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生育人士治乙肝
注射疫苗是預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 |
可先用干擾素搏一搏
核苷類藥物需長期服用,服用中途不易改用干擾素,HBV攜帶者和乙肝患者都需定期查轉氨酶
一年前,全國著名傳染病及肝臟病學專家、博士生導師、76歲高齡的南方醫院感染內科主任醫師駱抗先教授開通了自己的乙肝博客,在互聯網上為廣大乙肝患者解答疑難,普及乙肝基礎知識。博客上,駱教授親自撰寫博文百餘篇,並於每周末利用兩天的時間解答病友的提問。據悉,駱教授最近已將網友的各種問題和他的解答,以及自己這一年多的博文整理成冊出版。
近日,駱抗先教授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就給廣大患者提出了兩點忠告:定期的肝功能檢查無論對乙肝病毒攜帶者還是肝炎患者都同樣重要;乙肝患者在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療之前,應該結合自己的病情、年齡等情況慎重選擇藥物,未生育的年輕患者最好還是先用干擾素進行治療。
關於檢查——
「門診中遇到許多慢性乙肝病人,做檢查有些盲目,要麼是做了許多不必要的檢查,要麼是必要的檢查沒有定期做,要麼是弄不清楚某個檢查的含義。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接受治療是徒勞的,但定期檢查是必要的。對於慢性乙肝病人,逐年定期檢查肝功能能夠幫助判定病情的發展情況。患者要注意把驗單整理保存好,作為健康檔案。無論對攜帶者還是肝炎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檢查都是肝功能試驗。」
駱抗先語錄
關於用藥——
「應該承認當前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效果還不夠令人滿意,但已經是目前對抗慢性乙肝的最好的方法,正如細菌性肺炎要打青黴素一樣。消炎降酶和中醫中藥在某些暫時不適合抗病毒治療的特定情況下,可能是十分重要的治療,但對慢性乙型肝炎,如不持續抑制病毒,病變進展難以避免,大多數肝硬化和肝癌是在不很明顯的病變活動中發展而來的。所以治好慢性乙型肝炎,還是要用抗病毒藥物來清除病毒,並把『大三陽』轉陰。」
駱抗先語錄
轉氨酶升高:時間比幅度更重要
駱教授表示,血清轉氨酶標誌了病變的活動性和可能進展,能夠區分攜帶者和慢性肝炎患者,還可以說明是否正處於抗病毒治療的好時機,甚至是治療效果的最好預測因素。「但這些作用的實現都必須建立在定期檢查血清轉氨酶的基礎上,因為許多因素,比如打一場球,都可能會使轉氨酶暫時輕度升高。所以比起一時轉氨酶升高的幅度,轉氨酶升高的時間長短對判斷病變程度更為重要。而對於正在進行抗病毒治療的患者來說,定期做HBVDNA定量判定療效也是必要的。」
另外,B超作為一種簡單易行、價格不太貴的檢查,許多乙肝患者會經常主動要求做,希望通過這樣能發現肝硬化的「苗頭」。但駱教授指出,B超只能檢出少數明顯的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的合併症和肝癌結節,也能檢出如脂肪肝、肝囊腫、血管瘤等與肝炎無關的情況,而不能顯現炎症病變和肝纖維化這樣細微的改變。「當前學術界公認,包括B超、CT和核磁共振在內的影像檢查對肝硬化的診斷靈敏性不足,一半以上的病例會漏診。B超只是肝硬化的初診手段,需要結合臨床其他資料分析判斷。要早期檢出肝硬化,主要依據穿刺的肝組織學結果。」
甲胎蛋白陽性者需趕緊做B超
不過,在甲胎蛋白陽性的情況下,就一定要儘快做B超檢查,如果有佔位性病變,就要進一步檢查來確定其性質。如果影像學檢查沒有發現肝癌病灶,也不能放鬆警惕,因為目前仍無法查出1厘米以下的癌變,所以在這個情況下應該每個月都進行B超和甲胎蛋白檢查,以期早期發現病變。大小在2厘米以下的肝臟惡性腫瘤,癌細胞還沒有轉移,經手術治療可以獲得最好的效果。
駱教授提醒,雖然說甲胎蛋白是肝癌的特異性標誌,但血清甲胎蛋白陽性未必全部都是肝癌。甲胎蛋白是胎兒時期肝細胞的正常產物,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臟如果有廣泛纖維化,有功能的肝細胞數已經大大減少,如果加上較重的炎症破壞,只有通過肝細胞大量增生來維持功能。新生的肝細胞接近胚胎期的肝細胞,就能分泌甲胎蛋白。「所以,肝臟纖維化比較嚴重,尤其是炎症活動性很強的肝硬化患者,甲胎蛋白升高也比較常見。不要因為一次檢查高了就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繼續關注數據的升降才是最重要的。」
未生育患者
最好先用干擾素
目前抗乙肝病毒的藥物有兩類,作用的機制各不相同:干擾素主要激發免疫起作用,有個體差異,可變因素很多,很難估計每個人的療程和療效;核苷類藥物主要是藥物的作用,大多數人可以有效,也很少有不良反應。駱抗先提醒,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療之前,自己一定要對兩種藥物的優點和缺點有個了解,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考慮,對用藥療程有正確的心理預期。
駱教授表示,由於核苷類藥物必須長期服藥,而且還沒有做過胎兒致畸試驗,年輕的未生育患者如果首先選用了這類藥物,到想懷孕時可能會「騎虎難下」,停葯不行,不停葯又不能懷孕。因此他建議,經濟條件允許的年輕患者先用干擾素「搏一搏」。「干擾素療程一般需要一年,有近一半的人可以成功達到三終點,即病毒檢不出、『大三陽』轉『小三陽』、肝功能正常;即使不成功,免疫水平也有提高,再改用核苷類藥物,也會比未用過干擾素的治療時間短。」
至於中年患者,先用哪一類藥物都可以,核苷類藥物比較穩當,輕輕鬆鬆就能控制病情;干擾素比較積極,有近一半的人能成功到達「三終點」,如果成功,防止病情發展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的效果肯定。老年患者,尤其是有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的,用干擾素會引起較多不良反應,核苷類藥物則比較安全,而且許多老年人治療慢性病都有長期服用的葯,因此增加一種長期服用的葯也容易接受。
製造耐葯
或有災難性反彈
駱教授表示,有不少年輕的乙肝患者在開始抗病毒治療時,因為自己沒有考慮周全或者醫生沒有解釋清楚,一開始就用了核苷類藥物,待了解清楚情況或者面臨耐葯、生育的問題時,又想改用干擾素。「既然干擾素治療失敗後可以改用核苷類藥物,那我能不能現在改用干擾素?」是患者們經常提出的問題。
對此,駱教授表示,干擾素通過激發病人的免疫炎症反應才能獲得清除病毒,而在核苷類藥物治療的早期,患者的血清轉氨酶就可以恢復正常,不利於干擾素髮揮作用,「所以說,先用核苷類藥物治療是一條『單行道』,難以改用干擾素」。兩者聯合治療不能提高療效,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
「用核苷類藥物治療的患者可以停葯等待複發後再換用干擾素,但這需要冒病情災難性反彈的風險。」駱教授說,核苷類藥物與干擾素或者降酶葯不同,不只是簡單地複發,超過10%的病人會發生「反彈」,特別是在老年人、較重的肝炎或肝硬化病人身上。而且複發的時間不定,可能要等兩三個月,也可能要等三四年。
如果使用核苷類藥物發生耐葯,而且血清轉氨酶升高,醫生經過兩三個月的密切觀察,只要沒有反彈,就是改用干擾素的時機。但駱教授提醒:「如果為了想改用干擾素而長期單用一種葯,刻意製造耐葯後換藥的時機,除了要冒耐葯反彈的風險以及付出不確定的等待時間以外,長期單用一種核苷類藥物產生耐葯,這種藥物可能與其他幾種治療乙肝的核苷類藥物交叉耐葯。這就意味著犧牲幾種核苷類藥物,換來能用干擾素治好的一半希望。可是如果幹擾素又不成功怎麼辦?後路已經被斷了一半。所以這種做法並不合算。」
使用核苷類藥物的慢性乙肝患者如果準備要寶寶,無論男女都一定要先請醫生對病請做準確的評估,再制定出一套較安全的治療方案。
推薦閱讀:
※「鍾南山說:『殘留農藥不控制,再過 50 年中國人將生不出孩子了。』」是真的嗎?
※全面二孩放開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他曾拍下精子進入卵子的瞬間,也記錄過英格麗·褒曼的倩影
※一面是國家鼓勵生育增加勞動力,另一面卻各行業產能過剩,機器人效率越來越高請問這其中沒有矛盾嗎?
※未婚生育的員工,是否能享受產假及相關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