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同班同學,卻寫了不同風格的24首前奏曲。

俄羅斯鋼琴音樂藝術

——拉赫瑪尼諾夫與斯克里亞賓的24首前奏曲之比較

拉赫瑪尼諾夫和斯克里亞賓這兩位19世紀極具才華的作曲家,雖然在幾乎相同的環境背景中成長,創作了完全相同的前奏曲音樂體裁,但由於其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徵和情感取向而表現出了形態各異的藝術形象和獨特的情緒風貌。他們不僅賦予了前奏曲全新的生命力,也折射出各自音樂風格的表現特徵。本文作者陳簡,原載《大學教育》,2013年。

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Sergey Rachmaninov)和尼古拉耶維奇·斯克里亞賓(Alexander Scriabin)兩位偉大的音樂家都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俄羅斯音樂文化中革新世界音樂文化的傑出代表和倡導者,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和傑出的鋼琴演奏家。他們精通鋼琴演奏、作曲和指揮,堪稱不可多得的音樂天才。雖然處於相同的時代背景,以及經歷了相似的音樂學習歷程,但他們的創作手法與音樂風格卻是迥然不同的。

作為俄羅斯同時期偉大的音樂家斯克里亞賓和拉赫瑪尼諾夫有著非常相似的童年經歷和音樂教育過程。斯克里亞賓與拉赫瑪尼諾夫都出生於貴族家庭,拉赫瑪尼諾夫1873年4月出生,父母皆為鋼琴演奏家;斯克里亞賓1872年1月出生於莫斯科一個優越的外交官家庭,他的父親是俄羅斯駐土耳其的外交官,母親也是一位鋼琴家。他們幾乎在完全相同的音樂環境中接受教育。少年時代他們在茲伐爾鋼琴學校學習時相識,斯克里亞賓13歲,拉赫瑪尼諾夫12歲。兩人同時具有驚人的音樂天賦、完美的樂感和柔軟的雙手,而且在各方面的表現都超人一等。他們的鋼琴老師茲維列夫是莫斯科音樂學院非常有名望的鋼琴教師,他不收學費但對學生要求很嚴格,學生每天16個小時的學習,除了學習音樂外,還學習語言和禮儀,為他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年後兩人又幾乎在同一時期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就讀,兩人也同時在這個時候開始作曲,同時跟塔涅耶夫學習對位法,跟阿連斯基學習和聲。極富天賦的斯克里亞賓和拉赫瑪尼諾夫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出類拔萃,畢業時兩人都獲得了優異的成績,拉赫瑪尼諾夫獲學院大金質獎章,斯克里亞賓則獲小金質獎章。畢業後兩人的主要創作領域都是鋼琴作品,兩人都成為傑出的鋼琴家兼作曲家,都以演奏自己的作品而聞名於世,成為同時代有著鮮明個性、才華橫溢的音樂巨人,他們對俄羅斯音樂乃至世界音樂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前奏曲這一古老的音樂體裁,原本位於其他音樂段落之前作為引子的部分出現,其特徵具有短小性和即興性。隨著不斷的發展,前奏曲體裁在織體和風格上得到升華,在巴赫時代逐漸擺脫了引子的局限性,到浪漫主義時期前奏曲成為獨立演奏的器樂體裁,徹底擺脫了其他樂曲約束的附屬性地位。拉赫瑪尼諾夫和斯克里亞賓這兩位19世紀極具才華的作曲家,雖然在幾乎相同的環境背景中成長,創作了完全相同的前奏曲音樂體裁,但由於其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徵和情感取向而表現出了形態各異的藝術形象和獨特的情緒風貌。他們不僅賦予了前奏曲全新的生命力,也折射出各自音樂風格的表現特徵。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分析比較兩者在前奏曲創作中的藝術個性。

一、調性選擇前奏曲是斯克里亞賓最喜歡的一種鋼琴曲式,在他的鋼琴作品中佔據重要的位置。其中這24首前奏曲是以套曲的形式統一構思創作並發表的。整部作品在1888年到1896年間完成,創作時間較為集中。在調性的安排上斯克里亞賓顯然是受到了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影響,以平行大小調的關係順序五度循環。而拉赫瑪尼諾夫的24首前奏曲作品並不是統一構思創作發表的,而是分開創作積累後歸類整合為套曲的形式。相對於斯克里亞賓來說,拉赫瑪尼諾夫的24首前奏曲創作時間跨度較長。1892年就創作了第一首《#c小調前奏曲》,1903年統一創作了十首前奏曲,最後在1910年又創作了樂3首前奏曲。不同時期創作的前奏曲代表和反映了拉赫瑪尼諾夫變幻的創作風格,所以在調性的順序安排上並沒有遵循關係大小調、平行大小調或五度循環等等任何原則,只是把24個大小調平均分布在前奏曲中。

二、結構安排斯克里亞賓的24首前奏曲雖然只採用了短小的單二部和單三部曲式,但他在創作中加入了頗具個人特色的音樂語彙,為簡潔單一的曲式結構增加了許多亮點。斯克里亞賓在前奏曲中搭配了各種各樣的音型、連串的半音,包括連續的和弦連接,省略主和弦,以及個性的片段式旋律,伴奏織體則沿襲了後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使用分解和弦。多變的音型和複雜的織體,加上獨特的踏板效果讓作品顯得異常精緻俏皮。斯克里亞賓具有極強的即興演奏能力,這一演奏特點也體現在他的前奏曲創作中。而拉赫瑪尼諾夫把前奏曲的篇幅擴充了許多,在曲式結構上也運用了較為複雜的復二部和復三部曲式。雖然在前奏曲的即興性和精巧性上不如斯克里亞賓,但他在內容上就具有更大、更自由的表現空間。拉赫瑪尼諾夫在前奏曲這種具有精緻特點的典型體裁中,充分地展示出寬廣的鋼琴音域,極致地表現了繁多的鋼琴演奏技巧與絢麗多彩的鋼琴音色變化。

三、和聲技法拉赫瑪尼諾夫前奏曲是以傳統和聲技法與少量現代和聲技法相結合運用的和聲特點。拉赫瑪尼諾夫在和聲上的運用雖偏向傳統,但在一些細節的變化之處融入了現代的和聲技法,表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和聲美感。他在支持古典和聲原則的同時,也並不排斥現代的和聲技法。雖然他在早期創作的前奏曲和聲技法多半還是沿襲傳統的古典原則,但在不斷的創作積累中探索創新,後期創作的前奏曲會明顯看到往現代和聲技法上有所靠攏。需要強調的是,他在這些前奏曲中毫不吝嗇地加入了色彩性的和聲處理。例如他會在緩慢延續性的和聲節奏進行中抽出其中一兩個音符加以變化,為功能性和聲增加色彩性和聲效果。

斯克里亞賓的作品則以富有變化的和弦結構形態為主要的和聲特點。前奏曲創作中的和聲邏輯主要是採用主和弦——屬和弦——主和弦,把這種最常用的和聲走向作為樂曲的開頭和結尾。和弦的主要結構也還是以三度疊置形態為主,包括常用的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和屬七和弦等等,只是斯克里亞賓會在傳統和聲中加入一些不穩定的六級音或九級音,使變音與和弦內音產生模糊的音響效果。和拉赫瑪尼諾夫一樣,斯克里亞賓也在前奏曲中使用了半音的寫作手法。他在旋律中點綴性地加入少量裝飾性半音,起到豐富旋律表現力和旋律色彩的效果;他還會把半音與和弦糅合在一起,產生減七和弦或增六和弦等一些重要的變和弦。這些加入了半音的變和弦使作品在和聲音響上大大增添了緊張性與半音性色彩,在和聲走向上也模糊了功能關係,讓和聲的線條感得到更大程度的延伸與填充,使音樂發展有更廣闊的空間,具有濃厚的個性式和聲語彙。

四、創作特點拉赫瑪尼諾夫富於表情的旋律繼承了19世紀浪漫主義的傳統,氣息悠長的美妙旋律具有典型性代表,用自然質樸的和弦表現出豐滿的情感寫照。雖然他大部分音樂具有典型的憂鬱情緒特點,但在前奏曲創作中他融入了民間舞蹈的節奏,把他那具有代表性的歌唱旋律和俄羅斯民間舞蹈交織為一體,這也是拉赫瑪尼諾夫前奏曲的又一大特點。拉赫瑪尼諾夫常採用波浪型的旋律來表現音樂中強烈的情緒起伏,其特點是從較低的音開始不斷向高音發展,在達到頂點以後再逐漸向下,形成一個波浪型的旋律起伏。在和聲音響上則根據音樂情緒上的不同需求來調整和弦的呈現面貌。例如採用歌唱性的分解和弦配合優美抒情的歌唱性旋律,抑或是以大和弦形式展現出氣勢磅礴烘托氣氛的效果。在後期創作的前奏曲中,拉赫瑪尼諾夫把技術性和藝術性更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樂曲速度較快,情緒變化也隨之更快更直接,增加了更多激動、明快的氣氛,使主觀情感在作品中得到更為淋漓盡致的宣洩,表現出現代派思維的一些特徵。拉赫瑪尼諾夫用他那充滿浪漫主義情懷的音樂語言勾畫大自然和歌頌生命,作品中始終充滿了對俄羅斯國家和民族強烈的熱愛。

與拉赫瑪尼諾夫不同的是,斯克里亞賓的作品中看不到明顯受民族音樂影響的旋律和素材。早期創作24首前奏曲時,斯克里亞賓在創作中還是追隨了浪漫主義的風格,從前奏曲的曲式結構、和聲語言,包括調性布局中可以明顯地看出繼承了浪漫樂派的音樂創作手法,但他還是不斷在音樂表現手法上做出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他把前奏曲的風格進一步豐富化,運用借鑒多元化的音樂體裁元素,引用練習曲中多變的演奏技巧和舞曲中複雜的節奏音型等等不同的音樂風格,通過復調性的寫作手法把它們融為一體。在前奏曲的樂曲內容上他也有很大程度的拓展,使用獨特的音樂語言展現出個性化的音樂特色,開始萌生出「神秘主義」的創作風格。精巧的構思和生動的對比以及與眾不同的創作方式,折射出斯克里亞賓傑追求完美的思維方式,表現了內心情緒變化的景象世界。前奏曲中這些大膽激進的創新手法展現了斯克里亞賓傑出的創作力和想像力。

推薦閱讀:

你當年肯嫁我,可能改變我一生。 ——張國榮
《成為喬布斯》節選:喬布斯當年差點開除 Ive
#鑒證實錄#20年重聚飆淚殺!當年誰不想成為聶寶言!
開心一刻:當年那麼多老師教你的日語你都忘光了嗎
【鄔時民】最憶當年捉黃鱔時(10.9.8)

TAG:風格 | 同班同學 | 當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