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相親》:歧視單親家庭的家長,你的優越感從何而來?

曾有讀者給我們留言,諮詢作為單親家長,該如何調整孩子的心態。能看得出,每位負責任的家長,當自己的婚姻和感情無以為繼時,首先都會該考慮到孩子。

他們生怕自己一旦和昔日伴侶分開,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會受到傷害;而如果僅僅為了讓孩子生活在一個看似健全的家庭,卻使自己在衝突與鬱悶中委曲求全,這似乎又太過犧牲自我。

所以,在真正走出離婚的那一步之前,相信每對有孩子的夫妻,都曾經歷過百般糾結的內心煎熬。

之所以身陷離婚旋渦的父母會有此擔憂,除了怕離婚傷害孩子身心,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目前社會大眾對單親家庭孩子的認知,的確不甚友好。這一點,從最近頗受爭議的相親欄目《中國式相親》,就可以窺知一二。

雖然我對於這檔節目開播之初時,各種嘉賓的「媽寶男」、「直男癌」和「男尊女卑」思想嫌棄不已,但經不住好奇心驅使,也跟風看了幾期。且不說節目是否刻意拿男權女權思想的衝突吸引眼球,裡面倒是有一個普遍的現象,讓我意識到,現今中國父母,對於孩子擇偶,的確存在較為嚴重的刻板偏見。

老人們對於單親家庭孩子的偏見,就是其中之一。

在我看過的幾期中,就有兩個男嘉賓,外形出眾、事業有成,待人彬彬有禮,性格隨和大方,卻僅僅因為出身於單親家庭,首先遭到了對方父母的公開否定:「我們不會考慮單親家庭的孩子」。

這不僅讓被公開嫌棄的嘉賓及其家長痛心不已,也讓說出這話的家庭一方備受難堪。

結果呢,自然是被戳中痛處的男嘉賓誰也沒選,黯然離場,而懷有偏見的那個家庭中,女孩子滿心愧疚地和男嘉賓道歉,她的父母則臉色極其難看,場面的尷尬幾乎溢出屏幕。

不得不說,不管是逢場作秀,還是真實的相親情景,如果自己孩子愛上一個來自單親家庭的異性,這的確是很多父母的真實反應。他們的理由,就是看似被很多案例所支持的「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難以和伴侶和諧相處」。

這種認知在人與人之間口口相傳,而當人們看到一個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哪怕有一丁點契合原始刻板印象的行為,就會更加堅定地認為「單親家庭的孩子一定有問題」。

可仔細想想,這種偏見究竟是從何而來呢?它究竟有幾分可信度呢?要知道,並非大多數人都支持的觀點才是對的,有時候,真理只存在於少數人手中。

如果你讀過我們為獨生子女正名的文章,就會知道,作為一個喜歡追究真相的公號,我們對許多大眾認知下的刻板偏見都心存疑慮。所以,這篇文章,我們就想來認真研究一下,單親家庭的孩子,是否真的如大家所想,在性格、心理、情感和行為上,都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

單親家庭的宿命,並非禁錮一生的魔咒

首先,我們來對單親家庭做一個分類。

按照成因來說,可分為夫妻婚姻破裂而導致的單親家庭、父母一方死亡而導致的單親家庭,以及從出生起就有一方父母(多為父親)缺失的單親家庭。

按照主導家長的性別,單親家庭又可以分為單親媽媽家庭,和單親爸爸家庭。

根據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家E. Mavis Hetherington於2002年的一項研究,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的確會在家庭結構出現變故後的一兩年內,經歷短期的傷害,從而表現出成績下降、行為紊亂,自我評價低、自尊程度低、攻擊性強,以及情緒上的憤怒、焦慮、震驚、不穩定、無安全感,心理上的抑鬱,和人際關係的糟糕等問題。

而從長期來說,絕大多數單親家庭的孩子,都可以在至少第二年末之前自行恢復,與健全家庭的孩子沒有二致,只有極少數的孩子會因為家庭變故,而終生處於消極狀態中。

至於單親家庭孩子受到負面影響的程度,以及他們墮落期的時間長短,還要依賴於這些因素(括弧中為負面影響的比較,比如「離婚的負面影響,大於父母一方死亡的負面影響」):

單親家庭成因(離婚>死亡)、父母表現(高衝突>低衝突)、家庭社會經濟狀況(貧困>富裕)、父母學歷(低學歷>高學歷)、教養方式(暴力管教>耐心說服)、家庭穩定程度(頻繁變更>長期安定),以及親子關係質量(低質量>高質量)、孩子壓力程度(高壓力>低壓力)、孩子性別(男孩>女孩)、性格特徵(隨和>敏感)、手足情況(無手足>有手足)等因素。

所以,將上面的事實總結一下,就是單親家庭的現狀,在短期內的確對孩子有認知、情緒、行為、心理上的負面影響,但這種不利影響的深遠程度,還是可以由父母自行控制的。

如果單親家庭的父母,注意營造對孩子有利的生活環境,比如降低夫妻衝突、避免陷入貧困、父母注重提升、避免暴力體罰、保持家庭穩定,以及維持高質量親子關係、減少孩子壓力等,那麼單親家庭孩子的成長軌跡,還是能在長期內與家庭健全的孩子一樣,得到不錯的發展。

接下來,我們就從以上這些因素,來盤點一下,家長可以如何通過努力,將單親家庭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畢竟,僅僅要求父母們給孩子一個穩定、健全的家庭,有點過於脫離現實,因為有些婚姻,確實沒有繼續下去的必要。

單親家庭為什麼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離婚背後的衝突,孩子安全感的殺手

我們都知道,生活在父母長期處於婚姻狀態、交流互動頻繁,家庭成員關係親密,並且孩子得到關注和回應的家庭,孩子的智商很可能更高,情感發展、行為能力也更好。要想孩子各方面發展得好,自然是家庭結構健全、穩定為好,但如果父母的婚姻實在難以為繼,家庭就只能面臨破裂的選擇。

而如果一對夫妻的婚姻難以持續,那麼他們之間,很可能就已經存在長期無法解決的矛盾和衝突。

從我們曾經關於夫妻衝突的文章中也可以得知,孩子如若長時間處於父母或明或暗的衝突之中,那麼家庭氛圍中的高度壓力,就會傷害孩子的大腦,制約他們的智力發展,抑制情緒控制能力、理智思考能力,剝奪安全感、傷害專註力,並增加孩子攻擊性行為的發生概率,從而導致孩子社交和情感方面出現障礙。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父母離婚導致的單親家庭,可能比父母一方去世導致的單親家庭,要給孩子造成更大的消極影響。

而歐美的一些研究也證實,由於父親死亡而導致的單親媽媽家庭中,孩子能夠獲得與雙親家庭孩子相同程度的教育水平和職業水平,然而離婚導致的單親家庭,要比死亡導致的單親家庭,對孩子負面影響更加深遠,尤其在單親媽媽主導的家庭。

現在很多父母,哪怕雙方耐心耗盡、衝突不斷、感情全無,也要忍氣吞聲不離婚,美其名曰為了孩子,也要維持名存實亡的完整家庭。因為他們毫不懷疑地認為,離婚會傷害孩子。

然而,從上面的結論來看,真正傷害孩子的,不是離婚的事實,而是長時間高度衝突的糟糕環境。

一項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於1999年的研究,和另一項長達20年的跟蹤研究證實,父母分居和離婚,的確容易引起孩子的行為問題,但在那些沒有破裂、卻衝突不斷的婚姻中,孩子的行為問題,其實要比離異家庭的孩子更多。

另外,雖然人們都認為,離異家庭的孩子長大後無法正確處理婚姻關係,但從小目睹父母爭吵的孩子,反而會在未來人際關係、親密關係中,存在更多的問題。

各種研究結果也證明,如果這些孩子的父母離婚了,他們倒會在成年後,在人際關係和婚姻問題上,處理得更好。

結束一段不快樂的婚姻,不但父母可以得到解脫,孩子也得以走出畸形、衝突、充滿壓力的家庭環境。

對於這些孩子,父母離婚才能讓他們的生活歸於平靜。

長期暴露在父母的衝突和憤恨之中,才是孩子未來親密關係的最大殺手。

單親家庭資源少,孩子發展更受限

從我們曾經關於女孩婚姻攻略的文章可知,關係穩定的雙親家庭,由於至少擁有兩份經濟來源,生活會更加寬裕,社會經濟資源也會更充沛。

而單親家庭中,只剩下一份經濟來源,即使另一方父母也會相應地承擔一部分撫養責任,但終歸會在經濟資源方面,不如夫妻二人共同經營家庭的時期。

因此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單親家庭很可能存在經濟資源、社會資源方面的匱乏。

根據我們以往文章中「社會經濟背景對教育影響」的理論,家庭經濟資源的確是孩子學歷高低重要的預測指標,所以當孩子的物質生活、學習機會受到限制,就會影響他們的學業情況。

除了經濟資源減少,如果單親父母的學歷較低,那麼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就會顯著降低,從而更容易使得整個家庭陷入經濟危機,甚至前所未有的貧困。貧困通過壓力,對孩子認知發展、情感發展和行為控制產生的消極影響,我們已經在「貧困為什麼會代代遺傳」的文章中提到過了。

而倘若承擔孩子養育責任的家長學歷較高,經濟上也不存在任何負擔,那麼從社會經濟因素這一點來說,單親家庭的事實,其實並不會對孩子造成多少不利影響。

單親家庭的壓力,容易觸發暴力教育

我們知道,當一位家長獨自承擔孩子所有的撫養責任時,勢必承擔著更大的生活壓力,他們需要更加努力工作,以確保為孩子提供不錯的成長環境。因此,單親父母能夠給孩子的時間、精力,自然無法更多。

再者,經歷一段複雜而痛苦的離婚後,父母自身的情緒就會很糟糕,他們可能並不能夠隨時在孩子身邊,提供溫馨的陪伴和耐心的交流,其教養方式,可能也會趨向於粗暴嚴厲的棍棒教育,而沒有時間耐心說教。

而很多研究也證明,壓力巨大的單親媽媽,如果生活條件貧困、缺乏他人支持,那麼她們的教養能力就會被削弱,從而無法對孩子提供情感支持,暴力管教的幾率也會上升。

而我們從「體罰的負面影響」的文章中已知,棍棒體罰會引發孩子各種各樣的行為問題,並且會影響孩子的認知發育,從而造成成績持續下降、攻擊性增強,甚至焦慮和抑鬱的傾向。

相反地,能夠得到支持的單親父母,管教方式更為有效,孩子的行為問題、情感問題也更少。

因此,很多單親媽媽主導的家庭中,孩子之所以存在更多的行為、心理問題,也很有可能,是由於巨大壓力之下,單親媽媽錯誤的管教方式而導致的,並非單親家庭這一事實所致。

人們並不了解這一重影響機制,從而將偏見與歧視強加於單親家庭的父母和孩子,這無疑會持續增加單親家長面臨的社會壓力,對於孩子的教育,更是無半點好處。

不過,在中國,本身就存在很多「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和守寡式婚姻」,哪怕身處婚姻中的媽媽們,也更像是單親媽媽一樣,承擔了幾乎全部的育兒和教育責任,而缺失的隱形爸爸們,其實也和單親家庭中缺失的父親毫無二致。

從這個事實基礎上來說,中國很多媽媽離婚以後,依然能夠駕輕就熟地承擔孩子的教育任務,教育參與度不僅同往常一樣高,也會充分利用保姆、老人的幫助,補償式地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和教育時間,希望通過為孩子提供更多關懷與支持,來抹平自家孩子與其他孩子可能存在成績、心理差距。

這也反映了大多數中國媽媽,對孩子高參與度、高精細化程度的教育方式。

所以,如果媽媽的學歷不錯,生活壓力不是很大,懂得控制自身情緒,並且掌握科學合理的教養方式,那麼依然也可以最大化減少單親家庭對孩子的不利影響。

缺失的家長,加劇單親家庭已有的壓力

父母離婚後,大多數離開家的家長,都能夠按照離婚協議,通過支付撫養費用、定期看望孩子、經常交流互動的方式,繼續履行自己的教育義務。從而讓孩子明白,離婚只是父母婚姻關係的中止,親子關係依然存續。

但依然有很多父母,尤其是缺失的父親,除了定期履行經濟義務,並不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有過多參與,也不認為自己還有教育孩子的責任。這樣的不管不問,必然會在引發單親媽媽憤怒的同時,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所以,不負責任的離家父親,往往伴隨著崩潰的單親媽媽,和內心備受傷害的無辜孩子。

一項2010年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發現,即使離婚,離家的父親與孩子的關係依然很重要。父親頻繁看望孩子、與孩子交流互動,並為孩子提供長期穩定的經濟支持,不但能夠適度抵消單親媽媽的生活壓力,減少暴力教養的負面影響,也可以提升孩子在學校的學業和行為表現。

這並不是說,父親能夠為孩子提供多好的教育和指導,而是單單一份來自父親的情感支持,就足以支撐孩子走過相對孤獨的成長歲月。這個結論,在貧困家庭和中產家庭身上同樣適用,可見父親形象對於孩子的成長,扮演者多麼重要的作用。

以上研究還發現,如果父親與孩子聯繫少,教育參與程度低,單親媽媽打孩子的頻率會更高,從而引發更多孩子情感問題、行為問題;而當父親增加看望孩子的頻率,那麼單親媽媽的情緒就會更好,體罰孩子的次數也會相應減少,孩子的表現也會更好。

因此,我們依然能看到很多父母離異,卻內心陽光、發展良好的孩子。他們和家庭健全的孩子並無相異之處,應該與父母能夠處理好彼此離異後的關係,並協調好對孩子的教育責任,有很大關係。

要舉個例子的話,我想到的是王菲的兩個女兒竇靖童和李嫣。

再扯一句為什麼父親缺失容易讓媽媽崩潰。

喪偶式婚姻為什麼如此深受媽媽們痛恨?無非是因為家庭分工的不公平,和權利義務的不對等。

就連婚姻中父親的缺失,都能讓媽媽們對丈夫怨氣衝天,可想而知,單親家庭中沉重的壓力,更容易讓單親媽媽對不履行責任的前夫憤恨不已,從而將生活中的怨氣發泄給孩子。

因此,如果離婚是不得已的選擇,還希望不承擔主要育兒責任的一方,儘可能保持對孩子在情感、經濟上的支持和聯繫,避免讓其中一方背負所有生活壓力。

同時,更不應通過不管孩子的方式懲罰對方,既然離婚,雙方的恩怨理應就此為止,彼此間的詆毀和報復,只能讓孩子成為最大的替罪羊。

不穩定的家庭結構,孩子壓力的主要來源

單親家庭存在多種不確定性,除了經濟方面的,家庭結構的頻繁變動,就是其中之一。

所謂家庭結構的變動,就是單親父母的再婚、同居,或者再婚家庭再度破裂。

很多研究都發現,比起持續生活在穩定環境中的孩子,生活中經歷多重家庭結構變化的孩子,正常發展都容易受到長期損害,安全感和對成年人的信任基礎也可能遭到破壞。這些都會傷害孩子的情感發展、心理健康和行為能力。

其中原因在於,家庭的破裂、重組和變動,都需要孩子對進入家庭的陌生人重新適應,做出不斷的情感調整,也容易引發孩子與陌生手足的衝突,這都會讓孩子承受突如其來的壓力。此外,每逢有外人進入自己的家庭,這樣的生活經歷都會改變孩子的自我認知,影響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而無法擁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父母形象,也容易讓孩子對性別認知產生偏差,比如男孩缺乏父親形象做引導,容易過於母性。

有研究認為,孩子每經歷一次家庭結構變動,比如從雙親家庭進入單親家庭,以及被迫搬家、與親密朋友失去聯繫、不斷適應新的生活圈子,那麼他們短期內會出現成績下降,以及更多的行為問題、情緒問題,與自己父母的關係質量也容易受到影響,這些都對孩子的認知和行為發展無益。

還有一項1993年的研究發現,如果一個女性在童年時期經歷頻繁的家庭變動,那麼就會增加她成年後出現未婚生育的可能性。但這與她在單親家庭中生活的時間長短,以及是否她在青少年時期與單親家長生活在一起無關。

這個結論說明了什麼呢?

那就是來自單親家庭這個事實並不可怕,對孩子人生的破壞程度更高的因素,其實是生活在不穩定、經常變動的家庭。

從這一點來看,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結構穩定的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中,並且與自己親生父母關係良好,與繼父母和諧相處,那麼這種單親家庭的孩子,其心理、認知、情感和行為,其實也與來自健全家庭的孩子無異。

什麼樣的孩子不容易受到離婚影響?

其實在關於夫妻衝突的那篇文章中,我們就已經提及這個話題。

要說什麼樣的孩子,比較不容易受到父母離異的負面影響,那麼可以從孩子自身的性別、性格特徵,以及是否有手足來看。

研究表明,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容易受到父母離異的負面影響。

並且,性格隨和、外向,適應性強的孩子,比較不容易受到家庭變動的負面影響;而性格內向敏感、容易緊張的孩子,可能就比較容易受到多方面的深遠傷害。

其次,多子女單親家庭的孩子,出現的行為問題,要比單親家庭的獨生子女更少。這是因為兄弟姐妹可以為彼此提供情感支撐,這種保護性因素,能夠讓經歷家庭變故的孩子,感到被愛、被保護,不至於因為父母關係破裂,而被剝奪所有的安全感。

因此,如果你只有一個孩子,又需要離婚,那麼請為孩子提供強大的保護和情感支持,不斷向孩子保證,他得到的愛並不會因為離婚而減少。因為孩子看到父母的愛走到盡頭,很容易懷疑自己是否也不值得被愛了。

或許,還可以通過幫孩子尋找同齡夥伴、求助於老師和祖父母的方式,讓孩子在特殊時期得到更多安慰和保護。

結語

我曾有一個朋友,自小目睹父母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她的私人物品更是頻繁被泄憤的父母砸得稀碎。

不知從何時開始,她經常無由來地緊張、頭痛、失眠、噩夢,甚至到了無端發抖的程度。她曾不止一次對我說,「我真的希望他們立刻離婚,可他們卻說,為了孩子不被同學笑話,哪怕吵架也不能離婚。」

我從她臉上,看不到一絲小女孩該有的天真和快樂,取而代之的只有深深的落寞,和無以復加的絕望。

說了這麼多,現在你還會依然認為,來自單親家庭,就一定是束縛一生的魔咒嗎?

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因為家庭變動對孩子產生的影響,還是掌握在父母自己手中。

如果有選擇,家庭和睦、溫馨穩定、充滿愛意的家庭,自然對孩子的發展最好不過。倘若真的沒得選,離婚也是每個人當之無愧的自由選擇。「為了孩子,不要離婚」這句話,應該過時了。

通過文章中每部分的研究,我們只希望,如果不得不離婚,家長也務必做好這幾點:

1、分配好撫養任務,避免孩子陷入經濟困頓;

2、儘可能安靜地離婚,及早停止衝突。離婚後保持和諧關係,避免在孩子面前詆毀對方;

3、父母雙方繼續對教育的高參與度,提供溫暖、安定的生活環境和情感支持。依舊保持對孩子的高期待,不放鬆監督,並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

4、離家的父母一方,需要頻繁與孩子交流互動,緩解孩子和另一方家長的壓力。而離婚後禁止對方探望孩子,其實是非常自私幼稚的愚蠢行為,將孩子作為發泄仇恨的棋子,對自己毫無好處不說,只能害了孩子。遇到這樣的前夫(前妻),請堅決拿起法律武器;

5、如果家庭結構有變動,比如搬家、再婚,務必和孩子提前商量,確保孩子有所準備;

6、讓孩子知道,離婚只是夫妻關係的中止,而非親子關係的結束,孩子依然被兩個人所愛;

7、如果缺失的父親無法經常看望孩子,可以為孩子找一個father figure,比如親屬或朋友中靠譜的成年男性,代替缺失的親生父親,為孩子提供教育幫助和情感關懷,那麼父親缺失也不會造成太大負面影響;

8、請單親家長不吝尋求外界幫助,比如為孩子尋找同齡朋友,或者與學校老師密切聯繫,關注孩子情緒行為,亦或尋找祖父母提供育兒支持。

誰的人生都難以完整,嫌棄單親家庭孩子的人,誰能保證自身婚姻和教育方式完美無暇?讓孩子一人承擔單親家庭的所有偏見,實在不公平。

人們在還未完全了解一個人的情況下,僅憑父母離婚、單親家庭這個事實,就輕而易舉地否定這個人的一切,那麼那些形式完整,卻千瘡百孔、炮火連天的家庭,孩子就一定心理健全嗎?

希望每個人都能被世界溫柔相待。

References:

MarkS. Barajas.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Children in Single Parent Homes: A CriticalReview. The Hilltop Review. Volume 5 Issue 1 Fall 2011.

ChristineC. Kim. Academic Success Begins at Home: How Children Can Succeed in School.Backgrounder. No. 2185 September 22, 2008.

DonnaRuane Morrison, Mary Jo Coird. Parental Conflict and Marital Disruption: DoChildren Benefit When High-Conflict Marriages Are Dissolved? Journal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 1 (August 1999): 626-637.

HyunjoonPark. Effects of single parenthood on educational aspiration and studentdisengagement in Korea. DEMOGRAPHIC RESEARCH. VOLUME 18, ARTICLE 13, PAGES377-408. PUBLISHED 16 MAY 2008

PaulaFomby, Andrew J. Cherlin. Family Instability and Child Well-Being. Am SociolRev. 2007 April ; 72(2): 181–204.


推薦閱讀:

中國式「倒行孝」 誰之過?
【中國式家長的九大硬傷】
不做「中國式」家長
「中國式民主」的新路

TAG:中國 | 歧視 | 家庭 | 中國式 | 單親家庭 | 相親 | 優越感 | 中國式相親 | 親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