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劉未鵬 | Mind Hacks - [BetterExplained]為什麼你應該(從現...

一)為什麼你應該(從現在開始就)寫博客

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寫一個博客有很多好處,卻沒有任何明顯的壞處。(阿靈頓的情況屬於例外,而非常態,就像不能拿抽煙活到一百歲的英國老太太的個例來反駁抽煙對健康的極大損傷一樣)

讓我說得更明確一點:用博客的形式來記錄下你有價值的思考,會帶來很多好處,卻沒有任何明顯的壞處。Note:碎碎念不算思考、心情瑣記不算思考、嘮嘮叨叨也不算思考、沒話找話也不算思考,請以此類推。

下面是我個人認為寫一個長期的價值博客的最大的幾點好處:

1) 能夠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自己既寫博客,也讀別人的博客,在這個時代,對於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拓寬朋友圈子的途徑幾乎只有一個,通過網路,而如何在網路中尋找到氣味相投的朋友,如何判斷別人和自己是否有共同語言?顯然,通過天天在SNS上碎碎念的那些日記是難以做到的。我佩服的一些朋友幾乎全都是長期用博客記錄想法的人,因此,和他們即便不打照面,也是心照不宣。即便素未謀面也能坐下來就聊得熱火朝天。

為什麼博客在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方面的潛力要遠勝於原始的交談方式?很簡單,第一,博客無地域限制,整個互聯網上從A到B只有一個點擊的距離,而傳統的建立朋友圈子的方法則受到地域限制。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即如果按照以前結交朋友的方式,需要互相聊天,交流觀點,然後才逐漸熟悉起來,這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而且更糟糕的是,當你遇到另一個陌生人,又要把整個過程重複一次,表達你已經對老友表達過的那番想法。可博客卻做到了「一次表達,無數次閱讀」,當我看到一個寫了好幾年的博客,看完了之後我彷彿和這個人交談了很久,用程序員們喜歡聽的話來說就是,「博客極大地增強了話語的復用性」。

我曾在CSDN上寫了近六年的博客,在一年半前建立了一個Google Groups(TopLanguage),由於我的博客的長期閱讀者都是互相有共同語言的,因此這個Group一開始就熱火朝天,而高質量的技術討論則進一步吸引了更多的牛人的參與,雪球滾起來之後,就很難停下來了,將近一年半下來,從這個Group的討論中我獲益良多[1]。而對於非程序員朋友,科學松鼠會則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 書寫是為了更好的思考。我在《書寫是為了更好的思考》裡面詳細總結了書寫的好處,這裡就不拷貝粘貼了。

3) 「教」是最好的「學」。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講清楚,十有八九你還沒有完全理解。絕大多數人應該都知道在程序員行業面試官經常要求你講解一個東西給他聽,他會說他不懂這個東西(他如果真的不懂的話效果其實是最好的),而你的任務則是說到讓他理解為止。

為了讓一個不明白的人做到明白,你必須要知道從明白到不明白他究竟需要掌握哪些概念,這就迫使我們對我們大腦中整個的知識體系來個尋根究底,把藏在水面之下的那些東西統統挖出來,把大腦中的那些我們知道、但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潛在概念或假設(assumptions)都挖出來,把它們從內隱記憶拉扯到外顯記憶中。因為只有完全知道、並知道自己知道一切來龍去脈的人,才能真正把一件事情講得通通透透。

但是,你可能會懷疑,那除了能夠講清楚之外,弄清自己到底知道哪些東西還有其他什麼好處嗎?如果沒有其他好處,那我又何必費這個勁呢?我又不當老師。

TopLanguage上的一位朋友sagasw曾經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據說在某個著名軟體公司里,開發組的桌上會放著一隻小熊,大家互相問問題之前,先對著小熊把問題說一遍,看能不能把問題描述的清晰,基本上說的比較有條理以後,答案也就隨之而來了。當然,你不一定要對小熊說,你可以在大腦中虛構一個聽眾,一個不懂行的聽眾,然後你說給他聽。這是可行的,我經常在路上用。不過如果你能坐下來,我建議你還是說給實際的聽眾聽——即寫下你的思考,因為書寫是更好的思考。

我們的絕大多數知識在絕大多數時候都隱藏在潛意識中,其實我們意識的窗口很小,我們的工作記憶只能容納寥寥數個條目(記得那個「看你能夠記住屏幕上同時閃現的多少個數字」的flash小遊戲嗎?),我們平時所作的推理過程很大部分都是自動的,發生在潛意識中,而我們只能感知到一些中間結論。不信你回憶一下你在和別人討論問題的時候有多少次覺得「反正就是這樣,我感覺得到它是對的,但是你問我,我也說不清到底怎麼回事」,對此你不覺得很奇怪嗎?如果你都不能從邏輯上支持你的結論,你怎麼就能確信它是對的呢?僅僅因為你的直覺強烈地告訴你它是對的?那如果旁邊有另一個人,他和你持相反的觀念,而他的直覺也強烈地告訴他他是對的。這時候你又怎麼想?「他的直覺錯了,我的直覺是對的」?難道你這麼自信你的直覺是世界上最可靠的?

我自己則是非常珍惜類似這樣的機會,即當「我強烈地覺得它是對的,但我卻說不出所以然來」,這時候往往是到大腦中翻箱倒櫃的時候,弄清來龍去脈的時候,深入反思的時候,糾正一直以來錯誤的潛在前提假設的時候。另一方面,「我強烈地覺得這個說法有問題,但我卻說不清它為什麼有問題,到底哪有問題」,這也是一個極有意義的瞬間,它幾乎總是意味著你對一個問題的認識有潛在的偏差,肯定是在你自己都沒有覺知到的地方引入了一個潛在的假設、偷換了一個重要的概念,等等。而這種時候就是深入反思的時候,當你終於潛到問題的底層,觸摸到問題的實質,把水面之下的冰山整體看清了的時候你會有一種通體舒泰的感覺。

為什麼說以上這些?因為剛才說的是你必須等待這樣的反思機會,但如果你選擇經常總結自己的知識體系,並說出來給你的讀者聽,你就會發現你自己創造了這樣的機會。如果我們平時不反思,我們覺得很多事情都是當然的,但結果如果要你一開口說給別人聽,常常會發現事情就開始變得不那麼明顯了,你說著說著,就開始莫名其妙地發現自己需要用到「反正」這個詞了。

於是,反思的機會就來了。

一旦你把自己潛意識裡面的東西從幕後拉出來,你就有了面對並反思它們的可能,而不是任它們在幕後陰險地左右你的思維。很多時候我們的思路出了問題並不是我們不會反思,而是不知道自己的思維中有那些隱含的假設(assumptions),如果你只感覺到答案,卻不知道你大腦得到這個答案之前做了哪些推理,你又怎麼知道哪一環可能出了問題呢?另一方面,一旦你弄清了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離意識到問題就不遠了,很簡單的道理——如果別人和你爭辯的時候總是只擺立場,你就很難和他辯,但如果他把自己的推理過程原原本本暴露給你,批判起來總是容易得多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有很多人總是把邏輯藏在背後,不敢暴露出來)

絕大多數時候其實我們都會不假思索地得出一些結論,就像上了發條的自動機,但其實我們並不知道這些結論到底怎麼來的,在思維的背後到底發生了哪些事情,故而當我們發現我們的結論錯了的時候,一頭霧水,沒法著手尋找到底在哪錯了。如果你注意一下很多人的發言(論壇、博客等等),如果你把他們的發言分為「前提」、「假設」、「邏輯」、「結論」這四個部分,你會發現一大堆人只會不停地下結論,擺立場,卻見不到這些結論或離場的前提、假設和個中邏輯,倒也不是他們不願意寫出邏輯,而是因為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實在是一件困難非常的事情,我們的推理過程很大一部分發生在意識的水面之下,只有當有了重要結論的時候這條邏輯鏈才會浮出來冒一個泡,讓我們的意識捕捉到。更何況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用的其實並不是完整嚴密的邏輯思維,而是思維捷徑。

去教一個完全不懂的人,則是一種最最強大和徹底的反思途徑——因為他沒有任何預備的知識,所以要讓他弄懂你所知道的,你就必須徹底反思你的知識體系,弄清這座大廈的根基在什麼地方,弄清它的骨架在什麼地方,一磚一瓦到底是怎麼壘起來的,你不能自己站在11層上,然後假設你的讀者站在第10層,指望著只要告訴他第11層有那些內容就讓他明白。你的讀者站在第一層,你必須知道你腳下踩著的另外10層到底是怎麼構造的。這就迫使你對你所掌握的、或之前認為正確的那些東西作徹徹底底的、深刻的反思,你的受眾越是不懂,你需要反思得就越深刻。

4) 討論是絕佳的反思。另一方面,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有機會說給完全不懂的人聽,更大的可能性是說給同領域有一定基礎的人聽,這個時候並不代表就不能促使反思了,實際上,你會發現,如果你公開你的想法,幾乎總能看到與你持不同意見的人,然後你通過比較你和他的觀念之間的差別,會發現你們在一開始的思路上就存在差異,差異從哪裡來的?在進一步討論中你們就會不斷地迫使對方拿出更深層次的理由,這同樣也是一種非常有效地促使自己反思的方法,在討論的過程中雙方的理由自然會變得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接近問題的本質,一些平時難以注意到的深層面的差異性就會逐漸浮現出來,你也就多了一次難得的機會去審視自己的思維中到底存放了哪些錯誤的信息。

5) 激勵你去持續學習和思考。如果你沒有持續學習和思考的習慣,你的博客很快就會沒有內容可寫,就只能整點碎碎念或者轉載,然後你就會失去讀者,然後你就會關掉博客,然後一旦關掉博客之後你也就死了寫博客的心,然後就少了一條激勵你去思考和總結的途徑,然後你變得更不高興總結和思考,然後…

為了打破這個死循環,不要永久停止更新你的博客,就算你兩個月,三個月都不寫,只要你每篇都是寫自己思考的產物,寫有價值的東西,在互聯網上,金子的確總是會發光的,因為有無數的信息聚合平台在期待這些有價值的內容,有搜索引擎為你的內容提供海量的潛在讀者,有海量的人肉在手動挖掘和轉載那些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所能做的最差的一個決策莫過於停止做一件沒有任何壞處,卻有一大堆好處的事情。

為了讓你的博客有價值,你必須不斷總結自己學習的結果,你必須不斷思考,給出比別人深刻、獨到的見解。這看起來有點本末倒置,但很快本和末就會正過來。

6) 學會持之以恆地做一件事情。很多人在生活中容易覺得迷失,不知道想要做什麼,是因為沒有一件能夠持續地做的事情,用俗話來說就是沒有主心骨。用積極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沒有一件能夠創造流體驗的事情,而書寫自己的思想則是一件容易產生流體驗的事情,在書寫的時候,特別是理性地書寫的時候,大腦逐漸進入推理分析模塊,一切不愉快的情緒,煩躁感都會逐漸消隱下去。不過前提是你得開始,並且堅持過一開始的困難期,以後的一切便成了習慣成自然。

7) 一個長期的價值博客是一份很好的簡歷。這裡的「簡歷」並非是狹義上的求職簡歷,畢竟現在還沒有到價值博客的時代,很多人寫博客都是到處轉載或者乾脆碎碎念,正因此面試官未必拿個人博客當成了解一個人的更可靠窗口。這裡的「簡歷」是指一個讓別人了解自己的窗口,雖然我們未必做得到像羅永浩、Keso這樣的博客,個人的影響力已經足以支撐出一份事業(牛博和5gme),但至少你會因此而結識更多的人,你的博客價值越高,你結識的人就越牛,跟牛人交流又會讓你的眼界得到極大的開闊,打開一扇又一扇你原本不知道的門,於是你就變得更牛…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二)怎麼做到長期寫一個價值博客

注意到我並沒有說「怎麼做到長期堅持寫一個價值博客」,因為當思考和總結成為習慣之後,訴諸文字以及藉助書寫來進一步思考就變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變成了一件「因為你在思考和總結從而必須書寫下來」的事情,博客就變成了副產品。

一開始的時候你是因為要寫博客而去使勁地思考和總結,指望給出令人眼睛一亮的東西,到了後來,就變成了因為你習慣了思考和總結,因為你意識到書寫是更好的思考,你就必須使你的想法成為文字。至此本和末就會各歸原位,不再顛倒。

怎樣做到長期寫一個價值博客?也許有人會給出很多有趣有用的小技巧來提供動機和激勵,譬如如何做SEO,如何鼓勵讀者留言等等,但是這些我都不想說,我只想說最最重要的,那就是:

讓你自己成為一個持續學習和思考的人,並只寫你真正思考和總結之後的產物,其他一切就會隨之而來。

就像那句經常被人傳閱的話:只做你最感興趣的事情,錢會隨之而來[2]。

這方面的具體例子大家可以留意一下,隨處可見,就不一一舉了。我想再重複一下的是,千萬不要碎碎念,我能理解每個人都想偶爾發發牢騷的衝動,但是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窗口:twitter,所以立即停止在你的博客上碎碎念,閱讀博客的人希望得到信息而非噪音。如果實在忍不住想碎碎念的話不妨換一下位置,這麼來告訴自己:如果你看到別人博客來上這麼一段,你會有興趣看嗎?

(三)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怎樣應付

即便上文給出了N條寫博客的理由,但有時候只要一條不寫的理由就會讓人停止做一件事情。所以我特別加上一節「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怎樣應付」,《影響力2》[3]第五章雄辯地證明,「Much of Will is Skill」,意志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有正確的方法,而非天生。

1) 擔心別人認為沒有價值。事實是,你面臨過的問題總會有人面臨過,你獨立思考了,別人沒有,你的文章對他們就會有價值。當然,肯定會對某些人沒有價值,他們早就知道了,但就算你再厲害,也總是有人比你厲害的,不能說因為這些原因就不記錄你自己的想法了,你自己思考了之後理解得最深刻,就算有別人想過了,總有人沒有想到的。況且,思考成了習慣,你的思考能力也會越來越強,你的文章也會越來越有價值。重複,無論你面臨什麼困惑,總會有很多人同樣面臨過,於是你苦苦思索之後的結果,肯定會對很多人有意義。

或者,你想通了之後覺得其實也很簡單于是不願意或者不好意思寫了,但要知道,問題在想通了之後總是簡單的,問題的困難程度不在於想通了之後還覺得有多難,而在於從你覺得它難到你覺得它簡單需要耗費多少思維體力,你耗費的時間越長,說明有越多的人最終還是沒有想明白(路越長走到底的人越少)。

最後,雖然我現在看一年前的文章覺得挺不成熟,但是如果沒有那些不成熟的思考,也不會有現在更成熟的思考,我幾年後來看現在寫的東西,還是會覺得不成熟。

2) 擔心想法太幼稚或有漏洞等等被別人笑話。人非聖賢。正是因為單個人的想法總是有漏洞,才值得拿出來交流(《書寫是更好的思考》,討論是絕佳的反思),被別人指出問題正是改進的空間,藏著掖著的想法永遠不可能變得更成熟。

Much of intelligence is knowledge,有這麼一個非常發人深省的經典心理學實驗[4]:

將孩子們分成兩組,通過給他們不同的閱讀材料讓一組相信智力是天生的,不可在後天改變的,另一組則讓他們相信智力其實只是知識和技能的代名詞,完全是後天習得的。接下來讓他們做一組任務,那些被相信智力天生說的孩子,傾向於迴避困難的任務,選擇較容易的任務,這裡的邏輯想必是這樣的:如果做困難的任務,就增大了失敗的幾率,就在降低了自己在別人和自己心目中的智力的值。為了保護這個智力的值不被降低,應該避免那些有失敗風險的項目。而另一組孩子則對於有挑戰性的事情躍躍欲試,並且在失敗的時候明顯沒有前者沮喪,因為失敗也是學得新的東西,不管怎樣都是「智力」的提高。

況且,只會批判乃至嘲笑別人的人是最不知道怎麼建設的人,忽略他們。

3) 得不到激勵。這其實是個最無聊的問題了,只有寫碎碎念的博客才會面對「激勵」的問題。如果寫自己的總結,寫自己獨立的思考,那麼書寫下來、理解通透,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激勵。就算放在自己的私密筆記本裡面也一樣有成就感。況且,如果你真做到了書寫價值博客,那麼絕對不用擔心你的觀點得不到傳播,也許一開始會耗時長一點,但是這在任何事情上都是必要的初始階段,Gmail小組的核心人物、FriendFeed創始人Paul Buchheit,和編程界名博Coding Horror的博主Jeff Atwood都曾經感嘆過:Overnight success takes a long time ((1),(2)),不過對於價值博客來說,現在網路上的聚合類服務這麼多,機器的、人肉的、半人肉的都有,情況又要好得多了,而且我相信情況還會越來越好。

4) 寫不出來。這個問題也比較無聊,思考本不是一件急於求成的事情。長期訂閱我的博客的朋友知道我一般發文頻率在一個月三五篇,實際上有不少次我個把月也不發布文章,原因很簡單,要麼是有手頭的事情要處理思考的時間被壓縮了,要麼是遇到比較大或者比較困難的問題需要長時間的思考和積澱,沒有關係,如果沒有想清楚就再想想,愛思考的人和不愛思考的人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前者在生活中總是掛著幾個問題在大腦中,它們時常都會冒出來騷擾你一下,讓你琢磨琢磨,不愛思考的則是沒事不主動想問題,遇到問題還要先想想是否能找捷徑(找人幫忙)解決。

無論如何,不用急於求成,在一個主題上深入下去思考,總能挖到別人挖不到的角落。你能讓一個問題在大腦中停留的時間越長,就越是能夠發現新的東西,一般來說,我認為有價值的問題我會讓他在意識或潛意識中待短則一個星期,長則一個月(視問題大小而定),利用走路吃飯的時間琢磨(我發現很多我佩服的人也都有這個習慣),有時即便已經想通了寫下來了發出去了,大腦仍然還是會在回味問題,還沒有把它撤出潛意識,然後看到某篇文章或某本書的時候忽然又有所新的感悟。

能夠把問題長時間停靠在潛意識中是一種技能,能夠帶來很大的好處,停留得越長你越琢磨得透徹,比別人看到的就越多。我們必須要帶著問題的眼鏡看待事物才能發現新的視角,否則就會出現視而不見效應,別的不說,廣為人知的例子是阿基米德的「尤里卡!」,如果不是長時間琢磨著一個問題,一直把它放在思維中,是不會從洗澡領悟到「排水測體積」的,否則他洗了那麼多年澡怎麼不早發現呢?[5]

所以,如果你習慣了思考問題,就總會有東西寫,先有思考,然後有總結,然後在總結中進一步思考。

當然你也可以試試把不成熟的想法寫下來,試圖整理成條理清晰的文字,然後看看能否在整理的過程中走得更遠。這往往是可行的。比如這篇文章在我的簡記裡面原本其實只有三行字(包含大約十來個備忘關鍵詞),而最初在我的大腦裡面其實只有一個走路時冒出來的問題——為什麼要寫博客?

[1] 你可以看一下我收藏的一些精彩主題。

[2] 儘管我並不完全同意這句話本身,但它這種解決問題鏈上更基本環節的問題的精神是我贊同的。

[3] 《影響力2》這個名字起得很聰明,其實它並不是《影響力》的作者寫的。

[4] 我忘了這則實驗的出處了,但實驗的精神是記憶猶新的,哪位同學記得原始出處的麻煩提醒我一下。

[5] 對於阿基米德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是有爭議的,畢竟幾千年久遠的事情誰弄得清呢。但是故事的道理是很本質的,我們平時也經常有類似的體驗,加上阿基米德的「尤里卡」實在太出名了,所以我相信用用無妨。


推薦閱讀:

網路安全 | 間諜軟體與入門硬體工具
美劇里的黑客入侵都很簡單的樣子,現實如此嗎?
網路安全 | 什麼是社會工程學攻擊?
半個美國的網路幾乎癱瘓,可能是這家杭州公司的鍋
為什麼北美的黑客馬拉松(Hackathon)上大家都樂此不疲地黑尼古拉斯·凱奇?

TAG:H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