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剛,江蘇省吳江市屯村實驗小學副校長,蘇州市學科帶頭人,先後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教師博覽》《江蘇教育》等報刊發表文章100多篇,著有《魔法作文營》一書;《不做教書匠》一書,即將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一、做一名有目標感的教師 很多表揚教師選擇教育,並非是從填寫志願的那一刻起,更多的是因父母之言、考分限制以及想找份相對穩定的工作使估。及至做了教師,發現教師之苦之累,遠出乎經驗與認識,加上經濟大潮席捲而下,對教育工作得過且過,心裡總巴望天上掉下一個機會跳出教師這一行。不少青年教師就在這種目標混亂的狀態中長久徘徊,消耗自己最珍貴的黃金年華。 一個人有很多種活法,歸根至底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精神立身還是寶貴立身?我們知道南轅北轍的故事,它告訴我們選擇方向的重要性,方向錯誤,你越努力,離目標也就越遠。人,只有在選擇正確的情況下去努力,才能做出成就。人生路上的選擇,第一位的不是做什麼職業,而是問一問自己,你選擇「精神立身」還是「寶貴立身」? 做教師,就是做學問,想從學問里去找「黃金屋」,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古訓,絕不是真的叫你到書中去搜尋「黃金」, 是從中找到像金子一樣珍貴的精神世界。 做教師就做學問,就是從學問中感受生活的快樂,教育的幸福,人生價值的輕舞飛揚。人要生存,要有一定的物質資料作保證,衣食足而知榮辱,對大多數人來說,精神是在物質得到基本滿足的情況下去追求的。今天,教師在物質上的行政法已經超越「衣食足」,大多數教師的收入在本地區已進入中上水平,發達地區已有越來越多的教師籌劃購買私家車。但,我還是必須告訴年輕的你,教師這個工作是以精神追求為主的。我們的物質由國家保證供給,有了它,不是圖安逸,而是能使我們更好發沉下心來,做一趟人生美好的精神之旅。
年輕的老師們,如果你的志向是搞物質搞經濟,那麼,你千萬別繼續窩在校園裡,這對你,對學生,對周邊的同事,對學校的領導都是一種不經意的傷害。對學生來說,寶貴的只有一次的童年、少年,在你手裡給浪費了,這是人生多麼可怕的浪費啊;結你自己來說,只有一次的寶貴的青春就這麼消耗了,同樣是一咱無法挽救的浪費同事來說,由於受你的情結、你的「南轅北轍」的人生觀的影響,無法安心於原本安心的教育,彷徨、痛苦、迷惘中,也將一事無成;學校領導呢,對不能靜下心來做教育的教師,覺得頭疼,他們會想辦法幫助你靜下來做好教育。而你會覺得這是領導故意找你碴兒,於是,衝突不可避免。 其實,財富的滿足只是一種比較。你和誰比較,你就產生怎樣的心態,你和大享比,你會覺得物質和金錢是如此的相形見絀,但你和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相處三個月,你說會感謝上蒼對的恩賜。你要知道,地球上每晚有30億人餓著肚子睡覺。你要知道,發球上每天有30億人進出教堂寺廟,感到有生命威脅。你要知道,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身上有衣服穿,有房子住有床睡,那麼你就比這世界上的75%的人富有。如果你的還有存款,錢包里還有票子,口袋裡還有零錢,那麼你屬於這個地球上8%的幸運的人。教師不 著中上等的生活,還有著可觀的精神收入,作為人,這樣屹立於世界上不也挺值得嗎? 對於年輕的教師,迫切需要果斷地做出選擇:不做教師,就早日投入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當中去;要做教師,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中來。如果到目前為止,年輕的你對這個問題還沒有清楚的認識,或者說,想不做教師又沒好的門路,終日渾渾噩噩,那麼人要奉勸一句:用心地投入到目前的工作中來。工作是相通的。今天的工作對於明天的工作永遠不會沒有價值。今天有了工作而不好好地做,那才是個大失誤。不管以後做 ,今天認真工作所得到的感受和體驗,對今後的人生絕對有用――哪怕那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崗位。 人生最糟糕的境遇是,在沒有答案的選擇中永遠地迷失,在沒有答案的選擇中不斷地消耗。而且,我相信,不管未來怎樣變遷,暫且坐定目前那把叫做『教育「的椅子,用心地去做,投入地去做,這是無愧於只在一次青春、一次生命的人生行動。而當你心無旁騖地工作時,工作的樂趣也就離你不遠了,即便你還是沒有機會走向你夢想的那條產生中,但那個時候,你一定恍然大悟,先人把教育喻為」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並非是無病呻吟的讚譽。 二、做有約束感的教師 「約束」和「約束感」雖僅一字之差,那有著根本的差別。學校發給每位青年教師一本書,這叫「得到」;如果學校組織青年教師開展比賽,你在比賽中獲勝,校方獎勵給獲勝者一本書,這個「得到」的背後還蘊藏著一種積極的情感,這就是「得到感」。一個經常感覺被約束的人,心定覺得不自在,普通痛苦;一個擁有約束感的人,面對一些必須要約束的事,根本沒有這種消極的情結,因為,這完全出自他內心的做人準則和道德價值,他的內心是安定的,祥和的。約束來自於外界;約束感存在於內心。 一個人有了約束感,就知道這個社會上哪些事現在還不能做,什麼時候做才行;哪些事不想做,但還是要去做好;哪些事是有意義的,需要爭取,哪些事是沒意義的,需要拒絕;哪些話不說不要緊,哪些話該在哪個場合說,哪些話不該在哪個場合說,哪些話需要通過什麼途徑去說……或許你會說,做成這樣的人,太老於世故了吧?不錯,所以一個真正走成熟的教師的困難與艱辛就在於,既要在老於世故中保存自己,又要在老於世故中保持自己。不「老於世故」,你就永遠是個不受歡迎的「愣頭青」;沉溺於「老於世故」,你就失去了作為教師該有的那顆常青的童心。 談約束感,就必須 到學校紀律。很多青年教師認為違反點學校的規章制度,沒什麼大還了,是小事。上班遲到一會,沒什麼;下班早走五分鐘,沒什麼。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小事上放鬆自己,越放越松,到最後會***塗。比如說「遲到」,先是有事遲到,後來沒事也遲到,到後來,知道要遲到,叫別人代簽到。再比如說「中途離校」,先是有要事離校;後來有小事也離校,到最後,一些事本可以下班後做,但上班好像「空閑」得很,「無聊」得很,就中途離校去辦了,以便下班後能更好更自由地「享受生活」。為了這個很普通的上下班緩慢行走,已有學校無可奈何、忍無可忍之下使用了「指紋器」。面對指紋器,我的內心充滿凄涼,中國教育還能走多遠?中華民族還能走多遠?一個不遵守緩慢行走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沒有自由的民族;一個不遵守紀律的學校,到最後,只能是一所最沒有自由最沒有生機的學校。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任何個人或單位,如果埏在一個無規則、無紀律、無秩序的社會環境中,看似最自由,進最沒有自由保障的地方,也就是最沒有自由的地方。紀律和自由是孿生兄弟。紀律越發達,自由越發達。自由思潮下的年輕人,很(同時是很自然)錯誤地把「自由主義」當成人生的美好追求,把不任何約束看作是個性的解放與張揚,把我行我素看作特立獨行和有個性的標誌,把與學校與社會做無謂的對抗,看作是年輕人的英雄氣概。不客氣地講,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師,也不是所有的教師都能在「紀律與自由」之間,做得恰到上,因此它必須存在。存在不是威脅。對於每一個自學遵守緩慢行走的人來說,存在只是一種形式,存在是讓管理者有依有據地肯定你的工作態度和價值。換個角度可以這麼說,每一條紀律對於遵守紀律的人來說,是對他每一點態度和價值的肯定。 也有一些都教師,他們總以為紀律是管理者有意他作對,以為所的制度,都是管理者吃飽了沒事幹想出來整人的。我想說明兩點,一是中國社會沒有經歷過資本主義的大工業時代,對紀律沒有一個強制的規範執行期,封建社會過來的農民也好,商人也好,都是沒有意識和意識的,他們有暈樣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決不是可以放任。二是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裡,一個校長想要憑自己的喜好來制定紀律的,已不大可能。我認為,如果管理者制定的紀律,出發點是為了學校的發展、教育的發展,就無可非議。
年輕的老師們,或許你對紀律也曾有過這樣那樣的想法、看法,那麼現在,我希望你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從自己身上去思考,去尋求答案。手術刀伸向自己身上是痛苦的。但是經歷這種痛苦的人,將變得無比冷靜和充滿力量。紀律就像石頭,如果你把它背在身上,會痛苦無比;如果你把它墊在腳下,它會幫助你站得更高,望得更遠。人,不可揚名地有惰性,但因為有紀律,所以我們會強迫自己不朝著更懶惰的方向發,不使自己成為一個純粹的享樂主義者、自由主義者,而是幫助自己朝著一個有紀律、有現任、有事業的「人」的方向發展。 作為教師,需要這種約束感。青年教師一旦有了放任的不加約束的「自由」思想,就會有放任的不加約束的「自由」行為,最常見的「自由」行為就是對學生進行體罰、變相體罰和精神虐待。年輕人本來就衝動,學校教育又時時處處與學生打交道,學生不懂事是天經地義的――一個孩子少年老成,我們會覺得其乖巧;一群孩子少年老成,我們將覺得不對勁;整體性的少年老成,那將是一種可怕現象。一個青年教師如果不注意訓練自己的約束感,知激情之下,做出這種不該做的事來。很多體罰事件調查到最後,大家都覺得可惜,都覺得這個老師工作蠻認真的,蠻負責的,就是一剎那間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結。這就是缺少約束感,由此釀成終身的遺憾的苦酒,也只能由自己躲起來悔恨地品嘗。 人的約束感是在剋制中培養出來的,老師,你要善於克制。 三、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 青年教師要有責任感,有責任感的人才是值得依賴的人。人,也只有有了責任感,才會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才會發覺前方有那麼多需要自己擔當的事。一個人沒有了家庭責任感,這個家庭就不會幸福;一個人對工作沒有了責任感,他的人生就洽談室不會取得應有的成就,即便再聰明,也沒有用,因為這個世界已經證明,最有成就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往往是那些有股傻勁的人。從教師的職業道德來講,一個教師不管你想不想做出點成績來,都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感,每個教師要教幾十個乃至上百個學生,學習是學生整修生活的重頭,遇到一個沒有責任感的教師,那是莫大的不幸。 一個有教育責任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對自己有責任感的人。我們不能期望一個對自己不負責的人,會對學生和學校負責,會把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未來聯繫起來。人,只有一次青春。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對自己有責任感,最重要的行動是珍惜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不少青年人認為只有趁著大好年華,盡情享樂,才對得起這青春。殊不知,暈其實是糟蹋了青春。不管享樂主義怎樣泛濫成災,我仍要堅持說,教師就是教師,教師的存在特徵,註定同普通人不一樣,也只有這「不一樣」,教師才能在精神的世界裡,保持特立獨行的清醒與尊嚴。 對自己有責任感,就要對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規劃,而不做一教師撞一天鐘。我知道,絕大部分地區都會有各種專業上的榮譽稱 ,比如「教壇新秀」「教育能手」「學科帶頭人」「名教師」「特級教師」等等,這些階梯式的榮譽的設計,為青年教師一步步規劃自己的教育人生,奮鬥和實現教育人生的價值,做了有益的引導工作。儘管這逃不出名與利的追逐,但是,合理、適度的虛榮心對人的成長有好處,在正常追逐這些榮譽的過程中,你也一定能走出一個越來越精彩的教育人生來。我相信,學校一般不會對這些榮譽的評比條件進行保密,假如目前你不清楚,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向學校領導請教,我相信,領導對這樣的年輕人是欣賞的。當你清楚了每一項榮譽所需要的子條件的時候,就應該腳踏實地、一步步地去實現這些「子條件」。給自己一個目標,給自己一個達成目標的時間,對自己的責任感由此開始。 談到責任感,就必然要說到對學生負責。我認為發展自己是對學生最好的負責。一個貧困山區的窮困父親,他不是不想望子成龍,他也想送孩子去上學,他也想讓孩子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可他實在沒這個能力啊。沒有能力,即便有愛心,那「愛」也只能是「愛莫能助」之「愛」。就我個人而言,每次遇到以前教過的學生,總心懷愧疚。我常這樣,如果早些年,我就能如我在《魔法作文營》一收中所講的那樣教作文,必定會有更多的學生感受到作文帶給他們的快樂和自豪,必定會有更多的學生感受到作文原來是可以如此的激情飛揚,作文原來是可以如此改變我們的心情,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狀態。如果我早些年就這麼教作文,那麼,我就可以為更多的學生收藏更多的童年。那是怎樣的一個遺憾啊!我由衷的感到,對學生有責任感,對學生最大最好的責任感,就是儘快地發展自己,使自己成長為一名成熟、具有專業本領的教師。 說到國家責任感,你可能會覺得又空又大。其實不然。 新課標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絕大部分教師對此很無所謂。在他們眼裡,只要把學生的考試成績弄好,新課標舊課標與我何干?課程標準實施數年來,教育界發生了多大變化?即便有所謂的「量」的變化,也只是專家聽課或必要的「新課標彙報會」上「熱熱鬧鬧」的展示。君不見,應試教育正在全國大回潮?我總不能樂觀,即使再來幾次課程改革,情形也好不到哪兒去。八十年代「片面追求升學率」之後提出了「素質教育」觀,結果九十年代的「應試教育」越演越烈,二十世紀進行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目前的境況卻是「全面追求應試教育」的味道越來越濃。不是課程改革好不好的問題,不是培訓不到位的問題,不是各級不重視的問題。問題的癥結在於,越來越多的教師失去了必要的國家責任感。
教育事關民族興衰。一份又一份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學生懷歐美國家學生相比,缺少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缺少合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這些能力的缺少,將使中國無法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國家綜合實力的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在我們這樣一個很難吸納其他國家優秀人才的發展中國家裡,培養本土的具有創新性的人才,顯得成為必要與迫切。如果這一點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那麼中國還將用漫長的歲月徘徊在「發展中國家」中。 「發展中國家」其實是「落後國家」的代名詞,中國人的均GDP官方消息也只有1000美元,而「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是780至2999美元,我們要摘掉「發展中國家」這頂帽子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年輕的老師,你想過這些嗎?你在做教育這份工作的時候,有過這樣的國家責任感嗎?你感受到自己每一個教育行為,都擔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義嗎?你想過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和祖國尊嚴有著如此密切的關係嗎? 就我有限的經歷和閱歷來看,中國教師正大面積、岌岌可危地喪失起碼必要的國家責任感,沒有這樣的國家責任感,課程改革所著眼的未來的巨大效應,有誰會去理會呢?具有國家責任感的教師群體,才會成為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樑,為民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和精神動力。當前,有人戲說對教師的要求比對黨員還高。戲說中有戲謔與無奈,但確是如此。教師就是教師,教師的責任感就是這個民族責任感的縮影。 責任感能激發人的潛能,也能喚醒人的良知;而失去責任感不僅喪失自身的發展,同時也將失去必要的人的良知。作為教師,一旦失去了責任感,必將於麻木中失去最基本的教育良知。我們不是已經把教育生產科到阿拉伯數字的地步了嗎?學校原本應該是一個充滿快樂的地方,那是人獲得知識和能力、不斷豐富精神的世界,校園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溫馨最令人嚮往最具有人性的地方,然而我們學生自編的歌謠卻是「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為什麼背上炸藥包,我去炸學校,老師不知道,一拉弦,趕快跑,轟隆一聲學校炸沒了」。 這種對教育憤恨的「文化自覺」,對於教育是一種嚴重的黃牌警告。教育良知的喪失使教育朝著畸形的方向發展,這種「教育」發展得越迅猛,就越叫人居心忡忡。教育如果連「培養人」這一點都守不住的話,還有什麼好說的呢?是的,每一個教師都可以推卸責任,說這不是我一個人造成的,也不是我一個人能改變的。我們一次又一次苦口婆心地對學生說:祖國的希望在你們這一代「,我們把責任推到下一代,那麼下一代同樣會把責任推給再一下代。所有這些的根子,是教師的「小我」思想的泛濫,在教師的腦子裡從沒有一個「大我」,從沒有跳出狹小的「小我」,來看一看「大我」的發展。這種思想上的缺陷,將有可能致使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滑坡。 四、做一名有積極感的教師 目前的教師做教育大致有以下三種狀態: 第一種狀態,把教育的事當作學校的事來做。將學校布置的工作視為包袱,視為學校不讓我過安寧日子,總想著早點卸了這包袱才好、才自在。這類人所看重的,只是每月工資卡上的工資,除此之外,再沒有什麼能吸引他們了。在他們眼裡,自己是工人,學校是工廠,是社會主義公有制下的國有企業,做多做少,做好做壞,拿一樣的錢,少做一點,馬虎一點,錢不少,就好。對他們而言,教育都是學校的事,與自己關係不大,自己之所以要做,因為學校要我做,至於自己,是什麼也不想做的,越輕鬆,越無聊,越好。總之,能簡單就簡單,能應付就應付,能氫事情對付過去就好,學生素質是否在教育過程中得到發展,自我能力是否得到提高,這是他們從來不去想的事。 第二種狀態,把學校的事當作自家的事來做。他們對於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或許有牢騷,最終都會認認真真地去做了,儘可能地去做了,「盡」了「可能」,就不管了。認真不認真是態度問題,好不好是能力問題嘛。對教育工作,他們大都抱著吃良心飯的觀念,覺得要對得起拿的工資,結得起一聲聲叫著「老師」的學生,總不能耽誤了學生的前程啊,總不能拿這麼多學生的未來開玩笑啊,當然,這個「前程」與「未來」,也僅止於對分數的崇拜,僅止於學生能上個好一點的中學或大學。這類老師工作很辛苦,起早貪黑。比起第一類,他們是老黃牛,任勞任怨,加班加點,沒備好的課,回家備;批不完的作業,回家批。他們只知道干,干,干,但不大會去做深入的分析與思考,就像埋頭苦幹的老黃牛,幹得很賣力,繞來繞去,卻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究竟是哪兒。 第三種狀態,把自己的事當作教育的事來做。他們明確把自己的人生價值鎖定教育,於是一切有價值的活動都圍繞著教育展開,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意義的活動就是教育活動,就是有教育的意義了。在他們身上,有了一種教育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他們不滿足於現狀,他們努力探求著教育的有效之路、高效之路,他們把教育的創新看作人生最大的樂趣和最大的滿足,並且,享受著探索路上的種種歡樂和痛苦。他們的生活狀態已經和教育密不可分,他們工作是教育,業餘所從事的也是教育。從表象來看,他們和第二類教師相近,看上去也忙個不停,但他們沒有第二類教師的悲苦相,他們的身體忙碌,內心卻異常輕盈,活潑。他們的一言一行已經逐漸地和教育融為一體,教育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是教育的事,他們離不開教育。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教育的情感與智慧,看得到教育的希望與光明,看得到教師發展的美好前景。
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了他的高度。一個教師,只要有了積極的教育態度,就不會做第一類教師,就會超越第二類教師。我知道位特級教師,普通話不好,但他朗讀課文卻能催人淚下;我知道有位特級教師,師範畢業時的字很不好,但現在他的板書叫人讚歎;我知道有位特級教師,少年時碰上「文革」,沒讀多少書,但現在我的文化底蘊是那樣深厚;我還知道有位教師,課堂管理和交往能力不行,按理說,這該是個多麼巨大的障礙啊,但是他擅長輔導學生,擅長把實踐與思考寫成文、寫成書,也成為受人尊敬的特級教師。 請和我一起相信這句哲人的話:「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可以說就代表了他這個人。」積極的態度就有積極的富有意義的人生;消極的態度就只能收穫庸庸碌碌的無為人生。積極的人生態度,應該有著不願虛度此生、想要獲得人生價值體現的強烈願望,這樣的人是值得敬仰的。年輕的老師們,不知道從前的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是哪一類教師,將要朝著哪一個方向前進。我只是期望,當你看到這段文字,能回過頭來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人生,再規劃一下自己的教育人生。我知道,有很多「瀟洒」的教師像第一類人那樣活著,但我始終憧憬著您能走近第三類教師的生活方式。因為我想告訴你,一個真正有成就的人,過的都是類似於第三類教師的生活。 如果你願意奮鬥,願意做第三類教師,那麼從此刻起你不妨這樣積極地做教育: 不做機械重複的事,做出靈氣來。有位青年教師教兩個班級,教下來發現,一個班學得快樂卻紮實,一個班學得熱鬧卻浮躁,原因在哪裡呢?原來前一個班,班風比較沉穩,內斂,這位青年教師的教風比較活潑,於是學生激活了,學得開心有效。另一個班的班風比較活躍,再加老師又很開朗,整個課上熱鬧成一團,學生忘了自己是學生,必要的尊重老師,尊重課堂,尊重紀律,全丟了,熱鬧成浮躁,學習怎麼可能紮實?教師應該是善變的,不同的班級有著不同的班風,不同的班級有著不同的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性格,總之,教師面對的第一天的生活,每一個學生都是新的,都處在發展變化中,因此,教師要想「以不變應萬變」,教師要想「以一當十當百」,不僅不可能,而且會使自己陷入機械重複的困境,陷入沒有靈氣的平庸里。 不做不動腦子的事,做出思想來。比如備課,照著別人的抄一抄;比如上課,從來是一個模子,一個路子,沒過上三招,學生都知道下一個環節是什麼;比如教育學生,從來是採取最直接的、不經大腦思考的法子,至於這樣做有沒有成效,有怎樣的成效,又會有怎樣的負面效應,是從來不去思考的;比如這段時間教學下來,優點在哪裡,缺點在哪裡,是否需要回顧總結一下,是沒有的。要命的是,他們以為這樣做教育很安全,得心應手,卻不知正是這樣的安全感,扼殺著他們的聰明才智,扼殺著他們的教育創新,一生過著教書匠的平庸與昏聵的日子。如此做教師,怎麼會有「思想」?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時常聽到「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的時代呼喚。而在這個時代之聲的呼喚的背後,我相信,一定蘊藏著一場風雨,每一個青年教師,都應該為這呼喚後面的暴風雨做好積極的準備。 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個性來。要讓學生有個性,教師必須有個性。我認為,教師的個性首先體現在他的教育教學上,在學校,教師和學生的交往,不是一般的交往,而是存在著教育教學的意義,這種意義可以是顯性的(比如課堂交往),也可以是隱性的(比如日常交往)。在我看來,教師存在的特徵,首先是教育性,這種教育性無處不在,只不過是「顯」與「隱」之分,有效與無效之分,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之分,但它確實存在,不管你是否承認它,注意它。一個教師要做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與特質來,不做人云亦云的事,不做「大路貨」的事,每一個教育教學的活動,都儘可能地策划出自己的個性的影子,讓學生感覺新鮮,感覺這個老師身上有許多的意想不到的,許多的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這種教育個性是充滿活力的,是張揚著一種智慧的,一個老師,就應該朝著這樣的方向去努力。 不做應付檢查的事,做出實效來。不做應付檢查的事,首要的意義當然是拒絕做這些事。如果覺得真的沒必要做,那就勇敢地拒絕,而不是把時間和精力學雜費到無用的、無效的工作中去。但是,另外我也相信,絕大多數的行政資料檢查,如果真照此去做,也一定有點成效,最大的矛盾在於,上級強調的資料檢查,到實踐者手裡,全簡化成資料,把教育過程給簡化掉了,也把學生活生生的「人」給簡化掉了。從我的經驗來看,「不做應付檢查的事」的底線是,不要讓學生成為一起做假資料的人,成為做假資料的幫凶。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絕少題詞,但在視察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時,絕少題詞的總理親筆為該校題寫了「不做假賬」幾個字。可見總理對造假問題的高度重視。每個孩子的心靈就像荷葉上晶瑩剔透的露珠,年輕的你要盡一切可能,想辦法呵護她、保護她,把一些原以為是檢查的、應付的事,做出教育的味道來,這樣做一不傷害學生,二使行政領導滿意。起初這樣做或許比較累,但正是這累,使你與眾不同,使你積累越來越多的教育經驗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