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文化長廊之東二:佛門常用語言辭彙(下)
凈土文化長廊之東二:佛門常用語言辭彙(下) |
作者:hongyuan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348 更新時間:2011-4-27 15:06:00 |
四、佛事 【法會】 佛教的儀式之一。為供佛施僧及講說佛法等所舉行的集會,又稱法事、佛事、法要。 法會的儀式每每依其性質而有不同,一般的進行方式:莊嚴道場,於佛前獻上香、花、燈、燭、四果等,並行表白、願文、諷誦經贊等。 【文疏】 寺院舉行法會時,將信眾於此法會所作的功德,書寫於紅紙或黃紙上,用以向諸佛菩薩表白者,稱為文疏。一般都由主法或維那宣讀。 【圓頂】 完成剃髮而現出家之相,這是象徵出離煩惱之相。
【受戒】 指通過一定的儀式,領受佛陀所制定的戒法。也就是遵守教團規定的行為。 【開光】 即新佛菩薩像、佛菩薩畫完成,欲供養於佛堂時,所舉行替佛菩薩像開眼的儀式。其實,佛菩薩是不需要眾生為他開光的,重要的是眾生心眼要開。 【祈願】 又作祈禱。仰求佛菩薩的冥助,以祈得消災增福的意思。 【超薦】 又稱超度。佛教中,為救度亡靈,使其超脫苦難,為亡者誦經拜懺,謂之超薦。 【荼毘】 即火葬之意。舉行荼毘的火葬場則稱為荼毘所。火葬法於佛陀以前即行於印度,原為僧人死後處理屍體的方法,佛教東傳後,中國、日本亦多用之。 【灑凈】 灑香水以凈物之意。即以印言(手結諸佛菩薩的印契,口誦真言陀羅尼)加持香水散灑之,是清凈道場或供具等凈化之法,稱為灑凈,又稱洒水。今日佛教界,每於授戒、佛七、拜懺等諸法會之前,即以凈水散灑道場,為結界清凈的儀式。 【禮懺】 禮拜與懺悔的略稱,又作拜懺。即禮拜諸佛、菩薩,懺悔所造諸惡業。大抵藉由禮佛、誦讀經文,以為懺悔之意。 【過堂】 僧眾上齋堂用食之意。又僧眾入齋堂進食,不貪不著,是為過堂。 【供養】 又作供施、供給、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寶、師長、父母、亡者等。 【打齋】 於寺院舉行法會時,信徒出資齋請與會大眾,廣結眾緣,稱為打齋。 【打七】 「打」,舉行的意思。打七,指於七日中剋期求證的修行。 若於七日中專修念佛法門者,稱為打佛七,略稱佛七;專修禪宗法門者,稱為打禪七,略稱禪七。此外,亦有專念觀世音聖號的觀音七。
【迴向】 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迴向饒益眾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又作轉向、施向。迴向不但使自身的功德未曾減少,而且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為殊勝。如同拿一根蠟炬去引燃其它的蠟燭,不但原來的蠟燭本身的光亮未曾減弱,反而和其它蠟燭的光光相照,而室內更為光明、更為明亮。 五、常用辭彙 【三藏】 指經藏、律藏、論藏,佛教聖典的三種分類。 經藏:音譯修多羅藏,意譯契經藏。佛陀所說的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的要義,皆屬於經部類。 律藏:音譯毘尼藏,意譯調伏藏。佛陀所制定的律儀,能制眾生之惡,調伏眾生的心性。有關佛陀所制定教團的生活規則,皆屬於律部類。 論藏:音譯阿毘達磨藏,意譯作對法藏。對佛典經義加以論議,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後人以殊勝的智能,再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 【因果】 因果,指原因與結果,亦即因果律,是佛教教義體系中,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的基本理論。一切諸法的形成,互為因果,因為能生,果為所生。我們身、口、意種種行為的造作,若是善業,就成為善因,可得到善的果報;若是惡業,就會成為惡因,得到惡的果報,此名因果報應。 【因緣】 因,指引生結果的直接原因。緣,指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原因。如一朵盛開的花,其種子就是「因」,使種子發芽、成長到開花所不可或缺的水分、陽光、土壤等,就是「緣」。 【法語】 佛陀的教說。後世禪家則專指諸祖的教示與禪師開示的機語為法語。 【公案】 本義為官府中判決是非的案例。禪宗將歷代高僧的言行記錄下來,作為坐禪者的指示,久而久之也成為一種思考的對象,或修行坐禪者的座右銘。 此種言行錄一如政府的正式布告,尊嚴不可侵犯,又可啟發思想,供人研究,並且作為後代依憑的法式,故稱公案。此一風氣倡始於唐代,至宋代大為興盛。 公案有五種重要的涵義:一、作悟禪的工具;二、作考驗的方法;三、作權威的法范; 四、作印證的符信;五、作究竟的指點。 【機緣】 機,根機;緣,因緣。眾生的根機具有接受佛、菩薩等教化的因緣,稱為機緣;凡說法教化皆以根機之純熟為緣而起。 【莊嚴】 嚴飾布列的意思。即布列諸眾寶、雜花、寶蓋、幢、幡、瓔珞等,以裝飾嚴凈道場或國土。
菩薩於因位發大誓願,為利益眾生不惜身命所累積功德以嚴飾其身格,稱之為莊嚴。 今亦以莊嚴來讚歎人的相好、威儀。 【福田】 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皆可得福德、功德,猶如農人耕田,能有收穫,故以田為喻,則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稱為福田。 《正法念處經》、《大方便佛報恩經》載,佛為大福田、最勝福田,父母為三界內的最勝福田。《大智度論》云:受恭敬的佛法僧等,稱為敬田;受報答的父母及師長,稱為恩田;受憐憫的貧者及病者,稱為悲田。以上三者,合稱三福田。 【加持】 佛菩薩以不可思議之力,加附於軟弱眾生,保護眾生,稱為神變加持。又祈禱者,為加附佛力於信者,使信者受授其佛力,故祈禱亦曰加持。 【發心】 指發願求無上菩提之心。亦即發起求解脫苦難,往生凈土或成佛的願望。又作初發意、新發心。為發菩提心的略稱。菩提心是一切諸佛成佛的種子,長養凈法的良因,發此心,勤行精進,可速證無上菩提。發心如發大智心,以智能廣求一切法,普令眾生皆得法喜之樂;發大悲心,慈愍一切眾生,為免其輪迴生死之苦,誓願救拔;發大願心,依四弘誓願,發成就無上菩提之心。 【隨喜】 見他人行善,隨之心生歡喜,稱為隨喜。《法華經.隨喜功德品》載,聽聞經典而隨喜,次次累積,功德至大。《大智度論》則謂,隨喜者的功德,勝於行善者本人。又隨己所喜,亦稱隨喜,如布施時,富者施金帛,貧者施水草,各隨所喜,皆為隨喜。 【功德】 意指功能福德。也就是行善所獲得的果報。《大乘義章》卷九:「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 【功德主】 指施主。即供養佛、法、僧三寶的施主、檀越。在佛門中,布施凈財者為功德主,發心作務或熱心接引他人入佛門,使佛教蓬勃發展者,亦可稱為功德主。 【結緣】 意指彼此結交善緣。一般為造立寺塔、刻印經書而喜舍財物稱為結緣;又人與人之間,以歡喜心相見,而互相招呼,亦稱結緣;或於大眾中,共同聽聞佛法,彼此以結法緣,亦稱結緣。 【有情】 又作眾生,亦稱含識、含生、含情、含靈、群生、群萌、群類。指人類、諸天、餓鬼、畜生、阿修羅等有情識的生物。其它如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則稱無情。 「眾生」通指迷界的有情。《大智度論》謂,眾生是以五蘊等眾緣假合而生,故稱眾生。《不增不減經》載,法身為煩惱所纏,往來生死,故稱為眾生。又受眾多之生死,亦稱眾生。一般以為被無明煩惱所覆,流轉生死者為眾生。
【習氣】 現行的煩惱歷久而形成的種種積習。 【報應】 報,是酬報,應是對應。行善,對應的、應得的即是善的酬報;做惡所對應的、應得的即是惡的酬報。 【顛倒】違背常道、正理的意思。例如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等違反於真理的妄見。一般常以眾生不知真理,迷妄為真,執空為有,為煩惱所迷惑,稱為眾生顛倒。 【業障】 謂眾生於身、口、意所造作的惡業能蔽障正道,故稱業障。 【輪迴】 眾生由惑業之因(貪、瞋、痴),而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轉,恰如車輪的迴轉,永無止盡,故稱輪迴。 欲滅六道輪迴的痛苦,必先斬斷其貪瞋痴三毒的苦因,此三毒如種子之能生芽,所以眾生流轉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得出離,若斷滅我執及三毒,則諸苦亦斷。
六道輪迴圖
極樂世界莊嚴圖 十方眾生,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即可往生到「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極樂世界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