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都要結婚?婚姻經濟學
《非誠勿擾2》里有句很經典的話:「婚姻怎麼選都是錯的,長久的婚姻就是將錯就錯。」
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結婚就相當於自掘墳墓,兩人戀愛的時候,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恩愛有加,浪漫至極。但一旦結婚了,愛情就降溫了,當初的激情沒有了,煩心事卻增加了,為了工作,為了孩子,為了生活,哪還有時間放在兩個人的感情上。婚姻風險由此產生了。
經濟學家常以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來解釋婚姻的衰變。
記得老師當時給我們解釋這規律時說,人們在消費同一種商品時,其效用會隨著單位數量的增加而降低。當時他還以吃包子為例,說得淋漓盡致。如果把這規律用在愛情上,那麼也會得到同樣的結論,愛情的滿意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
初嘗禁果的滋味,一輩子也忘不了,年月久了,成了習慣了,就沒感覺了。男女組成家庭之後,對另一半早已熟悉,對美好的新感覺逐漸退去。隨著年齡的增長,事業有成的男人越發有魅力,越容易尋求新的滿足。女人越來越滿意「亮點」,越來越得不到男人新的「投資」。這按心理學的規律就是:繼續對滿足的需求追加投入是無效的刺激。由此理解,婚姻成了愛情的墳墓也就順理成章了。但為什麼人們依然會樂此不彼地將錯就錯下去呢?
這就難免涉及到經濟問題了,離婚是需要成本的。
這成本包括離婚給各自帶來的經濟損失和名譽損失。離婚成本主要包括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婚姻合約前的沉沒成本,也就是對方在實現婚約中的交易成本,婚姻持續時間越長,沉沒成本就越大。
二、是道德成本,社會的輿論、道德的譴責等負面影響。
三、是離婚對孩子,對自己的心靈傷害的成本,還包括了對下一次婚姻的負面影響。
四、是解除婚約的交易成本,訴訟的費用,所耽誤的時間精力等等。婚姻也是一種投資,投資就應當承擔風險。如果風險太大,人們就會將錯就錯下去。
投資股票是有很大風險的,但很多人仍以炒股作為一種理性的理財方式。人總不能買一隻不漲不跌的股票吧!婚姻也如此,為什麼那麼多人選擇了婚姻呢?結婚有風險,也就有收益。
結婚是男女的資源重組,男女雙方在能力和收入方面的互補,人們可以通過結婚的形式,使自身及對方的收益達到最大化,從而實現雙贏,這是人們都希望得到的結果。
結婚可使物質資源得到重組,可以共用生活上的基礎設施,日常用品、床上用品、家用電器等等。結婚也實現了工人的人力資源管理。一方有難,對方可以悉心照顧。男主外、女主內等等,有效地利用人力資源。結婚也實現了人脈資源的重組。
眾所周知,人脈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資源,結婚後會使雙方的人脈資源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大一倍,特別是原來雙方的人脈就很好的情況下,強強聯合人脈運用起來可以最大程度地實現規模經濟。一般來說,男人的財富和地位是男人的主要資源,而女人的容貌和青春是女人的主要資源,如果能正確地整合、重組男女之間的優勢資源,那麼結婚的收益就隨之而來了。
結婚的目的在於希望從婚姻中獲得最大的效用。之所以那麼多人心甘情願地為自己「自掘墳墓」,是因為結婚的收益是很明顯的。比如可以獲得性的滿足和精神的寄託,可以協調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可以起到防災保險的作用,可以獲得規模經濟等等。
如果婚姻的「收入」超過單身的「收入」,那麼人們會選擇結婚,反之則不然。但若是結婚了,該如何從婚姻經營中獲得幸福呢?
斯密認為:一個人或一個社會追求的最終目的是幸福,財富是幸福的基礎,但財富本身不等於幸福,對於個人來說,幸福是一種感覺,它是來自「心靈的平靜」,而不是財富本身,只有一個人有同情心、講道德時,才會產生幸福感。
男女之間只有在心靈平靜的狀態下,接納對方、理解對方,處處為對方著想,才能獲得幸福的婚姻。經營一份愛情不只是一種遷就、忍讓,更多的是包容,相互促進,利他,不僅要從生活、感情上為對方著想,也應要從經濟上為對方著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