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313集)
06-15
凈空法師音影報恩講堂:http://www.amtb.org.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2&web_rel_index=3526&sub_amtb_index=4831&Page=10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一三集) 2016/2/2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41-031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四十四頁,第六行看起: 「《安樂集》續云: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遠離三種跟菩提相違背的,前面所說的,第一個,「我心貪著自身」,身見很重,愛惜自己的身體,貪圖利養,這個心現在世間人哪個沒有?連小孩都有。從小到老,誰不貪著自身?我們要知道,凡是貪著自身名聞利養,與菩提道就相違背;換句話說,他沒有辦法學佛,無論學哪個法門,即使易行難信之門,念佛法門,都不能成就,我們必須要知道。第二個就是沒有慈悲心,「無安眾生心」。佛門弟子一定要有如同佛菩薩一樣的大慈大悲,時時刻刻念著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離苦是悲心,幫助眾生得樂是慈心,我們有沒有?諸佛菩薩、佛門善友所在之處,起心動念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安眾生心。要沒有這個心,不是佛弟子,縱然在佛門,是假的不是真的。第三個,「恭敬供養自身心」,不是恭敬供養三寶,不是恭敬供養眾生,而是恭敬供養自己,這就錯了。我們反省,學佛幾十年,出家了,居住在佛菩薩的道場,貪圖別人的恭敬,貪圖別人的供養,恭敬是屬於心,供養是屬於身,偏重在物質上,有這個念頭不好。這三樁事情,沒有慈悲心,有貪圖恭敬供養的心,有貪著自身的心,這是六道輪迴心,脫離不了六道輪迴,不能不知道。所以這三種心,這是錯誤的觀念,必須要放下。 放下之後,你就能得到三種隨順菩提門法,這個你就得到,這三種跟前面相反的。「一者,無染清淨心」,你得到了。這個心是什麼?「不為自身求諸樂」,物質上的享受、精神上的享受都不求,都遠離。所以古時候修行人,他不住在都市,他住在深山人跡不到的地方,他住那裡,環境清淨,沒有干擾,他要求的是什麼?清淨心。這是順菩提門。「二者,安清淨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菩提安穩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拔一切眾生苦,是順菩提門。」前面第一是在修行的階段、學習的階段,自己還沒有成就。等到自己有成就,具足戒定慧三學,這個時候怎麼樣?這時候不能住在深山,住在深山不能幫助眾生。苦難的眾生多,六道眾生都苦,富貴人有富貴人的苦處,貧窮人有貧窮人的苦處,沒有不苦的。戒定慧成就之後,一定要發心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教導我們,菩薩一定要幫助一切眾生清淨處,幫助眾生清淨處要戒定、要智慧,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苦裡面最重要的是生死苦,就是六道輪迴苦。怎樣拔眾生六道輪迴苦?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有無量法門,有能幫助你拔這一生,有方法能幫助你拔來生,也有方法幫助你從今而後生生世世離苦得樂,由你選擇,你喜歡選擇哪一種,你就可以用哪一種,都能滿眾生的願,這叫菩提。所以,《安樂集》裡面說得很好,若不作心,就是你不發這個心,作心就是發心,現在講發心,不發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你就違背菩提。是故拔一切眾生苦,是順菩提門。怎麼拔?手段、方法是教育。教育從哪裡做起?從自己做起,必須自己種種苦難你都能夠遠離,做出榜樣給大家看,真快樂,不是假的,一天到晚歡歡喜喜,無論生活在逆境順境、善緣惡緣,都生歡喜心。歡喜從哪裡來的?從菩提來的。什麼是菩提?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是覺悟、是明瞭、是智慧。你覺悟了,你明白了,你有智慧,你在這個世間,把這個世間的相真正能通達明瞭,不再受染著,沒有染污,你不著相,你就離苦得樂了。與世間榮華富貴不相干,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出榜樣。 孔老夫子在他老人家一生當中確實有意去從政,他是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確實有意思從政,想學周公。可惜在那個時候,春秋時代,許多諸侯國的國君不肯用他,周遊列國十幾年,最後放棄,回家去教學。孔子沒有做過大官,孔子並不富有,換句話說,富貴與他沒有分。但是春秋那個時代,我們講人類,真正一生過得幸福快樂美滿,沒有人能超過孔子。由此可知,幸福、喜樂與富貴沒關係。孔子快樂,而且把這個快樂的根源告訴我們,快樂從哪來的?《論語》頭一句話,學而時習,「學而時習之」,學、習,後面「不亦說乎」,非常快樂。學是什麼?教學,教也是學,學也是教,他一生幹教學去了。教別人,把別人教會了,讓別人從迷惑轉變成覺悟,快樂!把古聖先賢的東西自己繼承了,學習就是繼承,落實在自己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發揚光大,傳給後代千年萬世。諸位想想,天下事還有比這個更快樂的嗎?還有比這個更幸運的嗎?沒有了。孔子有個學生,顏回,夫子常常讚歎他。他在物質生活方面是最苦的一個人,吃飯連飯碗都沒有,用竹子編一個簍當作飯碗;喝水,茶杯沒有,葫蘆瓢是他的茶杯,貧窮到這個程度。可是夫子學生有三千人,三千人當中最快樂的是誰?是顏回。這就說明快樂、幸福,現在包括健康、長壽,與富貴都不相干,這個道理要懂。 你為什麼學佛?為快樂、為幸福,為求得人生最高的享受,為這個求學,學中國傳統文化,學大乘佛法,不是為別的。得到沒有?得到了。我在年輕的時候,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在這之前,我們對佛法有很深的誤會,以為它是宗教、它是迷信,所以根本沒有念頭去碰它。我跟方老師學哲學,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告訴我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們要學哲學當然要找他;佛教的經典是全世界哲學最高的教材,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句話就是夫子講的不亦樂乎,佛門裡面所說的法喜充滿、離苦得樂。為這個,為離苦得樂學佛,為離苦得樂學儒,孔子跟佛陀確實把這個傳給我們,我們學而時習之就得到,一點都不假。我這一生感恩,怎麼報答?講經教學、依教奉行就是報答佛恩,報答老師的恩,老師給我一個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我的生活、我的工作,傳承大法,發揚光大,再傳給後世,世世代代永遠傳下去,這報佛恩,都做到了。 學跟習要變成一體,學而不習那就錯了,不習是什麼?沒有落實,沒有做到。學了不殺生,對昆蟲螞蟻我們也愛牠,也不會傷害牠,這落實了。怎麼叫不偷盜?把物質的享受,財物,除了必要的,必要的是什麼?每天吃得飽、穿得暖和,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睡得好,你說你多快樂,全部放下。沒有絲毫干擾,沒有絲毫牽掛,身心安樂,這就是享受,孔顏之樂、佛菩薩之樂。釋迦牟尼佛比孔子捨得多,釋迦牟尼佛只有三件衣服,三衣,吃飯一個缽,這就是他的財產,三衣一缽。夫子在這裡比釋迦牟尼佛豐富,不止三衣。春夏秋冬四季服裝,至少有個一件、二件夠了,三件就多餘了,多餘應該供養別人。我們把物質的享受降到最低的程度,最低的是什麼?足用了,夠用了,衣可以保暖,飯能吃飽,睡眠能睡足,夠了,這就好,就不需要再多的,多了累贅。學什麼?學布施。布施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什麼事情適可而止,太多了也不好,它麻煩。所以儒跟佛都講求中道,就是適可。 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到圖文巴來十幾年了,我們在這個地方施財、施法,也施無畏。施無畏是什麼?就是幫助病苦的人。圖文巴有一個公立醫院,政府辦的,只有一個,我當時去參觀很歡喜。我每個月捐一萬塊錢醫藥費,一年十二萬,沒有中斷過。這個布施是什麼?布施醫藥,果報是健康長壽。所以人問我,我有沒有參加醫藥保險?我沒有。那你生病?我說我不會生病。為什麼不生病?沒有醫藥費,醫藥費布施了,都送給醫院,給他們買醫藥給病人。有道理!我這一生當中沒住過醫院,醫院看個小病也不過就傷風感冒。 這是老師教給我的,章嘉大師他教我這三樣。弘法利生要福報,沒有福報不行。福報從哪來?從財來;財從哪裡來?財布施來。從什麼狀況之下布施?從一毛錢、一塊錢布施開頭。因為那個時候我只有這個力量,自己生活盡量節儉,留出一塊二塊、三塊五塊去布施。布施什麼?寺廟裡頭有化小緣的,放生,大家集合起來放生,一毛錢也收;印經,這法布施,一塊錢、一毛錢也收,我們就隨喜功德。真的愈施愈多,現在每年印經超過美金一千萬,錢從哪裡來的我不曉得。我想印的書,你說這個書,《道德叢書》,大陸上同胞寄給我的,我沒見過,我一看,印光大師印的,弘化社的,那這就沒問題了,絕對是好東西。那時候我在台灣,我把這個書交給台灣世界書局去印一萬套,台幣算的大概七百多萬的樣子。第二天就有人供養我兩張支票,我打開來一看,七百萬,正好印這本書。頭一天交印刷廠,第二天就有人送錢來,就這麼來的。誰送的我都不記得了,心上不要落印象,這個才好,才自在。所以愈施愈多。 今年我們要辦個漢學院,這個需要錢。我成立一個基金會在香港,「多元文化教育基金會」,幹什麼?專門做慈善事業,辦學,團結宗教,做這個事情。這個基金會這兩年來,成立兩年了,用錢,這個錢支出,受香港政府監督,我們有章程,與章程不相應的不可以。有同修們建廟、建道場來找我,我這個錢不能用,不可以。你辦學行,你辦佛學院也可以,只要是關於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包括各個不同的宗教,可以用這個錢,印經可以用這個錢。慈善救濟可以從董事會通過,救災,董事會通過可以,董事會不通過不可以,我就不管錢了。說明章嘉大師說的,他是根據經典上講的,沒錯,愈施愈多。 我們這個地方要辦一個一條龍的學校,圖文巴學院要設立一個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直上去。當中不招學生,只招幼稚園的學生,幼稚園學生升到小學,我們辦小學,升到中學辦中學,升到大學辦大學。我們還希望用封閉式的,讓這些學生(孩子們)盡可能少與外界接觸。為什麼?外界是個大染缸,都把人教壞了。我們想用封閉式的,不讓他接觸,他看不到電視、看不到網路,凡是負面的都不許可看,也不能聽。我們教的教材,我們學古老的教材,早年間,民國初年,我們找那些材料來做參考,重新編一套教材。小學的教材完全用古時候私塾裡頭所用的,我們這裡也有,印出來了,《聖學根之根》,有將近二十種,小學教材。教育的目的是聖賢君子,希望學生是現代的聖賢君子,來拯救社會,延續傳統文化。真正像張子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是以這種心懷來辦學,來幫助下一代。我們希望,真的,從幼稚園辦到研究所,聖賢教育。這是什麼?安眾生心,拔眾生苦,拔一切眾生苦,這是順菩提門。 第三個,「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我們把菩提換成智慧,大家就完全懂得了,我們這生幹的什麼事情?幫助眾生生大智慧,幫助一切眾生得大福報。我們希望,這個希望是希望在下一代,為什麼?我們今天辦小學、幼稚園,紮根,從紮根教育做起。我們現在培訓這些老師,都是二十多歲、三十幾歲,半路出家,沒根,我們怎麼樣學,將來的成就比不上小孩,小孩有根。小孩是我們的希望,我們要認真努力,為小孩做好榜樣,身行言教,才能收到教學的效果。底下說得好,「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這個話說得重。「令」這個字意思很深刻,分量很重,一定要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不但這一生得樂,生生世世得樂。這怎麼教法?這就要幫助一切眾生認識淨土、了解淨土、深入淨土,淨土這個法門可以幫助我們一生真正得到。佛教,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幾十種之多,我們用什麼樣的心來看待?佛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換句話說,我們以平等心對待大小乘一切佛法,希望每一個宗派都能興旺起來,都能有人才出現。為什麼?眾生根性不相同,某些根性要某種法門來幫助他。所以佛陀在世做得好,佛有圓滿智慧,有大神通,他能觀機,觀機施教,所以他講的教契機,眾生都得度了,普度。 今天真正有德行、有智慧、有學問的大德不多了,那怎麼辦?我們今天來培訓,我們想搞漢學院,漢學院包括儒釋道。漢學院裡頭四個學系,第一個是漢文,文學,它是基礎,第二個是儒學,第三個是佛學,第四個是道學,儒釋道,四個學系。可以說我們這四個學系所學的是古漢學,主要的科目是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誨,來培養人才。這些人才培養出來之後,有人問了,培養之後怎麼辦?他將來幹什麼?將來教書,我們這些畢業的學生,學校統統聘請為終身教授,這一生在學校教學。所以前面這五年完全是師資培訓班,五年以後廣泛對外招生,這些學生畢業出來之後都有資格教授漢學,都有這個能力,儒釋道的師資都培養出來了。所以這個漢學院不拒絕出家人,也不拒絕道士,道士可以來求學,出家人也能來求學,因為有這個課程。 真正要發大心,發菩提心,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破迷開悟。苦從哪裡來的?從迷來的;樂從哪來的?從覺來的,覺悟就快樂。所以孔子覺悟了,快樂。釋迦牟尼佛快樂,覺悟了,他連王位都不要了,他要不出家他做國王,國王不要了,國王沒有佛陀快樂,他去當佛陀,他不當國王。教學快樂,他教一輩子。釋迦牟尼佛,你要是真了解他,他是個教育家,他搞教學,教了四十九年,認真負責。他所講的他全做到,他做不到的他不說,他能說的全做到了,這個要懂,我們要向他學習。你看他辦小學,阿含,小乘,小乘就是佛教小學,辦了十二年。我們現在小學六年、中學六年,釋迦牟尼佛的小學十二年。十二年向上提升教方等,方等是中學,八年。加前面的,二十年,這辦大學了。大學是什麼?智慧,不是知識,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什麼問題?苦難的問題,你有痛苦、你有災難,能幫助你解決,真解決;不但解決現前的,還解決以後的。這個大學講般若,般若是智慧,就是幫助大家覺悟。佛陀的阿含著重在戒律,方等裡頭有禪定、有止觀,著重在定,定學,般若著重在慧學,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定慧三學。最後八年講法華,法華是什麼?從菩薩提升到佛陀,幫助你成佛,幫助你證得究竟圓滿的智慧。四十九年,四種不同程度的教學。 我們今天學佛,沒有通過這四個等級你上不去。我們今天學佛,向上上不去,向下也下不去,教育出問題了。所以現在我們常常提醒大家,希望我們有個共同的認知,佛教要回歸到教育。這個話在早年方老師多次給我談過,要恢復中國叢林制度,叢林就是正式正規的大學。阿含跟方等是屬於小學、中學,大學是般若,二十二年,最後佛幫助你提升,往生到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就是佛教大學,在娑婆世界叫華藏世界,《華嚴經》上所說的華藏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學。如果你是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你到什麼地方去修學?到華藏世界,不在六道,不在十法界。十法界裡頭有權教菩薩,有聲聞、緣覺,這是什麼?脫離輪迴了,小乘就脫離六道輪迴,真的幫助我們離苦得樂,不是假的。我們對它要認識,不要誤會,一步一步幫助自己向上提升,有這個緣分、有這個機會一定要幫助,修福。 我們回歸教育,辦學校,學校最好是我們佛門弟子捐錢來辦,不要讓學生繳學費、繳伙食費,不要,統統免掉。佛在家弟子修福,這修大福報,我們來供養學校,我們來提倡,成立一個基金會,這個基金會專門就是護持學校經費的。我這一天還有一塊錢,我捐一塊錢,我有兩塊錢捐兩塊錢,隨緣隨分,快快樂樂;上街買菜還剩一點錢,捐到這裡,辦學,辦幼稚園、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辦研究所。全球佛教徒,佛教徒全球不多,咱們估計,聽說好像有五個億,也許五個億到七個億的樣子。這裡面的佛門弟子將來都能養成一個習慣,我們支持佛陀教育事業,我相信這個基金會是可以做得到的,幫助辦學。你看看幫助建道場的人多少,建一個道場,我聽說都要花很多億,辦個學校不要那麼多,值得提倡,值得這麼幹法。 我們再看下面,接著看,「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要依大義門」,畢竟常樂,西方極樂世界。什麼叫大義門?說出來了,真說出來了,「謂彼安樂佛國是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大義門就是淨宗法門,就是念佛法門。「故令一心專至,願生彼國,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欲使,我們希望著,懇切的期望,早一天我們到極樂世界去聚會。生到極樂世界,無論是什麼品位,這個不重要,蓮池、蕅益大師說得很清楚,最重要的是我們能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好。這就等於說我們到極樂世界從小學一年級念起,完全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育。發這個心願,人人都能去,保證你去往生。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換句話說,凡聖同居土,你看三輩九品,我們去最下面的下下品往生,我滿意了,我情願。在極樂世界奠定紮根教育,有什麼不好?你們當插班生,你去插班去,我要從小學一年級念起,做阿彌陀佛最乖的學生,紮根就在極樂世界。我相信不只我一個人有這個願望,跟我有同樣想法、同樣願望的人一定很多,我們真正從紮根做起,欲使早會無上菩提。 「以上所論違菩提門與隨順菩提門,正顯發心違順之異。」我們發心是隨順還是違背?違背不能成就,違背是假的,隨順是真的。我們一定要隨順,要把這樁事情做好,利益無量無邊眾生,把佛教興旺起來。我們不離開淨宗,但是我們願意幫助佛門,無論是大乘小乘各個宗派,我們都希望它統統能夠興旺起來,都要回歸到教育,都要回歸到講學。經不能不講,論不能不學。經是佛說的,論是祖師大德說的,是佛的高級的學生,等於我們這一條龍的學校,菩薩是大學生,他可以教中學、可以教小學。權教菩薩在中國歷史上講經說法就很多,非常多。他沒有大徹大悟,他怎麼講法?他依大徹大悟的人,依他們的著述,沒有自己的意思,你能體會得深,深講;你體會得淺,淺說,都好。決定是有依據的,不是自己心裡想的,自己心裡想的是妄想,靠不住,所說的都要有根據。你看黃念祖老居士這個註解,這些話是《安樂集》裡頭抄出來的。這就是說明自己沒有大徹大悟,寫《安樂集》的人,這個人大徹大悟,我根據他的、根據佛的,決定沒錯,這就對了。學習,我們沒悟的人永遠在學習。我講經五十八年,常常給大家提醒,我在學習。學生在講台上,老師在台下,台下聽眾是我的老師,他是來監學的,他來聽聽我有沒有講錯,我有沒有偷懶,來督促我的。我們用這種恭敬心對待,自己才能成就。愈有成就愈謙虛,愈有成就對眾生愈恭敬。為什麼?他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敢輕慢一個人。凡是輕慢人的,貢高自大的,這都是沒有成就,違菩提法,對佛的教誨他相違背。所以我們做學生,做一輩子學生,開悟了才算是老師,沒有大徹大悟都是學生,都在學,天天在學。 末後這一句,「凡已發菩提心修習淨業者」,要是依這個標準我們都不夠格,咱們勉強一點,通融通融,我們也就算是發菩提心修習淨業。「應常體究」,要體會、要研究,「切莫自違菩提門,違失本願,自障往生也」,自己障礙自己不能往生,那就大錯特錯,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不能不知道。《安樂集》這段開示文不長,要常常看,常常記在心上。我們求生極樂世界,扯腿的人、障礙的人我們一定要迴避。這三種是扯腿的、是障礙的,是不讓你到極樂世界去的,一定要把它放下。三種順菩提門的一定要認真學習,一定要放棄自己的名聞利養,一定要知道吃虧、吃苦是福。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他有財布施,他的福報很大。從哪裡看?他所作所為多少人稱讚,多少人效法,多少人以他為師,這就是他的大福報,受他恩惠、受他利益的多!佛加持我們,他加持我們跟佛沒有差別,我們要能體會到,這個地方講體究。 再看下面這一句經文,「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彌陀要解》」,你看黃念老解釋這一句,用蕅益大師《要解》的,用幽溪大師的《圓中鈔》,又用道綽大師的《安樂集》,都是經教,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這些祖師大德,沒說自己,這就是契合這個時代眾生的機,契機。這個時代的眾生傲慢、懷疑,不能相信、不肯接受,你看念老怎麼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蕅益大師怎麼講的,幽溪大師怎麼講的,道綽大師怎麼講的,《安樂集》是道綽大師的。這你不能不服,你瞧不起我沒有關係,我舉出這些人,你能瞧不起嗎?這是什麼?讓有緣讀到這部經,有緣看到這部經,有緣聽到這部經,增長信心,慈悲到極處。你能說黃念祖老居士沒大徹大悟嗎?我認為他大徹大悟了,他用這個方法就高明,在這個時代裡頭沒找到第二個。他的用心我懂,他所選的這些也就等於是他自己說的,別的祖師大德已經說過了,我亦如是說。 《要解》裡怎麼說?「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莫若念佛求生淨土」,你看這幾句話。我們把它一直念下去,「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這是《要解》裡頭一段,說到淨土,說到我們現在修學這個法門。我們弘揚淨土、解說淨土要學念老,不用自己的話,統統用祖師大德的話,沒有人敢反對,沒有人敢懷疑,這樣增長別人的信心,斷除別人的疑慮,功德無量。這個法門直捷、圓頓,快,這樣的誰不要學?看到這四個字,我們求生淨土的念頭就會生起來。簡易、穩當,這又是我們想要得到的。這個法門實際講,把它簡化之後就成八個字,簡易、穩當、直捷、圓頓,就這八個字。沒有第二部經能跟《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相比,找不到了。我們遇到這個法門,真的像彭際清所說的,無量劫來稀有難逢,我們碰到了。碰到了不珍惜、不真幹,那叫真可惜! 黃忠昌居士,這早些年往生的,深圳,他才三十幾歲。聽我講《無量壽經》,講到這些地方,他非常歡喜,他要實驗,在深圳閉關三年,看看三年能不能往生?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一句佛號,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晝夜,方便,真方便。念到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他的閉關就圓滿,還有兩個月,他往生了,沒有生病,自在往生。他怎麼往生的?不是壽命到了,不是的,後頭有壽命不要了。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就要求阿彌陀佛帶我往生,還有壽命不要了,真走了。阿彌陀佛很慈悲,答應了。他表演給我們看,我們看到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火化之後有舍利,建了個舍利塔,還供養在關房那裡。 簡易、穩當,莫若信願專持名號。信願專持名號是蕅益大師講的「信、願、持名」,往生極樂世界就這四個字,條件就這四個字。真相信,沒有絲毫懷疑,相信有極樂世界,在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只要我們持名,持名就是專持名號,持名就能往生。到你見到阿彌陀佛,有壽命不要了,阿彌陀佛就帶你去。還有一種,阿彌陀佛不帶你去,像海賢老和尚。實在講,海賢老和尚如果求往生,二十五歲就夠了。他二十歲開始念佛,師父傳他這一句法,五年成功了,五年的時間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的人,阿彌陀佛就會來透信息給他,佛來看他,或是在定中,或是在夢中,佛來看他,告訴他、鼓勵他,你念佛念得不錯,念得很好,你的壽命還有幾年,到壽命到的時候佛來接引你,會告訴你這些話。我相信有一些人就是不要壽命,我走。海賢老和尚也可以走,他求了,他不是沒求,阿彌陀佛沒答應他,告訴他,你修得不錯、修得很好,可以給佛弟子做一個好榜樣,給求生淨土的人做一個好榜樣。所以他留下來表法,表法就是做榜樣,把他留到一百一十二歲,留這麼久。他在這個世間有沒有苦?沒有。何以見得?沒有一個人看到他哪一天不是笑咪咪的。無論他在什麼地方,無論他在幹什麼,你見到他滿面笑容,歡歡喜喜,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他做到了,他做給你看,這不是假的,這不是裝出來的,自然的。這不能小看,要細心體會。他那個樂跟孔子的樂一樣的,跟顏回的樂一樣的,跟大徹大悟的人是相同的。 他在這麼長的時間,他念佛九十二年,這麼長的時間當中,我們有理由相信,他見到極樂世界,他見到阿彌陀佛,至少十次以上。我們慧遠大師,這一邊是我們祖師的像,當中的那一個,慧遠大師,第一代的,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四次見到阿彌陀佛、見到極樂世界,第四次是來接他往生,前面三次都讓他看到。所以老和尚給我們證明,作證轉,三轉法輪作證轉;我們講經教學是勸轉,勸大家,他來給我們做證明。第一個證明極樂世界真有,不是假的;第二個證明阿彌陀佛真有,也不是假的;第三個給我們證明,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往生佛國作阿惟越致菩薩也是真的,不是假的,讓我們對於淨土法門斷疑生信,這無量功德,表這個法。 再為我們現代人表個法,就是現在有許多人毀謗這個會集本,不承認這個經是真經,說會集本是錯誤的,甚至於不應該有會集本。這個問題,到底經能不能會集?宏琳法師有詳細的說明,他這一篇詳細的說明在《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這本書裡面。老和尚往生前手上捧著這本書,那裡是照片。這本書證明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是真經,裡面每一個字都是佛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佛說的,沒有敢改動一個字,所以放心,真經。你要有懷疑,你把這篇文章好好讀一讀,你就明白了、知道了。第二個給我們作證的,就是這個註解的本子,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解,他也是會集的,他用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著作,來註解這部經,這部經是正知正見,不是邪知邪見,做證明的。第三個為我們做證明,我們這二十多年來,二、三十年了,依照這個經,依照念老的註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沒錯,為我們作證,讓我們死心塌地對這部經不再懷疑了。海賢老和尚是這麼一個任務,他到世間來為我們作證,讓我們對於這個經教,特別是會集本、集註,產生極大的信心、極深的願心,深信切願,我們依照這個本子學習,信願持名,往生淨土,決定是真的不是假的。 「又雲」,這也是《要解》說的,「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是萬德洪名」。名號功德無法想像,且不可思議,它包含我們圓滿的性德。萬德,萬字是形容詞,不是數字,數字一萬不多,代表無量無邊、無窮無盡。那是什麼?自性,自性的性德無量無邊。惠能大師大徹大悟的時候說了五句話,最後一句話就是講性德,「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有多大的德能?你看看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這裡面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有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在自己三千大千世界裡頭廣度眾生,宣揚無量無邊經典法門,這都在萬德裡頭,沒有一樣離開萬德。所以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所有諸佛名號統統念到了,一個也沒漏。佛的名號是果德,菩薩的名號是因行、是修德,修德跟本德是一不是二,一個是完全證得,一個還沒有證到,正在修行。換句話說,彌陀名號包含一切菩薩的修德,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地藏、彌勒,一切諸菩薩的修德也在這一句名號裡頭,你看你多省事,一句名號全念到了。 「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把簡易、直捷說出來了,說得妙,一門就是普門。那一切經典,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無邊這些經論,菩薩所造的論、諸佛所說的經,也在這一句佛號裡頭,這一句佛號包括盡了,多省事,簡易、直捷,哪有那麼多麻煩?這個簡易,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榜樣,他老人家一生,師父就傳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叫他一直念下去,其他的什麼都沒有。他就這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從開始念,二十歲,到往生,一百一十二歲,做出來給我們看,給我們作證轉,我們要相信。相信怎麼樣?對於其他的法門統放下了。我勸大家,六十歲就要放下,不再學了,死心塌地一句佛號,決定往生淨土。如果你還三、四十歲,學其他的法門還可以,多看看,喜歡哪個法門就學哪個法門。但是最好是專修,不要貪多,多就雜修了,很不容易成就。六十歲之後老了,準備往生了,來不及了,學別的來不及,統統放下,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就不必去學觀想,也不必去參禪,也就是對教講的,也不必去研究經教,統統放下,簡單、直捷。 「又《圓中鈔》雲」,前面是蕅益大師講的,《圓中鈔》是幽溪大師的,「今經所示」,今經是《阿彌陀經》,《圓中鈔》是《阿彌陀經》的註解,名字叫《圓中鈔》。《彌陀經》上所說的,「初心凡夫,但是有口能稱,有信能念,皆可修之」,這是說簡單容易。初發心的凡夫,發心求生極樂世界,只要他有口能念就行了,稱是稱念,有口能稱,稱佛名號;有信能念,對於極樂世界相信,對於阿彌陀佛相信,不懷疑,能念,皆可修之,都可以修,沒有一個人不能修。海賢老和尚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從小生長在農村,幹的是農活,所以他對於種田很內行。他出家之後還是種田、開荒,前後一共開了一百多畝土地,種植的面積很大,收成也很好。他沒有賣錢,除了自己小廟裡頭五、六個人生活費用之外,其他的統統做救災救濟,哪個地方有災難,有乾旱、有水災,收成不好,他都拿去布施、拿去供養。一生,小廟香火很少,供養不多,勉強能夠維持,他快樂無比,這給我們做出榜樣。「故知此經所示」,《彌陀經》是小本,《無量壽經》是大本,性質完全相同,「乃至簡」,簡單到極處、容易到極處的法門。說簡說易,簡單到最簡單,沒有比它更簡單的;容易最容易,也沒有比它更容易的,它是簡易到極處,這麼一個法門,我們遇到了。 「又」,凡是這個又字,就是也是《圓中鈔》的,前面記錄《圓中鈔》的,後頭這個還是《圓中鈔》的。「若執持名號,不問閒忙,不拘動靜,行住坐臥,皆可修之。」你看這四句話,不就是寫的海賢老和尚嗎?海賢老和尚就這四句話,這四句話寫盡了。閒他念,忙他也念,忙是田裡面工作,那個工作不礙念佛,鋤頭下去阿彌陀佛,提起來阿彌陀佛,他沒有別的念頭,不管動靜、不管閒忙。所以他的佛號一天到晚不中斷,開口念,阿彌陀佛不斷;不開口,心裡阿彌陀佛不中斷,這就是他的功夫,他這個功夫到家了,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事一心不亂,念到理一心不亂。我估計他念到理一心不亂應該是二十年,從二十歲到四十歲。他四十歲以後,他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不是凡夫,這做出好榜樣給我們看。回頭想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光陰浪費了,真可惜。我不希望別人的,你們大家的光陰不要浪費,要抓住,抓住這一句佛號,緊緊的抓住。睡覺的時候睡著了,不知道了,佛號忘掉了,醒過來佛號就接上。最好的辦法是睡覺的時候,床頭放一個念佛機,小聲念佛,自己能聽到,聽到倦了,睡覺,醒了之後你又聽到,就又接上,這個方法好,要用方法來對治。「故知此經所示,乃至捷至徑」,捷徑,捷徑到極處,簡易到極處。 下面又給我們說,說明什麼?人人有分。「稱名之法,不擇賢愚,不揀男女,若貧若富,若貴若賤,皆可修之。」換句話說,男女老少、貧富貴賤,人人有分。海賢老和尚他給我們示現的,他的家是貧賤,沒有讀過書,貧窮,但是他勞作非常勤奮,他不怕苦,不怕勞作,歡喜種田。種田不礙他念佛,所以他的念佛功夫就不中斷。用思考辦事,佛號停下來;事情辦完之後,佛號就接著念,也不算中斷,機會要抓住。「故知此經所示,乃攝機至廣之法門也」,沒有比這個更廣的了。這部經代表了整個佛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所有大乘經到最後都勸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你才能圓滿成就,這個不能不知道。故知此經所示,乃攝機至廣之法門,沒有比這個更廣的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巴塞爾速遞-芝柏2014年最新手錶合集
※披肩外套---15路2014
※2014年最現實的社會經典語錄
※瑪法達2014星座大預言全部
※最新娃娃魚價格 2014娃娃魚多少錢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