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經?風?秦風?蒹葭》篇的「蒹葭」指的是什麼?

枯木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305篇詩歌。《詩經》內容豐富,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影響極大,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包括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在說理論證的時候,都會引證《詩經》的句子來增強說服力。

《詩經》在漢朝被奉為經典,直到上世紀初都是古代科舉考試的必讀科目。歷朝歷代關於詩經的研究也是卷帙浩繁,今人也有不少研究和解釋成白話文的《詩經》文章,不過不少文章有失偏頗,比如有的把一些描述民間男女之間的愛情詩歌,非要牽強附會到「諷刺統治者」身上來,否則好像沒有時代感,而這些文章,有的純屬臆測,有的就是生拉硬拽,非要靠邊,大有嘩眾取寵之意,也缺乏文人的考據精神。

現在媒體發達,出版物較多,網上資料更是目不暇給,但是關於古代經典文獻的研究,專業性的文章和資深研究者得不到推廣,反而是不少水平堪憂的卻「名聞海內」。這些人,要麼是拾人牙慧,要麼是略知皮毛,尚未入門,就在那裡侃侃而談,冒充大家。

其實,古典文化的傳播,需要應時而動,這是對的,即便是拾人牙慧,能夠把精華傳播開來,也是功勞顯著。可是如果非要不懂裝懂、生拉硬拽、牽強附會,那就有誤人子弟之嫌。因此我們要扭轉這種浮躁的學風,替青少年負責,把真正的美好的文化傳播給他們。

筆者是一名古文化和花卉愛好者,偶然看到一篇關於《詩經·風·秦風·蒹葭》的翻譯文章,感覺其中略有瑕疵,於是查找了一些資料,對其中的「蒹葭」解釋略有不同意見,敬請專家指正。

《詩經·風·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在現代文翻譯中,筆者看到大多數書籍和資料把「蒹葭」翻譯成蘆葦,這是正確的,但是譯文「蒹葭蒼蒼」翻譯成「蘆葦青蒼蒼」卻感覺到疑惑。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蒹葭」的解釋:「蒹,雚之未秀者。葭,葦之未秀者。」,「雚」指「荻子」,「葦」指蘆葦。「未秀」就是剛生出來的樣子。如果按照字面意思,那就是指剛生長不久的蘆葦和荻子。

蘆葦

荻子

故人雖然對於植物經常有「同名異株」的現象,而且古代對於植物學分類並沒有過多研究,因此,經常把相近相似的植物說成一種,尤其是詩人更是如此,經常把蘆葦和荻子混淆,事實上,蘆葦和荻子是有區別的。蘆葦和荻子屬於同科不同屬植物。比較容易區別的是,蘆葦中空,蘆荻莖實;蘆葦植株高大,荻子植株較低;蘆花色深高大,荻花色淺而小。

蘆葦和荻子的共同特徵就是秋天,水岸邊白花如雪,搖曳多姿,讓人憧憬,因此在古詩歌中經常見到關於蘆葦和荻子的優美詩句。由於蘆葦和荻子非常相似,人們有時候把荻子叫做蘆葦,也有叫做蘆荻,其實,蘆荻是另一種植物,又叫蘆竹,現在常見的蘆竹大多是進口的,株型特別高大,其實我國原產的蘆荻比較矮小。

從《說文解字》來看,古人對蘆葦和荻子還是分辨的比較清楚,那麼為何會出現在一起呢?其實,在《說文解字》關於「蒹葭」解釋還有,那就是「蒹。。。。。。,葭華、蒹薕。每二字為一物」,意思是蒹葭就是統稱蘆葦。至於「蒼」在古漢語中有兩種意思,一指「青色」,一指「白色」,「蒼蒼」也有「繁茂」的意思。「白露」並不是指二十四節氣的「白露」節氣,而是「白色的露水」或者朝露。出現「霜」那隻能是秋天的景色,不可能是春天的景色。

而且《詩經》採用的藝術表現手法一般是「賦、比、興」,其中「興」就是托物起興,是詩歌開頭而引起下文的一種手法。有的只起開頭的作用,但多數都有某種意義的關聯,起到象徵、烘托、聯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關雎》以鳥的和鳴比喻襯托男女好合。

因此,《詩經·風·秦風·蒹葭》是採用「興」的手法,以秋景創造氣氛烘托心境。而秋天,蘆葦和荻子都不會有剛生長的蘆芽,從景物上來看,應該為蘆花或者荻花,從秦國地域特徵上來看,蒹葭專指蘆葦,並非荻子或蘆荻。

上下文結合,「蒹葭蒼蒼」似乎應該指的是「秋天水邊的白色的蘆葦非常繁茂」更為妥帖。那麼「蘆葦青蒼蒼」就應該是錯誤的。至於下文的「萋萋」和「采采」都是草木繁茂的意思。

本文探討的雖然很簡單,但是一個是「青色的剛出芽的蘆葦」,一個是「秋天白色的蘆花」,意境立刻迥異。結合整篇詩文,作者是一種惆悵感傷的心情,求之不得,輾轉反側,徘徊失落,把一個在相思之中的青年描述的惟妙惟肖,因此秋天的景色更能烘托出心情。

2018-2-7榆木齋


推薦閱讀:

《詩經》中《草蟲》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情感?
《楚辭》《詩經》中的詞有哪些能做美麗的名字?
孔子為什麼重視《詩經》
【心博原創】徜徉在《詩經》里的詩——關雎

TAG:詩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