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資糧—信願行
(大安法師2005年6月講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南無阿彌陀佛!尊敬的李木源林長,各位大德法師,各位居士同修: 今天能在新加坡居士林與大家共同討論凈土宗的有關理論和實踐問題,本人表示無限地歡喜!同時本人也很慚愧!自己在凈土宗的理論和修持方面,水平都很淺陋!講得不對的地方,希望在座的各位大德批評指正。 我們今天這次凈宗講座的題目為《凈土資糧--信願行》。這個凈土就是指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由四十八大願稱性流現出來的至極莊嚴的剎土。資糧,資是川資,我們講的盤纏。這是站在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角度,就好像一個人出遠門要到達一個遠方的目的地,需要帶上盤纏,帶上乾糧,才不至於中途遭遇饑寒困苦,從而順利地到達。用這個比喻表明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也應有足夠的資糧,即往生的條件。歷代祖師大德從凈土諸多的經論當中概述往生凈土的條件資糧就是:信、願、持名。這三者具有辯證有機的關係,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常常把它們比喻為鼎之三足,要把這個鼎立起來,下面要有三個足。這三個足是缺一不可的。 這三者首先是信心,凈宗信心有事相上的信心,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阿彌陀佛的存在;有理上的信心,相信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在吾人介爾一念之內,自性彌陀,唯心凈土。諸佛如來,講經說法,皆由由理和事兩方面來完備的。念佛法門的信心,也是事相和理體具足的,下面將會分別加以詮釋。相信之後就要發願,西方極樂世界是這樣的莊嚴美好,是我們本有的故鄉啊!我們這些浪子該回家了,要欣慕極樂世界。由西方極樂世界這至極真、善、美、慧的剎土,反觀吾人所處的娑婆世界是這樣的穢惡、苦難,猶如火宅,不容一刻的停留啊!所以生起厭離之心。這就是願,厭離娑婆世界、欣求極樂世界。這都要從真誠心裏面流現出來,叫做深信切願,由這樣的心理背景,來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信和願屬於般若智慧的範疇。行門,就是持名實踐的行為。般若智慧的信願,要靠實際的行持來體現。這就是說,由信啟願,由願導行,來引導念佛行持,再由這個行持來落實體現信和願。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且在信願行三資糧裡面,尤其重要的是信和願。這是由念佛法門的特點決定的。念佛法門是全憑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令我們橫超三界啊!到達佛的剎土,一真法界。這就是以佛的果地覺作我們眾生之因地心。解決生死問題不是靠我們自己修行的力量,完全是靠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所以它不是從行門下手,而是從果地感應下手。念佛法門的一個特點就是感應道交,這個感是從我們凡夫眾生的層面上來說,深信切願持名,這是我們能感之機,阿彌陀佛慈悲的四十八大願就是所應之法。我們眾生的至誠能感和阿彌陀佛已經成就大願的救度力量溝通。道交——就是我們的一念的心體和阿彌陀佛慈悲心的體性,是不二的、是圓融的、是一體的。在這個層面我們就能和阿彌陀佛的心溝通,這樣就交融互攝在一起。只要我們一念投到彌陀大願之海,阿彌陀佛那種不可思議的威神願力就會在我們身上全體體現出來,它就會出現不可思議的現象。當生令我們身心柔軟、降伏煩惱、智慧開發、香光莊嚴。臨命終時蒙佛願力,蓮台接引、異香滿室、天樂盈空,自在往生!一經往生就能得到阿鞞跋致,成為三種不退轉的菩薩,快速成就道業。這就是不可思議!所以凈宗法門,它的主要特點就是感應道交難思議。那麼阿彌陀佛早已成就的慈悲願力我們怎麼能夠感得上?就是靠信願!如果沒有信願我們就是再苦行、再怎麼做也是沒有辦法的。 所以念佛法門,它容易是易如反掌,因為一感應通了就能解決大事。但難也難在這一點,你感應不上也是難於上青天,不得其門而入。非難非易、即難即易,它沒有我們眾生能夠思維的餘地啦!——超情離見。所以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我們能不能往生就看我們有沒有深信切願。為什麼?有深信切願就能感通,沒有深信切願就南轅北轍!那麼往生的品位取決於持名功夫的淺深。如果我們不具足信願只是把這個念佛作為功夫去用,縱然我們能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那樣的功夫,也不可能往生。為什麼?感應不上彌陀願力。這個世界五乘的行人都不可能靠自己的功夫去往生的。不僅我們凡夫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往生,就是斷見思惑的阿羅漢也不可能靠自己的功夫往生。因為西方凈土是實報莊嚴土,如果用通途佛法的理念來看,它要破無明的法身大士才有資格去!破見思惑的聲聞、緣覺也只能到方便有餘土!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要注重信願,而且有信願必然會有持名,因為持名正是表達信願的一種行持。這三者形成良性循環。 我們第一講,題目叫《疑為罪根,信為善本》。懷疑是一切罪惡之根啊,信心是萬善之本。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尤其是念佛法門,要靠感應,靠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來解決我們的道業,更要從信心入手。然而念佛法門卻又是極難信之法,要了解這個極難信之法,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娑婆世界,一代時教的過程。釋迦牟尼佛也是古佛再來,他的這一期示現,是個歷史人物,不是一個神話人物。在迦毗羅衛國作為一個太子出家,是他看到了生、老、病、死、世間的無常!人生八苦的煎熬,為解決人生的終極問題,捨棄王位不做,去追求人生的真理。苦行六年,在菩提樹下成道。悟道後當時佛寂爾不言。佛以悲愍心來到這個世間,他觀察閻浮提眾生的根機,難以相信清凈出世的佛法。因為這個世界的眾生都是帶著無明慾望投生在這個世間的,所以對五欲六塵有一種猛利的貪戀執著。現在要把這一念旋轉過來,回歸到清凈的覺性,卻是很難的一樁事情。為什麼說這個貪念執著是沒有智慧?不知道這個世間的一切是夢幻泡影,苦空無常啊!所以你把這個人生的真相跟他去說,他很難相信。他很貪戀執著,他不僅不相信可能還生誹謗之心。所以釋迦本師觀察到這個情況,就想默然入涅槃。一尊佛出世了,那也是震動三千大千世界的事情啦。大梵天王,作為一大千世界之主,了知這件事情,他就代我們眾生來請法,請佛轉法輪。而且忉利天王也在請,一共有三次的請法,釋迦本師才默然接受。觀察到這個世間有些修外道的,心比較清凈,煩惱比較薄。然而再一觀察,有些外道修行人前幾個月走了,或者前七天走了。最後才觀察到鹿野苑憍陳如五個人,為他們去說法。說法還不能說稱性的一乘法,由於根機的陋劣,由一乘法開出三乘,講四聖諦、八正道。在菩提樹下,一代時教,分為五時,華嚴時,稱性宣說大方廣佛華嚴經。五濁眾生如聾似啞,不能聽聞、不能信受。由實開權,建立化城,所以有以後的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這個一代時教,這樣的循循善誘。這就是所謂通途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 在這五時說法的過程中,特別開出了一個平等普度一切眾生的特別法門,稱為勝異方便的念佛法門。我們看到一代時教的五時。有別五時、通五時。念佛法門是通五時的。在華嚴時就開始宣說念佛法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普賢菩薩座下,以十大願王導歸西方極樂世界。阿含、般若、方等、法華、涅槃時都在宣說念佛法門。一代時教的指歸,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從這個過程我們要體會釋迦本師悲愍眾生、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之心。在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裡面,那些聲聞弟子發不出大乘心,被稱為焦芽敗種,永遠失去了成佛的可能性。還有一些弟子由於對佛的不恭敬、對法的誤解,不僅當生沒有解決生死問題,反而墮落了。像提婆達多、善星比丘、俱伽離比丘都是墮到地獄裡面去了。所以釋尊為了使一切與佛結緣的人,能夠在當生不再退墮、不再輪轉,以這個悲愍心稱性說出了這個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平等普度一切眾生的法門。只要深信切願稱名,無一眾生遺漏,都能解決六道輪迴的苦難,往生極樂凈土,以大乘菩薩的心量,圓成大乘的佛果。這是我們體會佛的第一重悲愍。 然後我們再體會,釋迦牟尼佛見證到佛滅度之後,眾生的煩惱業障日益地嚴重。就是《無量壽經》不斷地跟我們講到娑婆世界的五惡、五痛、五燒種種苦難的狀況,愈演愈烈!在人壽平均兩萬歲的時候,我們這個世間就進入到五濁惡世的狀態。那個時候人壽兩萬歲,就是迦葉佛出世的時候,人的壽命平均兩萬歲。那個時候相對現在好得太多了。釋迦牟尼佛是在我們這個世間人壽一百歲的時候,示現八相成道的。這樁事情我們在《悲華經》中看到了,在無量劫以來有一位寶海梵志大臣勸勉無諍念國王發菩提心建構凈土。無諍念國王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這個梵志大臣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那個時候曾經發了五百大願,稱為大悲菩薩。其中的一個願就是,他看到了未來的時候,這個娑婆世界、閻浮提眾生百歲的時候是最苦難的時候。這個時候眾生的煩惱很重,福報微淺、智慧微小,苦不堪言哪。由他的不忍眾生苦的悲心要到這個濁惡深重的世界來度眾生,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人壽百歲的時候過來。那麼這個時代的眾生是什麼情況呢?煩惱厚重,一些有點福報的人遠離了這個世間,遷移到他方佛土去了。留下來的人都是業障深重的,煩惱熾盛的。透過這樣的佛的聖言量來反觀,我們就是這樣的人。人壽平均百歲的時候,比我們現在還要好一些,我們就更為可憎,煩惱更重。所以《阿彌陀經》也講到十方三世諸佛伸出廣長舌相來證明釋迦牟尼佛講的念佛法門真實不虛。同時讚歎釋迦牟尼佛兩種難能可貴:竟能夠在五濁惡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呀!這是第一重難事;第二重難事,竟然能夠為娑婆世界業障深重的眾生宣說這個念佛的難信之法,這就是更難啦!是為甚難甚難!!《無量壽經》講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能夠聽聞到這個經,能夠信樂受持,依教奉行,那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沒有比這個更難的事情了。因為這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它難信就難信在這個念佛法門的事理因果性相全體建立在佛的境界當中。離念靈知,大慈悲、大平等心,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善巧,凝聚成念佛法門。而我們凡夫都是帶著有量的、生滅的、狹劣的、我慢的心去理解、去接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所以蕅益大師說念佛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九法界的眾生靠自己的力量不能信受,不能理解。那麼我們這些沒有智慧的業障凡夫該怎麼辦?我們就想到以這種謙卑的心態來仰信,來遵信,從這裡契入。要深信在這個五濁惡世啊,捨去念佛法門,我們絕對不可能得到救度的。要有自知之明!對自我的觀照,對所處的環境的觀照,對五濁惡世到底是個什麼狀況,我們要有一個客觀如實的認知。 我們簡略地觀照一下五濁:第一是劫濁,這個劫是個時間的概念。就是人壽在百歲與七十歲這樣的一個時代。作為一個時代是濁亂的,是一切濁法聚集的時代。我們看一看我們所處的世界,真的就是一個劫濁!知見不正,評價標準的顛倒,價值觀念的顛倒,道德的低迷,甚至可以說是淪喪。夾雜著我們很多無明的貪慾,人際關係的摩擦。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以強凌弱。對自然界的種種掠奪性的開發,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物種以上千倍的速度急劇地減少。天災人禍,頻繁出現。生存在這個劫濁的時代,我們難得有安全感,真的是火宅啊!這個劫濁的形成,每一個眾生都負有一定責任的,這個世間無論正報依報都有一份我們的共業在裡面。種種濁亂的社會現實有我們的一份責任,我們都在參與它的造作。在這個時代試問我們怎麼去解脫?到哪裡去解決了生脫死的修行目標?幸虧有念佛法門啦!它能夠仰靠佛力橫超三界啊!只要具足信願持名,哪怕三千大千世界充滿了大火,我們都能仰靠佛力橫超出去啊。這是劫濁啊。 第二見濁。見解上的濁亂,即五種見解上的濁亂。第一是身見,這是與生俱來的我執,執著這個身體是真實的。一切都要為我這個身體服務,一切的知名度都為我的虛榮服務,一切金錢的享受都為我的肉體服務——身見!我們為什麼會貪婪?為什麼得不到東西時會瞋恨?為什麼我們千方百計地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都來自於這個身見。第二是邊見,我們看待事物、評價事物都是落在兩邊。對待法,不是執空就是執有,不是善就是惡。一切都是對待法,不能得到圓融中道的智慧。第三就是邪見,撥無因果,認為人死如燈滅。今生這麼短暫,我得為物慾享受不擇手段。不信前生,不信後世。現在我們看到種種的宗教,種種的哲學,種種的所謂科學理論,不斷向我們蜂擁轟炸的多是邪知邪見。所以處在這麼一個所謂知識信息時代,我們沒有智慧的辨別能力。誰能避免這種知見的毒害啊!很難啦!你跟他去辯論?辯是非?怎麼去辯?那麼念佛法門單刀直入,不談什麼見解。全身心靠倒阿彌陀佛就解決問題了。不在那些知見、名相、道理上去糾纏。顓蒙念佛,暗合道妙,巧入佛智,愚夫愚婦即可當生解決生死大事。精通三藏十二部,了達世間思想學問的人,也是導歸到南無阿彌陀佛解決生死問題。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沒有你思維的餘地。截斷我們知見上的分別執著,如香象渡河呀,截斷眾流!第四見取見,就是非果計果。修行其目的是什麼?要了脫生死輪迴的苦難,一切人天的福報都是令我們迷惑顛倒的,最終是我們第三世墮落的根源。不是真正的證果,他認為是證果。第五個是戒禁取見,就是非因計因。看到一些動物升到天堂,他也去持牛戒、去持羊戒,或者是修苦行來求得解脫,折磨自己的身體——戒禁取見。以上五種,即是見濁。 第三煩惱濁,煩惱濁很多呀。貪、瞋、痴、慢、疑呀。我們真是煩惱熾盛。貪就是淫慾心,這個世間眾生淫慾心是越來越重。我們是帶這一念來到這個世間的,整個過程又強化了這一念,不能解決六道輪迴就是這一念的纏繞。下一輩子又帶著這一念去找一個生命載體。——貪啦!瞋,瞋恨,瞋恨的心、嫉妒的心,達不到目標就要毀滅對方這種瞋恨的心。所以戰火連綿,自人類以來不斷的戰爭就來自於這個瞋恨心。慢,我慢,驕慢啦,老子天下第一啊。你看我多厲害,你們都不行——慢。再就是疑呀,懷疑。它是一個根本煩惱!又被這種市場經濟,尤其所謂科技社會影響,做學問、搞科研必須要有懷疑精神。懷疑一切的思維方式,都是這樣的煩惱厚重,那麼在這種煩惱濁裡面,如果我們不能藉助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得到無量光智慧的照攝,把這種知見錯誤的冰塊熔化。我們就解決不了修行上的問題——煩惱濁。 第四眾生濁,由於上述三種煩惱,所以招感到吾人的身心都是很陋劣,很醜惡的。眾生就是眾緣和合產生的,我們這個生命體也是一個心理和生理的一種組合,所謂色、受、想、行、識。眾生濁就表明我們的身心都很污穢啊,骯髒啊!那麼我們處在這種眾生濁中,帶著身見,在這種狀態下不認識自己身心的污穢,身心的苦難,就會貪念它。所以唯有念佛法門,厭離我們這種五蘊假合的身體,來欣慕西方凈土的蓮華化生,金剛那羅延身體的這一念,才能夠解決眾生濁啊。 第五命濁。由於前面所列的惡業所感,我們的壽命非常地短暫,石火電光。好像我們能活個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就算是長壽了。然而這種壽命在一種無量的輪轉的時空背景當中去考量,我們這一期的生命短暫啊,就像石火電光啊!石頭擊下火劃個閃電一樣短暫。更何況我們這一生還不能保證壽終正寢呢。現在自然災害這麼多,來個瘟疫,前兩年的非典,來個戰爭,來個地震,來個海嘯。我們什麼時候走,我們自己都把握不住。無常啊!甚至我們的身體今天晚上睡下去,明天早上能不能醒來,也都不能打百分之百的保票。「今晚脫了鞋和襪,不知明朝穿不穿。」這是古來的大德對我們的警醒。現在也確實看到有些人一睡下去,第二天醒不過來,醫學上叫「猝死」。心臟病啦、腦血栓啦,一下子過不來呀。所以在這樣的命濁,生命短暫的過程當中,這個念佛法門,它只要信願持名,若一日,若七日,乃至十聲一聲解決問題,不需要很長的時間精進勤苦的努力才能夠超越這個命濁。我們試想一下,靠通途法門在五濁惡世這樣的狀態當中,要解決這種無量劫以來難以成辦的了生脫死圓成佛果的道業,舍念佛法門,將何以堪? 蕅益大師深知這種利害關係,苦口婆心地告訴我們,用深信切願來莊嚴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轉五濁為五清,這叫圓轉五濁。怎麼轉呢?——轉換。 念佛能轉劫濁為清凈海會。只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它是種種清凈的法所融合在一起的。那裡沒有生態問題,沒有環境問題。那裡生態很好啊,七重行樹,七重羅網啊,虛空都是寶網遍布。音樂啊!見到的人都是諸上善人啦。一切資生用具,一切日常生活,一切價值觀念都是至極清凈。所以清凈海會就能轉劫濁。 轉見濁為無量光。我們為什麼會有知見上的錯誤?是因為沒有智慧。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獲得無量光,光明就是智慧,而且不是一般的世智聰辯,它是大般若智慧。因地上的般若智慧就是果地上的一切種智——轉見濁為無量光。 轉煩惱濁為常寂光。在我們的種種見思惑,塵沙惑裡面具有涅槃的三德。常是法性德,寂是解脫德,光是般若德。轉煩惱濁為常寂光,就轉變過來了。 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再也不是這種有著一念無明,在母胎中十月懷胎。在西方極樂世界是蓮華化生啦,九品蓮華為父母,擺脫那種胎獄的苦難。它就能轉。 最後一個,轉命濁為無量壽。我們只要念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獲得了如阿彌陀佛那樣的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壽命。這是釋迦牟尼佛見證到、懸記到他滅度之後,我們這些苦難的眾生遭受著五濁惡世的劇苦,為我們留下的一個橫超五濁的法門。 我們要體會釋迦本師的悲愍。隨著眾生的惡業越來越重,還有三小劫啊。饑饉災、瘟疫災、刀兵災。我們現在處在減劫,每一百年壽命減一歲,每一百年身高矮一寸,直到慢慢地使我們的平均壽命只有十歲啊。到人壽平均十歲,身高不到一尺的時候。那個時候眾生的煩惱就更重了,那種瞋恨心,人不能見人,一見人就起殺心,而且奉行先下手為強的原則。由這種瞋恨心所感,拔起一根草都是一把鋒利的匕首,相互殘殺啊。只是一些軟心的眾生不忍去殺別人,又怕被別人殺,就跑到深山裡面躲起來了。沒有逃跑的都在那裡被全面殺光。就在這麼一個最苦難的時候,煩惱這麼重的時候,地球上的人種將要淪為同歸於盡的時候,由眾生惡業所感,所有的經典都變成了白字。經道滅盡時,阿彌陀佛、釋迦本師以慈悲願力加持這部《無量壽經》住世百年,為那些最痛苦的眾生留下最後一次的救度的機會啊!在那個刀兵劫的時候,只要信願持名,生起極強的厭離心,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都會平等攝受行人,頓超三界!這就好像一個慈悲的父母,離開家時,就為未來即將家破人亡的子孫預先留下了飲食醫藥的準備,讓他在那個時候不至於絕望死亡,證知念佛法門徹底體現了兩土的世尊救度我們苦難眾生的至極的悲心和至極的方便。 這個念佛法門確實是個特別的法門,凈土宗的祖師從龍樹菩薩、道綽大師、善導大師、曇鸞大師都有一個判教。判教在諸多的法門當中,道業成就的第一個目標是得到不退轉,就是阿鞞跋致。得到不退轉的地位有兩種道路可以走,一個是靠自己的力量去走,憑自己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六度萬行這樣的方法走,來斷惑證真。這個就稱為如陸地行走,就是到達這個目的地,通過這個道路自己步行過去,動經無量劫,非常地辛苦。甚至能不能走得到目的地,那都是沒有很大的保證的。就好像我們現在從新加坡要走到北京去,憑你自己去。自己去可能身體不強壯甚至可能就是個殘疾人,難以憑自己的力量到達目的地。哪怕是一個很強壯的人,走出門東南西北怎麼去分辨呢?又有高山、又有湖泊、又有荊棘、又有沼澤地、又有沙漠,能不能走得到?所以這步行叫難行道。還有一種到達阿鞞跋致的地位,就像乘船,你搭乘到了這條船而且揚起了風帆,又碰到順風,就一日千里,快速地到達目的地。乘船則樂,步行則苦。乘船就是仰靠佛力。仰靠佛力怎麼靠得上?靠信心契入,以信方便,蒙佛的加持快速地到達阿鞞跋致,這叫易行道。那麼由這種理念的判攝,把佛的一代時教憑著自力修戒定慧,通途的八萬四千法門,這就是難行道,要靠自己的力量來修行。就像螞蟻上高山,得自己爬上去。那麼這個念佛法門是靠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令我們帶業往生橫超出去,這是易行道。如果在正法、像法時代靠這種通途的法門,還有一些人能夠修得證果的話,那到了末法的時代,想靠自己的力量來修行,來豎出生死,那就萬難萬難。 這個時代是有教法,缺修行,無有證果的時代,我們要有自知之明啊!由於吾人俱生我執,初始修行大多靠自力,就好像我要游過這個生死大海,一望無際。他撲通一下跳下去,要游水過去。然而游到不遠的地方,他覺得力氣快用完了,再一看前面,看不到岸啊。他心裏面就打退堂鼓,這時打退堂鼓想回來也很難。所以我們首先在開始時,發足的第一步就得考量自己是什麼水平。既然我靠自己的力量游不過去,那麼現成的有一條船,為什麼我不乘船到彼岸呢?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成就的大願船,十劫以來,就在娑婆的此岸到極樂的彼岸,不斷地來回往返,招呼我們上這條船。上了船就解決問題,為什麼我們不去呢?怎麼才能上船,信願持名啊,就上了這條船。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在末法時代,實在是非常非常殊勝的。它的殊勝,我們從幾個方面考量:跟通途佛法相比,它不需要把見惑思惑塵沙惑斷盡。因為在這個時代,我們眾生想斷惑是沒有這種可能性了。見惑的八十八使啊,思惑的八十一品啊,浩浩的見思惑,像激流水。斷見惑就像斷四十里的激流水,何況還有思惑呢!「抽刀斷水水更流」,你斷見惑才得到一個初果,須陀洹啊。蓮池大師在明末的時候,常常感慨啊,掉淚啊。在那個時代想找一個初果聖人不可得啊,更何況在現代。有的人認為自己可以證果,看看我們祖師是如何以身示範的。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祖師,臨往生的時候,他的弟子問:「師父,這一生修行不知證何種果位?」智者大師說:「我如果不領眾可以證到六根清凈位,由於領眾修行過早,損己利人,但登五品」。「但登五品」是圓教的五品位,即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圓教的五品位是什麼水平呢?還沒有斷見惑、思惑,只是把見惑思惑伏住。不讓煩惱起現行,是這個水平。這個水平在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當中,相當於觀行即佛,在觀行的過程當中。這是智者大師。那麼蕅益大師,一生精進不已,在宗門是開悟的,給我們留下了浩瀚的著作。凈土宗的第九代祖師,也是大通家。臨命終時也有弟子問他的果位,他書偈「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表明他是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意味著什麼?他不僅沒有斷見惑思惑,連見思惑伏都沒有伏住,是這個水平。所以這兩位祖師給我們示現的都是凡夫啊。現代的修行人動輒說他就證到了什麼果位。難道他能超過智者大師、蕅益大師嗎?我們要好好認清這個問題。所以這些祖師臨往生之前,示現的果位的恩德甚巨,對後人未證謂證,以凡濫聖的大妄語是當頭棒喝。 我們要反觀自己都是凡夫的資格啊,末法時代的眾生,都是業障深重。在這個波翻浪卷的生死苦海當中,我們離開了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是難以度過去的,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自知之明。就像善導大師嚴峻地解剖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我們的念頭無不是惡無不是罪,所以我們顯現的果報是很不如意,很苦難的,是不斷的輪轉,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是要靠阿彌陀佛。念佛法門能令我們帶業往生,橫超三界,所以念佛法門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念佛法門有佛力的加持,還能夠令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不至於遭受種種的魔障。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不修行可能還正常一點,一旦他發心要修行,往往會出現種種的問題,走火入魔。因為他持戒修點禪定,會激活阿賴耶識潛伏的魔障。諸如五陰魔啊,心魔啊,還有外魔,天魔啊。只要我們有一念發心不正,想求神通,想求善巧,想求智慧,想求見佛,想求什麼。這個躁妄心一起,馬上境界就出來了,魔的境界,非常可怕。大家去看看《楞嚴經》講的五十種陰魔啊,這五十種陰魔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陰各有十種魔啊。尤其是想陰的十種魔,那是太可怕了。你想求見佛——哦,馬上這個魔就給你變現成佛,種種神通變化,跟你講經說法,那你不得不五體投地。如果你認魔的境界為真實,認為是你的聖境界,是你證悟的現前,那你就成了魔子魔孫了。所以我們看到這個世間,無論是學佛的,還是學點氣功,練點什麼的,很容易出問題啊。中國內地有不少練氣功的人練到了精神病院去了,有人看到一練氣功或者修行還容易得精神病,他就乾脆不學了,怕了。那這個不學也不對呀。因為人身難得,是修道的法器,你不去修行,不去求聖賢出離之法,這一生就空度了,白過了,也就非常遺憾。 那麼念佛法門,能夠令我們離開魔障啊,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有阿彌陀佛的光明注照啊。在佛光裡面,無論是我們的心魔,還是外面的天魔、邪魔,他都不敢進入啊。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只要念佛,是很穩妥的,走火入魔的可能性極少。當然也會有個別的,那是用躁妄心去念佛,或者對於這個念佛法門賦予了其他的知見,不純正,這樣就可能會出問題。但一般來說,是比較比較安全的。 從1999年開始,我們實施十天百萬聲佛號的念佛方法:一個人一間寮房,一天念十萬聲,不能看書,不能講話,送飯過去。大家修行這種短期閉關,精進念佛的方法很得受用,出問題的人極少。當然我們從1999年開始,做了若干次,就是前兩次我們在東林寺做的,有一個年輕的同修出了點問題,但很快也恢復了。他出問題是什麼?他就是躁妄心。我這十天一定要見佛,一定要開悟,一定要成佛,他帶著這個心去念、念、念,念得有境界了,真的有一個聲音告訴他,你很不錯了,你證到了阿羅漢果了。他一聽就覺得他真的證到了阿羅漢果,我慢心很高啊。然後他在寮房裡面也待不住,到處逛,別人跟他講話,他就很傲氣地回答:「你別跟我說,你別跟我說,你沒有資格跟我說。我都是阿羅漢了,你跟我講什麼?」最後就顛顛倒倒啊,沒有辦法,只有把他送到精神病院里去治療了十天。這是說他對這個法門賦予了其他東西。念佛法門一定要賦予其本有的內涵,念佛不是求開悟,念佛就是求往生。而且要有非常謙卑的態度去念。什麼叫好境界?你念念都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念不空過,這就是最好的境界,還能比這更好的境界嗎?如果你在這之外,你附加了其他的條件,可能就會出問題。尤其是有一些人把這句佛號作為做功夫的手段,這是比較糟糕的現象。印祖當年曾呵斥,這是將橫超法作豎出用。將這橫超三界的妙法作為豎出,就是斷煩惱、開智慧的一個豎出法門用,它容易出問題。或者念經啊,或者念佛追求開悟,都會出問題。本身這一念的、這樣的一指向,就不符合凈土宗的教義。 這個念佛法門,方法極為簡單,而且它的義理、境界又非常地圓頓、了義。它的簡單就在於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這六個字誰都可以念。要把這六個字無盡的寶藏開發出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看我們對六字洪名有沒有信心。這六字洪名就是實相,就是一真法界啊,就是十方三世諸佛全體的功德啊!無盡的自性的寶藏,所以就叫「名具萬德」,這個名號具足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然後名召萬德。我們去念這個名號,就能把名號內具的功德召喚出來,這一句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全面地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化為我們自己的功德。就靠這六字洪名解決問題,單刀直入,至簡至易。這個至簡至易是把這個佛的智慧推到登峰造極的一個反映,越簡單的東西越有真理。正因為法藏菩薩把無量光,無量壽展示出來,所以他才把簡和易兩種功德顯發出來了,沒有把無量光壽推到極至,就不可能出現簡易的方法。 而且這個簡易的方法,名號裡面是了義中第一了義。我們學佛理,要講了義啊,了義教。了義就是中道的真空妙有,阿彌陀佛就是契證了諸法的空性,然後由他的願力,就是四十八大願的願力,顯示了西方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莊嚴。這個妙有是從真空裡面顯現出來,理解了真空,才能相信妙有,把握了妙有,才能夠把握真空。無量光就是妙有,無量壽就是真空。無量光壽就是了義當中第一了義,很不簡單哪。 然後它是圓頓中至極圓頓。圓,圓融、圓滿、圓具;一法,一個法,具足一切法,它就這樣圓啊。頓,它是頓然啊,當生念佛當生解決問題。乃至你在當下這一念能夠感應,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念念往生啊!頓了,就在我們能念佛的一念當中,可以頓然超越通途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啊。在這個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片言隻語裡面,能夠跟觀音勢至等一生補處菩薩齊等了。對於一個念佛行人來說,觀世音、大勢至菩薩跟我們是朋友的關係,為其勝友啊。那為什麼是勝友呢?如果我們從自己的斷惑證真的能力功德來說,跟觀音、勢至等覺菩薩相比那是有天壤之別啊。我們做他們的學生,給他們提鞋都不夠格啊。但為什麼我們能夠跟他們齊等呢?就在於這句名號,把我們與觀音勢至擺平了。觀音勢至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全體功德您得到了,我凡夫眾生也得到了。由於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大平等,於是念佛的所有的人也就平等了,是這樣的道理。好像大海,你黃河長江的水進去了,當然你是非常浩瀚地進去了,你是大海的水。我一個小溪流,小湖泊過去了,我只要進入大海,也跟你平等嘛。大海水等同一味嘛,都會有鹹味嘛,一海水具足了無量大川小溪的信息嘛。從這裡我們要理解念佛的圓和頓,而且這個圓還體現為一法具足一切法。 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總是會選擇很多法門,在七覺分裡面,擇法覺支是擺在第一。所以我們讀很多經典,接觸了很多法師,跟我們講了種種的法,搞得我們眼花繚亂啊。我修這個念佛法門,聽說密宗很好啊,聽說禪宗很好啊,聽說那個很好啊,心裏面就有點這山望到那山高。它們那麼殊勝,我就這麼念佛,把那個殊勝的東西都給弄掉了,他心裡好像有吃虧的感覺啊,所以他心裡就搖擺,就想去嘗試一下。原來我們在大陸也有人說,我們念佛不能清凈,不能一心就是業障深重了,那怎麼辦?我們念一百萬的某一個密咒,消了業障,再來念佛。一聽也很有道理,於是,他把佛號放下了,就持某個咒去消業障。那麼《觀無量壽佛經》說,至心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還在這個佛號之外去尋找消除業障的方法嗎?等下一看,念那個佛很有功德,念那個菩薩很有功德,我光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夠不夠啊?行不行啊?甚至拜這尊佛、拜那尊菩薩很多功德,如果我光拜阿彌陀佛一尊是不是其他佛菩薩會生我們的氣?那怎麼辦呢?這裡就得有大乘圓頓義理,一法具足一切法,念南無阿彌陀佛就等於念了十方三世一切佛,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生到了十方無量的剎土,南無阿彌陀佛具足一切經咒的功德,乃至於通途八萬四千法門都能夠含攝。 比如所有通途法門,戒、定、慧三無漏學與六度等,我們來剖析一下。戒,戒律,我們小乘的戒律,規範身口七支。大乘菩薩還要求念頭的清凈。身、口、意三業,有種種的規範,透過這個戒律,我們知道煩惱在什麼地方。戒是捉賊啊,知道賊在什麼地方;定就是把這個賊綁住;慧就將這個煩惱賊,一劍把它的頭砍下來。它是這樣一個關係,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開慧,這是通途佛法三無漏學。那麼當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念念都要是在這個佛號當中,這就是持戒啊,攝心為戒啊。你的念頭都不會動,還會去身口七支造作殺盜淫妄等等犯戒的行為嗎?所以念這句名號是不是具足著戒啊?定,這句名號裡面具足止觀啊,我念這句佛號,就止住了五欲六塵的念頭。止,就是定之因;定,由定才能開慧。這句名號具足無量壽的功德,所以我們能夠獲得定。「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它能夠含攝定。當我們念佛的時候,止住其他的妄念,那麼這句名號,孤明歷歷,這就是觀,就是慧,名號當中具足無量光,智慧。所以,至心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凈念相繼,就完整地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 再看「六度」,菩薩的六度開出萬行,所有的行門。六度能夠度一切煩惱,我們一心念佛,所有的萬緣全部捨去,身心世界都要忘了,這就是布施啊,布施波羅蜜;我們一心念佛,剛才講我們的攝心為戒這就是持戒波羅蜜;我們一心念佛,念念彌陀光明的注照,就是忍辱波羅蜜;我們一心念佛,念念有阿彌陀佛的不斷光的加持,那我們若一日,若七日,若九十日,及至盡形壽,念佛不間斷,這就是精進波羅蜜啊;我們一心念佛,沒有其他的妄想雜念,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它就是禪定波羅蜜啊;我們一心念佛,心佛一如,孤明歷歷,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啊。一心念佛,回歸自性一心,萬行具足啊。蓮池大師判言,念佛具足六度萬行,無欠無餘,這就是圓。念佛法門可以圓收一切法門,圓收啊,八萬四千法門,通途的法門,在這六字洪名當中,無欠無餘,完整含攝,我們要有這麼一個知見。 另外這句佛號,又有其特別之處,它能令我們帶業往生,「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能夠令我們帶業往生的凡夫,一去那個地方就能得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能夠很快得到六種神通,快速成就佛果。它有與通途法門不同的地方,圓超一切法門。只要我們信願持名,信心契入,就不需要再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了。不需要從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從化城,最後再開權顯實,不需要這個過程。它是頓超,就好像我們一般上樓梯,二十四層的樓,你開始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爬,結果你忽然有一個電梯,坐上電梯「嘩」就上去了。那你不能說我爬樓梯,爬上去要半個鐘點,你怎麼半分鐘就上去了?他不相信,不相信有捷徑啊。念佛法門是徑中徑又徑啊,捷徑裡面的捷徑。這是念佛法門圓超一切法門的本質特點。 為什麼它是捷徑裡面的捷徑?念佛法門與通途法門相比較,凈土法門仰靠佛力,佛力加持即是捷徑。念佛法門又有四種念佛,即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與持名念佛。在這四種裡面,實相念佛是念自性天真佛,念實相啊,這就對我們來說是很難啊。吾人舉心動念無不是惡,無不是罪。我們要想從無念無相無住契入,掃蕩一切,很難做得到啊。就好像虛空當中,要建立一個樓,你又沒有神通法術,你怎麼在虛空當中把這個樓建立起來啊,所以實相念佛很難契入。諸佛如來悲憫我們這些凡夫眾生,吾等凡夫念念執著,念念攀緣,所以不離開念頭,只是轉換念頭,建立一種相,一個名號讓我們去攀緣。原來攀緣的是六道輪迴的東西,現在我們攀緣名號,攀緣西方極樂世界莊嚴,它是讓我們出離三界的事相境緣!建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建立名相,這就叫指方立相。指示西方,讓我們歸心有所,立一個名號之相,音聲之相,符號之相,讓我們安住,指方立相。由於這個相是清凈相,當下就是真如自性,住在這個名號相上就能證果。託事顯理,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就非常善巧。念佛是一個轉換,我們原來有念,現在照樣有念,原來念的是染濁的五欲六塵,現在念的是清凈的名號。這個名號當中,具足著西方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莊嚴,所以含攝著觀想念佛;這句名號裡面具足著阿彌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乃至八萬四千相,八萬四千好,所以持名具足觀像念佛;這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心的結晶,是實相,是一真法界,所以念名號也就是實相念佛。可見持名一法就圓攝四種念佛,單刀直入,至簡至易,至圓至頓。所以他是一切法門當中,捷徑裡面的捷徑。 這個捷徑包含著甚深的道理。在東林寺有一個聰明泉,當年有一位大將軍叫殷仲堪,他也是東晉的一個名士,對易經很有研究的,他來到東林寺與慧遠大師在竹林下討論易經,當時殷仲堪將軍就問慧遠大師一個問題說:「易經以何為體?」就是周易以什麼為體性啊?慧遠大師回答「易以感為體」。周易是以感應為體性的,慧遠大師對易經的本質內涵把握得很准啊。易經繫辭傳裡面講:「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這個易之體,是無思啊,離開一切思維;無為,離開一切造作;是寂然不動的,是一個存在。如果按佛理來說,是一個法身啊!你去把握他,沒有形象。但不能說他無,他真實存在。寂而不動,寂而不動你一感,有感他馬上應。馬上由寂爾的體性當中,產生妙用,由體起用嘛,他就在現象上。比如在卦象上,就表現了其體性上的信息。所以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這個易之理。不疾而速就是在現象層面,事相上你沒有走得很快,但結果卻是非常快捷。疾啊,就快捷啊!你說這一感,馬上應,他沒有時間、空間的間隔,這是非常神妙的。不行而至,你並沒有行走,但是已經到目的地了,我們應該理解這個道理。比如凈土法門就有這樣奧妙,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全體的慈悲願力,就像這個無思、無為、寂爾不動的存在啊。瀰漫在虛空法界,也就瀰漫在我們的內心當下啊。我們只要用至誠心,深信切願去感,馬上就在我們的內心顯現出來。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個世界有十萬億佛剎之遙遠,從這個現象上的空間看,非常非常遼闊啊,用多少光年都沒有辦法表達出來。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我們都沒辦法測量它的距離,更何況有十萬億個這樣的三千大千世界。那麼這麼長的距離,怎麼臨終時,彈指間,甚至一念間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蓮華中化生呢?你哪怕就是有個接近光速、超光速的速度,它還是有個時間的間距。那麼念佛法門往生確實是彈指一念間,這是不是不行而至啊!不疾而速啊!這是不是阿彌陀佛那種寂而不動的大悲願力跟我們眾生信願之間感應的神妙啊! 我們體會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不可思議,吾人的心性功德不可思議,信願持名之法不可思議,才會顯現這個大不可思議的現象。這是真實的存在,用我們的邏輯思維,很難解釋,但是確實存在。徑中之徑又徑,還因為念佛法門具有這麼一種圓收一切法門,圓超一切法門的勝異方便,就給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眾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我們很難相信,從我們自身的煩惱來看,這種懷疑,是根本煩惱之一。到了現在這種懷疑就是變本加厲啊,我們現在對一切人,本能地就很難產生信任,人與人之間想得到一個信任,在這個時代是很困難的。一定要格物、致知、正心,才能到達誠意,才能夠把這種懷疑的煩惱驅遣。如果不經過這樣艱苦卓絕的修行,我們的懷疑就會在內心紮根。所以這個俱生煩惱,就對這個不可思議的念佛法門,產生了第一個障礙。其次,當今科技時代,具有很強的二分法,能觀察的我與所觀察的客體。要知道我們的妙明覺性,本體是明的,但有一念覺明,就建立一個能所的對待,所立照性亡。這個能和所的角立一產生,吾人智慧的照用就沒有了,第六意識思維邏輯的分別、演繹、歸納等就把智慧的照用掩蓋了。而念佛法門正好就要靠智慧的照用,直觀地產生信心。現在我們把本妙明心肢解為諸多的局部片斷,要去相信凈土法門就太難了,太難了。如果說一定要在科學上論證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論證為什麼一念之間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為什麼會蓮華化生,這就不是心意識範圍內所能論證的。如果現代人一定要論證清楚了才會相信凈土法門,那大概一輩子都沒辦法去相信。 然而論證也是可以的,但不是靠分別意識去論證,而是要靠真修實幹去感應,獲得驗證。念佛法門是可以論證的,即靈驗、瑞相。凈土經典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傳到中國,經過三百餘年與本土文化的磨合衝撞,到了東晉時期,就提出了一個時代的挑戰,也就是一個驗證問題。你說西方極樂世界存在,看不見摸不著,你能不能拿出證據?一般的人都是眼見為實的,沒有證據,他就可以認為這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烏托邦,幻想的產物。迎接這個挑戰的就是廬山東林寺的慧遠大師。他在東林寺啟建的白蓮社,雲集了那個時代緇白一百二十三個精英人士,專修念佛法門,去驗證這樁事情。這是我們華夏民族,震旦國民的福報,這次驗證成功了!慧遠大師三次見到了阿彌陀佛,劉遺民居士修行了半年就見到了佛光,修行十五年,也見到阿彌陀佛,當他見到阿彌陀佛的時候,他內心還有懷疑呀!他懷疑這是不是幻覺呀?所以他就動了念頭說:「您老人家真的是阿彌陀佛的話,您能不能用手摩我的頭頂呀?」這個念頭一動,阿彌陀佛就用金色的手臂摩他的頭頂啊。他又驗證說:「您老人家如果真的是阿彌陀佛的話,您能不能用袈裟覆蓋我的身體呀?」這個念頭一動,阿彌陀佛就用袈裟覆蓋他的身體。這一下,劉遺民居士真是感動得熱淚盈眶,不是幻覺,佛是靈明不昧的,你念頭一動,他馬上滿你的願,恆順眾生,慈悲之極!劉遺民居士在定中還到了西方凈土七寶池,還喝了一碗八功德水,那毛孔中溢出的香味持續了半個月。劉遺民居士臨命終時,預知時至。敬香先感謝釋迦牟尼佛,沒有釋迦本師宣傳這個法門,自己不知道啊;第二支香感謝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我就要到您那去,做您的學生了,親炙阿彌陀佛。所以東林寺,白蓮社完成了一個在震旦國的一個驗證。這是我們中國佛教界的一個大事因緣。 釋迦牟尼佛在宣說念佛法門的時候誰來證明?是十方三世諸佛伸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來證明的。按小乘的佛教,一個人三世沒有說一句妄語,他的舌頭可以伸到髮際啊!覆蓋面部,如果婆羅門外道看到佛的這種舌相就不會懷疑佛說的話。為了使我等懷疑心很重的眾生相信念佛法門,諸佛伸出舌相的不是覆蓋髮際呀,而是覆蓋三千大千世界呀。說明不是三世沒有講一句妄語,那是無量劫以來沒有講過一句假話的佛來給我們作證明啊。如果還不能相信,那真是業障深重了。 眾生的懷疑非常深,這種懷疑還來自於我們思維方式先天的局限性。本來吾人心性可以是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我們也是有無量光無量壽的,然而一念無明妄動啊,我們就認大海的浮漚作為自我,作為整個世界,而遺棄廣大的大海。色、受、想、行、識五蘊使得我們知見非常地狹小,這種心量就影響到我們的思維方式,變得狹劣缺乏智慧呀。好比一隻昆蟲,這隻昆蟲是春天生,夏天死的。如果跟這隻昆蟲去講冬天白雪皚皚的景象,那是無從說起的,它從來沒有見過呀。又好比井底之蛙,它看到的天空就是三尺見方,它所生存的水域就是那麼一點淺水。如果你說在這個三尺之外,還有廣袤的天空,在淺水之外還有浩渺的大海,這隻青蛙怎麼能相信呢?它沒有這種經驗。那麼我們就想,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種種情形,同樣是很難的。我們生存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們本能地就不會相信界外凈土。我們在這個世間壽命最多只有百歲,怎麼會想到另外的世界還有無量壽啊。我們在這個世間想得到一點資生用具,那是非常辛勞啊,流血流汗啊。怎麼會想到還有一個剎土,念頭一動什麼都有啊。你想穿衣,念頭一動,都是珍寶質地的衣服,自然披身。想要住房,七寶宮殿自然現前。想要聽音樂,馬上就能聽到,想聽什麼法就能聽到,不想聽就沒有這個聲音。我們會想到還有這種情況嗎?這種念頭一動出現境界,出現東西。《無量壽經》講到,比如到了中午的時候,諸往生者念頭一動,由於有習氣,中午該吃飯了,有這一念頭。馬上七寶缽器,自然現前啊。而且這個裝飯的都是缽器,想要金缽就是金缽,你想要銀、琉璃、瑪瑙等珍寶的缽,都自然現前。色香味俱全的百味佳肴自然盈滿在缽裡面。這時往生者會警覺到,我可不是在娑婆世界那個苦惱的身體了,非要吃飯。現在我是凈土的菩薩啊,所以他就不會去吃缽飯。而是見色聞香,意念上領略,領略完了,就一個念頭,身上的氣力充沛啊。飲食完畢,這個念頭一動,七寶缽器就自動消失了。不需要我們去洗碗,洗碗很麻煩的,大家喜歡炒菜,炒菜還有點創造性,洗碗完全就是一件很麻煩的、家務性的瑣事。 看到這個描述,總以為說的是神話。然而仔細地去思維,便會明白這種描述非常符合現代科學的原理。大家知道,上個世紀有一位很有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是揭開二十世紀科學新篇章的巨擘啊。他里程碑式的科學發現,是相對論,還有他的質能互變公式。質能互變公式是:E=MC2,就是能量E,等於質量M乘上C2(速度的平方)。這個簡單的方程式,揭開了這個物理世界的一個秘密啊——質量和能量相互轉換。質量是什麼?質量就是閉鎖了的能量。能量是什麼?能量就是釋放了的物質。而且質能互變與速度成正比例關係。這個公式剛發表的時候,很多人不相信,直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原子彈試製成功。原子彈是利用鈾-235或鈈-239等重原子核裂變反應,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證明了這個公式的正確性,物質可以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現在中子彈、原子彈、氫彈、氫鈾彈,威力是越來越厲害了。這個方程式還傳達著同樣一個信息,質量可以轉化成能量,同樣地能量也可以轉化為質量,這兩者是等價的。那麼能量是什麼?我們的念頭啊!就是有能量嘛,這個念頭是可以變成東西、變成質量的。我們講心想事成,但我們這個世間難得變出來啊!轉化不出來是由於我們的念頭妄想雜念太多,不純凈了,所以到達不了那個臨界點就變不過來啊。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者心很清凈啊,所以他動念頭的能量就能夠自然轉為質量了,這個質量就是空能了,從空性裡面顯發出來的事相。所以他很自在,就空能當中顯現出質量,這質量念頭一動又把它回歸到空性之海去了,這是不是很科學的事情啊。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全體都是高科技的一個世界、一個剎土啊。這個世間我們叫智能,智能的全自動化現在是做這個,那麼西方極樂世界是空能或者說佛能的一個高度自在的世界。 比如在七寶樹中,在凈土每一寸地面,每一個牆壁,都能夠貫穿十方世界呀,都能夠圓攝過來。念頭一動,你想看他方世界景象,就顯現出來,非常清晰,就好像拿一面明亮的鏡子看自己的面像,那樣的清楚,比這個世間的電視、網路視頻超勝許多。我們這世間都有男人女人要組建家庭,西方極樂世界全都是男子大丈夫身,沒有家庭,沒有私有財產,沒有社會政治組織,沒有貨幣交往的經濟行為。還要什麼貨幣?整個地面都是黃金,都是無量珍寶!我們現在有點黃金稀有金屬得到一點,趕緊鎖在保險柜里啊,還得請幾個保鏢。那西方極樂世界太多了,你怎麼去把它放到保險柜里?尤其能生到極樂世界就沒有我的觀念,破除了身見,就沒有了我所佔有的東西,那一切住的地方也沒有門牌號碼,你這個樓多少棟,什麼門牌都沒有啊。那麼這樣我們就覺得很難相信了。在這個世間生命的誕生一定要十月懷胎啊,很辛苦啊,然而西方極樂世界是蓮華化生啊。這個世間想出外旅行一下很辛苦啊,西方極樂世界,念頭一動,可以分身他方世界啊。可以到那去做很多事情啊,然後吃頓飯的短時間又回來了。報身在西方凈土不動,應化身就像太陽光一樣的可以輻射到他方無量世界去啊。所以我們的認知方式被眼見為實的經驗所局限,我們對一個超然的存在,對一個大自在、大解脫的一真法界的情況很難產生信心。懷疑就像很污穢的東西,不僅污穢我們的心,心法和心所有法,而且也會對他人產生感染啊。當我們念佛求往生,如果碰到不信的人,你這個人怎麼傻瓜,還會相信那些東西啊,那怎麼可能有啊。一想,是啊!我這個人是出問題啦,想一想是不存在啊。它會有傳染性。而信心一法卻是清凈的,這個信心就是要對西方極樂世界一真法界,涅槃的狀態,相信它的存在,要對這個存在,即阿彌陀佛建構的無盡的凈土產生好樂之心,產生親切感。西方極樂世界就為我來建構的,無盡的莊嚴就是我本有的財富,由此生起希望回去繼承這一份財富的心。那麼這種信心確實需要智慧,這個智慧是從清凈心裏面流現出來的,所以這個信心就是清凈之法,清凈我們的心法和心所有法。信心首先要紮根,叫信根啊,信根紮下去,它破土而出,就產生了力量。這種力量一旦產生,一切說不相信這個法門,說哪有什麼存在的懷疑,你都不會受他動搖啊。那麼這個信心就是智慧,就是實相。所以《金剛經》講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啊,清凈的信心跟實相是等量齊觀的啊。清凈信心能夠顯發我們本有的佛性實相,同時我們本有的佛性和實相的顯現能夠增上我們的信心,兩者良性互動,互為增上。有了信心就好解決問題了!沒有信心就會狐疑不決,念佛的時候又想到是不是存在啊,你看我一天到晚念佛,人家在賺錢,在升官發財,五欲六塵的享受,到時候又沒有凈土可往生,又沒有享受五欲六塵,那不吃了大虧了,再又想想,拉倒吧,拉倒吧。所以,有懷疑我們就難以契入。有一念清凈的信心,契入到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當即往生,信心功德不可思議。能有信心的人就是人中的白蓮華,芬陀利華。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一六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十八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五八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八一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五一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