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最後遺教─《大般涅槃經》略解(69)四依四不依
06-15
四依四不依 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佛為瞿師羅長者說『若能如是降伏魔者,亦可得近大般涅槃』,如來何必說是四人為依止處?如是四人所可言說,未必可信。」 迦葉菩薩就說:「世尊!您那時候跟瞿師羅長者講『如果可以這樣來降伏魔,很快就可以證得大般涅槃』,那又何必依止這四種人呢?這四種人講的未必可以相信啊!」 《大般涅槃經》為什麼要講這些呢?這部經是最後一部經典,它告訴你佛教最重要的方法論——四依四不依。你不要以為「我找到的善知識是多麼地高明,永遠不會說錯」。迦葉菩薩講的「如是四人所可言說,未必可信」,你有聽懂吧?前面講的四種人,最後一個是十地菩薩,要成佛馬上可以成佛,迦葉菩薩竟然講「未必可信」,為什麼?依法不依人的緣故。佛陀甚至明白地講:「於我所說,若生疑者尚不應受,況如是等?」所以你不要一直依賴、崇拜善知識,如果以前有這個習慣,一定要徹底檢討,改掉這個壞習慣,不然你永遠都是拾人牙慧的附草木精靈。 佛告迦葉:「善男子!如我所說,亦復如是,非為不爾。善男子!我為聲聞有肉眼者說言降魔,不為修學大乘人說。聲聞之人雖有天眼,故名肉眼;學大乘者雖有肉眼,乃名佛眼。何以故?是大乘經名為佛乘,而此佛乘最上最勝。 這時候佛就跟迦葉講:「你說得沒錯,我也會這麼講。」佛陀解釋為什麼要作這兩種說法。 「善男子!我為聲聞有肉眼者說言降魔」,瞿師羅長者是一個聲聞人,聲聞人只有肉眼,沒有佛眼,所以世尊告訴他要怎麼樣降魔。如果是為修學大乘的人來講的話,就讓他們依止這四種菩薩。 其實你得了解,依法不依人的原則,並不是說都不要跟善知識修學,而是說你要把事實真相放在人的上面,這只是優先順序,而不是說不該依止人,不然的話,三皈依裡面的皈依佛、皈依僧就沒有意義了。四依四不依,我們都要這麼看待。 依義不依語。這個原則固然不錯,但有的人理解能力不夠,你只好跟他說「你先把《心經》背下來吧」,這是讓他先依止於語言文字。先把文字看明白,認清楚了,再去懂得它的意思。不要連經教的文字都弄錯,那就沒希望了。 依法不依人。並不是完全不去找善知識修學,而是要優先依止法。善知識有時候也會錯說佛法,當他說錯的時候,我們不要傻傻地跟他一起錯。另外,只要一個人所說的法是正確的,即使他有身口意的過失,我們也不要因此便不接受正確的說法。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聲聞的經典一般是不了義經,大乘經典也有一些權宜的說法,所以如果有兩種說法,你要選擇了義經。但有些人過去世學佛的時劫較短,沒辦法接受了義經,只好讓他先讀不了義經,慢慢增長他的福德和智慧,等根器成熟之後,再教他了義經。 依智不依識。你如果有現量,當然要依止現量,而不是比量、正教量,因為現量的有效性高於正教量和比量。如果你沒有現量,只好依靠正教量跟比量。 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學大乘的人雖然只有肉眼,沒有天眼,但世尊卻說他有佛眼,為什麼?佛眼應該是佛才有的,但學大乘法的人有般若智,能夠判別大乘法的正誤,以這個功德來講,有時候跟佛世尊是一樣的,所以說他有佛眼。 「大乘經名為佛乘」,你現在修習大乘經,你將來就一定成佛,佛在有情當中最上最勝,所以說「此佛乘最上最勝」。 「善男子!譬如有人勇健威猛,有怯弱者常來依附,其勇健人常教怯者:『汝當如是持弓執箭,修學矛道長鉤罥索。』又復告言:『夫斗戰者,雖如履刃,不應生於怖畏之想。當視人天生輕弱想,應自生心作勇健想。或時有人素無膽勇,詐作健相,執持弓刀種種器仗以自莊嚴,來至陣中唱呼大喚,汝於是人,亦復不應生於憂怖,如是輩人若見汝等不怖畏者,當知是人不久散壞,如彼偷狗。』善男子!如來亦爾,告諸聲聞:『汝等不應畏魔波旬,若魔波旬化作佛身至汝所者,汝當精勤堅固其心,降伏彼魔,時魔即當愁憂不樂,復道而去。』善男子!如彼健人不從他習,學大乘者亦復如是,得聞種種深密經典,其心欣樂不生驚怖。何以故?如是修學大乘之人,已曾供養、恭敬、禮拜過去無量萬億佛故,雖有無量億千魔眾欲來侵嬈,於是事中終不驚畏。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阿竭陀葯,不畏一切毒蛇等;畏是藥力故,亦能消除一切毒等。是大乘經亦復如是,如彼藥力,不畏一切諸魔毒等,亦能降伏令更不起。」 佛陀作了一個譬喻,就好像一個人非常地勇敢善戰,有一些膽小的人來依附他,這個勇敢善戰的人教膽小的人:「你拿這些刀劍武器,打仗的時候雖然很危險,好像要踏在刀劍上面這樣子,但是你不要害怕,你看到的人或者是天,你就把他們看成都是小角色,不用怕他們。他們裡面有些人拿著武器來挑戰,你要知道這些人其實都是喊假的,不是真的那麼勇敢。」為什麼講天?因為天人跟阿修羅之間有戰鬥。佛陀也告訴聲聞人:「你們不用害怕波旬,波旬如果來到這邊的話,你就像剛才那種情況一樣,你要曉得祂實際上只是一個膽小鬼而已,你只要識破祂,祂就會怕你,回去原來的地方。」 就好像這個勇敢善戰的人,他不需要去跟別人學習。學大乘者也是一樣。「得聞種種深密經典,其心欣樂不生驚怖」,這裡的「不從他習」,是指現觀而言。他在蘊處界法上面去觀察各種功能差別,就可以學得佛法。另外,久學菩薩也可以自己看懂大乘經典,不需要別人教,雖然他沒辦法全懂,但是與他修證層次接近的經教,差不多都能夠看懂。 有一種奇怪的說法:某某人因為貪著名聞利養,該學的佛法不學,所以離開了善知識去自立門戶。碰到這種說法,你要懂得抉擇,你看《大般涅槃經》就知道,久學菩薩不用跟別人學,新學菩薩才要跟人學。就好像一個小孩子離不開父母,等到你成年的時候還要每天纏著爸爸媽媽,要爸爸媽媽來照顧你的話,那就表示你雖然是個大人了,但是心裏面還很幼稚。 久學菩薩讀深妙的經典會很歡喜,一點都不害怕。他已經恭敬、供養、禮拜過去無量萬億佛,功德大到這種地步,就算有魔王率領著成千上萬的魔民和魔女,全部來搗亂,他也不會吃驚、害怕。因為,在他看來,這都是如夢如幻,全是第八識清凈的顯示。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阿竭陀葯,不畏一切毒蛇等畏」,阿竭陀葯就是不死葯。得到這種葯,就不怕毒蛇了。「是藥力故,亦能消除一切毒等」,這個藥力還可以消除一切的毒害。「是大乘經亦復如是,如彼藥力,不畏一切諸魔毒等,亦能降伏令更不起」,有大乘經的力量,他不怕一切的諸魔、毒等,也能降伏煩惱魔讓它不再現起。有了大乘經的力量,就可以依法不依人,不一定要跟著老師學。 「複次,善男子!譬如有龍性甚妒憋,欲害人時,或以眼視,或以氣噓,是故一切師子虎豹豺狼狗犬皆生怖畏,是等惡獸或聞聲見形,或觸其身,無不喪命。有善咒者以咒力故,能令如是諸惡毒龍金翅鳥等、惡象師子虎豹豺狼皆悉調善,任為御乘。如是等獸,見彼善咒即便調伏。聲聞緣覺亦復如是,見魔波旬皆生恐怖,而魔波旬亦復不生畏懼之心,猶行魔業。學大乘者亦復如是,見諸聲聞怖畏魔事、於此大乘不生信樂,先以方便降伏諸魔,悉令調善,堪任為乘,因為廣說種種妙法;聲聞緣覺見調魔已,不生怖畏,於此大乘無上正法方生信樂,作如是言:『我等從今,不應於此正法之中而作障礙。』 有一種龍非常地兇惡,瞪眼或者吹氣,便可以取人性命,但是有人能夠用咒術降伏惡龍,連金翅鳥、惡象、獅子、虎、豹、豺狼都可以調伏,把它們當成坐騎。這裡用惡龍形容魔波旬,魔波旬不怕聲聞緣覺,而怕大乘行者。聲聞緣覺害怕魔波旬,對大乘法也不生信樂之心,所以大乘行者用方便的方法去降伏諸魔,讓諸魔變成他的坐騎。聲聞緣覺看到連諸魔都被大乘菩薩降伏了,就不再對諸魔產生怖畏,而且能夠對大乘法產生信樂,就講說:「我們以後不應該再障礙正法。」這個正法是指大乘法。 這裡的諸魔主要還是指生死輪迴,因為阿羅漢和辟支佛不怕天魔而害怕生死輪迴,所以他們才要取證無餘涅槃。但是菩薩可以把生死輪迴降伏,把生死輪迴作為修習大乘法的坐騎。佛菩提道是很長遠的路途,只要你可以把生死輪迴當成坐騎,佛菩提道根本就不算一回事了。聲聞、緣覺看到菩薩這麼有智慧,竟然可以把生死調伏作為修習大乘法的交通工具,他們便會改學大乘法。 《西遊記》裡面,文殊師利菩薩的獅子和普賢菩薩的白象曾到人間為非作歹,有人戲稱為「有背景的妖精」。佛菩薩的坐騎來到人間作亂,阻撓取經團隊,象徵有一些魔根本就是佛菩薩示現的,《西遊記》不好意思講,就說是佛菩薩的坐騎,但是有的經典就直接講了。《維摩詰經》講:「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1]由這個地方你就可以看出來。 《西遊記》是很有意思的一部小說,取經的任務相當於凡夫修行證果的過程。取經的團隊是一個修行人,龍馬比喻色身,唐三藏比喻第八識,孫悟空比喻第六識,豬八戒比喻第七識,沙和尚比喻前五識。唐三藏如果不靠這些徒弟,他什麼事都做不了,這比喻第八識必須有六根、六識,才能在三界當中運作。但是這個取經團隊為什麼又以唐三藏為核心呢?這是象徵一個人發了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以後,六根、六識都會配合著菩提心去運作。豬八戒象徵第七識,他有我貪、我愛、我慢、我痴四種煩惱跟它相應。孫悟空有七十二變化,象徵意識了別能力特彆強,可以辨別法與非法,但它不容易調伏,像猴子一樣到處攀援,你雖然坐在這裡,但是腦子裡面一轉個念,立馬可以飛到美國或者是宇宙的任何一個地方去,但是統統都逃不出如來的手心,為什麼?因為第八識無所不在,就算意識到了天外天,還是不出第八識的範圍。 「複次,善男子!聲聞緣覺於諸煩惱而生怖畏,學大乘者都無恐懼,修學大乘有如是力。以是因緣,先所說者為欲令彼聲聞緣覺調伏諸魔,非為大乘。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不可消伏,甚奇甚特。若有聞者聞已信受,能信如來是常住法,如是之人甚為稀有,如優曇花。我涅槃後,若有得聞如是大乘微妙經典生信敬心,當知是等於未來世百千億劫不墮惡道。」 剛才講魔是指煩惱,包括在人間一切的痛苦。聲聞、緣覺害怕生死輪迴當中的這些痛苦,所以才教他們調伏諸魔的方法,這並不是針對學大乘法的菩薩,因為他們根本不怕生死輪迴。 為什麼不怕呢?生死輪迴不外就是五蘊!你讀了《心經》就知道,五蘊皆空,「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大乘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從本以來性涅槃故。」為什麼這樣子?因為一切有為法皆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既然這樣的話,整個三界萬法其實全部是種子,沒看到任何一法,這就是一真法界,具足常、樂、我、凈涅槃四德。 我們之前提過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如來的法身是法性所成,不是世間的有情可以毀滅的。我們現在講如來的色身,如來的色身世間人沒有辦法把它毀掉,所以五逆重罪沒有殺掉如來這一條。我們講過,色法之所以是色法,是因為我們眾生有共業,有共業,所以會把色法當成色法。比方說山河大地、桌子、椅子、汽車、房子等等,這些東西是色法,但因為我們有共業,所以使得我們可以一起受用色法,並且受到色法的系縛。但是佛陀沒有我們的共業,至少痛苦的共業他是沒有的,他只是為了要度化我們,所以在人間顯示了這樣一個色身,讓大家可以看到。這有點像什麼呢?比方說,我們現在玩一個計算機遊戲,你在這個計算機遊戲裡面,如果我是一個程序設計師,我可以寫一個東西在裡面是金剛不壞的。比方說有一個遊戲人物死掉以後,重生的前面幾秒鐘是不死之身,這個時候即使被子彈打到也不會受傷。類似的道理,究竟佛跟一般人的色身是完全不同的。 小乘佛教的信徒,不信受如來常住的法義,他們害怕生死輪迴,所以想要取證無餘涅槃。像台灣的宋澤萊,他只相信《阿含經》,不相信大乘經,他認為永遠不入涅槃是一種懲罰,一定要趕快入涅槃才行。這表示他對生死感到害怕。修習大乘法的人不畏懼生死,為什麼能夠這樣子?因為他能夠契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永遠都是涅槃。表面上似乎有覺知心在受各種的痛苦,其實那都是妄知妄覺。就好像在夢中有一個人,在夢中受了各種痛苦,夢中的那個人,夢中的覺知心,還有夢中一切的境界相,其實都是夢境,不是實有。以大乘法來講的話,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跟夢境沒有兩樣。只有第八識才是真實法。如果以第八識來講,眾生從來都沒有生死,從來都是在涅槃當中,從來都是佛。記住啊!是從來都是佛,而不是說「原來是佛,現在退墮成凡夫」。以勝義諦來講,眾生從來都是佛,就算在三惡道裡面輪迴,也一樣是佛。 你如果能夠信解這些道理,這個經典的法力非常地強,你只要能夠接受「如來常住」這個法義,你就是非常稀有的人,就好像曇花一樣,很稀有難得。佛陀涅槃以後,如果有人能夠對《大般涅槃經》產生相信和尊敬的心理,他未來百千億劫都不會墮入惡道,這是《大般涅槃經》的法力。 [1] 《維摩詰所說經》卷2<6 不思議品>:「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魔王。』」(CBETA, T14, no.475, p. 547, a15-17)。 (本文摘自佛學期刊《實證佛教通訊》第19期) 註:《大般涅槃經》是佛陀在人間最後一天所說的了義經,闡述常、樂、我、凈涅槃四德,以及眼見佛性的義理。這部經可以矯正流行的錯謬見解,讓學人避開學佛的誤區,直心進入大乘佛法的堂奧。全集下載網址:http://pan.baidu.com/s/1dDw7FhB 1.推薦電子佛學期刊《實證佛教通訊》下載地址: http://url.cn/44laROf 2.推薦推薦佛學教科書《實證佛教導論》,電子版(部分內容)下載:http://pan.baidu.com/s/1pJN8FLx 3.推薦修行佛法最應該珍藏的網址:http://url.cn/4AA8A9s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哪需深山找高人?佛陀8位老師來了 得見者心開意解
※《學佛者的信念》 網路連載第二十八課:以佛陀為榜樣
※六和敬大會開示 凈老主講 2010/7/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佛陀開示:什麼是吉祥?
※釋迦牟尼是一個斯基泰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