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戰爭,我們將不得不面臨失獨問題
養兒防老是中國傳統的養老方式,一旦戰爭,我們將不得不面臨失獨問題。按照現在421家庭,每犧牲一個人,國家就要撫養6個老人。我想一旦發生戰爭,就像美國反戰遊行一樣,士兵的親人反戰聲浪最大。從網上百度搜索了最新的幾篇關於失獨家庭的現狀,歡迎大家討論。
山東失獨老人講述:去那些兒子去過地方尋找影子
2014-02-08 09:04:25 來源: 齊魯網據山東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民生直通車》報道,春節是節,春節是團圓。可是,對於失獨者來說,他們最怕的就是過年,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團圓就成了永遠無法實現的夢。對於「東傳模」老兩口這樣的失獨老人來說,「過年」、「回家」是最讓他們痛苦的詞語。
孩子走了,他們能做的,也許只有到孩子曾經去過的地方,深深思念。「我要去東莞,因為那是兒子曾經走過的地方」。
煙台小伙兒東陽錄下最後一段視頻時,他正在與女朋友出去旅遊的路上,而此時,遠在煙台的父母,正滿心歡喜地為他準備著婚禮。可是,幸福還沒來得及降臨,這張笑臉卻永遠定格在了2013年3月2號。
失獨父親東傳模回憶:「當時我還在廠里上班,好像是3點半左右,公司領導給我打電話,問我是東陽的家長嗎,我說是,告訴我說你兒子在船上出事了,我說嚴重不嚴重,說很嚴重。」
接到通知的東傳模急忙跑回家,叫上正在給兒子婚禮綉十字繡的老伴,連夜趕往兒子出事的地方江蘇。「當時在車上,他媽都哭得不行了,我到醫院一看,當時那個情景,我現在都不敢回憶。」
東傳模說,東陽在船上干三副,負責救生艇和消防。出事當天具體是怎麼回事他也不清楚,只知道是在演習結束後,保養救生艇時出的意外。「當時放救生艇的電機不轉了,電不通了,他就去找電工過來修理,一個水手就拿搖把子把救生艇搖到半空中,兒子拿搖把子往外抽的時候這搖把子轉了,一下子把頭磕破了,磕到後腦,當時醫院搶救也沒搶救過來。」
東陽出事後就再也沒有醒來,沒有給父母留下一句話。「就在網上跟他小舅家的弟弟說,12點10分他要去就演習了,這是唯一留在,他弟弟電腦里的話,沒跟我們聯繫。」母親曲維菊告訴記者,因為工作忙,兒子已經兩年沒有回家過年了,原本說好去年4月份的時候帶著女朋友回家。可是,老兩口等啊等啊,等來的卻是這樣的晴天霹靂。
「一切都破滅了,美好的一切都破滅了,我們真是活著不如死啊。」 一場意外,打破了這個家庭所有的幸福和希望。老兩口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願見人,整日以 淚洗面,夜裡久久無法入睡。
「就覺得都不是以前的我了,以前我是高高興興地,現在我看到誰,都不願意麵對人家,包括我的親戚朋友,我都不願意麵對。」東傳模說,兒子走了,曾經那個人人羨慕的幸福家庭也垮了。自己就好像從天堂一下子掉進了地獄。而這種痛,沒有經歷過的人是無法理解的。
「我吃過安眠藥,我上過吊,不能說這些了,因為我覺得我活的沒有奔頭了,看不到了。」兒子走後,老兩口的身體每況愈下,現在,還能互相照顧,互相安慰。可是想想以後,老了,不能動了,又該指望誰呢?誰能照顧他們呢? 「我現在就是希望我們兩個能自理,如果真的走到那一天,我跟他媽說,咱倆提前把安眠藥多買兩瓶放在家裡。」
今年是兒子走後的第一個年,為了躲避傷痛,老兩口買了去東莞的車 票,他們決定去看一看兒子生前走過的地方。「要去看看兒子曾經走過的地方,思念思念想念的兒子。」母親說,「我把照片拿來,我看看,腦子現在也不好使了,這個地方在哪裡,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就到東莞,人家說這個虎門銷煙在東莞。」 兒子生前,一家人聚少離多,兒子走後,他們只有去那些兒子去過的地方尋找兒子的影子,尋找曾經的那些記憶。
春節走訪失獨者:最怕聊起孩子 每月僅領135元2014年02月03日 15:46:53來源: 中國青年網
齊魯網2月3日訊 據山東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民生直通車》報道,「失獨者」是指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按照有關統計數據,現在,失獨家庭每年以7.6萬的速度增長,有專家推算,從1975年到2010年出生的2.18億獨生子女中,有超過1000萬,會在25歲之前死亡,從而造成2000多萬失獨父母。
失獨媽媽摟著酒瓶懷念兒子 稱那是最後的禮物
今年春節期間記者採訪了一位失獨媽媽王桂蘭,在採訪的時候,王阿姨特意囑咐記者說,她逝去的兒子叫珂兒,她的稱謂就給她標成「珂兒媽媽」吧,也算是對她兒子的紀念。
「珂兒」媽媽抱著一個酒瓶說,「你看看孩子買的酒,一直留到現在,這也是一個思念」。王桂蘭已經56歲了,現在這個空蕩蕩的家裡,就只剩下她一個人了。雖然外面陽光很好,但王桂蘭拉上了所有的窗帘,整個屋子顯得特別昏暗,王桂蘭說,平時她都是這樣。
兒子突患絕症離世 丈夫悲痛過度不久撒手人寰
像大多數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一樣,經濟困難、上山下鄉,王桂蘭經歷了好多,但是自從兒子出生後,她所有一切圍繞兒子轉,兒子的聰明懂事,也一度成為她的驕傲。
「珂兒」媽媽說,「兒子很聽話,走了很多的捷徑,沒有走向彎路,從上學到工作都很省心,尤其步入工作以後,工作很好,在單位上很優秀,跑業務大家都很認可,工作不久就買了車」。
王阿姨說那時候每次過中秋,每次過年,每次過生日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現在回想起來,那是她一生最快樂的時光。
「珂兒」媽媽說,「我們兩口子生日,都沒讓我們操心,到時候他就記好了,到時候他就來。他爸爸說一句過圍的話,他立馬就說你不要這個樣,以後還有我」。「承諾就是家裡沒有別人就我自己,我會好好地孝順你們,好好照顧你們兩個人」。
就這樣,一家人的日子雖然過得不算多富裕,母慈子孝卻也安逸。可這一切都在2009年突然徹底改變了,2009年2月,兒子因為肝癌不幸去世。最終,他沒來得及實現向父母的承諾。
「珂兒」媽媽說,「你知道我們兩個人怎麼過嗎?每當我們想起來的時候,我們抱頭痛哭,我們嚎啕大哭,唯一的骨肉,唯一的孩子」。
王阿姨說,在她埋葬孩子的時候,其實她也埋葬了自己,作為「珂兒」的媽媽,她已經死了。「剛安葬孩子的時候去定畝地的時候,我老公說了一句,我們也一起定下吧」。
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兒子去世沒有多久,丈夫因為悲傷過度也突然離世。「珂兒」媽媽以前最喜歡過節,但是現在最怕過節。她想堅強卻無法堅強,「過節都是團圓節,我孤孤單單的,過什麼節,真的是醉酒當歌,喝酒吸煙。把我原來所學的愛好都放棄了」。
失獨媽媽稱最怕聊起孩子 每月僅領135元
「珂兒」媽媽說,她也想參加活動,但是中年人談的最多的就是孩子,自己不知道說什麼好。「堅強的一面都在外面,在外面任何人看不出我們的痛苦,也不想讓大家知道,回到家什什麼心情,就是發獃」。
自從兒子去世,她再也沒有去過以前的家,可是對兒子的思念一刻都沒有斷絕過。「那是我的家,我的兒子在那裡居住,我去找誰啊?我面對不了那種環境」。
「珂兒」媽媽說,現在自己能拿到135元的「失獨補助」,她呼籲國家對於失獨者這樣的弱勢群體增加補助。
當記者安慰她的時候,她哭著摟著記者說,「我再也找不到這樣的感覺,摟著兒子的感覺」。
編輯:吳章勇 來源:新華網
失獨母親自述:兒子去世前曾求爸媽再生一個孩子2014年02月07日 10:08:54來源: 齊魯網來源:山東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民生直通車》
齊魯網2月7日訊 據山東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民生直通車》報道,對於失獨家庭這個特殊群體,他們最常用的一個詞叫「抱團取暖」,失去這輩子唯一的子女,這種傷痛常人無法體會,他們唯有互相安慰。失獨者們之間常常以「某某媽媽」「某某爸爸」來稱呼對方,因為這樣就好像他們的孩子都還在,從沒有離開過。他們雖然生活艱難、內心凄苦,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依然堅強地守望生活、守望未來。
失獨母親自述:兒子去世前曾求爸媽再生一個孩子
眼前這位母親,網名叫樂心,可是在她的臉上我們卻看不出一絲快樂。樂心說,曾經的她愛說愛笑,沒事的時候還喜歡跳個舞,一家三口的日子雖不富裕卻很快樂。可是自從兒子張磊去年9月因急性白血病去世,便帶走了樂心所有的快樂
兒子已經去世一年多,樂心依然還是無法走出痛苦,往事總是像放電影一樣,一遍遍地在她腦海回放。
樂心說,「兒子當時就拉著我和他爸爸的手,就這樣一邊拉著一個,兒子就說,爸媽我不行了,你們再生一個吧。」
如今每每想起兒子走時的情景,樂心就止不住的流淚。她說,她跟老伴結婚三年才有了這個寶貝兒子,兒子的到來給這個家帶來了快樂,也帶來了希望。「那時候尋思就是長大了,能上班,咱就尋思能享受天倫之樂。」
可誰能預料,好不容易盼到兒子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盼來的卻是這突如其來的晴天霹靂。樂心說,自從兒子走後,她和老伴就很少出門了,到了這個年齡,大家湊到一起就是談論孩子,可是對於他們來說,孩子卻是一個永遠無法走出的痛。
失獨父親「思念」說,「咱出去都不敢見人,咱比人家都矮一頭,你說俺出去和人家說什麼,俺有話說給誰聽,你說村裡吧,和俺說俺那閨女做媳婦了,俺那兒娶媳婦了,咱呢,咱在那聽什麼,咱就怕掉眼淚啊,咱都不出門啊。」
一年多過去了,老兩口還是無法接受兒子去世的現實,他們常常安慰自己,兒子只是出遠門了,兒子還會回來的。有時到了傍晚,樂心會像以前一樣望著大門口,望著望著便落下淚來。
「樂心」說,「那哪是過年啊,我們倆就是對著哭,一直哭。」
樂心告訴我們,這是兒子第一次掙到錢給自己買的衣服,沒想到卻成了唯一一件。如今,每每想起兒子,她就拿出來哭一陣。「當時心裡高興啊,知道兒子給買衣服了,現在不穿了,穿就想起這是兒買的。」
記者看到,樂心還保留著以前去參加親戚孩子的婚禮帶的胸花,上面寫著「姑媽」、「姨媽」。可樂心說她做夢都想帶一次寫著「媽媽」的胸花。「這是參加別人的婚禮帶過的,我們做夢都想帶一次爸爸,媽媽。」
失獨老人養老成難題 因無兒女養老院不收
為了給兒子看病,老兩口欠下一屁股外債,現在也只能靠老伴種點蘋果和櫻桃,賣了賺點錢。 失獨父親「思念」說,「要是年頭好,能收兩個錢,年頭不好怎麼辦,現在還能上地里干點活,你說不能幹怎麼辦。」
用樂心的話說,兒子走了,這個曾經幸福的家庭便跌進了萬丈深淵。心灰意冷已經無法形容他們現在的心情。 樂心說,「第一得養老吧,第二個有病,上醫院得治病吧,拿什麼去,我們怎麼去,醫院我們還去不起,養老院我們進不去啊,沒有給我們簽字的啊,人家都不收。」
像樂心這樣因為各種原因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還有很多,老無所養、老無所依、老無所掛成了他們生活最真實的寫照。
過年,團圓的日子,我們卻用心關註失獨者,這個不願過節的群體。我們真心期待整個社會能夠給這個群體更多關注,更多幫扶,讓他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在經受了巨大痛苦之後,知道社會沒有忘記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另外,生活沒有按下停止鍵,記者祝福他們,能早日走出陰霾,感受新的生活。失獨家庭,冷暖誰人知?2013-12-04 08:19:18 來源: 新民周刊(上海)
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計生政策實施伊始,很少有人會想到由此造成的「失獨家庭」會從個體現象變為社會問題。但當「失獨父母」隨年齡增長成為「失獨老人」時,這個特定人群如何養老,就成為事關億萬中國人幸福和整個中國社會穩定的大問題。
有這樣一代人,他們出生於解放初,受過災害苦,青春耽誤在「文革」中,生兒育女又趕上計劃生育。
這一代人,如今正逐漸步入晚年,而他們中的一部分卻突然遭遇了「人生三悲」中的最痛——老來喪子。
34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帶來了一個低撫養比的經濟發展黃金期,卻也犧牲了一代人的自由生育權利,更讓這些獨子家庭「傷不起」。
或許,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計生政策實施伊始,很少有人會想到由此造成的「失獨家庭」會從個體現象變為社會問題。但當「失獨父母」隨年齡增長成為「失獨老人」時,這個特定人群如何養老,就成為事關億萬中國人幸福和整個中國社會穩定的大問題。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國家、政府以及全社會都應該正視這個群體的存在,給予他們切切實實的關愛。
失獨家庭的「三重深淵」
1979年,中國開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第一批610萬孩子領取了獨生子女證,從而也造就了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
在這些家庭里,父母將孩子視為唯一的希望和生命的延續,他們在獨生子女身上寄予了全部的愛,卻不得不承受失獨的風險。
「不管是『雙獨二胎』,還是放開『單獨二胎』,對我來說,都已經遲了,但總算是給了還能生育的獨生子女家庭多一份延續生命的希望。」 翻開手邊的相冊,看著女兒由呱呱墜地的娃娃出落成亭亭玉立的花季少女,李慧(化名)的眼裡滿是心疼和不舍。
李慧今年52歲。25年前,女兒的出生曾帶給過這個家庭無比的快樂。但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事實,也在當時給這個家庭埋下了不小的隱患。
直到8年前,這顆不定時的炸彈突然爆炸。「孩子是猝死的,走的時候才17歲。17歲啊,正是她最好的時候。」從此,李慧成了一名「失獨」母親,她的家庭也就此成為「失獨家庭」。
按照官方的說法,「失獨家庭」是指由於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家庭。其中,尤其是年齡在50歲以上的群體,由於過了生育年齡,重新生育和撫養子女的機會微乎其微。
「失獨家庭」,已經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群體,一個缺少社會保障和關愛的「弱勢群體」。
無法接受子女離開的現實,人生觀趨向消極,拒絕回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失去對未來的希望和活下去的勇氣……跟絕大多數父母一樣,在得知自己的「獨苗」離開的那一刻,李慧辭去了超市收銀員的工作,每天只呆在家裡。
「精神上的打擊太大了。」李慧說,當時的她最見不得和女兒差不多大的姑娘,見一個哭一次,「所以,當時我不願見人,也不想說話。」
可屋漏偏逢連夜雨。因為從小給女兒看病,原本就沒什麼積蓄的家庭,又遭遇了李慧丈夫下崗的變故。李慧因此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需要長期服藥治療。一家人的生活,只能靠街道每月發放的補助來維持。
根據相關調查統計顯示,中國目前失獨父母中約90%的人年齡在50歲上下。他們中,50%的人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15%的人罹患癌症、癱瘓等重大疾病;60%以上的人陷入不同程度的抑鬱,其中超過一半的人曾有過自殺傾向。同時,由於家庭的重大變故,50%的失獨家庭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月收入停留在1200元以下的低水平,20%的失獨家庭靠低保生活。
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許多人都或多或少由於現實的殘酷而陷入到困、病、老這三重深淵中。
李慧也曾一度因為這三道坎而變得有些偏激。「當時,就一門心思覺得,我們家落到如此地步都是一胎政策害的,剝奪了我們可以生二胎的權利。」李慧坦言,她曾多次去有關部門上訪,「覺得沒有人幫我們養老,生病了沒有人照顧,也沒有能力贍養我們的父母,所以政府必須負這個責任。」
直到後來,社會公益組織的介入和幫助,再加上時間這味療傷的良藥,李慧在精神以及生活上才稍稍得以平復。
如今,李慧丈夫在外做些木工活貼補家用,一家人的生活勉強算是回到了正軌。但當面對將來「做手術、住養老院都不知道找誰簽字」的晚景,夫妻兩人常常悲傷落淚。
誰懂「雙面人」
事實上,與李慧一家有相似經歷的失獨家庭不在少數,子女遭受突如其來的疾病、事故、意外都會令全家的生活蒙上一層陰影,久久無法散去。
由於尚未進行過全國性專項普查,失獨家庭的確切數字不得而知。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以及衛生部發布的《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鑒》,中國現有獨生子女的數量已經達到2.18億,按照15至30歲年齡段萬分之四的死亡率,每年的獨生子女死亡人數不少於7.6萬人。這就意味著,每年全國新增的失獨家庭也至少是7.6萬個。截至2012年,失獨家庭的總數累計已經突破100萬的大關。
人口學專家易富賢更是依據這一數據推斷:中國現有(1975-2010年出生)的2.18億獨生子女,將會有1009萬人在或將在25歲之前離世。這意味著不用太久以後的中國,將有大概1000萬家庭成為失獨家庭。
在上海,據不完全統計,因為遭遇「白髮人送黑髮人」而長期無法走出「中年喪子」之痛的失獨家庭至少在7200戶。
為了幫他們更快重拾生活的希望,今年年初,上海海布社工師事務所與所在轄區的區計生委聯合開展了「失獨家庭關愛」行動,並建立了「海布計生社工站」,通過該平台為全區多戶失獨家庭逐步進行個案疏導。
上海海布職業培訓中心、海布社工師事務所校長、國家註冊心理諮詢師馬世婧在接受《新民周刊》採訪時表示,許多失獨父母都會經歷被消息震驚、拒絕接受事實、麻木和無奈、陷入沉默和抑鬱、隨時間逐漸恢復活下去的信念等一系列心理過程。
接觸中,馬世婧發現,「失獨」父母比同齡人顯得蒼老。他們中間,有些40多歲仍有生育能力的夫婦,因為一直沉浸在悲痛中難以解脫,錯過了生育的機會;還有些存在著負面的情緒,覺得自己很孤獨。
「其實,孩子走了,他們更多的時候是感到身邊沒有人可以訴苦,也沒有人能夠分享喜悅。」馬世婧說,「所以,在人力和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海布做得更多的就是陪伴。我們的社工會通過電話、上門等形式對他們進行關心和幫助,當然也會邀請他們來參加我們的一些活動,例如心理講座等等。」
在馬世婧看來,對於失獨家庭,關愛很重要,要喚醒他們內心的希望,讓他們明白孩子不是生活的唯一,找到另外的生存意義,感覺到自己並沒有被拋棄。所以,馬世婧也鼓勵一些失獨父母來給海布其他公益項目做社工。
如今,該行動已經開展了近一年時間。海布幫助過的失獨家庭中,大部分人的心情都得以平復,至少打消了過去過激的想法。
但馬世婧也坦言,即便是身心能夠恢復健康,有些父母卻依然無法完全擺脫「兩面人」的狀態:在外表現出格外的堅強,回家後默默哭泣。
「因為長期處於抑鬱的狀態,這些人的情緒都是經常反覆的,也會變得特別敏感。」馬世婧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 「有一次,我們到民工子弟小學給孩子放電影,由於臨時將片子改成《唐山大地震》,一位經常來參加海布社工活動的失獨母親前一秒還有說有笑,一下子就低頭、沉默、不住地抽泣;還有一次去幫助一家私立養老院做義工,她一聽住那裡每個月要花4000元,而她的退休工資才2000多元,她就一下子急了,覺得以後連養老院都住不起,變得不知所措。」
馬世婧說,現在國家對失獨家庭有一些經濟援助,這是必要的,「而一些父母在步入中老年時失去唯一的子嗣,也確實成為老無所依的失獨老人。對於他們,已有的政策要積極宣傳讓他們知道。據我所知,至少在上海,每個區都有自己的日間看護中心,如果有失獨父母生病了,就可以去那裡尋求幫助。」
另一方面,馬世婧也建議,還未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必須儘快跟上。
完善「失獨」關懷
據了解,現行失獨家庭扶助政策的法律基礎是自2002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國計劃生育條例》第4章第27條。按照規定:「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
但這條法律對於這個「必要的幫助」究竟如何定義並沒有明確說明;僅以「幫助」而非「義務」體現,明顯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同時也沒有制訂出可行的補助標準和範圍。
直到2007年,原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和財政部才聯合發出通知,決定對失獨家庭中年滿49歲的母親每月給予不低於100元的扶助金。隨後,全國各地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先後制訂了不同的扶助實施標準。
2012年,中央政府將國家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於135元,推動各地出台相應的補助金增長。
除了國家規定的補助金外,隨著失獨家庭數量的大幅增加和物價上漲等因素,各地方政府也先後推出了補充政策。
例如,北京市計劃生育協會在2012年啟動了關愛獨生子女夭亡家庭暖心計劃,預計將投入2160萬元,為北京市統計範圍內的7746位失獨父母投保,人均保費2789元,連續投保3年。此外,根據北京各區縣情況,獨生女子亡故後,女方年滿55周歲,男方年滿60周歲,可一次性領取50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補貼。
儘管各地對於「失獨家庭」的關注程度和幫扶力度較幾年前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然而,對比較低的基礎金額和持續上漲的物價水平,現有的扶助力度依然無法滿足失獨家庭的實際需要。
跟「失獨家庭」日益增加的龐大數字相關的另一組數據同樣引人注目:2013年2月,全國老齡辦發布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顯示,中國空巢老年人口規模持續上升,2012年為0.99億人,2013年將突破1億人大關。
因此,有專家建言:「針對部分失獨家庭收入低、欠債多的特點,國家應進一步提高經濟補貼標準,避免孩子的離去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鏈接1:
單獨何時能夠生二胎?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說,這次啟動實施單獨兩孩政策,由各地依據《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通過省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委會修訂地方條例或作出規定,依法組織實施。當夫婦倆的戶籍所在的省份修訂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或人大常委會作出了專門規定,允許單獨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就可以按程序申請再生育了。如果夫婦倆的戶口不在同一個省(區、市),只要任何一方戶口所在地允許單獨夫婦生育兩個孩子,就可在那裡申請再生育。
「單獨」兩孩政策適用於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夫婦。一般地講,獨生子女是指本人沒有同父同母、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
如果「單獨家庭」的第一胎生的是雙胞胎或多胞胎的話,那該家庭就不再適用此次的新政了。
那些鼓勵生育卻收效甚微的國家和地區
日本
據日本共同社消息,日本政府今年6月7日召開首相安倍晉三任主席、全體閣僚組成的少子化社會對策會議,敲定「旨在突破少子化危機的緊急對策」,核心內容是採取措施支持民眾進行結婚生育。
緊急對策內容採納了由專家組成的日本政府「少子化危機突破工作組」提出的建議,包括提供有關懷孕分娩的信息,加強針對產後煩惱和育兒不安的「產後關懷」,完善各地產育支持基地,並研究對新婚人群的資助措施。
此外,日本政府還將推進解決兒童入托難等問題,同時改革工作方式,使人們能邊工作邊育兒。
德國
德國《圖片報》6月20日報道,德國政府為鼓勵生育在過去的4年里共出台148項措施,投入2000億歐元。但最近的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努力並沒有多大的實際效果。「這些措施的出台和資金的投入確實幫助了有孩子的家庭,但是卻沒有起到鼓勵生育的效果。」
聯邦家庭事務部部長克里斯蒂娜·施洛德表示,「在沒有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之前,德國人一般是不會考慮生孩子的,因為社會上存在著大量的誇張說法,會使人認為生孩子是一個風險很大而且讓人勞神費力的計劃。政府應當鼓勵年輕的夫婦並讓他們相信,其實這些話並不是真的,政府會對孩子們承擔責任」。
克里斯蒂娜認為目前的方法還是要提高「子女撫養費的」的額度,現在德國國會已經有議員提出這一想法。但是,德國財政部表示,「即使有所提高,空間也不會很大」。
中國台灣
2010年媒體報道,據台灣有關部門統計,2009年,台灣出生嬰兒19.131萬人,粗出生率僅為0.83%。面對台灣生育率不斷創新低,少子化情況日趨嚴重,有專家指出,可能不到10年,台灣就要面對人口負增長的事實,「生不如死」(出生人數少過死亡人數)。「預計2056年,每1.4個青壯年就要撫養1個老人。」
針對此趨勢,台當局已推出多項措施,如推動實施補貼3名以上子女家庭購物貸款利息、完成幼托整合、增加兒童托育津貼、3歲以下兒童醫療補助等多項兒童福利。日前,台灣有關部門加大宣傳攻勢,別出心裁地舉辦鼓勵生育創意標語評選活動,最終選出20則入圍標語供民眾投票選出最佳標語,最高票獲得者將獲得獎金100萬元新台幣。
「生小孩怎麼可能政府給了什麼誘因,就會想生?」對於這些口號,許多民眾不以為然。有調查顯示,民眾認為鼓勵生育最有效的方法,「改善教育制度及降低教育費用」最重要,還要「改善經濟狀況和民眾高失業率」,「提供生產補助與托育服務」。
(本文來源:新民周刊 作者:應 琛)
推薦閱讀:
※決定孩子命運八大關鍵問題
※從問題出發尋找溝通智慧
※關於平仄與入聲問題
※難民潮是美國問題還是全球問題?
※銷售員常問的17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