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景名勝博覽總匯(三)

文/網路 編輯製作/荷花小女子江西廬山簡介廬山於1996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江西廬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裡的佛教和道教廟觀,代表理學觀念的白鹿洞書院,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繫的文化景觀。

壯麗的廬山廬山位於中國中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瀕長江,東接鄱陽湖。山體總面積302平方公里,南北長、東西窄。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為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群峰間散布有許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澗,地形地貌複雜多樣。現主要有12個景區、37個景點、230個景物景觀。廬山早有「神仙之廬」的傳說,水氣繚繞的萬頃江湖,使廬山夏日清涼,雨水充沛,雲霧瀰漫。廬山的年平均霧日多達191天,瀰漫的雲氣為廬山平添了許多迷人秀色和神秘色彩。廬山是一座集風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為一體的千古名山。這裡是中國山水詩的搖籃,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慕名登臨廬山,為其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晉代高僧慧遠(公元334~416年)在山中建立東林寺,開創了佛教中的「凈土宗」,使廬山成為中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宗教勝地。遺存至今的白鹿洞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和理學的中心學府。廬山上還薈萃了各種風格迥異的建築傑作,包括羅馬式與哥特式的教堂、融合東西方藝術形式的拜占庭式建築,以及日本式建築和伊斯蘭教清真寺等,堪稱廬山風景名勝區的精華部分。廬山不但擁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風光,更有著豐厚燦爛的文化內涵。

三疊泉景色廬山地處江南台背斜與下楊子坳隱的交接帶,區內地層除三疊紀外均有系統的出露,構造明顯,展現出地殼演化的主要過程。廬山具有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迹,是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的誕生地、山麓郡陽湖濱.遺留著末次冰期時由古季風環流產生的獨特的風沙丘群。 更多同類內容該區地質構造複雜,形跡明顯。主要有北東向華夏式構造和北北東向新華夏式構造。許許多多的斷裂構造,形成眾多的山峰。廬山是第四紀強烈上升的斷塊山,當廬山上升之際、周圍相對下陷,鄱陽盆地進一步發展,繼而形成鄱陽湖。 選自:北部以招曲構造為主要特徵,形成一系列秀麗的嶺谷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則由一系列的斷層崖,形成雄偉高峻的五老峰、秀峰、石門澗。山地中分布著寬谷和峽谷,外圍則發育著階地和谷階。山上和山麓地帶都存在著古地面。在廬山與長江的交接地帶、鄱陽湖的形成與擴張、塑造出一系列獨特的湖濱地貌,與之相連,長江九江河段的地貌演變,湖洲交錯的鄱陽湖大平原,形成了多種地貌的彙集,表現出極高的地理地質科學價值與旅遊觀賞價值。廬山眾多的奇峰怪石壑谷瀑泉岩洞等,形成了奇特瑰麗的山嶽景觀。雲霧頻繁,夏季涼爽,是廬山氣象的顯著特徵;土壤呈垂直分布現象;植物顯示出中國第三紀植被組成的特點;昆蟲形成了廬山特有的種群。

含鄱口廬山氣候溫適,夏天涼爽,冬天也不太冷,這是廬山又一優越條件。節令特色:春遲、夏短、秋早、冬長。廬山氣溫,根據歷年記載:最高只32℃,最低在-16.8℃,全年平均為1℃,可見廬山氣溫適度。一至於四季,按季節平均計算差異也較正常:春季是11.5℃,夏季為22.6℃,秋季則為17.4℃,冬季常在1℃左右。廬山頂端因處高空地帶,加上江環湖繞,濕潤氣流在前進中受到山地阻擋,易於興雲作雨。所以,廬山雨量豐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達168天。廬山雲霧較多,全年平均有霧日達192天。更奇異的是廬山雲霧常年此出彼沒和變化莫測,給廬山增添了妙景。廬山水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在雨量豐沛條件下,有多達90多座峰嶺的廬山,因地殼運動和冰川剝蝕的巧琢,有的峰嶺夾峙峽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淵澗,構成眾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斷,形成數量眾多景觀壯美的瀑布,此為廬山一奇。可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廬山各處山峰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漢陽峰海拔達1474米,且山上樹林密布,山下江湖環繞,加上常年雨水多,空氣濕度大,使夏季山上山下的氣溫差異較大。每年盛夏,鄱陽湖盆地赤日炎火,最高氣溫可達39℃以上,而山上夏季平均氣溫只有22.6℃左右,早晚常在15~20℃之間。從揮汗如雨的山下來到涼爽宜人的山上,真是兩重世界兩重天,正如白居易所贊:「初到恍然別造一世界者。」武夷山簡介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地處中國福建省西北部,根據區內資源的不同特徵,將全區劃分為東部自然與文化景觀、中部九曲溪生態、西部生物多樣性、城村閩越王城遺址等4個保護區。同時劃定了外圍保護地帶緩衝區,面積27888公頃。

武夷山玉女峰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的東部,是山與水完美結合,人文與自然有機相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險壑等諸多美景、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譽。中部是聯繫東西部並涵養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區域。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分布著世界同緯度帶現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

武夷山大紅袍鑒於武夷山具有上述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自然與文化資源,中國政府推薦武夷山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武夷山於1999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武夷山風光地處中亞熱帶,境內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有34座,形成天然屏障,冬季可阻擋、削弱北方冷空氣的入侵,夏季可抬升、截留東南海洋季風,形成中亞熱帶溫暖濕潤的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潮濕,霧日長,垂直變化顯著。保護區內年平均氣溫8.5--18度,年平均降雨量為1486--215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8--84%,早霜10月份,終霜3月份,無霜期253--273天,平均霧日達120天,隨海拔高度增加年日照數遞增率為21.3小時/百米,年降水量遞增率為44--54毫米/百米。天柱山簡介

天柱山安徽天柱山自古即為中華歷史文化名山,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登臨天柱山封號「南嶽」。道家將其列為第14洞天、57福地;三祖寺是佛教禪宗的發祥地之一,傳說中禪宗三祖僧璨大師曾在此弘揚佛法,寺院有一座覺寂塔,可惜年久失修,如今已經不為遊人所開放。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簡稱「皖」由此而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是對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敘。天柱山屬花崗岩峰叢地貌,地質遺迹豐富,是全球矚目的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帶的重要地段,還擁有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森林公園、中華十大名山等稱號。2005年9月,經專家評審,國土資源部批准天柱山為國家地質公園,面積135.12平方公里。天柱山在長江北岸、安徽省潛山境內,其主峰海拔1489.8米,高聳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稱為天柱峰,山也就此得名。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了一首讚美天柱山風景奇秀的詩「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天柱山),詩云:「奇峰山奇雲,秀木含秀氣。清晏皖公山,巉絕稱人意......」天柱山過去還有潛山、皖山、萬歲山稱。據說,稱萬歲山是因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時,親臨皖山設台祭岳,敕封皖山為「南嶽」,被譽為「江南第一山」。又因春秋時為皖國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所以又稱為安徽的「源頭山」。在祭岳時,人群高呼萬歲,所以將此山稱為萬歲山。後隋文帝詔廢,隋唐以後,南嶽改為衡山,天柱山被列為國內五大鎮山之「中鎮」。其餘四鎮是:北鎮醫巫閭山(在遼寧省)、東鎮沂山(在山東省中部)、西鎮吳山(在陝西省隴縣)、南鎮地稽山(在浙江省紹興)。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蒼松、翠竹、怪石、奇洞、飛瀑、深潭。《天柱山志》稱其「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吼」。可見其自然景色之奇崛。谷口前潛水碧波蕩漾,後依天柱群峰。這裡林木蔥蘢,環境清幽,李白、蘇東坡、王安石等文人騷客都曾在此題詩。現仍保留有「詩崖」勝跡,王安石所題詩文為人盜取,至今「詩崖」上仍有不少處露出四方型鑿坑,讓人惋惜。從三祖寺向西北沿石級登山,展現在眼前的變幻無窮的瑰麗景色。轉一個彎,天地一新;上一道嶺,風光又異,使人應接不暇。天柱峰如擎天巨柱,雄偉壯麗,氣勢非凡。在天柱峰前正面崖壁上,鐫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個大字,橫書其上。「頂天立地」四個大字直書其下,氣魄宏偉,令人驚嘆。天柱峰左、右側有飛來、三台兩峰相峙,更顯得氣勢磅礴。天柱山飛來峰下的神秘谷被遊人稱為「天柱一絕」。神秘谷長約五、六華里,谷底由54個形態各異的洞穴且成,洞連洞,洞套洞,洞內有牖,有庭,有門,有石梯,有石欄。在暗洞中穿行,難辨東西,不知陰晴,壓抑沉悶;但一出洞口,即見光明,又使人不覺激動欣喜。天柱山的風景多而奇,難怪明代詩人李庚贊曰:「天下有奇觀,爭似此山好」。1982年,天柱山以安徽天柱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天柱山在長江北岸、安徽省潛山境內,其主峰海拔1488.4米,高聳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稱為天柱峰,山也就此得名。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了一著讚美天柱山風景奇秀的詩「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天柱山,天柱山的風景多而奇,難怪明代詩人李庚贊曰:「天下有奇觀,爭似此山好」。1982年,天柱山以安徽天柱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天柱山,因主峰如柱倚天而得名。又名皖山、皖公山,有「江淮第一山」、「古南嶽」之稱。座落於大別山南麓與長江中下游平原交匯處,主要山體距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城西北9公里。風景區總面積333(主景區82.46)平方公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全山有45峰、17嶺、18崖、14岩、25洞、86怪石、18瀑、17泉、7關寨、2寺觀、有植物119科、1000種以上。天柱山為古皖文化薈萃地,人文景觀博大精深。道教尊天柱山為第14洞天、57福地;佛教禪宗二祖、三祖曾在此往來駐錫;唐佛光寺、南梁山谷寺顯赫一時;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等文人墨客存留的近400方摩崖碑刻,集歷代文學和書法之精華;石牛古洞摩崖石刻之多之精,名冠安徽全省;薛家崗古文化遺址,將新石器時期原始風光重現。天柱山自然景色奇絕,自然風光雄奇靈秀,霧潮雲海,瑰麗壯觀,兼具黃山之雄奇、廬山之幽秀。既有奇松怪石、飛瀑流泉,又有峽谷、幽洞、險關、古寨。這裡植被繁茂、物產豐富,珍貴植物有香果樹天女花、魚鱗木、珍珠黃楊、雲錦杜鵑等,珍稀動物有花面狸、琴鳥、娃娃魚等數十種。主峰海拔1485米,奇峭峻拔,直插雲天。水資源十分豐富,冠蓋全國名山。

天柱山煉丹湖天柱山位於安慶潛山縣西部,自然景色奇絕,自然風光雄奇靈秀,霧潮雲海,瑰麗壯觀,兼具黃山之雄奇、廬山之幽秀。安慶屬於亞熱帶沿江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5°c-16.6°c,年平均降水量1300mm-1500mm,無霜期248天。農業和漁業占較大比重,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最佳旅遊時間建議:天柱山位於安徽省西南的安慶市。安徽省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交替的過渡地帶,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氣溫為13℃-16℃。降水充沛,年降水量700-1200毫米,但地區差異明顯,東部多於西部,南部多於北部。

天柱山飛來峰九華山簡介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城西南,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與人文勝景為特色的山嶽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國家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向有「國際性佛教道場」之譽,同時也是著名的遊覽避暑勝地,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作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黃山、九華山、天目山)之一,九華山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總面積 120平方公里。號稱九十九峰、十八景,鼎盛時,寺庵一百五、僧尼三四千。九華山群峰爭峙,卻玲瓏秀麗。之所以成名,除了它得天獨厚的優美環境外,還應歸功於詩仙李白和高僧金喬覺。李白游山時,遠眺九峰如天賜九蓮,觸景生情,詠有《遙望九華峰》一詩,贊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使「九華名遂聞於天下」。稍後,朝鮮半島高僧金喬覺,渡海來九華修行,傳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普度眾生,功德無量,「遠近焚香者,日以千計」。九華山山勢雄偉,群峰競秀,植被繁茂,瀑飛泉涌;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佛教氣氛融為一體,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風景尤著名者,舊志載有九華十景:天台曉日、化城晚鐘、東崖晏坐、天柱仙蹤、桃岩瀑布、蓮峰雲海、平崗積雪、舒潭印月、九子泉聲、五溪山色。此外,還有龍池飛瀑、閔園竹海、甘露靈秀、摩空梵宮、花台錦簇、獅子峰林、青溝探幽、魚龍洞府、鳳凰古松等名勝。山間古剎林立,香煙繚繞,古木參天,靈秀幽靜,現存寺廟78座,佛像6000餘尊。著名的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園寺、旃檀林、百歲宮、上禪堂、慧居寺等,收藏文物達千餘件。

九華山主體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以峰為主,盆地峽谷,溪澗流泉交織於其中。山勢嶙峋嵯峨,有九十九峰, 十八景,其中以天台、天柱、十王、蓮花、羅漢、獨秀、芙蓉等九峰為最,十王峰為九華山第一高峰,海拔1342米。周圍群峰爭峙,千姿百態。如台如柱,鬼斧神工。山間則清泉潺流,銀瀑飛瀉,有日出雲海、佛光霧淞、雪霰幽潭,蔚為奇觀。百種名花異草,爭奇鬥豔;千畝閔園竹海,鬱鬱蔥蔥。飛禽走獸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神彩奇異的九華宛如一幅幅清麗多姿的山水畫卷。九華山的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不是很高,但是景點眾多,山路艱難;此外九華山春來遲,秋偏早,夏短冬長,有著典型的高山小氣候特點,海拔越高,這種四季變化的規律就越明顯。所以,遊玩九華山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遊覽九華山最好的季節是3月至11月。安徽黃山簡介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處在歙縣、黟縣、太平縣、休寧縣之間,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徽州地區,黃山山脈東起績溪縣的大嶂山,西接黟縣的羊棧嶺,北起太平湖,南臨徽州山區。東鄰浙江,南連江西,北與宣城、池州兩市接壤。是長江與錢塘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具體位於東經118°1" 度,北緯30°1" ,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面積約1205平方公里,其中精粹風景區153平方公里。

飛來石黃山是中國著名風景區之一,世界遊覽勝地,黃山風景區(Huangshan Mountain)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m。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由於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同時由於北坡和南坡受陽光的輻射差大,局部地形對其氣候起主導作用,形成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的氣候特點。黃山集名山之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飛瀑,雁盪山之巧石,峨眉山之清涼。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 徐霞客兩游黃山,讚歎說:「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又留「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美譽。更有「天下第一奇山」 之稱。可以說無峰不石,無石 不松,無松不奇,並以 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黃山四絕著稱於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輝。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黃山還兼有「天然動物園和天下植物園」的美稱,有植物近 1500種,動物500多種。黃山氣候宜人,是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療養避暑勝地。1985年入選全國十大風景名勝,1990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是中國第一個同時作為文化、自然雙重遺產列入名錄的。2004年2月入選世界地質公園。蜚聲中外,令世人難忘。古今有很多黃山詩詞流傳於世。 2007年5月8日,黃山市黃山風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黃山之美,是一種無法用語言來表述的意境之美,有著讓人產生太多聯想的人文之美。無論是艷陽高照下顯現出的鐵骨崢嶸之陽剛之美,還是雲遮霧繞下若隱若現的嫵媚之美,亦或是陽春三月里漫山遍野盛開的鮮花透出的浪漫之美,甚至在雪花紛飛的嚴冬處處銀妝素裹下的聖潔之美。游過黃山的人都說:黃山的「主旋律」是在雲霧中。這就是說黃山最好的景色是在高峰地帶,而且是有雲霧時為最佳。當人們在高山之巔俯首雲層時,看到的是漫無邊際的雲,如臨於大海之濱,波起峰涌,浪花飛濺,驚濤拍岸。黃山雲海,特別奇絕。漫天的雲霧和層積雲,隨風飄移,時而上升,時而下墜,時而迴旋,時而舒展,構成一幅奇特的千變萬化的雲海大觀。每當雲海湧來時,整個黃山景區就被分成諸多雲的海洋。被濃霧籠罩的山峰突然顯露出來,層層疊疊、隱隱約約,山之秀之奇在這裡完美的表達出來。飄動著的雲霧如一層面紗在山巒中游曳,景色千變萬化,稍縱即逝。

黃帝源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地帶。由於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同時由於北坡和南坡受陽光的輻射差大,局部地形對其氣候起主導作用,形成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的氣候特點,接近于海洋性氣候,夏無酷暑,冬少嚴寒,四季平均溫度差僅20℃左右。夏季最高氣溫27℃,冬季最低氣溫-22℃,年均氣溫7.8℃,夏季平均溫度為25℃,冬季平均溫度為0℃以上。年平均降雨日數183天,多集中於4-6月,山上全年降水量為 2395mm。西南風、西北風頻率較大,年平均降雪日數49天。普陀山簡介普陀山,在浙江省舟山島東側約5公里處,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面積近13平方公里,屬舟山市普陀區。它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與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素有「海天佛國」、 「南海聖境」之稱,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普陀山的名稱來自佛教《華嚴經》,全稱為「普陀洛迦」、「補坦洛迦」梵語的音譯,意為「美麗的小白花」。由於中國歷代帝王多建都在北方,所以自元朝以來,慣稱為「南海普陀」。普陀山呈狹長形,狀如蒼龍卧海,南北縱長8.6公里,東西橫寬3.5公里,面積12.5平方公里,環山一周30公里。最高峰佛頂山海拔291.3米,有石階1060級。島上層巒疊翠,洞壑幽美,梵宇琳宮,時隱時現。海邊浪擊危崖,潮湧金沙,海風襲襲,煙波浩渺。清代裘璉曾擬定十二景:短姑勝跡、佛指名山、兩洞潮聲、千步金沙、華頂雲濤、梅岑仙井、朝陽涌日、盤陀夕照、法華靈洞、光煦雪霽、寶塔聞鍾、蓮池月夜。雖未全括,但也說明,普陀的確兼有「海之勝,山之幽,佛之瑞」。前人曾把普陀山和西子湖相比而言:「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色彩;名勝古迹,故事傳說,都大多與菩薩結緣,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每逢佛事,屢現瑞相,信眾求拜,靈驗頻顯」。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境況之盛令人嘆為觀止。綿延千餘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成鍾靈毓秀之凈土,累積佛家文化之深蘊。

普陀山的風景名勝、遊覽景點很多,主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這是現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濟禪寺始建於宋,為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剎,建築總面積約一萬一千多平方米。法雨禪寺始建於明,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慧濟禪寺建於佛頂山上,又名佛頂山寺。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餘處。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島的四周有許多沙灘,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千步沙是一個弧形沙灘,長約3里,沙細坡緩,沙面寬坦柔軟,是一個優良的海水浴場。島上樹木蔥鬱,林幽壑美,有樟樹、羅漢松、銀杏、合歡等樹。大樟樹約有1000餘株,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樹圍達6米,蔭遮數畝。還有一株「鵝耳櫪」,是我國少見的珍貴樹種,列為國家二等保護植物。普陀山屬中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冬暖夏涼,四季分明;風大霧多,雨量充沛,春季多霧,奇幻莫測,旅遊登山,如入神仙世界;盛夏時節,白天最熱平均氣溫不超過 29℃,入夜涼風習習,涼爽宜人;入秋以後,秋高氣爽,是觀日出東海的絕佳場所;隆冬時節,風和日暖,少見冰雪。雁盪山簡介

雁盪山靈峰景區-朝陽雲霧雁盪山,中國十大名山之一。這個集世界地質公園、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等名譽為一身的名山,坐落在浙江溫州樂清境內,面積841公頃。因「山頂有湖,蘆葦叢生,秋雁宿之」故而山以鳥名。雁盪山根植於東海,山水形勝,以峰、瀑、洞、嶂見長,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開山鑿勝,發軔於南北朝,興盛於唐宋,文化底蘊豐厚。雁盪山根植於東海,山水形勝,它以奇異的造型地貌,峰、瀑、洞、嶂見長,山怪峰奇、層巒疊嶂、惟妙惟肖、千姿百態,古洞石室、飛瀑流泉,形成獨特的景觀。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其中北雁盪山形成於1億2千萬年前,是一座典型的白堊紀流紋質古火山,景點550多處,辟有八大景區,其中靈峰、靈岩、大龍湫精華薈萃,被稱為「雁盪三絕」。雁盪山系綿延數百公里,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為北雁盪山、中雁盪山、南雁盪山、西雁盪山(澤雅)、東雁盪山(洞頭半屏山),通常所說的雁盪山風景區主要是指樂清市境內的北雁盪山。靈峰是雁盪山的東大門,雁盪山最華美的樂章之一。沿鳴玉溪而上,山腋兩壁,危峰亂疊,溪澗潺潺。日景耐看,夜景銷魂。每當夜幕降臨,諸峰剪出片片倩影,「雄鷹斂翅」、「犀牛望月」、「夫妻峰」「相思女」… …一一顯靈,形神兼備,令人神思飛翔,浮想聯翩 。雁盪三絕(靈峰、靈岩、大龍湫),靈岩正當其中,人視為雁盪山的「明庭」。元代文學家李孝光云:「峭刻瑰麗,莫若靈峰;雄壯渾龐,莫若靈岩。」正道出了「二靈」審美風格上的區別。以靈岩古剎為中心,後有燦若雲錦的屏霞嶂,左右天柱、展旗二崖對峙,壁立千仞。因「渾龐」而生肅穆,人處其中,頓覺萬慮俱息。馬鞍嶺與東嶺之間,古稱西內谷。谷中有水名錦溪,源於大龍湫,注經行峽沿筋竹澗入清江而歸海。據說謝靈運當年探幽筋竹澗,終未能上溯入山,錯過了和大龍湫邂逅的機會,不然,雁盪開山祖師未必輪得到洋和尚諾巨那來當。龍湫宴坐雨濛濛,這是一種福分。即使你家住黃果樹,不看大龍湫也是一個遺憾。兩崖對峙曰門。雁盪山中稱「門」的景點多達十幾處,而以顯勝門為最。顯勝門兩岩高聳兩百米,而間距僅數米,這種近距離的束峙產生的效果至為強烈,令人頭暈目眩,不能久待。一張還須一弛,一剛還須一柔,秀麗金姿的砩頭溪和松坡溪正好充當了「弛」和「柔」的角色,恰如虞姬舞於項王之前,兩相映襯,便成無限風光。雁盪山最北端的仙橋景區,傳說是仙人王子晉騎鶴飛臨之地。此間許多景點都跟這位飛仙有關:仙橋、仙亭、仙人洞(北石樑洞),吹簫峰,仙亭山,丹灶岩,石棋枰……一百平方公里的景區內,山山水水間無不氤氳著清徹骨髓的仙氣。溪叫仙溪,湖叫龍湖,湖中有瓊島仙山,跳崖而死的貞女叫仙姑,她藏身過的石窟叫仙姑洞。一道芙蓉溪串起了古今兩個湖:雁湖和芙蓉湖。「上有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秋雁歸時多宿於此……」那高山頂上的湖使雁盪山得到了一個別具神韻的名字,也給遊人心裡添了一片浩淼的碧波,由於終成涸澤,它又成為他們心中難圓的一個夢。尋夢的人們只找到一片雲海,以及壯麗的日出和日落。三折瀑是造物主玩弄的一個迷藏,它居然瞞過了徐霞客的眼睛,直到本世紀才向人展露真容。名山如名著,就這般能予人以不斷發現的驚喜。在雁盪山眾多瀑布中,三折瀑最為奇異,其中尤以中折瀑為極致——有人甚至稱它為「雁山第一勝景」。據說包藏中折瀑的是冷卻了的火山口,火與水如此相剋又相生。羊角洞景區是雁盪山斜逸旁出的一個支脈。在歸宗雁盪以前,它以自己的名字——方山久為世人所知,且有自己的開山祖師。那位祖師是一個羽士。它的一系列洞文化教育和其他建築因而充滿了道教和巫風的氣息,是雁盪山八大景區中最具中國民間宗教文化色彩的地方。這一景區由羊角洞和雙龍谷兩部分組成。

雁盪山靈岩景區-百崗日出北雁盪面海背山,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夏天涼爽,6-9月份月平均氣溫在2°C。可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年降水量為 1800亳升左右,以5至9月份降水量較多。春夏多雨霧,是看雲海的好時機,也是觀賞山花和飛瀑流泉的最佳季節。秋遊雁盪,天高氣爽,層巒疊嶂,一覽無餘,滿山紅葉,美不勝收。北雁盪山冬暖夏涼,氣候調和,空氣新鮮,泉水清澈,使人悅目快心,因此不僅是遊覽勝地,也是避暑休養的佳境。

雁盪山雁湖景區-雁山雲海旅遊貼士1. 雁盪山的最佳旅遊時間是春季、夏季、秋季。看瀑布,當然是在雨水豐盛的季節,五六月或八九月,挑個雨後晴朗的日子,看北雁盪山200米落差的大龍湫,確像一條巨龍從天而降,巍為壯觀。2.游靈岩時要安排好時間,莫錯過每天下午三點的飛渡表演,如果天氣好的話,表演時間在一小時之內。3.游靈峰一定要看夜景,這才是雁盪山的精靈所在。白天看似普普通通的山峰此時都披上神秘的盛裝,惟妙惟肖,再加上導遊給你天花亂墜地一吹,如入仙境一般。4.雁盪山的物質特產「雁山五珍」即雁茗、香魚、觀音竹、金星草、山樂官。雁茗主要是指白雲茶,荼色、香、味俱佳,早在明朝就被列為貢品。香魚,學名鯰魚,有「淡水魚之王」之譽。觀音竹,莖小葉細,高約1米,為觀賞植物之雅品,現幾乎絕跡。金星草為藥用草本植物。山樂官是一種鳥,形似金雀,其鳴聲高低婉轉,迴響山谷,如山中樂隊,故名。5.雁盪山的藥材、水產與水果也很出名,遊客除了品嘗海鮮外,還可以購買諸如魚鯗、蝦干、海帶、海菜等乾貨帶回。其它食品特產有芝麻酥、花生酥、冬米糖、黑米酥等,是旅遊者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6. 雁盪山八大名菜:雞末香魚、蟠龍戲珠、雁盪石蛙、土豆野味煲、美麗黃魚、蛤蜊豆腐湯、碧綠蝦仁、清真海蟹。在品嘗海鮮美味的同時,應注意身體,尤其是北方的遊客,切不可暴食。嘗小吃:雁盪風味小吃講究色香味,只要觀其色、聞其香,頓使胃口大開,著名的有香螺、番薯粉絲湯、雁盪烙餅、米粉絲面、茴香五味豆腐乾、綠豆面等到雁盪山,還不得不品嘗一下它獨特的傳統風味小吃。許多遊客暢遊雁盪後都說:「觀山景、嘗小吃、品海鮮,其樂融融。」雁盪風味小吃講究色香味,只要觀其色、聞其香,頓使胃口大開,著名的有香螺、番薯粉絲湯、雁盪烙餅、米粉絲面、茴香五味豆腐乾、綠豆面等。到了清明時節,還有清明餜。7. 特色活動:中雁盪山下的白石鎮,一年一度的農曆三月初十大會市,歷史久遠。史書最早記載見清道光《樂清縣誌》:「白石市,在九都,三月初十」。相傳早在宋末元初,集市就已形成。市日曆時一周,農曆三月初十為高峰期,規模宏大,萬商雲集,百業興隆。三月初十,在清明節前後,春耕來臨之際,歷來購買鋤、鐮、犁、耙等各式農具,簟、鐮籮、畚斗、等各種農家用具,是市日一大特色。集市中心場地「馬道灘」,過去是一片面積約50畝的沙石灘,灘內棚架攤位星羅棋布,交易的商品、農副產品、山地貨種類繁多。人們在市場上都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生活必需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工業方面的產品和配件。富春江-新安江簡介

白雲源自古以來富春江、新安江的山水風物名及天下。富春江-新安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主要包括富陽、桐廬、建德三縣(市)。位於杭州市西南郊的富陽,素稱「春江第一城」,著名景點有:鸛山「春江第一樓」、新沙島農家樂、碧雲洞、龍門瀑布、三國孫權故里、元代畫家黃公望隱居地等。大源鎮附近還有國內獨一無二的「經緯線科學公園」。「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桐廬一段的富春江兩岸洞奇石美,山清水秀,古今中外眾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3000餘首盛讚桐廬的佳作。宋朝詩人范仲淹贊桐廬為「瀟洒桐廬」。目前,桐廬已形成了以山、水、林、洞為特色的五大旅遊景區,有瑤琳仙境的溶洞奇觀,有「天下獨絕」的天目溪漂流,有紅燈籠鄉村家園的鄉村公園風情,有中藥鼻祖聖地桐君山,還有國家森林公園大奇山,既可尋勝訪古,縱情山水,又可體驗鄉村風情、田園樂趣。從桐廬的蘆茨埠往西一直到建德的梅城鎮,就是聞名中外的七里瀧峽谷了,七十里群山夾峙,峭壁陡立,江水好似一匹白練,繚繞在層巒迭嶂之間,灘多水險,江流湍急。素有「小三峽」之稱。以「奇山碧水」的旖旎風光和人文薈萃的名勝古迹聞名於世的建德,自古就有「錦峰綉嶺、山水之鄉」之譽,古有「嚴陵八景」,今有「新安十景」,現己形成以市府所在地新安江城為中心的東、南、西三條旅遊線。東線以富春江小三峽景區稱美,有「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之妙趣;南線以靈棲洞天、大慈岩為主、其中「東海龍宮」、「中國最大天然立佛」等景觀世之罕見:西線以新安江水電站、千島湖等景點獵奇,其中千島湖集太湖之浩瀚、西湖之娟秀於一身,堪稱天下奇觀,而新安江城又以「風涼、霧奇、水清」三絕聞名,堪稱「清涼世界」,是理想的避暑勝地。錦繡新安江被譽為中國的「多瑙河」,每年吸引看上百萬國內外遊客來此觀光、避暑、度假、療養。「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七里瀧,其旖旎的風光如一首清新的詩,一幅淡雅的畫;又象一條歷史的長河,包孕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故富春江七里瀧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為主要特色,享有 「小三峽」之譽。富春江七里瀧全長23公里,分為「一關三峽」即「烏石關、烏龍峽、子胥峽、葫蘆峽」,沿 途有梅城古鎮、雙塔凌雲、子胥野度、葫蘆飛瀑、七里揚帆、嚴子陵釣台等名勝古迹,是富春江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船行其境,有「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的詩情畫意,自有一番怡然之情……「兩岸畫山相對出,一脈秀水迤邐來」。富春江小三峽就是以其「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魅力吸引著古今中外的遊人。歷代文人墨客如謝靈運、李白、杜牧、孟浩然、范仲淹、陸遊等1000多名詩人不僅遊歷了富春江小三峽,而且還留下了2000多首傳世之作。所以,富春江小三峽又被稱之為「浙西唐詩之路旅遊線」。 七里瀧上游有一道溪流從北岸匯入,這就是著名的胥溪,相傳春秋時楚國伍子胥避楚平王謀害,逃奔吳國,後經此渡口吳國都城姑蘇。渡口石壁危立,上有摩崖石刻「子胥渡」三個大字。 此處江面開闊,悄悄寂寂,古道縈迴,故名「胥江野渡」。「葫蘆飛瀑」在七里瀧南岸坌柏灣內。沿坌柏溪行500米,迎面山崖鞍部有一飛瀑,瀑高百米,從陡壁直瀉而下。壁間有一形似葫蘆的石窟,瀑布先瀉入葫蘆口中,再從底部衝出,飛珠拋玉,直注深潭,騰起層層白霧雨花,璀璨濯目。 「奇山異水、天下獨特」。富春江七里瀧,秀麗的山水風貌與璀璨的古迹文化相映,宛如一幅絢麗的畫卷。富春江—新安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主要包括富陽、桐廬、建德、淳安四縣市,上接黃山,下連西湖,山清水清、境幽史悠,以水見長,山、水、林、島、洞並茂,人文景觀眾多,是我國東南部著名的「黃金旅遊線」。

富春桃源亞熱帶北緣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4℃,年均總降水量1600毫米,日照充足,年均日照總時數為1760小時。由於新安江水電站的建成,形成了冬暖夏涼的宜人小氣候。最佳旅遊時間是盛夏季節,江水從新安江水電站105米壩底奔流出來,就像深井裡出來的水一樣,氣溫常年保持在12-17攝氏度。炎炎夏日,這裡卻是溫潤清新,沁人心脾,沒有半點塵埃,故新安江享有「清涼世界」之稱,是我國著名的避暑勝地。千島湖最佳旅遊季節是9月-11月,秋高氣爽,平均氣溫在12-18℃,雨少。4-5月也不錯,不過雨多了點,切記帶好雨具。千島湖秀水節(9月中旬)秀水節是千島湖向世人展示迷人魅力的一個良好契機。節日期間將舉辦水上主題晚會、秀水煙花盛會、秀水美食狂歡夜等近20個活動項目。遊客們不僅可以欣賞優美的湖光山色,還可以玩得酣暢淋漓。

紅燈籠鄉村家園杭州西湖簡介我國各地共有西湖36處,其中浙江9處,廣東、湖南、四川各4處,江西3處,河北2處,福建4處,江蘇、廣西、雲南、湖北、河南、安徽、山東、陝西各1處。此外越南河內也有西湖。其中最著名的是我國杭州的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也被譽為「人間天堂」。

西湖杭州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它以其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迹而聞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也被譽為「人間天堂」。西湖的水面面積約4.37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島嶼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長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最深處在 5米左右,最淺處不到1米。湖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蘇堤和白堤將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1982年西湖被確定為「國家風景名勝區」,1985年被選為「全國十大風景名勝」。西湖古稱「錢塘湖」,又名「西子湖」,古代詩人蘇軾就對它評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湖形態為近於等軸的多邊形,湖面被孤山及蘇堤、白堤兩條人工堤分割為5個子湖區,子湖區間由橋孔連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摻混,造成各湖區水質差異,大部分徑流補給先進入西側3個子湖區,再進入外西湖;湖水總面積5.593平方公里;,總容積1.10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97 米;西湖底質是一種有機質含量特別高的湖沼相沉積,屬於粉砂質粘土或粉砂質亞粘土,最上層皆為藻骸腐泥層(黑色有機質粘土),中層泥炭層或沼澤土,最下層為基底粉砂層;入湖河流部是短小的溪澗,主要補水河流為金沙澗、龍泓澗和長橋溪泄流。杭州之美,美在西湖。西湖傍杭州而盛,杭州因西湖而名。自古以來,「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以西湖為中的的西湖景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也是全國首批十大文明風景旅遊區和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她三面雲山,中涵碧水,面積約60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5平方公里。西湖之美,美在其如詩如畫的湖光山色。環湖四周,綠蔭環抱,山色蔥蘢,畫橋煙柳,雲樹籠紗。逶迤群山之間,林泉秀美,溪澗幽深。100多處各具特色的公園景點中,有三秋桂子、六橋煙柳、九里雲松、十里荷花,更有著名的「西湖十景」和「新西湖十景」以及「三評西湖十景」等,將西湖連綴成了色彩斑斕的大花環,使其春夏秋冬各有景緻,陰晴雨雪獨有情韻。西湖之美,美在湖山與人文的渾然相融。西湖不僅獨擅山水秀麗之美,林壑幽深之勝,而且更有豐富的文物古迹、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把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為一體。西湖四周,古迹遍布,文物薈萃,60多處國家、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20多座博物館(紀念館)熠熠生輝,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遊覽勝地。年接待中外遊客3000多萬人次。西湖之美,更美在人們對她的呵護及對其歷史文脈的傳承。為使西湖這顆天堂明珠更加絢麗多姿、璀璨奪目,自2002年起,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決策,開始實施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六年來先後建成西湖南線景區、楊公堤景區、湖濱新景區、梅家塢茶文化村、北山街歷史文化街區、兩堤三島景區、龍井茶文化景區、靈隱新景區、吳山新景區、高麗寺、八卦田遺址公園等項目,重建、修復歷史文化景點150多個,環湖公園景點和博物館全部免費開放,西湖「一湖兩塔三島三堤」的全景重返人間,「東熱南旺西幽北雅中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向中外遊客展現了傳統與現代互動,堅守與開放兼容的盛世西湖的動人風貌。西湖的美不僅在湖,也在於山。環繞西湖,西南有龍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煙霞嶺,大慈山、臨石山、南屏山、鳳凰山、吳山等,總稱南山。北面有靈隱山、北高峰、仙姑山、棲霞嶺、寶石山等,總稱北山。它們像眾星捧月一樣,捧出西湖這顆明珠。山的高度都不超過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遙相對峙,高插雲霄。其它景點還有保俶挺秀、長橋舊月、古塔多情、湖濱綠廊、花圃爛漫、金沙風情、九里雲松、梅塢茶景、西山薈萃、太子野趣、植物王國、中山遺址、靈隱佛國、岳王墓廟、西溪濕地。西湖不但獨擅山水秀麗之美,林壑幽深之勝,而且還有豐富的文物古迹、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西湖古迹遍布,擁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5 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還有39處文物保護點和各類專題博物館點綴其中,為之增色,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遊覽勝地。杭州西湖風景區以西湖為中心,分為湖濱區、湖心區、北山區、南山區和錢塘區,總面積達49平方公里。西湖的美在於晴中見瀲灧,雨中顯空濛。無論雨雪晴陰,在落霞、煙霧下都能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態。湖區以蘇堤和白堤的優美風光見稱。「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是一首詩,一幅天然圖畫,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不論是多年居住在這裡的人還是匆匆而過的旅人,無不為這天下無雙的美景所傾倒。著名景點西湖十景:形成於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有的就位於湖上:蘇堤春曉、麴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鐘、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勝,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勝景精華,所以無論杭州本地人還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樂道,先游為快。西湖新十景:是一九八五年經過杭州市民及各地群眾積极參与評選,並由專家評選委員會反覆斟酌後確定的,它們是:雲棲竹徑、滿隴桂雨、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九溪煙樹、吳山天風、阮墩環碧、黃龍吐翠、玉皇飛雲、寶石流霞。西湖新新十景:2007年10月20日西博會開幕式晚會上,宣布了「三評西湖十景」的結果。靈隱禪蹤、六和聽濤、岳墓棲霞、湖濱晴雨、錢祠表忠、萬松書緣、楊堤景行、三台雲水、梅塢春早、北街夢尋這些景點成為新一代西湖十景 .西湖山林景點:雲棲塢、煙霞嶺、五雲山、翁家山、水樂洞、吳山城隍閣、鳳凰山、獅子峰、月輪山、南高峰、理安山、郎當嶺、鼓樓、北高峰吉祥宮、法喜寺、風篁嶺、飛來峰造像、南屏山、法鏡寺。其它景點還有長橋舊月、花圃爛漫、金沙風情、九里雲松、太子野趣、植物王國、中山遺址。

斷橋殘雪杭州市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6.2℃,夏季平均氣溫28.6℃,冬季平均氣溫3.8℃,無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平均相對濕度也比較高,在70%-85%之間。一年中隨著冬夏季風逆向轉換等天氣狀況均會發生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形成春多雨、夏濕熱、秋氣爽、冬乾冷的氣候特徵。杭州市東部連海、西部連山,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光、熱、水的地域分配不均,小氣候資源豐富。但因季風在進退持續時間和強度上的不穩定性,常導致氣象災害發生。杭州市地跨南、北兩個熱量帶,氣候特徵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同時受山體、水體影響,具有明顯的小氣候優勢。1.光溫同步、雨熱同季杭州市受東亞季風的影響,形成了光、熱、水同季且配合良好的氣候特徵。每年3月下旬,杭州開始進入春季,太陽輻射逐月增強,氣溫同步回升,平均氣溫在14℃-20℃之間,平均最低氣溫也在10℃左右,氣候舒適,涼暖宜人。接著便進入「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季節,3-5月各月雨日都有半個月左右。綿綿春雨帶走了寒冬的冷漠,蒙蒙薄霧輕輕籠罩了湖光山色,亭台樓閣隱約其間,可謂「濃妝淡抹總相宜」。此情此景,促成了民間「三月三,看桃花」,「清明時節去踏青」的傳統。春回大地之後,山間堤岸桃紅柳綠、遊人雲集,大有「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的盛況。6月中旬,夏季接踵而至。杭州雖離海不遠,又有西湖,可以受到江河湖海的調節,但夏季的氣溫仍然較高。初夏時節,在梅子黃熟之際,是一年一度雨水集中的梅雨期,歷時約有1個月。其間,連日天氣陰霾,晴雨多變,降雨頻繁,雨量較大。一般在7~8月梅雨期過後,雨水明顯減少,此時這一帶正好出於副熱帶高壓控制下, 降水量較前期減少,太陽輻射量達到最高,進入本市的高溫伏旱季節,極端最高氣溫可達39℃-40℃,35℃以上的高溫天氣也有20多天,酷暑難當。8月下旬至9月中旬,颱風活動頻繁,杭州受其影響,雨水顯著增多,此外,北方冷空氣的影響亦逐漸增強,氣候出現早晚涼、中午熱的狀況。9月份進入夏秋轉換季節,下旬光熱水同步下降,受熱帶風暴(颱風)和冷空氣影響秋季來臨,伏旱得以緩解。此時,月平均氣溫變化於17℃-24℃之間,也是溫涼適宜的時節。就像春季一樣,杭州又迎來了一個遊覽旺季,「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中秋賞月、錢塘觀潮、滿隴尋桂等時令活動異彩紛呈。10~11月受大陸冷高壓控制,氣溫日較差大,到了11月下旬,進入冬季。冬季光熱水處於低值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1月最冷,平均氣溫為3.3℃-3.6℃,極端最低氣溫能降到零下5℃左右。冬天降水量並不多,但從12月至次年2月,各月平均都有9-10天的雨雪期,偶爾還會出現冰凍現象。2.氣候多宜,資源豐富杭州市南北地跨1.3個緯距,海拔250米以下的平原低丘谷地(簡稱平原低丘谷地,下同)年平均氣溫相差2℃,≥10℃的活動積溫相差600~800℃,山區與平原年平均降水量可相差300mm以上,年日照時數相差150小時以上。杭州市西南部的千島湖湖區、梅城兩江小平原、壽昌盆地,四面環山,中間有水體調節,是杭州市降水較多、熱量條件最優、無霜期最長、越冬條件優越的區域;東北部的河網平原和濱海平原,地形向北敞口,降水量偏少,光照充足,熱量條件較湖區稍差;中部的河谷平原、盆地介於南北之間,氣候多宜,降水適中,熱量條件較優。杭州市廣大山區,氣候垂直差異顯著,氣溫隨高度上升而下降,千米以下的山區雨量隨高度上升而增加,組成了複雜多樣的立體小氣候。3.氣象災害時有發生由於冬夏季風交替的不穩定性,杭州市氣象災害時有發生——春季連陰雨、倒春寒、晚霜凍,夏季洪澇、乾旱、高溫、颱風,秋季連陰雨、乾旱,冬季的低溫凍害等。以杭州市區為例,有的年份酷暑難耐,日極端最高氣溫達40.3℃,有的年份寒冷刺骨,極端最低氣溫達-9.6℃;有的年份3月下旬下雪,凍害嚴重;有的年份久旱不雨,有的年份暴雨成災;另外颱風、強對流天氣經常嚴重影響杭州。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旅遊禁忌1、根據天氣變化,注意防寒保暖,最好攜帶雨傘。2、盡量避免接近動物和鳥類。研究發現,不少疾病都與其傳播有關。3、氣溫多變,皮膚易過敏。盡量不與花粉等過敏源接觸。有過敏者應帶上抗過敏藥品和防晒護膚品。4、在活動時也應注意財物的保管,最好不要帶過多的貴重物品。南京鐘山簡介鐘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以鐘山(紫金山)和玄武湖為中心。鐘山是南京地區群山之首。古稱金陵山,戰國時楚國在此建金陵邑,即由此山得名。漢代開始稱鐘山,東晉時開始稱紫金山,因山有紫色頁岩,遠望山頂,紫雲繚繞,氣象萬千。鐘山蜿蜒逶迤,形如莽莽巨龍,山、水、城渾然一體,雄偉壯麗,氣勢磅礴,古有「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之稱。

鐘山風景名勝區蜿蜒起伏,宛如游龍。山光與水色齊收,山、水、城、林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有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以及辛亥革命名人墓。還有孫權墓、明孝陵、靈谷寺等名勝古迹多處。自鐘山遠眺,玄武湖五洲煙柳,十里春風,燕雀湖波光牆影,紫霞湖林海明珠,盡收眼底。使人心曠神怡。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秀峰塔影,林木蔥鬱。自然生成的山林野趣,加上匠心獨運的精美建築,使得鐘山風景區成為自然美與人文美緊密結合的上乘佳作。鐘山風物,當以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為最。中山陵,位於紫金山中茅山的南坡,前臨平疇萬里,後擁蒼崖千丈,由我國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的精華,莊嚴簡樸,別創新格。墓地全局呈「警鐘形」 圖案,寓「使天下皆達道」之義。陵墓建設自1926年1月破土動工,至1929年6月1日奉安大典,主體工程歷時三年多,到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環繞中山陵的主體建築,還有一系列紀念性建築,如為便於孫中山先生家屬守靈而在陵墓後上方建造的永慕廬、存儲奉安大典紀念物品的奉安紀念館以及寶鼎、音樂台、流徽榭、仰止亭、光華亭、行健亭、藏經樓等,都是當時各界人士和海外華僑為緬懷孫中山先生而捐資建造的。為了紀念中山先生,還在中山陵園區內建立了享譽中外的中山植物園及陵園溫室等。中山陵兩側,長眠著近代民主革命時期的一些風雲人物,如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友和國民黨政要等。1928年,國民政府決定在中山陵東側的靈谷寺址改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增建牌坊、紀念堂及紀念塔。在由靈谷寺無梁殿改建的紀念堂內,鐫刻著北伐、抗日諸役陣亡將士姓名軍銜,據計當時共刻碑10塊,有人名33000多個。鐘山北麓,還有座莊嚴肅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著3306位為抗日而捐軀的中、美、蘇等國烈士姓名。與中山陵建築群前後輝映的是明孝陵建築群。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及馬皇后的陵墓。陵園佔地廣大,陵垣周長達22.5公里,從下馬坊到獨龍阜寶城,縱深2.5公里,是明代帝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整個建築群分為兩部分:從下馬坊開始,經禁約碑、神烈山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御河橋、石象生、石望柱、石翁仲到欞星門,是孝陵引導部分神道。過欞星門向東北折,才進入陵園的主體建築,依次有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直到寶城。地宮即位於寶城之下。明孝陵的神道長達2400米,曲折幽深,其中部轉彎處為孫權陵墓所在的梅花山, 神道繞過山麓,呈S形,與歷代帝王陵墓前開闊直達的神道形制迥異。明孝陵地面木構建築物雖均毀於兵燹,但總體布局氣魄恢宏,尚存建築雄偉壯觀,石刻磚雕,圖案清晰,技藝高超。特別是尚未發掘的明太祖及馬皇后墓室,在數百年來『朱元璋下葬,南京十三個城門出棺材"等民間傳說、裨史雜記的渲染下,更具神秘的色彩。明太祖朱元璋親自選點,在鐘山之陽督造營建了規模宏大的明孝陵,還對那些追隨他百戰沙場、創基立業的開國功臣「賜葬鐘山之陰」,形成「山外諸峰列侍臣」的布局。史書記載鐘山之陰共葬十餘位明初開國功臣,豐碑喬木,陂陀相接。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有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歧陽王李文忠、江國公吳良、海國公吳禎、皖國公仇成等人的墓葬。石獸錯落,翁仲雜陳。在鐘山風物中,歷史最為悠久的為佛寺建築。在六朝時期,鐘山寺宇達70餘所,梵宮剎宇林立,鐘磬之聲相聞,「多少樓台煙雨中」。歲月滄桑,歷代迭有興廢,至今僅山左之靈谷寺猶具規模。特別是靈谷寺中的無量殿形制高大,全用磚砌,不用寸釘片木,故又稱無梁殿,為國內現存同類建築中時代最早、規模最大者。鐘山其餘寺廟,大多荒廢,如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在鐘山絕頂興建的大愛敬寺,最為宏麗,梁武帝蕭衍曾親往遊覽賦詩,昭明太子蕭統和之。該寺後毀於戰火,至今猶可見其遺址。鐘山現存宗教建築,如無量殿、寶公塔、志公殿、定林寺等,均為重要的歷史遺迹,唯多後代重建。然鐘山絕頂或半山溪谷之間,時見頹垣遺基,古寺廢址,六朝鐘山佛寺全盛景象,可見一斑。鐘山文化遺迹亦頗具特色。就碑刻而言,唐代大畫家吳道子作畫、大詩人李白作贊、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的寶志和尚像贊碑,即世稱「三絕碑」 者,素負盛名,原建鐘山獨龍阜,後隨靈谷寺遷往今址。墳頭村附近的陽山碑材,即明成祖朱棣下令開鑿,原擬作為刻制孝陵神功聖德碑的碑材,其碑額、碑身、碑座碩大無比,通高73米,總重量達1.5萬噸,堪稱「絕世碑材」。鐘山第三峰上,建有我國第一座現代化的天文台,還保存渾儀、簡儀、天球儀和圭表等珍貴文物,均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儀器。此外,鐘山北高峰上樑昭明太子讀書台、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雨中游鐘山定林寺的摩崖題刻、明代紫霞真人隱居的道家 「第三十一洞天」等處,均為鐘山勝境,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南京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5.3℃,年降水量1106.5毫米,6月中旬-7月初為梅雨季節。南京向有「火爐」之稱,7-8月極端最高氣溫有時高達40℃,一般也在35℃左右,「夏熱冬寒」是南京較之其它江南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顯著氣候特徵,通常12月份下雪機會最多。河北蒼岩山簡介蒼岩山位於太行山脈中段的井陘縣境內,距河北省會石家莊市70公里,景區總面積124.12平方公里,核心景區面積62.63平方公里。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山,福慶寺為蒼岩山的核心景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三大懸空寺之一。

蒼岩山菩薩頂蒼岩山以「樓絕、檀奇、山雄、谷幽、林秀」為特色,自古就享有「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岩」的盛譽。最著名的景觀有蒼岩山十六景:岩關鎖翠、風泉漱玉、書院午蔭、碧澗靈檀、懸登梯雲、橋殿飛虹、峭壁嵌珠、絕巘回欄、空谷鳥聲、懸崖綺柏、說法危台、虛閣藏幽、尚書古碣、陰崖石乳、竅開別天、爐峰夕照。這裡群峰巍峨,怪石嶙峋,深澗幽谷,古樹名木,清泉碧湖,構成了奇特、幽靜、秀麗的自然景觀。蒼岩山是冀中南佛教歷史名山之一,千年古剎福慶寺以卓越的建築藝術和美麗的民間傳說構成奇異壯觀的人文之美。據現存碑文記載,福慶寺原名為興善寺,宋大中詳符七年 1014年 宋真宗敕賜「福慶寺」之名。相傳隋朝南陽公主曾在此出家修行。蒼岩山廟會因民間朝拜公主演化而來,民俗文化活動代代傳承,不斷發揚光大,被列入省級文化遺產名錄。

橋樓殿蒼岩山風景名勝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短多風,夏熱多雨,秋高氣爽,冬寒乾燥 因受地形和海撥高度的影響,氣候區域性變化和垂直差異均較顯著 年平均氣溫12.5℃

橋樓殿春色河北野三坡簡介野三坡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野三坡)地處北京西南,河北省淶水縣境內,太行山與燕山的交匯處,巍巍太行從這裡沿冀、晉、豫邊界千里南下,崢崢燕山從這裡順京、冀、津一路東行。野三坡距北京市中心120公里,素有「世外桃源」之稱。這裡生態環境純凈自然,地質構造豐富多彩,歷史文物珍貴稀有,民族風情獨具特色。野三坡總面積600餘平方公里,分百里峽、白草畔、拒馬河、龍門天關、魚谷洞、金華山及三皇山七大景區。融碧水青山、奇洞怪泉、峽谷溪流、瀑布冰川、長城古堡、摩崖石刻、春花秋葉、名樹古禪、雲頂花園、高山草甸、飛禽走獸等罕見景觀於一體。這裡先後被授予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中華環保生態示範區、國家地質公園、全國創建文明風景名勝區先進單位、世界地質公園等稱號。現在,這裡已成為觀光、休閑、度假、會議、科考、健身的旅遊勝地。

野三坡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多風、夏多雨,秋爽,嚴冬少雪。平均氣溫12攝氏度,尤其是夏季清涼避暑,白天溫度基本上都在30度以下,晚上18度左右,平均氣溫22℃。無霜期165天,平均日照2800小時,平均年降雨量600毫米。新疆天山天池簡介天池的海拔是 1928米,南北長3.5公里,湖泊的最深處為103米。天池景區的景觀資源是歐亞大陸腹地乾旱區自然景觀的代表。風景區內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地域突變強烈,在短短80公里的直線距離內,囊括了高山冰川、濕地草甸、森林峽谷、湖泊山嶽和戈壁沙灘等自然景觀,形成完整的植物垂直景觀帶譜,為國內外罕見。

天池遠觀以遠古瑤池神話及宗教和民族風情為文化內涵的人文景觀,其獨特的神采,是景區珍貴的文化遺存。天池景區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的「博格達峰人與生物圈」國際保護區。被評為5A級風景旅遊區,列入中國濕地保護名錄。天山天池位於新疆烏魯木齊東北100公里,博格達峰北坡山腰。湖面海拔1910米,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0.8~1.5公里,最深處103公尺。湖濱雲杉環繞,雪峰輝映,非常壯觀,為著名避暑和旅遊地。天池成因有古冰蝕-終磧堰塞湖和山崩、滑坡堰塞湖兩說。由天池流出的三工河為山麓阜康縣農牧業主要灌溉水源。

天池的春天天山天池風景區以天池為中心,包括天池上下4個完整的山地垂直自然景觀帶,總面積380.69平方公里。天池湖面呈半月形,長3400米,最寬處約1500米,面積4.9平方公里,最深處約105米。湖水清澈,晶瑩如玉。四周群山環抱,綠草如茵,野花似錦,有「天山明珠」盛譽。挺拔、蒼翠的雲杉、塔松,漫山遍嶺,遮天蔽日。天池自然保護區可分為「大天池北坡遊覽區」、「大天池遊覽區」、「十萬羅漢涅般木山遊覽區」、「娘娘廟遊覽區」和「博格達峰北坡遊覽區」,每區八景,五區四十景。天山天池湖水系高山溶雪彙集而成,水深近百米,清純怡人。每到盛夏,湖周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最為明艷。即使是盛夏天氣,湖水的溫度也相當低,乘遊艇在湖面上行駛,一陣陣涼風吹來,暑氣全消,是避暑的好地方。天山天池天池東南面就是雄偉的博格達主峰(蒙古語「博格達」,意為靈山、聖山)海拔達5445米。主峰左右又有兩峰相連。抬頭遠眺,三峰並起,突兀插雲,狀如筆架。峰頂的冰川積雪,閃爍著皚皚銀光,與天池澄碧的湖水相映成趣,構成了高山平湖綽約多姿的自然景觀。天山天池天池四周的山腰上,有許多雲杉林,雲杉形如寶塔,是著名的風景樹。深綠的雲杉林,挺拔、整齊,很有氣勢,顯示出一種高山風景區特有的景色。清澈湖水,皚皚雪峰和蔥蘢挺拔的雲松林,構成了天池的迷人的景色。

天池的睡眠氣候屬典型的大陸性乾旱氣候,南疆乾旱,光照長,少雨,年降水量僅20-100毫米,而北疆卻達100-500毫米.年平均氣溫南疆平原10C-13C,北疆平原低於10C。極端最高氣溫吐魯番曾達48.9C,極端最低氣溫富蘊縣境可可托海曾達-51.5C。南疆平原無霜期200-220天,北疆平原大多不到150天。甘肅麥積山簡介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在西秦嶺北支脈的東段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

其中,以麥積山石窟最為著名。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農家麥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山勢險峻,周圍綠樹成林,環境清幽。西漢末年,麥積山已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已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各景區門票--仙人崖22元 :凈土寺10:石門22元:牧馬灘森林公園10元:街亭溫泉20元:曲溪10元風景區內氣候條件也比較好。由於風景區位於南北交界處,所以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熱,譽有西北江南之稱。陝西西嶽華山簡介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海拔2154.9米居五嶽之首,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縣境內,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憑藉大自然風雲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另外,山東、山西境內也有兩座山名為華山。亦可作人名,有歷史學家、電影導演、作家、舞美設計等。陸友仁《硯北雜誌》卷下言:「張說《華山碑》云:太華山者,當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然則不當為去聲也。」按《水經注》卷十九言:「遠而望之若華狀,故名華山。」可為陸氏佐證。杜荀鶴詩中「華山」之「華」即讀平聲;如《費徵君墓》云:「不知三尺幕,高卻九華山」,又《送李明府》云:「惟將六幅絹,寫得九華山。」然今人敢用作平聲者,少矣。又按陸氏所引,出《西嶽九華山碑銘》序中,實唐玄宗語,張燕公僅作銘耳。

——引自錢鍾書《談藝錄》之《附說二 說華山之華字》東漢班固《白虎通義》言:"西嶽為華山者,華之為言獲也。言萬物生華,故曰華山。"則「華」似讀去聲,且備一說。華山的西邊是終南山,鍾馗故里歡樂谷是唐代賜福鎮宅聖君鍾馗的故里。華山不僅雄偉奇險,而且山勢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險峻稱雄於世,自古以來就有"華山天下險"、"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正因為如此,華山多少年以來吸引了無數勇敢者。奇險能激發人的勇氣和智慧,不畏險阻攀登的精神,使人身臨其境地感受祖國山川的壯美。我國古書中早就有關於華山的記載。最早述及華山的古書,據說是《尚書·禹貢》篇,但最初華山叫"惇物山",華山被稱為西嶽與東嶽泰山並稱,最早見於《爾雅·釋山》一書。西嶽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周平王遷都洛陽,華山在東周京城之西,故稱"西嶽"。以後秦王朝建都咸陽,西漢王朝建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所以華山不再稱為"西嶽"。直到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建立了東漢政權,華山就又恢復了"西嶽"之稱,並一直沿用至今。由於華山太險,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臨。歷代君王祭西嶽,都是在山下西嶽廟中舉行大典。《尚書》載,華山是"軒轅皇帝會群仙之所"。《史記》載,黃帝、虞舜都曾到華山巡狩。據記載,秦昭王時命工匠施鉤搭梯攀上華山。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通向華山峰頂的道路。直到唐朝,隨著道教興盛,道徒開始居山建觀逐漸在北坡沿溪谷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華山以其峻峭吸引了無數瀏覽者。山上的觀、院、亭、閣、皆依山勢而建,一山飛峙,恰似空中樓閣,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別具一格。山峰秀麗,又形象各異,如似韓湘子趕牛、金蟾戲龜、白蛇遭難……。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澗的水簾瀑布,更是妙趣橫生。並且華山還以其巍峨挺拔屹立於渭河平原。東、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詩人張喬在他的詩中寫道:"誰將依天劍,削出倚天峰。"都是針對華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同進華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僅330-400米,而華山海拔2154.9米,高度差為1700多米,山勢巍峨,更顯其挺拔。華山名字的來源說法很多,一般來說,同華山山峰像一朵蓮是分不開的,古時候「華」與「花」通用,正如《水經注》所說:遠而望之若花狀」,故名。中國五嶽之一,陝西省名山。位於華陰縣,屬秦嶺東段。東臨潼關,西望長安,南依秦嶺,北靠黃渭,古稱太華山,又稱西嶽華山。由中(玉女)、東(朝陽)、西(蓮花)、南(落雁)、北(五雲)五個山峰組成。遠望主峰狀如金元寶,與周邊環繞幾小山遠望形似蓮荷;西峰翠雲宮前又有倒扣蓮花花瓣石, 稱「花山」又因近臨黃河是華夏發源地,人們口音等,故稱「華山」。整體為花崗岩斷塊山,最高峰海拔2157.9M。險峻的奇峰峭壁俯瞰渭河平原,有壁立千仞之勢,自古為遊覽勝地。華山多局部山地形氣候,山水向岩石節理集中,形成沖溝。溝谷堆積有巨大岩塊,著名的「魚石」即為清康熙年間(1662~1722)爆發泥石流所形成。華山北坡大斷層近期仍有活動,1556年華縣地震達到芮氏8級。

華山的最佳旅遊時間是每年的4月到10月,這也是華山的旅遊旺季。農曆三月十五日是朝山日,會有盛大的廟會和慶祝活動。華山四季景色神奇多變,不同的季節可以欣賞到「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春季雨足霧稀,萬物初醒,山花爛漫,是踏青訪春的好去處;夏季能見度高,氣候涼爽宜人,可看到日出和山間瀑布,時常伴有雲海出現,嘆「但聞人語聲,不見有來人」之幽境;秋季溫度適中,紅葉滿山,山崖為底松檜為墨,一抹絢爛令人心顫,是登山的最佳季節;冬季白雪皚皚,雪淞峭壁遠山相望,給人以仙境美感。而日出則是華山一年四季都不可少的景緻。華山日出日落參考時間:春季: 5:00-6:00 ;夏季: 4:30-5:20 ,秋季 : 5:00-5:20 ;冬季: 5:30-6:00華山從山麓到山頂,氣溫成直線遞減。一年中七月份遞減較大,一般為0.5°C左右;一月份較小,在0.3°-0.4°C。華山年平均氣溫較低,只有6.8°C,年溫差也偏小,僅為18.8°C。華山春季乾燥,風多過隙;夏季雨量漸長,但山上轉瞬即晴;秋季晴多雨少;冬季寒風刺骨。每年降雨天較少,多集中於六至八月,年降雨量達成1030毫米。華山晴天多,山頂雲霧天多,日照時間相對減少。年平均日照1710.4小時。山上七至八月份,相對濕度最大;十二月至次年一月份,相對濕度最小,兩者相差20%。因群峰高聳,使高原氣流受到阻擋。天氣多風且風向頻率(百分率),山上山下,山北山南,均不同。一年中西北風的頻率比較大,其次是西南風。其頻率各佔11%。春秋兩季為最佳旅遊季節。

雲南西雙版納簡介西雙版納位於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北緯21°08′~22°36′,東經99°56′~101°50′.屬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濕潤區.由於入射角高,冬至時分高度角最低為45°本區熱量豐富,終年溫暖,四季常青。具有「常夏無冬,一雨成秋」的特點。一年分為兩季,即雨季和旱季;雨季長達5個月 (5月下旬—10月下旬),旱季長達7個月之久(10月下旬—次年5月下旬),雨季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本區熱量豐富,終年溫暖,四季常青。又因距離海洋較近,受印度洋西南季風的控制和太平洋東南季風的影響,常年濕潤多雨,所以森林繁茂密集,植物盛多.因此西雙版納被譽為「植物王國」. 1993年10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接納西雙版納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從世界地圖上一眼看去,會發現在西雙版納同一緯度上的其他地區幾乎都是茫茫一片荒無人煙的沙漠或戈壁,惟有這裡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像塊鑲嵌在皇冠上的綠寶石,格外耀眼。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有佔全國1/4的動物和1/6的植物,是名副其實的「動物王國」和「植物王國」。

橄欖壩景區包括景洪市風景片區、勐海縣風景片區、勐臘縣風景片區三大塊。 每一塊內又有若干景區,共有19個風景區,800多個景點,總面積1202.53平方公里。該區有著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資源,被稱之為「熱帶動物」王國。其中許 多珍稀、古老、奇特、瀕危的動、植物又是西雙版納獨有的,引起了國內外遊客和科研工作者的極大興趣。景觀以豐富迷人的熱帶、亞熱帶雨林、季雨林、溝穀雨林風光、珍稀動物和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風情為主體。該區景觀獨特,知名度高。

民族風情園西雙版納擁有許多的世界之最和中國之最,其中包括最多鳥類等多項紀錄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之最、中國之最。經國務院1982年10月8日批準定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西雙版納全州總面積有19582.45平方公里,人口100多萬,下轄景洪市和勐海、勐臘兩縣。這裡居住著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諾族、拉祜族、佤族、瑤族等十幾個民族, 其中傣族85萬, 漢族25萬,其他民族25萬。與寮國、緬甸接壤,國境線長1069公里。西雙版納是國家第一批44處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有著300多萬畝自然保護區,其中70萬畝是保護完好的大原始森林,森林佔全州總面積近60%, 到處青山綠水,鬱鬱蔥蔥,以其美麗和富饒聞名遐邇。

傣族園西雙版納境內共有植物二萬多種,其中屬熱帶植物5000多種,有食用植物一萬多種,野生水果 50多種,速生珍貴用材樹40多種。許多 植物是珍貴用材或具有特殊用途,如抗癌藥物美登木、嘉蘭;治高血壓的羅芙木;健胃驅蟲的檳榔;風吹楠的種子油是高寒地區坦克、汽車 發動機和石油鑽探增粘降凝雙效添加劑的特需潤滑油料;桐子油可替代柴油;被譽為「花中之王」依蘭香可製成高級香料;有1700多年前的古茶樹;有天然的「水壺」、「雨傘「;會聞樂起舞、會吃蚊蟲的小草、見血封喉的箭毒木……廣大茂密的森林,給各種野生動物提供了理想的生息場所,目前已知有鳥類429種,佔全國鳥類總數2/3,獸類67種,佔全國獸類總數的16%, 西雙版納鳥獸種類之多,是國內其他地方無法相比的。其中被列為世界性保護動物的有亞洲象、兀鷲、印支虎、金錢豹等;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牛、羚羊、 懶猴等13種,還有許多二、三類保護動物。作為「旗艦物種」,亞洲象對生態環境有著不凡的意義,1977年,我國宣布亞洲象為瀕危物種,並在西雙版納成立野象自然保護區。現在亞洲象的生存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其數量也從20世紀80年代的80餘頭髮展到現在的300頭左右。我國的亞洲象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也有少數分布在旁邊的普洱〔思茅〕市。西雙版納還盛產橡膠,是全國第二大膠區、橡膠單產居全國之首,另外還盛產大米、多種熱帶水果和砂仁等珍貴藥材,是名副其實的「植物王國」、 「動物王國」、「綠色王國」、「南藥王國」。到版納旅遊,有時會看到美麗的孔雀、白鷳、犀鳥在林中飛翔;有時會看到大象在公路上漫步;有時會看到羚羊、野鹿、野兔在奔跑……那情那景,真叫人開心,這是在其他地方難以想像得到的奇觀和樂趣啊!西雙版納屬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一年內分乾季和濕季,年平均氣溫在21℃。乾季從11月至翌年4月,濕季從5月至10月。終年無霜雪。 年霧日達108—146天。景洪地區極端最高氣溫達41.1℃,極端最低氣溫2.7℃,常年適於旅遊觀光。 西雙版納因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北部邊緣氣候類型為熱帶季風氣候,山區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終年溫暖、陽光充足、熱量豐富、濕潤多雨,具有「長夏無冬、一雨成秋」的特點。一年只分為雨季和旱季兩季。雨季長達5個月(5月下旬——10月下旬),旱季則長達7個月之久(10月下旬——次年5月下旬)。雨季降水量佔全年降水的80%以上。雲南大理簡介

茈碧湖大理風景名勝區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治州。雲南省西部,是一個依山傍水的高原盆地。這裡是雲南古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南詔、大理國的都邑,被譽為"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市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大理古城、三塔寺、蝴蝶泉等文物古迹享譽中外,蒼山洱海、風、花、雪、月的自然景觀久富盛名,構成了秀麗獨特的自然景觀。大理歷史悠久,文物古迹眾多。明朝洪武年間修建並完整保留至今的大理古城,屏山鏡水環境優美,古樸典雅生意盎然,並成為當地歷史文化的主要載體,崇聖寺三塔、太和城遺址,元世祖平雲南碑、蒼山神祠、佛圖寺塔、喜洲白族民居建築群......等文物古迹,縱貫了唐、宋、元、明、清及民國等各個歷史時期。大理作為數百年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人名流薈集,史籍文獻甚豐。加之在當地佔主要地位的白族人民,文化素養歷來較高。因此,明、清以來大理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歷代以來人才輩出。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傳文化、東南亞文化及當地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白族人民從服飾、住居、婚嫁、信仰、習俗以及慶典節日,都充滿著獨特的民族情趣,這些濃郁的民族風情,增添了古城的歷史文化氣氛,更加增添了大理歷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大理風景名勝區包括:蒼山洱海、石寶山、雞足山、巍寶山、茈碧湖溫泉五個景區。蒼山洱海風景區由氣勢恢弘的蒼山、秀麗的高原明珠洱海及山海之間自然與人文完美結合的田園風光構成。蒼山洱海風景區孕育、沉積了豐厚的歷史文化,有突出的南詔大理文化、獨特的本主崇拜、多彩的民族風情和豐富的民間傳說。其間有世界知名的唐代三塔、蝴蝶泉、南詔德化碑、三月街、喜洲白族民居等文化景觀,還有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景觀、獨特罕見的天氣景觀、地質景觀等。蒼山洱海風景區集數頂桂冠於一身,涵蓋了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優秀旅遊城市、最佳魅力城市等。巍寶山風景區位於大理市南50公里的巍山縣,主要由全國聞名的道教名山巍寶山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巍山古城組成。巍山是南詔歷史的發祥地,巍寶山古建築群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數十座道觀古建築,其中青霞宮、長春洞、培鶴樓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進入景區可感受到濃厚的道教文化和傳統的彝族風情。巍山古城保留有完整的明清城池格局和古街巷、古民居風貌,延續了較好的民族歷史文化生態。石寶山風景區位於大理市北135公里的劍川縣,由石鐘山石窟、寶相寺和海雲居三個遊覽區組成。景觀類型以石窟雕刻、宗教古建、丹霞地貌和森林景觀為主。石鐘山石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南詔大理國時期的造像雕刻藝術聞名國內外。以寶相寺為代表的古建築群依山附崖,險中見奇,被譽為「雲南的懸空寺」。石寶山地質屬第三紀層,石質為紅色砂岩、礫岩,風化球狀的砂岩形象獨特,被譽為「石寶」。在此舉行的一年一度的石寶山歌會,展示了風情濃郁的白族歌舞和獨特的白族文化。雞足山風景區位於大理市東60公里的賓川縣。雞足山是我國的佛教名山,與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齊名,在東南亞一帶影響較為深遠。以雄、奇、幽、秀的山嶽風光、豐富的植物景觀和濃厚的佛教文化而聞名,其中以「絕頂四觀」和「八景」最為著名。主要景點有金頂寺、伽葉殿、祝聖寺、佛塔寺、九蓮寺、華首門、玉龍瀑布、空心樹、杜鵑長廊等。茈碧湖風景區位於大理市北70公里的洱源縣,以地熱溫泉和高原湖泊景觀為主。湖區面積8平方公里,湖面如鏡,明凈清麗,湖上除領略湖光山色外,可看水花樹奇觀。湖北有環境清幽的梨園,彷彿世外桃源。湖周圍有星落棋布的溫泉,豐富的溫泉休閑療養服務給風景區增添了較大的吸引力。

大理蒼山洱海大理州地處低緯高原,在低緯度高海拔地理條件綜合影響下,形成了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特點:(1)四季溫差小。較接近北回歸線,太陽輻射角度較大且變化輻度小,形成年溫差小,四季不明顯的氣候特點,「四時之氣,常如初春,寒止於涼,暑止於溫」,四季溫差不大;(2)乾濕季分明。大理州冬干夏雨,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乾季雨量僅佔全年降雨量的5~15%,夏半年(5~10月)雨季降雨量佔全年的85~95%;(3)垂直差異顯著。全州由於地形地貌複雜,海拔高差懸殊,氣候的垂直差異顯著。氣溫隨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隨海拔增高而增多。河谷熱,壩區暖,山區涼,高山寒,立體氣候明顯;(4)氣象災害多。由於季風環流的不穩定性和不同天氣系統的影響,大理州氣象災害較多。常見的氣象災害主要有乾旱、低溫、洪澇、霜凍、冰雹、大風等。大理屬高原型季風氣候,沒有明顯的嚴冬酷暑,四季皆宜旅遊。但夏秋之交雨後氣溫下降很快,當地有「一雨成秋」的說法,因此那時來大理旅遊的遊客最好帶上幾件秋衣,以防著涼。不過正如一首歌里唱到的那樣:「大理三月好風光」,春季,無論是前往大理古城,或是登蒼山、游洱海都是再適合不過的了。

大理三塔雲南路南石林簡介石林的主要遊覽區李子箐石林,面積約12平方公里,遊覽面積約1200畝。主要由石林湖、大石林、小石林和李子園幾個部分組成,游路5000多米,是石林景區內單體最大,也是最集中、最美的一處。乃古石林位於「石林」以北13公里處,也叫新石林或摩寨石林,佔地5000多畝,新辟游路6公里多。與「石林」相比,這裡又是另外一種特色和風格。進入乃古石林,只見黑森森的一片怪石如大海怒濤衝天而起,氣勢磅礴,又像壁壘森嚴的古代戰場,令人思緒萬千。景區內還有神奇瑰麗的地下溶洞,人們稱之為地下天宮或水晶宮,屬地下岩溶地貌。 長湖位於路南縣城東15公里的維則村旁,系岩溶湖泊。湖長3公里,寬僅300米,故名。湖中有蓬萊島,湖底布滿參差錯落的石筍、石柱。長湖深藏在圭山的懷抱里,故又稱「藏湖」。芝雲洞位於石林之西北約5公里處,又叫紫雲洞,由大,小芝雲洞,大乾洞、豬耳朵洞組成,總面積約2.55平方公里,它是岩溶地貌的地下奇觀之一。 奇風洞位於李子箐石林東北5公里處。它由間歇噴風洞、虹吸泉和暗河三部分組成。每年8至於11月,會時有大風從大小數十厘米的噴風洞吹出,安靜的大地頓時呼呼風響,塵土飛揚,並伴有隆隆的流水聲。2、3分鐘後,一切復原,數分鐘後又再次噴風。雨季間隔15至30分鐘噴一次風,旱季約隔一小時。

路南石林是一處有著堅硬石灰岩床的區域。它經地殼運動抬升,斷裂後,部分岩石被水溶解、沖刷而形成。這一大片石林位於中國雲南省昆明市東南約120千米處,面積約5平方千米。

有些岩石確實酷似樹木,但其他的則像刀、鳥、獸、蘑菇、廟宇和山、許多岩石都有名稱,便如蓮花峰、大疊水瀑布、獅子亭和鳳凰靈儀等。有些則形成為開然橋和拱門。最矮的石柱 約有一個人那麼高,最高的達30米-----相當於8層樓的高度。

岩石之間有水池和過道,有些還有樹和灌木。附近遍布著紅色、粉紅色和紫色的杜鵑花和山茶花。每年6月,住在該區的彝族人都要舉行一次火把節。在一個跳舞節目中,由兩個男子扮成的一隻老虎威脅著采水果的女人,男人們手拿乾草叉把它趕走。1982年,路南石林以雲南路南石林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石林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石林海拔較高,具有夏無酷暑,冬無嚴寒,乾濕季節分明,類型多樣的氣候特點。氣溫稍高於昆明。貴州黃果樹簡介黃果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貴州省安順市,距省會貴陽市128 公里,距西部旅遊中心城市安順市區45公里,有滇黔鐵路、株六複線鐵路、黃果樹機場、320 國道、貴(陽)黃(果樹)高等級公路貫通全境,新建的清(鎮)黃(果樹)高速路直達景區。景區內以黃果樹大瀑布(高77.8米,寬101.0米)為中心,分布著雄、奇、險、秀風格各異的大小18個瀑布,形成一個龐大的瀑布「家族」,被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評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記錄。黃果樹大瀑布是黃果樹瀑布群中最為壯觀的瀑布,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從上、下、前、後、左、右六個方位觀賞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有水簾洞自然貫通且能從洞內外聽、觀、摸的瀑布。明代偉大的旅行家徐霞客考察大瀑布讚歎道:「搗珠崩玉,飛沫反涌,如煙霧騰空,勢甚雄偉;所謂『珠簾鉤不卷,匹練掛遙峰』,俱不足以擬其壯也,高峻數倍者有之,而從無此闊而大者」。

黃果樹大瀑布黃果樹風景名勝區以黃果樹大瀑布景區為中心,分布有石頭寨景區、天星橋景區、滴水灘瀑布景區、霸陵河峽谷三國古驛道景區、陡坡塘景區、郎宮景區等幾大景區。是全國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首批獲得國家評定的 AAAA級旅遊區,景區先後被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文明風景區」示範點、「西部最具魅力旅遊景區」。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評為「中國最美麗的地方」,被《人民日報》社評為「中國風景名勝區顧客十大滿意品牌」,榮獲「歐洲遊客最喜愛的中國十大景區」等榮譽稱號。2007年3月,黃果樹風景名勝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A級旅遊景區。

黃果樹大瀑布美景黃果樹景區內風景秀麗、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經省級環保部門測定每立方厘米的空氣含負氧離子 2.8萬個以上)、氣候宜人(每年平均氣溫16℃左右)。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設施完善,是休閑、度假、觀光、療養、吸氧「洗肺」的理想勝地。黃果樹風景名勝區位於安順以西45 公里,景區由黃果樹大瀑布、天星景區、灞陵河峽谷等景點構成。景區的中心是世界著名的黃果樹大瀑布,高77.8米,寬101.0 米,氣勢磅礴,宏大壯觀。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竭盡讚美之詞:「一溪懸島,萬練飛空,搗珠崩玉,飛沫反涌,所謂珠簾鉤不卷,匹練掛遙峰,俱不足以擬其壯也」。……「蓋余所見瀑布高峻者有之,從無此闊而大者」。水大時,如銀河倒傾,奔流直下,聲若雷鳴,震顫山谷,十里之外,尤聞其聲。霧珠升騰百米之高,陽光下數道彩虹時隱時現,如夢如幻。古人撰聯言其妙:白水如棉,不用弓彈花自散;紅霞似錦,何須梭織天生成。水小時,數道清流從懸崖緩緩墜落,如少女秀髮披肩,嫵媚娟秀。更有奇者,大瀑布後有一水簾洞,長134 米,貫穿全瀑,萬幅絞綃掩罩六個洞窗,瀑聲盈耳,驚心動魄,瀑窗水掛珠簾,伸手可及。稱「天下第一奇洞」。黃果樹夜景採用現代大型燈光布景藝術,神奇地表現夜幕下瀑布的雄姿、煙雨朦朦的犀牛潭和樹影婆娑的兩岸峽谷風光。黃果樹大瀑布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從前後左右上下多角度觀看的瀑布,其景觀變幻無窮,因此,它是世界名瀑中最美麗最壯觀的瀑布。在瀑布上游和下游,18 個雄奇險秀、風格各異的瀑布組成黃果樹瀑布群,有落差高達410 米的滴水灘瀑布,有瀑面寬達110 米的陡坡塘瀑布,有灘面長達350 米的螺絲灘瀑布及形態秀美的銀練墜潭瀑布等,是天然的「瀑布博物館」。中心景區的石筍山公園,石叢奇特,曲徑通幽。盆景園師法自然,濃縮景觀,又為一絕。距黃果樹大瀑布七公里被人們贊為「天然大盆景」的天星景區,一步一景,三步一畫,山、石、水、林、洞、瀑無不奇妙絕倫。四圍青山如畫,植被茂盛,清流密布,古樹怪石奇異多姿,「有水皆成瀑,是石總盤根」。天星洞幽深寧靜,形態萬千,撲朔迷離。「銀練墜潭」瀑布如千萬條銀練串流入潭,瀟洒秀美,璀璨奪目。天星下游的郎宮河,高山對峙,波瀾起伏,古榕掩映,村舍錯落,田園風光美不勝收,郎宮漂流,又別是一番佳境。

黃果樹大瀑布周遍景色以黃果樹大瀑布為主體,包括陡坡塘、螺絲灘等瀑布,位於鎮寧、關嶺兩自治縣交界處的白水河上。黃果樹大瀑布離貴陽市一百五十公里,瀑布高七十四米,寬八十一米。瀑布河水的流量,水小時只有幾個流量,最大時達到一千多個流量。水大時,瀑布濺珠飛灑到一百多米高的黃果樹街上,兩三里外能聽到雷鳴般的響聲。水小時河水仍然分成四支,輔展在整個岩壁上,不失其"闊而大"的氣勢。瀑布後有一長達一百三十四米的水簾洞攔腰橫穿瀑布而過,由六個沒事窗、五個洞廳、三股洞泉和六個通道組成。從水簾洞內觀看大瀑布,令人驚心動魄。這樣壯觀的瀑布下的水簾洞,在世界各地瀑布中也是很罕見的。瀑布前面是一很深的箱形岩溶洞峽谷,左為懸崖峭壁,古木森森;右為鈣華坡、石筍山,芳草繁花,輔上雲天;中為犀牛潭、馬蹄潭......,潭灘相連,逶迤相接。位於黃果樹瀑布下游二公里處的螺絲灘瀑布,以灘面逶迤綿長為其特點。河水從攔河壩翻下,分成兩股,環繞石間梯間、綠州,最後作方形交匯,形成左右相對的兩個瀑布,左大而緩,右小而陡。瀑布最高處為三十一米,灘面逶迤長達三百五十米。黃果樹中心區還有一些小型瀑布。黃果樹瀑布附近,有以蠟染和石頭建築著稱的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安庄鄉石頭寨;有隱蔽在十二株古老的大榕樹中的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白水鄉滑石哨,兩寨都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有者斗洞和上洞,前者是旱洞,在關嶺縣白水鄉者斗村;後者是水洞含旱洞,在鎮寧自治縣扁擔鄉上洞村。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高原氣候或溫熱氣候只限于海拔較高或低洼河谷的少數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4~16℃之間,而其餘少數地區計有省之南部邊緣的河谷低洼地帶和省之北部赤水河谷地帶,為18~19℃,省之東部河谷低洼地帶為16~18℃,海拔較高的省之西北部為10~14℃。各地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出現在7月份,最低值出現在1月份。就全省大部分地區而言,7月平均氣溫為22~25℃,1月平均氣溫為4~6℃,全年極端最高氣溫在34.0~36.0℃之間,極端最低氣溫在-6.0~-9.0℃之間,但其出現天數均很少,或僅在多年之中偶爾出現。全省大部分地區的氣候四季分明,四季以冬季最長,約105天,春季次之,約102天,夏季較短,約82天,秋季最短,約76天。四川劍門蜀道劍門蜀道是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劍門關為核心,北起陝西寧強,南到成都,全長450公里。劍門蜀道沿線三國文化深厚,龐統、蔣琬、姜維、鄧艾、馬超、鮑三娘等在此留下了精彩的故事;劍門蜀道沿線古迹眾多,三星堆遺址、德陽文廟、昭化古城、七曲山大廟、皇澤寺、千佛崖等都是重要文物;劍門蜀道沿線美景密布,富樂山四季花似錦,翠雲廊古柏三百里,明月峽「飛梁架絕嶺」。因1000年前詩仙李白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得以名揚天下。數百里古蜀道上,峰巒疊嶂,峭壁摩雲,雄奇險峻,壯麗多姿,構成了川陝交通的一大屏障。如今,更以山高谷深和眾多的名勝古迹吸引遊客。

劍門關劍門蜀道屬於劍門蜀道風景區,位於綿陽、廣元市境內。劍門關距廣元較近,因此,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主要是指廣元經劍門關、劍閣到綿陽這一線的風景名勝。範圍再擴大一些,則可以把江油、平武的風景名勝也包括在內。是在連綿不斷的秦嶺、巴山、岷山之間,以「蜀道」為主幹的帶狀風景名勝區。入川經廣元、劍閣、梓潼、綿陽、德陽等地。沿線地勢險要,山巒疊翠,風光峻麗,關隘眾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形容。景區範圍廣大,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觀豐富,沿蜀道分布著眾多的名勝古迹,主要有古棧道、三國古戰場遺迹、武則天廟皇澤寺、唐宋石刻千佛岩、劍門關、古驛道翠雲廊、七曲山大廟、李白故里等。

翠雲廊綿陽市境屬於東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一般冬季持續時間較長,大多在三個月以上,但冬季平均氣溫在0℃以上,故冬無嚴寒,夏季全市氣溫最高,但是7月平均氣溫在24.2℃至27.2℃之間,故夏無酷暑。由於冬季平均氣溫起伏不大,使年氣溫的振幅變化也較小,年均氣溫在18.7℃至 21℃之間。綿陽市區的大部分氣候特點為:熱量豐富,光照條件好,雨量充沛,夏季東部易旱,西部易澇;年均氣溫14.7℃至16.3℃;日平均氣溫穩定在 10℃以上持續235至251天;最冷月平均氣溫3.9℃至5.7℃,熱月平均氣溫在24.2至26℃;極端最低氣溫-4.8℃——7.3℃,極端最高氣溫36.1℃至37℃;無霜期252至300天;太陽總輻射76.7千卡至92.8千卡/平方厘米.年,年日照時數在927.7至1376.7小時之間,相對濕度全年平均為70%資80%之間,以偏北風和東北分為主要風向,年平均風速在0.8至1.6米/秒之間,靜風頻率較高。綿陽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25.8毫米資1417毫米之間,有年、季、月降水量分配不均和變化率大的特點。市區降水量最多在1286.86毫米至1727.8毫米之間, 最少在506.4毫米資611.6毫米之間。從季節分配情況看,春季降水量市區在147.5至156.2毫米之間,佔全年降水量的13%至19%之間,市區夏季降水量在867.7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61%。秋季降水量僅次於夏季,市區為204.1毫米。冬季為降水量最少的季節,市區在19毫米至27.5毫米之間。月平均降水量最大值在7月份,一般在200毫米以上,降水量最少月份為12月份至次年1月份,其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夏半年多雨,冬半年少雨。以日降水量0.1毫米以上為一個雨日的標準計算,綿陽市區為133——144天之間。就月份看,7月和9月雨日最多,8月和10月次之,12月和1月雨日最少。綿陽市去年降水量平均強度為7.3毫米/日,年平均大雨在7.7至9.4天之間,中雨日在22.3至27.8天之間,小雨日在126至165.4天之間。市境冬季較溫暖,故降雪極少,市區年平均降雪日數為1.4—2.5天之間。中嶽嵩山簡介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於23億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據中外地質學家考察,嵩山岩石發育完整,在地球發展歷史上,歷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習稱為「五世同堂」。嵩山地區的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據中國地質界測定,這裡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質寶庫。據地質學家考察,經過23億年的「 嵩陽運動」,8億年前的「中嶽運動」,5、6億年前「少林運動」,才結束了地質史上的元古代,進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又經過約兩億年,此處地殼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風化和剝蝕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區的含煤地層。兩億三千年前後,中國的版土上,又發生了一次延續很長時間的地殼運動,南北廣大地區的「燕山運動」,嵩山地區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擠,形成了今天的山勢地貌。

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豐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陸象生物化石,還有古脊椎動物化石。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和古生物演化的寶貴資料,嵩山奇特的地質構造,使它蘊藏了豐富的煤、鋁、鐵、麥飯石等礦產資源。中嶽嵩山,群峰挺拔,氣勢磅礴,景象萬千。由峰、谷、澗、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構成的「八景」「十二勝」。八景是:嵩門待月、軒轅早行、潁水春耕、箕陰避暑、石淙會飲、玉溪垂釣、少室晴雪、盧崖瀑布。唐代光啟年間(885年~887年)進士鄭谷游中嶽時,為登封八景同賦詩以贊:月滿嵩門正仲秋,軒轅早行霧中游。潁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險溽暑收。石淙河邊堪會飲,玉溪台上垂釣鉤。余雨少室觀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嵩山除「八大景」以外,還有「十二勝景」即:龍潭貫珠瓊將流,嵩陽洞天景色幽。少室夕照垂金錢,御寨日落蒼谷口。石池高聳雲崖畔,石僧迎實站山頭。石筍鬧林柏濤滾,珠廉飛瀑震山吼。高峰虎踞雲天嘯,猴子觀天盼解咒。熊山積雪稍奇觀,峻極遠眺天地悠。這些自然景觀或雄壯魁偉、秀逸誘人,或飛瀑騰空、層巒疊嶂、多彩多姿。嵩山林木蔥鬱,一年四季迎送風雪雨霜,生機昂然。峻極峰上松林蒼翠,山風吹來,呼嘯作響,輕如流水潺潺,猛似波濤怒吼,韻味無窮。嵩山秋色,少室紅葉更是迷人。少室山山勢陡峭險峻,奇峰異觀,比比皆是。登上山頂環顧四周,群山碧綠,林海蕩漾,雪霧飄渺如臨仙景。靈霄峽、大仙峽、響潭溝、掛冰崖、水簾洞、迴音樓,景物天成,引人入勝。嵩山中部以少林河為界,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有太陽、少陽、明月、玉柱等72峰。太室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北,為嵩山之東峰,海拔1440米。據傳,禹王的第一個妻子塗山氏生啟於此,山下建有啟母廟,故稱之為「太室」(室:妻也。)。太室山共有三十六峰,岩幛蒼翠相間,峰壁環向攢聳,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極峰」,則以《詩經·嵩高》「峻極於天」為名,後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時,曾在此賦詩立碑,所以又稱「御碑峰」。登上峻極峰遠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潁水奔流,北望黃河如帶。倚石俯瞰,腳下峰壑開綻,凌嶒參差,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氣勢。山峰間雲嵐瞬息萬變,美不勝收。古人呂守曾(字待孫,河南新安人。雍正甲辰進士,授完縣知縣,歷官山西布政使)有詩曰:「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來往舒心顏。白雲蓬蓬忽然合,都在虛無縹緲間。」道出了嵩山之奇美和遊人心境的愉悅與寧謐。

少室山,東距太室山約10千米。據說,夏禹王的第二個妻子,塗山氏之妹棲於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廟敬之,故山名謂「少室」。少室山山勢陡峭峻拔,也含有三十六峰。諸峰簇擁起伏,如旌旗環圍,似劍戟羅列,頗為壯觀。主峰御寨山,海拔1512米,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聲威赫赫的少林寺。少室山頂寬平如寨,分有上下兩層,有四天門之險。據《河南府志》載,金宣宗完顏列與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戰時,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頂屯兵,故稱「御寨山」。御寨山西有水櫃一處,人稱「小飲馬池」,水量能供萬人食用,傳說明末李際遇起義即在此處駐兵。

太室山和少室山,兩座高山層巒疊嶂,綿延起伏於黃河南岸。自古以來,它們引起了許多詩人的遐想,吸引了無數遊客的關注,於是歷代的墨客騷人、僧道隱士以及帝王將相,根據這些山峰的形態和面貌。差不多給每一座山峰都起了美麗的名稱,遂有七十二峰之說。在這些群峰的環抱里以至峰頂之上,逐步蓋起了無數的梵宇琳宮、道院僧房。河南省處於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交界的邊緣地區,所以氣候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徵。旅遊注意事項嵩山山下全年平均溫度14.3℃,山上平均8.5℃,山上年降雨量864毫米。嵩山上主要有許多名寺名廟,它們是旅遊者頗愛光顧遊覽的重點,但旅遊者在遊歷寺廟時有四忌需牢記心頭,以免引起爭執和不快。一忌稱呼不當 對寺廟的僧人、道人應尊稱為「師」或「法師」,對主持僧人應稱其為「長老」、「方丈」、「禪師」。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喇嘛」,即「上師」意,忌直稱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稱呼。二忌禮節失當 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於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三忌談吐不當 與僧人道人交談,不應提及殺戮之辭、婚配之事,以及食用腥葷等話,以免引起僧人反感。四忌行為舉止失當:遊歷寺廟時不可大聲喧嘩、指點議論、妄加嘲諷或隨便亂走、亂動寺廟之物,尤禁亂摸亂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同時,也要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以免孩子因年幼無知而做出不禮貌的事。龍門石窟簡介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城南13公里處。這裡兩山對峙,伊水中流,猶如一座天然門闕,在春秋時期稱「闞塞」或「伊闞」,隋以後稱龍門。龍門自古為險要關隘,交通要衝,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因山青水秀,環境清幽,氣候宜人,素為文人墨客觀游勝地。又因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故而古人擇此而建石窟。這裡青山綠水、萬象生輝,伊河兩岸東西山崖壁上的窟龕星羅棋布、密如蜂房。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區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2007年5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景區。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餘座窟龕、10萬餘尊造像、2800餘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在北魏時期雕鑿的眾多洞窟中,以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石窟寺這幾個洞窟最有代表價值。其中古陽洞集中了北魏遷都洛陽初期的一批皇室貴族和宮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舉國崇佛的歷史情態。這些形制瑰異、琳琅滿目的石刻藝術品,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域外文明交匯融合的珍貴記錄。

唐代龍門石窟的重點洞窟中,以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大盧舍那像龕群雕最為著名。這座依據《華嚴經》雕鑿的摩崖式佛龕,以雍容大度、氣宇非凡的盧舍那佛為中心,用一周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將佛國世界那種充滿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的淋漓盡致。這組雕像體現了大唐帝國強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顯示了唐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清代武億曾說:「龍門不僅為石鐫佛場,亦古碑林也」。 「龍門二十品」是魏碑體的代表,它基於隸、形於楷,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是後代碑拓鑒賞家從眾多的石刻題記中精選出來的魏碑書法精華。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稱魏碑有「結構天成、筆法跳躍、精神飛動、血肉豐美等十美,他大力提倡學習書法應從龍門二十品入手,給「龍門二十品」以極高的評價。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遂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魏碑體的珍品和唐楷書體的典範,堪稱中國書法藝術之傑作。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優美,更是許多石窟難以比擬的。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洛陽市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季風環流明顯,因此,四季溫度和風向變化較顯著。洛陽市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乾旱大風多,夏季炎熱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長。年平均氣溫:14.7℃,年平均降雨量:601.6mm河南省雞公山簡介雞公山風景區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南38公里的豫鄂兩省交界處,地理坐標為東徑 114°05』,北緯31°50』。京廣、京珠、107國道沿山麓西側穿過,景區面積287平方公里,海拔 800 多米,歷史上與廬山、北戴河、莫干山合稱中國四大避暑勝地。早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北魏時期就有文字記載,明清以來,更有許多名人騷客來山觀賞,留下了大量的讚美詩篇。作為供人們避暑遊覽的風景區,始於本世紀初,興盛於二、三十年代,建設發展歷史逾百年。 1978年國務院首批批准的對外開放的八大景區之一,1982年列入全國第一批44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被評為「河南省十佳旅遊景區」,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為「全國保護旅遊消費者權益示範單位」。現為「中國少兒手拉手活動營地、中國老年協會療養基地和中國文聯藝術家採風基地」。

佛光、雲海、霧淞、雨淞、霞光、異國花草、無日不風、青分楚豫被稱為雞公山的八大自然景觀,素以「山明水秀、泉清林翠、氣候涼爽、風景幽奇、別有天地」而馳名。海拔不高,但位置獨特,有高山氣候,卻無高山反應,特別適宜療養避暑。它是由奇峰怪石,泉溪瀑布,珍花異草,山村田園和風韻殊異的樓台亭榭等諸多因素構成的自然風景區。被譽為「中國避暑勝地,豫南雲中公園」。雞公山盛夏無暑,氣候涼爽,夏季平均氣溫24℃,「午前如春,午後如秋,夜如初冬」,享有「三伏炎蒸人慾死,清涼到此頓疑仙」之美傳。不僅如此,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形成了雞公山千姿百態的奇峰怪石,大者嶙峋聳峙,小者造化精靈。皆具怪、巧、奇、美的特點。早在本世紀初,雞公山先後有二十四個國家的近千名外交官和傳教士以及國內的軍閥巨賈,曾來此興建了300幢風韻殊異的度假別墅和園林。這些多民族、多國別的建築群落,依山作勢,交相輝映,時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其「環境優美、格調高雅、歐美風情、名流匯聚」的歷史風采,在全國山嶽型風景區中是數一數二的。雞公山還是南亞熱帶與北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南北植物均可在這裡安家落戶,植被覆蓋率高達87%。有各類植物2000多種,其中僅中草藥就佔600多種,被稱為「天然植物園』,和「天然中草藥園」。當年李時珍千里迢迢來雞公山採藥,為《本草綱目》增添了豐富的內容。本世紀初,英美植物學家也曾在雞公山研究培育植物,使雞公山成為中國「池杉、落羽杉」的母林基地,可以說這裡是生物工作者理想的科研、教學基地。古往今來,雞公山以其雄偉秀麗的景色和特定的地理環境,還招來了許多歷史名人,有明太祖朱元璋、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以及紅花女那富有傳奇的故事,這些都給雞公山增添了許多動人的色彩。避暑勝地越百年,金雞騰飛唱盛世。雞公山旅遊度假四季皆宜:春天鶯飛草長,幽蘭飄香;夏季雲霧繚繞,沁涼如水;入秋紅葉滿山,萬木霜天;冬來瑞雪飄飛,冰清玉潔。在雞公山您會充分享受大自然對您的恩賜;在雞公山您會充分感受山裡人的熱情好客;在雞公山您會得到無限的商機和發展機遇,美麗的雞公山,正敞開溫馨的懷抱,伸出熱情雙手,歡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來遊覽雞公山品味雞公山。

雞公山盛夏無暑,氣候涼爽,夏季平均氣溫24℃,"午前如春,午後如秋,夜如初冬",享有"三伏炎蒸人慾死,清涼到此頓疑仙"之美傳。青島嶗山簡介嶗山位於山東半島南部的黃海之濱,距青島市中心40餘公里。地處北緯36°05′~36°19′,東經120°24′~120°42′。山區東南二面瀕臨大海,西部自南而北與青島市區的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李滄區、城陽區接壤,北部與即墨市相鄰。繞山區東南的海岸線長87。3公里,形成了13個有名稱的海灣,有大小島嶼16個。

嶗山,東高而懸崖傍海,西緩而丘陵起伏,山區面積446平方公里。山脈以嶗頂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兩個方向延伸較長,形成了巨峰、三標山、石門山和午山四條支脈,嶗山的余脈沿東海岸向北至即墨市的東部,西抵膠州灣畔,西南方向的余脈則延伸到青島市區,形成了市區的十餘個山頭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嶗山的最高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地處北緯36°10′,東經120°37′,海拔1132。7米,峰頂面積約1。5平方公里,為嶗山的主峰。嶗山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較明顯,具有雨水豐富,年溫適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的特點。由於瀕臨黃海,受海洋的調節作用,又表現出春冷、夏涼、秋暖、冬溫、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和濕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特點。嶗山因受海洋影響,加之地形複雜,東部山區降水較多,空氣濕潤,小氣候區明顯,太清宮附近被譽為「小江南」,巨峰北則名為「小關東」,中部低山和丘陵區降水適中,形成半濕潤溫和區。青島的最佳時間是夏季。東嶽泰山簡介泰山雄峙于山東中部,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被稱為東嶽,位居五嶽之首。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面積達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泰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同時泰山也是佛、道兩教興盛之地,是歷代帝王朝拜之山。歷代帝王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迹。歷代名人宗師對泰山亦仰慕備至,紛紛到此遊覽。歷代讚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走進泰山,就是走進歷史。

泰山的風景名勝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歷經幾千年的保護與建設,已 成為中國山嶽風景的代表: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泰山拔起於齊魯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勢險峻,峰巒層疊,形成「一覽眾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曠 氣勢。泰山多松柏,更顯其莊嚴、巍峨、蔥鬱;又多溪泉,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的雲霧則使它平添了幾分神秘與深奧。它既有秀麗的麓區、靜謐的幽區、開闊的曠區,又有虛幻的妙區、深邃的奧區;還有旭日東升、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等十大自然奇觀及石塢松濤、對松絕奇、桃園精舍、靈岩勝景等十大自 然景觀,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人文景觀,其布局重點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形成「地府」、「人間」、「天堂」三重空間。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前連通天街,後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而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泰山風景區內,有山峰156座,崖嶺1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谷130條,瀑潭6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餘株,古遺址42處,古墓葬 13處,古建築5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石窟造像14處,近現代文物12處,文物藏品萬餘件。其中城子崖遺址、四門塔、大汶口遺址、 靈岩寺、岱廟、千佛崖石窟造像、龍虎塔、九頂塔、馮玉祥墓等,先後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游泰山要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壯觀的奇景之一,當黎明時分,遊人站在岱頂舉目遠眺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成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橘紅。而天空的雲朵,紅紫交輝, 瞬息萬變,漫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雲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掀開了雲幕,撩開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象一個飄蕩的宮燈,冉冉升起在天際,須臾間,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好一派壯觀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雲海玉盤----泰山雲霧可謂呼風喚雨,變換無窮:時而山風呼嘯,雲霧瀰漫,如墜混沌世界;俄頃黑雲壓城,地底興雷,讓人魂魄震動,遊人遇此,無須失望,因為你將要見到雲海玉盤的奇景:有時白雲滾滾,如浪似雪;有時烏雲翻騰,形同翻江倒海;有時白雲一片,宛如千里棉絮;有時雲朵填谷壑,又象連綿無垠的汪洋大海,而那座座峰巒恰似海中仙島。站在岱頂,俯瞰下界,可見片片白雲與滾滾烏雲而融為一體,匯成滔滔奔流的「大海」,妙趣橫生,又令人心朝起伏。晚霞夕照----當夕陽西下的時候,若漫步泰山極頂,又適逢陰雨剛過,天高氣爽,仰望西天,朵朵殘雲如峰似巒,一道道金光穿雲破霧,直瀉人間。在夕陽在映照下,雲峰之上均鑲嵌著一層金燦爛的亮邊,時而閃爍著奇珍異寶殿的光輝。那五顏六色的雲朵,巧奪天工,奇異莫測,如果雲海在此時出現,滿天的霞光則全部映照在「大海」中,那壯麗的景色、大自然生動的情趣,就更加令人陶醉了。晚霞夕照與黃河金帶的神奇景色,與季節和氣候有著很大的關係。為了能使登泰山者充分領略和享受這一奇觀美景,就必須選擇恰當的旅遊時機。泰山旅遊圖應該說秋季最好,因為這時風和日麗,天高雲淡;其次是大雨之後,殘雲縈繞,天晴氣朗,塵埃絕少,山清水秀。你盡可放目四野,飽覽「江山如此多嬌」的秀容美貌。

游泰山,4月~11月為佳,觀日出則以秋季為最佳。岱頂夕照比之日出更吸引人,據說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見黃河。冬天要待下雪時,景色才出奇。雨天不要輕易 放棄登山,此刻山上常會遇到雲海奇觀,若遇上日出雲海就更幸運。井岡山簡介

井岡山位於江西省西南部,有「紅色搖籃、綠色家園」之美譽,是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被先後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5A級旅遊區。1927年秋,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來到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勝利之路,培育了凝聚中華民族之魂的井岡精神,被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迄今為止,井岡山有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址遺迹100多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被譽為一座沒有圍牆的革命博物館,被列為「首批全國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十佳基地」、「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井岡山風景名勝區面積333平方公里,有茨坪、龍潭、黃洋界、主峰等11大景區,76處景點,460多處景物景觀,融雄、險、秀、幽、奇為一體,峰巒、雲海、山石、飛瀑、溶洞、冰掛、珍稀動植物、高山田園風光等應有盡有,堪稱「綠色明珠」和「天然動植物園」。蜚聲中外的十里杜鵑長廊,享譽全球的黃洋界、八角樓以及被載入百元人民幣背景圖案的井岡山主峰,同緯度保存完好的7000公頃次原始森林,更使這塊土地倍具魅力,有「生態山、財富山、成功山」之譽。經過25年的發展,井岡山風景名勝區已建立健全精幹高效的管理體制,紅色旅遊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台和井岡山旅遊網,各種旅遊配套設施已日臻完善,吃、住、行、娛、購、游能較好滿足遊客的需求。井岡山機場已開通上海、北京、深圳、長沙、南京航線,井岡山火車站有往返南昌、北京、上海、深圳等10趟始發列車。

井岡山地處亞熱帶,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空氣清新,每立方厘米空氣中含負氧離子8000多個,有的地方高達16000多個,是理想的革命傳統教育、觀光避暑、旅遊休閑、國際會議中心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蘇州太湖簡介太湖風景名勝區是以太湖水域、岸線、島嶼、濕地和山林植被所構築的自然景觀,以及以吳越史跡為導線而串聯起來的吳越文化古迹、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和珍貴的明清園林、建築所構成的人文景觀為資源要素的,融風光遊覽、休閒遊憩及科學文化活動等功能於一體的山水湖泊型風景名勝區。太湖風景名勝區規劃總面積3091平方公里,其中景區面積為888平方公里,分別為蘇州市的木瀆、石湖、光福、東山、西山、甪直景區;吳江市的同里景區;常熟市的虞山景區;無錫市的梅梁湖、蠡湖、錫惠、馬山景區;宜興市的陽羨景區等13個景區和無錫市的泰伯廟、泰伯墓2個獨立景點組成。太湖的自然景觀特徵。太湖風景名勝區「湖不深而遼闊,山不高而清秀」,是一派「平山遠水」、「山長水闊」的「吳中山水」景色。湖面煙波浩淼,氣勢磅礴。湖中島嶼星羅棋布,錯落有致。沿湖低山丘陵,逶迤連綿,山水相間,湖岸線曲折蜿蜒,大小水灣串連套合,山重水複與縹渺浩瀚相得益彰,構成一個個千姿百態的天然山水畫面。湖光山色與鑲嵌在山環水抱之中的漁港、村落所構成的田園風光,也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景觀特色畫卷。太湖的人文景觀特徵。太湖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文物古迹眾多,人文資源豐富,特別是文風之盛,在全國有一定地位。這裡不僅自然風光旖旎秀美,也誕生了淵源久遠的史前文化,而且有吳泰伯開創的、在春秋時期一度強盛的大吳國文化。秦朝統一以後,這裡又曾幾度處於南朝政治的中心地區,後來更成為全國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重點地區之一。富有特色的太湖風景園林建築,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秦漢以後,太湖又成為名士避世隱居之處。南北朝時,建造私家園林和叢林寺廟之風十分盛行。自古以來以來人文薈萃,文物古迹眾多。太湖地區大量明清時期古城、古鎮、古村落、古建築、古墓葬和古文物遺存,以及內涵深厚的吳地文化和水鄉民俗與秀美的太湖自然風光交相輝映,造就了太湖獨特的吳文化人文景觀特徵。太湖風景名勝區景觀類型概括起來有十大類:山水交融、構圖秀雅、千姿百態的天然山水畫面;重巒疊嶂、山勢嵯峨、形態各異的奇峰怪石;千百年的古樹名柯和繁花似錦、碩果滿山的傳統植物景觀;洞體深邃、鍾乳瑰麗、奇異萬狀的古溶洞、水洞;撲朔迷離、變幻莫測的霧幔、雲海、串月、旭日、晚霞和四季更迭的天象景觀;常年不涸、甘冽清腴的名泉和曲折幽邃的澗潭溪流;小橋流水、綠樹人家、稻香桑茂、碧波繁花的江南田園風光;典雅古樸、富於詩情畫意的各種古典園林、古橋樑、明清古建築群和水鄉文化古鎮;著名的古雕塑藝術珍品和歷代名人留下的大量碑碣石刻、書法圖畫、詩詞著作;考古發掘出來的代表江南文化歷史的遠古文物和優美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及其遺迹。全省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特徵,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大致以淮河—灌溉總渠一線為界,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全省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

五大連池簡介五大連池位於中國黑龍江省北部,地處小興安嶺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轉換地帶,106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14座新老期火山群峰傲立,800多平方公里的熔岩台地浩瀚壯闊,數百處自涌冷礦泉天然出露。新期火山噴發的岩漿,阻塞了遠古河道,形成了5個溪水相連的串珠狀火山堰塞湖,五大連池因此而得名。山川輝映,水火相容,由此構成了「世界頂級旅遊資源」,被科學家比喻為「天然火山博物館」和「打開的火山教科書」。

五大連池礦泉水是「世界三大冷泉之一」,在民間享有「神泉」、「聖水」和「葯泉」的美譽,種類豐富,儲量巨大,富含幾十種微量和宏量元素,天然含氣,是珍稀的飲用和醫用礦泉資源,是世界極品礦泉。目前,風景區內開發十二大旅遊觀光區,有400餘處地質奇觀和旅遊景點供遊人觀賞,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百餘萬人次。多年來,五大連池先後榮獲「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兩項世界級桂冠,還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著名火山之鄉、中國礦泉城、中國國家自然遺產」等十二項國家榮譽於一身。歷史上,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蒙古族、滿族和漢族先民生活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觀火山奇景,品世界名泉,游熔岩王國,享民俗盛宴,五大連池永遠向遊客們敞開火山般熱情的懷抱。五大連池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夏季涼爽,年平均氣溫0.5℃,平均降雨量為514.3㎜。每年5—10月間,五大連池白天氣溫較高,夜間涼爽氣候宜人,是避暑度假的最佳去處。鏡泊湖簡介國際生態、冰雪旅遊、休閑避暑勝地——鏡泊湖,坐落在牡丹江市境南80公里處的群山之間,是4800年前歷經五次火山噴發,熔岩阻塞了牡丹江古河道而形成的世界最大火山熔岩堰塞湖,鏡泊湖景區由百里長湖、火山口原始森林和唐渤海國遺址三部分組成,規劃面積為1726平方公里。鏡泊湖於1982年被國務院首批審定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6年被世界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地質公園。純樸自然的鏡泊湖,島灣錯落,峰巒疊翠,景色清秀,古迹隱約,盡攬春花、夏水、秋葉、冬雪於一湖。山清水秀的鏡泊山莊,風光旖旎的百里長湖,氣勢雄渾的吊水樓大瀑布,雄奇壯闊的火山口原始森林,怪石崢嶸的地下熔岩隧洞,盛衰疑謎的渤海古國遺迹,神奇而靈氣充溢的毛公山,文化底蘊深厚的藥師古剎,粗獷濃烈的地方民族風情,激發愛國情思的抗聯遺址,繁複珍奇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令人驚嘆神往,流連忘返。風景區的季節和氣候特點;鏡泊湖風景區位於中緯度亞洲大陸東岸,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裡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因其群山環繞,森林密布,水域遼闊,自成體系,形成了小氣候特徵。5月—9月份平均氣溫為10攝氏度至20攝氏度,是度假避暑的最佳溫度,受鏡泊湖水域、森林的影響,這裡的空氣特別潔凈,負離子含量高。

遼寧千山簡介千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遼寧省中部,距鞍山市中心17公里,總面積125平方公里,規劃面積7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區面積44平方公里。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以峰秀、石峭、谷幽、廟古、佛高、松奇、花盛而著稱。厚重的歷史宗教文化和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古往今來一直是吸引遊人的人間聖地,有「天成彌勒地,關東第一山」之美譽。千山1982年被確定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2年被評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區,2006年被評為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當代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遊覽千山後,對千山秀美多姿的自然風光給予高度讚譽和評價,留下了「南有黃山,北有千山」的題詞。千山一年四季景色怡人,春天梨花漫谷;夏季溪水潺潺;秋天漫山紅葉;冬季則是玉樹瓊枝,一派北國風光。

千山因佛道兩教共居一山而形成了「古剎隱山林,道觀築谷間」的奇妙場景。九宮、八觀、五大禪林、十二茅庵等四十餘座廟宇,如同璀璨的珍珠,鑲嵌在千山的奇峰翠嶺之間。特別是身高70米的天成彌勒大佛,坐落於千朵蓮花山中,自發現以來轟動海內外,成為世界奇觀。為千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千山由仙人台國家森林公園、大佛景區、天上天景區、五佛頂景區和百鳥園五個遊覽區構成,有景點400餘處。鞍山位於松遼平原的東南部,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豐富。年平均氣溫10℃。1月最冷,氣溫最低可達-20℃;7月最熱,白天氣溫通常在25℃-30℃。北嶽恆山簡介恆山,人稱北嶽,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北嶽恆山,是海河支流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恆山,號稱108峰,東西綿延 150公里,橫跨晉、冀兩省。它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雲、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亘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恆山主峰,居於渾源縣城南,海撥2016.8米,山高為五嶽之冠。恆山以道教聞名,古往今來,以奇險吸引著遊人。據傳,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來到恆山,看到這裡山勢險峻,峰奇壁立,遂封恆山為北嶽。秦始皇時,朝封天下12名山,恆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恆山巡視、祭奠。以後的歷代帝王,也差不多都差使臣到恆山朝聖。歷代名人、學士,諸如李白、賈島、元好問、徐霞客等人也都遊覽過恆山勝地,並留下吟詠恆山的詩章。果老嶺、姑嫂岩、飛石窟、還元洞、虎風口、大字灣等處,充滿了神盡色彩。懸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蹟。苦甜井在恆山半腰,兩井相隔一米,水質卻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涼,被稱為甜並;另一井水卻苦澀難飲。甜水井井深數尺,卻取之不間,可供萬人飲用、唐代時,玄宗李隆基曾賜匾甜井為「龍泉觀」。恆山自古以來就有 「人天北柱,絕塞名山」之稱。1982年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懸空寺素有人間仙境之稱,它凌空構建,橫木為梁,上載懸崖峭壁,下臨陡峭深谷。在懸空寺下面,崖石上刻有「壯觀」二字。據說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瀏覽後所提。

恆山風景區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暫晴朗。這裡早晚溫差大,古詩人有「雁門關外雁人家,早穿皮襖午穿紗」的詩句。恆山地區年平均溫度為6.1℃,1月最冷,平均-12℃,7月最熱,平均21.6℃。極端最高溫為35.9℃,極端最低溫為-37.3℃,是避暑的理想之地。五台山簡介五台山列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於山西省五台縣東北,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組成,其中五座環抱高峰,峰頂平坦寬闊,「有如壘土之台」,故名五台山。因五峰聳峙,山勢雄偉,素有「華北屋脊」之稱。五峰環抱,方圓達250千米。東台海拔2795米,因其東望明霞,如波似海,故稱望海峰;南台海拔2485米,細 草雜花,燦若鋪錦,故稱錦繡峰;西台海拔2773米,月墜峰巔,宛如懸系,稱掛月峰;北台海拔3058米,雲浮山腰,巔摩斗杓,稱葉斗峰,是五台山最高峰;中台2894米,石翠岩碧,碧靄浮空,稱翠岩峰,是五台中心。五台北部陰谷處有終年不化的「千年雪」「萬年冰」,北台盛夏時亦可偶見降雪,因此五台山 亦稱清涼山,是夏季避暑勝地。五台山歷史悠久,北魏孝文帝、隋煬帝、宋太宗、元英宗、清聖祖、清高宗等都曾駕幸五台山,至於歷朝歷代皇帝、皇后遣使札禮五台山者,更是 自北魏到清朝,從未間斷,翻開五台山各大寺的「廟史」,第一頁幾乎全是「敕建」二字。五台山也是我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場,因此受到西藏、 內蒙、青海、甘肅、黑龍江等少數民族的無比尊崇。五台佛國也誕生了一大批高僧名師,盛唐時期,這裡成了海外信徒留學聽經的高等佛教學院,千百年來,印度、日本、蒙古、朝鮮、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佛教徒,很多人都到五台山來朝聖求法巡禮,有些甚至留在五台山修行終身。

五台山屬溫暖帶半乾旱型森林草原氣候帶北端,為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山地性質明顯,氣候差異很大,有清涼山之稱,是旅遊避暑的勝地。五台山氣候變化直接受大氣環流的影響,四季變化明顯。春季溫暖乾燥多風,夏季潮濕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乾燥多風。北戴河簡介北戴河風景區位於秦皇島市的西南部,距離秦皇島市區約15公里,風景區西起戴河口,東至鴿子窩、金山嘴,東西長約13公里,南臨渤海灣,北依聯峰山,南北寬約2公里,是著名的避暑度假、療養休閑勝地。北戴河地處遼西走廊西部,且森林綠化覆蓋率很高,因此它不僅是很多留鳥和夏候鳥聚集的樂園,而且是眾多旅鳥遷徙的理想通道和歇腳站。據有關資料所載,我國鳥類共計1186種,而北戴河就有20個目61個科的405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68種,不少還是世界著名的珍禽。北戴河海濱灘面平緩,沙軟潮平,海水清澈,是中國著名的天然海水浴場。1898年,清政府正式將北戴河海濱開闢為「各國人士避暑地」。北戴河風景區臨渤海灣處開闢有30多個海水浴場,這裡沙質細膩柔軟,水質良好、鹽度適中,是沙灘沐日、海里弄潮的理想場所。

北戴河風景區的名勝古迹眾多,有「二十四景」之稱,主要有聯峰山、鷹角亭、通天澗、駱駝石、對語石、觀音寺、韋陀像、蓮花石公園等,山青海藍,潮落潮起,風雨陰晴,變幻多姿,美麗異常。風景區西面是婀娜俊美的聯峰山,山色青翠,植被繁茂。南面是悠緩漫長的海岸線,質細坡緩,沙軟潮平,水質良好,鹽度適中。東面有鴿子窩公園,是觀日出、看海潮的最佳境地。沿海岸線向內,更有秦皇宮、北戴河影視城、怪樓奇園、金山嘴、海洋公園等各種風格、不同特色的旅遊景點分布,加上眾多街心公園和花園的點綴,山、海、花、木與掩映其中的各式建築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優美、和諧的風景畫。北戴河風景區內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且空氣清新,為北戴河海濱休療養、旅遊事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現在北戴河風景區已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由於中央首長夏季經常來此辦公,又被譽為「夏宮」。北戴河地處中緯暖溫帶,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又因受海洋的調節,具有多風、濕度大、雨量適中、氣候宜人的海洋型氣候特點。適宜的氣候和百分之70以上的森林覆蓋率,以及複雜多變的海岸線,孕育了大量的植物,鳥類和海生動植物,其中尤以鳥類最為馳名。避暑山莊外八廟簡介避暑山莊景區位於承德市區北部,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典皇家園林。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列入首批5A級景區,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和旅遊勝地四十家之一。

避暑山莊風光

承德外八廟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北省承德市,距北京230公里。 1982年經國務院審定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12月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風景名勝區以避暑山莊外八廟為核心,以北巡線路為軸線,南起古北口金山嶺長城,北到木蘭圍場,呈一條線三大片分布,總面積為2394平方公里。區內以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金山嶺長城兩處世界文化遺產為主體,以皇家宮苑、皇家寺廟群、皇家獵苑、明代長城、森林草原、丹霞地貌為主要風景資源,以我國多民族文化有機融合、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有機融合為特徵,集風景遊覽、審美觀賞、文化認知、休憩娛樂、避暑度假、科學研究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特大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承德市屬於寒溫帶、半乾旱向半濕潤過度的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年均氣溫8.9度,年均無霜期160天。夏季多溫涼,冬季少嚴寒,雨量適中。十三陵簡介明十三陵風景名勝區位於北京城西北約40多公里的昌平區天壽山麓,是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所在地,陵區面積達120平方公里,始建於1409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2年被認定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景區內自然景觀幽美,文物古迹薈萃。計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處:即明十三陵,居庸關長城,銀山塔林,隸屬於明十三陵特區辦事處。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以北30公里的昌平區境內。由明成祖朱棣及其以後共計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建在這裡。構成莊嚴有序的整體布局,故名「明十三陵」。目前對外開放的有四處景區。即長陵、定陵、昭陵、神路。居庸關長城:位於北京西北約50公里處,是萬里長城久負盛名的關隘。92年以來,明十三陵特區辦事處投資億元,歷時五載,對居庸關長城進行修復。修復後的居庸關長城不僅再現了我國古代比較完整的長城建築設施,更有助於中外遊人全面深入了解萬里長城的文化內涵,是旅遊休閑的好去處。銀山塔林:位於昌平區東北約15公里,自唐朝時就建有寺廟,金代建有大延聖寺,為京北名寺。該地現有寺廟遺址及塔林。塔林現存僧舍利塔十八座,其中五座密檐式磚塔造型秀麗挺拔,磚雕細膩,為我國古塔中的珍貴遺物。明十三陵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冬季寒冷乾燥。八達嶺長城簡介

長城,東飲渤海之濤,西連千里大漠,綿延十萬餘里。像一條騰飛的巨龍,縱橫於華夏大地。在萬里長城千百座名關險隘中,八達嶺長城因其地勢之險要,歷史之悠久,文化之豐富,建築之雄偉,景色之壯觀,名聲之遠大,堪稱名關險隘之首。八達嶺長城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八達嶺長城)位於距北京60公里的延慶縣境內,危樓高聳,雉堞連環,憑險而居,地形特殊,通衢西北,拱護陵京,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的八達嶺長城,是護衛京城的重要門戶。古人有「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之說。1961年,八達嶺長城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名錄;1991年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首;2007年,被評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風景區;同年,榮登世界新七大奇蹟榜首。迄今為止,八達嶺長城累計接待中外遊人1.5億,並先後有尼克松、伊麗莎白女王(二世)、曼德拉、葉利欽、小布希、普京等460多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眾多的世界風雲人物登臨。八達嶺長城地區氣候宜人,位於燕山沉降帶西端的抬升地段,山巒疊嶂,溝壑縱橫,森林覆蓋率達到96%以上。八達嶺長城築在海拔600至1000米的山脊之上,擁有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比北京市內低6~8℃。八達嶺長城四季分明,春花鋪錦,夏綠疊雲,展向天邊去,神往青冥。漫道紅衰翠減,愛丹林濃染,秋氣澄清。更冬來莽莽雪嶺,玉龍騰春,風光盡收方寸。美景美圖精品美文音樂空間職場技巧音畫圖文感悟哲理星座運清生活百科史海鉤沉健康常識書畫古玩網頁特效電腦技巧在線書架精美相冊

您已閱覽

秒感謝光臨背景音樂:


推薦閱讀:

盤點中國各式土豪金建築
中國中產階級移民現狀:10個有3個已經移民,4個在路上,還有3個打算移民
中國茶葉知識100問(81
為反白宮默克爾向中國讓步,美市長狠懟川普,斯諾登又爆猛料讓安倍睡不好覺...今日焦點很對立!丨201...
中國海軍發布2017徵兵宣傳片:五大兵種震撼亮相!2017.07.25

TAG:中國 | 中國風 | 風景 | 風景名勝 | 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