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中的大智慧:七情與健康

導讀:王雲銘先生是山東中醫藥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是二十世紀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之一,其學有師承,治學嚴謹,理論結合實踐,堅持發揮中醫藥之特色。

今日推文為王老從《黃帝內經》出發闡述情緒與健康之間的關係,特此推送,以饗讀者,希望大家看完文章後能「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並「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健康的身體寓於健康的精神」。

人的精神狀態與臟腑氣血的功能互為影響。調攝情志以保養精神,對保健強身大有益處。

一、情志過極可導致內髒髮生疾病

臟腑氣血失調,也會引起情志的變化。《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

1

喜為心之志,「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素問·舉痛論》),適度喜樂,有益身心。

但過分喜樂,反能傷心。《內經》曰:「喜則氣緩」;「暴喜傷陽」;「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又曰:「喜大虛,則腎氣乘矣。」都說明了喜樂不節可以致病。

2

怒為肝之志,有發泄之意。氣血旺盛之人,遇事憤懣於心,而產生一時的情緒波動,往往氣逆上沖,勃然發怒。《內經》曰:「怒則氣上」,「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也」。

胃受肝邪,則氣逆作嘔;脾受肝邪,則腹脹、飧泄,消化不良。

肝傷,且會耗傷陰血,則血不養肝,導致肝陽上亢或肝氣橫決,而致脅痛、胸滿、面赤、昏厥等症,或「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3

憂為肺之志。人當憂愁不解時,則覺肺氣不舒,精神不振,頹喪懊恢,沉悶短氣。故《內經》曰:「憂傷肺」,「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

憂愁不僅傷肺,也能傷脾。「脾憂愁不解則傷意,意傷則亂,四肢不舉。」

4

思為脾之志,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故長期恐怖思慮,則傷神傷脾。

「思則氣結」,如人有所祈求,空懷妄想,無時或釋,所思不遂,謀慮怫逆,皆可導致氣滯不行,積鬱中脘,而發生噎膈、嘔吐、胃納獃滯、飲食不運,日久則氣血日弱,肌肉日削,精神日減,四肢不用。

5

悲是由於傷感而哀憤所產生的情緒。《內經》曰:「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由於悲哀過度,還能傷及胞絡。「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為心下崩數溲血也」,甚至「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此皆由於悲哀太過傷及內臟所引起的病證。

同時,人體本身發生病變時,也會產生悲哀癥狀。《內經》曰:「心氣虛則悲」。

6

恐為腎之志。長期恐懼,則能傷腎。

腎主藏精,「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陰虛則無氣。」

此外,恐懼也能傷心,使「神盪淡而不收」。

同時,內臟有病時,也會產生恐懼。《內經》曰:「膽病者,心中淡淡,恐人將捕之」;「足少陰之脈氣不足,則善恐。」

7

「驚則氣亂」。「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氣亂則發為痴呆、癲癇,或卒然僵仆,甚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孕婦受驚,其子可能發生先天性癲癇病。

七情有七,概稱五志,蓋悲憂同歸於肺,驚恐同歸於腎。

《景岳全書·雜證謨》曰:「驚恐雖若同類,而不知恐之傷人尤甚於驚者何也?蓋驚出於暫,而暫者可復;恐積於漸,而漸者不可解,甚至心怯而神傷,精卻則陰痿,日消月縮,不亡不已。」

然驚能致病,多由心氣先虛,如果心氣充盈,膽氣充足,則雖遇險惡,亦能鎮靜自恃,不致驚駭。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七情過極,可以使人發病,甚至中道夭折;臟腑氣血失調,也會引起情志的變化。

二、移精變氣,卻病延年

情誌異常,可導致機體發生疾病;轉移精神,可以改變紊亂了的氣機,使之恢復正常。故《內經》中有「移精變氣」之論。

《內經》曰:「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悲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

是以移精變氣,以情制情,調攝精神,避免情志過極,可以防病保健,益壽延年。

三、善自調攝精神,保持心情舒暢

祖國醫學認為,人的情志活動與五臟都有關係,其中心是最高級的,是總其大成的。

《靈樞·邪客》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又《素問》曰:「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

這說明心臟既主司精神意識,同時又有協調各個臟腑功能的作用。如能善於調攝精神,保持心情舒暢,則心之功能強健,各個臟腑功能活動正常,人則健康長壽,終生不會發生重病。

怎樣調攝精神呢?《內經》中明確指出:「喜怒不節……生乃不固。」

要調攝精神,保養真氣,必須做到「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所謂「恬愉」,就是保持樂觀精神,排除私心雜念,不患得患失,不追逐名利,自然會心胸開朗,心情舒暢。

愉快的心情,有利於正常生理活動的進行,人體內的正氣必然旺盛,病邪就無法入侵,人則健康無病。

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讓樂觀占統治地位,就可以「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了。

四、尾語

中醫認為「心主神志」。七情從心發出,情誌異常可傷及心神。

心神主宰全身,心神一傷則全身臟器都將受到影響而發病。是以善自調攝精神,保持心情舒暢,是健康長壽的重要一環。

註:本文選摘自《中醫臨床家王雲銘》,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2年9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封面圖來源於攝圖網。


推薦閱讀:

《內經知要》之脈診
《黃帝內經》素 問.白話2
曲黎敏教授講解《黃帝內經》智慧養生筆記(上)
《黃帝內經》靈樞 ● 五色篇第四十九章第四節
《黃帝內經·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節選四

TAG:健康 | 智慧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