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第三節、古代地理著作校勘的成就

5.3第三節、古代地理著作校勘的成就

  明末清初,以顧炎武、顧祖禹等為代表,提倡「經世致用」的學術新風,極力主張做學問要為社會服務,要探求科學規律。但是,從不久的雍正時代開始,清政府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統治,嚴禁人們評議時政,製造了幾起駭人的「文字獄」,迫使學者走向脫離現實、埋頭書案的古籍整理工作,終於形成以文獻校文獻的整理、校注古代典籍的乾嘉「考據」學風,並一直影響到清末的許多治學工作。這時的地理學研究也不例外,亦出現了校勘、注釋、整理、補作古代地理著作的高潮,以致成為清代地理學的主要成就和發展特點。

  (1)古代地理著作的整理校注

  我國古代地理著作很多,成書時間也較早,在長時間的流傳中,主要靠相互傳抄、翻刻,所以,到清代,各種古代地理著作的版本就比較多,相互之間都有缺漏、差異,甚至造成意思上的矛盾。加之我國上古、中古語言文字變化較大,使後人對前人著作的理解因時代而不同。這些都為後人的閱讀造成極大困難。因此,由乾隆時代興盛的「考據」學派,其最主要的工作,首先便是對古代著作進行文字、版本上的整理、校勘和意義(內容)上的注釋。在地理學方面,用功最大,成績最著者,主要是對《禹貢》、《山海經》、《水經注》以及歷代「正史」《地理志》的校勘、注釋。

  關於《禹貢》的校勘,主要有胡渭、徐文靖、朱鶴令、丁晏等。胡渭(公元1633—1714年)搜集歷代方誌輿地著作史料,對《禹貢》的內容進行詳細的考釋註解,還對所謂「禹河」(傳說大禹治水之後的黃河下遊河道)在歷史上的遷徙,以及漢、唐、宋、元、明代黃河河道,進行了精密的考證。著有《禹貢錐指》20卷,地圖47幅。晚於胡渭的徐文靖在胡渭研究的基礎上,又旁徵博引,參校其他版本著作,寫成《禹貢會箋》12卷,總匯各種校注成果。胡渭、徐文靖的著作在校勘《禹貢》中,最為重要,考釋詳細繁多。此外,在他們之前的朱鶴令曾寫過《禹貢長箋》一書,校注《禹貢》;晚於胡渭、徐文靖的則有丁晏、程瑤田等關於《禹貢》的研究。丁晏著有《禹貢錐指正誤》,以指明胡渭校注中的一些錯誤;程瑤田著《禹貢三江考》,主要考釋長江。

  關於《山海經》的校勘,主要有畢沅的《山海經新校正》18卷;郝懿行的《山海經箋疏》18卷。畢沅主要對《山海經》的篇目、文字、山川等進行了考證。尤其是在山川方面,加強了地理內容的考釋。郝懿行較畢沅晚,他的著作除文字等校釋外,對山川、方位等論證,多與畢沅相同。

  清以前的24部「正史」中,16部有《地理志》,清代學者對這些「正史」《地理志》進行校勘、注釋的人很多,著作也很多。主要有:錢坫[diàn店]撰、徐松集釋的《新斠[jiào叫]注漢書地理志集釋》16卷;汪遠孫《漢書地理志校本》二卷;陳澧《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七卷;洪頤煊《漢志水道疏證》四卷;徐松《漢書西域傳補註》二卷;吳卓信《漢書地理志補註》103卷;畢沅《晉書地理志新補正》五卷;楊守敬《隋書地理志考證附補遺》九卷等。在清代校注「正史」《地理志》的學者中,尤以清末丁謙(公元1843—1919年)的校注考證最為豐富和著名。丁謙刊行於世的「正史」地理考證著作就有17種35卷。上自《漢書》,下及《明史》的邊疆域外地理都有考證。如:《漢書·匈奴傳》地理考證二卷;《漢書·西域傳》地理考證一卷;《後漢書·東夷傳》地理考證一卷;《新、舊唐書·西域傳》地理考證一卷;《明史·外國傳、西域傳》地理考證二卷等。

  關於《水經注》的校勘注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自問世以來,即被後人廣為刊印、傳抄、引用。到宋代時,版本間已有了較大差異。所以,金代即有人開始進行《水經注》的版本、文字整理校訂,但直到明代朱謀瑋的《水經注箋》,整理都不十分精慎。到了清代,對《水經注》的校勘研究一下子成了一門用功最多的學問,幾乎清代第一流的學者、地理學家,十有八九都校注過《水經注》。如清初有黃宗羲、顧炎武、閻若璩、顧祖禹、胡渭、黃儀、劉獻廷;清中葉有齊召南、全祖望、戴震、趙一清、孫星衍、段玉裁;清晚期有陳澧、王先謙、楊守敬、熊會貞、丁謙等。當時為《水經注》校勘、考訂、注釋、作圖的各種版本不下50種,而其中最著名的有全祖望、趙一清、戴震、王先謙、楊守敬的整理本,即:全祖望的《全氏七校水經注》、趙一清的《水經注釋》、戴震的《水經注》、王先謙的《合校水經注》、楊守敬、熊會貞的《水經註疏》。

  除以上幾種地理著作的校勘整理外,清人還對《穆天子傳》、晉代法顯《佛國記》、唐代杜環《經行記》、元代耶律楚材《西遊錄》等著作中的地理問題,也都進行了校勘、注釋、整理。

  清代對古代地理著作的校勘、整理、注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成績:

  第一,訂正文字,理順版本。即通過文字、版本比較校勘,恢復了各種地理著作的原來面貌,便於後人閱讀、使用。如全祖望、趙一清、戴震的工作,就在於校理清楚了《水經注》在傳抄流傳過程中,「經」文與「注」文之間、篇目之間的混亂現象,逐漸理出一個比較正確的《水經注》版本。

  第二,訂正訛誤,增補內容。如吳卓信的《漢書地理志補註》,就對班固《漢書·地理志》中許多錯訛之處,旁徵博引予以糾正。楊守敬的《隋書地理志考證附補遺》,為《隋書·地理志》全文的六倍,不僅糾正了《隋書·地理志》中的錯謬之處,更重要的是擴大、豐富了它的內容。

  第三,對一些沿革地理問題進行了探討。清代學者在對古代地理著作的校勘中,往往依據多種資料對一些政區沿革、河道變遷等問題,進行系統的探討。如胡渭關於黃河河道的歷史變遷考證;楊守敬《水經註疏》中的許多考釋工作等。

  (2)古代「正史」《地理志》的補作

  清代學者在對「正史」中的《地理志》進行校勘、注釋的同時,也對24部「正史」中沒有《地理志》的八部(即《史記》、《三國志》、《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進行了研究,在彙集、分析古代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對它們進行了《地理志》的補著工作。其主要成績如下:

  吳增僅撰、楊守敬補正的《三國郡縣表附考證》八卷;謝毓英的《三國疆域表》二卷等,可補《三國志》無地理志之缺;洪齮〔yi椅〕孫的《補梁疆域志》四卷,可補《梁書》無地理志之缺;臧勵龢《補陳疆域志》四卷,可補《陳書》無地理志之缺;汪士鐸《南北史補志》14卷,可補《南史》、《北史》無地理志之缺;練恕《五代地理考》一卷,可補《舊五代史》郡縣誌及《新五代史》職方考的簡略。《北齊書》、《周書》雖未有專門補志,但實際上楊守敬的《隋書地理志考證補遺》,對梁、陳、北齊、北周、隋的地理都有補註和考證。此外,洪亮吉的《十六國疆域志》(16卷),也對《北齊書》、《周書》地理志的補著有一定意義。

  總之,由於清代學者的努力,基本上補齊了我國古代正史中的《地理志》一章,使自漢至清一直貫穿下來,形成我國古代地理學中獨特的正史地理志著作體系。

推薦閱讀:

TAG:地理 | 古代 | 古代地理 | 成就 | 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