七日說也。如何同時異處之中。此律可出乎答。第二七日。郁鞞羅聚落。提謂等五百價人為說三歸。以此可為今證也。鹿園法輪者。總同文故來也。師雲。問。若爾者。何故探玄記第二雲。依五分律八七日如何會通乎答。五分律第十五卷受戒法中。有此等文以繁廣故。要取引之。釋迦菩薩。至於樹下。成等正覺時。起此所郁鞞羅聚落有林。樹下初順逆觀十二因緣。爾時世尊身有風患。摩修羅山神。取梨勒果奉佛。受食之風患即除。於此樹下。七日受解脫樂(章雲佛初成道等者是)過七日已。遊行人間。時有五百價客。其中有二大人。謂提謂與波利也。即有樹神。勸此二人。以蜜和□。令供養佛。時四天王同時奉缽。佛以此缽受彼□蜜。為二大人授二歸。未有僧故。佛則咒願有二偈。示教利喜。是第二七日也。然後至一樹下。方食□蜜。跏坐入定。七日受樂(是第三七日也)過七日已。到文鱗龍王所。坐一樹下。王奉食。佛即受食已入定。受解脫樂(是第四七日也)從三昧起。到郁鞞羅斯那聚落。入村乞食。時斯那婆羅門家須闍陀取缽盛分奉佛。受食已。為彼女授二歸。後還菩提樹下跏坐。七日受樂(是第五七日也)從三昧起到斯那舍。次第受彼婦斯那姊妹之四人食。各授二歸。此六人處應經五日後。還菩提樹下跏坐七日(是第六七日也)從三昧起。到阿豫婆羅尼□類樹。其中路受女人酪。即授二歸。食已於尼枸類樹下。七日入定(是第七七日也)從定起作此念。我所得甚深微妙。智者所知。非愚所及爾時。梵王來詣佛所。三請殷勤。第三請時。如來受之。佛觀世間。最初應度郁頭藍弗阿蘭迦蘭天空中告終。欲度五人。往鹿野苑。乃至陳如處三轉十二行法輪。五人悉得應果(已上取意)准此。第二七日。為提謂波利授二歸。作無願故。今章欲明專與一乘同時之義。獨指此時略說歟。探玄記。指梵王三請之廣說時。故云八七日歟問。為欲取同時義。獨指第二七日者。彼郁鞞羅聚落。今何雲鹿野苑哉答。實如來難。量今約終舉之。據正轉法輪處。明異處之相有何過乎。
或六七日後說等事
八。問。四分律者今指何文乎答。彼律第三十一卷受戒犍度之所說也。釋迦菩提樹下成正覺也。七日端坐受解脫樂。從三昧起。受二賈客□蜜。即咒願二歸後。坐樹下七日受樂(是第二七)出定即受樹神呵梨勒果。亦坐樹下。七日入定(是第三七)已上三七。並在菩提樹下。次從三昧起。往郁鞞羅村。受婆羅門食。在離婆那樹下。從禪定起。如其次第。即受郁鞞羅村婆羅門姊及男女食。並前三七總成五七。第六七日往文驎龍王宮。入定受樂。從三昧起。到阿瑜婆羅尼拘律樹下。跏坐思惟。我今獲此法甚深難知。微妙最上尊(已上三十一卷自下三十二卷)時梵天王。遙知如來心中所念。到佛前白言。唯願如來說法。世尊受請已。梵天沒身不現。時世尊復作此念。我今先為誰說法。阿蘭迦蘭垢薄利根聰明有智先為與說法。而命終已經七日後。作此念。郁鞞頭藍子利根。為與法說。而昨日命終。爾時世尊。觀五比丘。往鹿苑為說八正道四聖諦等(云云取意)問。如所引四分律文者。至第六七日後。而佛不即說法梵王請法。因此勸請。始觀所應度者。經種種觀機。後往鹿苑。爭可卒爾說法。必先方便誘引。可經數日者也。例如薩婆多論。何與五人安居一時。或三人乞食。二人聽法。(等文具如下引)明知如彼論所說。漸次誘引。至八月八日方始說。以度五人云事故。資持記下三(僧儀篇雲)二月八日成道。二月十五日涅槃。四月八日降生。八月八日轉法輪。○轉法輪日者准四分。成道後。五十六日。梵王方請(四月初五日一小月故)尋至鹿野。四月調機(八月初七日二小月故過此說法即八日也)或有經說。成道後過六七日說法。○皆不可定(已上)是則上舉薩婆多論成道轉法輪兩日。即會同四分故。知四分律。作是六七日後方起言說三義之事。資持證雲五十六者。從二月八日。至四月五日。首尾合論。別有五十八日。然今除成道日。又二月之間。應有一小月故。一日減則成五十六日也。次下注云。二小月例可知。既律家之人師。如此會同。定有其謂。次雲。何雲或六七日後說。如四分律哉。
及薩婆多論事
九。問。薩婆多論者指何文乎答。此論釋十誦律。總有九卷具題雲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彼第二捲雲。佛初得道。於七七日中。游諸法門。及觀眾生。初七日入喜法門。第二七日入樂法門。第三七日入諸解脫。第四七日游入大舍。第五七日入逆順觀十二因緣。第六七日重複遊歷前諸法門。第七七日觀諸眾生應受化者(已上)即此文歟問。如此文者。七七日間。入三昧觀見機宜。來轉法輪。明知七七日後方說法雲事。如何答。戒壇和尚雲。四分多論影略互顯之。四分六七日內。唯唯受解脫樂。不舉所入法門名體。而多論六七日皆明定名。故四分釋家。即取多論。解四分定。又多論第七七日。非是入定。但觀諸眾生應受化者。明知。如四分律雲。第六日入定受樂。從三昧起。其後觀機。往鹿野苑度五比丘也。故今章主得此意。同引用之。歸一意也(云云已上)問。四分多論。大有二別。一四分即第六七日後。梵王請法。多論則第六七日後說法度五人。是多論至八月八日。方始轉法輪故。上所引多論。雲應受化者下。即續雲。問雲。佛三阿僧祇劫。習菩薩行。為成佛道。度諸眾生。何故四十九日游諸法門。而不度耶答曰。佛先安身而後度彼。是故游諸法門以自娛乘。令身心調適後度眾生。又為憍陳如五人根未熟故。又為佛法尊重故。詳而後說。又為滿梵天王本願故。梵天王本願。成佛時要先請佛轉於法輪。是故待梵天王請而後說法。過七七日。佛即生念令梵天王知。爾時。梵王屈伸臂頃。於色界沒來至佛所。請轉法輪。佛受彼請已。然後觀諸眾生誰應度者。○唯先五人應食甘露。是故詣彼鹿園欲度五人。佛與五人安居一時。或三人乞食。二人聽法。或二人乞食。三人聽法。○爾時五人雖未得戒。而剃髮著袈娑。與佛相似。六年樹下給侍菩薩時。儀式已。今爾不適今日。安居九十日。常為說法。施戒生天及陰界入種種異法以調伏之。爾時佛與五人前三月安居。過安居已至八月八日。得入見諦成須陀洹。爾時始名轉於法輪。授於前人同論文。交上具明佛誕生。成道。轉法輪。入涅槃。四日。可見之。准此大異四分。今何判歸一意哉答。實如來問。逆會通之趣。但慈恩大乘法苑第一雲。然律及薩婆多傳雲。過六七日。梵天來請。方乃說法嘉詳法華義疏第四雲。律中及薩婆多傳。過六七四十二日方說(已上)諸師一同之定判。各有所以歟。但至律論有二判也。難者實有二別。而六七日入定受樂。則律論全同故。一往判歸一意歟。具如上抄思之問。慈恩嘉祥。並雲。薩婆多傳者。只是非薩婆多論故。行事鈔上(十門中第十門)舉可引用之正經中雲薩婆多論(並傳已上)會正記。第二(台堪述)雲注林傳者。准舊解雲。即開西江東師資傳梁僧祐撰。凡五卷。故下雲。薩婆多師資傳是也若是今亦指此傳歟答。
或七七日乃說等事
十一。問。興起行經者。指何文乎答。折薪雲。或七七如與起行經者。當讀此經。即無此說。後讀出曜。方見此文。故出曜第八雲。佛受二賈客食。咒願已。爾時世尊七七四十九日。默然不說法。內自思惟。欲使前人自來請受。時摩竭人民。聞菩薩已成佛道。晝夜懇惻追念如來等(大疏亦指興起行經乃依今章由失檢對致誤書經各爾已上)問。出曜經有二十卷。是竺佛念譯。即賢聖集也。然彼第八卷中。亦無此文。爾者。高祖並先德指之有違如何答。
或八七日乃說如十誦律說事
折薪雲。當檢十誦。亦無此說故。大疏卻指○五分八七。然五分律所說。還與四分大同。乃六七爾。疑兩所皆失撿對問。若依此釋改十誦名。可書五分乎。而五分律既出同時異處誦。總無出於說時。此等疑如何會乎答。
或五十七日後說如大智論說事
折薪雲。智論雲。如多寶佛。無人請法故。便入涅槃後化佛身及七寶塔。證說法華經一時出現。亦如須扇多佛。弟子本行未熟。舍入涅槃留化佛一劫以度人。今是釋迦牟佛得道後五十七日。寂不說法。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眾生縛著。不如默然入涅槃樂是時諸菩薩。及釋提桓因。梵天王禮請。佛為眾生。鹿林中初轉法輪(文)。
經十二年事
十一。問。正見本經。成道第二年度五人今何雲十二年乎答。大乘法苑珠林第一。引菩提留支說雲。十二游經。成道竟一年不說法。經十二年方度五人(已上)全同當章之所引也。折薪雲。十二游經雲。佛以二十九出家。以三十五得道。從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坐樹下一年(即一年不說法)二年。於鹿野苑中。為阿若拘鄰等說法。五年。乃至。舍利弗。便得須陀洹。歡喜即還。為目連說。亦得初果。六年。須達與太子祇陀為佛作精舍。作十二佛圖寺。七十二講堂。三千六百間屋。五百樓閣乃至十二年還王城中。為父王及釋迦種說法釋曰。據此經。初一年不說法。從第二年至十二年。說法度人。今文雲十二年方度五人者。恐十字是第字。合雲第二年方度五人一義雲。經十二年。遊方化人。其中最初度五比丘故云爾歟。例如上引彌沙塞律。雲。七日後。於鹿苑而轉法輪。委如上抄。可見之。有人解雲。乃至同之事。 十二。問。今此有人解者。章主可依用乎答。一義雲。折折十二游經從四月八日至十五日為一年者。乃僧□之年。非歲時之年。古人錯會歲時之年。則進退皆失。何者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止有九十八日故。進非五十個七日。退非五十七日。而章引彼會釋。似失檢對。而大疏雖雲大同。亦失辨對。今對經文。顯然易見。先能進退之難破。尤有其謂歟。一義。戒壇和尚雲。今章大意。為明末教隨機差別不同故引用之。縱雖有異說。何必遮破之乎。故大乘法苑第一雲。智論雲。初成道竟五十七日。佛不說法。有人解雲。即五十個七日。與十二游經一年不說法同全同當章也。此有人即嘉祥歟。故彼法花義疏第四雲。於三七日中者。第二明思惟時也。彌沙塞律雲三昧七日。此與十地論同。○此經明過三七日方說。律中及薩婆多傳。過六七四十二日方說。十二游經。成道竟第二年方度五人。則一年不說。智度論雲五十七日不說法。或可則是五十七日。或可是五十個七日計近一年。與十二游經相應。適緣見聞。不須會也(已上)案此等釋。慈恩似寫嘉祥。賢首似寫慈恩法師一同也。定判何勞進退之諸難哉。
以此等教。當知三乘等事
十三。問。自下總結也。爾者。唯結第二時處俱異歟。將又如何答。雙結二門也。自初至或前後故者。別結時處俱異。是可屬第二時處俱異門攝也。次是一乘法下。雙結同時異處。異時異處之兩門也。問。次上所引妙經四分等。並唯明成道後初說小乘之事。何通立三乘乎答。上總引六經。未必別標三乘小乘多分寂初得小乘之證文也。但其中或大乘教說小乘事。或亦可有大乘經說大乘事。隨機異聞。法應爾故。爾通結雲此等教當知三乘等者是也。 十四。問。章雲或前後故者。可有第二七日已前說三乘法歟答。不爾也。此是時處俱異中。或三七。或六七。乃至一年不說法等。如是前後不定故云前後也。問。余可准知者何乎答。上未略舉二問。其外若異時同處。若同時同處等義門爾也故准知也。 十五。問。所引經論之異說。可和會歸一意耶答。法寶俱舍疏第一。具引諸文。大同今間。彼師正義。佛成道竟。只七日中受解脫樂。三七中思法觀機。四月調機乃說法如是述竟。即會異說雲。四分律六七日者受解脫樂時。法華經三七日者思惟法時。出曜莊嚴經七七日。五分律八七日等。通思惟法時。智論五十七日。梵王請時。婆娑四月者。調五比丘根。時有經半年者。以六月故。十二游經一歲者。以經一夏。律及受歲經以夏為歲故次破諸師雲。自古經律論師皆雲見聞有異也。意說。佛在世時。隨眾生機威德不同。或見多日後轉法輪。或見小日後轉法輪。今詳。不爾。釋迦如來八相成道。示有父母妻子生日出家成道。為五比丘轉法輪日。大小乘說。理合皆同。如說經行遠近觀樹等事。容有異也。佛神境力入定之相事難知故但定賓律師飾宗中。亦破寶師義。還成古能見聞有異之義。既是諸師異論。難一定歟。雖然。案章主意。可同賓師之說也。 十六。問。縱雖見聞有異。而其中可有正否耶答。今章主意。遂機末教故。任其當機告於正說。約何機宜可判正不哉但法華玄贊第四雲。諸經說佛成道已後說法時節各各不同。此雲三七日。彌沙塞律三昧七日。與十地經同。為令眾生增愛敬故。律及薩婆多傳過六七四十二日方說法。梵王來請。憍陳如等根方熟故。又有說雲。夏安居後方度五人。十二游經。始成道後。二一年方度五人。智度論說五十個七日不說法此皆諸部宜見不同。未可和會。然今解者大乘以法華為正。此說通行四諦法輪故。三七日若唯說大乘法輪。十地為正。第二七日說十地故(文)。
決擇前後意第七已下
十七。問。當段前後者。其相如何答。今章前後者。是一代前後也。上章教起前後。前後者。最初頓說。前後說合也。是故兩章前後義各別問。上章一乘三乘前後差別如何答。上章意。一乘是唯前無後義也。三乘是亦前亦後義也尋雲。三乘亦前亦後者。諸經相望一代通互亦前亦後義有之歟答。不爾三乘第二七日所說是亦前義也。第二七日以後所說三乘是亦後義也。諸經相望。互非作前後也。一義雲。今章前後。上章前後。更不可有差別。今章本意。上章前後決擇合之。總自計前後義更無不同歟。 十八。問。十門次第。是淺深次第歟答。第一至第五者。是淺深次第也。又第六至十者。是又淺深次第也。若初始終聞小。第六始終聞三對。第一淺第六是深也。是故十門皆淺深有二重不同可雲歟。第一始終聞小。第二第三兩門始小後大也。第四始漸終頓機。第五是始終聞頓機。小始終頓四教相望。論一一淺深也。第六是始終聞三。第七始三終同(分諸乘中機也)第八始三終別(雖本末中機也)已上二門。是同教中二機之入門不同也。第九第十兩門。始終聞別機也。是華嚴普法正為。就中第九是始終聞因機。第十始終聞果機。第六始終聞三之中可含始終頓三教也同是三乘故。四門於圓教中。於同開二門。於別開二門也總意。彼五門淺深。是除小乘始終頓圓四教中。亦重論淺深也問。此十門如何相對乎答。初三門小乘三乘以相對也。四五兩門。是漸頓相對也。六七八三門。即三乘一乘以相對明之也。九十兩門。即是因果相對師之講說之趣。 十九。問。第一始終聞小類中。如來在世一代之化儀。始終聞小之義。明如何出滅度後諸部異說證之乎答。如來滅度後。小乘異執紛紛。更不信大乘之義舉在世始終聞小義顯也可思之。 二十。問。第九始終頓圓中雲。從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說一字(文)此文是何意乎答(抄三上有釋)鈔三上雲。有雲。佛無色聲。總有五義。一遮過顯能。二真俗二諦。三傳古非作。四悲願所成。五本質影像。初者為遮過患故云不說。非顯實德故。說非無。如十卷楞伽第八雲。如來不說墮文字法若人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經即妄語。佛性論第二雲。如來無有色聲粗相功德可得。兜率偈雲。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此上皆顯有過失之色聲。則佛非有。無過失之色聲則佛非無。二真俗二諦者。真諦離相故明無說。俗諦隨機故非無說。仁王觀空品雲。若有修習說聽即無聽無說如虛空。法同法性。一切法皆如也。三傳古非作者。謂佛所說但是傳述古佛之教。非自製作般若論雲。須菩提言。如來無所說。此義云何。無有一法唯獨如來說。余佛不說故。四悲願所成者。謂佛所有無盡三業應眾生者。皆是曠劫悲願為因。順眾生感非自所有故。說佛果無有色聲。然即以此為他為自故亦有說。下文雲。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以本大願力。顯現自在法。亦此意也。五本質影像者。謂佛三業平等。普應無彼差別影色聲故說非有。然即與彼差別聞見。為增上緣。因質有影故說非無。下經雲。諸佛無有法。佛於何有說。但隨其自心謂說如是法。由上五義會諸聖教。說默無礙。皆悉有理。然上五義。刊定記有而引文雜亂。今上所引。頗為改易。所以疏不引者。以不出楞伽二因故。謂初一即緣自說法。自所得法即是證道。證法在已離過顯德。次三緣本住法。本住即古先聖道。二即所證。三四即教道。傳古非作者。即古先聖道。悲願所成即兼因果耳。其本質影像。但通相說。本質無者。順自所證故。影像有者。順古聖人。即體用故。故云宗通自修行。說通示未悟。不出此二故略不明但引不說之文即知有不說之義耳。小有異相故今敘之。上雖說默之由。皆兼有說之意。故思益第三雲。如佛所說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聖說法。若聖默然。何謂說法。何謂默然。答雲。若說法不違佛。不違法。不違僧。是名說法。若知法即是佛。離相即是法。無為即是僧。是名聖默然。又善男子。因四念處而有所說。名聖說法。於一切法無所憶念名聖默然。斯皆正說之說。心契法理。即不時耳。明非緘口名不說耳。余門可知(藏教所攝竟文)師至講今章不說一字之字之時。依彼鈔釋義之趣講之。是故雖繁為憶持。師主義廣說此文畢問。今此抄。佛色聲之義。皆是頓教中意歟。將通始終二教歟答。頓教中五義歟。師雲。要不可限頓教。傳古非作等義。大乘已上。何宗不可遮之故也。隨義可配屬教也。疏一(上雲)八從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說一句。○九此上諸門盡通三除十上之九門。隨處隨時重重無盡皆無前後。後之二門。正是華嚴境界。融取前八。亦不離華嚴之用鈔三雲。八從初得道等者。即寂莫無言門。謂涅槃。楞伽等經。皆有此說。涅槃二十六云云。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具足多聞。大般若四百二十五雲。我從成道已來。不說一字汝亦不聞五百六十七雲。眾生各各謂。佛獨為說法。而佛本來無說無示。凈名第一雲。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上所引經。但明不說。未出不說所以。若楞伽經兼出所以故。第三雲○大惠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何因說言不說是佛說佛告大惠。我因二法故作此說。云何二法。謂緣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作如是說。云何緣自得法。若彼如來所得之法我亦得之。無增無滅。緣自得法究竟境界。離言說妄想。離文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謂古先聖道。如金銀等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世。若未出世。法界法住。如趣彼城道○偈雲。我某夜得道。至某夜涅槃。於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緣自本住故。我作如是說。彼佛及與我。悉無有差別。有雲。佛無色聲總有五義○文如上所引書故略之。今此緣自得法。及法住者。是寂莫無言門建立也。然上所引五說五義者。不出緣自本住兩門釋故。二門既頓教故。知是五義皆是頓教意。但師主心不爾。彼五義隨義可屬五教也。 二十一。問。第七○阿含施設者。何乎答。阿含者。是梵語。此雲凈教也。雲意佛若對小機直說大乘者。即彼法不信故於大乘分別說小乘者。小根即歡喜信心增緣勝見心即清凈也。所詮此所說小乘法。小根心令凈教。故即反凈教也(為言)。 二十二。問。如華嚴經同教中說者。指末會攝比丘會乎。廣指華嚴經中同教義歟答。師雲。廣指華嚴經中同教說歟。其故今章雲。皆依一乘無盡教起等者。當依本起末門。即今經佛日初出照大我高山邪定眾生等照等文是文順歟。今章雲。是故諸有所修皆迴向一乘者。即指末會攝比丘會也(云云)是即攝歸本義也。是故廣依本起末。攝末歸本義。通指可意得歟。一義雲。限末會攝末比丘會也但唐本如法華經同教中說文。無之。師主以前義。可為正義(云云)大疏一(上雲)二。依本起末門。此有五類謂菩薩說大。二為緣覺。三為聲聞。四為善根眾生。五為邪定。如出現品日照高山及三千初成喻中廣辨。其相皆明先大後小。約法名從本起末。以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故。十八本二皆大乘出故。約機各是一類之機。非約一機前後大小。三攝末歸本門者。依無量義。初時說小。次說中乘。後時說大。故法華亦云初轉四諦深密妙智。雖後二時三一不同。皆先小後大。四本末無礙門者謂初舉照山王之極說。明非本無以垂末後顯歸大海之異流。明非末無以歸本。故本末交映。與奪相資方為攝生善巧(文)。 二十三。問。出現品。依本起末本者。是以同教一乘為本歟答。師雲。爾也。其故法華於一佛乘義文相。更無異說故也。 二十四。問又如上所引。三乘與一乘同時說者等雲。或又如法華中回三入一乘是也等雲。此文心如何答。章雲。又如上所引○說者等者。上三乘同時異處義以。今次上皆依一乘無盡故起也。文釋也。次今章雲。又如法華中等者。法華回三歸一義以。今章次上是故諸有所修皆迴向一乘句釋。師雲。唐今第八門。如會三歸一一句無之。此處妙法華經說言在之。然同教中說之言無之。 二十五。問。第十門中。雲見上諸教並是無盡性海等一然者。此性海者。究竟自在果歟將約緣形對果分歟答。師雲。當章今文相等。約緣形對可心得也。設約緣形對果。具德難思不可說釋。不可有相違也。
施設異相第八已下
二十六。問。娑婆如是化身所居土。即是穢土也。以何道理。此處即華藏世界證耶答。晉經第一(世間凈眼品)雲。如是我聞。一時佛摩竭提國寂滅道場始成正覺。其地金剛具足清凈眾寶雜華以為庄飾上寂滅道場始成正覺其處重轉釋時。其地金剛釋。故知此寂滅道場。即華嚴之中末剎也雲事問。第二雲。爾時。佛神力故。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文)。六種十八相震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覺。遍覺。等遍覺。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踴。遍踴等遍踴此經文心。既今寂滅眾會震動。即華嚴世界。六種十八相震動釋故。知華藏本剎。娑婆末剎交徹雲事問。經第三(盧遮那品三)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即於面門及一一齒間。各放佛世界塵數光明。所謂。寶幢照光明○如是等一一光明。各有佛世界塵數光明。以為眷屬。一一光明。照十方佛土微塵等剎。彼諸菩薩見此光已。得睹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文)此經文心。微塵數他方菩薩。見此光明已。今此寂場之說處。即蓮結藏莊嚴世界也見。說是華藏世界即娑婆故。如是說之歟問。以何知得乎。第一雖雲其地金剛。本剎即末剎義也雲事。如是常住不壞土雲事歟問。第四經雲。佛子當知。此蓮華藏世界海。金剛圍山。依蓮華日寶王地住。彼有一切香水海。一切眾寶遍布其地金剛厚地。不可破壞。出生一切眾寶。又能明照一切世界(文)此經文真華藏本剎釋文也。既金剛義釋時。不可破壞釋。知是金剛者是常住堅固義也雲事。今此本剎經文以。上第一經其地金剛經文照。本剎即末剎雲事。道理極成歟。隨清涼大師。其地金剛者。唯凈土釋。意本剎即雲事也。更不有異論也(已上師口說以如是記之畢)。 二十七。問。說思惟行因緣行等雲。此意如何答。疏雲因謂自所得智。緣謂所化之機上行是能行行。即是行用也。下行即所行行也。即是行體。 二十八。問。今章雲。不動道樹等。文意如何答。探玄記第五(本雲)此中不起此而升彼者。古人三釋。一雲。本釋迦身。不起道樹。別起應化。以升天上。若依此釋。升天之身。是重化身。既非深妙。恐乖文意一雲。不起是報身。升天是化用。此恐非理。豈可法身坐道樹耶。一雲。此升天是不往而至。以往即不往故。所以不起也。不往即往故。所以升天也。如不來相而來名善來等。若依此釋。但是無升相而升天。非是樹下有不志之身。故亦難用。今解此文。略有八義。一約處即入門。謂。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是故此天宮等。即本末在彼樹王下等。故云不起也。然先未用此天宮處。今欲於中說法。用故說為升也又相即故不起也。門別故有升也。二約佛。謂此坐樹王下之佛身。即遍法界一切處故。是故佛身本來在彼忉別等處。故不待起也。今欲用此忉利門中佛。故曰升也。是故若起則不成升也。三約時。謂。由此樹下坐上佛身即遍前後際等九世十世一切時故。是故此佛坐樹下時。升天去時。到天處時。此一一時皆遍法界。攝前後際盡。即知。坐樹下時。永無起時。故云不起也。若正去時亦如是。此故唯有去無餘也。皆念念不相至。各各收法界。如是緣起門無礙恆不離。四約法界門。謂。此升去無自性故。即攝真如法界。以彼樹下坐等。亦不異真故。同真如在去門顯現故。不起而升也。五約緣起門。謂。坐由行故坐。坐在於行中。行由坐故行。行在於座中。是故由行中坐故。升天即不起也。由坐中行故。不起而升天也。行坐無礙故。即升常坐。即坐恆升故也。六約佛不思議德謂。即不起此坐。即是行。即是卧。即是住。即是到一切處。即是作一切事。並非下地所知。七約所表。謂。表前位行成究竟堅固不壞故。雲不起前坐。而有赴機用。故云升也八約成會。謂。後會必具前故。不舍前而成後。若舍則壞緣起。是故不起前而升後也已上師主講說之趣。依此釋。是故不願繁。為憶持記之者也。 二十九。問。娑婆與本樹等處者。小乘大乘。共木樹草坐成道歟。如何答。大乘望化身。三乘同見佛。是木樹草等義。乃至梵網經葉上釋迦尚化身中攝也。但此身大化身釋也尋雲。梵網葉上釋迦。是色頂成道佛也。如何雲木樹等乎答。木樹者約常途化身也。葉中釋迦等。是葉上大化。及台上實報。今等言可攝收歟。共是三界中土故雖然。今先木樹草座成道以為本。可心得也。是故次問起也。 三十。問。在凈土中所得經數。幾計有之乎答。先十本經在之。又大疏鈔中亦有四本。其上兼圓覺經。總十五本經也。圓覺略疏注經卷第一雲。二說處。依真者。處成就也。謂。佛入法性源現無量無礙剎土。亦不定分自他受用。故曰依真。然諸大乘經。在凈土中說者。今略舉十以為其例。謂。深密經。法集經。稱讚大乘經。密嚴經。心印經。興顯經。大毗盧經。入印法門經。虛空藏經。佛地經雲。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勝光曜。放大光明。普照無邊世界周圓無際。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彼論釋雲。此土受用土攝。說此經佛。是受用身。此凈土量無邊際故。若爾。此地上菩薩所應見聞。何故。於此化土中。結集流布。論自答雲。佛為地上諸菩薩說。令傳法者結集流通。又雲。說此經時。地前大眾。見變化身居此穢土為其說法。地上大眾。見受用身居佛凈土。為其說法。所聞雖同。所見各別。而傳法者。為令眾生聞勝希願證佛功德故。就勝者所見。結集以雲娑迦梵住最勝等(文)圓覺經略疏雲抄卷第三(云云)初具列十本凈土經。以為類例。意恐愚者疑此經雲。此經既無人間說處。經從何來。憑何傳侍。故引同例通之。謂若以不標人間之處便疑則此下所引之經。總應疑也。以皆無人間說處故。同是凈土說故文二。初且總列九經名題。今隨所列便指其文。○二引佛地經顯凈土相(偏引此一經者後有論釋之)彼經雲。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渺然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勝自在凈識為相。如來所睹。諸大菩薩眾所云集。大鈔中。更列四本在凈土說經。兼圓覺都十五本。今列十者取其大數。又有經在凈居天說。或有欲色二界中說。故知。說處各隨見聞。不應局執(文已上)佛地論師實義依。於一所說所聞。望地前地上機。即化身土顯實身土者。是地上大眾所見也。是即圓教即染歸凈教事。深細義順也。故云及圓教歟。今當代流布經教。一向就地上所見結集故。現文之相即化顯實義無之。此邊雲三乘終教也。上所引文。能能留意所見之。今章在光曜宮殿等者。是十八種圓滿中。顯色圓滿是也。餘十七種。問答抄中載之。委細可勘之。 三十一問。安養世界界內外中何土乎答。娑婆世界伴國也。更不可許出三界歟。演義抄二下(雲)四中引華藏者娑婆正當中海種內第十三層而有十三重內皆是化境。況華剎海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一一教中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皆是本師之所嚴凈。其中皆是舍那如來分身化往安養近在十重之內何得非是本師釋迦故云豈非是此佛乎(文)師主上問端得。引此文講之。是故可勘之也。 三十二。問。今章。主異中主。說主教主中是何乎答。說主教主二重攝也尋雲。說主教主不同如何答。說主即教主在之。如僧祇隨好佛自說故。說主而有非教主。菩薩龍神說如是也。依之。今經普賢行品雲。佛說。菩薩說。剎說。家生說。如是三世說。菩薩悉了知初佛說說主即教主也。余即不爾。觀經玄義分第一曰辨說人差別者。凡經起說不過五種。一者佛說。二者聖弟子說三者天仙之說。四者。鬼神說。五者變化說。今此觀經是佛自說耳。 三十三。問。圓教意。三世間。皆是十身教主也。聲聞等及國土說等。是說主即教主非乎答。解行十佛者。是皆正覺中所說十佛故。是故說主教主更無不同。爾當門建立因果二位各別。位雖不及佛境。如來加被力依故。皆是佛說無差別之義也。若爾者。此等說主。智正覺中所說。三世間非也。隨今章雲。盧遮那身佛者。不簡解行十佛兩重教主舉也。及盡三世間說者。是說主出也。是今經菩提樹說。或風神河神等說是也。 三十四。問。第四眾異者。此文意如何答。今章唯列普賢等菩薩者。是同生眾也。及佛境界中諸神王眾等者。異生眾也。 三十五。問。同生異生之類於。可有幾不同乎答。總初會三十四種中。普賢等一類是同生也。餘三十三種皆是異生眾。 三十六。問。佛境界境界者。分齊所緣二種境中是何乎答。師雲。今分齊境。其故。佛境界中差別一德一德分齋屬異類眾。嘆佛德故。分齊境義也。 三十七。問。末會六千比丘。是權為。轉為中何乎答。清涼釋心。權為得心。宗家轉為心得也尋雲。如海幢等釋。權為見如何答。一義雲。舍二乘名得菩薩稱故。六千比丘。是非聲聞也。比丘即菩薩故。海幢比丘菩薩例也。 三十八。問。唐本章不同如何答。義苑第三雲。問。若爾。何故第九會中。有聲聞眾耶。釋曰。躡前嚴會眾。唯同二眾。並絕聲聞故異三乘及第九逝多林重閣會中。卻有聲聞。豈不前後相違耶。故有斯問。章答彼中初列聲聞意者。但是菩薩示現有其二意。一為寄對顯法故。為示如聾如盲顯。法殊勝也。出會外所攝六千比丘。非是前所列眾。此等皆是己在三乘中。會迴向一乘。故作是說也釋曰。列此聲聞。但是菩薩示現有其二意。一寄對顯法。如聾如盲者。彰其絕分。警餘眾故。二會外所攝六千比丘者。知回心故。亦通當機。但回心羅漢。與菩薩無殊。未乖列眾耳。 三十九。問。所依定。一乘三乘其不同如何答。義苑記第三雲。釋曰謂。此定體包含無外。德用齊彰。故一乘經依此而說。三乘後得智出者。謂依勝流真如。出根本智。從根本智出後得智。從後得智流出三乘十二分教。或更流出大悲心。從大悲心方流聲教問。若爾者。正說今經之時。全不依後得智說之歟答。海印定現後得智同。海印定現實德法門直說故。理量二智巧能實等。具是盡海印印現實德故。所詮理量二智全體智。是海印也。是故今章一乘依海印。三乘依後得簡也。或如理智中如量境也釋。皆以此意得也。 四十。問。位異中結通十方義如何答。義苑第三雲。釋曰。此一方說等者。如說性起品竟。十方一一各有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菩薩。同名普賢。各從本國來此作證。皆雲我等佛所亦說此法。與此不殊。性起既爾。余會余品例然。故云多文多句亦皆遍等。三乘等教。無結通之文者。蓋隨宜所談。非通方之說也師雲。今經說序分之時。他方菩薩眾來至。他方佛所如今亦說序分。更無有差別今章一事者。即一字雲事也。今此一方說為主。餘十方說為伴。主伴合結集。一部即今七處八會經雲也。主伴共成一部之章釋此意。 四十一。問。今章位異者。一乘位。行布圓融二位。共異三乘談明歟。又舉圓融一位。簡三乘差別位歟答。師雲。義苑記第三雲。釋曰。聖人之大寶曰位。若無此位行無成故。此有二種。一行布門。立位差別故云上下。二圓融門。一位即攝一切位。故云皆齊仍一一位中攝一切位。然有二門。一諸位相是門。則一切位是一位故。十信滿處即便成佛。二諸位相資門。則一位中具一切位。如十信中有十住乃至十地。又十地雲。在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余如下者。行位分齊中明之此記意。上下二字。是行布門。皆齊已下文。是圓融門釋也。於圓融門中。皆齊二字相即門也。仍一一位中已下文。是相入門也釋也。此記心於一乘位分二位。異三乘位歟。師主料簡全同此義也。 四十二。問。行異以下。文意如何答。今章雲。八者行異至更無優劣者。是一色遍行也。又一行即一切行等已下文。是色色遍行。義苑第三雲。六位者。前開十信。後開等覺。定散者。入定出定之殊。謂。定散二善也。雖狀其名。非同三乘之隔歷故。並一時修。如東方常入定者。東方入正定也。西方常供養佛者。西方從定起(已先)也。隱顯俱成。故云亦不分身一時皆遍滿更無優劣者。良以。此宗修證一時故。地前地上不分淺深之異。又一行即一切行等者。謂。若起一普賢行時。即遍一切行位。一切德。一切法。一切處。一切時。一切因。一切果。窮盡法界。具足一切攝入重重故。通因陀羅網。三乘地上各有分齊者。前地不知後地功德。何以故。分破顯故。況地前者。以深而況淺。以斷而況伏也。 四十三。問。圓教中。施設法門時。正以事相顯法門施設歟。將總無量圓融事。圓教事異三乘雲事歟答。入法界品中。本會中有三種現相。答海會疑問也。其三種者。逝多是表。有為緣起。今章林地雲是也。是若屬教者。當始教緣起。二重閣講堂。直顯自體緣起。今章舍雲是也。是直華嚴法界緣起義也。三虛空直是無為緣起法門也。今章山等雲是也。謂空中現須彌山等故。若屬教者。頓教中攝也。今此三種緣起實義。皆是圓教中託事顯法之法門也。是以舉會文消文相一義也。次若依末會心得者。彌勒閣即是法門義。今章雲舍也。或廣尋五十五聖土所隔地土步步皆法界也。以之今章雲地也。次所見一一山林等。一一是法界也。是故今章雲山雲林也。師主。講雲。路是路法界。山是山法界。海是法界。如是可心得也。 四十四。問。本會之種緣起。受何師口決。如是心得乎答。受覺賢三藏口傳。法業法師。即擇此三重也。又請佛陀三藏之口決。光統律師。釋此三種緣起。清涼引之釋可勘之。義苑第三雲。釋曰。隨有舍林等者。謂花香雲樹。即法界之法門。剎土眾生本十身之體。所以逝多林重閣忽然廣博。三種莊嚴園林重閣虛空也。以此三種之現相。答彼海會之疑問豈非法門乎。故此雲皆是。或是行位者。令彼海會頓證法界故。或教義等。普賢文殊依此開發故。而不壞其事者。壞相而作非不思議故。仍一一塵中皆具法界者。經雲。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即斯義也。隨一事起皆悉如此者。例餘一切也。別法法皆彼此該收。塵塵悉包。遍互入者矣。三乘但可說即空者。幻有也。即真如等者。妙有也。幻有為三乘之權。妙有為三乘之實。並非一乘故。不同此也。 四十五。問。若以神通以下文意如何答。師雲。以下文通伏難也有人難雲。 若三乘中。一向無此不思議。如何首楞嚴經塵含寶剎。凈名芥子納須彌可說乎雲伏難在之。是故今章通之。此義非也通也。義范第三雲。又若神通等者。此顯示三乘果門業用。故云神通暫現此如楞嚴塵含寶剎凈名芥子納須彌是也。非是彼法自性如是者。揀非德相法爾如然也(文)。
本雲 奉寄附五教章聞書 勢本房 永正四年梅雨十一日 清凈光院可常住 右見聞抄九卷之內一卷闕之故。以此一卷補欠云爾 寬雅謹寫 天保八年秋借新別所本令書寫了 正智四十一世主道猷
五教章見聞抄中卷
一。問。緣起因門六義法(文)此章來意如何。 二。問。以何道理以三性。不為因門義乎。 三。問。緣起因門六義法者。法界緣起能生因之上所具六義法雲事歟。通始終二教歟。 四。問章雲。然是謝滅。非由緣力此文意如何。 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能即所即分別事。 六。問。同體門中。上諸義相即相。如何。 七。問。相即入。重重無盡(文)當門是相即門也。如何約相入義。論重重義乎。 八。問。初發心菩薩等者。何經耶。 九。問。一念即深廣○何況等者。是行布圓融間。約何辨之耶。 十。問。今章雲。問。如同體一門中等然今問意。但一時前後雲義問。答中或微細門釋。或余義即同即異等雲三重義勢文段難見如何。 十一。問。今章雲。既攝自一切復攝餘一一門中無盡一切。此文意如何。 十二。問。地論雲。以信地菩薩。乃至。與不思議佛法為一緣起等者。此文意如何。 十三。問。此等嘆因中德等(文)此文意如何。 十四。問。今章雲。問上言果分離緣不可說相等問答意如何。 十五。問。三乘一念成佛者。其義如何。 十六。問。今章雲一切眾生悉同時同時作佛後後以辨。新斷惑此文意如何。 十七。問。因陀羅翻名名義法解等之事。 十八。問。因陀羅義通相即歟事。 十九。問。若爾者。相入者。更約體義無之歟。 二十。問。今章雲。此等並是實義非變化成文心如何。 二十一。問。佛力法力甚深義者。本來所具。約德相難雲不思議如何。 二十二。問。微細相容者。微細在三種。能含所含難知等之事。 二十三。問。今微細相容者。又上一多相容如何異耶。 二十四。問。今微細門。上同時具足門。如何異耶。 二十五。問。今章雲。此經雲。菩薩於一念中從兜率天○流通舍利法住久近等指何經文乎。 二十六。問。今此微細門者。同異二門中。何耶。 二十七。問。當門隱顯義者。同異即入四義中。何耶。 二十八。問。隱顯門意。一多相望說之歟。又於一法上論之歟。如何。 二十九。問。設三乘教心。初地已上菩薩。分身化往。此方入正受。他方從三昧起義。何遮之耶。若爾者。何以之為奇特乎。 三十。問。當門建立若以異體相即為本。今章入正受等文證相入之一義。如何。 三十一。問。今章之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現成正覺等文。信等初住八相義。如何不同乎。 三十二。問。現前授記。不現前授記者。即是隱顯相即之玄門正義顯。 三十三。問。今章秘密隱顯者。秘密言通隱顯歟。以隱一義名秘密歟。 三十四。問。現前授記不現前授記菩薩。即何位可雲耶。 三十五。問。曰彼聲聞等。為實成故。與授記。為不成佛授記耶。 三十六。問。當門立名。其相如何。 三十七。問。過現未之三世。各攝三世等事。 三十八。問。以時即入等門為能攝。約法自余玄門以為所攝之義。有之耶。 三十九問。今章雲。此經雲。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佛剎等此經文。更不成九世十世義。但說三世。豈非同三乘乎。 四十。問此門是所因宗法中何耶。 四十一。問。上諸門中。所論即入等義雲。即我等所見之事。上於所談之義。若爾者。如何上諸門異耶。 四十二。問。今章雲。隨托別事以顯別法此文意如何。 四十三。問。今經說五位法門時。各別放光明處皆是不同也。所表可別乎。 四十四。問。今章雲。皆悉同時會融成一法界等此所歸法界。上總標法界緣起歟。 四十五。問。今章雲。普眼境界。諦觀察余時此文意如何。 四十六。問。今章雲。然此十門○無不皆盡爾者。一一門皆十玄門義也。如何初同時具足不同耶。 四十七。問。今章雲。廣如經·論·疏·抄·孔目及問答等(文)○今所云疏抄等。宗家至相間何製作乎。 四十八。問。今章雲。為說菩薩道等三一乘共因果。何三乘菩薩。雲一乘雲無盡佛法乎。 四十九。問。今章雲。又此經雲。於一世界中聞說一乘音○無量乘此文所引本意如何。 五十。問。當科六相圓融者。是宗因。宗法中何耶。 五十一。問。論雲除事者。謂隱界入等兩師解釋者意為同為異耶。 五十二。問。如瑜伽論一處不相離色者。彼此互涉入。不相障礙實是事事無礙也。今何除之耶。 五十三。問。此義尚豈非假說耶。 五十四。問。六相者。其相如何。 五十五。問。於總相論何不同耶。 五十六。問。同相者。於所起末位。當位分齊。成力義齊義取不望總相雲事難辨。其故今章同相釋。同成一總故釋。此釋豈不望總耶。 五十七。問。今章六相圓融者。六相皆圓融雲事歟。 五十八。問。體空有義。用力無力義。是宗因宗法中何耶。 五十九。問。今章雲。因即普賢解行○十佛境界此文意如何。 六十。問。若椽等諸緣。各出少力○並舍成故事。 六十一。問。既舍即是椽者。余材瓦等事。 六十二。問。是故一切緣起法不成即已。成即相即等事。 六十三。又總即一舍○壞即各住自法事。 六十四乃為頌曰。一即具多名總相等事。 六十五。問。今章雲。問何者是總相答舍是者。此文意如何。 六十六問。今章雲。今此同相。約椽等諸緣。雖體各別成力義齊故名同相也(文)此文意如何。
因六義已下
一。問。緣起因門六義法(文)此章來意如何答。師雲。二義。一義雲。前章約人。廣雖明迷悟染凈等差別。未約法位論緣起實德故。為成法位緣起故。今章來也。一義雲。前章廣說三性相。委雖明緣起所生果法。未論此緣起之能生同也。是故此所生為能生因法。必六義具足。因義成也雲義顯為此章來也(為言)。 二。問。以何道理。以三性不為因門義乎答。遍計無法故非因義。圓成亦常住法故非因義。依他是約緣起果門故。非因門義。是故前章。因門義即無之。是以至今章。明緣起能生因也。 三。問。緣起因門六義法者。法界緣起能生因門之上所具六義法雲事歟。通始終二教歟答。師雲。可通三教也。始教限種子。終教通種現。圓教總取萬法。為因門六義也。題號因門六義之言。通三教故。一章之文段等。皆以三教可消之也。若爾者。釋相。建立。名數。開合。融攝等者。皆可通三教也。其故。至第六約教科。一章六義配屬五教之時。以六義屬始終圓三教。此文意是以今章雲。以一切因皆有六義言釋。指事約始教。於一切種子上具六義。集成記約終教。一切六因十因乃至二十因皆具六義釋。義苑約圓教。一切我法上為能生因之邊。皆具六義釋也。折薪約三教。通一切因皆具六義之旨釋成也師雲。前三說皆得一邊道理。折薪意通三教歟。葉所教之趣也。一章總意。一教一教以。彼文相消。義理無所殘也。於一章能詮。含三教義理雲事。諸師釋義中。未聞其別。我祖不共建立也。以此趣能能留意。可消文言也。 四。問。章雲。然是謝滅。非由緣力(文)此文意如何答。二義。師一義雲。此上文空有力義釋畢。今釋不待緣義也。此種子剎那生滅義依。能為諸法能生因故。種子上剎那滅義用。因力勝故。此剎那謝滅能生因外。更緣力合力生果之義不見。然是謝滅非由緣力故云不待緣也釋見。古來滅法不待緣義得意。是所詮由種子剎那滅故。不待緣力獨生果也一義雲。滅法不待緣義也。殊勝。
第三諸法相即已下
五。師雲。一為能即。一切為所即。一即一切雲也。若一切為能即。一所即一切即一雲也。若具雲者。可具四句。第一第二句如上。若一與一相望相即。一即一雲。是即第三句也。若多與多相望論相即一切即一切雲也。是即第四句。若如此一念智上四句具足。同時觀相即。是為第五名也。已上此五句。是解境上所安立相即也。如此解了上。義理。以能成所成義。能能練磨。自然終同第六句行境也。雖然。解境位或前後四句。或同時第五句不同。泯絕未同果海。解相未息故也。上諸句泯絕同果海。是雲第六句行境也尋雲。同諸法相即義。正觀行之位。正智易成之樣如何答一多相即通諸法。生佛相望。以能成義。相即義練磨。則凡身開顯佛身義速疾。眾生身中之佛身。為佛身中眾生說法等道理。皆是此意。但是約相入義釋歟(已上師主了簡如此)。 六。問。自體門中。上諸義相即相。如何答。准上十錢法可得意也。上所依體中。教義外更因以理事等九個相對互奪。十個教義別更不見異體理事等差別。是故名教義理事。名教義解行故。十對皆教義。同體之教義談。先是雲同體也。次明相即義者。第一教義相對中十句雲者。一教義。即是本數。何以故。緣成故。二第一教義即理事教義。何以故。若無第一教義者。即無理事教義故。三第一教義即解行教義。何以故。若無第一教義者。即無第三解行教義故也。乃至十第一教義即逆順體用教義。何以故。若無第一教義者。無第十逆順體用教義故。作是第一內十句雲也。如此准可作之也。今章。若約同體門中即自具足攝一切法釋此意歟。即自具足言十個教義諸教義法於相即義明雲事也。是故不可同體義也。 七。問。相即相入。重重無盡當門是相即門也。如何約相入義論重重義耶答。當門約即義。動法體無二故。相入重重義顯也。尋雲。於相即門直論重重義耶答。不爾。重重義。必就相入論之也。師雲。今重重無盡義。是第一門中十句中。重重無盡義明故。皆悉在初門中釋也。同體中向上第二門已後及向下數十門。並別體中。重重無盡義未明之。准思之。 八。問。初發心菩薩等者。何經耶。賢首品文也尋雲。正見經文雲。彼一念功德。如何改初發心菩薩耶答。改雲初發心菩薩事。直向經文之時。上廣說信位功德畢故。說彼一念功德。即指信位雲彼也。然今但彼一念功德雲。上不說信德故。其義難見。是故今章文終釋始雲如。信終心即發心始故。改雲初發心菩提也(為言)。 九。問。一念即深廣○何況等者。是約行布說之歟。約圓融辨之歟答。師雲。文相以約行布薩爾祖師實意約圓融實義釋之也尋雲。若爾者。既云何況。豈於圓融可論明昧不同耶答。師雲。何況者。是舉勝說劣之言也。然者。於圓融義。義可論明昧不同歟。初門無盡第二門無盡非故也。師雲。今章雲。由此緣起已下。是舉法顯人。人即如法正智開顯故。人法無礙義也。此上唯約法位明諸位相即計。未約行人得法分齊也。次雲如上同時具足等者。舉上同時門總成始終相即同時無礙別義也。次說人法無礙也。如何初位攝諸位耶位耶。依憑亦如何雲疑。為遮此伏難故。在於一地等文引釋之也。又知一即等者。十住品文也。次十信終心作佛得果者。上賢首品文結歸也。 十。問。今章雲。問。如同體一門中等。然今問意。但一時歟。前後歟雲義問。答中或微細門釋。或余義即同即異等雲。三重義勢。文段難見。如何答。清涼及刊定意。於無盡有三。一頓現無盡今章屬微細攝釋故。是橫無盡義顯顯約堅非論重重義也。望此義同時雲也。二互現無盡。今章屬因陀羅攝雲。如是今屬因陀羅義門。次第亦論前後。豎論重重無盡義也。約上義者同時。約次義者前後義三出生無盡。今章主心不立此義者前後義三出生無盡。今章主心不立此義。其故二種無盡攝義滿足故也。問。當今問答意趣未辨之。如何。答。此問意。當門中無盡者。抑是何道理乎。答。一時現雲者。微細門中無盡。若前後雲者。因陀羅中無盡。離此兩門無盡當門無盡義相。更難辯如何問也。答此問時。實如所破。一時屬微細。前後屬示現之條勿論也。然今相即中無盡者。不見此義相。此一時前後義。其餘即同即異即多即少等談義相以。當門中無盡可得意也。今章余義即同即異等釋此心歟難雲。若爾者。今相即門中。如何兼釋相入重重等義相。是何道理耶答。為遮此伏難故。今章雲。仍隨舉一為首余即為伴等釋也。此釋意義門別故。權實恆殊理遍通故。全體無二釋如。論義門別者。以相即義。為當門所詮。然法體無二故。動者一塵下十玄融通。是故一塵釋相下。余門玄義自顯也雲此文意也解。起信論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標。開真生二門別義之時。別義真如門中還又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釋如。此大總相者。是亦一心法界也。是所詮於義門談差別動法體無二故。詮一義之處。即總一心還顯也。又生滅門中。隨緣之義外。兼明不變義。理遍通故。全體無二故也。今一章十玄義相。皆以如是准可得意也。 十一。問。今章雲。即攝自一切。復攝餘一一門中無盡一切。此文意如何答。此文於同體中。第一中無盡談時。向上第二已後九門。及向下十門中。一切無盡攝盡也問。何以故。征釋意如何答。初門中。餘一一門中無盡攝雲。既初發心中一位。一切位中無盡攝雲故。淺位發心因。深位果海攝如何。征釋也。就此征釋在二答。第一答約法圓融。答之也。今章文雲。圓融法界雲。得一即得一切故耳雲至文是也。第二答約因果義釋之也。今章文雲。因果俱齊無前後別已下文是也。師談雲。不可言說諸劫者。十大數中數量最極也。是第十不可說不可說轉雲數當也。今經長行中。總廣出十大數。顯法不可說義。至偈頌中者。但以第十不可說不可說轉極數。成不可說義也。尋雲。數量邊際。即是法性窮極也。釋意數量論分量處。直是同法性者如何。今章數量邊際劫猶可盡釋之。法體不可說不可盡釋乎。答。數量邊際。猶是不可說義無稱性義是故不可盡說釋法體。是一一塵毛等。皆是稱性故。不可盡說釋也。但於一邊難者。 十二。問。地論雲。以信地菩薩乃至與不思議佛法為一緣起等者。此文意如何答。此文是加所為明下論文引也。加者三業加也。諸佛出世。加金剛藏菩薩摩頂。依身業勝用威勢成也。以口業加辨說自在也。以智慧加智德增也。有釋可尋之。師雲。境界者。俗諦諸法也。正法者。真諦法也。初地菩薩百佛國入。二地菩薩千佛國入等。如此不同也然今一方意。因果同體故。此經文皆雲等留心可思之。 十三。問。此等嘆因中德等(文)此文意如何答。師雲。今經初心即極文付。古德有三釋。一因中說果。二解同佛增。三約理平等雲三義在之。今者中舉一義問之也。此因中說果諦付。震旦有奇特不思議。慈恩大師弟子。新羅順慶法師雲人。於華嚴便成正覺文作因中說果。忽大地破裂入地獄至今順慶地獄雲不絕在世諦佛者多。最上利根故。提婆獨得謗佛罪今末世諦佛者多彼順慶法師獨得此罪知是權者化應歟。是傳記(大宋首問僧)載之。師講說如此。今上因中說果問答。以因果不二義釋之也。三乘意因果不同故。出世無漏以尚為所寄舍法。是因果差別談故也。今不爾因果如水波。豈是有二諦耶答。今章大綱也。師主重。今若不得者。即不成因雲釋講雲。三乘中既釋果俱有義之時。而現在時可有因用釋。因若果不俱。因義亦不成許也。是時自類相生前後因果以為所遮也。況一乘圓極教宗。因果無二故因外豈可有果耶雲此文意也。 十四。問。今章雲。問。上言果分離緣不可說相等。問答意如何。答。師雲。此問意等覺已還因位法門雲因分。妙覺位法門以為果分可得意。十信是淺位法門。如何此位說妙覺佛果法門耶。若於究竟佛果法。許可說之義者如何上妙覺究竟法門十佛境界。離緣不可說相定耶問也。今此問答意。凡今經信位終心作佛者。於此成佛。可在可說不可說二義。若約緣形對之果論之。所得信位終心作佛。是可說因分齊。不及果海義。是故終心成佛非離緣不可說得果故無失。然此信位成佛證智。直冥果海之位。離機教隔言詮故非因果形對法門。是故望此義。上果海雲離緣不可說事。更不成相違也(為言)今章。依此義故。今次下文雲。由此因體依果成故者。是約緣形對之邊。重經十信終心作佛辨也釋也。次但因位滿者勝進即沒於果海中也。為是證境界故不可說耳釋意此一乘普眼信智。冥證果海之位。遙越無思之域。依之上雲離緣不可說也。答此文心也尋雲。若信位終心之作佛者。如何今文遙釋三生義乎答。今信位成道。三生成佛義。更不可論漸頓異也。今第三生佛果雲。即信位終心成道也。是故十信內於可論三生成道義也。依此道理故。答中信位成佛牒釋時。廣釋三生成道義也。雖爾。此三生相者。不可越信位成化。是以至相大師釋中雲。十信地見聞終心成解行。十信終心向十解。勝進得究竟證此文分明出十信內三生成道義。聞見問。今章雲。上言一念即作佛者指上何文耶答。上經文雲一念即深廣無邊際文指也。 十五。問。三乘一念成佛者。其義如何答。等覺無間道位。於諸法不自在障斷。解脫道位。妙覺智中。無漏智所變三祇攝在一剎那。三乘心不望理。約如幻門。於緣起法中明一念成佛義事在之。但約最後一念也。今章約理說一念成佛義釋也尋雲。若約最後一念者。設雖小乘心。豈不說一念成佛義耶答。不爾也。 十六。問。今章雲。一切眾生悉同時同時作佛。後後能辨。新斷惑若爾者。此文意如何答。師雲。若全佛見時。以佛門為能攝有力有體之時。眾生是無力無體故。佛門一斷一切斷。一成一切成之時。眾生同斷惑成佛也。若全眾生見時。以眾生門為能攝有力有體之時。佛是無力無體故從眾生未斷惑之義。佛帶未斷之相也。是故眾生。於後後世中。新新斷惑成佛時。於佛門上。亦新新可有斷惑可成佛之義也。釋尊實成之時。一斷一切斷。一成一切成者。我等其時實為斷惑成佛也。是佛智見之中業用。約法性實德。然我等智見一惑未斷也。是故更是迷倒凡夫也。全佛之位斷惑成佛義。即此意也。全眾生之時。准之可得意也。若約眾生機見時。生佛俱皆是屬妄分故。佛智已斷。約眾生門佛全未斷之義也。只望眾生。未斷惑之凡夫。望佛智眾生斷惑雲如。望佛智體者。實斷惑成佛。望眾生智見時。佛尚屬未斷惑之義也。此義以體空有用力無力等義。准可思之也。今後後能辨新斷惑等文。約全眾生門之時。諸眾生。於後後一斷一切斷。一成一切成。三世如來。於後後斷惑成佛也(為言)今章及與一切眾生皆同時同時等解釋。是約全眾生門明斷惑成佛義也(為言)。
四者因陀羅微細境界門已下
十七。師雲。因陀羅此帝翻珠翻也。若約法名立者。可雲互現無盡也。今從譬立名事。初至玄門論之故。今章雲。但從喻異前也。微細者。以重重義立名也。境界者。非所緣境。即是分齊境。其故。今經初地經文。承仕之願說時。一切相真實相。義相。無量相三種相明。宗家釋此夫實義相文雲。世界分齊也釋。知是可分齊境也尋雲。下文雲。如理智中如量境也釋。若爾者。約所緣境見如何答。師雲。是所緣境也。既舉能緣智雲境故。所緣境條勿論也。上境界者。不雲人佛故但云境。知分齊境。其上經文正剎倒剎等異相說。論中科之一切相次經中。此一切相如因陀羅網說。論中科之真實義相。次經中此廣上異類相說。論中科之無量相也。是令上二相名無量相也尋雲。今因陀羅者。不依重重邊。約差別義。論因陀羅歟。如何答。師雲。今真實義相因陀羅雲是依差別義說之。而宗家梵網疏中華嚴梵網經二經不同釋時。華嚴重重無盡義說因陀羅。梵網經差別義以因陀羅說不同釋此釋正今經文不同。退可案之也。 十八。問。因陀羅義。通相即歟答。師雲。不爾。同體異體中相入義以。重重因陀羅義論也尋雲。今章雲體相者。相即所因體空有義以雲體相歟答。師雲。今章任故辨義說不待次義也。即入法門一體上義別也。是故。辨相入之處。相即等義門來。是雲體相歟。 十九。問。若爾者。相入者。更約體義無之歟答。師雲。不爾。以有力體為能攝。以無力體為所攝故。約體論義在之。有力無力雲由。是約用故。用有力無力雲。若又如此得心。上體相雲。相入體相談事。不遮之歟尋雲。若約相入義者。一多相容等義。如何異耶答。師雲。清涼釋雲。十玄雖廣。不超同異即入四義也判。十玄不同一義一義邊邊義取也。今不見相入邊。取重重義也(為言)尋雲。章雲。隱映互現豈非隱顯之門耶答。隱約所攝。映屬能攝也。隱映之上互現。重重義取也。若取隱映之一義。不見重重等余義。是即下隱顯門攝尋雲。今章經雲。於一微塵中等證文。義證歟。文證歟答。師雲。義證也。清涼直引文證也。尋雲。當章今經於一微塵中等經文引畢雲。若據此文。重重無盡(文)若爾者。此文意。更非義證。直文證也見答。師雲。是不結文證也。直是文證非也。正文證新譯經十定品中。金山光影喻。七金山等門日光影。重重無盡義說。是即正文證也。今義證中初三偈者。初偈是正覺世間。次偈是國土世間。後偈即眾生世間也。 二十。問。今章雲。此等並是實義。非變化成。(文)此文意如何答。如此無盡重重等義。法性界之德相。更是無而忽有義非也。是故今實義。凈名等約業用不同現不思議也依之。今章雲。如理智中如量境也釋。或雲理中量量中一分釋此意。此智境界。更是無而忽有義不可許也。 二十一。問。佛力法力甚深義者。元來本無處。勿然現我法有。論即入等義者。業用奇特境界故。以之可雲至極甚深之義。若法德之處。本來所具法在之。此德相功德機見令見之位有不思議雲事。更是非奇特之境界也。有物人與易。無物人與難雲如。如何答。師雲。三乘教心。業用不思議德相位無談事。是彼業用所依德相本不知故也。豈以無法與人耶。知是無而忽有法者。情謂之境界。更唯智境界。非也尋雲。一乘教心總非許神力不思議義耶答。德相中諸法。一機處令解。顯不思議神力雲事。在之。是加佛力見德相諸法。業用不思議雲歟。喻我等肉眼。即依日光加力。如見四萬由旬日輪。准思之。
五者微細相容安立門已下
二十二。師雲。微細相容者。於微細在三種。一能含微細者。一塵微細雲也。二所含微細者。此一塵中。諸剎塵皆微細。尚一塵內不遍足也。一塵中諸剎不同微細雲非也。能含微細一塵尚廣博。所含諸剎塵等。能含一塵處遍也。是故云微細歟。三如此能含所含微細。最極微細非滅智所及。是故難知雲微細也。 二十三。問。今微細相容者。又上一多相容。如何異耶答。上一多相容具有四句。一一入一切。二一切入一。三一切入一切。四一入一也。此門更取入一義。今塵門取微細義故也。是故第二句一切入一一句取也。不取餘三句歟。前一多義。必四句共取之。但取入一義計也。 二十四。問。今微細門。上同時具足門。如何異耶答。上同時具足者。立義十義。及解釋十玄等。皆同時具足故。是諸門總也。今當門建立。立義十門於。且論同時義也。是故此門即該具。上同時門通即入。今是相入中於。論四句中第二一切入一限一句故。兩門不同。置不可論之也。 二十五。問。今章雲。此經雲。菩薩於一念中從兜率天降神母胎乃至流通舍利法住久近等。今此文者。是指何經文乎答。兩處在此文。一十回品之中。微細處說。文全同今所引也。二離世間品。母胎十相說文。互全同今文。任意可取之也。但微細處說經文說相。順當門建立歟。 二十六。問。今此微細門者。同異二門中何耶答。宗家綱目中。約同體相入。有微細門雲義在之。玄記中以異體相入義。攝同體相入之義。故有微細門也。旨歸中約異體相入義。論微細門也。指事舉此三義。問答抄引之。可見之。
第六秘密隱顯俱成門已下
二十七。問。當門隱顯義者。同異即入四義中何耶答。一義雲。可通同異即入四義歟。其故妙三雲。至相十玄雲。猶如十錢。一即十時。一即顯。二三至十即名為隱此釋意先約相即一義見。加之旨歸中雲。異體相是釋故。同約相即論之為本。同異中以異體即。可為正也。雖爾。以同體相即論隱顯以相入門談顯。不可有相違歟。探玄記中在三釋。彼第一釋。以相入釋隱顯也。疏一上釋。第一釋意。以異體相即論隱顯義也。是兩師不同歟。後二釋兩師又一同也。所詮通同異即入四義事。諸釋自符合也。探玄記一本雲。由一攝多時為顯。令一入多為隱。多攝一入亦爾。又就用相入為顯。令就體相即為隱。即顯入隱亦然。又異門即入為顯。令同體為隱。同顯異隱亦爾。疏一上雲。異體相即具隱顯門。又就用相入為顯。令就體相即為隱。即顯入隱亦爾。又異門即入為顯。令同體即入為隱。同顯異隱亦爾已上兩師後兩釋文無不同也。 二十八。問。隱顯門意。一多相望說之歟。又於一法上論之歟。如何答。師雲。若約一多論之者。亂上即入義故。於一法上可論之歟。是以刊定師釋雲。但一法上而有隱顯(文)此意歟尋雲。於一法上。論隱顯之義如何答。若一為能即時是隱。他是顯義也。此一隱他顯位。即同時他為能即。是隱一為所即。是顯義也。如此相對時。於一上論隱顯義故。取一上隱顯義。為當門隱顯也他上所論隱顯。是一上為成有隱顯故。於他且釋隱顯也。意取一之上隱顯之義也諸釋中。一他相望釋隱顯義意。取一法上隱顯之義歟。留意可見之。已上師主講說也。 二十九。問。設三乘教心。初地已上菩薩。分身化往。此方入正受。他方從三昧起義。何遮之耶。若爾者。何必以之為奇特乎答。今宗意即不爾。一約處。一處諸土圓融。此處即他所也。是故業用神力所作非。二若約佛者。十佛不分異。互非一佛故。一佛本多佛也。亦是暫時業用之義非。三約身。四約時等。如此義更非三乘教說也。於此等四義。皆以能成之義。可作隱顯之義也。 三十。問。當門建立。若以異體相即為本。今章入正受等文證似相入之一義。如何答。師雲。今入正受等者。三昧出入之人也。是相入之人非也。 三十一。問。今章雲。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現成正覺等文。起信等初住八相義。如何不同耶。答。師雲。起信論所說初住八相。諸位圓融義非。屬暫時定力功故。同時具足等義無之。是以今經雲。十方世界中。念念○成正覺等說。談諸位相即義故也尋雲。妙樂大師。起信華嚴經論中說初住成正覺義判。若爾者彼師意此經論全一同可得心也答。設彼師意也。實義變化經論之不同不辨非。只正覺言等故。如此釋歟。又他宗人師解釋。不可致苦勞也。師雲。驚彼師釋。廣尋經論說。初住正覺義。此經論限也(為言)。 三十二。問。現前授記。不現前授記者。即是隱顯相即之玄門正義歟答。師雲。又如佛為諸菩薩○等者。是現前不現前之相同隱顯義故。引余教通相之義。玄門隱顯相即義釋計也。是故。今章又如佛為已下文例顯也。 三十三。問。今章秘密隱顯者。秘密言通隱顯歟。以隱一義名秘密歟。答。師雲。今題所表秘密言。通隱顯義也。是隱顯同時相即義。非秘密一乘深義者難成也。即是甚深秘密義也。次或隱即秘密。顯即顯著釋。或不現前秘密○第一錢中十錢名為顯了。第二錢望第一錢中十即為秘密釋事。非甚深秘密義也。是隱沒義名秘密也。爾者秘密言通可有二釋。隨今章在二意。初釋正受及起定同時秘密成矣或秘密言通隱顯條勿論也。次隱即秘密義。如上所引(已上師主正義也)一義雲。今隨所表秘密言。不通隱顯義也。隱一義取可名秘密也。若爾者。今題名秘密隱顯俱成門可訓也。是故今章第一錢為顯了。第二錢為秘密雲解釋。正當門所為釋也。是故秘密隱三字。令為一義。顯義相對。題得名訓。隱即秘密義不違也。 三十四。問。現前授記。不現前授記菩薩。是何位可雲耶答。現前授記者。總以初地已上菩薩為本也。不現前授記者。總指地前也。然法華三周現前授記者。是十信以前也。就之。法華論中。自問答明之。其問意。諸菩薩逕初僧祇劫至地。始現前授記。何故法華三周聲聞。從地前淺位。更不經劫數。直現前受記耶問答此義。法華三周現前授記故。非可入初地等。於一乘法。為欲令生決定心故。位不入初地以上。依三平等義現前授記也。實義寄位顯之時。初地以上現前授記。地前不現前也(為言)抄三(上)雲。方便令發心者。彼論次前有。 三十五。問曰。彼聲聞等。為實成故。與授記為不成佛授記乎答。實成佛。菩薩何故於無量劫。修習無量種種功德問。若不成佛者云何與之虛妄授記答曰。彼聲聞授記者。得決定心。非諸聲聞成就法性故。如來依三平等。說一乘法故。以如來法身與彼聲聞法身平等無異故與授記。非即具修功德行故。是故菩薩功德具足。諸聲聞人未具足○(文全是論文歟已下師草)問。先此問意如何答。今依常騰注。委科釋之。是即辨現前授記之虛實故。與此問答也。先問中有二。初定義。次若實成佛下。設難也。定義者。常騰注云。佛授身子記。言逕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當得作佛。乃至記阿難。言供養六十二億諸佛然後成佛。如此記劫數。實成佛故。雲記而不如記劫數成佛而雲記耶。已上設難者。注云。自始十信終至初地。略說逕一大劫阿僧祇耶。中說逕三大劫。廣說逕無量劫。如此劫修習善根方得現前授記。如記劫數當得成佛。然身子等。未逕此劫修集善根者。何忽得現前授記。如記成佛。若言雖未修習善根而得授記實成佛者。何故無量劫修習善根方得授記。若不如記實成佛者。諸佛始無妄語。何虛妄與此授記之訓此是問意釋也問此文意如何答。常騰注意雲。若文有一。初正答釋。後是故菩薩下。結答也。初正答中亦二。初記意。後如來依得彼下。記義也。初記意者。注云。彼身於等。若得授記。即相同義。得決定心故與授記。非謂聲聞已入初地成就法身故與授記金剛仙論第四雲。凡有四種三昧授記。一是習種性中。二性種性中。不現前授記。三是初地中現前授記。四在佛地中無生忍授記問。決定心者何耶答。騰注云。無性攝論雲。世尊法華會上與說聲聞舍利弗等。授佛記別為令攝得如此意樂。我等與佛平等無二。解雲。意樂者。謂決定心。佛為令得此意樂故。授佛記別。非必如記劫數成佛記義者。注云。雖為令得決定心故與佛記別。未知依何識與實行聲聞授佛記別答依同義故。故無性攝論雲。諸佛於一切有情。得同自體意樂言。彼即是我我即是彼。由是因緣。此既成佛。彼亦成佛。解雲。佛與一切同一如。是故一切皆屬如來如中。佛得此意故。言彼即我等。由是因緣此佛既成正覺。彼聲聞等亦說成佛。此即以成佛為聲聞成佛。三種平等即是同義○問。十信初心。望成佛時。必逕三大僧祇耶。若。爾者舍利弗成佛劫數。既說無量無邊不思議劫。云何不得如記成佛答。總說無量亦得無咎。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此三大數。華嚴經中。是有限數。然三大劫遙過此數。是故始發大志聲聞大得如記實成佛也(已上是師主草案也。人是意釋也)。
七諸雜純雜具德門以下
師雲。今章諸藏純雜一門下有二釋。第一釋諸藏者。上教義理事等。十對二十句十義。雲諸藏也。其故今經十藏品中。諸萬法以相對純雜之義說故也。至相大師意。此上十對二十句等以諸藏雲非。是義漸似違背古十玄。是以新立十玄。不雲此門也。第二釋。又如菩薩入一三昧等是也。是約施戒度生等一切諸行。諸度雲也。爾者。二對二十句中行一門以釋純雜義歟。廣不取教義等十義也。此義依師資相傳之趣。約行純雜建立歟。 三十六。問。當門立名。其相如何答。攝法者。於三世中。三世各別攝法。是故隔法雲也。此隔法者。約行布論之也。異成者。約圓融釋之歟尋雲。十世者如何答。諸釋合九世十世相釋有四重釋。一依清涼釋者。以九日作九世。是即行布教相之九世也。九世融在一念。總別合雲十世也。二依宗家釋者。依五位次第相望談九世也。清涼引此義時。古德依五日作九世釋成。是十世章五位約釋五日雲也。是九世是行布。一念是圓融義也。三依清涼一處釋。九世者。以三世作之。所詮以三日如作九世。若爾者。此義三世即行布。九世是圓融也。可得心歟。是清涼雲。今但用三世互為緣起。便為九世。不離一念是為總世。以此文為證也。四現在一念上於。論九世之相也。一念望過去。者。未來也。望未來者。是過去也三十七。問。現在現在為能攝。攝過未現在之時。若先依相即義者現在現在為有法時。過未現在俱是空義也。若爾者。過未三世未立其意如何答。若約即入之時。於三現在。以互奪義。空有力無力等義論計也。爾者。此三現在上空有義者。是圓融上空有也。今六過未無法者。亦約行布教相差別未生已滅等義也。以此未生已滅等六過未之無法圓融互融上空一義不可同也。 三十八。問。以時即入等門為能生約法自余玄門以為所攝之義。有之耶答。諸記舉以當門為能攝。以自余諸門為所攝。是當門本意也(為言)釋也。以約法即入為能攝者。約時當門玄門為所攝。即入等義以非為當門本意也(為言)尋雲。若爾者。如何今章雲。以時與法不相離故釋乎。此釋意分明上法能所攝即入。時即入無礙也雲。此文意也如何答。若假實對論之時。法即入等是實。時即入等是假也。此假立時即入。定賓法即入不離之義以准知假時即入等離豈實法即入等義在之耶釋此文意。重意。假既不離實為由。實亦不可離假故。以假即入等為能具。以實法即入為所具。更不可有相違也今章先假不離實由計釋歟。既雲故。知是舉因也問。此十世門。是即入中何耶答。師雲。前因陀羅門。及隱顯門通即入否事異義可及。今門通即入之條。更不可及異義歟。 三十九。問。今章雲。此經雲。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佛剎等此所引經文。更不成九世十世義說三世。豈非同三乘乎答。今經三世者。通途之三世非。現在有法普現三世等說可說心也。爾者說三世九世義所成立也。
九唯心迴轉善成門已下
四十。問。此門是所因宗法中何耶答。師雲。所因非宗法也。是十由中唯心現故所因也。意此上教義理事等十對。唯心現故。餘九門中即入等宗成也。是故今第九門前八門為所因。又後第十為所因成也。依之。祖師雲心既無礙境亦無礙釋此意歟。
十託事顯法生解門已下
四十一。問上諸門中所論。即入等義雲耶。我等所見之事上於所談之義。若爾者。如何上諸門異耶答。師雲。前即入等門。一多相望論之。今此門於一多上不論相望義。法法事事皆含法界之故。本來一塵中。諸剎塵等諸法具足也。然此能具事法也。所具亦事法故。是事事無礙義也。只一自一法界具待多義多自多法界具更待一無義。是故此門不共。不論一多之相望。事事當相法界法門也顯。是以當門建立也重意。樹枝有五枝。即是五教。即是五智。即是五佛等是也。其外若有六枝者。即是六相。若有十枝者。即是十佛。即是十玄等。如此談。是當門不共所談歟。我等所見聞所詫事付一一以教。此事即法界法門也解了之處。十佛不遠。即到下可成佛智也。諸教中廣談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是當門建立也。然余教意。一切不善等之相。即無性即空義見談之也。今宗意即不爾。勝熱婆羅門。火聚刀山。即般若無分別教釋故。當相不改。以刀山火聚為無分別教也。是以清涼大師釋雲。即相不待壞。即性不待隨此釋意。相自性全法界更不可雲壞。性自性全法界更不可雲隨緣也此等義相。以事事無礙義。釋即道義歟尋雲。清涼大師第五正釋談雲。當相即道是道諦故。理無二味故。無有一法性佛法故(文)此釋心。約無性即空。釋即道義。爾者如何答。清涼。至第五釋者。既釋當相即道。不同前四故即空如義非雲事分明也。此釋真妄交徹。事事無礙義以釋之也。以此義釋理無二味故也。非即如即空義正洞即道之義無過真妄交徹之義。是故先以此義談之也。清涼第五釋宗第四釋於當相即道義。或不同前四雲不同前三。同是以真妄交徹義為本也。兼約事事無礙談之事更不可遮之歟。然今當門直顯無礙鎔融之法門。是即我宗規模。他宗不共之法門也。設說即道義。此託事門所顯法門。直約事事鎔融之義。所論之也。不依真妄交徹之一義也。是故自宗中。勝熱婆羅門下。兩祖第四第五之釋。今託事門中所談即道等義頗觀行中意。可有親疏歟。 四十二。問。今章雲。隨托別事以顯別法此文意如何答。遮那品中。說十種寶王雲文。兩處在之。一處文舍那光明之驚覺而。十方來集中。南方菩薩來集此佛所。十種寶王雲說。是但云雖標十種寶王雲。別別非說十種也。又一處文。普賢菩薩入如來藏心三昧各別說十種寶王雲也。第一金蓮花寶王雲說也。其餘略之。是等十種等。皆是隨舉一事。名為法門雲道理。 四十三。問。今經說五位法門時。各別放光明處。皆是不同也。所表可別耶答。各有所表。先說十種法門時。從足下放光事。十住是位中最下尤可有初表說十行法門時。從足指放光。步行路必依指行。是故以放光表十行法門也。所詮趣佛道長途。必若無十行指者。不可到所期果處也。說十迴向法門時。從膝放光。膝是回身令轉向義有。是故表十迴向法門也。說十地法門時。眉間放光事。眉間是中心義也。證會中道義表有便。如此五位放光義。各所表者歟。如上表法義。托異事非顯異理之義也。足下放光即是十住。足指光明即是十行。膝放光即是迴向。眉間放光即是十地也。此之外更無別法也是託事顯法之故也。 四十四。問。今章雲。皆悉同時會融。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等(云云)爾者。此解釋立義二種十義。此一法界緣起歸。抑今會融成一法界雲。所歸法界。直是上總標法界緣起。自在無窮之法界歟答。爾也尋雲。若爾者。此法界緣起通因果二分歟答。師雲。可爾歟難雲。若爾者。果分是離緣不可說義也。豈果海中論緣起之義耶。然緣者。若一多緣。若無明緣。若機緣緣。雲緣者。必是有為生滅之法體。如幻虛相之事法。於性海中現生滅虛相。事道理更難辨。爾者如何答。一義雲。末師果海中於不許緣起之義。若爾者。上總標法界緣起者。法界言該因果二分。緣起言可限因分歟。今會融成一法界言收因果二分。緣起具德門言。可限緣起門尋雲。法界緣起者。是法性實德。法爾如是釋。既是雲法性實德。乍雲法爾如是。抑有何不足。於性海中。不許此緣起耶。若爾者。更是本無今有緣起也。若是今有者。如何雲。法性實德法爾如此乎。其上今章雲。法界緣起。自在無窮○略攝為二門標。開因果二分見。此釋意。此一法界緣起。若屬佛者。果海中法界緣起也。若此一法界緣起。屬菩薩因中法界緣起也然上法界通二分。緣起限因分雲事。隨文意未足信用也。如何答。師雲。果分正證之處。絕因緣生滅之虛相也。故更不可論緣之識。是以還源觀雲。正證之時。因緣俱離(文)此文明釋也。專可秘之也其上今法界緣起者。如理智中如量境也若爾者。後得所緣境界者。於有為生滅虛相中。論此無盡緣起雲事明也。設佛果智中不論生滅緣。法性實德法爾如是事。更不可有相違也。是故本無今有義無之。但今章法界緣起。自在無窮。略攝為二門之解釋。於一法上有能依所依性相不同。此緣起所依就體性說之者。即是果分。此能依相依論之。即緣起因分釋也。於一法上如論緣起性起不同一義雲。凡法界緣起者。法性實德法爾如是故。更是非情謂之境界。唯佛。所知。今章雲。如理智中如量境釋以。知是緣起者因緣之上所論也。今果海即不爾此正證之智。離因緣故云事難辨。其故。三乘教意。自受用身身土。即是後得智所變談。豈是後得所變故非自受用身土耶。既是廢機教。自證身土。後得所緣境界事。更無相違。何況一乘教意。設是如量智也理。量齊覽故。此如量智境。豈非佛智所行乎。 四十五。問。今章雲。普眼境界諦觀察余但在大解大行大見聞心中時此文意如何答。此文有多義。若依指事意者。普眼境界諦觀察余時可訓也。文意伏意通也。伏難意雲。上十對二十句法門中教中三乘五乘教攝。義中三乘五乘義攝也。或因果中一切三乘五乘因果攝也。然此三乘五乘等教義因果者。是以差別為義。如何今總結時。上立義十義等。皆會融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結釋耶雲。伏難。然此問難答時。設三乘五乘等教義因果。普眼境界以餘三乘五乘觀察時。皆普門中大解大行成。普門中非三乘等別解別行等也已上是指事意也。一義雲。普眼境界諦觀察余時。但在大解等此就普眼境界諦觀察者。約圓融普門觀釋之。余時者約行布教相之施設釋之也。但在已下文約三生施設之教相談之也一義雲會融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普眼境界。諦觀察余時等可訓也。文意。已上此上普眼境界法門。皆是圓解之上所案立無礙宗法也。是等約解境釋之也。次諦觀察余時已下。上五句案立解了舍。直行起解施也還入大解大行大見聞心中釋也。重意。普門解行信一一皆同果海故。第六句行境·位·歸歟。上解境是因分故普眼境界釋。下諦觀察是果分故。對上普賢因。此行境余時雲歟。已上所立義。師主了簡。可為正義(云云)。 四十六。問。今章雲。然此十門。隨一門中即攝余門無不皆盡(文)爾者。一一門皆是十玄門時義也。如何初同時具足不同耶答。初至終十門建立次第。總別不同故。始同時門是總非別門。後別門是唯別非總門。然今此十門隨一門中總結釋意。約總別不二之義。同一緣起之義釋故。門門中不簡立義解釋。兩主十義同時遍具足無有前後。是總別鎔融無障無礙義也師雲。今章雲。又於其中諸餘法相等者。是抄一在釋可尋之。 四十七。問。今章雲。廣如經。論疏抄。孔目。及問答中於彼釋(文)然今所言疏抄等者。宗家製作歟。指至相大師御制歟答。至相大師御制也。彼師作華嚴疏之故。指之歟。論疏者。彼師十地論作疏在之(云云)經論有抄雲事。未勘之尋雲。彼至相大師華嚴疏者。抑除孔目外。指何疏可雲歟答(云云)。 四十八。問。今章雲。為說菩薩道等三乘中在佛果。如何但云菩薩道乎。又一乘中有因行。如何但云無盡佛法耶答。上尋委悉記之。但今章雲。三乘但隨機而已○非現佛身(文)釋者。設三乘教中。妙覺位中。三身圓滿佛果談尚是菩薩道一分也。今此一乘心返設十信位菩薩。直可說無盡佛法也。道理上尋如記之。 四十九。問。今章雲。又此經雲。於一世界中聞說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至無量乘此文所引本意如何答。此文是伏難通也。難意雲。今經意純說一乘者。如何今經二乘三乘等說耶。此伏難答時。是本末分位分齊約。欲顯三一不同故。如此說也。
六相圓融義第四
五十。問。當科六相圓融者。是宗因宗法中何耶答。一義雲略說六相。廣說十玄之故。限宗法。不通宗因也。是以今章既題六相圓融。知是宗法也雲事。不可疑之歟。是以今章次下。教興段雲。此教為顯一乘圓教。法界緣起。無盡圓融。自在相即無礙容持。乃至因陀羅無窮理事此義現前。一切惑障。一斷一切斷得九世十世滅。行德即一成一切成。理性即一顯一切顯此釋意。既六相教起本意釋時。為顯即入因陀羅義也釋畢。此六相義現前。一斷一切斷。一成一切成也釋。若爾者。此文意。約宗法明相入義雲事分明也。一義雲。六相者可通宗因也。同成二相是同體義也。別異壞三相是異體之法也。總相者宗法也得心義。是折薪記心也。一義云爾者六相者非宗因非宗法歟。只此六相教。案立意趣。立六句法相。以欲破眾生空執識情為所用也。所詮。此六相句法建立。宗因宗法上空執之見遮義。以之可當章規模歟。此後義以可為師主正義也已下師主草也。 五十一。問。論雲。除事者。謂陰界入等兩師解釋者。意為同為異答。此事難思。愚案。且數二義。一義雲。異也。若依清涼意。大疏雲。勿以陰界入等事相執取。抄釋雲。意不令人隨事執取等。案此等釋意。雲陰界等。彼形對區分之事相是訓中之法故。即情謂之所得。更非真智境界。爭具緣起圓融之六相哉。是故為不令人隨事相差別以其差別任情執取故。立此六相。以顯緣起圓融之相也。故知。以陰界等實體是法界全現之法故。非謂不具六相。但約彼情謂之境故云除事若依香象意探玄雲。非是陰等事相中辨者。今六相中。且一即具多名總相者。非如彼水中入數多木石。桶中入數多米穀等。如是事相中辨一具多。故云除事也。又瑜伽論一處。不相離色者諸能造大種。及所造色。同住一處。互相涉入。是即亦於事相中辨涉入者也。然今則不爾。但約緣起相由理性融通等道理。說一多即入故云除事也。凡事相中辨之文言是廣。乃至順世外道雲。理色入因微中等。皆可通攝之歟。一義雲同也如探玄記所釋。可會取大疏抄。意雲。勿以陰界等事相中所辨之涉入妄計執取。非謂陰界等體約道理說涉入融通時不具六相。 五十二。問。如瑜伽論。一處不相離色者。彼此互涉入不相障礙實是事事無礙也。今何除之耶答彼不相離色者。但局一類能造所造者。不通余類。又局大小分量同等者。不通分量不等者。何況古今異。遠近處隔等全不可有彼此涉入之義。是即事相中辨之故也。然今圓宗雲事事無礙者。約法性自爾之道理故。大小一多古今遠近。自類他類等。不動自位而恆即入。猶如芥子收須彌者。芥子不作大不者彼。須彌不滅其量不來此正是約道理得融通故也。 五十三。問。此義尚豈非假說耶答。凡佛教中所說法門者。雖有大小權實不同。而皆是陰界等事相上。法爾所備之道理以為境界之時。方有發智證真之義。即說此道理有淺深故。教門分權實。且如五八識緣青黃等。雖離名相分別。以現量心正緣青等自相。不知青等上所有苦無常等共相之道理故。不能自轉識得智。如來初說此道理。是名小乘教。然未知畢竟空之道理故。次說般若經。教此道理是名大乘始教。乃至。空有無礙三諦相即等皆是約道理以說之。全非是陰等事相中辨之也。思之可知。述記第一破數論勝論之所執我雲。量雲。諸有情我與天授我體應是一。許常遍故。如天授我。論言相雜意令相入成一物故雖言更遍。意言常遍。不爾更雜便無同喻。外道返難言且如同處不相離色計多種色更互相遍體非相雜諸根得時各各異故。其我亦然雖體相遍。然非相雜各有屬故。斯有何失。此亦不然。彼執我體是真是實。有相雜失。然我色等。是虛幻法。又同類業招非實之法體相虛疏。設令相雜。亦互無過一切有情共果亦爾。其山河等同一處故成唯識論演秘第一雲。按瑜伽論六十五。有三種不相離色。一一處不相離者。謂諸大種及所造色同住一處釋一即同也。能造所造更互相望大小量等互相涉入不相障礙。處所無異名為同處。無別極微二處而住名不相離。且如一眼七物相望互相涉入同一處住。謂眼身根色香味觸能造地大七各極微同一處也。問所造有六。能造何一。答有二釋。一雲。雖一地大。通能造六。故能造一。二雲。有六。不爾所造六云何別言能造一。據地類同合而言也。如言一眼七極微成而實一根有無量微。但言七者據類談也。能造亦然。二相雜不相離者。釋如一眼根有多極微一根微處七物同住以此七物對彼七物。雖非同所。然相和雜鄰近而住。名之為和。七七各別名之為雜。無間隔故。名不相離。故瑜何論第三雲。和雜不相離者。則此大種極微與余聚集能造所造色處俱故。釋是前同處不相離處所有極微名此大種極微等也。三和合不相離者。又若有聚集。或麻豆等為諸謬蜜及沙糖等所攝持。釋異大所造二聚和合如多豆等雖以蜜等而所攝持和合一聚。然不相涉入。復是異大所造異聚相望故名和合。不相離者。無有間隔也。略示大綱。具如彼鈔又雲。然外道宗。許果色入因微中○問。大乘同處不相離色互相涉入豈非因果體相更入。答。無實極微。是似識變故得涉入。不同彼宗今雲。外道者順世外道歟因明論疏師主草案也。 五十四。問。六相者。其相如何答。總相者是一塵上於含多德之義也。不論所起之末也。此總中所含多德差別非一之處雲別相也此總相不起上於。見所起末也。是雲第一總別相對一義也。次同相者。上別相所起末中。所起一一。末中。當位當位上成功義齊邊見是同相也。末位於成舍義取也。異相者。成功義齊雲。此同上於相貌不同也。椽材瓦者其相異故。是於所起末中論同異故。第二同異一對之義也。次成相者。此所起末望總舍談能功故。是成相也。是於所化末當位者。無能成之功望。總有成就之義。懷相者。懷總義雲懷相也。是第三成懷相對之義也。探玄記第九。三對六義。問答抄引之尋雲第三成壞相對之義釋雲。彼帶本之末既為本收。是故當體有存有壞此釋意。望總不論成壞之義見。若於所起末論成壞之義者。上第二同異相對義今成壞如何不同耶答此釋意。但於所起末。論同異義也今相對所起末本攝帶本當體於論成壞故。此釋望總論成壞得意無相違歟尋雲。若帶本之末雲故總望雲者。上同相釋時。彼所起末即帶本雲。若爾者。豈是非望總舍乎。如何答。可尋之。 五十五。問。於總相論何不同耶答。總相有三種。一語總。二意總。三法總也。師雲第一語總者。世人共語常途舍雲如是語總也。體自相者。青黃等及長短方圓等之相是也。五八識唯現量之位。此顯形二色體契也。如此體自相事者。螻蟻蚊虻之位至。此自相歸也。是等法門皆是語總也。青雲黃雲等。皆是語總義雲也。只世人木中人等雲。如皆語總歟。而必此等非甚深之法門。是故今總相者非語總義。此緣起法上能住諸法差別。其無常等義辨義自相雲也。此等總者解以食物與知事比丘。意是與眾僧也此等意總義也。是故意總歟。第三法總者。上雲如世人但家雲是語總義也。亦即不爾。梁椽材瓦等。一一法上於或椽等是舍雲。或材等是舍雲等也。是法總非語總也。於總如此不同。觀行者。能能留心可觀察之也。 五十六。問。同相者。於所起末位當位分齊成力義齊義取不望總相雲事難辨。其故今章同相釋。同成一相故釋。此釋豈不望總耶答。此釋於所起末位。即帶同成一總之義成力義等道理同成總一釋計也。望總相者。必是付成相義論之也。壞相互望總事。可准之。 五十七。問。今章六相圓融者。六相皆圓融雲歟答。一義雲。總同成約圓融。別異壞行布也。是清涼釋意也。一義雲。無礙圓融法上六相句法故。六相皆屬圓融也。是以今章題。既雲六相圓融意歟尋雲。就後義不明。別異壞三相。彼此差別義相。更是無不二平等之義。何以此等同可雲圓融乎答。今此彼此差別義相無礙容融之法上。且以參而不雜義。談別異壞之義。無參之上參還圓融具德故。不可屬行布也。是以清涼釋雲。行布即是始終二教。圓融即是圓教今別異壞等參而不雜義。更不可同明昧淺深之行布。故六相皆是圓融法門也可得意歟尋雲。或依無參之參或依參而不雜等義。何以此等義道。不名圓教不共行布耶答。總此義在三釋。第一釋意圓融之上相差別等義俱是圓融故。不可屬行布也。上行布即是始終二教等釋。依此意釋之也。第二第三釋意。參而不雜義。設圓融之內無參之參論。此且參而不雜義為別教不共門行布也如此參而不雜等義名行布之時。不可論明昧淺深之不同也。今所論行布明昧有無者。即是始終二教所寄行布位也。是必可論明昧也。 五十八。問。體空有義。用力無力義。是宗因宗法中何耶答。師雲。同異二同即入融非。同異法體之上所建立。體空有用力無力等。是成即入之所因也可意得也。加之。即入義亦還所因成事可有之也。先如隱顯門者。以上相即義由今陰顯義顯也。門門相望互以即入為所因事在之。對智一一交合觀之。 五十九。問。今章雲因即普賢解行及以證人。果即十佛境界(文)此文意如何答。一義。證入生者總初地已上以證入釋也。果即十佛境界者。是非因智契證故別果即十佛釋也。一義雲。及以證入者。三生門時第三生果者。是約緣形對果故。非究竟圓極不可說果。是故形對邊及以證入釋也果即十佛者。所依果海不可說佛果也離因智教相故。別果即十佛等釋也。已上師主草也問。此但椽等諸緣○若得椽時即得舍矣事。義苑雲。言為椽全自獨能作舍者。即互遍相資義。謂此椽等諸緣。要互相遍應方成緣起。如一椽遍應多緣。各與彼多緣全為椽故。此則一椽具多緣也。若此一椽不具多緣。則資應不遍不成緣起(已上)復古全同。總以六相為緣起相望之所因者。此等先德意歟。但見當章釋。皆望所生果。論能成所成。以決義是非。何關同體門之義勢耶。其趣已如十玄門初釋同異二門處。私記委記之。若爾者。此等先德意實難思乎答。未有瓦等時。不是椽故不作事。復古雲。此本脫一舍字古本與演義同(乃至)若是下。得此一緣令一切成起。所起成故椽義方立無因緣故。非是椽也事集成雲。因緣者。四緣之中一(已上)。 六十。問。若椽等諸緣各出少力○並全成故事。義苑意。前第二問答。是互遍相資義。次問答只躡前為難。然後又釋。今問答雲。此重問答。據力用義以顯之。謂須一全有力余緣無力。若余有力一緣定無力方成舍耳(已上)明知。此師意。以此問答欲配同體相入之義歟。未審(云云)。 六十一。問。既舍即是椽。總余材瓦等事。案之椽是正因也。余材瓦等是多緣也。舍是所生果也。全同探玄記雲一緣是能起。多緣及果俱是所起也。故知。法界緣起。亦必立因緣果三法也。 六十二。是故一切緣起法不成即已。成即相即等事。義苑雲。是故下。結成大緣起。謂此大緣起不起則止而不論。若起則圓融離識耳意雲。不成則已者。不起則止而不論也。次雲成即相即者。若起則圓融也若依復古雲。是故下。二結嘆。大法界緣起法。一成一切成。無成無不成不成與已成全體無二故。圓極難思。出過情量此二家記意別也。不可相濫。若椽作捨去。即失本椽法事。集成雲。椽不作舍。即失本緣法。古本與演義。皆緣字。今椽造誤(已上)。 六十三。又總即一舍○壞即各住自法事。抄十三上雲。總則攬別而成別則分總為別。同即別別帶總。異則別別互乖。成則雙攬同異方成。若無異相總不成故。如舍椽梁總皆相似終不成舍。壞則別。各住自性故。此三對歷然不同(已上)。 六十四。乃為頌曰。一即具多等事問。今此頌文者。為香象釋。為總至相釋歟答。復古雲。文類雲。華嚴六相頌。終南山儼尊者述。義分齊中承用。觀首自雲。具祿和尚微言勒成義記(已上文)類者圓宗文類第二十一捲雲。頌出自至相六相章也。義分齊中承用彼(文)人不知之。謂是賢首所記(已上是師主草案也)。 六十五。問。今章雲。問。何者是總相。答。舍是者。此文意如何答。師雲。是語總義似。雖爾今舍是答意。只語總舍雲義非。椽是舍雲義也。是故可雲法總歟。第一問答計法總雲義不顯故。次問答起也。章雲。若無別椽瓦等以而有總舍者(文)是師主談雲以而兩字通途文章難讀故。以一字下欲讀。而字先讀以字下讀事無相違歟。是兩雲房口傳(云云)。 六十六。問。今章雲。今此同相。約椽等諸緣雖體各別成力義齊故名同相也(文)此文意如何答。此釋意。所起末椽等諸緣意。成力義齊邊同相義釋余處文。今此釋以為正釋。余違文可會也。師雲。又總即一舍。別即諸緣等已下文。上六相六色釋義。總結文也。
華嚴五教章見聞鈔卷第五
五教章見聞鈔下卷第一
一。問。當章題名。與上中題名。云何不同乎。 二。問。今章顯彼能詮差別非一(文)此文差別。即是非一歟。差別與非一。於義可有不同歟。 三。問。今十門生起次第如何。 四。問。今心識一章差別者。就心意識。說 教不同故云差別歟。談本識之心體。五教說相不同故。就第八代雲差別事歟。 五。問。愛樂欣喜四種者。配三世事。其相如何。
若依始教已下
六。問。始教識體一分雲。是何道理乎。 七。問。從業等種辨體而生者。此文意如何。 八。問。有支我執二種習氣者。於一個名言種子上。以功能分二種習氣歟。將遍行中別體。思心所以為業種子。十煩惱中。別體薩伽耶見以為我執歟如何。 九。問。異熟報識。為諸法依雲。異熟得名。如何可得心歟。 十。問。今章雲方便漸漸引向真理。今此品引向真理。即指終教歟。當教中終門指歟。 十一。問。今章雲不見藏住。不見熏習等。此等文意如何。 十二。問。章雲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此文意如何。 十三。問。今章雲以許真如隨熏和合。習熏資熏二熏習中是何乎。 十四。問。章雲真俗但有二義無有二體。文意如何。 十五。問。三界唯一心今經文。諸論皆引此文歟。 十六。問。十地論。約終教釋。為第一義真心也。爾者。彼論實如此在之歟。 十七。問。頓教唯一真心者。抑付何說一心乎。
若依圓教已下
十八。問。以何為圓教心識之體乎。 十九。問。祖師依何文。建立如之五教義。歟。 二十。問。抑今甚深緣起一心者。是何物乎。 二十一。問。答約法通收之時。名義必可無礙。然於性德中非雲論五義門。豈有從名無顯義之義乎。 二十二。問。小乘意。以六識三毒。為所依心識。然以四種賴耶。為所依心識事。未談之。云何釋所依心識體雲攝義從名門乎。 二十三。問。不動本而常樂等雲。今本末者。以能具一心為本以末歟。如何。 二十四。問。心識種姓二章。共或限所依本識。或雲取佛種姓。抑是何道理乎。 二十五。問。於退法種姓有不退之類。如何以之名退法乎。又于思議住升之類。必可有退機。何以之不名退法乎。 二十六。問。恆時加行。尊重加行者。其相如何。 二十七。問。今章云然非是彼大菩提性此文意如何。 二十八。問。小乘教中。說多人有性。如何釋除佛一人乎。
一約始教已下
二十九。問。無性有情。發菩提心。可許發心修行之義乎。 三十。問。章雲諸佛利樂有情功德無有斷盡。爾者。是取何現義乎。 三十一。問。瑜伽六處者何乎 三十二。問。今章雲即攝賴耶識中以下。文意如何。 三十三。問。當章中。約法爾種性明性習前後義。約新熏道種。明性習融通之義。文段如何。可簡別乎。 三十四。今章雲。問。此二種性與仁王及本業經中等。此文意如何。 三十五。問。今章雲。經說習故成性。論中說為依性起習。爾者。經習故成性本性。論依性起習本性全是一體也可云乎。 三十六。問。今章雲。經說性在發心後。論中種性。在發心前。今種性者。指本性住歟。總通二種性雲種性歟。 三十七。問。今章雲。問。又以何義知如種性至堪任位說。已下問上何文踏起乎。 三十八。問。抑堪任雲得名。約位立名歟。將依種性之名歟。 三十九。問。上但可位至堪任已去兩義料簡。依今章問。又以何義知種性至堪任以下問答。如何不同乎。 四十。問。瑜伽論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抑此三記意。位分不同歟。 四十一。問。章雲獨覺准知爾者。如聲聞至忍位在一坐成覺之義乎。 四十二。問。今章雲位到堪任。成菩薩種性。抑成菩薩種性事。必依退不退。成堪任性歟。將要不依退不退義歟。 四十三。問。以忍位如何為性地乎。 四十四。問。今章。位到堪任已下文。正三乘定性說文也。何依俱舍釋此義乎。 四十五。問。上章雲若要待習方說性者等今文雲問若愚位未無習等。前後問答。如何可心得乎。 四十六。問。一闡提翻名如何。 四十七。問。章所引雲以何緣說今此說字。從何所還可訓之乎。
一。問。當章題名。與上中題名。如何不同乎答。於一部釋。就題名論不同事。他師釋得其證據其故善導和尚觀經疏題名。或觀經玄義分雲。或觀經定善義雲或觀經散善義雲等。於一部釋。如此不同論也。今亦可准此例也尋雲。上中雲記。下捲雲義。其意如何答。師雲。義記兩字。所以甚深以為義也。此所以甚深之義。通義記兩字故。上中雲記。下捲雲義。更是同義。是以起信疏中。具雲義記。俱是所以甚深之義故。邊邊有道理。師雲。前八門化儀化法不同諸門皆約能詮教明之今中下九十兩門。約所詮法義。釋五教不同也。 二。問。今章雲顯彼能詮差別非一(文)此文差別。即是非一歟差別與非一。於義可有不同歟答師雲。差別者。五教不同雲也非一者。今十門指釋也。是故差別非一。即可不同歟若爾者。今文點如上點可讀也。 三。問。今十門生起次第如何答。初二門約理次四門約行。第七門通行果。後三門約果也尋雲。第七門通行果之義如何答。若望二乘因分。即是究竟故約果。若望大乘。尚是非究竟故約行也(為言)問。今理行果三法中。理者限真如理歟。通有為無為等一切道理歟答。通一切道理也。 四。問。今心識一章差別者。就心意識。五教說相不同故云差別歟談本識之心體。五教說相不同故。就第八代雲差別事歟答。師雲。想當章意約心意識。就三能遍識。論五教不同事。一處更所不見也。隨今章雲。於阿賴耶識但得其名或雲。異熟報識為諸法依(文)皆於第八本識。論五教不同事。不可及異端也。但今心識差別者。獨指第八識。雲心識差別。必定於第八識之內。廣非論三能遍之義也尋雲。今小乘論但有六識。義分心意識(文)若爾者。此文意小乘意。義說心意識以為所依。然大乘心識。三能遍識體。自差別故。心意識相。三識體名別也。更不可雲義說歟。爾者。大小差別。就心意識之不同論之。見其上今章題名既雲心識下小乘談分明雲義分心意識。明知。五教差別。就心意識論之雲事答。故章題具心意識差別釋。今章心意識者。就本識可心得之尋雲。如何於本識之中論心意識乎答。依通相論之也。若依別相者。第八可限心義也尋雲。通相別相義如何答。別相若以集起為心者。第八獨名心。通相若以緣慮為心者。八識皆可為心也。是一重通相別相義也若以思量為意者。第七獨名意。若以無間滅意雲意者。八識皆可名意。是一重通相別相也。若以了別解識者。六識獨名識。意六塵別境緣雲事。若以了別為識者。八識皆名識也。意以識別解識。八識皆有識別義也。重意。能緣識上。識皆了別義在之。是故了別義通八識也。爾者。以了別解識可訓也。別者。緣慮分別雲義也非差別義也。古來點以了別境解識者訓義。今此別義八識差別義歟其義難辨矣。清涼若以了別境解識前六獨名識。若以了別解識八識皆名識初了別境別義也。後了別識別義也。問於集起義中。有通相別相之二義乎答。集起種子義邊限第八。若集起行相之義。廣通八識可心得也尋雲。抑集行相之義。如何可心得乎答。行相者。即是相分也。八識見分處。各各帶相分之故。見分集起相分之義。是集行相雲歟。師雲。說如此(云云)問。當章意。於心意識。論五教不同義。是今章家祖意也雲者。可有何過乎答。師雲。於心意識。以論五教不同為章家祖意者。於心意識立此道理。五教皆名義俱得之。何下約法通收科中。以小乘攝義從名門釋乎。既小乘得名不得義者。約賴耶建立之也。若爾。准之後四教。皆依第八論差別雲事分明也。其上始教段。異熟報識為諸法依釋。終教段。於此賴耶。得理事通融二分義故釋。皆是依第八識。論不同雲事明也。 五。問。愛樂欣喜四種者。配三世事。其相如何答。愛通三世。樂欣喜現過未次第也尋雲。以能貪之心。名阿賴耶歟。以所貪之境。名阿賴耶歟答。以所貪境名阿賴耶。以能貪心名愛樂欣喜也尋雲。以何為所貪之賴耶乎若無性攝論第二。以三義釋之。一師義。以五取蘊為所貪賴耶也。一師義。貪俱以樂受為所貪賴耶。一師義。以我見。為所貪賴耶釋也。大乘意。於此三義多有難略之唯識論中。於所貪賴耶出七義。可勘之。
若依始教已下
六。問。始教識體一分雲。是何道理乎答。如實知真如法一不知故。真性隨緣。無明動真如。是終教生不生和合具分真唯識義也。此位業識根本熏習釋。習熏無明名也。於此位者。未分三界趣生之別雲事。如此迷真位AB同時迷事無明在之。是故有主物取有命物敬也。是枝末薰習釋。資薰無明名也。依此資薰之無明。造善惡之業。隨彼善惡業。感可愛非愛之果。然相宗心。依枝末薰習一義。建立賴耶故。但得一分生滅之義所釋之。若談薰習義者。八識體一。事理融通善可釋也。今即不爾。是故釋以於真理未能融通也(為言)。 七。問。從業等種辨體而生者。此文意如何答。從業者。本頌由諸業習氣雲當也。業者本頌二取習氣俱雲文當也尋雲。上內諸習氣等釋本頌文意如何答。論有四複次。今章略以二義可消之。一約惑業苦三。從業等種雲也。然本頌由諸業習氣者。惑業苦三中。善惡業種取由諸業雲也。二取習氣俱者。惑種苦果種二取雲也。若此複次意者。今章從業者。三道中善惡業種是也。今雲等者惑種苦果種等也。以此三道種感無記總報者。果識體引坐故。今章雲辨體而生也。一本頌。由諸業習氣者。即有支薰習也。二取習氣俱者。名言薰習我執薰習二取雲也。若依此複次意者。今章從業者。有支薰習也。今雲等者。名言我執二薰習等也。依此三薰習種。能當來異熟報體感。是雲辨體而生也。震旦人師多分唯識此二複次以今章科釋故略舉之義也。師雲。前複次付感中有二。一迷異熟愚。是當來總報上。可愛非愛果迷故。迷異熟愚雲。二真實義愚。是一切有漏是苦也。一切有為。是造作故無常也。於實義不了故。真實義愚雲也。就次複次。名言有二。一表義。二顯境也。表義名言者。第六識一切名言緣此名言下義道分別位熏種子。表義名言云也。顯境名言者。總八識能緣境分明名言下必所詮義理顯如八識取名言非熏種子。緣名言事。必限第六識也尋雲。顯境名言者。名言得名。如表義名言云事歟答。不爾。顯境位名言。非如表義名言云只世間名言所必如雲有所詮義理。能緣見分必帶相分境也(為言)。 八。問。有支我執二種習氣者。於一個名言種子上於。以功能分二種習氣歟。將遍行中別體。思心所以為業種子。十煩惱中。別體薩伽耶見以為我執歟。如何答。師雲。於名言種子。三性不同也。若約善惡名言種子者。若善名言者。此名言上二功能。二習氣雲也。若惡名言者。此惡名言上二功能有支我執雲也。但若約第八識能生無記名言種子者。此名言類劣無記種故。以有支我執名言上二用不可談者歟(但可尋本宗也)決擇記第一雲。鈔習氣者。准法相宗。習氣有二。一者粗重。謂二障取未分。熏善無記無堪任便澀之用解脫道舍是也。二者種子。謂現行氣分薰習成故。於中復三。一者名言諸因緣種。由表義顯境二種名言所薰。方生成故。二者有支總別業種。招苦樂報。三者我報俱分報種。令自他別此二皆是名言種上差別功能。今鈔所明。是前非後(文俱分雲是分別俱生雲釋也)尋雲。若依此記釋者。不簡三性名言。總有支我執二種習氣。名言種子上二用見。爾者如何答。彼記意。先就善惡名言種子釋之也。若約第八能生無記名言種子者。有支我執二習氣。彼無記名言種上二用不可雲也。是故別體善惡思心所以。有支習氣十煩惱中以薩迦耶見我執薰習也。 九。問。異熟報識為諸法依雲。異熟得名。如何可得心歟答。一義雲。異熟者異時熟雲異熟也難雲。若爾者。等流果。豈非異時熟歟。是故。此義亂等流之過在之。一義雲。異處熟故云異熟也難雲。若爾者。豈從人感人總報之類。異熟果無可云乎。乃至從初禪生初禪等。准之可心得之也。一義雲。變異總報果生故云異熟也難雲。若爾者。一切種子。生果之時。無變異歟。諸法種果生事。必變異生故。亂余果變異過。一義雲。異類熟故云異熟也。因是善惡果是無記故也。已上諸義中。以之為正義也。 十一。問。今章雲方便漸漸引向真理(文)今此品引向真理。即指終教歟。當教中終門指歟答。師雲。方便漸漸言。遙指終教雲義親歟尋雲。引深密經。成立薰等即空義。是經豈非當教證文歟其上。經文引畢雲。不令如言而取故會歸真也知今結釋趣。當教中會真理之義成立也。是以。孔目中以終教內成就理成就二義釋。今理成就者。是當教終門也。今薰等即空義。豈非此等之義歟。答。如先成事引向真理言上。漸漸言以照之。遙招終教義歟。准今標釋下故會歸真也之解釋。所歸真理遠指終教也。但今所引深密經文有二意。若依顯相。薰等即空義說。是當教中終門建立也。孔目中理成就者。就顯相薰等即空義釋雲也。若如來秘密意趣探約雲之者。薰等即空說本意。遠終教甚深真理說之也。是故若約意趣者。不可開當教之分。今章雲。方便漸漸說者。約如來秘密義巧者。遠超越當教之分故。漸漸等說也。就顯相說薰等即空義者。當教之內終門也。理成就者。依此門取論也。但理成就雲約如來秘密義說之者。以終教真理。所歸所成就真理雲也問。章雲。故說熏等悉皆即空文今薰等者取何物乎答。師雲。常途內等非。外等非。熏者總能熏所熏指也。等言。所熏四義。能熏四義。合是八義也等第八義也尋雲若舉所熏四義等能熏四義雲。若又舉能熏四義。等所熏四義雲者。是有何過歟答(云云)。 十一。問。今章雲不見藏住不見熏習等此等文意如何答。師雲。內是所熏本識。外是能熏轉識也。不見藏住者。不見所熏第八識雲心也。不見熏習者。不見能熏轉識雲文意也。不見阿賴耶者。於阿賴耶。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三義中。天賴耶正用能藏之義不見雲也。不見阿賴耶識者。正用能藏義空非為所依體不見本識之體雲此文意也。不見阿陀那者。執持功能外見雲事也, 。不見阿陀那識。者。又執持功能空非。所執持識體生滅不見雲。此文意也。 已上。是折薪記意也(云云)。
若依終教已下
十二。問。章雲。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此文意如何。答。此文下下來來相故。下生滅斗與點可讀也。重意。不生不滅真如。無明生滅。俱流轉相明論文也。 十三。問。今章雲。以許真如隨熏和合習熏資熏二熏習中。是何乎答師雲。此隨熏言通收二熏習也尋雲資熏者。是業種所生賴耶談義邊也。然今終教心次下雲不同前教業等生故爾者。當教隨熏和合賴耶。非業種所生等資熏義聞。如何答。終教心。依資熏義時。業種所生賴耶雲義。非謂無之。但始教業種所生一義談異也尋雲。習熏者。即以本識為能熏義歟答。師雲。不爾以本識為所熏義也尋雲。若爾者。離轉識能熏。別有第八能熏者。是何物乎若師雲。熏成令動動靜一體梨耶。是所是熏本識也。此賴耶微細。能熏者。是根本無明也。是故本識於能熏有二重。以枝末為能熏者。是轉識所攝也。若以根本為能熏者。是本識可類攝歟。雖然。正所依本識者。所熏所生賴耶。以是可為賴耶實義也尋雲。以根本無明為能熏。是習熏義也雲者。抑本覺內熏義。非習熏義歟答。習熏有二義。一若根本無明真如熏生死微細生滅。此本識如幻識體。不知如幻故。此不知無明為能熏也是流轉門習熏也。一本覺能熏不覺熏時。此識體即如幻虛假也熏。今如幻識體熏。種即第八識熏非。AB真如熏也。清涼釋雲。故熏第八即熏真如此意也。此能知本覺為能熏。即是還滅門習熏義也。如此二門能熏。論自判雲。本覺本不覺。在本識中。故本識中可類攝也。雖然。先第八識雲義。所熏所生二分不二義也尋雲。抑熏者。正是何道理乎答。習熏雲馴染義也。譬朱所置別別此所不塗自其處即赤。今習熏義者。即此意也。資熏者。馴流義也。朱朱熏其處彌赤。准之可心得也。慈恩大師解釋中。熏者是可發之義也釋。但彼宗。偏談業種所生賴耶故付資熏一義。可發之義釋也。然以義案道理。宗意此可發之義。可通二熏歟問。楞伽三文。如何可心得歟答。初無始惡習者根本無明也。是習熏義。第二與因俱者。是七轉識也。是當資熏義也。第三文雙舉根本枝末二種無明故。合說習熏資熏二義也義苑記意。初無始惡習者。七轉識生滅雲料簡是誤也。已上。師主講說之趣也。師雲。今章雲。既雲真如常固非如言所謂事常右點意。夫如常住堅固法故。我等所思習。非常住堅固等義也。若依左點者。更真如常住談故非情謂常也固者非堅固義也。以誠義雲固也但唐本雲。真如常故。非如言所謂事常也(文)是文言更無相違歟。 十四問。章雲。真俗但有二義無有二體(文)文意如何答。師雲。有二義相依。無二事相依釋。此釋可留心也。 十五。問。三界唯一心今經文。諸論皆引此文歟答。師雲。爾也。十重唯識雲。諸論同引證成唯識說唯識之義程教中無不依此文也。 十六。問。十地論。約終教釋為第一義真心也(文)爾者。彼論實如此文在之歟答。彼論雲。云何世諦差別。隨順觀世諦即入第一義諦說。以此文作釋歟問。阿毗達磨經當代流傳經歟答。不爾也。是未處經也。
若依頓教已下
十七。問。頓教唯一真心者。抑付何說一心乎答。師雲。於一心始教已上所談義相不同也。初始教一心者。諸法唯心故心外無境遮也。終教一心者。以真俗不二義一心說也。今頓教一心者。破諸數言也。若諸數更破一心亦不立。是說一心也。心生動念即乖法體不可念亦不可動等釋此意也尋雲。終教不二一心者。直以真妄不二義為一心。然今頓教一心。真妄性相中唯真唯性一義得。爾者是豈前終教即深。今頓教是還似淺。如何答。師雲。前終教雖談真妄不二義。尚是無明邊際談之。今此頓教唯一真心義。不見無明邊際故。以此教為深也。又前終教此一心如來藏心雲也。是真妄俱在纏義也。金師子章中釋即此情盡體露之法此意也尋雲。頓教離念。即同果海歟答。師雲。我和尚已證法門也。以頓教離念同果海可雲也尋雲。同果海者。教證二道中何歟答。師雲若約教道當教離念。不同果海。今雲同者。約證道論之也尋雲。若約證道者。當教契證智。同果海豈限頓教乎答(云云)。
若依圓教已下
十八。問。以何為圓教心識之體乎答。師雲。今章即約性海圓明釋。今依此文以性海圓明之一法界圓教心識也。即還源觀中一體之義當也。是一體義者。理智不二無礙鎔融之一法界心為心是也。今圓教心識之體者。當此等之義歟。答。爾者。今章文點即約性海圓明可說也。以約字圓明言還可讀也。次法界緣起等者。彼上心識體上德相無礙之義釋也。若即約圓明者。即圓教心識之體。法界緣起已下彼心識從相心得。即約約字下主伴圓融。還讀之義更無差也。次雲故說十心者。是上心識之體相結釋也。一義雲。今章即約圓明者。別非出圓教心識之體即約性海圓明者。是法性融通由也。法界緣起者。是緣起相由由也。次雲無礙自在一即一切等已下。上二由依無礙即入之義。是即圓教無礙心識雲也。次故說十心以顯無盡等釋。是正無礙即入之心識。即經中現橫證也尋雲。以上諸教。最初出所依心識之體。今至圓教何最初不題所依心識乎。此料簡總似失一章大意如何答。已上兩義。俱是師主依講說記之。雖然。兩義中以初義可為正義也。章雲。故說十心事。問答抄委悉也問。章雲若約同教即攝前諸教所明心識(文)爾者。攝前之言圓教總攝之歟答。一義雲。三一合說雲同教故。一乘邊別教攝。三乘邊攝三即事。無相違歟尋雲。今章雲。是此方便故。從此而流故(文)抑此見此雲從此雲此言指圓教歟。若指圓教者。更雲從此而流故。上別教豈從圓教流可雲哉。若依之。從此言指別教雲者。是此方便故云。豈以別教可雲方便哉答。若此義意者。是此方便故此指圓教。從此而流故此指別教。可心得之歟。此料簡。未足信用之者歟。一義雲。同別二教者。於圓教中分之故。是此從此言。總圓教雲此也。是故今圓教前雲頓教已下諸教指也。圓教別教迄前雲非也是師主私料簡也(云云)。 十九。問。祖師依何文。建立如此五教義歟答。祖師自開顯法界知見故。於此唯一法界一心。開示此五義門也。別始不可待聖教判也。然於如此知見處。一代教量差別以。心自內合分。毫無差事。心目之內所觀五數義。隨無不五教教量也。 二十。問。抑今甚深緣起一心者。是何物乎答。師雲。於此甚深緣起一心。古來在兩義。一義雲。甚深緣起者。是已上五義門指也。一心者。即所依之一心也。一義雲。甚深緣起者。上法界緣起自在無窮緣起也。此法界緣起所依一心今一心雲也問雲。一心義兩義無不同也答。以五義緣起。甚深緣起義即狹也。若以法界緣起心得。甚深緣起義即廣轉也。是故。師主以後義可為正義問。就初義於五義緣起甚深之義如何答。是即法界中五義故。若無一義者即余義隨不成。是故五義融通義。道理亦相成歟。是以今章雲。五義相融唯一心轉也此釋。分明以五義為甚深緣起義見問。就後義。以五義為甚深緣起者狹。以法界緣起為其深緣起者廣雲事不明。其故。若以法界緣起為甚深者。更彼法界緣起者。五義中第五圓教一義也。然以五義為甚深者。五義通為甚深故。尚見廣。爾者此五義心於緣起論廣狹料簡未信用。爾者如何答。於圓教中。有體義兩門然五教相對時。前四教相待。性海圓明即入緣起等談邊。是為所具義。雖然。圓教外非謂有能具。此圓教中所安立甚深緣起之所依一心法界為能具也意約體。所依一心法界約義。性海無礙等義。即是圓教中法門故。圓教為末為所具。圓教為能具為本。互有道理也。但於難勢者。此下恐有脫文尋雲。答。趣尚不明。今答趣。一心法界即廣轉義。法界緣起五義門甚深緣起廣雲義未聞也。元一心者亦法界緣起尚廣故非今所論。如何答。一義雲。今章甚深緣起者。設以五義緣起甚深雲。若法界緣起雲。更不可有寬狹歟。其故。今五義門。約法通收之時。直是一法界中五義緣起雲即法界緣起。圓教意約性德論緣起雲義。豈是非法界緣起乎。是古來異義此二得緣起。更不可有寬狹者歟。當座私案義可尋之。 二十一。問。答約法通收之時。名義必可無礙。然於性德中非雲論五義門。豈有從名無顯義之義乎答。師雲若依余教意者。皆所詮而非能詮。名外有義。然今依一乘義雲之者。能詮即所詮。即如今經題名等者。雲大方廣等。經大以當遍義得大名也。是故今大名大常遍法界故。更名外無義。是全名攝義之義也。今小乘所與攝義從名門者。即今圓教中。攝義從名義也遍法界中賴耶名。從小乘說之。故佛意密益益。無不足。雖然小乘有局機。更是遍法界賴耶名事不知。冥名是無盡法界名故。耳聞之者。於外以感見聞。答此內外熏發。三周得悟聲聞。於法華會座開一乘大悟也(為言)。 二十二。問。小乘意。以六識三毒為所依心識。然以四種賴耶為所依心識事。未談之心云何釋所依心識體。雲攝義從名門乎答。以於阿賴耶識。但得其名義。為所依心識事。望大乘已去義。以四種賴耶。為小乘心識雲也。若依小乘當教分者。以六識三毒。為所依故也。當教心。以賴耶為所依心識事不知。冥雲之者。為所依也。當教心不知故。談賴耶名計也。譬。愚法小乘實第七識惑斷不知故不斷思如尋雲。所依心識。必不依當教所談者。如何始教所依心識。望終教以具分為所依義。不許之乎答。小乘總不知賴耶義故。以名為心識所依之義成也。然始教更於賴耶得一分義故。以賴耶為所依之上。不可依一分具分也。所說賴耶名義。為所依心識。是即當章本意也。其上二教賴耶無二故也一義雲。小乘直以六識三毒為所依心識。始終二教以第八賴耶為所依心識。然此賴耶。頓教唯一真心心得為所依。圓教此賴耶即性海圓明心得。為一乘所依心識也尋雲。若以六識等為所依者。如何今章雲攝義從名門乎答。有異義。以六識名等一為所依心識也。是以折薪雲。攝二義體。從假說一心名以生滅不生滅二義。從六識假名。為心識也。若爾者。今攝義從名者。以賴耶名非為所依心識也尋雲。以六識從假說一心名釋意如何答。小乘雲。心能導世間。心能遍攝受談。依眾生。共業感器界。依眾生別業生有情也。談似唯識義。實是一切境界心外法故更非唯識之義。是故於六識之分。假說建立一心名斗也。若爾者。今攝義從名雲。從假說一心名談之歟尋雲。以六識從一心之名事。必非所依義。然今攝義從名門者。是就所依心識論之也。是故六識從一心名。今章所依心識雲義大不同次以小乘六識。從一心名事。清涼釋。始所論義道也。於宗家釋義道更所不見也(是二)次上廣釋中。但得其名雲義道今攝義從名雲。豈是非指賴耶之名乎答尋雲。至相大師解釋中。以小乘六識三毒。明所依心識釋。總於阿賴耶識但得其名釋義無之。如何答。師雲。至相釋。廣建立心意識之段也。非釋所依心識也。是以。五十要問答中雲。於諸教內建立心意識差別云何問。答之時。廣說心意識故。今章所依心識明不可同也。 二十三。問。不動本而常等雲。今本末者。以能具一心為本。以所具五義為末歟。為當以圓教為本以前四教為末歟。如何答。兩義俱不可有相違也問。名義俱無盡也雲名賴耶名歟答。名者是賴耶也尋雲。若爾者。實以圓教性海圓明體。可雲賴耶乎。若不爾。只始終二教賴耶雲名令蒙小乘。但得其名釋。此賴耶頓教唯一真心雲。此賴耶名圓教名性海圓明也。所詮三義具足賴耶得名。以始終兩教為本。此賴耶名前令蒙小乘。於阿賴耶識但得其名雲。後令蒙一乘名義俱無盡釋也。已上講至講說之義也。一義雲。凡一章大意。要於賴耶非立五義差別。但就心識論差別也。小乘以六識為心識。望大乘義即不足也。是故彼當分所立義名攝義從名門也。始終兩教。以第八為諸佛種姓故。依標章心得限。以佛種姓可顯五教不同也尋雲。若爾者。如何下章雲廣明三乘五乘等種姓乎答。如問雖明三乘五乘種姓。意正因佛姓談付。為明五教不同事故也。其故。今小乘中說六種姓不同事。前五種是隨執過重故無有種。是故云但佛一人。若爾者。廣說六種意。為欲明佛乘種姓也始教終教等中。雖說種姓不同。神師意趣。為取正因佛性故也。 二十四。問。心識種姓二章。共或限所依本識。或雲取佛種姓。抑是何道理乎答。凡今章十門。依末師一義科釋之時。初二章約理法。次四章約行法。第七通行果。後三門約果也判。此師意。心識種姓兩章。依所依理法論之也。然約所依理雲意。理法者是天真不改之道理。所迷所悟法體故。三乘五乘等。皆以之為所依也。若依此義論道理者。當章專所佛種姓。心識章尤以賴耶為所依雲義道理。彌分明者睒。依之漸頓二機。各以此理法為所依。初六門能行機。是直往機也。第七是回心機也。此回心直進二機。以理法為所依。後三門。佛境欲令歸入如此十章次第配屬理行果三法也。 二十五。問。於退法種姓。有不退之類。如何以之名退法乎。又于思護住升之類必可有退機。何以之不名退法乎答。退法者。設有不退之類可退意。是故獨得退名也。後四種姓。設遇勝緣不可退意。雖然。不退有退意故。如得退法名。設退有不退意。不得退名。得思護住升等名也尋雲。六種應果。俱是更斷煩惱。如何退起煩惱乎答。小乘意。更斷煩惱。而於過去。有惑得故。遇緣即退再起也然就退類。初退法必以小緣退也。後思法等退時。必是過極勝緣再起也。 二十六。問。恆時加行。尊重加行者。其相如何者。恆時加行者。更無間斷行之雲事也。尊重加行者。雖無恆是無間斷義。設時時加行。於所修行寸陰緩心無之故云尊重也。尊重者。以念根為體。恆時者信根為體歟。無此二加行者。念根信根無之者歟。 二十七。問。今章雲。然非是彼大菩提性此文意如何答。彼菩薩種者。是大乘四智無漏種子舉。小乘六種姓俱是隨執非有也雲義驚此文意也。若廣以六種姓。總為小乘種姓者如何。今章然非是彼大菩提性。小乘六種姓。俱是隨執非有義也雲事釋時知是然非是彼大菩提性者。以佛乘種姓。為種姓根本雲事分明也。爾者。就佛乘種姓。當科有二重。一重非是大菩提性雲。舉大乘種姓。小乘佛姓破也。一重又於當教中。六種姓中。不動性尚以佛種姓為規模也釋。皆不說有大菩提性者。當教中佛種姓釋文意也。 二十八。問。小乘教中。說多人有性。如何釋除佛一人乎答。一義雲。多人不妨有佛性。雖然今除佛一人釋事。六種性廢立時。佛種姓限第六種姓故云除佛一人也。重意。六種性中。佛一人成佛說故。除佛一人釋易心得歟。一義雲。佛性通多人。正成佛時。多人同時非成佛。正成佛時。必是一人也。是故無多人成佛義。
一約始教已下
師雲。今章雲。即就有為無常法中○有一分無性眾生(文)此釋甚深也。立有無性有情道理。法相中。如此釋道理無之。他宗人。多聞此釋肝心(云云)五種道理。問答鈔。在之略之問。同異譬喻不應理故。唯現在世非般涅槃法。不應理故。但是法喻之別也。如何可心得乎答(云云)。 二十九。問。無性有情。發菩提心。可許發心修行之義乎答。一義雲。實不可有發心修行之義也。但云。雖複發心勤行精進事約客有論之也。一義雲。無性有情。實可拜發心修行之義也。釋雖複發心等即此意。雖然。彼身中四智無漏種無之故。如何勤行精進皆成人天之善根。終不成佛也。 三十。問。章雲。諸佛利樂有情功德無有斷盡爾者是取何師義乎答。法相舉非談此義。即是佛地論師一義也尋雲。此師意。實可許有情斷盡之義乎答。此師意。莫有佛性者。必成佛故。以義雲之。有可斷盡之義。設若於有性。許斷盡之義。有無性眾生故。於生界不可有盡期。盡期故。諸佛利樂眾生之願。不可有間斷也重意。有性皆成佛雲者。以義量之。可有可盡之義也問。瑜伽二種性。於一種子之上立之歟。將於二個種子之上立二種姓歟答。燈釋雲。雖一種子未增增別增位不可更得本名只同一種子上未增位雲本性。此未增種聞熏習借本有無漏種子增雲習種性也。是故二種姓。於無漏一種子上論之也。 三十一。問。瑜伽六處者何乎答。有三義。一義。佛果六根六境殊勝雲也。一義。以六位雲六所殊勝也尋雲。今後一義即不可然。其故瑜伽論於聲聞說六處殊勝。豈於聲聞具等。如菩薩位哉雲事一義雲。於六處殊勝。有三重言總。六處中取意處。意處中取第八。第八中取無漏種子也已上三義中。以此義為正義也尋雲。殊勝言限無漏種歟。將通所依本識歟答。限無漏種子也。此無漏名殊勝者。無性第八無出世無漏種故。對彼具無漏眾生。六處殊勝說也。今內六處者。是簡外六處也問。二種性具足瑜伽文。新熏本有等。三師義中。當何師義乎答。新古爾成之。當護法論師義也問。於有漏中。不善等法上。立二種性之義有之歟答。師雲。爾也。三師所論。即通不善等所論也。 三十二。問。今章雲。即攝賴耶識中以下文意如何答。此即攝以下文。三記不同歟。一義苑第四雲。得殊勝者。為攝八識故。本覺解性。謂本來佛種表義名言。以此為成佛種姓故也問。此記意如何。可心得耶答。意處中攝四智等種。為本性住種性也(為言)尋雲。若以無漏四智等。為本性住者。通二種名言。專可定種性。依何限表義名言乎答。總取無漏四智等種。為種性故。通名言為本性住也。然彼記意雲表義名言事。今章本覺解性為種性故云此解性雲。解言付解必依能詮名了差別之義也心得故。釋本覺解性謂本來佛種表義名言歟。彼師意。非雲不取顯境名言種子也尋雲。依何以本性住名覺解性乎答。師一義雲。本者是本性雲事也。無漏種子佛種故。以開覺為義。是故云解性歟。一義雲。今本覺解性者。本覺解性雲事也。要非佛種開覺義。此種子識者。解性義故也。是以梁攝論第一雲。無始此界性者。此者本識也。界者以解為性雲。取意。若爾者。於此種子識。本開覺解了性在之心得歟。以此義名本性住種性也折薪第三雲。此菩薩意處所以殊勝者。由耳識聞聲教。即悉同時聞而思修之。成三慧種。在本識中。以為解性故。此意處即攝解性。為種性也問。此記意如何答。以三慧所熏種。賴耶中攝本覺解性為種姓雲此文意也尋雲。彼記雲。此意處即攝解性此記釋。以意處為能攝。以解性為所攝也如何答。今所難文點。不順上釋義。上以聞熏習攝解性之義成。准此心得。此意所即攝解性者。此聞熏習意處攝時。意處中本覺解性攝為種子也雲。此文意也此記意。四智名本覺解性事。如前記。此義意。今章文點。即攝賴耶識中本覺解性可訓歟集成第二雲。即攝等者。約實教出體。故下雲。起信論中說梨耶二義。本覺是等(文)此說意如何答。帶妄之真。從帶真之妄。隱攝談之故。為本性住種性也。重意。真心本覺義。有為無常識中隱談。四智無漏種雲也。若爾者。今章文雲。即攝賴耶識中本覺解性為種性故可訓也。以上三義中。以集成可為正義(云云)疏三下雲。一因力者。即是種性。謂已有習種無倒聞熏。與性種合故。名為因。梁攝論雲。多聞熏習與阿梨耶識中解性和合。一切聖人以此為因。無性攝論雲。此聞熏習。雖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種子姓鈔九下雲疏即是種性者。謂種位由於習種合於性種方名種性也。性種即自性住性為正因。性即是聲聞第一義空性也。習新熏修成之性決為佛因。稱為種性。引證可知。言為姓抄論者。即第八論釋因緣雲。諸無因緣即有。言聞熏習是無分別智。及如理作意集成雲。以實教定體釋。專順此等釋歟。是即師主講說也。 三十三。問。當章中。約法爾種性。明性習前後義。約新熏道種。明性習融通之義。文段如何。可簡別乎答。師雲。始從始教之段。至梁論一切聖人以此為因。約法爾種性。釋性習前後之義也。次然瑜伽既雲具種性者方能發心等雲已下文段。總約新熏義。論性習緣起融通義也(為言)尋雲。凡今梁攝論者。專是性習融通之義明誠文也。何以此文。約法爾種性。可談性習前後義乎。是以。次下文。生習無礙義釋雲。然有二義。而無二事。如上攝論。二義和合。為一因故得知也(文)准此釋以梁論文。論性習無礙義雲事答。以一論文。證多教義事。其例即無之。先今論文當段始教段用之。後終教段引之。所用道理隨亦不同也。況約一教中。以彼論文約本有性習前後義心得。即以此文。約新熏明性習無礙義心得事。可有何相違乎。 三十四。問。今章雲。問。此二種性與仁王及本業經中等此文意如何答。此問即在二意。一論說性前習後。經說習先性後。是一不同也。二論前說二種性。經後說二種性。是亦一不同也。是故問意趣。於經論雖知有此二不同。就得名不同。有何別哉問也問。亦今答中於簡別如何乎答。今章雲。彼經大都○義方備足雲至迄。是經論所列。性習前後。列次不同問答也。次雲。又經說種性在發心後雲。至義意融通者。經論所說種性。並處不同事答此文意也。 三十五。問。今章雲。經說習故成性。論中說為依性起習(文)爾者。經習故成性本性。論依性起習本性。全是一體也可云乎答。全是可一體也尋雲。若爾者。釋經論性習雲。以初習為習種。久習積成為性種故。○瑜伽中。久習為習種。約本為性種(文)今准此釋經中所說性習。於論得所成種姓中開之見。其故久習積成為性種故云釋。久習種雲釋義。經論更無性別耶如何答。一義雲。經中所說。初習為習種。論中所說。久習為習種。更不可有不同也。但經雲。初習者是位初故云所習歟。論雲久習者。十信串習行。發心所顯功能迄。取合談之。故云久習歟經初言約位為名。實經意非不取所依性串習。是故經論初久兩宗。名異義即同也。但久習積成為性種故者。出能積成習種。被積成所顯本性為性種故釋也(為言)此久習積成雲。即初習為習種雲串習行也。雖然。此久習積成雲。即是性種性也雲義非。舉能積成習計也。意所積成顯以本性為性種雲也。今次下章雲。以習成處定先有性釋是此意也。以習成處者。當今久習積成雲釋。定先有性者。當今為性種故釋也尋雲。若爾者。如何初習在十住。久習積成在十行釋乎。此等釋。初住習發智伏惑智能即少。是故云初。十行是發智甚深。伏惑功能勝。是故云久習歟。爾者如何答准今章以習成處。定先有性之釋。性習同時。更無有前後。是以章雲。而此二種非初非中後等釋此意歟。雖然約體者同。雖不論先後別。以一體種性入性習二義之別。時。論中性前習後釋。經中習前性後說。更是義同前後也。是故。以義以初習配十住。以性習屬十行計也。以久習積成言。直是性種性雲事。所積成。以性種為本性也(為言)此能積成習積即上初習釋全是一物也。俱是習種故也。為取所依本。舉能依習種計也。 三十六。問。今章雲。經說種性在發心後。論中種性。在發心前今種性者。指本性住歟總通二種性雲種性歟答。師雲。今種性者。總在二義。一若約所性論之。十信位成堪任體。通成二種性也。論中種性在發心前釋此意也。彼論中以十信名堪任持名種性地。約所依性。論二種性也。一若依功能顯論二種性者。正至初發心住位。發智伏惑等智漸顯。就此功能顯處。論二種性者。前十信未顯功能故。正不可名種性也。即堪任雲正功能顯處得名者至發心位成二種種性也。經說種性在發心後釋則此意。是故於發心前後。經論所論。種性者通以二種性為種性也。不可雲限本性住也若爾者。設雖論意。若依功能方顯邊論二種性者。菩薩種性堪任俱至發心可成就歟釋。若依經意論二種性。依然彼功能必有所依邊論者。就所依性。直就十信位。明性習融通之義。堪任亦可許有十信位也(為言)尋雲。若爾者。功能者。指二種性歟。限習種性歟。又所依者。通二種性歟。亦限本性住歟答。功能雲所依雲俱通二種性可心得也。或習種雲。或本性雲不可取定難雲。若爾者。今章雲(為言)。要由功能顯方可說有。故經不違論。要由有性。方起功能。故論不違經今依此經。經依習種功能顯。說有本性。是故習前性後也。論由有本性住種性說。起習種功能故。性前習後也雲此釋意分明也。若爾者。如何功能所依各通雲事。道理不明。如何答。此文意。初住發心位。依二種性功能顯可說有所依二種性。故經意亦具論意也(為言)要由功能顯方可說有故釋此意也。若瑜伽中。於十信所依性位。說二種性故。由有此二種性。果初住發心位。可起二種性功能道理在之。是故論意亦具經意也今要由有性方起功能故釋等皆是此意也。上方可說有等者。所依二種性有可說雲事也。又要由有性等者。所依二種性有依雲事也。 三十七。問。今章雲。問。又以何義知種性至堪任位說。已下問。上何文踏起乎答。此問上章但可位至堪任以去。約本說有性種約修說為習種雲釋。踏此問起也。若依右點者。即堪任者。是指初發心住也。以去者。初住已上雲已去也。一義雲。若依左點者。已去者。即指十信也。意初住已還雲事也。是折薪。復古等意歟。堪任是初住心得故也。若依左點者。堪任者十信也。已去者。十信已上雲事也。此義意。瑜伽論中。堪任持者。正是有十信位。最初發心加行持雲。更無堪任名言。是以折薪中。引瑜伽三持文了。故知堪任正是種性位釋此意歟。但此記堪任義。當章心。以初住為本心得歟。今即不然。性習緣起義。以十信為本也。然依功能顯。非雲不通發心之始也。已上依左右文點。性習緣起義。以十信云為本。或性習融通以初住云為本。兩義不同各別也。就今二義。料簡不同。隨今問答意趣亦不同問。就十信堪任之義。抑廣取十信雲堪任歟。將限第十信此名得歟答。兩記不同也。若依義苑記釋者。廣取十信名堪任。若依折薪記意者。以前九心無堪能之義故不得此名也。第十信有堪能之義故。獨名堪任也。 三十八。問。抑堪任雲得名。約位立名歟。將依種性立名歟答。師雲。堪任得名。就種性為名。非位名也尋雲。至相大師解之中雲。滿十千劫住堪任地者。並皆成佛依此釋。以十住法為堪任地。是豈非位名答。以種性名堪任在二義。一若依所依性論之者。更入十信。於大菩提等。有所堪任故。名堪任持也。是以瑜伽論中雲。自未種性有大勢力。於大菩提等。有堪任故名堪任持。此釋既明鏡也。更是非位名也。是就所依性。論種性故。於十信位。論性習緣起義也。於太子位法四海功能知有之。於此大菩提所堪功能。更至極所望。正種姓名堪任之義。至初住位成就雲計也。位即是非堪任雲也。正太子功能成就至極即位後四海法功能顯如雖然即位之位不可與太子名如。以初住位不可名堪任也。即位後太子功能顯如正至發心之位。種性名堪任之義顯也至相大師解釋等。以此意可會之。 三十九。問。上但可位至堪任已去兩義料簡。依今章問。又以何義。知種性至堪任以下問答。如何不同乎答。依若右點成折薪義者。凡此問答。抑以何義。二種性至發心堪任位成就雲事知乎問也。答此問意。論既性習通融成種性釋故。不至最初發心堪任位者。不可顯種性通融也。今章論說種性必具性習者。是此文意也。但至發心堪任位。成性習融通義者。已前十信等位無串習之行者。更不可至種性堪任。是故十信等位可有串習行。此習成就者。於習上必可修行。若如此修行。正正行立位。必可至發心堪任之位也釋歟。今章既已有習必已修行。若已修行必至堪任之解釋。即此意也(為言)歟。雖然。上答已修行者分明何位修習發心成種性雲事不釋之。是故上必已修行。若已修行者。愚夫未修習發心。堪任中間十信位。修串習行。依此修行功。至發心位。成堪任性也。若此中間十信位。不修此串習行者。更何位修乎。若既不修者。豈至堪任乎雲此文意也。今章若不從愚夫乃至更何位修也者。即此意也。次以於愚位未修習故。得位已去。是第二住故者。上必已修行。若已修行者。正是十信位義治定也。次是故當知已下。愚夫修串習行已去。十信位串習事終正行立位。必至發心堪任位。性習融通顯種性緣起義畢。此種性功能。還在十信中。是故十信即堪任者。於十信位中。性習融通以為種性如此通顯十信即堪任故。發心是非堪任。是第二住故可心得歟。今章是故當知以下。乃至。得性習通融以為種性者。如此可心得也(已上師口說如此)若依左點成一義意者。今章問意。抑以何道理。二種種性。至十信位成堪任之性雲知乎問也。答此問有義苑集成不同。若依義苑意也。十信皆通為種性地。為堪任持也。是故性習通融。以成種性事。於十信當位所論之也。○次既已有習必已修行者。是十信以前串習等行也。依此已前串習入十信。即位堪任也。必至堪任雲是也。若從愚夫位未至十信堪任中間。不修此串習行者。何位可修乎。若不修串習行者。依何可入十信位堪任乎雲此文意歟。今章。若不從愚夫至堪任以來中間修此串修行更何位修也此意。次以於愚位未修習已下文。正定堪任位也。上愚位十信中間。雖釋修串習行雲義。未定堪任之正位。是故十信以前。於愚位習種未成。得位已去。是第二住故。是故以十信總定堪任也是故當知已下文上取成道理結釋也。從愚位來修串習行者。是十信以前也。至彼堪任串習方成以為種性者。是十信位也。若依集成消今章者。以論說種性必具性習者。是第十信也。既有習必已修行。若已修行者。是愚位第九信迄雲文也。於此以前九心間。依串習行。必第十信堪任位住也。是必至堪任雲歟。若從愚位不至第十信中間。不修此串習行者。更於何住修之。可住第十信堪任之位乎。今若不從愚夫至堪任以來中間修此串習行更何位習也(文)此文意也。次以於愚位未修習故。得位已去。是第二住故者。中間答已。修行位分。必至堪任位分愚位未修習。得位中間所論之也。其故。答位修行愚位末習以後。第九信迄。修串習行時分心得也。正至第十信至堪任故。成菩薩種性位分也雲義釋顯此文意也。是故當知已下。上道理結釋也。縱愚位來修串習行者。是十信前九信迄釋也。至彼堪任串習方成。故得性習通融。以為種性者。是於第十信。性習通融。以至堪任釋顯即此文意也尋雲。就十信堪任義。於問意者。兩記可一同乎答。不爾。此問。但可位至堪任已去者。義苑十信通堪任名心得。今問起故。以何道理。十信通名堪任哉問也。集成但可位至堪任得。第十信名堪任心得。今問起故。以何道理。至第十信。成堪任性。具菩薩種性乎問也。是故問隨兩記不同也(為言)。 四十。問。瑜伽論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抑此三記意。位分不同歟答。爾也。折薪初住以前。十信等位迄。總雲先也。集成第十信以前。九信迄總雲先總。義苑先者總十信以前串習指也以上以此三義。消一章之義科。義道顯然也。後學者。以上一意通可消前後文段也。已上三義。師主講談之趣。為防廢忘記之了。 四十一。問。章雲。獨覺准知爾者。如聲聞至忍位在一座成覺了義乎答。師雲。聲聞正至忍位成種性也。然前三善根。屬性地故。其獨覺暖位已上一座成覺之義指同也。今章前善根。屬種性住釋中。暖位性地雲義。獨覺從暖善根不起於座雲義。全是一同也。是故云獨覺准知歟。一義雲。菩薩聲聞。於串習行成處。性種如定。獨覺獨覺串習行成處。於性種隨可成就也是故云獨覺准知歟。一義雲。今獨覺准知者。上大乘聲聞。忍位性地雲義。非同。今俱舍論意。聲聞從順解脫分位成種性。今獨覺從不凈觀一座成覺類。是聲聞順解脫分性地雲義。更不相違。是故指同也。獨覺准知之言。如此可意得也尋雲。答爾者。不愚法中獨覺種性具足義。依何道理略之乎。是以下結釋文雲。由此則立三乘種性知是上釋總含三乘定性見。若爾者。獨覺准知言。約不愚法中獨覺釋之見如何答。已上後兩義私料簡也。師雲。此義可有(云云)。 四十二。問。今章雲。位到堪任。成菩薩種性抑成菩薩種性事。必依退不退。成堪任性歟。將要不依退不退義歟。答。師雲。今章家意趣。性習通融成種性。以之成堪任之由也。要不依退不退義非雲成堪任也。尋雲。設具二種姓。退墮惡趣。失菩薩種性有。更至堪任無益。成種性無甲斐。如何答。一義雲。若准天台等釋。第七信以上。既得信不退故。隨在三惡。更不可隨二乘地。成堪任歟尋雲。若爾者。此一義意。第七信已上。即是成堪任性之義歟。其上探玄記第四中。第七信於得信不退之義。專是宗家所破也。然以信不退義。成堪任性雲事。其義難信用。如何答。師雲。又一義雲。信真如者。不依一切雲。是此義也。入信位。信平等法性故。於信成不改之心。於此位。性習緣起。成菩提體也。如此不可退轉之類取。成堪任性之菩薩也。若設入十信位墮惡趣。下二乘地之類。皆取可為不定種性也。既失堪任故也尋雲。十信是退位也。如何不墮下二乘地等乎答。菩薩成堪任性事。不可依退不退雲事。上如成乎。信是退位。一切菩薩必非退。只退位故退類有為言。今就不退之類取之。為菩薩定住也。彼菩薩不退十信不可雲也。如小乘退法種性。一切退故。非得退名。其中不退之類有之。今三乘中。菩薩定性者。退法種性不退之類同也。准可思之。位到堪任成菩薩種性雲種付。所上記三記。料簡可不同也。 四十三。問。以忍位如何為性地乎答。俱舍論雲。起彼種性初二善根。轉向乘理無遮礙然忍位已上。不墮惡趣定故。以之為性地也尋雲。誠於忍位者。不轉向余乘故。更無轉根成佛之義。屬性地事。道理即可爾。然於暖頂二善根者。轉向余乘故。許轉根成佛之義。爾者。如何以暖頂二位。屬性地乎答。於此位余乘轉向。惡趣墮在之義在之。然一度造惡業墮三途。其後深恐此苦果。再不造惡業之故。再墮三途之義無之。依之前三善根屬種性住。釋此意歟。直不雲性地。屬種性住雲意有之。 四十四。問。今章。位到堪任已下文。正是三乘定性說文也。何依俱舍。釋此義乎答。是引俱舍說非定二乘種性也。其故。正大乘中聲聞種性釋。既依智論善戒釋此義有何不足。引俱舍。可談此義乎。故智論雲。故定誠依憑實義見。今既雲若依。別非為證據見。只對上不愚法聲聞。愚法聲聞。成種性事釋。愚法不愚法二重異熟不同義釋顯計也。其上。上定六種處時。別二種性成就分位不釋故。今對不愚法。顯愚法差別計也問。正入十信之分齊如何答。起信論雲。如凡夫人等雲。如此等文分明入十信分齊釋可心得也。是即十信之位說文也尋雲未至本位者。堪任以前歟答。此三記意不同也。墮三記意未至本位。即可不定也。 四十五。問。上章雲。若要待習方說性者等。今文雲問。若愚位無習等。前後問答。如何可心得乎答。上問答意。為欲成性習緣起之義故。如此問答也。今問答。於上性中有性無性相對。愚位無習是無性有情。堪任有習是有性類雲義欲顯故問答也問。今新熏五性者。只總就法門道理。建立之歟。為當望佛知佛見建立三性不同歟答。望佛知佛見見之者。只結緣上五性差別也更無本有道理。然彼當教分約論時不知故本有談也(為言)。 四十六。問。一闡提翻名如何答。翻信不具足也尋雲。若爾者。大悲闡提。豈雲信不具乎答。更無成佛之誓願故。以成佛不為實行思。是故樂不成佛義故。信不具足雲義可在之歟。 四十七。問。章所引雲以何緣說今此說字。從何所還可訓之乎答。以何緣故說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訓是一義之趣也。一義雲。以何緣故說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闡提輩實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命盡者等。乃至廣說如此訓義在之。
華嚴寺教章見聞鈔卷第六
五教章見聞鈔下卷第二
二約終教已下
一。問。章雲。真如性中立種性(文)法相意。有性無性不同。如何。 二。問。法相宗意。今凡有心者。定當得成○等經文。如何會釋歟。 三。問。章雲自為簡濫故然以佛身。名大心眾生。豈雲眾生可限凡位乎。 四。問。向說者。寶性論當段以前向說雲歟。為當就一代時教。指般若深密等五性教雲向說乎。 五。問。佛性論雲。問曰。若爾者。云何等文。瑜伽等所明五性破。成一性之義耶。 六。問。執無性釋安執子。不置明子。此等釋義。專論主樂。順分別部所立薩婆多破義乎。 七。問。章雲問前始教等問意。如何耶。 八。問。章雲佛性決定本有○(文)此文意如何。 九。問。章雲。復有經說今此經者。是何經耶。 十。問。章雲。義意言。說眾生緣者。上法說屬歟。將下喻說屬歟。 十一。問。章雲。不謂彼過還墮此宗(文)此文意如何。 十二。問。章雲。夫論種性必是有為約始教歟。如何。 十三。問。本覺無漏內薰。眾生即一平等也。有斷迷開悟之前後耶。 十四。問。章雲。梁攝論為梨耶中解性(文)爾者。此兩宗中。為何教成正證乎。 十五。問。章雲。又寶性論雲。及彼○六根如是等唯第八識中。畢竟真如義以為性種性乎。 十六。問。迷悟依智論故。開覺性限有情事。 十七。問。章雲從最清凈法界等流此文意如何。 十八。問。體相二大為內薰因(文)抑於體大如何可得薰義心乎。 十九。問。以與無明染法合故(文)此文意如何。 二十。問。頓教大乘意。於真心離言上。如實建立種性乎。 二十一。問。章雲。並皆具足主伴成宗(文)圓教心許主伴無礙義可云乎。 二十二。問。章雲。二據別教。種性甚深。此文意如何。 二十三。問。章雲大經雲。菩薩種性等文。如何配六決定乎。 二十四。問。一切皆無。唯除一人俱舍宗一同義歟。如何。 二十五。問。見未曾見義之事。 二十六。問。三界九地十一地等。就能治智立之歟。如何。 二十七。問。章雲。至忍位得不退故信位證念四不退中當何義耶。 二十八。問。就惠等十地三乘共經之耶。 二十九。問。章雲彼說菩薩十地(文)如何不說資加二位乎。 三十。問。須陀洹○世第一法(文)道前四位之事。 三十一。問。章雲答有二意故(文)此文意如何。 三十二。問。已成就補特伽羅相者。何程善根雲已成就乎。 三十三。問。三品加行者。如何乎。 三十四。問。十迴向不退者。二向通皆雲不退歟乎。 三十五。問。章雲亦說菩薩十地(文)此文意如何。 三十六。問。終教意。以十信不為信耶。 三十七。問。章雲起一念信發菩提心(文)十信菩薩乎。 三十八。問。本業經第六住退者如何。 三十九。問。小分得見法身此文意如何。 四十。問。相宗意。總不許初住不退義歟事。 四十一。問。頓教大乘意。許行位差別歟事。 四十二。問。章雲若見行位已下。文意如何。 四十三。問。章雲無所有有何次第(文)何令加增有第兩字乎。 四十四。問。隨得一位得一切位義。從十信初可談此義乎。 四十五。問。章雲約報明位。但有三生(文)爾者。解證果海隔生歟事。 四十六。問。章雲如是普賢諸行位者。限等覺因海諸行攝之歟事。 四十七。問。章雲我當來世成正覺時。汝當見我意如何。 四十八。問。章雲自分勝進分(文)此文意如何。 四十九。問。章雲其身在於世界性等以上(文)此文意如何。 五十。問。章雲普見肉眼此文意如何。 五十一。問。章雲又彼能出一念中已下。文意如何。 五十二。問。又於一念中十方世界文是何文耶。 五十三。問。第四問答意如何。 五十四。問。第五問答意如何。 五十五。問。第六問答意如何。 五十六。問。若爾者。圓教意。總不可立五位等位歟事。 五十七。問。依自別教時。總立行布明昧位乎。 五十八。問。章雲今寄三乘終教位說(文)就法前後相入乎。 五十九。問。章雲極疾三生得羅漢果(文)第三生通局事。 六十。問。第二生修結擇分隔生入第三生歟事。 六十一。問。二乘所經時。六十劫百劫限可云乎。 六十二。問。六十劫百劫者。大中小劫間。何可云乎。 六十三。問。阿僧祇數者。第五十二歟。第六十歟事。 六十四。問。凡水火等一劫為一數(文)此文意如何。 六十五。問。五分法身。理事之間何乎。 六十六。問。五分皆通因果二位歟事。 六十七。問。小乘教意。三祇時劫於何位經之可云乎。
二約終教已下
一。問。章雲。真如性中。立種性(文)付之法相意。理佛性遍一切眾生。平等義有義也。於行佛性者。於一切眾生。具不具可不定。是故。有性無性不同也。如何答。前始教中。理佛性者。是所迷所悟之理也。行佛性者。四智無漏種子。本性住雲如是。此宗意理非行性。行性即非理性故。所迷所悟理性。法界有情遍行佛性。即不遍無性也。今終教意。理行性體無二故。理性遍一切眾生。行性亦隨遍也。凡理性行性者。即體相二大法門也。平等不增減之理豈不帶性德義乎。是故理遍行性即遍也尋雲。抑雲行性者。是有為無為中何乎答。體是無為。用是有為義。是以探玄記中雲。真如性中。具有為功德法故此釋意。直以相大德釋有為歟。依之。起信論中。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等說。即是行佛性體也。此本有行性有為釋事。相用必帶染凈故。望其邊釋歟。於相大反對妄染義。有為功德雲歟。或始覺真智塵垢遠離處。本覺隨增明道理。是故望修生於本覺似有增生之義。如此心得。本覺相德中於。似有有為滅義歟。法相若有作用應是無常以為大難。今實教意自性用處可隨隨緣生滅有功能。更非所痛歟。但功能隨緣用處所具生滅如非歟問。清涼大師。智論雲。在有情數中。名為佛性等文以宋朝末師。今智論白石銀性文心得。合其理難辨如何答。師雲。彼料簡誤歟。清涼自以此文。日照三藏相傳釋。更彼不可知料簡歟。 二。問。法相宗意。今凡有心者。定當得成○等經文。如何會釋歟答。法相就此文有二傳。一言總意別義雲以會是也。二約當得菩提會之也意。一切有意程物。皆可成佛理有也。無行性故無力。不可成佛也。 問。當得當字。當成可得菩提故。雲當歟。為當將可得菩提義故云當歟答。當得者。當來終可得菩提故云當也問。眾生既有心。可成佛雲道理。未辨如何答。師雲。乳位必具酪性。如一切眾生有心。必可具佛性也。 三。問。章雲。自為簡濫故然以佛身。猶名大心眾生。豈眾生可限凡位乎答。設眾生言通佛。具當得義眾生中。豈攝佛身可云乎。是故當得義具眾生得心。除佛身故簡濫也。 四。問。向說者。寶性論當段以前向說雲歟。為當就一代時教。指般若深密等五性教。雲向說歟答。師雲。向說者。當卷初文指向說雲也。其故當卷初說三種性中。說無涅槃性者故。向說雲也。師雲。依謗大乘心。移轉生死故。依無量時輪轉無體故。說闡提無涅槃性也。謗大乘以即為因。受生死流轉果也。若說有清凈心者。謗人乘心難體。是故隱清凈性。說闡提無涅槃性也。凈土宗抑止攝持之說名。即今依無量時闡提雲如。 五。問雲。答爾。云何等文。瑜伽等所明五性破。成立一性之義歟答。佛性論破執品中文有三段。破外道品。破小乘品破大乘品之三門不同也。然今文破小乘品中文是也。薩婆多宗立五性各別義。分別部意建立一性平等義也。付中。今章所引佛性論問答。論主依分別部一性平等義。薩婆多所立五性破全文也。雖然。論主意。以一性平等義。為實謂故助分別部義破薩婆多之義也。助分別部義事。順大乘一性故也其故助分別部意有大乘。就論主意通大乘者。今所破五性。不可限薩婆多五性。若分別部當分。所談一性。為能破者。所破又限薩婆多也。此論主意樂在大乘。望所破亦傍瑜伽等五性破義有之。祖師論主深歸大乘一性故。非分別部一性義意趣。探能立一性通大小之故。所破五性可通大小也。如此。探論主意趣之日。能立中含大乘一性義。所破中大乘五性破義可有也。是以。彼論答中雲。若憎背大乘者(云云文)此僧背大乘言。豈疑小乘分別部所立義乎。是故。論主迄。在大乘故也祖師引用。深在由緒者也尋雲。以何道理。順分別部所立雲事知乎答。師雲。佛性論雲。明有佛性者。問執無性(文)既許一性義。分別部明有佛性者釋案明字不置執言。薩婆多立。破五性義者。 六。問。執無性釋安執字。不置明字。此等釋義。專論主意順分別部所立。薩婆多義破也見。以此等意趣。探論主心。今若憎背大乘言。大乘一性之義指雲事道理。豈不然乎答。邊邊上明一字。成甚深義也。法界觀中。就末資一字如雲義釋。今明一字例。是一字如可得心也尋雲。若僧背大乘者。指分別部雲者。有何過失乎答。師雲。此寶法師意。佛性旨有部等五性破。瑜伽五性。分別部一性破。大乘一性不破也。今宗意不爾也問。章雲。此法是一闡提因此法是何乎答(云云)。 八。問。章雲。佛性決定本有離有離無故此文意如何答。此是約一乘佛性結釋也。此者。性平等佛性。分別部一性定。有離故云離有。薩婆多立無性定無離。故云離無也問。章乃至末雲○者。此文如何答。此上論文。五難二失。於其中五難及初二失略故云乃至末雲也(為言)。 七。問。章雲。問。前始教等問意如何答。師雲。此始終兩教。俱是一味佛法也。何於一味法。致水火差別乎問也。 九。問。章雲。復有經說(文)今此經者。是何經乎答。此佛性論以如來藏經為所依本經。說一性平等義。此道理躡何故。復有經問也。即有經言。攝深密經也。如來藏經一經為本。對此經故云復也。一義雲。涅槃經一性平等義對雲復了簡。更不信用也。今佛性論前後引涅槃成立一性道理之義無之。若爾者。何對此涅槃經。致復言乎問。今破佛地論師中。出增減之見。彼師實有性斷盡故。於生界起斷見起滅見歟答。彼佛地論師。難性宗義之時。若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雲。設漸損也終可有終盡難故。此難意趣。探。知所見於有性者可有斷盡聞若許斷見義者。於生界不離斷見等過難也問。談無性不成佛義。起增見雲事如何答。是加增增非。對有性斷盡義見。無性不盡雲義增義當也尋雲(安然釋有之)佛教中許始起有情事有之。又外道大有性同此說。於三界外有始起眾生(云云)如何答。今增見者非此等義。自宗意更不可許此義也。師雲。講主雲。又文殊已下文。顯所立義。此上文皆破文也。光顯鈔中。就不增不減。以四法界釋之。彼光顯抄製作意趣。專為不增不減雲尋雲。約事法界。成眾生不增減義者。所度眾生設無量。能度佛隨可無量。是故無量佛。一時度無量生事。何為難乎。此義若成者。何為不增不減乎答。師雲。無量眾生宿因開發。一時為無量佛。為所度者。誠有論釋期之理。然眾生宿因造業不同故。設諸佛大悲懇切。無緣眾生難度。是故不可有眾生終盡義也問。若爾。清涼如何。釋義即有減乎答。師雲。料簡更如問答鈔。略之。所詮此釋約相宗釋也。 十。問。章雲。義意言說眾生界猶如虛空者。上法說屬歟。為當下喻說屬歟答。一義雲。今義意言說眾生界釋上法說。經文可屬也。總此之經意。可有二意也。若約體者。眾生定相。不可說也。今經文相約之說也。若約義者。其眾生是假和合法也。約假立說之為眾生界如此。約假立意義說。選無性顯所因也。一義雲。今義意言說者屬下喻說可得意也。章雲。義意言。說眾生界猶如虛空右點意上說法屬義也。左點下喻說屬文點也。唐本意字無之問。章雲而眾生界不可盡者。彼佛地論師所立五性中有性就眾生不可盡釋歟。為當直約性宗一性眾生界。不可釋盡義釋歟答。先彼所立五性中有性類付。不可盡義釋也。 十一。問。章雲。不謂彼過還墮此宗此文意如何答。彼過者。彼是性宗也。過相宗性宗。離過也。此宗者法相宗也。一義者反之十二。問。章雲。夫論種性必是有為(文)此必是有為言。約始教歟。為當終教歟答。是於當教內問答也。設雖性宗意。正為種性之位。真心隨薰變異處。立性宗性故。是必可有為義。更非所遮。是故舉必是有為義問作也。爾者。種性義有為事。性宗一同法門也。一義雲。必是有為者。上始教舉問也。更於當教中非論之。 十三。問。本覺無漏內薰。眾生即一平等也。以何於眾生有斷迷開悟之前後乎答。無漏內薰意密。眾生平等。於無明厚薄不同故。於眾生斷迷開悟不同也(為言)。 十四。問。章雲。梁攝論說為梨耶中解性(文)抑此梁論文始教門中引證之。今終教中引之為證。爾者。此兩教中正為何教成正證乎答。折薪記意。此梁論正說始教種性也。以之為本。然終教中引為證事。性宗意。以此梁論文會。取為終教證也。一義雲。集成意。正成終教證傍成始教證也。意攝理從事義以為始教證。義以為始教證也(為言)。 十五。問。章雲。又寶性論雲。及彼真如性者如六根聚經說。六根如是等抑六根皆法性故。八識真心之義取。皆為性種性歟。為當唯第八識中。畢竟真如之義以為性種性歟答。上瑜伽論即內六處中。意處為殊勝釋如。第八識中畢竟真如體為性種也問。此寶性論。及彼真如等者。正菩薩種性釋文歟。 答。可勘之。章雲。畢竟真如理以為性種性故祖師意無疑也。問道諦者如何答。道諦者本有無漏道種也。一念發心至究竟位。世出世所修善等。皆是本有無漏道諦所起善根也。師雲。第一義空即佛性種也。名為智惠者。即佛性相也。性智者本覺即性智也。本名性覺名智歟一義雲。如理智性名。如量智智名歟。師雲。通途本覺本有靈體名智也。始覺修顯智是雲智也。然今雲性智。性即智故。智性二字。義即同歟問。正以何知法性明朗乎答。師雲。於鏡上能現染凈諸法者。還如知鏡明凈。依我等惡愛是非念。還可知性之明朗也問。就上簡非情釋。抑於一味法性。寂用遍非情。照用限有情雲事。道理未辨耶如何答。真心迷成妄心之時。真境隨妄情也。然迷故更在心。更於非情非論迷悟也。一心若清凈真境亦現也。心若不凈。妄境隨現也。總迷悔即就智論故。即開覺性限有情。 十六。問。迷悟依智論故。開覺性即限有情。器界非情之妄境。更是妄心起相分故。猶是心用分限也。皆心智之變作。開覺上所起影像雲非情雲妄境也。若爾者。寂用遍非情雲事未明。如何答。見分帶相分之時。相分更是彼見分之種生。似彼能見心。本識中名言種擊髮帶相分雲。如今非情緣慮妄心所變。照體緣起似成非情然妄心帶妄境之相也。見分名言種擊發即相分帶如。妄心法性中空寂義薰動為所緣非緣慮之相也。相見所變。見分緣慮種不可成非緣慮之相分。如。非情是妄心變起。照體緣起非成非情非緣慮之相分也問。梁攝論多聞熏習者。此文意如何答。師雲。簡少聞熏習也尋雲。若爾者。少聞熏習最清凈法界所流非耶(文)答。不爾。梁攝論第三雲。從最清凈法界所流出所流非耶(文)正聞熏習者。即多聞熏習義意即同也。所詮聞熏習成就位舉也。非雲不取少聞熏習義也。 十七。問。章雲。從最清凈法界等流(文)此文意如何答。一義雲。正體緣如俱時後得記大悲以大悲即說法也。是法界等流教雲也尋雲。若爾者。此義性相二宗。更無不同。如何可心得乎答。折薪自此疑舉。會相歸性義以答之也。一義雲。本覺無漏。內熏眾生破妄顯真之功有之。此功轉識顯位三惠聞熏即起也。此多聞熏習等。更有真心本覺之性。所熏起善法也。是故。雲從最清凈法界歟。師主。以此義為正義也問。終教意性種性是本有義。更無成種性始。抑熏所成種性所立在處是何處乎答。別無分明定判。此等當妄心熏習義歟。師雲。又起信已下。總上二種性合釋也。 十八。問。體相二大為內熏因(文)抑於體大如何可得心熏義乎答。若無所證者。能證即不立故。所證真如。即能證智引起義。此所證所引起能證智。即熏眾生故。總體相二大以為內熏因也。師雲。用大者。即當凈法熏習義以之為外熏之緣也。 十九。問。以與無明染法合故(文)此文意如何答。此文通伏難也。其意性本來空寂。真心不動。如何說內熏等耶雲伏難。是故合答雲。此不動真心。即無明染法熏和故成熏義。
三約頓教已下
二十。問。頓教大乘意。於真心離言上。如實建立種性乎答。一心梨耶之處。以諸教種性舉來。直唯一心真心離言絕相談。說之為頓教種性也。更是離言種性非可存之歟。
第三約一乘已下
二十一。問。上心識章攝前諸教義。攝前諸教義同異如何答。師雲。以今攝前諸教釋例准。上心識章前言。前四教指可心得問。章雲。並皆具足主伴成宗圓教心許主伴無礙義可云乎答。師雲。若依三乘同教者。不可許主伴具足義也。今約一乘圓教義故。可許主伴具足義也。如事理無礙必即事事無礙釋如是也。一義雲。三乘為伴。一乘為主。所有所依以為伴。皆為一大事因緣者。是經主也。一義雲。集成意。以別教為主。三乘等以為伴也。主眷屬經者如是也。後兩義道少相似歟。此義意三別對論即是同教也。 二十二。問。章雲。二據別教種性甚淫因果無二此文意如何答。去記中。釋種性甚深義。以四義釋之。一約有為性釋之。此即無為性中。具有有為功德。法界釋此意也。二約無為釋之。即理佛性是也。三約用釋之。即種性功能也。四同佛果也。師雲。今前後文難見。今當段初文。因果無二。滿德之體以為種性也。是就總。約圓融釋種性也。若隨門顯現已下。就別約圓融釋種性也。一義雲。初文直約圓融釋種性。若隨門顯現下。就行布釋種性也尋雲。若就行布釋之者。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皆所說六決定具缺不定也。何約行布。可釋位位內六決定等乎答。一義雲。上明性種性。若隨門已下。明習種性也尋雲。此義即不爾。其故清涼大師。釋菩薩種性甚深廣大等文。約所成種性釋之如何答。 二十三。問。章雲。大經雲。菩薩種性等文。如何配六決定耶答。此六決定本分中文也。今經文十住於所說六決定也。種性者即觀相善決定也。是十住法體也。甚深者真實善決定也。上法體上一切塵垢遠離義也。廣大者勝善決定也。法界虛空者。因善決定也。萬法能生因成是也。等者。不怯弱決定也。經末雲。一切菩薩位。三世諸佛種性中生(文)此文等取也。此位說五決定。略大善決定也玄記雲。自體離過攝德為因。二利行圓成就佛果(文)是略釋六決定釋也問。三賢位中同乍說六決定。十住品菩薩種性說。十行品菩薩大願不可思議等說。三文不同。有何等心乎答。探玄記雲。何故此名種性。乃至十地名善決定者。以此位最劣。約種為名。十行次增約依種所發業行為名。十迴向更增故約行。後大願為名。回前諸行向正證故。十地已得真證必然故名善決定(文)師雲。隨執非有等雲。若種性義。通六種性義。如何可雲隨執非有乎。六種性是小乘當中所談。豈雲非有乎。依是准知當章種性雲本意約佛種性。明五教差別見。設小乘意談佛種性。然非是彼大菩提性。釋故云隨執非有歟。其上初二章。約理法明之見。若約理法雲者。理者即千聖不易。五宗同趣故。心識約所依取第八。今種姓就本明佛種性不同也。 二十四。問。一切皆無唯除一人(文)此等義相。更是俱舍宗一同義歟。如何。答。當代彼宗學者。盛談一切有性義歟。但尋之。
第三行位章已下
師雲。第一品所依心識如大地。第二佛種性大地上種下如。此世間種必依四季運轉。必可熟時在雲如。上佛種性雲必依位十別。可顯得法淺深也。是故今章次前來也。 問。今章題行位並明。以為一章本旨歟。將限位以為當章本位歟答。師雲。當章本意。限位明之。兼所修行體釋非尋雲。種必如生現行。依佛性必可起修行道理即次第。依何道理但限位可得心乎答。於行體者。三乘五乘。更不可有不同。其故何教以三學六度為行體故也。此三學等。生空智上安立小乘行雲。乃至二空智上行始教終教雲計也。其故今以明位為本也尋雲。第三行相者。正是明行體不同見。若爾者。何以當章限明位可心得乎答。此此位菩薩行為相貌雲事也。更非論行體差別歟問。見修道得名如何答。大乘意。以照義為見。小乘意以推度義。為見也。此推度以惠為體也。修者數數修習義也尋雲。清涼釋中。知空者名惠。知有名智也釋。今以推度名惠義。知空名惠釋義全是同也答。今以推度惠見思空事知惠故義道即同歟。 二十五。問。見未曾見義。此八忍位疑得相應。以推度惠斷煩惱。此位推度惠俱見諦理義。雖爾此位無決斷之能也。次七智者。決定是決斷智也無間道後故。已曾見義。無未曾見義也尋雲。若爾者。七智豈非見道乎答。此見道攝也。八忍屬見道。中間所攝七智無故屬見道也尋雲。以何正位知雲無未曾見義乎答。同斷迷理惑見道第十六心以道類智以為修道准知。於解脫道智者。更無未曾見義雲事。道理極成者歟。餘七智見道攝事者。八忍被攝故也尋雲。抑疑得者。是何物乎答。疑者。猶預諦理義也。今疑得者是正非煩惱。只心中可猶預諦理之得是也。此無間道位。疑得相應故。無決斷智。推度惠相應雲。即此意也。今得者。一向不相應中隨一也。大乘習氣雲似。但習氣是非不相應也問。凡位者。就智斷熟不熟論之。然今三界九地等。異生依業感煩惱所受果報依地也。今何以此為位乎答(云云)。 二十六。問。三界九地十一地等。就能治教立之歟。如何答問。十一地者如何答。俱舍雲。欲靜慮未至。中閑。無色。名十一地。以此為十一地。師雲。未師舉十一地中入滅盡定。此義可尋也。 二十七。問。章雲至忍位得不退故此不退信位證念四不退中當何義乎答問。於忍位有上中下。此上中下皆合為不退歟。答。師雲。今師爾也。 二十八。問。干惠等十地三乘共經之歟答。智論中。於第九菩薩地。此義不同也。第一從干惠。至已辨地見。天台等意。智論此文依。菩薩共干惠等十地可經雲義成也。宗意約是漸悟菩薩釋可心得也。二乘初位。干惠第七已辨。二乘種性。回心至第九菩薩地雲義。就此類從干惠至已辨地釋也。第二歡喜第十地雲菩薩地。第三從初發心金剛心名菩薩此類更不經干惠等之類付釋之也。今師意。即同此義歟問。現身者現在雲事歟。分段身雲現身。歟答。師雲。分段身雲現身也問。第九地者。宗意可通漸悟頓悟之二類耶答。依智論三釋。漸頓之二類義不同。若依從干惠至菩薩地之釋者。二乘一往者。初從干惠至已辨地。證二乘自乘之果。以後。回心入大乘之類。第九菩薩地雲也。若依此義者。可限漸悟也。就智論第一釋。約漸悟雲料簡。折薪記意也第二第三釋。皆是約頓悟類也。若爾者。三義共自宗意。菩薩從干惠地。通至十地類在之可心得也問。今回心教者。稱實聲聞藏。假立聲聞藏中何乎答。師雲。皆稱實聲聞藏也尋雲。干惠等十地。豈是稱實聲聞藏乎。既三乘共說之故也。如何答。干惠等十地三乘共雖說之。更是為二乘所建立也。為菩薩非立之歟。今章欲引二乘望上不足漸次修行至佛果等釋意。更無豫義歟。若爾者。干惠等十地。稱實聲聞藏所攝也。 二十九。問。章雲。彼說菩薩十地差別如何不說資加二位耶答。資加二位。回心教中所建立名目也。今歡喜等十地。二乘不共位相也。是故今簡之。彼說菩薩十地釋也。一義雲。直進菩薩者。上干惠等十地中第九菩薩地。是唯以歡喜等十地為菩薩位相也。今約此十地差別釋也尋雲。此回心教建立也。如何直進中證之乎。答。上十地間望二乘建立回心教雲也。今不望二乘就第九一地。建立菩薩即直進位也。 三十。問。章雲。見是故梁攝論雲。如須陀洹道前有四位。謂暖頂忍世第一法若廣以菩薩道前四十心為能似者。須陀洹道前四位者。所有道前位相取可為所似四位也。如何答。師雲。法相人師。於此文說三釋也。第一釋三賢為三。四善根合為一四位雲也。第二釋。四位名廣取如上。但其四位中第四四善根取雲意也。是言總意別釋也。第三釋四代攝論中。余本無之。准余本是誤也但宗意即不爾。既道前四位雲。抑道前位中何物。是四位。其故既道前四位言。便豈非四善根耶。例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雲如其上真諦梁論疏中。四位者即四善根釋。不可及異論者歟問。別立四善根屬第二僧祇歟答。屬初僧祇也。 三十一。問。章雲。答有二意故(文)此文意如何答。第二釋有兩釋中第二為機淺故云者。是二乘機淺雲也。意所引二乘即淺故。能引直往無力似小乘也尋雲。第二兩釋。如何可心得乎答。初為引小故釋。引小義通終教歟雲疑。次為機淺故釋終教直往。更引小乘義無之。所引二乘純熟高勝。似小乘道理無之。是故此始教二乘機即淺故能引無力淺義。 三十二。問。已成就補特伽羅相者。何程善根等雲已成就乎答。五停心。總別念處位雲已成就歟。菩薩已成就者。十信雲已成就也。未成就反之可得心也問。三品欲樂者。如何答。經論知識處所熏習善根。有厚薄不同故。於欲樂有三品不同也。 三十三。問。三品加行者。如何答。若依集成意者。恆時尊重二加行。共不具足。是雲下品加行也。於二加行隨一具足。是雲中品加行也。二加行具足是雲上品加行也。此義引般若燈論為證據也。如此料簡。同於一位上。則能行人可有三人不同也一義雲。七方便雲下品加行。見道雲中品加行。修道雲上品加行也尋雲。若以七方便。總名下品加行者。加何今章釋猶往惡趣耶。四善根中暖頂二位。猶往惡趣義。於忍位已上者。既雲忍不墮惡趣。豈是總退位乎答。此四善根中。且就暖頂二位。猶往惡趣釋計也問。以地前總說習退義。為下品成就者。例二乘七方便總為退義以可為下品成就乎答。師雲。例准如此可有心得義也。古在如此義。但未勘分明證據也問。不退者。其相如何答。於不退有已得未得不同已得不退者。於自他所得法。永不退轉也。設雖自地法。於未得者。退義可有也。況於他地可退也。但今不退者。於自他法者。不簡已得未得不同。更不可為退轉也。若於他地法者。亦退轉義也。若依佛性論意者。十迴向已前已得未得俱退也。既入十迴向者。更於已得法者。不可為退轉也。若依瑜伽初地不退義者。初地已前。設雖自地法於未得退轉也。若入初地者。於自地法者。已得未得俱不退歟。俱於他地法者。不遮退義也。若依第八地已上者。他地法於。即不退轉也。無相無功用念念增進故也問。佛性論意。聲聞若忍不退義。於世第一法者。退墮余乘及惡趣歟答。聲聞正於世第一位者。無退義。猶是有漏心故可墮退義。是故約決定雲苦忍不退也。世第一法(文)但是一剎那故。實之義無退義也。約容有退位攝也尋雲。若爾者。緣覺世第一及菩薩十迴向。猶是有漏故。約容有如何不為退位耶答。獨覺菩薩種姓勝故約容有更無退義。是故世第一法不退雲。或十迴向不退雲也尋雲。若爾者。上定三乘定性時。聲聞至忍位。定種性釋。所詮忍位已上不退故。於不退位定種姓見。如何答。上定種姓成就位分計也。別依退不退二義。非釋種性成否也。今佛性論。又不依種性成否。正定不退位計也。 三十四。問。十回不退者。十向通皆雲不退歟。又十迴向終心。立不退歟答。現雲。十迴向通可雲不退也問。定直進菩薩不退時。分別部心薩婆多為所破能破中三乘不退也。何以分別能立不退。證始教直進之不退乎答。若小乘分別部所立退雲者。彼部位。豈於菩薩許十迴向不退義耶。以之得知。今此不退。見大乘中不退也雲事。所詮論主心。即有大乘。故動分別部能立義明中交明大乘義也問。第三位中行相者。行相雲事歟。行相不同明雲事答。師雲。即行相雲事也。只是戒儀相順雲事也。一義雲。下所引瑜伽論文中。既何行何相征問行是相分別答之也。准之。今第三行相者。行體行相不同釋雲事也。玄記第四即行體行相二義以釋或也是兩義。俱師主講說之趣也問。章雲。第一種姓住行相更劣(文)此文意如何答彼第一種姓住。即有四種劣相。第一總不遇知識也第二遇善友。即無聽聞正法義。第三聞說法遇惡知識是也。第四遇知識及聽聞正法乃至坐禪修行練磨未熏習故也。依四義故。第一住第二住猶劣易解歟。
若依終教已下
三十五。問。章雲。亦說菩薩十地此文意如何答。師雲。歡喜等十地。始教終教之說同故亦說雲也問。終教意。可立四善根耶答。 三十六。問。終教意如何以十信不為位乎答。位者是生住地之義。爾今信等十信。同時雜亂起故別不為位也。第一義雲。次第終義有之義道尋雲。始教意以十信為位者。次第修義得心歟。如何答。始教意為位時。別不簡次第修雜亂修兩義。講雲。未上位前者。是上卷文也。又雲。始從凡夫已下文。是下卷經文也。 三十七。問。章雲。起一念信發菩提心抑以何程所修善根位分。可知十信菩薩乎答。只惡厭善欣樂心是生得善分。但感人天善果福因成也。爾心深知有為無常。即欣求無上菩提。悉懇切也。是即加行善雲也。若此心定知起者入十信菩薩可推知也師雲。講雲。探玄記中以今本業文約始教立十信證也今章引即此文。約終教不立十信證據也。經意義理亘兩義。是故互引證之無相違歟。 三十八。問。本業經所說十信。所例不同。如何答。師雲。彼經於兩處說十信也。彼經釋義品文。信念進定慧戒迴向護法舍願說若依此說相者。無第六信不退。迴向護戒願說也。依此說相時。第六信退釋成。依此經列次也問。十信必是一萬劫也答。師雲一萬劫者。是鈍根精進類付釋也。若依鈍根懈怠者。或經多劫。可不定也。其心微弱故。時分難定。若約利根精進者。或一劫二劫等。亦可不定也問。本論第六住退者。如何答。他師十信中。第六信有退雲事也。於初住已上者。正得不退故也。今宗意即不爾。既十地論中自釋。為示現退故也。但至相大師釋中。十信中第六信有退雲釋。可尋之。此釋難心得也。 三十九。問。小分得見法身(文)此文意如何答。一比量智所見。故云小分。二生空所見故云小分也問。小分見法身。如何地所見報身乎答。分報化三義。或地前地相望分報化。是攝論意歟。或凈穢土相望分報化也。或定散相望分報化事。爾今第三定散相望義依分報化故。地前定心相應位。小分見報身不可遮之歟。起信論法身多分約定散分之也。 四十。問。相宗意總不許初住不退義歟答。淄洲大師。若約利根者。初住不退釋也問。今終教行相科引起信文雲。謂知法性體無慳貪等此等釋。豈直是非明行體乎答。探玄記釋別明行體見。但其只位相貌等雲行體歟。亦今雲知法性等者。是位中形儀相貌也或一義今第三是行體明也。如上記也。
若依頓教已下
四十一。問。頓教大意。許行位差別歟答。頓教意更不可許行位差別尋雲。若爾者。如何頓教意。立凡賢聖果四位釋耶答。宗密釋中。依頓教意。雖立凡賢聖果四位。此位即是無位位也釋也。是以自問雲如何無位處立位耶故答此頓教一念不生觀智成處交合。自當以有凡賢聖果四位也如此即是無位也。是傍觀名也。 四十二。問。章雲若見行位已下。文意如何答。若見行位差別等相即是倒故者。即絕言真如也。若寄言顯者。即依言真如當也。若依釋論家意者。今初地即作八地等文雜亂住得心也。若依清涼意者。以義配同釋也。以義類相似雲初地即八地等也。雖爾。以最後無所有有何次第一句為頓教正意也談歟。若依宗密意者。行位安立。皆顛倒故。說初地即八地。破地位別執也。以下無所有何次第結釋。上標列釋得心。於地位為破前後別執之見故。初地即八地釋也。若爾者。非初義配同義歟。 四十三。問。章雲無所有有何次第。爾正經文但云無所有何次。何今加增有第兩字耶答。師雲。二義。一義雲。有何次第者。何次言自帶有義也。是故以義安。有字也。次者是次第義也。是故第字。加也。一義雲。無所有何次。於有字再可談之也。祖師伺經本文談文點如此說經文得心。宗家就此經文以義無所有有何次第釋也。以有一字再可談欲易解故無所有有何次第釋也。
若依圓教已下
四十四。問。隨得一位得一切位。從十信初可談此義耶答。師雲。不爾也。設圓機也圓教稱法界信心成就處於。隨得一位得一切位。普賢眼開也。爾信位初心信心未成就。於信初不可開圓融普眼也問。章雲。謂始從十信乃至佛果六位不同。隨得一位得一切位○在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故之文。是故經中十信滿心勝進分上攝一切位及佛地者是其事也之文。又以諸位及佛地等相即等是此義也文。此三段文。義即各別也答。師雲。第一總顯六位圓融義也。別一位為本非顯圓融。次第二文即十信滿心就攝諸位義顯也。是就信一位顯圓融計也第三文初信初住初行初迴向初地等行相相似故。初後即同時也。如此十信滿十地即同時成也。是行證相似釋名也。此料簡。依相即等故文得心歟。師雲。行相相似雲料簡必未然歟。其故當段總因果無二義故。前第一第二釋異也尋雲。若三義即別者。如何釋是中經中乎。是故言定上義成歟見答雲。上五位圓融內。十信攝諸位一義證故云是故。爾總別異故兩段不同也。 四十五問。章雲。約報明位。但有三生爾者。解證果海隔生歟答。師雲。爾也。難雲。豈於等覺位死始感妙覺生歟答。以等覺智斷佛果障時。此無間道位開普見肉眼菩薩。即父母所生肉身也。然無間道滅解脫道生位。得無漏無相普眼。更是非父母所生身可心得也。今證果海生者是也。如善財童子。父母所生肉身。五位歷歷相。是解行生也。爾至普賢知識處。因位滿了沒果海之時。此善財更是非父母所生肉身。非異熟無記果報。無相之法性身。更非世間所知也。既因位果報別盡法性真身別生故。是證果海生雲也。於果報因果二報即各別也。是故因位總報舍。可感果位生也若爾者。解行證果海隔生。文理更無疑者也尋雲。此義只一生一身上分二生故。更非隔生義。常途隔生義者。死此生彼別感證果海生否雲所論也。然今師主所立義。即不似古來義如何答。師雲。所詮隔生者。依果報不同所論也。爾有為無為既各別故。不可雲一生。漏無漏亦不同故。不可雲一身也。既於等覺位中。無間道位因位果報舍。豈是非死耶。解脫道位果報既現生豈非生乎。是故隔生雲義理。更不可疑者歟。若如所難者。以火焚燒等。豈謂非死乎尋雲。抑以何道理。證果海生直名報耶答。師雲。此可有二義也。一義雲。見聞解行二生。必是約果報明位。但有三生雲也尋雲。若設於果海體無報義者。依相生何可名報乎答。師雲。此義意。就異熟果報論生。見聞解二生雲。就此異熟果報無建立雲證入生也所證依報有無立三乘故。約報明位。但有三生釋也。一義雲。見聞解行二生就異熟約報明位釋。證果海生報解行見聞等因位功德故約報明位。但有三生釋也。意三乘教中。三身中報身雲如是也。約因果報義不同。二生俱依報建立條勿論也問。依前生見聞法功力受今生果報雲見聞生歟。為當只今生始見佛聞法是雲見聞生歟。又依解行等宿因。今生所受果報雲解行生歟。約解行等因雲解行證歟。如何答。義苑記意。見聞解行二生。俱約宿因得心也。如上一邊所問也師雲。常途義別不雲約宿因論。於現在上立二生也問。章雲。成金剛種等者。等何乎答。藥王多葯喻小大光照喻等也問。離垢三昧者。因果二位中何乎答。總此三昧通因果二位也。於第十地初入心位。悟無生法門。是雲因離垢。果離垢者立妙覺位也。 四十六。問。章雲。如是普賢諸行位者。限等覺因滿諸行攝之歟。通妙覺位諸行攝之歟答。宗家釋限等覺位諸行攝之也。清涼通妙覺諸行攝之也。師雲。但實義因果同體故。兩師不可有異論者也。 四十七。問。章雲。我當來世成正覺時汝當見我抑此經文意如何答。此經文有三意。一今生五位經歷如。彌勒正覺時。善財亦來如今。可有五位經歷相也二善財當來我所來可助化儀。三約表法心得者。善財遇文殊。善財以為能證。文殊為所證。是人法不二故也。如此之時。乃至菩提樹下。道場神及文殊遇不遇佛者。善財是修因生表不成果師雲。此玄記釋也。三釋未分明。引可見之。可之憶說空計也。 四十八。問。章雲。自分勝進分抑此文意如何答。自分者。當地所得法門也。勝進者。此處全同報果故是雲勝進也問。章雲。此門通前諸位解行及以得法分齊處說。 此文意如何答。一義雲。今自分勝進於何在處建立雲義釋文意如何也。所詮。其處者前諸位即見聞位。次諸解行者解行位。及以得法等者。證果海位是也。於此三生各有自分勝進不同也雲文意也。一義雲。前諸位解行者。是解行生。及以等者。是證入生也。此釋意。上自分者。既約行就當位論故十信條勿論也。勝進分者。其相難知。故通前諸位解行及以得法等者。即釋勝進一義計也。 四十九。問。章雲。其身在於世界性等以上處住此文意如何答。總此文以下。就三生中明行相科段也。爾略見聞行相偏就解行論之。此童子者。愛見善惠王二萬五千子中第二王子也。此童子行相即是解行位行相。尋雲。抑以上者。是何等乎答。一義雲。以上者。瞿夷所居十世界雲已上歟。瞿夷優婆夷所居十世界雲事也。若爾者。世界海世界輪世界圓滿等餘九門雲以上也下攝化章在此十重。釋此十重了雲。此等當是萬子已上輪王境界。結釋。今章如普莊嚴童子乃至世界性等以上雲釋。上下符合歟。此十重世界。萬子已上輪王境界雲故。普莊嚴童子。亦二萬五千子第二王子故。世界性一世界不可限。十重世界海可通領。故云以上。義理極歟。一義雲。先華嚴經中。普莊嚴童子。是世界性通領見。然世界性中又有十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小香水海說。今以上者。指此不可說不可說小香水海見。師雲。此義順文相字面也(云云)問。白凈寶網轉王位者。是何位乎答。第十地華報問。以何知第十地華報也耶答。天子放曼荼羅自在光明時。所益眾生得第十地益。時白凈寶網等說。所益眾生。既第十地益得。乃至白凈寶網轉輪王位得說。知是能益天子得第十地感白凈寶網位雲事。更不可疑也。 五十。問。章雲。普見肉眼(文)此文意如何答。三乘教意。五眼中。肉眼者。一見近不見遠。是雲遠近相對也。二見明所不見闇所。是明闇相對也然圓教心。五眼中粗劣肉眼尚極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海等說。對三乘彌明甚深也問。三乘教意。總以肉眼不見三界外乎答。設肉眼若天眼與力助成除障時肉眼見闇處。肉眼見遠事。不疑之者也。若爾者。如此之時。肉眼見三界外可許之歟。是以智論雲。因天眼開障肉眼見闇釋此意也。 五十一。問。章雲。又彼能於一念中已下文意如何答。是上行等所起行用也。當知。此是前三生中解行位內之行相也者。總上行相者總標大科結釋也。次以約因門示故已下文。是證果海中行相也問。信滿得意者。信滿住位二位雲事歟。為當信滿入位以去雲事歟答。師雲。准下釋。信滿雲是行佛也。得意者是位佛也。其故信滿入位佛果所起行用皆遍法界也。一義雲。信滿入位已去雲事也。 五十二。問。又於一念中十方世界一時成佛文。是何文耶答。師雲。是賢首品海印三昧下文是也問。章雲皆已得故是實行故者。文意如何答。對上起信以未得故義。今此經雲皆已得故也。對上但是當位暫起化故義。雲是實行故也問。章雲一種者。是何耶答。於初發心住一種位。如何可開終圓二教差別乎問意也問。章雲。既一位中有一切位等。第三問答意如何答。就上第一答中。於後諸位皆已得故。是實行故該六位故。於初住一位攝諸位。成等正覺也覺。是上第二問答起問答意易知。此第二問答中正顯圓教信滿成佛義釋成也。付之此第三問答。此問意。若依此上釋意也。圓教意初心定究竟佛果得雲。更說後後諸位。更是何佛道耶問也。答此問時說後後諸位。一切即一中一切故。是一切是已得一切。非未得一切也答也尋雲。此已得一切者。行布歟。圓融歟。如何答。師雲。是約圓融說後諸位。即是初中一切也釋也。初中一切雲約行布不可得心者歟。於相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四句釋如。皆是圓融門四句也。然今章說後諸位即是初中之一切也者。此四句中第一一即一切句當也。豈以一即一切可定行布耶。若約行布者。今初中之一切一切者。已得一切不可得意也。若依行布。余位是即未得故也。然今章即是初中之一切者。約圓融故是已得一切。更不可亂未得歟。 五十三。問。第四問答意如何答。此問答意。若約圓融。初後相即故。初即具後位。後位亦具初位義。即可然歟。爾圓融必帶行布故。若依行布見之。斷十信一惑不斷余位惑。又得十信一位未得余後位。例斷後位惑不可斷初位。設得後諸位不可得初位道理。例自然顯也。如何可得意耶問也。答此問之時。若依行布一邊。實即可然。約行佈於後諸位者。更非已得位者。更非已得位。即一向未得未斷位故。只就十信一位已斷已得雲計也。但圓融普眼機。圓解圓行頓同果海故。不得即。得即初後同時相即故。始得始定得後故。更得始無有不得後。得後必得始故。得後無有不得初。今章釋是故無有未得後而不得初也即此意。若爾者。初雲後雲。俱是圓融上初後故。一斷一切斷。一成一切成。皆是已得位也。此普眼圓融智初後。更無淺深無明昧也。分明釋義治定也。 五十四。問。第五問答意如何答。上一切雲。初後雲。圓融上初後一切故。畢竟無明昧無淺深治定釋付此問來也。若實於諸位前後無明昧者。如何今經說階降淺深次第乎問也答。此問有二善巧。第一若諸法相從機出入門分位前後者。寄同三乘故。前後於明昧次第也。但是圓教意也一約相就門分位前後釋此意歟。第二諸相體相以直從體法談時。普眼同法界。有後即相即。相即即前後也。皆是已得位故。如此相即入重重義。是故今經前後安立差別建立皆是圓融中初後已得諸位故無淺深不同不可論明昧別也。今章但以不移門而恆相即。不壞相即而恆前後結釋。上問答答中。但以得初時無不得後故。是故無有未得後而不得初也釋處結歸釋此文大意也。重意。上但以不移門而恆相即者。一切即一義。雜即純義是也。不壞相即而恆前後者。一即一切義。純即雜義也。是故今前後雲更迷不可亂行布也。圓融中前後。已得諸位故也。二約體就法前後相入等釋皆此意。已上文。就師主講說也。師重講雲。此第三問答中說後諸位即是初中之一切也雲初得一切位。次第四問答未無有未得後而不得初也釋初後位。第五問答中約體就法前後相入。不壞相即而恆前後。前後位皆於圓融普眼智上所論故。一切初後前後。無明昧別無淺深不同也是十玄中諸藏純雜具德門法門也。爾者。約雜雲初後前後等也。 五十五。問。第六問答。其意如何答。師雲。一義問意易知。答意若依自別教者可說十信初心成。然今寄終教故。雲終心滿心等也是諸記意也問。若爾者。若依自別教者。信位初心得不退故。說初心速成歟。若又雖不得不退。初心即成佛歟答。若依上義者。初心即成佛雲義。初信即得不退歟。若不得不退者。更不可有成佛義也師一義雲。凡此答意。五位差別者。從三乘寄位談之故。若依自別教更不可立五位差別也。若不立五位者。設初信設信滿信等五位。始終二教所談故。就此位不可顯圓融普法之成道也。其故。別教實義。若自別教即不依位成釋於。以初信後信等位。不可寄顯普法成佛。然今寄皆是今寄三乘終教假說意也。其故。凡事事圓融成道。以等法界身等法界語等法界意成正覺故。更以始終二教位。或初心成說。或終心成說。普法圓因。更不可開此寄說故。是自別教意。不可立五位差別也(為言)。 五十六。問。若爾者。圓教意。總不可立五位等位歟答。師雲。別教正意總五位相不可建立。別教普法機。悟圓融實理故。實修實正前更無行布義。故無信住行向等不同。不論信解行證差別也。是以玄記第四雲。以信滿成此普賢位故。同普賢等廣大三業。該因及果。遍一切處。盡一切時。常作無邊法界大用。此為恆式。當相而論。不依諸位。今約信門之中顯現。則屬位妙(文)師主以此文。若自別教即不依成文講說也。如此大旨現前以位始終等十別之位相交合寄說。更是非圓實義也問。若爾者。普眼大覺圓智一開悟以去。再不可經行布次位歟答。師雲。若望圓融實智之所觀邊。更不可有行布次第。又不可論明昧不同。是即一念相應處。依入觀位所之也。是善財童子。於文殊智識處便成覺雲。就入觀相應位開自證知見也。雖爾。出觀之時。散心相應位。同凡混和塵。再二住已上迷可起也。是故初住斷余位惑未斷之。是故行布門前。一斷非一切斷也。是以善財遇後後知識事。出觀散心位。迷例未息故。參諸知識是也。是行布修斷雲也尋雲。若爾者。初心初極有虛言無實義。行布位中不斷惑故。若依行布漸漸成佛者。豈是別教不共成佛乎答。彼別教一乘意。行布門中雖經明昧淺深。更不可待多生。一生一身上必可成佛故也。別教普法機得法分齊行布門前久。經明昧。不經多生次第。必一生中五位功德可滿足也。此則成了後入證生也。先如善財童子。行布位中雖經諸位。才第二七日中。明昧次位經歷也。然圓融門斷惑成佛者。謂約道理說圓通故。約事相中所辨斷惑成佛非也。師雲。難雲。於行布出觀位更無明昧淺深者。即是事相斷可非圓融斷惑。例頓出離人。以一智三界惑品頓合斷如。若爾者。今圓融斷惑。與此可有何不同耶。是故謂。約道理說圓通斷惑。不同事相差別智斷惑故。更非如頓出離斷惑等歟若既圓融斷惑成佛故。於行布位中。實斷惑成佛者。開圓教普眼之時。一人斷惑成佛。一切眾生同時斷惑成佛。然行布若如圓融必斷惑成佛者。約行布門。一切眾生觸事相。如實豈斷惑成佛耶。若夫許成佛者。我等如何未開大覺之普眼。輪轉生死。迷倒未休乎。爰知。圓融門中雖開斷惑成佛之普眼。行布出觀位必可經後後明昧雲事分明也。 五十七。問。依自別教時。總不立行布位者。何於普法修行之人。立行布明昧之位雲耶答。圓融普法正機。以圓融為本故。此普眼智前更不可開諸位階降也。設行布門中。出觀經歷之位。雖經後後位。才一生中所經明昧故。始終二教五位明昧位對比非所論。若爾者。同雖行布也。今寄三乘終位說行布可異歟尋雲。抑此位行布。別教不共行。布可雲歟。將又是今寄三乘行布歟答。師雲。此事難定。無分明釋故。無左右不可治定之歟。或今寄三乘義。專不可定之。但於不共行布者。若。雖然出觀迷妄位別不共難雲歟。 五十八。問。章雲。今寄三乘終教位說爾者。此文約一約相就人分位前後義釋之歟。通二約體就法前後相入義釋之歟答。師雲。通二門。今寄三乘終教位說釋也。若但依自別教者。更不可說三賢十地等也問。今章行佛位佛。所立相同時歟。異時建立歟答。師雲。二義。一義雲。行佛者。第十信即願心終也。寸終尺始雲如。第十信心初住初即是同時。信終住始同時故。望行位分二佛也。一義雲。等妙二覺剎那前後而不可雲同時。如今第十願心與初住始剎那前後也信必非住道理。前後已不同分二佛事道理易得心歟尋雲。若爾者。終教意初住不退義也。信位不退雲事。未聞其說。如何不退成佛之位可入十信乎答。第十信成滿位。不入初住。退轉之義。更不可有也。是故終教意。自在信滿不退之義。是以章之信滿不退方得入位釋此文意也。
第四修行時已下
五十九。問。章雲。極疾三生得羅漢果(文)爾者。第三生限羅漢果歟。通初果已 上歟答。第三生者。初果已上皆取為第三生也。爾或得羅漢果釋。或漏盡得果釋。先舉第四果。初果已上通可攝歟問。三生人時解脫聖者歟答。時解脫聖者也尋雲。以何知時解脫聖者乎答。彼鈍根故。於初果已上。有七反經生義也尋雲。時解脫必經生歟答。不爾。須菩提與億耳沙彌。此二人雖時解脫聖者。不經生也。是故時解脫必非經生也問。三生者。是何生乎答。就生有三義。一義少生。是約一人父母為一生。如此三生經也。此義不正義也。一義三個父母生一生也。如此經三生也。極七反有聖者。七生經雲如。准可得心也。一義雲。約三個他佛。雲三生歟。師雲。後二義為正義。就中猶約佛義及信用歟。 六十。問。第二住修決擇分爾者。入世第一法成決擇分善根了。其後隔生入第三生義。可有之乎答。師雲。第二生順決擇分雲者。下中忍位第二生內成就了。未入上忍世第一法。隔生類也。次第三生亦重起暖等四善根入見道。入聖得果也尋雲依何道理。第二生入忍世第一法。死隔生無耶答。若入上忍者。即是一剎那也。亦世第一法一剎那故。總二剎那雲也。行相了即可入見道故。不可有隔生義也。若爾者。實義上忍世第一法第三生可修也。然下中忍位第二生順決擇分中屬故。從多分取四善根。第二生屬也尋雲。正理論意。初生第二生修順解脫分善根。第三生修決擇分。即入聖得果判答。光師釋中。會此文雲。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必於先生已起暖等若爾者。第二生非不修順決擇分。今第三生位入聖得果以前加行舉計也。第三生即決擇分非也。 六十一。問。二乘所經時分極疾必三生四生。極遲必六十劫百劫限可雲耶答。極疾三生四生以為其際。從此減一生二生類無之。極遲以六十劫百劫為其極。從此增六十劫在一劫等義更不可許之也只極疾極遲降出計也。若聲聞極疾類中。乃至四生五生等義可不定。若極遲類中一劫二劫等。乃至五十九劫至經類有之。然此等類猶約時解脫聖者也。後極遲六十劫類不時解脫聖者也。若獨覺極疾類中。四生乃至五生六生等義。可不定歟。若極遲類中。一劫二劫乃至九十九劫至經類有之。然此等皆是部行獨覺所攝。麟喻必是百劫故。 六十二。問。六十劫百劫者。大中小劫中何可云乎答。六十劫一增一減劫以為一劫。經六十劫也。獨覺成住壞空八十僧減劫。以為一劫。經百劫也。是以俱舍論第十二雲。要百大劫釋此意也。 六十三。問。阿僧祇數(文)第五十二歟。第六十當歟答。解脫經中八種忘失也。新俱舍意。阿僧祇者第五十二後八種忘失也。若依古俱捨得心之者。中間八種忘失故。阿僧祇者當第六十數也。分明忘失中間釋故也。 六十四。問。章雲。此中劫數取水火等一劫為一數(文)此文意何答。俱舍論頌八十中大劫大劫三無數(文)此文意。以八十僧減劫為一數雲此文意歟。水火等者。舉壞劫空劫成劫住劫等取也尋雲。八十僧減劫者。才是一火一回壞時分也。若一水一回壞時。若又一風一回壞時分也。若爾者。舉一水可等所余空成住。若但舉一火可舉余空成住三劫也。然如何今章廣雲水火等乎。若廣取水火風三災。即是廣指六十四轉可得意也。如何答。頌雲八十中大劫。大劫三無數故。以八十增減劫可為第一數也。非六十四轉也。只意壞劫等雲釋意也。壞劫於若火災壞時八十增減。若水八十增減劫也尋雲。只六十四轉劫不數僧祇雲道理如何答。只六十四轉者。總劫於不同。其中大劫建立時。以六十四轉為大劫釋計也。要為數僧祇非建立六十四轉也。 六十五。問。五分法身者。理法身雲事歟。事法身雲事歟答。事法身以名五分法身也。尋雲。若爾者。如何大智律師。望生空所證理。釋理法身義耶答。師雲。此義宗意。必不可然者歟。 六十六。問。此五分皆通因果二位歟答。一義雲。前三是因。後二是果若爾者。三學即在因位。解脫解脫知見即限果位也。一義雲。五分法身皆可通果位也尋雲。若爾者。前三中左後解脫知見義如何可不同耶答。若悟苦集道三諦者名慧。即是無漏五分中慧是也。若悟滅諦理第五解脫知見雲也。前三中慧者。有漏五蘊中反想心所所得慧也。轉有漏五蘊故也。若反識蘊所得解脫知見故慧解脫知見。義相即不同也。 六十七。問。小乘教意。三祇時劫何位於經之可雲耶答。若從暖等一座成覺得心者。三祇修行時分。三賢位可經也。若從不凈觀一坐成正覺得心。有餘師說心。最初發心身器清凈位可三祇歟尋雲。身器清凈者。不凈觀等以前指歟答。師雲。此義意可然歟。但本宗可尋也。師雲。天台意三祇滿忍中下忍配道理釋也。此義意。彼宗學者。可尋之。
已上時分之義畢 (本雲)應仁二年卯月三日 金資覺遍之 於時。慶長三歷四月四日丑刻書寫畢。 偏是為佛法紹隆利益沙界惠炬增明而已。 右筆朝印空賢房
五教章見聞抄下卷第三
一。問。此章斷惑者。四種斷中何耶。 二。問。章雲。如余別說(文)然者。唐本中無此四字。此章加增是何道理乎。 三。問。執與障不同如何。 四。問。十煩惱釋名如何。 五。問。章雲。邪師等三因引故此文意如何。 六。問。善惡無記三性如何有漏之相如何。 七。問。大乘意通迷別迷。其相如何。 八。問。章雲。此有二義(文)此二釋意如何。 九。問。章雲。其所知障○一切皆斷。唯是非擇滅也。此文意如何。 十。問。不染無知者。其何物乎。 十一。問。倍離欲人。真見道位。見修一智合斷可云乎。 十二。問。入真見道(文)一心見道歟。第十六心真見道歟。 十三。問。依何道理。雲倍離欲聖者耶。 十四。問。八解脫與八勝處同異如何。 十五。問。於煩惱得與種如何異乎。 十六。問。章雲。其末那俱生行相細故此末那俱生可攝法執乎。 十七。問。初地已上菩薩。可有種子潤生義乎。 十八。問。章雲。若爾何故而有處說(文)然躡何處問乎。 十九。問。章雲。此二通十地者。是何乎。 二十。問。今章不釋五識相應二障斷位等乎。 二十一。問。章雲。如築即押○廣如對法明闇同時喻說等。文意如何。 二十二。問。章雲。又此障法以依心識無性故文意如何。 二十三。問。章雲。五受陰洞達等。其文意如何。 二十四。問。章雲。今此就實已下二釋。其意如何。 二十五。問。章雲。不分俱生及分別邪師等三因依可云乎。 二十六。問。章雲。地前伏使現(文)終教意。地前分斷二障之義。在之可云乎。 二十七。問。終教意。初地已上受變易可云乎。 二十八。問。以頓出離人為喻事。其意如何。 二十九。問。終教斷惑能詮。此經何處文乎。
第二明寄惑顯位已下
三十。問。寄惑顯位者。寄顯門各於當教中明寄在實義兩門歟。為當聖圓教諸教寄在雲歟。 三十一。問。章雲。彼肉心者如何。 三十二。問。三十三僧祇意如何。 三十三。問。以智障煩惱業三種。配釋三身之意如何。 三十四。問。以三性配三身次第如何。 三十五。問。章雲。闡提不信障使滅已然者。今此使滅者。此不信障。於信一位。種現共斷之見。如何。 三十六。問。章雲。外道我執障○為我德因若斷我者反可得無我何為我法乎。 三十七。問。以獨覺行為障意如何。 三十八。問。佛果四義(文)必限四義歟。 三十九。問。大悲行者。依何生乎。 四十。問。方便生死。因緣生死前後如何。 四十一。問。有有生死者。其意如何。 四十二。問。四定者。其相如何。 四十三。問。章雲。一切欲縛復微薄等文意如何。 四十四。問。無色相應惑。如何雲有縛乎。 四十五。問。色煩惱等者。是何煩惱乎。 四十六。問。今章於第十一寄顯門。正斷煩惱障種子。至第七地斷盡歟。如何。 四十七。章雲。心習已滅無明亦除(文)抑此已滅者。指前地滅雲已滅歟。以當地滅雲已滅歟。 四十八。問。今章邪思惟所起煩惱相。以何種所起感品。為彼分別起行相乎。 四十九。問。章雲。七地已來。寄有現行(文)此文意如何。 五十。問。始教意。以十重障為實義如何。今雲寄顯乎。
第七二乘回心已下
五十一。問。此章來意如何。 五十二。問。章雲。一切二乘。皆無回心然彼俱舍婆沙等意。加行中前暖頂二善根位。二乘種姓轉得成佛種性說。然者如何可雲皆無回心。 五十三。問。法相宗意。定性二乘入無餘位。情非情中。是何所攝乎。 五十四。問。章雲。悉有佛性力為內熏因故等。四因更是祖師自立歟。四因皆聖教中在依憑也。 五十五。問。章雲。樂著三昧者。是滅定歟。 五十六。問。於二乘類者。以獨覺為最極利根機然以聲聞為一念回心類。聲聞豈利於獨覺乎。 五十七。問。章雲。生滅度想當入涅槃等相宗學者。如何得心乎。 五十八。問。入無餘間是何土耶。 五十九。問。一念回心者。一念回心雲事歟。無餘時分一念也雲事歟。
第八佛果義已下
六十。問。章雲。亦無常以離不離等此文意如何。 六十一。問。章雲。遍一切所知抑四遍中何乎。 六十二問於法身論常無常二義。然以隨緣赴機義為無常者。報化等無常如何異乎。 六十三。問。章雲。若爾如何得說非一異耶問。上何文躡來乎。 六十四。問。章雲。明好者○相與好不同如何乎。 六十五。問。章雲。或約報身說八萬四千○及終教等說然既所談佛身說實報身者。界內界外各別也。如何就相好成一同義乎。 六十六。問。章雲。答此亦有二義○此二釋意如何。
第九明攝化分齊已下
六十七。問。小乘教意。立三身佛可云乎。 六十八。問。百億須彌者。是一三千界之量歟。 六十九。問。三千界者。約豎建立之。約橫建立之歟。 七十。問。章雲。若三乘中。法性土及自受用土。今此不說如何廣就法身自受用土不顯大小差別乎。 七十一。問。終教意。梵網所說葉上釋迦。化身如來也可云乎。 七十二。問。智論所說。五色世界。何土以為常途一佛世界土乎。 七十三。問。十重世界海者。於三千界外建立之歟。於三千界內立之歟。
第十佛身開合已下
七十四。問。章文雲。或唯如智為法身爾者。直以智為法身者。自受用如何異乎。 七十五。問。金光明經。以四智為能攝攝三身。文義未勘之。抑指何文乎。 七十六。問。章雲。此二句如性起品說爾者。此二句同別二教中何乎。
第六斷惑分齊已下
一。問。此章斷惑者。四種斷中何乎答。以自性斷為本。兼通四斷也問。四斷之相如何答。一自性斷。謂自性性可被斷惑也。謂根本煩惱隨煩惱等是也。二相應斷。謂八識心王心所等是也。識相應煩惱斷。此煩惱隨心王心所所斷之義在之。三離縛斷。謂有漏善法。謂四禪八定等也。是則有三。一緣彼煩惱。二引彼煩惱。三雜彼煩惱是也謂有漏善緣善起貪等事。准思之。四不生斷。謂如無想定等(文)是三斷之事。義燈第一雲。佛地論等。據三斷故。若所發業並所得果。故不相違。若根本隨惑名自性斷。若所發業名相應斷。據不善業作如是說。若其善業亦緣縛斷。若所得果名離縛斷。由自性相應斷顯有餘涅槃。由緣縛斷及不生。故顯無餘涅槃四斷事。司第五雲。斷有四斷。一自性斷。二相應斷。三緣縛斷。四不生斷。言自性斷者謂本隨惑。性是染故。及不善業。業雖是思。如似五見。非相應斷。相應斷者。有漏八識五遍行全別境不定二各少分。自性非染。由與惑俱。斷相應時。心等解脫故。五十四雲。又後諸識自性非染。涅槃經亦云。斷相應貪等名心解脫。又五十九雲。從彼相應及所緣故。煩惱可斷。然所緣斷。或不生斷攝。以無境故。或即不生。又由相應煩惱斷故。不為境縛名所緣斷。故彼雲相應斷。已不後緣境。故從所緣亦說名斷。緣縛斷者。一切有漏不染行法。不生斷者。惡趣異熟無想定等(文)探玄第十有釋。探玄記第十三。論斷義者有其三種。一自性斷。謂諸煩惱及相應心心所。不善有覆無記諸染污。見修道生。惑種永斷。此中心王遍行別境。性非染污非可斷法。與煩惱俱名相應縛縛斷煩惱故。說名為斷。二離縛斷。謂有漏善無覆無記。通色心等。非正違有性非可斷。由斷六識緣煩惱故說為斷。三不生斷。謂此見道斷見惑也。舍外道身。所依身。所依身無。即無想定。有無想報。並永不生。又招三惡道總報惡業。皆非根識亦名不生。三惡道報無根○郁單越等。亦皆不生。畜生餓鬼別報善業所依果無。亦不生也。此上且約初教說之問。緣彼經彼雜彼不同其相如何答。同略不釋小乘事。是何道理乎。答。一義雲。大乘異小事。無疑故也。一義雲。三乘中。不共聲聞斷惑。大都同小乘。故略不說也。 二。問。章雲如余別說(文)然唐本中。無此四字。爾者。此章加增。是何道理乎答。如問。宋本中無此文。然梅尾有鏡惠房方雲人。此僧為渡聖教於我朝陵海路入唐。然臨五教章講說之庭。聽聞彼談義之處。若依小乘。若依三乘之章文言。深煩了簡。依之。彼仁。日本國。語有如余別說四字事。宋仁聞此說深信用之(云云)問。三乘斷惑之內。攝頓教歟答。師雲。三乘名雖通始終二教。是存三故。今殊專就之雲若依三乘也。頓教是泯二之教故。存三義猶以始終二教為本也。 三。問。執與障不同如何答。執是別境心所中。第五慧心所也。於此慧心所中。以分位善慧惡慧兩別假立也。此二位中。惡慧以為執也。障是貪嗔痴慢疑。以之為本也。是障非執歟尋雲。若爾者。三見等是執非障歟。若非障者。十煩惱時。如何屬障乎答。執即是兼障故。十煩惱時屬障也。障更不可兼執。貪必障無貪故也。若不障者不可名貪。故障義要不可兼執也。依之護法論師意。執障各別故。執限第六七二識。障廣前五識通也。然執義不通前五識也。但安慧論師意。執障即一體得心故。障既五識通。執隨通也。依之彼論師意。能變計通八識得心也。師雲。於中四種已下。分別俱生分別也。五識後起已下八識相應亦分別也。以嗔唯不善已下善染污無記三性分別也。此分別俱生已下。三界分別也。 四。問。十煩惱釋名如何答。折薪記第四雲。總有下。此總明分別有十種。若別明者。即十通分別。六唯俱生。謂貪·嗔·無明·慢·疑·身見也。若小乘教。唯四俱生。除身邊二見也。一貪者引取無厭故。二嗔者忿怒不息。三無明者。迷闇不了故。四慢者自恃凌他故。五疑者猶豫不決。六身見者。於身執我我所故。七邊見者執心為斷常故。八邪見者撥無因果故。九見取者執劣為勝故。十戒禁取者非因計因非道計道故。又前五名鈍使。後五名利使(文)。 五。問。章雲。邪師等三因引故此文意如何答。前五識中。先眼生有九緣中。以第六識為明了依。如五識生起必假第六之義。今五識所起分別第六識中所起。邪師等三因依所起五識煩惱名分別起也。於五識中者。無計度分別故。第六依分別起也問。若依第六三因。他五識中。起分別雲者。同依第六三因。第七識中可起分別起煩惱乎答。師雲。前五識必是有間斷故。第六為明了依。五識中得起分別也。第七一類相續無間斷故。分別不起也問。四依相如何答。師雲六卷私記有釋可勘也。 六。善惡無記三性事。唯識論第三雲。覆謂染法。障聖道故。又能蔽心。令不凈故又雲。記。謂善惡。有愛非愛果。及殊勝自體可起別故。此非善惡。故名無記同第五雲。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有漏之事。又雲。謂異生類三性心。時雖外起諸業。而內恆執我。由執我故。令六識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文)又雲。雖由煩惱引施等業。而不俱起故。非有漏正因。以有漏言表漏俱故。又無記業。非煩惱引彼復如何得成有漏。然諸有漏。由與自身現行煩惱俱生俱滅互相增益。方成有漏。由此熏成有漏法種。後時現起有漏義成。異生既然有學亦爾。無學有漏雖非漏俱而從先時有漏種起故。成有漏於理無違問。第七與六為雜染依。增益於六。六識如何增第七。益有二義。一者增長二者不損。若增益起有漏時。設雖不能增長第七而不損害。非如無漏起必損彼不名增長(文)。 七。問。大乘意。通迷別迷。其相如何答。論自有釋。唯識論第六雲。然迷四諦。苦集是彼因依處。故滅道是彼怖畏處故。別謂別迷諦相有總有大別。總謂十種皆迷四諦相起。二唯迷苦。八通迷四。身邊二見。唯果處起(身邊二見多計有漏法故)別空非我屬苦諦故。謂疑三見(身邊邪三)親迷苦理二取(戒取見取)執彼三見(身邊邪)戒禁及所依蘊為勝能凈。於自他見及彼眷屬。如次隨應起貪恚慢。相應無智與九同迷。不共無明親迷苦理。疑及邪見親迷集等。二取貪等准苦應知。然嗔亦能親迷滅道(嗔無漏緣故。迷無漏之諦理)由怖畏彼生增嫉故。迷諦親疏粗相如是(文)問。小乘意。別迷之相。如何答(云云)折薪第四。三曰。何下答中。一門惑力漸寬故。通障一切。二以能迷故義通。故障一切能迷義通具如上解。此揀小乘不通一切也。如小乘中雲。集滅除三見故。能迷義不通也問。何故小集除乎答。如集滅二諦。除身見邊見戒禁取者。由身見唯緣有漏苦果生。集諦體是業煩惱。是有漏因。滅諦體是無漏理。是無漏果。皆非身見所緣境。而邊見隨身後生。身見更無亦邊見無也。戒禁取依身邊二見。二見更無亦無戒禁取也。又道諦除二見者。謂道諦體。是無漏因。亦非有漏果。故非身邊二見所緣境也。卻戒禁者。經是不緣身邊二見起。俱緣道諦下邪見而生。謂邪見以撥無八聖道支。然後戒取執為真道。此是非道計道也。前小集滅下邪見不得生戒取者。以集滅下邪見唯撥無二諦。然此是非道計道故不生也。更小乘能迷不通一切境故。不同回心也(文)頌疏第二雲。第二苦諦。有十煩惱。集滅各七。除身見邊見戒禁取也。道諦有八。除身邊見。四諦合成三十二。上二界除嗔有二十八。謂四諦下各除嗔故成二十八上二界各有二十八。今成五十六。兼欲界三十二成八十八(文已上見惑修惑四除五見疑也上二界修道時除嗔也)已上是小乘別迷文相也。欲界四諦十七七八。如何可勘之八。問。章雲。此有二義此二釋意如何答。初第一釋。貪等煩惱行相應故。約能迷顯不盡也。次第二釋者。唯識心一切境界所緣廣故。隨所緣境。能迷煩惱。行相廣事釋也九。問。章雲。其所知障。諸趣寂者入無餘時。一切皆斷。唯是非擇滅也此文意如何答。非擇滅在二色。一者如無住涅槃修生智以起擇力所滅之也。然本來自性清凈涅槃者。所顯後涅槃故。非所生後。是故是雲非擇滅也。二更無所依同時頓舍故。所依闕故。能依亦不立。今二乘入寂之位。所依八識皆斷盡故。能依智障隨不立。更是非擇力滅。是故云非擇滅也問。二乘無餘體。即是非擇滅歟答。師雲。有餘無餘二涅槃。俱是以生空之理為體故。於涅槃不可有不同也。是故。今非擇滅者。望所知釋之也。 十。問。不染無知者。如何解乎答。是即以定障為不染無知也問。如初禪定領受下劣定。生愛味故。以此劣受之云乎答。十煩惱相應受等。既是煩惱障故。慧解脫所斷屬也。今以解脫障無知。是非煩惱相應受。以此相應下劣受執為實涅槃等。是皆是依邪師等煩惱所得故。分別惑斷彼無想定等斷也是雲相應斷也問。此定障者。即是所知障歟答。師雲。所知所攝。此下劣受清涼少執所知釋也。 十一。問。倍離欲人。真見道位。斷見惑之時。兼斷修惑者。以見道一智合斷之歟。為當別起修道智斷之如何答。此在三師義。然以見道一智合斷義。以之為正義也問。抑合斷之者。第十五心無間道位合斷之歟。第十六心解脫位不斷之歟答。師雲。第十六心合斷也尋雲。何位故無間道位不斷之乎答。十六心是俱見道。第十六心是更屬修道故。於此位斷之也問。若第十六心。屬修道故斷之者。只第十五心起見道智斷見惑。第十六心修道智起斷修惑義也。若爾者。更是一智合斷義非歟答。無間。解脫。第十五第十六心不同。同是見道十六心故。俱是見道智也。是故云合斷問。依前生已伏之惑。於現身上。雖不伏前六品惑。正入真見道位。得倍離欲之義可有乎。答。不可然。有漏智劣故。隔生者已伏惑並起故入見道。不可得倍離欲也。 十二。問。入真見道(文)一心見道歟。十六心中第十六心名真見道歟答。師雲。若依雜集論意者。十六心中。第十六心一剎那名真見道歟。是小乘隨轉義也。若依唯識論意者。一心真見道入真見道釋也問。依唯識論意。於一心真見道中。合斷修惑者。無間道斷歟。解脫道斷歟答。師雲。無間道可合斷歟尋雲。准雜集十六心見道。無間道斷見惑。解脫道可斷俱生惑歟答。第十六心是屬修道故。解脫道修惑合斷也。然若依一心真見道之時。設解脫道斷之。濫屬修道之義。是故可準例雜集道理。若爾者一智合斷者。一心見道義。無間道位見修二惑可合斷也。 十三。問。依何道理。雲倍離欲聖者耶答。師雲。見惑伏時。兼修惑伏故。可入見道時。即斷倍離欲也。意猶見惑取。俱生惑斷故云倍離欲也問。頓出離人斷惑。三界九九品見。頓斷三界歟。三界相望三九品見。頓斷三界也答。師雲。更今章雲三種九品。知是三九品。見頓斷三界漸除九品也問。章雲。若爾何故有漸斷者。雲上漸出離人歟。頓出離中。舉漸除問之歟答。師雲。是上漸出離人就此問起也問。頓出離人依地限初未至定歟。通依四根本可云乎答。若依雜集等論者。先限初未至定歟。師雲。通雖依五地。彼論先舉五地隨一初未至歟。然者通可依四根本定歟。大乘阿毗達磨(此雲對法也)雜集論第十三雲。複次。如說預流補特伽羅。此有二種。一漸出離。二頓出離。漸出離者。如前廣說頓出離者。謂入諦現觀已。依止未至定發出世間道。頓斷三界一切煩惱。品品別斷唯立二果。謂預流果阿羅漢果。品品別斷者。謂先頓斷欲色無色界修道所斷上上品隨眠。如是乃至軟軟品。頓斷三界者。如見道所斷。非如世間道界地漸次品品別斷。此義以何為證。如指端經說。諸所有色乃至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若遠若近。總此一切略為一分一團一積一聚。如是略已。應觀一切皆是無常一切皆苦。乃至廣說。依如是觀但可建立初後二果。由此二果如其次第。永斷三界一切見修所斷煩惱。無餘所顯故。不立第二第三兩果。由此二果已見諦者。唯斷欲界修道所斷。有餘無餘所顯故。又仍如是頓出離者。如來於分別經中。預流果無間。即建立阿羅漢果。如是補特伽羅。多出現法。或(第二釋)臨終時善辨聖旨。設(第三釋)不能辨由願力故。即以願力還生欲界。出無佛世成獨勝果。設不辨者。未能無餘離諸欲故。即以願力生欲界者。彼能速證般涅槃故表無表章雲。若依色界六地無色下三種。預流果超證第四果。猶如刈竹。橫斷煩惱。於欲界中修道煩惱。有斷對治。余名遠分。雖有經說依未至地得此初果更不進修上無漏義。非定唯爾。可如前說。不爾無色無斷對治(文)若依此釋者。頓出離人斷惑依地。可依九地歟。但可尋之問。非執所知者。是何耶答。 十四。問。八解脫與八勝處同異如何答。折薪意。約所觀雲八解脫。約能觀雲八勝處也問。八解脫通有漏歟答。有漏位雲八輩者。不雲八解脫也。無漏位修雲八解脫。 十五。問。於煩惱得與種子斷如何異乎答。煩惱得。更過去藏謝永可生功能無之。是故作用止處斷得雲也。DE種永芽可生功能息如。然一向無雲非也。大乘種子斷者。直是種斷故也。是功能休非谷種斷如。 十六。問。章雲。其末那俱生相細故此末那俱生可攝法執乎答。師雲。末那法執不相應者。依安慧論師義故也。然今章。以護法正義為本故。於第七法執可相應歟問。抑依何。當章依護法正義知乎答。安慧論師意五八二識限法執相應釋故。然今章主。於前五識貪嗔等煩惱相應釋故。知是依護法論師義。不依安慧義雲事分明也。若爾者。當段釋。一徹依所法正義。於第七識法執相應可得意歟問。至相孔目章中。第七末那。更不起法執釋如何答。孔目意章主心少可異歟。 十七。問。初地已上。菩薩可有種子潤生義乎答。章更釋或現或種。皆得自在故。初地已上。自在可有種子潤生義也。七地已無。若現行。若種子。隨菩薩意力。自在可潤生也。章雲。其所知障皆後起起。或於前地起師雲。文默如此(云云)一義此或字下心隨可書也。若爾者。後地起惑。於前地起也雲義。唐本雲後地惑於前地起各各在理者歟。 十八。問。章雲。若爾何故而有處說七地已還起有漏心等耶然者躡何處問乎答。義苑記心依上或現或種地地別斷釋躡問也。是就所知障地地別斷所起問也。師雲。此問意。若地地別斷者。十地間能治無漏相續不可有間斷說置。若爾者如何言聖教中七地以還起有漏心說耶問也。答中若望第六識相應煩惱障為有漏者彼既留故即似有漏更不斷。不成能治障。是故地地別斷無失。若約所知障者。第六相應障治更相違故地地斷之。是實有漏故。起無漏能治斷之也。是障治更相違為由。實有漏斷之也然末那相應二障。十地間障治更不相違故設。是實有漏不成能治障也。所詮第七相應二障。或智不相違故。設現起不可成因智障歟。若望第六相應煩惱。似有漏故。地地別斷無障礙。若望第六相應智障。障治更相違故。地地別斷更無失。若望末那二障時。障治未敵對故。不障能治道故。於第六相應障或現或種地地別斷。更不可有相違者歟。師主義苑意。今章問起由致稱。然隨此趣今答如此可得心歟雲私臆說也。但直可見彼義苑記釋也。師雲。所詮此記意。於有漏為釋有似實不同故。經問答起計也。 十九。問。章雲。此二通十地者。是何耶答。義苑意。以第六相應所知。此二通十地釋也尋雲。上更雲。若約第六識中。煩惱障為有漏者。彼既留故即似有漏。若約所知障為有漏。即實有漏(云云)是下此二通十地釋。若爾者。約二障釋見答。義苑了簡。不順文相歟。然彼記心。若約二障者。故兩似有漏限七地已還。不通八地已上故。此二通十地釋難得心取置。約六七二識所知得心歟。一義雲。若爾。何故等者。初地已上。自在能斷留故不斷釋躡所發問也。若於初地已上自在能斷留者。何故有聖教中起有漏心說耶問也。答中聖教有漏說似實不同。若初地已上。望第六相應煩惱非有漏也。若爾者。設有漏心說似有漏故。上初地已上自在能斷留故。不斷釋不可違故無失。若望第六相應所知。及第七相應二障二說有漏者。即是實有漏故。從本望之不釋自在能斷。故全是非相應次此二通十地者。次上若約第六識中煩惱障為有漏者。彼既留故即似有漏。若約所知障為有漏。即實有漏此二通十地。釋也。然八地已上。雖無似有漏現行約種子故。此二通十地義。更無相違也。 二十。問。如何今章不釋五識相應二障斷位等乎答。五識相應微弱故略之也。此五識相應二障十地間更不起能治道。至金剛心位可斷之也。末那相應之二障。至金剛心滿始斷之也。 二十一。問。章雲。如築即押押即築等廣如對法然廣勘彼論。雖說闇明同時喻說。未見如今章如築等文。爾者如何答。義苑記意。今章喻說。是傳者誤也。對法中更無此喻故。知是今章傳者誤如築等釋歟。爾者。如本論。可說明闇喻也(為言)一義師雲。宗家探玄義釋中。說二喻中。第一如今章。如築等喻說也。第二釋。說明闇同時喻故。知是今章非誤歟。如此釋了。廣如對法論等釋故。彼論意可含二喻意歟。 二十二。問。章雲。又此障法。以依識無性故此文意如何答。就此文有二意也。若約種子者。一切煩惱種子。依第八本識故。一切煩惱種。即無自性也。若約現行者。一切煩惱隨煩惱等心所。皆是依八識心王立故。一切煩惱現行等。即無自性義也。心所依心勢力生故釋如是也問。章雲。又此障法已下文意如何答。此上即緣集斷義也。即相成就斷惑也。此下即是當不生斷義。是里成就斷惑也。前相成就斷惑當教初門也。后里成就斷惑當終教門也。 二十三。問。章雲。五受陰調達等者。文意如何答。師雲。五受陰者五蘊也。此五蘊執取故云受也。不生滅是無常義。五受蘊調達空無所起是苦義文如上記也問。依有餘無餘二涅槃。於斷煩惱義論不同歟答。入無餘位煩惱業。如燈光滅盡也。有餘涅槃位煩惱滅。世間種燋如問。章雲。楞伽文亦如上說上所引楞伽文中。無如此文如何答。指事意上字誤也。可作下字。下楞伽味著三昧樂等文指也。得意也尋雲。抑楞伽味樂文。豈是但能折伏一切煩惱義答一義雲。折薪記意楞伽經。 二十六。問。章雲。地前伏使現終教意。總於地前分斷二障之義在之歟答。義苑意地前伏現者。意兼斷釋也。加之筆削記意。地前十住已上。於所知障分許斷義也。於所知障更無潤生義之故斷之。然於煩惱障者。有潤生攝化等四因故。留不可斷之也。師雲。但正斷惑義地前談之事難信用也。 二十七。問。終教意。初地已上變易者。見道初入心位受變易身歟。如何答。師雲。真見道位是分段身。此人法二空。無漏本智起以後起緣事後得智心。此無漏有分別者。為能感無漏業受變易也。初見道位無漏智。是根本智故。不可成生死能感也問。入寂二乘。回心以後變易時無漏業者。是何乎。師雲。回心以後。先所說得二乘無漏以為無漏業也問。於初地二障頓斷者。以何為緣可受變易乎答。以習氣可受變易也。法相所知障為緣義付三義。一義不執菩薩有情實有無由發起孟利悲願故。以所知為緣義一義所斷緣義也。意為斷所知受變易所依故所知障為勝釋也後二義。可通性宗心歟。若爾者。地上變易以後二釋為緣歟問。寶性論中。有地上摩訶薩文歟答。師雲。總論中無地上摩訶薩文也。餘論在之歟。 二十八。問。以頓出離人為喻事。其意如何答。師雲。於初地煩惱障斷盡者。誠墮二乘地道理可有。然不限煩惱一障。所知障正使斷盡故。可墮二乘地之道理即無之辨。前六品斷頓出離。如不立第二果名。其故上界煩惱同斷盡故也。此菩薩更斷所知。不斷二乘地。上界煩惱斷盡。如不得一來果也(為言)。 二十九。問。終教斷惑能詮。此經何處文乎答。今經十地法門。離言離相故。金剛藏閉口。是故三止五請。因此請所說法門。同相不同兩門。同相者。生佛無二義。不同相者。生佛差別義也。此生佛差別中非初非中後等斷惑差別說論主正判之。前中後取故釋。依之。我祖經約相翻說斷而不斷不斷而斷二義。論約相續說斷而不斷不斷而斷二義也尋雲。斷而不斷一義雲相翻門。不斷而斷義邊雲相續門也答。師雲。不爾者也。斷而不斷。不斷而斷二義。可通相翻相續二義也。章雲。如虛空本來清凈可訓也。末疏皆如此文就得心釋也。
第二門寄惑顯位已下
三十。問。寄惑顯位者。寄顯門各於當教中。明寄在實義兩門歟。為當聖圓教諸教寄在雲歟答。今章寄惑顯位總標中。可含此二義也。以此兩門意。十八內寄顯可交合也問。初住已上。入生空位事。本業經中。全無此文。然者如何答(云云)。 三十一。問。章雲。彼肉心者如何答。一義。於一惑分粗細不同。彼肉心也。一粗分。二細分。三極細分不同也。然者。於一切惑。約粗細可分彼等三種者歟師雲。此義意。於一貪煩惱。可有此三重也。一義雲。俱生皮煩惱雲。分別肉煩惱雲。所知障心煩惱雲也。孔目章意也。一義雲我所皮煩惱雲。執我肉煩惱雲。所知障雲心煩惱也尋雲。就第二義初僧祇斷俱生寄事道理不得心如何答。抄雲。第二義如難寄三僧祇初僧祇斷俱生事難得心歟。 三十二。問。三十三僧祇意如何答。地前三賢以為三僧祇。於十地一地各有三祇故。十地論三十僧祇在之。於一地以皮肉心三心。為三僧祇也問三所者何乎答。地前是二障粗分也。初地是二障細分也。如來地二障極細分是也。此折薪記意也問。二障三所當事。是始教實義也。何為寄顯乎答。就三位相。明二障斷惑者。專是始教實義。然今為寄顯事。以三所二障。顯地前地上佛地三位。故為寄顯門也問。伏藏者。地前也雲事。諸師更無異釋。然今起事心者。他師與煩惱相應心以名起事心。今以第六識名起事心是何道理乎答。第六識是計度分別識故。託事起分別。故云起事心歟。所詮經文不分明故。祖師隨義配釋邊邊在道理歟尋雲。起信今章不同。如何。可得心乎答。今章約三能變識三位寄顯也。然起信論。望生住滅三相。寄顯位故。今章與起信。祖師意樂。依邊邊道理釋之計也。更強不可為和會也隨以三身配三位事。專是寄顯門意也。問。章雲。直顯三身此文意如何答。於此門者。直於佛果位。建立三身故。前門菩薩所觀化身報身等義異也。是故今直顯三身也。 三十三。問。以智障煩惱業三種。配釋三身之意如何答。一義雲。本末相依次第也。我執必依法執而起故。依智障本起煩惱。依此煩惱造業。故從細至粗次第。依之以翻智障義配法身以翻煩惱障邊顯報身。依翻業障義成化身也一義雲。於二障障二果事。經論在不同。一智障障菩提。煩惱障涅槃(一說)一二障各障二果一智障障涅槃。煩惱障菩提如此三義不同。是故斷所知障證法身。斷煩惱障證報身。業障斷業成化身也。然者。今金光明經說。依第三義所論也。 三十四。問。以三性配三身次第如何答。約粗細不同。配三身也。圓成是不生不滅故屬法身。依他是因緣門法門故屬報身也。報身答六度因所成法門故。因緣義等故。依他屬報身也。變化是無而忽有法故屬化身也。化身是更為利生所現。化身色相皆是隨情安立故。無而忽有佛身也。果故遍計屬化身也問。章雲。以迷三無性所起煩惱然彼經說三性。未說三無性。如何雲以迷三無性乎答。一義雲。無字誤也。可雲以迷三性所起煩惱也。一義雲。若不覺此三無性理者。必迷三性故。今章雲以迷三無性也。 三十五。問。章雲闡提不信障使滅已然者。今此使滅者。此不信障於信位一位。種現共斷之見如何答。一義雲。於地上更斷四障習雲。准知。地前四障種現共於地前斷之歟尋雲。設何寄顯也於地前直斷二障之種現雲事。更不是信用。如何答。可尋之。一義苑記意。使滅者。現行伏滅也。若爾者地前伏斷四種現行也尋。抑如此義者。地前伏四障現行。地上斷四障習氣雲。若爾者。種子是何位所斷乎答。 三十六。問。章雲。外道我執障○為我德因若斷我者翻可得無我。何為我法乎答。我執我者是小我故。以自他差別為本。然今斷小我者。得涅槃大我故。以自在之義。為我德因也問。破虛空器三昧者如何答。虛空器破三昧得心也。如虛空斷空無物成萬物所依。以二乘沈空喻。為實涅槃也。今以此三昧沈空涅槃障斷也。 三十七。問。以獨覺行為障意如何答。獨覺開覺後。以前初發心不依教力。無習學功故。若受信心施現千八變。令眾生生信心也。於身上下各於火等是也。是皆自調自度障故。深違大悲行。是故今斷之也問。以四因行土屬四位。正何經文乎答。仁王經。以四報正屬四位故。以此分明誠說。准知以四因四行配屬四位歟。 三十八。問。佛果四義(文)必限四義歟答。四義即如今。佛子五義雲事。以佛事者喻父。以見佛者喻種子也。然今四義者。父種子合為一義故也。 三十九。問。大悲行者。依何生乎答。師雲。全依何生依金剛生也。然菩提心依何生依大悲生也。其大悲益者。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義也問。章雲。轂輞輻軸如其次第(文)然者。今此喻說。上四障如次可配乎答。一義云爾也。更雲。如是次第故也。一義雲。此轂等喻以四障合計也。必是次第不得心。不可有相違也。 四十。問。方便生死。因緣生死前後如何答。本經說以所知障為方便生死。寄初二三地。以無漏業為因緣生死。寄四五六地也。然今以因緣生死寄初二三地。以方便生死寄四五六地也。就此次第。諸記同傳者誤得心也尋雲。密嚴疏中。釋四種生死。次第全如今章。豈彼疏亦誤云乎答。師雲。若成此義師意。彼疏又誤雲。更不可有相違者歟。一義雲。於無漏業所知障。可有親疏二義也。既初二三地。是同世間說故。為世間為能生因緣義。所知障親。無漏業即疏也。望此義。今章以所知障名因緣生死。以無漏業名方便生死也。是祖師得經意。以義釋之也。是故只因緣方便得名不同。其義不可勞也。經以無漏業為因緣。寄四五六地。今章以所知障為因緣。寄初二三地也。是以密嚴疏中。四種生死次第。全如今章。豈同彼疏又誤也云乎。當宗意。真如為因。無明為緣義。然望流轉生死義釋成時。宗密釋真如為緣無明為因如是也。此釋為生死為親因。親因無明親故。無明為因得心義全今章證據成也。凡宗意總隨文就義兩釋。若依隨文意者。全如經文可說之。若依就義釋意者。以智障為因緣生死。可配屬初二三地也。無漏是出世因故。為世間因緣義即疏也。是故以無漏業名方便生死。寄四五六地也。 四十一。問。有有生死者。其意如何答。折薪雲。上有者。能感業因。即分段生死。十二因緣時已潤六支。必可感當有義治定。所熏成業種等如。下有所感果報也。十二有支中。生支取為下有也。三十計生支所攝也。重意。依能感有感所感生支有。故云有有生死也問。無有生死者如何答。因圓果滿。等覺究極取為無有也。變易果報念念衰老故。且無住相。然今章雲。生死永盡故云無有(文)是釋且付無有生死中。舉究極顯無明計也。衰變位非雲無有生死也。師雲。梁攝論者。即第十一當文也。有有生死事。會解記。決擇記有釋。 四十二。四定者。其相如何答。折薪第四雲。言大乘光明三昧等者。雖此全依攝論。而梁論所釋文廣。今更依唯識第九□□第釋之。唯識雲。一大乘光明定。謂此能發照了大乘教理行果。智光明故。梁論雲。此定能破一闡提習氣無明闇。是闇對治故名光明。此定緣真如實有易得無量功德。故能破一闡提習氣。即是方便生死障。於大凈由破此障故。得大凈果。釋曰。章雲因緣生死者。然諸經論中。皆雲方便生死。即是傳寫之謬爾。二四五六下。言習福德王三昧者。唯識雲。集德德王定。德此自在集無邊福。如王勢力無等雙。故梁論雲。能破外道我見習氣。即是因緣生死障。於大我由破此障得大我果。複次一切善法。依止真如。集一切善法名真如。為集福德。此定於真如中。得自在名王。三七八九地下雲賢護三昧者。唯識中名賢守定。謂此能守世間出世間賢善法故。梁論雲。能離聲聞怖畏習氣。即是有有生死障。於大樂果由破此障故。得大樂果。此定緣真如為菩提體。故不離智。能引諸定及通惠故。以定為體。四十地下言首楞嚴三昧者。清涼雲。此雲一切事畢竟。若唯識名健行定。謂佛菩薩大健有情之所行故。梁論雲。此定覺十地菩薩及佛。有四種勝德故名首楞嚴定一無怖畏。由得一切智故。二無疑。於清凈眾生見自身無礙等故。三賢實功德。恆在觀無散亂故。四王勝能能。破無明住地障故。具四德人。於此定能得能行。故名伽序(已上釋名如上云云)。 四十三。問。章雲。一切欲縛轉復微薄等文意如何答。折薪第四雲。此約世出世間二位。以分正使習氣若終教正義。正使初地盡。地上直除習氣。今約寄顯故。四地已去方除殘習。故云三地終心等也。何以下征釋可知。是故下引纏欲色有三縛。即是三界修惑煩惱障正使。一切無明縛即修惑所知障正使。四縛皆雲轉復微薄者。對見惑粗重為言也。由見縛者先見道已斷故。今修二障皆不雲斷。但云轉復微薄。爾此不同前引無性攝論雲修道位中轉復清凈。以得約初地斷正使故。地上轉凈。即是習氣。此中三地末方除正使。四地已去。方除余殘。故不同也○欲縛是欲界修惑。色縛是色界修惑。有縛是無色界修惑。故云斷一切修道等也。言及彼因者。彼字指上三縛。以三縛雲因即三縛種子也。言同無明習氣者。以無明即經中無明縛。言習氣者。此是所知障種。大約殘習也。言皆悉微薄遠離者。不分二障。通有四縛。若種若現。一時微薄遠離。此釋經中微薄之言。此中微薄。非是微薄習氣。但說遠離除斷。故云微薄。爾而不直雲斷滅者。對前見惑粗故。所以雲諸見縛者。初地見道已斷故也問。折薪。非微薄習氣。但說遠離除斷。故云微薄此說了簡如何答。師雲。此說意轉復微薄言。約能斷智得心之歟。若爾者。欲縛轉色縛轉有縛轉者。正是於所斷也。斷此三縛能斷智處。惑體不相應故。智微細。成惑體薄尋雲。業種於第七地斷之乎答。業種於第七地斷之也。上雲。色心煩惱。及彼果報者。及言兼業種斷雲事也尋雲。七地以還滅三界色心二習果報(文)若爾者。此釋意。七地已還色心二種習氣斷見如何答。色心二習者。是習氣非也。是色心二煩惱種子以雲二習也問。 四十七。問。章雲。心習已滅。無明亦除抑此已滅者。指前地滅雲已滅歟。以當地滅雲已滅歟答。師雲。以當地滅雲已滅也。其故正本經中。第十地所斷說雲。二習無明。今已滅盡。知(文)是已滅言。限當地可得意也。今章雲。八地色習無明盡者。於第八地。色習已滅。無明亦盡雲此文意也。今略雲色習無明盡也問。十地二習無明滅盡更色心二習煩惱。上如次於八九二地, 斷盡雲。如何又重於第十地斷二習煩惱云乎答。師雲。於此第十地。非斷二習也意。前八九地更所斷二習煩惱。所依無明。於此第十地中斷雲事也問。第十二寄顯中。不得不見等者。何文指乎答。彼三性論頌文釋也。彼頌雲。不得不見。分別依地今釋論釋之也。 四十八。問。今章。邪思惟所起煩惱相。以何種所起惑品。為彼分別起行相乎答。師雲。此為觀行為勸學俱一為得分。於彼所起惑。委對心可得行相也(云云)抑佛弟子。依正師正教等故。分別起惑無之。可得意乎否事。若設我等勸學等位。雖依正師等。尚是分別起所攝歟雲事。能能可尋之問。以邪師等三惑。如次地前三賢位伏之雲事。如何可得心乎。抑是依憑在何處乎答。師雲。未勘之問。資加二位伏邪師等三惑事。依憑是何經論乎答。師雲。唯識論在之勘之。 四十九。問。章雲。七地已來寄有現行此文意如何答。七地已來現起雲者。就六七二識煩惱障論之也。若望第六識者似有漏。若望第七識者實有漏。然第八地已去。生空無漏。純相續故。若無有間斷。是故六七二識相應似實煩惱。俱是違生空智故。必不可現起。是故今章雲。八地以去。永伏不起也問。章雲。又以六識煩惱寄至四地等文意如何答。師雲。寄於四地斷之。第六識相應俱生身邊二見是也。依此身邊二見勢力。所俱生煩惱容伴隨眠名。是第五地之所斷也。次依此身見疏遠勢力。所生貪等。彼身邊二見流類故。類劣隨眠名也。是第七地所斷也。微細隨眠者所知障第八地以上所斷。此三隨眠中。初容伴與身見俱生煩惱也。後二隨眠與身見不俱生煩惱得心也。今章三斷次第。如上記可得心也尋雲。抑第七地所斷類劣隨眠者。末那相應俱生歟。第六相應煩惱歟答。常途廢立。於第六識相應惑。建立三隨眠歟。但今第七地所斷煩惱者。末那相應煩惱釋。此末那三隨眠中微細隨眠也。一義雲。此寄顯以三識顯三位也。是故六識相應惑。第四地所斷。末那相應煩惱。第七地斷盡之也。第八識相應所知障。是已上所斷此寄齊是當安慧論師義歟(已上)兩義師主講說趣也。 五十問。始教意。以十重障。為實義。如何今雲寄顯乎答。一義雲。從圓實義談之者前諸教皆是有教無人故。始教實義從圓教者。為寄齊也。一義雲。此十一障所攝釋故。十地障就實義談之。通二障可得心也。然所知論之事者。障證智惑為本歟。意者實義可通二障也尋雲。第十八雲。寄顯二十二無明等者。是就有教無人義為寄顯見。然者如何答。如問難。此第十八寄顯。順初有教無人義問。准上下經文。有四種等此文意如何答。前三義。上若約用一斷一切斷等釋如。第四約實釋。上不可說其體性等釋如。然今四義上二義中。就經中別聞多義計也問。今章雲。又示三乘已下文意如何答。此文意。設三乘教中。若有說一斷一切斷等義者。此義即屬圓教可得心也。一經中含多義故也。
第七二乘回心已下
五十一。問。此章來意如何答。師雲。以前諸章就直往類總所說三乘。皆是可入一乘。雖然。未明就漸悟類所說二乘回心皆入一乘法。是故第七至此章。一切二乘。明可悟入此普賢法界也。 五十二。問章雲。一切二乘。皆無回心(文)然彼俱舍婆沙等意。加行中前暖頂二善根位。二乘種姓轉得成佛種姓說。然者。如何可雲皆無回心乎答。今回心章本意。不望小乘當教。故云皆回心也。今望大乘大菩提。論回心義故。以一乘為所歸入體。回心義可得心也。上章心識。以賴耶為本。種姓者限大乘佛種姓如也。今章一乘回心以為本也。 五十三。問。法相宗意。定性二乘入無餘位。情非情中是何所攝乎答。法相意過去某甲尊者雲人更無餘涅槃入雲。是尚有情教所攝。然性宗意。無餘中有微細變易報。故屬有情條勿論也。 五十四。問。章雲。悉有佛性力。為內熏因故等四因。更是祖師自立歟。四因皆聖教中在依憑也答。祖師私建立非。經論中有依憑也。第一由以起信為證。第二以正法華謂臨滅度佛在前立。勸發無上正真道意文。華嚴經然亦於彼曾無厭舍等文為證也。第三楞伽經中(十卷楞伽第二)說五性文中。第一定性人受變易義說。以之證也。第四以計未來諸謂境滅以為涅槃。不知證自智境界。轉所依藏識為大涅槃。彼愚痴人。說有三乘文為證歟問。就第二由。入無餘位。有清凈真如。豈諸佛有大悲力。以清凈真如。為所加力如何答。性乘心入無餘位剎那細若。無始已來所具也。然此細苦相殘故。以有情變易果報為所加力事。更不可相違歟問。正法華謂臨滅度滅度者。有餘無餘二涅槃中何乎答。正法華第四雲。化作城者。謂羅漢泥洹沒城不現。謂臨滅度。佛在前立。勸發無上正真道意更雲沒城不現。豈是非無餘乎答。有餘涅槃也雲。從本得有餘涅槃。何要雲謂臨滅度乎。師主草在別紙中。是故引文等略之也。 五十五。問。章雲。樂著三昧者。是滅定歟答。宗意體是滅定也得心也尋雲。滅盡定是心心所法滅盡也。更是非身滅。然今經三昧者。直以身心都滅為無餘體。然者此三昧。可非滅定如何答。於滅盡定。可有三義。一滅煩惱故云滅定。二滅心所法故云滅定。三心身都滅雲滅定。三義不同在之也問。若爾者。寶法師等意。滅定外如何立無餘涅槃乎。常途意。不滅身滅盡定滅可立無餘如何答。不依依身滅不滅。涅槃體是同故。滅定外不可立無餘涅槃也。例有餘無餘依身盡不盡有不同涅槃體是全無差別雲如。滅定無餘依身盡不盡有無差別。更於涅槃。不分滅定無餘不同也問。於滅定立三種不同雲事。經論依憑可在之。答。尋雲。章雲。入涅槃城滅心心法如入滅定然者滅盡定無餘體可各別見答(云云)問。今章楞伽雲。樂著三昧樂等者。三部經中是何經當乎答。三部交說之也。就中七卷經。宗家自譯場交有也問。章雲。皆到阿耨菩提心住抑是何位乎答。法相有餘涅槃得心故。十信以前最初發心位。皆到阿耨菩提心說也得心也。性宗無餘涅槃得心故問。章雲。須陀洹人。亦復不定等雲。然者。五果類皆安不定言。豈是非不定性乎答。彼經乃至佛亦復不定說故豈非定性乎。是故不定意總法無定性。故不定雲也。 五十六。問。於二乘類者。以獨覺為究極利根機。然以聲聞為一念回心類。聲聞豈利於獨覺乎答。師雲。若由小乘當分者。以獨覺為最利。若望大乘回心義者。設雖聲聞。前生於大乘有結緣者。於一乘法。速疾得入事。不可對論獨覺等小車也。 五十七。問。章雲。生滅度想當入涅槃等相宗學者。如何得心乎答。相宗心。當入涅槃者。當宗當來雲事也。意當來可入無餘涅槃思作雲。如來生余國有異名。說法華經令回心大乘也問。智論中引法華我滅度後文。釋無餘時分時。雲迂迴稽留然者。於無餘間可經時分見。如何引此經文。背本論說。判一念回心乎答。師雲。此稽留時分。十信等位。其故。更於凈佛國土中稽留說故。知是非無餘時分歟。一義雲。依速疾一念類說之。論以義稽留釋也。 五十八。問。入無餘間。是何土耶答。無餘位。是只自分自分何處。入無餘處微細果報變易土可得意歟。此無餘位更不可雲佛土。回心以後即生佛土可得意歟問。無餘問。限七八二識歟答。師雲。爾也尋雲。本轉二識俱不成就者。是約分沒粗苦。立無餘名者。若望變易果報論之者。於無餘間。一有變易八識如何答。師雲。無餘間設約變易。七八二識前六識不可有。若前六識成就可有見色聞聲義。然此義即難信。是故可限七八二識也問。答約微細論之者。無餘位俱可限賴耶本心。何要雲有第七識乎答。七八二識。俱有依事。護法安慧異論也。今無餘位。七八二識在之者。誰法正義意。七八俱有依得心故。第八識立處第七識無不相應。今依此義如此成立也。但依安慧義者。要不雲俱有依故。准此義得心之者。無餘位限第八識雲義。不可遮之歟。 五十九。問。一念回心者。一念回心雲事歟。無餘時分一念也雲事歟答。師雲。化火焚燒身智都滅一念故云一念。則是無餘時分可得心也問。舍利弗。未會中回心也答。不爾也。但今章。約上首舉之也。
第八佛果義已下
問。此章來意如何答。上諸章頓悟漸悟二類。皆雖釋入一乘道。未明此一乘所歸佛果體狀。故第八章始顯佛果不同。 六二。問。章雲。亦無常以離不離等此文意如何答。解月體始終不改雲覆不覆不同依。於月體論隱顯如。法身體常住不變一切妄染覆不覆不同依於法身論隱顯也。如此得心。法身處似論隱顯生滅義。依此道理。亦無常以離不離故釋也。約攝道相歸性義。亦無常釋非。幽贊中在釋。可勘之問。以化身屬相續者。化道利生。片時無間斷相續歟答。要不然也。多百千劫此一現故。中間一向非雲無間斷歟問。章雲。寶性論。起信論等。又智論雲已下文意如何答。此所引兩論文。各證一義。初寶性論等者。修生功德。同所依法身義證也。後又智論雲已下文。現智本有與三世不合之義證也。 六十一。問。章雲。遍一切所知(文)抑四遍中何乎答。四遍中是智用遍也尋雲。四遍者是何乎答。一智體遍。即是真實識知義。照用之功是也。二智用遍。即遍一切所知也。三契證遍。即十三重等身是也。四理遍。即是寂體也。 六十二。問。於法身論常無常二義。然以隨緣赴機義。為無常者。報化等無常。如何可異利答。若別論三身差別者。不對隨緣之義處。於法身上功能具無常義。可得心也。就此法身功能顯事依報身粗顯也。是故今約功能顯所。以隨緣赴機義。為此身無常也問。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此文意如何答。一義雲。論主分別分二相雲事也。一義。隨染二相差別分別雲事也問。就總別分別常無常二義。然者總別義。如何不同耶答。上別說三身別論明不二也。今總說者。隨緣報化等義。更屬法身一義。談不二故云總也。 六十三。問。章雲。若爾如何得說非一異耶問。上何文躡來乎答。義苑意。就上或非四句之釋。起此問也。一義雲。此問意總終教當段。常無常不一不異二義具足義釋成。然始教大乘意。非一非異二義成。如何終教中限說非一異等乎問也。此折薪記意。以答趣得問意也問。章雲。以真如遍故等釋意如何答。真如遍者。以總取別也。意修生所遍真如取也問。圓教意。依初二句者。但修生但本有義。可許之乎答。不爾。今章約義開之計也。非許但修但本義也問。當體常等四問本有修生。修生本有者。如何答。師雲探玄大疏釋意不同也。探玄記十五雲。(佛不思議法品下釋)謂。修生本有。此二相對。總有四句。一唯修生。謂信等善根。本無今有故。二唯本有。謂真如恆沙性功德故。三本有修生。謂如來藏。待彼了因。本隱今顯故。四修生本有。謂無分別智等。內契真如。冥然一相故。此有四義。而無四事。猶金莊嚴具尋雲。大疏意如何答。即雲。本有修生約法。修生本有約人釋也。此釋可勘之問。以不可說為顯者。此文如何答。顯者。即說雲事也。其故五十要問答中。以不可說為說釋准之可得心也問。今章用德體三義。約體相用可得心耶答。師雲。初二義配相用二大應得心歟。但第三約體者。以不可說果海為體釋故。不可屬常途三大廢立歟問。此三說中各作常等四句見然者。隨三說中。於四句不論不同歟答。師雲。說四句隨三重可論四句不同也。先如初二說者。常無常四句。第四約體中於無常阿含門中。論常無常等四句也。准此第一第二兩重四句亦可不同也。 六十四。問。章雲。明相好者相與好不同如何乎答。相者三十二相。如常。好者。此三十二相中間愛好也。令身端嚴故。好得名也尋雲。中間愛者。一相一相上愛雲中間歟。為當別一一相外立好歟答。師雲。好在所就明然中間者。一相一相外別好立也。一相上愛非。只別別相中問愛等雲好也問。依何因得此相好功德乎答。師雲。相好俱皆依百福修得之也尋雲。為相所修百福。為好所修百福如何不同乎答問。百福者。如何可得心乎答。三義。一義。○一義雲。敬生在十。一少分離。二多分離。三全分離。四少時。五多時。六盡壽時。七自作。八教化。九隨喜。十讚歎也。此十一戒一戒各具十故。十善百福成也。一義雲。十善互具故。十戒各具十戒。是故成百福也問。何故智論等問意如何答。此問在二意。初意三身佛果上三德也。俱是可絕凡小智見。然者如何智論等。就化身佛直辨往業所到乎問也。次意。三身中化身者。即是無而忽有之法。更可非修因所感。如何就化身。於三十二相出修因乎。然者。亂報身。條難得心雲問意也。問在此二意故。答亦以二義兩科答也可見之問。章雲。金鏘馬麥等○(文)此文意如何答。師雲。九惱中且舉二惱。略餘七惱。是故云等也。 六十五。問。章雲。或約報身。說八萬四千相。並是實德。此約直進及終教等說(文)然更所談佛身。於實報身者。界內界外各別也。如何就相好成一同義乎答。師雲。於實報身者。界內界外各別也。如何就相好成一同義乎答。師雲。於實報身者。雖論界內界外不同。於相好者。二教更不可有不同也問。章雲。聖道斷惑非滅報故然者。此義限回心教歟。通直進教歟。如何答。師雲。此義大小一同義。不可有改轉法門也。專起信等義。在明證也。但末師意。非滅報故義。限回心教釋之也。此說意以上為引二乘同下而說言下。得心故致此了簡歟。雖然。非滅報故義大乘共許所談故。更不可限回心教也問。章雲。大乘方便經(文)然已後經中。無如此題名經稱。爾者如何答。折薪記意。如問難無此經稱釋。然大乘佛報恩經中有此文勘。方便字誤也釋也。然探玄記中同今章大乘方便經上卷引。豈兩所同誤乎。難信用。其故探玄更雲大乘方便經上卷。上下經歟。若三卷經歟見。此折薪記意。大乘佛報恩經第七勘。何樣此記了簡誤歟問。章雲。問。何故攝論中說三十二相等然者。躡上何文此問起乎答。上三十二相出因。是濫報身佛。是故問舉答之。二義以釋之。化身三十二相等。報身不濫事釋也。然何故攝論已下問。化身相更不濫報佛者。何故攝論等中。此化身三十二相等入法身屬乎問也。答此問。以二釋。化身相不濫法身釋成也。是故上化身不濫報身釋。此下化身不濫法身釋也。 六十六。問。章雲。答此亦有二義○此二釋意如何答。師雲。第一釋。若以真如直名法身者。難信受故。此三十二相即空義以為法身故也。如此說事漸令大乘真如法身欲令信受。以三十二相即空義此身釋歟。是回心教意也。第二釋總一切功德以說為法身故。三十二相功德攝此功德法身中置也(為言)尋雲。抑第一即空為法身義。與次下又三十二等即無性故。亦即是真如法身。此約終教說如何異乎答。上即空為法身也。直以真如不為法身也。次下三十二相無性義。即是真如法知故。直以真如為法身也問。探玄記十五雲。二體性者。此三十二相。小乘俱以形色。為體若初教大乘依瑜伽於二十二根中四根為體。一眼根。二舌根。三男根。四身根。若依終教。依對法論。以定慧為體。又攝相歸本。唯是凈識為體。又會緣歸實。唯是真如為性。若圓教中。相海以無盡法界為性。三種類者。依觀佛三昧經。有三類。一略中略。說有三十二相。二略說有八萬四千相。三廣說。有無量相。如雜華經中。為普賢賢首等說。解雲。雜華即華嚴異名。此品中十蓮華藏世界微塵數相名無量也。此三中。初唯小乘。次兼前為三乘。後具前為一乘。又初唯地前見。次唯地上見。後通五位見。又初唯化身相。次唯報身相。後是十身相。四於因者。依智論。此三十二相俱以布施為因。彼論中一一約施別別釋出。二依瑜伽地持。俱以持戒為因。三有經中同忍辱為因。四善生經以大悲為因。彼經雲。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報。五楞伽經及如來藏經。並如來藏中恆沙功德。具三十二相。則以藏性為因。六依大集經第七。三十二相。一一各別出因(余經云云)解雲。良以。佛果萬德圓融故。或一行通感多相。或萬行俱成一相。或性待了因而唯說行。或行證理。成唯約性具。○六修時者。三十二相。若小乘及初教。三僧祇後百劫中修相好別業。若或極遲百劫。或超九劫等。如智論第五說也。若終教已去。從初發心修因滿果便現。或是修生。或是修顯。若一乘相海。無量劫修。七建立者。智論第五雲。問菩薩相。何以故。三十二不多不少。答。有言。以端正不亂故。若小則不端正。若多身相亂。又觀佛三昧經。佛生世間示同人故。說三十二相。為勝諸天故說八十種好。為諸菩薩。說八萬四千相以菩薩修八萬四千諸度行故。上約三乘等說。若一乘此十蓮華藏微塵玄數相。為普賢等說者。以修普賢無盡行海故。八明業用者。一乘業用。如小相品說。余乘相用如雖說。四釋文者。明佛相海曠周法界故。普賢說也。○二略說九十四相。三廣結十蓮華藏塵數(文)問。章雲。同人相故。說三十二相。勝諸天故。說八十好(文)然相同雲。好勝雲。是何道理乎答。師雲。轉論聖王三十二相。佛同此人故說三十二相也。又諸天八十種好。佛同此諸天相好故。說八十種好也。爾者。相好俱同釋不可苦也。雖相好同而皆佛相好超過故。勝人相故。說三十二相。勝諸天故。說八十好可見也問。觀佛三昧經雜華者。以何花嚴經異名事知乎答。師雲。大經題名梵言云摩訶毗布略保多揵那標訶素多藍雲。揵那此雜華雲。標訶此雲嚴飾也。然名雜華雜字略。嚴飾飾字略雲華嚴也。若雲之者。可雜華嚴飾經也問。相海品說幾相乎答。六十經正八十大人相。說也。八十經正九十相說歟(云云)。
第九明攝化分齊已下
六十七問。小乘教意。立三身佛可云乎答。師雲。前章生身法身雲。今章報身化身雲。故合可有三身歟。前生身今報身者。是同義也。然者前生身雲父母所生身雲非歟只因位功德所生身故云生身歟。今報身義以上生言得心也。然者。上章法身今章報身化身取合三身在之。但法身者五分法身也。非理法身也問。小乘教意。許智法身歟答。師雲不爾尋雲。五分中慧解脫知見俱是智也。何不立智法身乎答。 六十八。問。百億須彌者。是一三千界之量歟。答。爾也尋雲。百億者。十萬為億。百萬為億。千萬為億。三種億中何乎答。三種億中。以十萬為億之義數之也問。三千界者。如何積而成三千數乎答。俱舍雲。四大州日月。蘇迷盧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此千千倍說。皆同一成壞。 六十九。問。三千界者。約豎建立之歟。約橫建立之歟答。是約橫建立之。豎以初禪為極也二禪已上。非三界攝也問。火災所壞故。以初禪屬三界內者。風災所壞故。以第三禪。如何不屬三界內乎答。尋雲。以何和小千中千大千邊量乎答。隨此三千。必三重鐵圍山在之。以三重鐵圍山。知此三千之邊量也問。章雲。有說在摩醯首羅天化身充滿百億閻浮提是所化分齊等今此摩醯首羅天者。限一大三界頂摩醯首天歟。為當通他三千界頂摩醯首羅天歟答。一義雲。可通他三千界頂摩醯首羅天也。其故更以梵網經為所引證。然彼經說千葉台上釋迦。此葉上釋迦。即是一大千界頂摩醯首羅天住如來也。准知千葉上釋迦。是千三千世界頂摩醯首羅領如來也。若爾者。此經意一大三千界頂摩醯首羅天不限。他三千界頂摩醯首羅也。然者梵網經意。可有千摩醯首羅天也。以此引證文為本。上立義。交合。摩醯即是界。摩醯百億即是界百億尋雲。如今章現文者。約一大千界建立。實報住摩醯。化身住百億見。是以玄記第三雲。寄在色頂。唯說一界此釋。無爭約一大千界色究竟。明實報所居見。如何答。對小始二教建立終教已上界外無勝之土。設一大千界建立。若他千界建立。約須彌就三千建立。皆是界內凈土故。寄在色頂。唯說一界釋也。又今章現文。一大三千界雲。他三千界雲皆是就摩醯顯能居凈土。就百億談化身所居故。今章就通相不簡別。大樣釋之也。一義雲。今章約回心教建立故。色頂凈土限一大千界。百億雲一大千界一百億。但今引梵網為證者。即千葉上中一葉上義取為證計也。千色頂千百億等皆取非為證也(為言)若別約直進菩薩明之者。十地能化地地增進。初地百葉。第三地萬葉等義。不可遮之。其旨如入大乘論明也。 七十。問。章雲。若三乘中。法性土及自受用土。今此不說如何廣就法性自受用土。不顯大小差別乎答。師雲。今章就釋迦身。顯大小權實故。法性自受用二上。小乘中所不談也。依此義故。今三乘中就法性自受用。不釋五教不同歟。一義雲。此章更雲攝化分齊。知是就他受用身。明化境分齊故。不出法性自受用。依內證論之。爾者。今攝化分齊章者。總依他受用。顯五教不同也問。對法論中。報身在色頂。化身住百億雲事。更無此文然者。如何引對法為證乎答。師雲。一義。傳者誤也。其故。玄記中引入大乘論。成立此義雲。更對法論中。不雲在此文故也問。終教大乘意。以界外無勝土。為實凈土者。抑彼教意。界內色頂身。報化二身中何乎答。師雲。終教意。界內色頂身。化身可得心也。然者相好設色究竟身。三十二相可得心歟。是以。今章雲。色頂之身。亦非實報。皆此意也。從始教見之者。八萬四千相好。可得心也。 七十一。問。終教意。梵網所說葉上釋迦。化身如來也可云乎答。爾也。相好亦三十二相可得心也尋雲。若爾者。台上釋迦。同是化身三十二相歟答。師雲。終教意。台上釋迦界外可得心也。設界內得心。若台上化身可得心歟。始教意。台上界內色頂身得心也尋雲。若終教意。台上釋迦化身雲義在之者。抑此化身。地前地上能化中何乎。葉上。更四善根能化釋。然者台上是地上能化歟。若地上能化。初地已上豈以化身為能化乎答。台上是界外教主。界內色頂不可得心也。設若終教意。分明台上釋迦界內雲釋。誠化身可得心也雲了簡也。實義界外實執能化(為言)問。清涼大師。出身中大小事是何道理乎答。就地前所見佛。散心所見葉中百億能化也。是雲小化也。定心所見葉上能化。四善根教主也。是雲大化身也問。終教心。以事理不二為尚教實義。爾者。不談染凈鎔融身土。如何不同土外別建立凈土乎答。終教意。即穢土悟凈土。穢相無明邊際故。即凈土覺義邊。三界外談也。然即穢土非示凈土。是故事理不二談無失尋雲。若即穢土覺將土者。如何別指方域分限等乎答。對始教界內凈土。簡別終教故。指方域分限也。雖然實界內外別遠凈土建立也(為言)尋雲。若爾者。如何下圓教義不同乎答。今終教心。即穢土凈土談。不雲界內。色界外談故。下圓教即染歸凈。即穢土觀凈土故。實實報寂光真土在三界內不可離三界談故。二教差別大不同也。今圓教意。法華經不如三界見於三界說如是也。 七十二。問。智論所說五重世界。何土以為常途一佛世界土乎答。師雲。第一以一大三千界為一佛土。是常途經論所明通相也問。依何道理。各名性海種等乎答。師雲。性者積成義也。以先大千界。積成故也。若望彼世界海義者。所依因義也。是故云性歟。又依彼所依因所成世界深廣如海。是故云世界海也。次世界種者。可尋之問。章雲。又唯約須彌山世界說(文)又唯者。是有釋歟答。不然。重結上釋也。意上五重世界約同類須彌界建立世界。說佛土故。不望樹形等異類世界之義結釋也問。章雲。或有說此已下文意如何答。師雲。於圓教中出二師義也。所詮上約土顯實土。今約佛顯實報身。即是今或有說此已下文。此意問。國土海者。自證土歟答。師雲。章主意國土海者自證土。世界海者化地土也。清涼意國土海雲。即是化他之土釋也爾者。因分土可得心也(為言)。兩祖祖意各別也尋雲。如第二會初說者。指何處乎答。師雲。第二會中。二十一種功德說指之歟。 七十三。問。十重世界海者。於三千界外建立之歟。於三千界內建立之歟答。實不可離三界內也尋雲。若爾者。如何今章雲。二於三千界外。有十重世界海釋乎答。師雲。此十重三千界外雲業系離故也問。蓮華藏者如何答。師雲。第八識中如來藏也。總華藏世界八識三品等配釋事解釋委也。可勘之。華藏世界品歟。師雲。大疏抄中在之問。十重世界莊嚴具不同也寬狹不同歟答。一義雲。十重是莊嚴具不同也。非寬狹不同至相釋在之。一義雲。寬狹不同也。以之論十重也問。章雲。又如一類世界。乃至。一切眾生形世界等(文)此世界形相如何答。俱在兩釋。一以樹為世界。樹中蟲以此樹為世界。二別樹形世界在也。乃至眾生形雲。一以眾生為世界。身中蟲以眾生為世界。二別眾生形世界在之問。此世界海付分三重不同事只一世界中粗細約分之歟。夕別實此三類望別類世界分之歟答。師雲。付此不審。伺諸之解釋。諸釋更此簡別無。今章釋雲。仍此三位本末圓融相收無礙。何以故。以隨一世界即約粗細有此三故彼覽此釋。更年來疑開發。後學者仰信此釋。可覺悟之。然者如此三位。於一類世界上。約粗細不同論三位雲事。解釋誠明也問。此三重機見分粗細歟答。可然歟尋雲。若爾者。以三生得入之機類。如次可配當三位世界海歟答。可得心歟。諸餘雜類世界感見類。是付見聞機論之。十重世界感見。付解行機論之。第一蓮華藏者莊嚴世界海。付第三生果海得入機見論之得心不可相違歟。可尋之問。今世界海三重約粗細不同論之得心者。抑上國土海。離此三位別立不可說土歟答。私雲。不可然。只上世界海中三位。若智相應皆是果海不可說土故。是雲國土海也。若此證相應土機教相應。於此相應處立世界海三位也。
第十佛身開合已下
七十四。問。章文雲。或唯妙智為法身爾者。直以智為法身者。自受用如何異乎答。師雲。自受用者。酬因位功德邊談故。以修智邊為自受用也。今智法身之時。不取修智邊。本覺智直為法身故。同以智為法身義。似無不同。於智分本有修生故。不同也就中。今章更雲修智同本。誠是一向妙覺。學者智解為令開發。祖師此句顯歟。能能可案心也尋雲。上以本覺智故由。修智同本義不同歟。如何答。不然。是二問俱一義轉釋意歟。上釋一向雲。本覺智者似不取修智同本義。是故設修智也同本義皆取可為法身也(為言)此法身本有智體。更絕古今相故。是無始無終智體也。然自受用始覺凈法。即有始無終義。酬因位功德故也。 七十五。問。金光明經。以四智為能攝。攝三身文義。未勘之。抑指何文乎答。師雲。彼經一者法身。二者應身。三者化身說畢。還第一法身釋時。雲唯有如如及如如智名為法身准知彼經意。以智為法身之義。不遮之。若爾者。以智為法身。豈非大圓鏡智乎。若是大圓鏡智者。此鏡智攝法身之義。道理分明也。更大圓鏡智攝法身義。文義俱在之。以之准知餘三智攝余身事。其文雖不分明。義必余智攝余身道理其為必然也。其上諸經論中餘三智。攝餘二身文理顯然也。是故如來金言故。常途只圓鏡智攝法身義說。余智攝余身義。略不說之。然義必可有故。祖師因此文。取意四智攝三身釋也。一義雲。有私記雲問。彼經正文如何答。新經第二捲雲。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章家得此文意。雲四智攝三身也問。何故以此文證四智攝三身哉答。阿耨菩提攝五法故。以此文證四智攝三身也。言五法者真如四智也問○答○漢雲無上正等覺。無著金剛般若論有二釋。一說無上覺者真如也。正等正覺者四智也。一說無上覺者通理智。正等覺者總說也。自受用身是四智之體也。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用也。變化身是成所作智作用也。謂法攝於大圓鏡智能證智故。故云四智攝三身也問。上始教意。四智攝余身之義。如何答。問答抄中引折薪記釋了雲。論次雲。有義初一指自性身。四智自性相應共有(已下取義抄)此有義。他受用變化共四智所現隨攝。分粗細為報化。今章四智余身之義。論意鏡智自受用平等性智他受用。妙觀察智通報化。成所作智化身。此亦四智攝余身義也(取意抄之)問。上始教段。佛地論所說五種法何乎答。是四智及真如五法釋是也。 七十六。問。章雲。此二句如性起品說爾者。此二句同別二教中何乎答。章或合具前四。以備德故者。是同教。攝前諸義故。或俱絕前五者。是別教義。速超諸教故也。一義雲。是四句外。加第五第六句故。常途所規模。六句廢立次第也。若爾者。初或合具前四者。是解境也。即第五句。次或具絕前五者是行境也。即第六句是也。是故以六句之廢立可得心。兩義俱師主講說之趣也。問。此義開合時。第五同教無礙一大法身以第一始教唯境法身義合乎。又此第五第六一乘圓融二句。初第一始教唯境法身義開之可得心歟答。私雲。當科約義開合義。是依所通門開合之故。第一唯境法身義。今第五第六句開雲事不可有相違歟。若從所局時。實所局始教圓教無礙義開雲事道理難辨也。次第二科約數開合。從所局開合之歟。只就數名開合也尋雲。若約所通開合者如何。未出二乘所見佛身乎。小乘佛身豈非同教乎答小乘中更不談法身。今就法身開合故。於大乘中開合也。是以下就當科內。以釋迦身開合時通小乘開合之也問。本業經所說應化法身者。如何可得心乎答。師雲。彼經中說法身時。一切國土身說。真言教中所談等流身雲如。此教所說二身。於地地菩薩各各可現此二類身見。
(本雲)於時建武元年十月十八日。於金澤稱名寺長老坊凈地南面寮夜及深更。記種種臆說。 花嚴末葉靈波
推薦閱讀:
※你舊年是積了多少福報才能見此佛印!見聞者福祿倍增,功德無量!
※「油桃之鄉」隨縣尚市鎮見聞---湖北隨州
※想發財沒法門?送你一個黃財神心咒,有緣見聞者大富大貴,財源滾滾!
※【原創】魁北克古城見聞(6) (結束篇)
※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 祈願佛光普照 見聞得福!
TAG: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