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印章集說 (甘暘)

篆原 結繩畫卦後有書契。其文有龍書、穗書、雲書、鸞書、蝌蚪、龜螺、薤葉等書,然世久湮沒,皆絕無聞,存者惟史籀二篆而已。李斯復損益之以為玉箸,亦名小篆,古法稍易。程邈去繁就簡作隸書,王次仲作八分書,蔡邕作漢隸書,復作草書、楷書,愈變愈失其源。六書之法,莫之所知,然遺者僅鐘鼎璽印載文。今之龍穗雲鸞諸篆,皆後之徇名而作,殆非正矣。 六書 篆之文有六:摹寫物之形曰象形,如日、月是也;形不可象,則指其事,上、下是也;事不可該,則會意,信、義是也;意不可盡,則諧諸聲,江、河是也;聲不可窮,則因形體而轉注焉,考、老是也;因音義而假借焉,令、長是也。書之六義如此,天地萬物,無不備耳。璽璽,即印也,上古諸侯大夫通稱,秦始皇作傳國璽,故天子稱「璽」。漢、晉而下,自傳國璽外,各篆有璽,其文不一,制度各殊,一名曰「寶」。 印 印,古人用以昭信,從爪從卩,用手持節以示信也。三代始之,秦、漢盛之,六朝二其文,唐、宋雜其體。 章 章,即印也,累文成章曰「章」。漢列侯、丞相、太尉、前後左右將軍黃金印,龜鈕,文曰「章」。符節 師古曰:符謂合符以為契,節以毛為之,上下相重者三,取象竹節,因以為名。將命者持以為信。歷代各異其制,漢作銅虎符。 三代印 《通典》以為三代之制,人臣皆以金玉為印,龍虎為鈕,其文未考。或謂三代無印,非也。《周書》曰:湯放桀,大會諸侯,取璽置天子之座。則其有璽印明矣。虞卿之棄,秦之佩,豈非周之遺制乎? 秦印 秦之印章,少易周制,皆損益史籀之文,但未及二世,其傳不廣。 漢印 漢因秦制,而變其摹印篆法,增減改易,制度雖殊,實本六義,古樸典雅,莫外乎漢矣。魏、晉印魏、晉印章,本乎漢制,間有易者,亦無大失。 六朝印 六朝印章,因時改易,遂作朱文白文。印章之變,則始於此。 唐印 唐之印章,因六朝作朱文,日流於訛謬,多屈曲盤旋,皆悖六義,毫無古法。印章至此,邪謬甚矣。 宋印 宋承唐制,文愈支離,不宗古法,多尚纖巧,更其制度,或方或圓,其文用齋堂館閣等字,校之秦、漢,大相悖矣。 元印 胡元之變,冠履倒懸,六文八體盡失,印亦因之,絕無知者。至正間,有吾丘 子行、趙文敏子昂正其款制,然時尚朱文,宗玉箸,意在復古,故間有一二得者,第工巧是飭,雖有筆意,而古樸之妙,則猶未然。 國朝印 國朝官印,文用九疊而朱,以屈曲平滿為主,不類秦、漢,則品級之大小,以分寸別之。私印本乎宋、元。隆慶間,武陵顧氏集古印為譜,行之於世,印章之荒,自此破矣。好事者始知賞鑒秦、漢印章,復宗其制度。時之印藪、印譜疊出,急於射利,則又多寄之梨棗,且剞劂氏不知文義有大同小異處,則一概鼓之於刀,豈不反為之誤?博古者知辨邪正法,遂得秦、漢之妙耳。

玉印 三代以玉為印,惟秦、漢天子用之,私印間有用者,取君子佩玉之意,其文溫潤有神,愈舊愈妙。 金印 金印,漢王侯用之,私印亦有用者,其文和而光,雖貴重,難入賞鑒。古用金銀為印,別品級耳。 銀印 漢二干石,銀印龜鈕,私印因之,其文柔而無鋒,刻則膩刀,入賞鑒不清。 銅印 古今官私印俱用,其文壯健而有回味,舊者佳,新者次之。制有鑄,有鑿,有刻,亦有塗金商銀者。 寶石印 寶石,古不以為印,私印止存一二,今未之有也,且艱於刻。 瑪瑙印 瑪瑙,亦無官印,私印間有之,硬不可刻。其文剛燥不溫,用為私印,近俗。 瓷印 上古無瓷印,唐、宋始用以為私印。硬不易刻。其文類玉稍粗,其制有龜鈕、瓦鈕、鼻鈕,舊者佳,新者次之,亦堪賞鑒。 水晶印 水晶,古不以為印,近有用者,但硬而難刻。其文滑石質,古不以為印,唐、宋私印始用之,不耐久,故不傳。唐武德七年,陝州獲石璽一鈕,文與傳國璽同,不知作者為誰。石有數種,燈光凍石為最,其文俱潤澤有光,別有一種筆意豐神,即金玉難優劣之也。 象牙印 漢乘輿雙印,二千石至四百石以下,皆以象牙為之。唐、宋用以為私印,其質軟,朱文則可,白文無神,且涉於板,時欲朱文深細者用之。 犀角印 漢乘輿雙印,二千石至四百石以黑犀為之,餘印不用。好奇者用以為私印,其質粗軟,久則歪斜不足玩。

摹印篆法 摹印篆,漢八書之一,以平方正直為主,多減少增,不失六義,近隸而不用隸之筆法,緒出周籀,妙入神品。漢印之妙,皆本乎此。 鑄印 鑄印有二:曰翻砂,曰撥蠟。翻砂以木為印,覆於砂中,如鑄錢之法;撥蠟以蠟為印,刻文制鈕於上,以焦泥塗之,外加熟泥,留一孔令乾,去其蠟,以銅熔化入之,其文法鈕形制俱精妙,辟邪、獅獸等鈕多用撥蠟。 刻印 刻印以刀成文,軍中即時授爵多刻印。刻者更有刀法,今法之。 鑿印 鑿印以錘鑿成文,亦名曰鐫,成之甚速,其文簡易有神,不加修飾,意到筆不到,名曰「急就章」。軍中急於封拜,故多鑿之,以利於便。 刻玉印 古刻玉以昆吾刀,《周書》云:昆吾氏獻昆吾刀,切玉如脂。今無此刀,時以藥治刀刻之。雲以藥塗玉刻者,謬耳。 碾印 玉、瑪瑙、水晶硬不易刻,故碾之。且玉人雖巧,不知篆文,落墨至精,不能令有筆意,且轉折結構,俱不流暢,不如刻者有神。 白文印 古印皆白文,本摹印篆法,則古雅可觀,不宜用玉箸篆,用之不莊重。亦不可作怪,下筆當壯健,轉折宜血脈貫通,肥勿失於臃腫,瘦勿失於枯槁。得手應心,妙在自然,牽強穿鑿者,非正體也。 朱文印 朱文印上古原無,始於六朝,唐、宋尚之。其文宜清雅而有筆意,不可太粗,粗則俗;亦不可多曲疊,多則類唐、宋印,且板而無神矣。趙子昂善朱文,皆用玉箸篆,流動有神,國朝文太史仿之。

篆法 印之所貴者文,文之不正,雖刻龍鐫鳳,無為貴矣。時之作者,不究心於篆,而工意於刀,惑也。如各朝之印,當宗各朝之體,不可溷雜其文,以更改其篆,近於奇怪,則非正體,今古各成一家,始無異議耳。章法 布置成文曰章法。欲臻其妙,務准繩古印。明六文八體,字之多寡,文之朱白,印之大小,畫之稀密,挪讓取巧,當本乎正,使相依顧而有情,一氣貫串而不悖,始盡其善。 筆法 篆故有體,豐神流動、莊重典雅,俱在筆法。然有輕有重,有屈有伸,有俯有仰,有去有住,有粗有細,有強有弱,有疏有密。此數者各中其宜,始得其法。否則一涉於俗,及愈改愈不得矣。 刀法刀法者,叩噸ǎ誦氖窒鄳願韉悶涿睢H晃撓兄彀祝∮寫笮。鍾邢∶埽嬘星保豢梢桓怕室猓攲徣プ「〕粒褶D高下。則叩噸g,如大則肱力宜重,小則指力宜輕,粗則宜沉,細則宜浮,曲則婉轉而有筋脈,直則剛健而有精神,勿涉死板軟俗。墨意則宜兩盡,失墨而任意,雖更加修飾,如失刀法何哉? 挪移法 印之字有稀密不均者,宜以此法,第不可弄巧作奇,故意挪湊。有意無意,自然而然,方妙。然挪移中必令字字分明,人人知識,勿以字藏於字之下,使人不識而怪異之也。 增減 漢摹印篆中有增減之法,皆有所本,不礙字義,不失篆體,增減得宜,見者不貲其異,謂之增減法。時人不知六書之理,立意增減,則大失其本原,所謂毫釐之差,千里之謬矣。 辨陰陽文 上古璽書封以紫泥,余皆折簡封蠟,用白文印印於蠟上,其文突起曰「陽」,後代制有印色印之,其文虛白曰「陰」。古所謂陰、陽文者,言其用,不言其體。 印體 古之印章,各有其體,故得稱佳,毋妄自作巧弄奇,以涉於俗而失規矩。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謂得其正也。印如宗漢,則不失其正矣。而又何體制之不得哉? 迴文印法 古用迴文印者,各有取意,如雙字名印當迴文,姓字在前,名字在後。若一順寫,則名之二字必分而為二矣,此古用迴文者,取二字相連之意也。其單字名印,不宜迴文,只當順寫,以姓名在前,或「之印」或「私印」二字則在後矣。如齋堂閑雜等印,不用迴文,用則失款耳。

名印 上古用印以昭信也,當用名印為正,姓名之下,止可加「印」字,及「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氏』』字與閒雜字樣俱不可用,用之則不合古體,亦且不敬耳。 表字印 漢印用名,唐、宋始用表字,但表字印止可閒用,難以示信於正。其表字印不宜用「印」字,止可加「氏」字或「姓」字。近世用「某人父」者,古無此制,「父」通作「甫」,男子美稱也,如用之,是自美之矣。或有加「之」者,亦從時尚故耳。 臣印 漢印用「臣某』』者,不獨用於君,其同類交接,亦嘗用之。「臣」者,男子之賤稱,謂自謙耳,今多不用。亦謂其有對於「君」字耳。 號印 時用號印及別號為印者,曰「某道人」、「某居士」、「某逸士」、「某山長」、「某主人」等字,古無此制,唐、宋近代始有之。詩畫間用之則可。 書柬印 秦、漢書柬間,止用名印。後有用「某人言事」、「某人啟事」、「某人白事」、「某人白箋」、「某人言疏」等字者,極當。近用「某人頓首」、「某人再拜」、「某人敬緘」、「某人謹封」、「某人護封」者,俱時俗之所尚,決不可從。大約書柬中及封固處,止用一名印足矣。 收藏印 上古收藏書畫,原無印記,始於唐、宋近代好事者耳。其文有「某人家藏」、「某人珍賞」、「某郡某齋堂館閣圖書記」,印於所藏書畫之上,其理最通。其「宜子孫」、「子孫世昌」及「子孫永寶」,皆古鐘鼎款識,顧氏摹入印譜,用以為收藏印亦可。 齋堂館閣印齋堂館閣雜印,秦、漢原無,始於唐、宋,用為書畫引首。以閒雜俗字為之,非矣。

印鈕 秦、漢印鈕,有龜,有螭,有辟邪,有虎,有獅,有獸,有駱駝,有魚,有鳧,有兔,有錢,有壇,有瓦,有鼻,其鈕用以別品級。近有以牙石作玲瓏人物為鈕者,雖奇巧可人,不過玩好,其典雅古樸,則弗如古也。 印製 秦、漢印有方者,亦有條者,皆正式。間有「軍曲印」用腰子形者,其意莫考。「外寧陽丞」印用圓者,字體覺方,恐後人磨圓,未可辨也。然有葫蘆樣及爐鼎,並異怪形狀者,皆唐、宋近日之俗尚,不可稱印,而入賞鑒耳。 成文 古印有一字成文,二字成文,三五字至九字成文者,章法不一,當從其正,不可逞奇鬥巧,以亂舊章。或有十數字及詩詞多字者,不足以言章法,布置停妥,不板不俗則可。 重字印法 印有重字者,布置當詳字意,或明篆二字相重,或下加二點以代,但不俗為佳。如以一字作兩樣篆者,則又涉於雜,而章法之正失矣。 破碎印 古之印,未必不欲齊整,而豈故作破碎?但世久風煙剝蝕,以致損缺模糊者有之,若作意破碎,以仿古印,但文法、章法不古,寧不反害乎古耶? 朱白相間法 古印有半朱半白者,有一朱三白者,皆漢以後之制,如效此章法,當詳其字意可否,不致牽強方可,若假強為,亦奚足觀? 玉箸篆法 玉箸即李斯小篆,唐、宋朱文皆用此文,若以此為白文印,則太流動而不古樸矣。 深細印 古印原不務深細,深則文不自然,細則體多嬌媚,互有得處,亦不無失處,縱極工巧,終難為賞鑒者取也。 印品 印之佳者有三品:神、妙、能。然輕重有法中之法,屈伸得神外之神,筆未到而意到,形未存而神存,印之神品也。婉轉得情趣,稀密無拘束,增減合六文,挪讓有依顧,不加雕琢,印之妙品也。長短大小,中規矩方圓之制,繁簡去存,無懶散局促之失,清雅平正,印之能品也。有此三者,可追秦、漢矣。

製印色方 飛淨硃砂七錢三分,油二錢,艾綿七分,欲有光彩,加赤金箔十張,珊瑚末三分,珍珠末二分,愈久愈紅,光彩射目。 辨硃砂 硃砂有舊坑、新坑之分,其名有箭頭、豆瓣、劈砂、末砂、和尚頭數種,其色紅黑不一。最者箭頭,次劈砂,再次豆瓣,和尚頭色紫黑,末砂夾石不淨。外有一種炒過者,色紫而不鮮,久則變黑,又有取過天硫者,色亦不神,俱不宜用,用之無異於土朱。 飛硃砂法 『 以硃砂之紅而有光彩者,用燒酒洗過,曬乾入藥碾碾細,用擂缽細研,入廣膠水少許,再研極細,仍以滾水投之,複擂十餘下,將浮者逼於瓷盆內。存腳加膠水,再如前法,亦將浮者共逼一處。待澄定,去其黃膘,以清水淘之,待黃水既盡,曬乾去其頭腳用之。 取蓖麻油法 霜降後,取蓖麻子曬乾貯竹器內,待次年霉過,炒熟舂碎,入榨取油煎用。 煎油法 蓖麻油五斤,芝麻油一斤,藜蘆三兩,豬牙皂二兩,大附子二兩,乾姜一兩五錢,白蠟五錢,藤黃五錢,桃仁二兩,土子一錢,共入器內,以武火滾數百遍,水乾隨時增添,繼以文火,三日為度,去渣,復以瓷罐盛之,埋地下三日,取出曬一二日,以去水氣用之。如不用,將罐口封固,雖百年不壞,最忌灰塵。 治艾法 艾必擇蘄州者堪用,本地葉大者亦佳。去其梗蒂,用石灰水浸七日,加減清(鹼)水少許,煮一晝夜,榨去黃水,入長流水洗淨,如曬布法,候白,用木杵石臼舂熟,篩去灰末用。 合印色法 先以飛淨硃砂加金箔等料,入油少許細研,仍依數入油,研數千遍,愈多研愈紅,如前數加艾,不乾不濕為度。如不急用,貯瓷器內曬五、七日更佳。新合者朱油不相混,常用抿子柄攪之,三、二月後,油朱相混,則可用矣。 印池 印色惟欲玉器、瓷器貯之不壞,以金銀及銅器貯之,十數日即壞。青田石印池亦不可用,如用,必欲以白蠟蠟其池內,庶不吃油。

自跋 暘癖古印久矣,摹擬間有不得者,雖廢寢食,期必得之,古人心畫神跡,遂悉其十之一二矣。又搜古今摹印、說印諸篇而玩味焉。或有偏泥支離,若未切得蘊奧,是不可以為法,第復述是舍非,集為斯說不敢私,附於《印正》之末,為好事諸君子共之。甘暘識。


推薦閱讀:

幫忙認個印章?
壽山石印章收藏新手攻略,判斷壽山石印章收藏價值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般若經經典篆刻藝術
有哪位大佬知道這是什麼字體?什麼字嗎?
養豬印譜:史上最強篆刻,集齊能賺大運

TAG:印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