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哥談影#攝影比賽,怎麼那麼「黑」?
06-15
本文是#飛哥談影#之「歲末耿直大放送」的第三部。這次,按照大多數讀者的意見,我們把「黑手」伸向大家愛恨交加的——攝 影 比 賽首先說明:現在很多攝影徵集活動已經不採取比賽的形式,作品結果也不設等級獎,只有「入選」一檔。本文實際上是將攝影比賽、徵集性展覽等各類型層次的活動融為一爐,嚴謹的提法是「攝影遴選」。但自媒體必須把讀者的舒服放在第一位,「遴選」太拗口啦,咱們還是按照一般影友的習慣,統稱為「比賽」。攝影比賽,是影友參加攝影活動最重要的形式。當然,也是挨罵最狠的那一個。對於任何一個比賽,大家一定能看到一個評價:黑!真黑!簡單說吧,飛哥在行業裡帶了十幾年,完全沒有被「黑」過的活動,幾乎就沒見過。那麼,攝影比賽到底有多「黑」呢?作為業內的「耿直哥」,飛哥不否認,有些攝影活動,挨罵還就是……不冤枉。至於不冤枉的具體原因,至少有下面這三種:原因一:有些事,盡在不言中必須承認,並不是所有攝影活動,都能做到公平公正。甚至有相當一部分,那簡直就是……盡在不言中吧!飛哥甚至總結了兩個規律:層級越高的,越傾向於公正;層級越低的,越……你懂的參與單位越官方的,越傾向於公正;越依賴商業的,越……你還懂的這裡面道理很簡單,層級越高,則關注度越強;參與者越官方,則個人牟利風險越大。兩者都會導致不當行為的成本加大、獲益減少,帶給參與者更大的道德壓力,促使組織者實施更嚴整的程序和監督。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國攝影金像獎(當然金像獎是對影人一生榮譽的綜合評定,其實和通常意義上「比賽」不是一回事,但在程序和監督上有相通之處)。金像獎的評選有監審(上級單位和紀檢),有觀察員(系統外媒體,有時還有司法人士),有全程視頻監控,評委每次「入場」還要收手機。評選結果萬眾矚目,評委自己也清楚責任重大,萬萬不敢行差踏錯。但是反過來,那些關注度不高的影賽,就容易做點手腳。完全依靠個人或者企業出資的比賽,如果投資人想要把來這比賽作為自己的一個玩具,別人還真沒有辦法(畢竟錢是人家出的,遊戲規則就是要由人家定)。這裡面會發生什麼,那就誰也保不齊了。所以呢,投稿參賽,看好主辦單位很重要。如果主辦者不靠譜,這比賽是不是還有把握,就看您的人品啦!原因二:一個爛評委,攪渾一池水今天攝影比賽的形式,基本上是「評委主導制」,作品的「上」和「下」的依據都是評委的決定,而評委投票或者打分則是幾乎沒有制約的自主行為。可另一方面,一個活動的評委數量往往很少,多數以3/5/7人為標準配置,9人和11人的評委會已經比較少見了。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個突出的問題:每個評委的作用都非常重要。任何一個評委「出問題」,結果都是非常嚴重的。大家可以想像,如果是5個或者7個評委,那每個評委都擁有20%或者14%的權重。在作品水平相差不是特別特別大的前提下,只要有一個評委私相授受徇私舞弊,那評選的公正性基本上就完蛋了。當然,真正敢徇私的評委並不多,到了高層次活動更是非常罕見。畢竟,業內一個好名聲的價值遠遠超出一個比賽能拿到的「好處」,聰明人不會去干這樣竭澤而漁的事情。但評委個人喜好、學術觀點和創作理念,則不可避免的帶有個人色彩。而個人色彩過於強烈,對於公平選拔而言就可能會成為缺陷。在評委權力過大的時候,任何一個人的個性缺陷都有可能被過度放大,造成評選結果的不科學。說個自己的例子吧,飛哥自己有一次做評委,其中一組表現古代遺迹的作品大家都叫好,只有飛哥沒有選。為什麼呢?因為這組做品中出現了古人的遺骸,而飛哥從小到大特別害怕骷髏架子,那組片子根本沒敢看,是捂著眼睛溜過去的,當然也不可能給他好評。那次多虧別的評委膽子大,不然就冤枉好人啦!實際上,飛哥那次擔任的是「終評委」,因為人數比較多,有些錯誤還能夠糾正。有些體量大的影賽為了減少終評委的工作量,還會設立「初評委」,這個初評委擁有的才是絕對權威。前一段有一個影賽,入選名額只有一百個,實際投稿居然有三萬組,飛哥就被邀請做初評。初評的做法是六個初評委,每人負責審5000件,從中選出500件,合起來最後是3000件,這3000件才是終評要看的。審看這5000件的過程完全是飛哥一言而決,別人根本不插手。如果我在看到一張好作品的時候正好走神,這張作品連喊冤的機會都沒有。對於評委這種情況,現在業內有兩種解決思路。一種是尋找在品質、能力和經歷上都無懈可擊的完美評委。問題是「完美」這一類型只在理論上存在,至少飛哥還不知道生活中有這樣「超人級」的評委。還有一種是擴大評委圈子,讓個人成見的「危害性」減弱(比如奧斯卡獎的評委有幾千人,收買固然不可能,某個人的偏見也沒什麼作用)。後一條路看上去很美,但是會把影賽成本提高到幾乎無限的程度,操作性也實在不高。直到今天,「評委怎麼挑」還可以算作影賽一個無解的難題吧?情況三:避免不了的「運氣」作祟現在的攝影比賽,投稿體量越來越大,如果面向全國徵集的話,那徵集上萬來稿是輕輕鬆鬆的。但是另一方面,為了保證含金量,入選數目一直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數字上。很多影賽的入選比例,確實做到了:百 里 挑 一這樣的情形下,要求評委一張接一張認真看作品,客觀上做不到(大家試試連續認真看照片,一兩百張之後就開始失去感覺了,而評委必須面對的數字是上千乃至上萬),所以只能採取「掃描式閱讀」,從擺好的一大片作品裡選取相對較好的,這就產生了兩個弊病:第一,高強度閱讀之下,評委的感覺會逐漸麻木。這時候評委對於視覺衝擊力強,主打形式感的作品反應無疑更敏感些,客觀上更容易將其選出。而勝在意境、內涵,需要仔細研讀來理解的作品就更不容易「出彩」,往往「折」在較低的輪次上。第二,同樣是在高強度之下,評委的專註度會不夠穩定(正常生理反應),也就是俗話說的「清楚一陣迷糊一陣」。他在在「清楚」的時候看到的作品肯定佔便宜,而一些佳作可能由於遇上了評委的「迷糊」階段,而直接被忽視。當然,責任心越強的評委,越會努力克服這些問題。但是以上弊病的產生,歸根到底不是個人的原因,而是由影賽的評選形式造成的。依靠個人毅力去克服,不可能收到特別好的效果。上面說的都是影賽的弊病。但另一方面,很多影賽被「黑」也是冤枉的。影友對影賽批評最集中的兩點,一是「好作品」沒有選上,二是「選上的作品不夠好」。其實這裡面,也有很深的誤會,需要飛哥來進行辯護。選上的作品不夠好?——辯護:「第一名」可不是「足夠好」飛哥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影友拿著一張片子問飛哥「這張作品憑什麼是金牌?」提出這個問題的影友,弄錯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第一名,是「參賽作品裡最好的」那一件,而不是「按照客觀標準足夠好」的那一件。每個比賽投稿的基礎是不同的,入選獲獎的「成色」自然也就是不同的。舉個例子吧,兩個影賽,都是入選100件。A比賽投稿的有101件屬於佳作,其他是爛片;B比賽投稿作品中的只有99件算是好作品,其他也是爛片。結果會怎麼樣呢?——A比賽會有一件「相對比較差」的佳作落選,B比賽會有一件「相對比較好」的爛片入選。你可以說B比賽的水平比較低,但不能說B比賽有黑幕。事實上,在這兩個比賽中,A的佳作落選和B的爛片入選,都是正確的!比賽的要義就是分出優劣,讓最好的第一,第二好的第二,第三好的第三……只要排名沒弄錯,第一名的「成色」再差,評委都是稱職的!這就是飛哥一直說的,一個比賽金牌夠不夠資格,是由他後面銀牌決定的,不是由其他比賽的金牌決定的。要求所有賽事的整體水平一樣,要求所有金牌的含金量一樣,只能說沒搞清楚攝影比賽的性質是什麼。只看入選作品不看落選作品,就妄言評選「有黑幕」,那就有點不負責任嘍!好作品沒選上?——辯護:您的片子沒入選,可能就是您的片子差關於「好作品沒有選上」的質疑,往往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旁觀者,質疑「別人的好作品」沒選上,這經常是比較客觀的;一個是落選者,質疑「自己的好作品」沒選上,這裡面——飛哥說句不招人愛聽的話吧——依我的經驗,99%都是胡攪蠻纏。自戀是人的本能,任何人在潛意識裡都覺得自己的東西最好。飛哥剛到協會理論部上任的時候,下面小孩奉承我:「許老師您如今就和當年的狄源滄老師一樣了!」那時候我也美美的受用了,過五分鐘才猛地給自己一嘴巴,在老先生面前我算個屁呀!——咱們好些影友缺的,就是這麼個嘴巴!對任何人來說,承認自己的不足,在心理上都是一個極其痛苦的過程。然而比賽落選是赤裸裸的現實,總要有一個能交待過去的理由。如果相信有黑幕,相信自己的落選是不公平的,那麼一方面足可以解釋落選的事實,一方面又能夠避免承認差距的痛苦,真是一個心理補償的好辦法。飛哥相信,任何一個比賽結果產生之後,都會有那麼多落選者大聲疾呼揪出黑幕,是可以從心理學上找到理由的。所以也給廣大吃瓜影友提個醒,如果您看見一個比賽被「拉黑」,積極發言的都是落選作者,那就不用跟著一塊兒起鬨了。好了,前面分析了,攝影比賽的「黑」有些是冤枉的,有些則是「影賽」這種體制本身不健全的產物。坦白說,要完善這些「不健全」,眼前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那麼下一個問題就出來了:攝影比賽,還要參加嗎?飛哥的答案是:雖然有很多難以克服的弊病,但是攝影比賽還是影友最可行、最重要的參與形式。為什麼說最重要呢?因為他門檻低啊!攝影人一開始「點亮」自己的辦法,其實就是那麼幾種。投稿參賽、媒體發表、還有展覽/出版。媒體發布的話呢,只要是稍微大一點的媒體,都有相對專職的編輯力量和供稿作者,「外人」基本插不上手。就算是人家要請新作者,也一定是找有名氣的,對於中端(和中端以下)的影友根本不會考慮。如果要展覽/出版,這個不用找人,只要有錢那是很輕鬆的——問題就是沒錢。北京稍微好點的展場,一周至少要十萬,其實只能展4天(因為布展一天、撤展一天,人家一周還要休息一天)。加上展覽要製作吧?開幕式要搞吧?嘉賓要邀請吧?媒體要報道吧(不然誰知道您辦展了)?這錢就有點沒邊了……您要是有錢您自己任性,反正我是不敢勸您花。看來看去,對一般影友來說,可能還就是參賽這事,投入不大,比較靠譜。但是呢,咱們都明白一個道理:高投入、低風險、高產出;低投入、高風險、低產出。投稿參賽算得上是攝影圈子裡投入最低的路徑了吧,所以風險只能是最大的。作為您的朋友,飛哥還是給您提幾個建議吧:首先,如果您真有比參賽更「高端」的門路,那沒有在「參賽」這棵樹上弔死。畢竟,想在影賽中脫穎而出這個事情,投入產出比不怎麼理想。第二,如果您只有投稿參賽這一個「進身之階」,盡量選擇有信譽的活動,如果一個活動已經操辦了幾屆,名聲還不錯,那一定比「草台班子」來的更公平,好作品的機會也大一些。第三,凡事比賽就有規則,規則是主辦方定的,您如果不同意,可以不玩,但別惦記著用自己的「道理」改變別人現有的規則。第四,精研《徵稿啟事》,記住是精研。如果主辦方真的有什麼「貓膩兒」,這份對外公布的《啟事》是您保護自己唯一的武器。最後,務必要放寬心態,參賽就是個風險係數大的事情,您心裡對此必須要做好準備。如果投了不中就指天咒地摔牌罵色子,那折騰的首先是自己哦!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費德勒穿蘇格蘭裙子參加表演賽?
※恭喜WE!哪來的?
※他在監獄裡,練出一身肌肉去比賽,獲獎無數
※《WWE2017》比賽中的道具是假的嗎?
※試試看開通值乎 如有需要歡迎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