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修辭】點染與用典。採桑子

本帖最後由 一介布衣 於 2017-9-27 16:42 編輯 【修辭】【一介布衣講稿】 14期大學士班詞班第二講【修辭】【一介布衣講稿】內容提要:l 修辭之點染l 修辭之用典(5種)l 關於詞牌《採桑子》的簡析與寫作修辭之點染詞之修辭現象最為繁雜,而修辭之技巧運用更是萬有不齊。在此只講一下「點染」、「用典」、「對仗」。 ??? 點染,本是繪畫的技法,即加點與渲染。清人《學畫淺說》曰:「凡打遠山,必先以香朽其勢。然後以青以墨一一染出,初一層色淡,後一層略深,最後一層又深。蓋愈遠者得雲氣愈深,故色愈重也。」這裡說的就是繪畫的「點染」法。詞學中的點染指的是點明與烘托。它是詞人常用的修辭手段。如柳永《雨淋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裡就運用了點染法。詞先以「念去去」點明遠別之念,再以「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三個景象,來渲染遠別的離情。「念去去」三字俱為仄聲,聲音短促,讀時幾乎是一字一頓,給人一種以一去成永別之感,以路漫漫、野茫茫、無限悵惘之感。而下面的渲染,也層層加深、加濃:既曰「煙波」又曰「暮靄」,且以「千里」、「沉沉」加色!「楚天」已經夠遠的了,可又用了一個「闊」字增色,將「闊」與「千里」相映。如此廣闊而凝重的空間,不僅離別之情深重可感,且別後之境也彷彿可見。下半闋也同樣運用了點染手段,將「傷離別」的點,層層渲染,十分濃重,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點染的方法一般是先點而後染。如柳永的《八聲甘州》: ???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翻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這裡就先以「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的淺色輕染一下,緊接著點出了凄涼的秋天,最後才從「霜風凄緊」等三個方面層層為「清秋」渲染,從而為抒寫羈旅之苦作了充分的鋪墊。 ??? 使用點染必須注意的是:「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也變成死句矣。」(劉熙載《藝概》)。古詞創作技巧講座修辭之用典古詞創作技巧講座---第七講之二?? 修辭之用典 ? ???? 用典,也叫「用事」,是詩詞創作中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段。它通常是指對前人的語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典故的引用而言的。典引用的恰當,可以增加詞的容量,增強詞的表現力,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沈祥龍在《論詞隨筆》中說:「詞不能堆垛書卷,以誇典博,然須有書卷之氣味。胸無書卷,襟懷必不高妙,意趣必不古雅,其詞非俗即腐,非粗即纖。」古山谷稱蘇東坡《卜運算元》詞「非胸中有萬卷書,孰能至此」。所謂「書卷之氣味」也當與用典有關聯。詞中用典,千變萬化,情況複雜。約而述之,大體有六。1、明用。這裡所說的明用,即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它往往是把典故所具有的特殊含義加以擴大,變成泛指。如李清照的《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其中「東籬」就是暗用了陶淵明《飲酒》詩中「採菊東籬下」典。不過,此處「東籬」已經泛指栽種菊花的園地了。再如辛棄疾的《祝英台近》:「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這裡用了兩個典。一是「桃葉渡」。原指王獻之送愛妾桃葉渡河的地方。二是「南浦」典出《楚辭·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辛詞中的「桃葉渡」與「南浦」都是泛指送別的地方。 ???? 此外,明用典故的現象還大量表現在直接採擷前人詩句入詞。比如,有全用前人詩句的。秦觀的《臨江仙》結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就是全部照搬了錢起的詩句。也有減前人詩句之字而後入詞的。如辛棄疾的《念奴嬌》中的「疏影橫斜,暗香浮動」二句就是將林埔「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詩句減去數字而成。還有給前人的詩句增加字數而入詞者。如辛棄疾《滿江紅》曰:「笑江州司馬太多情,青衫濕。」就是將白居易「江州司馬青衫濕」詩句增添了四個字。2、暗用。所謂暗用,是指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暗含在典故之中,很難從字面上看出來。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曰:「我欲乘風歸去」,這裡就是暗用了《列子·黃帝篇》典故。據列子自己說,他從老商氏學道,最後達到了忘物,忘我之境界:「心凝神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干殼。意不知乘風我耶?我乘風乎?」蘇軾用此典,暗含忘掉一切的意思。3、正用。這裡是指典故的含義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一致而言。如辛棄疾詞《永遇樂》結拍曰:「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表明作者希望南宋統治者能象趙王欲起用廉頗那樣來重用他。作者所表達的思想與典故的含義是完全一致的。而且自己的遭遇和廉頗也幾乎相似。4、反用。就是從反面來闡發典故,即反其意而用之。如辛棄疾詞《南鄉子》曰:「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而陸遊則反其意而用之曰:「君看赤壁終陳跡,生子何須似仲謀。」又如南宋吳泌《沁園春·讀〈史記〉有感》曰:「算汨羅醒處,元來醉里。」這觀點與屈原的言行相反,且與傳統觀點也相反,表達了作者的憤激之情。5、借用。這是指借用典故,來表達另一種與典故本身無關的事物。如李煜在《破陣子》中曰:「一旦歸為塵虜,沈腰潘鬢消磨。」「沈腰」是指沈約腰肢消瘦而言。典見《梁書·沈約傳》。「潘鬢」原指潘岳鬢髮斑白,語出潘岳《秋興賦》。李煜借用此典僅表明自己被俘虜後精神與肉體的痛苦和摧頹,與典故本身並沒有內在的聯繫。6、化用。詞人根據需要將典故重新改寫,甚至拆散,溶化在字裡行間。這種情況多出現在化用前人詩文入詞上。如劉克莊《沁園春》曰:「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就是由《史記·李將軍列傳》改化而來的。用典切忌堆砌,欲要用典,首先應該以「無事障」為貴。何為「事障」?「晦也,膚也,多也,板也,此類皆障也。」(劉熙載《藝概》) ?關於詞牌《採桑子》的簡析與寫作採桑子 唐教坊曲,有《楊下採桑》,調名本此。《尊前集》註:羽調。《樂府雅詞》註:中呂宮。南唐李煜詞名《醜奴兒令》,馮延巳詞名《羅敷媚歌》,賀鑄詞名《醜奴兒》,陳師道詞名《羅敷媚》。------------------------------------------------------------採桑子 雙調四十四字,前後段各四句,三平韻和凝蝤蠐領上訶梨子,綉帶雙垂。椒戶閑時,競學摴蒲賭荔枝。⊙○◎●○○● ◎●○△ ⊙●○△ ◎●○○◎●△叢頭鞋子紅編細,裙窣金絲。無事顰眉,春思翻教阿母疑。⊙○⊙●○○● ⊙●○△ ⊙●○△ ⊙●○○◎●△※ 此調以此詞為正體,若李詞、朱詞之添字,皆變體也。按,馮延巳詞,前段第一句「馬嘶人語春風岸」,馬字仄聲,人字平聲;第二句「芳草綿綿」,芳字平聲;第三句「夢過金扉」,夢字仄聲;結句「花謝窗前夜合枝」,花字平聲;又「落盡燈花雞未啼」,雞字平聲;後段第一句「起來撿點經游地」,起字、撿字俱仄聲;第二句「處處新愁」,上處字仄聲;第三句「不語含情」,不字仄聲;結句「水調何人吹笛聲」,水字仄聲,吹字平聲。譜內可平可仄據此。若兩結句第三、四字,例用平平,則不可移易也。採桑子·馬嘶人語春風岸五代: 馮延巳馬嘶人語春風岸,芳草綿綿。楊柳橋邊。落日高樓酒旆懸。舊愁新恨知多少,目斷遙天。獨立花前。更聽笙歌滿畫船。------------------------------------------------------------又一體 雙調四十八字,前後段各四句,兩平韻、一疊韻李清照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疊句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 ○●○△ ○●○△  ●●○○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凄清。點滴凄清疊句愁損離人、不慣起來聽。○○●●○○○ ●●○△ ●●○△  ○●○○ ●●●○△※ 此詞前後段第三句即疊上句,兩結句較和凝詞各添二字,或名《添字採桑子》。------------------------------------------------------------又一體 雙調五十四字,前段五句四平韻,後段五句三平韻朱淑真王孫去後無芳草,綠遍香階。塵滿妝台,粉面羞搽淚滿腮,教我甚情懷。○○●●○○● ●●○△ ○●○△ ●●○○●●△ ○●●○△去時梅蕊全然少,等到花開。花已成梅,梅子青青又帶黃,兀自未歸來。●○○●○○● ●●○△ ○●○△ ○●○○●●○ ●●●○△※ 此詞見《花草粹編》選本,皆集唐宋女郎詩句也。較和凝詞,前後段各添五字一結句,采入以備一體。(二)名作欣賞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譯文】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注釋】(1)醜奴兒:詞牌名。(2)博山:在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3)少年:指年輕的時候。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4)「為賦」句: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有愁。強(qiǎng):勉強地,硬要。識盡:嘗夠,深深懂得。(5)欲說還(huán)休:表達的意思可以分為兩種:1.男女之間難於啟齒的感情。2.內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6)休:停止。【創作背景】此詞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創作時間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間。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遊覽,博山風景優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賞析】 此詞通過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襯托「而今」深深領略了愁苦的滋味,卻又說不出道不出,寫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詞的上片,作者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歡登上高樓,憑欄遠眺。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於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鬥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複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後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成因果關係,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繫起來,將上片「不知愁」的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片,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著捐軀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閑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泄」,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今識盡愁滋味」,這裡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許多複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接著,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採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這兩句「欲說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後一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個「愁」字,並以此為線索層層鋪展,感情真摯委婉,言淺而意深,將詞人大半生的經歷感受高度概括出來,有強烈的藝術效果。採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宋:歐陽修群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譯文】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濛蒙;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遊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彷彿正需要這份安謐。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濛濛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帘子。【注釋】⑴群芳過後:百花凋零之後。群芳,百花。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西北,穎水和諸水匯流處,風景佳勝。⑵狼籍殘紅:殘花縱橫散亂的樣子。殘紅,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亂的樣子。⑶濛濛:今寫作「蒙蒙」。細雨迷濛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⑷闌干:橫斜,縱橫交錯。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樂聲停止。去:離開,離去。⑹簾櫳:窗帘和窗欞,泛指門窗的帘子。【創作背景】本詞作於熙寧四年(1071年),這年六月,歐陽修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回到潁州。暮春時節來到西湖遊玩,心生喜悅而作《採桑子》十首。【賞析】 這首詞,上片描繪載酒游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下片寫酒後醉眠船上,俯視湖中,但見行雲在船下浮動,使人疑惑湖中別有天地。整首詞寓情於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洒脫情懷。下片寫醉後俯視湖水,只見白雲朵朵,飄於船下。船在移動,雲也在移動,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飄飛。「空水澄鮮」一句,本於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雲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言天空與湖水同是澄清明凈。這一句是下片的關鍵。兼寫「空」、 「 水」,綰合上句的「雲」與「舟」。下兩句的 「俯」與「仰」、「湖」與「天」,四照玲瓏,筆意俱妙,雖借用成句,而恰切現景,妥貼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連」四字,又是承上啟下過渡之筆。從水中看到藍天白雲的倒影,他一會兒舉頭望天,一會兒俯首看水,被這空闊奇妙的景象所陶醉,於是懷疑湖中別有一個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兩層天空之間。 「疑是湖中別有天」,用「疑是」語,是就其形貌來說。說「疑」者非真,說「是」者誠是,「湖中別有天」的體會,自出心裁,給人以活潑清新之感。  「殘霞夕照」是天將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盡的時候。「夕陽無限好」,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歌詠過這一轉瞬即逝的黃金時刻。歐陽修沒有直寫景物的美,而是說「霞」已「殘」,可見已沒有「熔金」、「合璧」那樣絢麗的色彩了。但這時的西湖,作者卻覺得「好」。好就好在「花塢蘋汀」。在殘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種在花池裡的花,長在水邊或小洲上的蘋草,無一字道及情,但情卻寓於景中了。「十頃波平 」,正是歐陽修在另一首《 採桑子》里寫的「無風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鏡,而且這「鏡面」浩渺無邊。「野岸無人舟自橫」,這句出自韋應物《滁州西澗 》詩「 野渡無人舟自橫」。作者改「渡」為「岸」,說明「舟自橫」是由於當日的游湖活動結束了,因此這「無人」而「自橫」的「舟」,就更襯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靜沉寂。  「西南月上」,殘霞夕照已經消失。月自西南方現出,因為不是滿月,所以雖在「浮雲散」之後,這月色也不會十分皎潔。這種色調與前面的淡素畫圖和諧融洽,見出作者用筆之細。「軒檻涼生」,這是人的感覺。直到這時才隱隱映現出人物來。至此可知,上片種種景物,都是在這「軒檻」中人的目之所見,顯然他在這裡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這裡,作者以動寫靜,一切都是靜悄悄的,一點聲音也沒有,使人們彷彿置身紅塵之外。  「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水面風來」,既送來蓮香 ,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來他喝醉了酒,就這麼長時間地悄無聲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這位潁州西湖的「舊主人」懷著無限深情,譜出了一曲清歌。  歐公在此詞中借嘯傲湖山而試圖忘記仕途的坎坷不平,表達了視富貴如浮雲的情趣。詞中用語平實卻極有表現力。採桑子·花前失卻游春侶五代:馮延巳花前失卻游春侶,獨自尋芳。滿目悲涼。縱有笙歌亦斷腸。林間戲蝶簾間燕,各自雙雙。忍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譯文】花前沒有了她的陪伴,獨自在花間徘徊,看繁花似錦,芳草天涯,一株株、一簇簇,都有他尋找的往昔舊夢,觸目悲涼。雖是春光美景,卻是歡樂難再,即使笙歌入耳,婉轉悠揚,也只能喚起他對愛侶的追憶,從而更添感傷惆悵。轉眼望去,林間彩蝶對對,簾間飛燕雙雙,皆在快樂嘻逐,恩愛相偕。不思量、難思量,抬頭望天邊,還是夕陽西沉、殘陽如血。血色勾勒了天邊的綠樹,塗抹了林中的青苔,也籠罩了他的心,明麗而慘烈。【注釋】①縱有:縱使有。②笙歌:笙代指各種樂器;笙歌即指各種樂器演奏聲和歌聲。③忍:作「怎忍」解。【賞析】 上片寫「失卻游春侶」、 「獨自尋芳」之悲。  「花前失卻游春侶,獨自尋芳。滿目悲涼。」「花前月下」,原為游春男女的聚會之地;而偏偏在這遊樂之處,失卻了游春之侶;花前誠然可樂,但獨自一人,徘徊覓侶,則觸景生情,適足添愁,甚而至於舉目四顧,一片凄涼,大好春光,亦黯然失色。  「縱有笙亦斷腸。」笙歌在遊樂時最受歡迎,但無人相伴,則笙歌之聲,適足令人生悲。「縱有」兩字,從反面襯托失去之痛:笙歌散盡,固然使人因孤寂而斷腸,但他卻感到即使笙歌滿耳,也仍然是愁腸欲斷。  下片寫因見蝶燕雙雙,興起孤獨之感。   「林間戲蝶簾間燕,各自雙雙。」自己失卻游春之侶而影單形只,但閑步四望,只見彩蝶雙雙,飛舞林間;蒸兒對對,出入簾幕。  「忍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彩蝶、燕兒都成雙做對,使他怎能再耐得住自己的孤獨之感!「綠樹青苔半夕陽」一句,以景結情,夕陽斜照在綠樹青苔之上的靜景,正與上片的「滿目悲涼」之句相拍合。採桑子·彭浪磯宋代:朱敦儒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雲。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 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譯文】乘舟避難江南,就像失群的大雁,孤獨的浮雲。穿梭在連綿的煙塵之中,回國中原已淚滿襟。碧山對著水邊的平地有絲絲涼意,看著楓樹葉和蘆葦根。太陽落山了水波平靜了怨恨離開了家鄉。【注釋】①彭浪磯:在江西省彭澤縣長江南岸。②扁舟:小舟。③汀洲:水中或水邊的平地。【創作背景】這首詞題為「彭浪磯」,是在靖康之變後,詞人離開故鄉洛陽南下避難,經江西彭浪磯往兩廣途中創作的。【賞析】 上闋寫自己背井離鄉,像「旅雁孤雲」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戰火紛飛,不覺涕淚沾巾。  起首二句敘事即景自寓身世經歷。乘一葉扁舟,到江南去避難作客,仰望那長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飄蕩的浮雲,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復相類。兩句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亦賦亦比亦興,起得渾括自然。「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兩句寫回首北望所見所感。中原失守,國士同悲。這兩句直抒情懷,略無雕飾,取景闊大,聲情悲壯。  下闋寫眼前蕭條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辭鄉去國的愁思。  過片「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兩句,收回眼前現境。薄暮時分,泊舟磯畔,但見江中的碧山正為暮靄所籠罩,磯邊的汀洲,蘆根殘存,楓葉飄零,滿眼蕭瑟冷落的景象。這裡寫磯邊秋暮景色,帶有濃厚的凄清黯淡色彩,這是詞人國家殘破、顛沛流離中的情緒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兩句總收,點明自己「辭鄉去國」以來的心情。日落時分,往往是增加羈旅者鄉愁的時刻,對於作者這樣一位倉皇避難的旅人來說,他的寂寞感、凄涼感不用說是更為強烈了。漸趨平緩的江波,這裡恰恰反托出了詞人不平靜的心情。  全篇以景寄情,動靜交錯,色調蒼暗。用「扁舟」、 「旅雁」、「孤雲」、 「汀洲冷」、 「楓葉蘆根」等典型的深秋景物,烘托出詩人的凄楚情懷,同時也流露出了對國事的忡忡憂慮,唱出了時代的悲涼之音。採桑子·九日清:納蘭性德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譯文】深秋時分,在這遙遠的邊塞,有誰能記得我?樹葉發出蕭蕭的聲響。返鄉之路千里迢迢。家和夢一樣遙不可及。重陽佳節,故園風光正好,離愁倍增。不願登高遠望。只覺心中悲傷不已。當鴻雁南歸之際,將更加冷落凄涼。【注釋】①九日。即農曆九月九日,是為重陽節。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與親人團聚。②絕塞:極遙遠之邊塞。③木葉:木葉即為樹葉,在古典詩歌中特指落葉。屈原《九歌》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④蕭:風聲;草木搖落聲。《楚辭·九懷·蓄英》:「秋風兮蕭蕭。」;杜甫《登高》詩:「無邊落木蕭蕭下。」⑤迢迢(tiáo):形容遙遠。⑥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風。因屏風曲折若重山疊嶂,或謂屏風上繪有山水圖畫等,故稱「屏山」。此處代指家園。這句是說,故鄉那麼遙遠,只有在夢中才能見到她。⑦登高:重陽有登高之俗。⑧魂銷:極度悲傷。【創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時納蘭性德二十八歲。八月,與郎談出使梭龍。這一年十二月返京,《採桑子·九日》此行中約作。納蘭寫此詞時,正使至塞外,自然佳節思親,倍感形單影隻、孤獨寂寞,遂填此以寄鄉情。【賞析】納蘭容若一向柔情細膩,這闕《採桑子》卻寫得十分簡練壯闊,將邊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結合起來。僅用聊聊數十字寫透了天涯羈客的悲苦,十分利落。上闕寫秋光秋色,落筆壯闊,「六曲屏山和夢遙」點出邊塞山勢迴環,路途漫長難行,遙應了「絕塞」一詞,亦將眼前山色和夢聯繫起來,相思變得流水一樣生動婉轉,意境深廣。下闕更翻王維詩意,道出了不為登高。只覺魂銷這樣彷彿雨打殘荷般清涼警心的句子,輕描淡寫地將王維詩意化解為詞意,似有若無,如此恰到好處。結句亦如南雁遠飛般空曠,余意不盡。大雁有自由飛回家鄉,人卻在這深秋絕塞路上漸行漸遠。愁情沁體,心思深處,魂不堪重負,久久不消散。  "不為登高。只覺魂銷"一句,詞中有詩的意境。也非是用詞這種格式流水潺潺地表達,換另一種都不會如此完美。"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詩中意境;"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維詩中景象。而今,這一切盡歸容若。容若此詞,看似平淡,其實抬手間已化盡前人血骨。採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宋:晏殊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譯文】  人從出生到逝去,都要經歷人世間的這段時光。可歲月悠悠,人生易老。時光就那樣,它只懂得催人老,不相信世間有多情的人。常常在長亭短亭的離別後而傷感,離別後每次酒後(我)就因思念而淚濕春衫呢。  昨夜西風急,在梧桐鎖寒秋的深院里,颳了整整一夜,幾次次從夢裡把人吹醒,醒來只看到窗外月明,朦朦朧朧,幽幽的,淡淡的。在我這高樓上,突然不知道從何處傳來一聲雁叫(更添了夜醒人的凄涼和孤寂)。【注釋】(1)離亭:古代送別之所。(2)春衫:年少時穿的衣服,代指衣服。(3)朧明:微明。採桑子宋:晏幾道白蓮池上當時月,今夜重圓。曲水蘭船。憶伴飛瓊看月眠。 黃花綠酒分攜後,淚濕吟箋。舊事年年。時節南湖又採蓮。【簡析】這首寫的是與妓女文君(文君應不是真名)一同在南湖採蓮的事.許飛瓊是西王母的侍女,此處借指文君。這一句頗有物是人非之感,所描摹的景物情事都非常優美,作此句之人,必定是個心思細膩的人!寥寥數語,就將眼前和記憶的景緻交融一起,將相思的意境很恬淡地就勾勒出來,堪稱佳句。採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宋:歐陽修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譯文】西湖風光好,駕輕舟劃短槳多麼逍遙。 碧綠的湖水綿延不斷,長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隱隱傳來的音樂歌唱,像是隨著船兒在湖上飄蕩。無風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樣,不覺得船兒在前進,只見微微的細浪在船邊蕩漾。看,被船兒驚起的水鳥,正掠過湖岸在飛翔。【注釋】(1)輕舟:輕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槳。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縣東南,是潁水和其他河流匯合處。宋時屬潁州。(2)綠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彎曲而長。(3)隱隱:隱約。笙歌:指歌唱時有笙管伴奏。(4)琉璃:指玻璃,這裡形容水面光滑。(5)漣漪:水的波紋。(6)沙禽:沙洲或沙灘上的水鳥。採桑子五代:李煜亭前春逐紅英盡,舞態徘徊。細雨霏微,不放雙眉時暫開。綠窗冷靜芳音斷,香印成灰。可奈情懷,欲睡朦朧入夢來。 【譯文】亭前紅花飄落,春光亦隨花而去,花兒飄落的姿態優雅,好像翩翩起舞,花兒不忍歸去,似乎在徘徊彷徨。細雨霏霏,這雨,浸潤了落花,也浸濕了愁緒,我雙眉緊鎖,難得一展。沒有遠方的佳音,獨守綠色窗欞,冷冷清清,空空寂寂,印香飄渺,漸漸燒成了灰燼。思情難耐,百無聊奈時,昏然欲睡,思念的人兒朦朧進入夢境。【注釋】①採桑子:詞牌名。又名「醜奴兒令」、「羅敷艷歌」、「羅敷媚」。採桑子格律為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另有添字格,兩結句各添二字,兩平韻,一疊韻。此詞調於《花草粹編》、《續選草堂詩餘》、《古今詩餘醉》中有題作「春思」。②亭:侯本二主詞、蕭本二主詞、呂本二主詞、《花草粹編》、《尊前集》、《歷代詩餘》、《全唐詩》等本中均作「亭」。晨本二主詞中作「庭」。逐:跟隨。紅英:紅花。盡:完。全句意思是,春光隨著紅花的飄落而完結。③徘徊:這裡形容迴旋飛轉的樣子。④細:蕭本二主詞中作「零」;呂本二主詞中此字空缺。霏微:《尊前集》中作「霏霏」;吳訥《唐宋名賢百家詞》中誤作「非非」。霏(fēi)微,雨雪細小,迷迷濛濛的樣子。唐代李端《巫山高》中有詩云:「回合雲藏日,霏微雨帶風。」⑤不放雙眉:就是緊鎖雙眉的意思。全句意思是,無法使雙眉暫時展開。⑥芳音:晨本二主詞中作「芳英」。吳訥《唐宋名賢百家詞》本《尊前集》中作「芳春」。芳音,即佳音,好音。斷:斷絕。⑦香印成灰:指香燒成了灰燼。香印,即印香,打上印的香,用多種香料搗成末調和均勻製成的一種香。王建《香印》詩中有句:「閑坐印香燒,滿戶松柏氣。」可見,「香印」與「印香」同義。古時富貴人家為使屋裡氣味芬芳,常常在室內燃香。成灰,成為灰燼。⑧可奈:《花草粹編》中作「可賴」;吳本二主詞中誤作「可奎」。可奈,怎奈,即無可奈何。情懷:心情,心境。唐代杜甫《北征》中有詩句:「老夫情懷惡,嘔泄卧數日。」[2-3] 採桑子·笙歌放散人歸去五代:馮延巳笙歌放散人歸去,獨宿江樓。月上雲收。一半珠簾掛玉鉤。起來檢點經由地,處處新愁。憑仗東流。將取離心過橘洲。採桑子五代:李煜轆轤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晝雨新愁。百尺蝦須在玉鉤。瓊窗春斷雙蛾皺,回首邊頭。欲寄鱗游。九曲寒波不泝流。採桑子·誰翻樂府凄涼曲清:納蘭性德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採桑子·清明宋:曾覿(dí)清明池館晴還雨,綠漲溶溶。花里游蜂。宿粉棲香錦繡中。 玉簫聲斷人何處,依舊春風。萬點愁紅。亂逐煙波總向東。採桑子宋:謝逸楚山削玉雲中碧,影落沙汀。秋水澄凝。一抹江天雁字橫。 金錢滿地西風急,紅蓼煙輕。簾外砧聲。驚起青樓夢不成。【作業】:以清明為主題,依照正格體填一闕《採桑子》。 依《詞林正韻》,韻部不限。


推薦閱讀:

楹聯修辭概說
修辭技法
對聯修辭手法
修辭(二)
古詩與修辭

TAG:修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