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陰陽五行在脈學中的應用

經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天地萬物,何曾離得陰陽。故在脈學裡,離開了陰陽學說,就無法展開討論。《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云:「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此垂訓後學診脈辨陰陽之必要。脈象別陰陽之法,以部位辨之,寸為陽,尺為陰。浮為陽,沉為陰。以脈勢辨之,大數浮動滑等為陽,沉澀弱弦微等屬陰。成無己謂大於快於平脈者為陽,小於慢於平脈者為陰。凡陰陽合和則脈平。陰陽偏勝則脈必然有太過不及之偏。陰陽偏勝之初,其脈或大或小,或遲或數,偏甚者或結或促。陰陽相搏,其脈為動。凡陰病見陽脈,謂邪由里達表,預後較佳;陽病見陰脈,謂邪由表入里,多預後不良。唯陽病見陽脈,陰病見陰脈,謂之脈證相應。故《內經》云:「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

五行者,即金、木、水、火、土。昔賢以此五種物質,用取類比象的方法,以功能屬性配之以人體各部分功能的關係,用以推斷疾病之產生、變化,診斷用藥。行者,行動之意。謂此五者相互生、克、制、化,循環不已。

五行在自然界里,將春、夏、長夏、秋、冬之

五季配春木,夏火,長夏土,秋金,冬水。

五方配東木,南火,中土,西金,北水。

五氣配風木,暑火,濕土,燥金,寒水。

五化配木生,火長,土化,金收,水藏。

五色配青木,赤火,黃土,白金,黑水。

五味配酸木,苦火,甘土, 辛金,鹹水。

人體五臟配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

六腑配膽木,小腸火,胃土,大腸金,膀胱水。

五官配目木,舌火,口土,鼻金,耳水。

形體配筋木,脈火,肉土,皮金,骨水。

情志配怒木,喜火,思土,悲金,恐水。

五聲配呼木,笑火,歌土,哭金,呻水。

脈象配弦木,洪火,緩土,浮金,沉水。

在自然界里,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循環無端。風暑燥寒,周而復始。故脈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順時而變。在自然界里,有非其時而有其氣者,有應至而不至者,有至而太過者,是以風不調,雨不順。影響到人體,故人亦有非其時而有其脈者。

五臟相生,生者乃資生、助長、促進之意。其順序是:肝木藏血以濟心火,心火之熱以溫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腎水之精以涵養肝木。

五臟相剋,克者即有制約、剋制、抑制之意。其順序是:肺金之清肅下降以抑制肝陽之上亢,肝木之條達可疏脾土之壅滯,脾土之運化可制腎水之泛濫,腎水之滋潤可防心火之亢烈,心火之陽熱可制肺金之清肅太過。故張景岳說:「蓋造化①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醫宗金鑒》亦云:「相生而不害,相制而不克也,而生生化化,萬物立命之道,即在於是矣。」

基於上述所論五行之生克制化,自我調節,促進和維持自然界與人體的平衡協調。

一旦自然界氣候反常,或因情志致使臟腑氣血偏勝偏衰而打破了人體正常的生克制化。古云:「物極必反,器滿則傾。」故在人體五臟出現了相乘相侮,所謂相乘即是相剋太過。相侮是太過而反克,亦稱反侮。

生克制化是五臟維持平衡之生理現象;而乘侮屬病理現象。當所謂相生而不害,相制而不克之時,在天則時序調和,在人則百病不生,診脈必然准隨四時,即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假令腎水極虛,而不能盡涵養肝木之責,雖節抵春令。而脈尚未顯現弦而和緩,相反診得沉弱之腎脈,此為春得冬脈,古謂虛邪脈,治法虛則補其母,補肝還須補腎,余臟仿此類推。

假令肺金清肅太過,必然干擾肝木之條達,雖節抵春令,而脈不弦緩,反得浮短浮澀之秋脈,古謂賊邪脈,治以補心火,心火制止肺金清肅太過,則金自不乘木,脈轉弦緩是知病癒,余臟准此。

假令心火陽熱過甚,影響到肝木亦熱,此為子病及母,脈不弦緩而反洪大,古謂實邪脈,治當實則瀉其子,瀉肝火還當側重瀉心火,余臟准此。

假令脾土壅滯過極·必然致使肝失條達,此為土侮木,雖時值春令·診脈得獨緩,古謂微邪脈,治療健脾除濕自愈,余臟准此。故《內經》云:「脈得四時之順者,日病無他。」脈雖隨時令而現,而有太過不及之嫌,此是本臟或虛或實。或攻或補,治在本臟,昔賢謂正邪脈。此是中醫神秘之焦點,望來學於此處探寶。

十二、辨證中常見脈象

八綱辨證之陽,其脈象為陽;八綱之陰,脈象亦陰。表、熱、實,其脈為浮、數、實。里、寒、虛,其脈為沉、遲、虛。

六經辨證:

太陽經表實證,其脈浮緊;表虛證,其脈浮緩。

陽明經經證,其脈洪大;府證,其脈滑數,或沉實,甚或促。

少陽經其脈弦。

太陰經,其脈濡弱,或遲緩。少陰經,其脈微細。

少陰經虛寒證,其脈沉微;

少陰經虛熱證,其脈沉細數。

厥陰經,其病多屬寒熱錯雜和厥熱勝復,故脈亦無常,但以弦脈居多。

衛氣營血辨證:衛分病脈多浮數;氣分病,脈多浮大滑數,或沉大滑實:營分病,脈數疾或細而弱;血分病,脈虛弱數或細促。

三焦辨證:上焦病,脈浮或浮數;中焦病,脈洪實洪數或沉實;下焦病,脈弦細數或細虛數。

六淫七情及不內外因病脈,前已備矣。茲簡述如下:傷風脈浮;風寒脈浮緊;風熱脈浮數,風溫脈浮洪數;風水脈浮;傷暑脈浮滑或洪數或虛;中暑脈洪大無力或陷伏;內熱沉數;濕脈濡緩;寒濕脈遲;濕熱脈滑數或濡數,亦有脈緩而滑者,但舌苔已顯黃膩之象;濕溫脈弦細而濡;暑濕脈虛濡或虛澀;燥令脈澀.夕卜寒脈浮緊;中寒脈細遲或沉絕或伏;內寒脈沉遲或沉細;實火脈洪數;虛火脈細數;溫毒脈數大;疫瘧脈數或弦或伏或大;疫痢脈濡數或遲微,或伏或散;疫喉痧脈數。七情諸脈,亦見前述。勞倦脈緩而大或浮或細;傷食脈滑有力;痰令脈滑『寒痰脈遲滑;熱痰數滑;濕痰緩滑;飲脈弦滑;燥痰脈澀;風痰脈浮滑;懸飲脈沉弦;溢飲脈遲;支飲沉緊;血虛脈弱;氣虛脈濡;胎孕脈滑;臨產脈散;蟲痛脈洪大或弦緊;失血或血凝脈芤。

病在表脈浮;在里脈沉;頭部有病,雙寸細推論;膈腹有病,雙關仔細尋;腰足有病,雙尺脈中尋。

又浮候心肺;中候脾胃;沉候肝腎。

又雙寸論左寸心,右寸肺;兩關左肝右脾;兩尺論腎、命、膀胱、三焦。

又左身病診左邊脈;右邊病診右手脈。

十三、脈象部位、診法

診脈之部位,自《難經》至今,採用獨取寸口法。所以獨取寸口者,是因寸口乃脈之大會,息之出入之地。又因寸口部與心肺最近。心是統帥,乃一身之君主,司血液運行。肺主氣而朝百脈,故人身之陰陽氣血一有偏勝,皆反應於寸口。又吸自然之清氣,布水谷之精氣,呼臟腑之濁氣,充先天之元氣,全在心肺交換。故《內經》云:「虛實死生之要,皆見於寸口之中。」

診脈之方法,令患者直腕仰掌,血流通暢,先布中指於關,再布食指於寸,次布無名指於尺。身長者布指宜疏,身短者下指宜密。病人瘦者輕下指,肥胖者重下指。男先診左手,女先診右手。繼用舉、按、尋體察九候。或總按,或單按察其陰陽臟腑。

轉自:http://hi.baidu.com/????????/blog/item/14ab84a2febbbeb4cbefd0e2.html


推薦閱讀:

《滴天髓闡微》五行旺衰更正
出生年份(干支紀年)與五行對照表
如何識別八字五行的好和壞?
(10)梅霞道人五行精紀卷二十四論亡神(3)
八字五行法教程:姓名三才

TAG:五行 | 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