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種應該避免的邏輯思維錯誤(上)
每個人都應該懂點邏輯學,特別是在網路時代,更多的信息和評論發表,我們要通過自己的邏輯思考來辨別裡面的真偽。
這篇文章主要摘錄《簡單的邏輯學》一書里的第五章,彌縫選出了最常見的20種邏輯思維錯誤(非邏輯思維形式,Informal Fallacies)。通過閱讀本文,我相信你可以把這些理論與很多網路上「五毛」的非理性評論,一些事件中產生的錯誤邏輯觀點或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事件對上號(彌縫也在一些思維模式的最後添加了實例,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首先,我們看這幾種網路上流行的「五毛黨」慣用的伎倆:
對人不對事在論證中,我們要關注的是論證本身,而不是做出論證的人。如果一個人忽略論證本身而故意去攻擊論證者,那麼他們就違反了這個原則。所謂的對人不對事,就是在他人辯論時,通過向公眾傳達關於對手的與論證無關的信息,例如生活中的負面信息,以此來達到擊敗對手的目的。這種謬誤製造者的目的是轉移聽眾對論證的注意力,這種情形通常是由於論證者本人處於劣勢。
如果論證的目的僅僅是獲勝,對人不對事謬誤將會有效地發揮作用。它可以使聽眾以同論證毫不相關的理由來反對你的對手,而你則可以用同樣的理由來取悅聽眾。它造成的後果是,你可以慶祝你戰勝了對手,但恰恰是你所沒有做到的的——至少在邏輯上。你的勝利並非源於觀點的價值,而是源於你擾亂聽眾視聽的能力。
以出身論英雄
現在假設你是一個聲譽斐然的公司的從事經驗。作為工作的一部分,你對全國著名的大學和學院知之甚多,並且對畢業生的基本情況了如指掌。尤其,你知道X學院在這個領域內聲名狼藉。目前,你的公司正在招聘一個重要的職位。在瀏覽候選人資料時,你掃到一個X學院的畢業生,彼得,於是你立刻決定拒絕他們進入下一輪,僅僅是因為他們所畢業的學校。這個時刻,你已經產生了謬誤。
不是說你的決定完全不合理。畢竟,以你對X學院的了解,彼得或許確實不是一名合格的人選。但是,這不是必然的。一顆閃亮的新星是可能出於類似X學院之類的學校的。你所犯的謬誤的根源如下:知道一個來源一般是壞的,於是認定出於這個來源的所有都一定是壞的。這並不必然成立。
考慮我們所考察的人或事的出身肯定是必要的。但是我們必須走得更遠。首先我們要問:彼得從哪裡來?緊接著,更關鍵的問題是:他的品質如何?
【彌縫注】這兩種邏輯錯誤主要在於辯論方向不在論題上而是參與論證的人上。《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雄中吳國儒士的問話:「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後。劉豫州雖雲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和「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且請問孔明治何經典?」其中都是對劉備和諸葛亮進行人身攻擊——一個織席的和一個沒寫過經典著作的兩個人如何能登大雅之堂,論國家大事。另外一些例子,如「他父親是個罪犯,所以他的兒子也不是一個好人」等。
稻草人謬誤論證中,我們要對事不對人,要緊扣論證中給定的論點。在與他人辯論的過程中,如果你為了消弱對方的論點而故意扭曲其論證過程,那就犯了稻草人謬誤。在這個比喻中,「稻草人」意味著容易對付的事物。在我們誤解某個論證時,或是當一些論證非常複雜,我們在理解上犯了一些無意的錯誤時,我們犯的並不是這種謬誤。稻草人謬誤不是無心之過,因為它是在有意地歪曲別人的論點。
【彌縫注】常見的稻草人謬誤,如對論點進行斷章取義和偷換概念。比如說這篇新華網文章(隨機搜索到的),倒數第二段中提到「美國還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過濾軟體生產國,世界各國封堵信息使用的過濾軟體大多數都是美國公司生產的」和前面那一句是對「網路自由」論點的偷換概念。
接著看一些看起來容易識別的,現實中卻容易犯的邏輯形式錯誤:
否定前項在討論條件論證時(形式A->B),我們知道有兩種有效的式:肯定前項和否定前項。
與此相對應,無效形式也有兩種:第一種就是否定前項。這種論證的形式如下:
如果A,那麼B
不是A
所以不是B
舉例如下:
如果路易斯在跑步,那麼他們在移動。
路易斯沒有跑步。
所以,他們沒有移動。
分析: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路易斯沒有跑步不是他們沒有移動的充分條件。大前提告訴我們的是,如果A實現,則B必然實現(路易斯沒有移動則必然沒有跑步)。但是這不意味著A是可以導致B的惟一條件(路易斯在移動可以是因為他們在走路,或者在睡夢中翻身,或者是在跳舞機上跳舞)。就是這樣,僅僅是A的缺席並不能得出B一定缺席的結論。記住,這是一個無效論證,因為結論並不具備必然性。那麼結論可能是正確嗎?可能,但是不能確定。
肯定後項條件論證的另一種無效形式稱為肯定後項。形式如下:
如果A,那麼B
B
所以,A
舉例如下:
如果路易斯在跑步,那麼他們在移動。
路易斯在移動
所以,他們在跑步。
分析:首先我們可以看出結論不成立。為什麼不成立?讓我們回頭來看大前提。它告訴我們,為了某個隨之而來的特定結論(路易斯移動),某個特定的條件(路易斯跑步)必須要滿足。依據原來所講過的論證,這個命題並不是說惟有這個條件成立,才能得到所要的結論。因此,如果結論已經成立(路易斯移動),我們不能得出特定條件(路易斯跑步)就是惟一解釋的結論。除了跑步,還有其它許多途徑可以使路易斯移動。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得出的結論可能是正確的,但不是必然正確的。
中項不周延在討論三段論時,我們知道中項(出現在前提中但不出現在結論中)必須至少有一次是全稱的(周延的),因為它要有適當的範圍來聯結大前提和小前提。如若不然,應付產生中項不周延謬誤。通俗一些,可以稱之為牽連犯罪。針對後一點,我們來看而下面的例子:
幾個納粹黨人是凱撒俱樂部的成員。
漢斯是凱撒俱樂部的成員。
所以,漢斯是納粹黨人。
分析:這是個錯誤推理,並不能因為漢斯是俱樂部的成員,而俱樂部里有幾個納粹黨人,就能得出漢斯也是納粹黨人的結論。這種情況下,漢斯是有嫌疑的,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可以把自己的猜測作為真相來宣布。
循環論證有時也稱為惡性循環。這一謬誤的要點如下:首先,命題A被作為另一個命題B的前提條件;然後,過程被反過來,最初的前提A現在變為結論,而最初的結論B則變為前提。我們來看下面的論證:
因為人的命運是註定的,
他們缺乏自由的願望。
然後,幾頁之後,我們又讀到:
根據人類缺乏自由願望的事實,
所以他們的行為是被註定的。
如果這兩個論證前後相連地放在一起,它們的循環性就會很容易被看出來。所以夾在它們中間的很多內容是故意放進去的,以便將其岔開很遠,以期讀者在讀到第二個論證的時候,已經忘記了第一個論證的內容。
【彌縫注】循環論證,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另外一個常引用的例子則是《聖經》與上帝。
問:《聖經》是否是可信的?
答:是。因為那是上帝的語言被人記錄下來的。
問:上帝是否存在?
答:《聖經》中說上帝是存在的,所以上帝是存在的。
在參與辯證時,我們還容易受到自身對事物理解的影響,比如以下三種:
情感誤導當我們選擇性地忽略一些與我們的信仰相抵觸的重要信息時,我們就犯了情感誤導謬誤。導致的結果就是對所討論問題的嚴重扭曲。
假設我在寫一部關於我的母校X大學的歷史的書籍。我熱愛我的母校,將在校園的日子視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我想在我的書中向人們證明我的母校是全國最好的大學之一。但是,研究得越深入,我越發現母校過去的歷史並不是那麼令人滿意。可是我不改初衷,所以我在寫作的時候,決定剔除所有母校歷史上的負面新聞,只反映它光輝的一面。於是,我就犯了情感誤導謬誤,我在書中所描繪的X大學的面目已經被嚴重扭曲了。
功利誤導效果不能單獨確定一個行為的價值。當我們僅僅注重於一個方法對想要得到結果的作用而不考慮其他方面時,我們就犯了功利誤導謬誤。僅僅看到目標是不夠的,但那經常是我們所關注的全部。問題是:我們是如何達到目標的?
當我們利欲熏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時,就犯了功利誤導謬誤。操縱這種謬誤的態度是:只要我成功了,如何取得成功並不重要。
【彌縫注】在唐駿學歷門上的網友辯論上,就常常出現這樣的功利誤導。
簡化主義如前所述,一個整體大於其組成部分的總和。例如,人的身體可以根據化學元素被分解,但是如果聲稱人的身體等同於一堆化學元素,那將是對最簡單的推理的盲從,是向簡化主義謬誤屈服。
這種謬誤發生於當我們選擇性地只對整體的一部分加以關注時。例如,當我們只把精神放在一個人的缺點上,並因此認為我們已經完全了解了這個人的本質時,這個謬誤就正在發生作用。
在一下篇文章中彌縫將介紹另外十種容易出現的邏輯思維錯誤。
推薦閱讀:
※與師生談科學之弊2:線式因果思維2
※世界上最棒的十種思維,你不得不知
※光明思維
※如何用《孫子兵法》,將你的大腦升級為八核?(四)
※娛樂至死,格局決定你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