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端午憶屈原:汨羅江畔詩魂香

導語:

「一年一度又端陽,汨水悠悠屈子殤。」兩千多年前的汨羅河畔,面對國破家亡,屈原悲憤交加,縱身一躍,化作汨羅河畔詩魂一縷。兩千多年後的華夏大地上,龍舟競渡、粽葉飄香,詩歌高頌、淚灑汨江,後世子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紀念「中華詩魂」——屈原。

一腔熱血,無奈身死為國殤

出身貴族卻因變法圖強獲罪於貴族,一心擁戴君王卻遭君王兩次放逐,屈原的悲劇就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1.貴族青年,用計擊退秦軍

屈原出生地——樂平里屈原廟

屈原自幼嗜書成癖,為以後的楚辭創作奠定了基礎。屈原雖出身貴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眾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響,故而十分同情貧窮的百姓,從這時起,小小年紀便做了許多體恤民眾的好事,博得了眾口一詞的讚譽。公元前321年,秦軍犯境,屈原組織樂平里的青年奮力抗擊,他一方面居高臨下地對青年們進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種戰術,機智果敢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一展其非凡才華。

之後屈原名聲大噪,應楚懷王之召出山進京,出任鄂渚縣丞,開啟自己的政治生涯。誰承想,樂平里阻擊戰成功的軍事表演,恰恰是屈原失敗的政治生涯的開始。

2.變法得罪權貴,屢遭誣陷

子蘭與鄭袖——讒言誣陷屈原

在中國的歷史上,「變法」向來是一件高風險的政治事件,成功者甚少,失敗者比比皆是,即便像商鞅這樣的成功者,最後也落得個身首異處,比商鞅晚出生半個世紀的屈原,也沒能逃過這個歷史規律。

公元前317年,屈原開始效法秦國,在楚國推行變法改革,一時引起軒然大波,反對聲四起。屈原痛陳利弊,繼續進行變法改革,與舊貴族和一切頑固勢力進行鬥爭。隨著變法改革進入「深水區」,民心沸騰,楚國形勢大變,出現強國跡象,但與此同時,楚國舊貴族面臨著覆滅的命運,對屈原來說,因樹敵太多而危機四伏。

楚懷王信讒言,屈原第一次放逐

公元前313年,屈原因上官大夫進讒言而逐漸被君上疏遠,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一年之後,楚懷王被張儀所騙,出於一時權宜之計起用屈原為齊使,當屈原從齊國回來後馬上便被楚懷王疏遠,屈原憤而設壇教學,不再過問朝政。

3.二次放逐,城破家亡投江殉國

屈原以身殉國

公元前296年,屈原被免去三閭大夫之職,開始了長達16年的放逐生活,在此期間寫下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下了郢都,楚頃襄王與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逃難。屈原聽到國破家亡的消息後,在絕望的心情下,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享年62歲。

http://www.laijiemi.com/renwusiyin/547.html

一種精神,千年傳承民族魂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公推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成為我們偉大民族永遠的自豪與驕傲,亦成為一盞照耀歷史的明燈。

1.憂君愛國的士子情懷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的這句話,可以概括中國歷代士大夫階層的一種共同的家國情懷,而這種情懷在屈原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屈原的愛國精神激勵後世

司馬遷認為:屈原精神包括「忠君、興國、哀怨」。朱熹《楚辭集注》曰:「原之為人,其志行雖或過於中庸而不可以為法,然皆出於忠君愛國之誠心。」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用「愛國」來評價屈原。「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在《離騷》開篇的豪言壯語,洋溢著詩人作為黃帝子孫的民族自豪感,更突出了詩人振興楚國、統一中華的歷史使命感。兩千多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激勵著我們中華民族,每到中華民族危難之際,我們都會用屈原的精神來互相鼓舞,共抵外侮。

2.堅持理想的九死未悔

堅持理想,九死未悔

屈原是一個有著堅定的政治理想,有抱負、有作為的詩人,他事事以國家安危為己任,不避死生之禍,勇敢地面對現實,迎接嚴峻的挑戰。他對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充滿了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面對他所痛斥的「奸黨」,他則是以死相搏、無情揭露,是對之毫不妥協、毫不退縮的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讀到他憂國憂民的思想,讀到他對楚懷王為首的腐朽貴族集團的無情揭露和自己遭讒被流放的痛苦憤懣的抒發,充分表現出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對楚國黑暗腐朽統治的批判。

3.不畏強權的詩人風骨

屈原「對天長吟」塑像

屈原不畏強權的錚錚詩人風骨,激勵著無數後輩的詩人。也正是屈原的這種風骨,使得後世的詩人們在面對政治高壓和姦邪迫害時,尚能夠不畏強權保持高潔操守,在逆境中以苦為樂,笑對人生。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對這種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寫過五首端午詩,他的詩人風骨與屈原是一脈相承的,因而對屈原格外有共鳴。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因「烏台詩案」遭人陷害,對屈原的遭遇感同身受,寫了多首詠端午和屈原的詩,如《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讚美屈原追求理想的節操,表達對屈原的敬仰。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06/06/content_839120.htm

一部離騷,開啟詩意中國風

《離騷》(節選圖)

楚辭中的奠基之作《離騷》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它所開創的浪漫主義創作道路,千百年來一直是並且永遠是一切優秀作家通往理想境界的成功之路。

1.離騷開啟浪漫主義先河

把浪漫主義帶進文學領域,屈原並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的古代神話,以及同時代的《莊子》散文,都已有了「荒唐」、「譎怪」的浪漫主義藝術表現。但是,作為我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卻是由屈原所開創的。《離騷》的創作,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的先河。

離騷圖

《離騷》既植根於現實,又富於幻想色彩。詩人大量採用誇張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通過極其豐富的想像和聯想,採取鋪張描敘的寫法,把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國、人間和幻境、過去和現在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時而纏綿悱惻、時而悲涼雄渾;時而風景旖旎、時而痛苦憂憤。天馬行空的想像,真摯感人的描寫,讓人分不清痛苦與快樂,現實或虛幻,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

2.詩歌從合唱進入獨唱時代

如果說《詩經》是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大合唱,那麼屈原的《離騷》則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獨唱時代。在《離騷》中,詩人為了表現他那不可遏制的理想主義追求,竟然異想天開,把浪漫主義的表現對象突然轉向了自己,直接把自己的形象浪漫化了。

曹植的《洛神賦》(圖)

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圖)

李賀的《夢天》(書法)

屈原的這一創造,為後世的浪漫主義創作開出了一片嶄新的天地。從此以後,當人們為著表現自己在黑暗現實中的痛苦的時候,表現自己那種不可遏制的理想主義追求的時候,就往往效法屈原《離騷》這一獨特的浪漫主義表現方法。象曹植的《洛神賦》,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以及李賀的《夢天》,正是對於屈原這一創造的繼承和發展。

3.衍生出三種詩歌樣式(漢賦、駢文、宋詞)

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不僅開啟了後來的漢賦,而且影響歷代散文中的駢文,甚至宋詞,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

漢賦四大家(班固、揚雄、司馬相如、張衡)

楚辭打破了《詩經》古樸的四言格局,或六字一句或七字一名,或長或短、或散或駢,不受字數限制,也不囿於固有的韻律,獨創了一種參差錯落、靈活多變的新體式。

《阿房宮賦》亦受「離騷」影響

首先影響的是在漢代特殊的歷史環境中應運而生的漢賦,如賈誼的《吊屈原賦》,揚雄的《羽獵賦》、《長楊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離騷》對唐代駢文也是影響至深,杜牧的《阿房宮賦》和王勃的《滕王閣序》無不一脈相承。宋詞長於言情,與《離騷》中藉助一系列意象抒發個人情懷在詩理上也是相通的。

4.離騷光輝下的大詩人(李白、李賀、蘇軾)

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其大膽而綺麗的幻想與誇張對後來許多浪漫主義的名篇佳作都有著極大的影響,至少有三個人就是在離騷的光輝下誕生的偉大詩人——李白、李賀、蘇軾。

《離騷》風格的繼承者:李白、李賀、蘇軾

李白曾豪邁地宣稱:「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和李白的詩歌前創後繼,是中國古代詩史上個性化抒情和自我主體意識的兩座高峰。李白的很多作品也同《離騷》一樣,往往大量編織神話傳說、日月風雲和歷史人物,構成具有象徵意義的雄奇圖畫。自楚辭延至唐詩,這種個性化的抒情和鮮明的自我性到李白手中發揮得相當充分。

驚采絕艷的《離騷》是後代文人創作的典範,坎坷經歷、敏感性格、抑鬱氣質和天賦才華使得李賀有意或無意地接受楚辭的哀怨情感和瑰麗形式,完成了虛荒誕幻、奇峭瑰麗的騷體唐詩。

屈原的詩學理論是「發憤以抒情」,其實質是一種「審美詩學」;蘇軾發展了這一思想,提出了「詩是窮人物」的命題。蘇軾的這一思想從「發憤」說、「物不平則鳴」、「窮而後工」等儒家詩學思想中擺脫出來,從理想的應然狀態出發,直接訴諸文學超越性的審美本質,從而完成了詩學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

一聲嘆息,粽葉含香灑清江

在中國,用一個節日來紀念一位詩人,屈原是獨一無二的,足見屈原其詩歌之芬芳,人格之光明。

1.吊屈原賦:詩人紀念詩人

屈原之後,後世很多的詩人都通過詩歌表達了對屈原的懷念與崇敬,有一篇作品堪稱其中的代表之作——賈誼的《吊屈原賦》,因為他們兩個的才華與遭遇太相似了,就連司馬遷寫《史記》都將二人放在一起作《賈生屈原列傳》。

賈誼的《吊屈原賦》

賈誼善辭賦,曾因改革受到漢文帝的賞識,後遭到周勃、鄧通等大臣詆毀,終於未受重用。公元前前176年,賈誼被調出京城,改任長沙王太傅,在屈原去世後102年後,又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走向長沙。賈誼到湘水,歷屈原放逐所經之地,對前代這位竭誠盡忠以事其君的詩人的不幸遭遇深致傷悼,遂作《吊屈原賦》。

賈誼在《吊屈原賦》中對屈原的遭遇表示的深切悼惜,其實就是對自身處境的傷感,對世間賢人失意、小人得志這種不公平狀況的極大不滿。不同的是,賈誼並不贊同屈原以身殉國的行動。這種見解的差異,是因為他們具有不同的生死觀。屈原所懷的是儒家殺身成仁的思想,理想不能實現就不惜殉以生命;而賈誼除具有儒家思想外,還兼有盛行於漢初的道家曠達精神。

2.龍舟粽葉:今人奠念古人

粽葉飄香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後發展成棕子。

龍舟競渡

兩千多年後,我們已經很難寫出古代詩人那樣流傳千古的美妙詩文,但是每年端午節前後,我們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的先賢。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中,對於屈原的紀念活動從未中斷,而且愈加豐富多彩,戴艾葉草、喝雄黃酒,龍舟競渡、粽葉飄香,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3.詩魂傳承,從此華夏詩意濃

與西方文學從戲劇開始不同,中國的文學一開始就從詩歌發端,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名家輩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華文明中蔚為壯觀,所以說,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而代表現實主義的《詩經》和代表浪漫主義的《離騷》無疑為後世的詩歌盛世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屈原代表的浪漫主義詩歌流派,在中國詩歌歷史上佔有半壁江山,他們的作品突出了人的個性與情感,同時又將這種情感植根於對家與國的熱愛中,對民與君的憂慮中,對理想與人生的孜孜追求中。因為屈原,我們能感受到苦難生活中的詩意人生,因為詩魂傳承,從此華夏詩意濃。

結語:

「國亡生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屈原,你被古人推崇,被今人頌揚,你的詩文歷久彌新永放光芒,你的精神將激勵後世千古流芳!

推薦閱讀:

熱冰朗誦:屈原《涉江》
為什麼屈原能產生一個法定節日?
最早的用來紀念屈原的那批 「正統粽子」 是甜的還是鹹的?
如何解答屈原在《天問》中提出的問題?
怎樣看待屈原?

TAG: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