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山教師研修網-完善名著推薦與閱讀《朝花夕拾》的教學設計

完善名著推薦與閱讀《朝花夕拾》的教學設計

崑山市張浦中學語文協作組

(2009初中語文二組)

一.教材分析:

《朝花夕拾》是魯迅1926年所作的一本 回憶性散文(體裁)集,共 10 篇,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本推薦與閱讀單元包括「推薦與閱讀」、「思考與交流」、「精彩片斷」、「寫作活動」等部分,內容生動,設計精妙,逐步引導學生課內外結合、自主、獨立、合作讀好名著,成為名著學習的主人,綜合體現了語文注重探究性學習、實踐性活動的課程特點。

二.學生情況分析:

初三學生已經學習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文章,了解了回憶散文的一般寫法,並積累了一定的生活、學習經驗,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讀整本書的能力,但初三學生在應用瀏覽與精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上還有所欠缺,思想深度與生活閱歷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學本單元過程中,要將閱讀與思考交流、寫作活動等教學實踐活動相結合,發展學生多維思維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溫故知新,複習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了解回憶散文的一般寫法。

2.了解作品誕生的文化歷史背景,幫助學生對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理解。

3.引導學生用瀏覽與精讀結合的閱讀方法,了解全書內容,賞析精彩片斷,進一步提高學生讀整本書的能力。

4.在「推薦與閱讀」、「思考與交流」、「寫作、活動」等教學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引導學生掌握運用瀏覽與精讀相結合的閱讀名著的方法。

2.學生能課內外結合、獨立、自主、合作讀好名著,從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3.引導學生在對人物進行分析的同時引申到對社會、人生的深入思索。五.教學方法:

在瑞博教學平台的環境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五課時(一共七個教學板塊,可根據教學情況自行調整)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走近魯迅,走進《朝花夕拾》:

1.作者簡介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出身於沒落的封建家庭。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並第一次使用「魯迅」這個筆名;中篇小說《阿Q正傳》,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等。

2.寫作背景  創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先後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儘管生活艱苦,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詩和《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等三篇散文,它們後來與魯迅在慘案發生之前寫作的《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魯迅接受了廈門大學的聘請,南下教書,但他在廈門大學只帶了四個多月,因為他發現廈門大學的空氣和北京一樣,也是污濁的。魯迅在這裡見識了種種知識分子的醜惡嘴臉,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魯迅雖然不喜歡廈門大學,但他對自己擔任的課程卻傾注了全力,他上的課很受學生的歡迎。在繁忙的教學之餘,魯迅寫了很多作品,這其中就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鎖記》《藤野先生》和《范愛農》五篇散文。這五篇散文與在北京創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構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於1927年出版。

鏈接視頻:http://video.baidu.com/t?di=758265782_758265769&pos=31&word=%C2%B3%D1%B8%20%B9%CA%CF%E7       http://www.56.com/u56/v_MTUzNTI2MTM.html

   http://6.cn/watch/9996252.html

(二)答題擂台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朝花夕拾》中共有哪些文章?

《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鎖記》、《藤野先生》和《范愛農》。

(反思:有利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慾。)

教學板塊一:初步感受《朝花夕拾》

在朗讀《野草》的音頻背景下,思考、回答: 

1.《朝花夕拾》主要內容是什麼?

2.《朝花夕拾》中的第一篇是什麼? 

3.我們初中學過哪幾篇?

4.請你列舉本書中另外幾篇文章並簡要介紹其內容.

相關網站鏈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sIMqi7yAAs/

教學板塊二:「導遊圖」——導讀《朝花夕拾》

引導學生掌握閱讀名著的基本方法:

一.先讀前言、後記和目錄。

二.略讀與精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

三.做好讀書筆記。

四.利用工具書和藉助有關參考資料進行閱讀。

讓學生擁有閱讀名著的「金鑰匙」。

教師點撥:讀書三功:「誦」、「疑」、「評」。  讀書方法介紹:讀書「三功」  大凡好文章都追求一種含蓄美──借物以抒情,即事以明理;情不顯出,理不直指。我們在閱讀時如果只是一般地「看」一下,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作品的內蘊。要想窮通作品內蘊,必須下得三種功夫。  一曰「誦」。文字是意象符號,單用眼看難以「意象全出」。誦把死文字變成活音調,創造出一種進入佳境的氛圍和契機。誦把眼、口、耳、腦諸感官都調動起來,其感受自然比「看一下」更為深刻。當我們誦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句時,彷彿看到了靜謐的松林、斑駁的月影,聽到了潺潺的泉聲,嗅到了醉人的松香,進而就會感受到詩人那種遠離塵世閑適自得的情趣。誦讀的過程,是一個細細品味、慢慢咀嚼、漸漸消化、默默吸收的過程。在思而不得其解的時候,反覆誦讀幾遍,其意便能瞭然於心。對美文佳句低吟長詠,會覺齒頰留芳,久之,便潛移默化而為寫作的靈氣。  二曰「疑」。讀書是一種融進了自己的感知、想像和理解的能動性行為。會讀書者必會生疑。有道是「於無疑處生疑,方是進矣」。疑,可以消除誤解,使真義得以從遮蔽中敞亮起來;疑,可以使思維觸角深入「三昧」。

三曰「評」。從而逼近作者,產生共鳴。如在讀到「在我家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棵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秋夜》)時,一旦用心,你必然會生疑:講究精練的魯迅為什麼會這樣行文,我們怎樣去品味這種寫法,怎樣去感受作者所創設的情境。

(反思:閱讀名著的方法指導,需要與閱讀實踐相結合,遵循感性到理性的規律,讓學生循序漸進,能夠真正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使學生終身受益。)

教學板塊三:做筆記——暢讀《朝花夕拾》

掌握讀書筆記要點:

一.概括大意

二.划出關鍵字詞

三.入情入景

四.品味語言(批註、摘抄等)

五.寫讀書心得

  結合閱讀《小引》,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

  賞析《小引》(如划出關鍵詞句,品味語言等。)

又如概括人物形象,做好讀書筆記:《朝花夕拾》中出現的四個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師、朋友和父親。  長媽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著樸實善良的愛,令作者永生難忘。從長媽媽身上,我們看到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異國醫學教授,因為表現出平等待人的態度,因為關心弱國子民的學業,他樸素而偉大的人格令人肅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們不設身處地地想像魯迅當時的處境,便很難感受到這位老師的偉大之處。  范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們和魯迅先生一樣,疑心他是自殺的。  父親——父親曾讓童年魯迅困惑過,因為在他興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會時,勒令他背書。但是,魯迅從來沒有指責過自己的父親,他懺悔的是自己沒有讓父親安靜地死去,這讓他的心靈永遠不安永遠痛苦。我們感到魯迅先生強烈的愛。

資料鏈接: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90218027A54/

(反思:在這一教學環節上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有利於提高閱讀的效果,有利於加深對人物形象的認識,有利於深化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第二課時

教學板塊四:「朝花夕拾杯中酒」——品味《阿長與〈山海經〉》

「我」平時怎樣叫保姆長媽媽?什麼時候叫她「阿長」的?有時候「我」為什麼「實在不大佩服她」?「一時」「我」又為什麼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甚至於對她「有了特別的敬意」呢?

(「我」平時叫保姆長媽媽「阿媽」。叫她「阿長」是在「憎惡她的時候」,這個稱呼不大客氣,平時只有年輩最大的祖母才這樣叫她。

「實在不大佩服她」的原因是她「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麼事」;又不許「我」走動,並動輒以告狀相威協;睡覺的姿態不好,佔了過多的地方;滿肚子麻煩的禮節,等等。

「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是因為她常對「我」講「長毛」的故事,某些情況表明她似乎有「偉大的神力」,於是對她「有了特別的敬意」。後來因為她給「我」弄到了繪圖的《山海經》,這是「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又使「我」對她發生了「新的敬意」。)

資料鏈接:http://hi.baidu.com/398004331/blog/item/87ed9750cd14262243a75b77.html

  學生分組學習、探究:本文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是什麼?

  《阿長與〈山海經〉》——阿長是魯迅小時侯的保姆。記述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品析文中精彩的描寫語句:划出精妙句,品悟文采味。

  相關網站鏈接:本文視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Ldm8aZVSbw/

(反思:分組學習、探究,能夠促進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合作閱讀名著的能力。)

第三課時

教學板塊五:朝花夕拾——合作探究煉精髓

「朝花夕拾杯中酒——」掩上著薄薄的散文集,我們覺得自己與魯迅先生之間的距離更近了一點。雖然他的文筆沒有張愛玲式的細膩,沒有汪曾祺文中的地方方言,沒有現代文這般明白,沒有古文那樣難以咀嚼,但是,這是一個真實的魯迅,就像一面鏡子,既反映出魯迅先生的精神生活,也反射著我們每個人的靈魂。  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提煉《朝花夕拾》的藝術手法:  1、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如描寫百草園的景緻,繪聲繪色,令人神往。  2、在對往事深情的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時不時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魯迅先生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狗?貓?鼠》一文既有作者對童年時擁有過的一隻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故事生動的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正人君子的真實面目。  3、長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中,作者既寫出了無常富於人情味的特點,又巧妙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裡行間處處蘊含著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對比手法。如《五猖會》通過我前後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感和批判;《無常》通過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對比,深刻地刻畫出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醜惡面目;《狗?貓?鼠》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願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一卷屬於自己的《朝花夕拾》!

(反思:指導閱讀名著時,要加深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加深對主題的理解,同時要引申到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入思索方面。所以我們設計時,重視了這方面的引導。))

資料鏈接http://you.video.sina.com.cn/b/18302211-1357074687.html

http://6.cn/watch/9996044.html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UFVlmW_mF4/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6-4-4/1178961.shtml

(反思:豐富的資料鏈接,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教學輔助功能,能更好的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和學習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課內外結合讀好名著的能力。)

第四、五課時

教學板塊六:習題訓練

1《朝花夕拾》是魯迅1926年所作的一本回憶性散文(體裁)集,共10篇。最初在《莽原》雜記發表時,總題目中為《舊事重題》,1927年編集成書,改為現名。

2 第一篇作品《狗 貓 鼠》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的。嘲諷了他們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嗥叫」,時而「一副媚態」等特性的憎惡;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隻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受,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3 《二十四孝圖》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記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4、「我」平時怎樣叫保姆長媽媽?什麼時候叫她「阿長」的?有時候「我」為什麼「實在不大佩服她」?「一時」「我」又為什麼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甚至於對她「有了特別的敬意」呢?

「我」平時叫保姆長媽媽「阿媽」。叫她「阿長」是在「憎惡她的時候」,這個稱呼不大客氣,平時只有年輩最大的祖母才這樣叫她。

「實在不大佩服她」的原因是她「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麼事」;又不許「我」走動,並動輒以告狀相威協;睡覺的姿態不好,佔了過多的地方;滿肚子麻煩的禮節,等等。

「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是因為她常對「我」講「長毛」的故事,某些情況表明她似乎有「偉大的神力」,於是對她「有了特別的敬意」。後來因為她給「我」弄到了繪圖的《山海經》,這是「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又使「我」對她發生了「新的敬意

」。

5、在《朝花夕拾》這幾篇文章中,你最喜歡哪一篇,為什麼?

6、魯迅本人說《范愛農》一篇寫法較差,是不是較差?差在哪裡?

魯迅先生自己認為《范愛農》一篇寫法比較差,這是有道理的。這一篇虛構過多,結構有點鬆散,因此他本人不大滿意。

7、「在百靜中,我似乎頭裡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麼「生於太荒」之流夾住;也聽到自己急急誦讀的聲音發著抖,彷彿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鳴叫似的。」這句話出自哪篇文章?表現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這篇文章揭示了什麼樣的主題?

(反思:既檢查了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又檢測了學生對名著的理解情況。)

教學板塊七:拓展延伸——寫讀書感想

寫作訓練:讀《朝花夕拾》有感  

(反思:讀、寫結合,加強教學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有利於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例文一: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一部回憶性散文集,原名為《舊事重提》。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家時在百草園得到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充分描繪出百草園這個荒原充滿著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這裡無疑不是一座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氣,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這兒了。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時候了,家裡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老師的家的書房。  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工作。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後的園裡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裡自由、快活。  通過將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比較,讓我感覺到小時候的童年是那麼美好、愉快,現在,我是在接受教育的時候了,自然會有些不高興,但是,應該用美的眼睛去觀察生活,才會發現美。  魯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來幾乎沒有時間玩耍,束縛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而我們現在上的學校,每節課下課都會有時間玩,又玩了,又學了,也還算得上自由。跟三味書屋比起來,我們像在天堂。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里,揭示了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我覺得,讓兒童接受教育的同時,也應該讓他們玩好......

參考例文二:讀《朝花夕拾》有感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初中的課本里。課文叫作《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  其實魯迅這個名字,在我的心目中,一度是高不可攀的。據說他寫的文章很難懂,據說他的文思耐人尋味。再加上「家喻戶曉」的冠名,諸如「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等,都讓人與這位「大人物」難以親近。可是,課本中的文章分明在打破心目中那個「神聖」的印象,迅哥兒也有爛漫的童年,被禁錮的童年。而當看完整本《朝花夕拾》,魯迅的童年,魯迅的青年時期,都歷歷在目地展現在面前。  在我眼中,他是一個幽默詼諧的作家,更是一個用筆杆子打天下的將軍。也或許,筆桿就是他用以調節他的生命與外界的和諧的一種無奈,卻完美的途徑。沒有系統地讀過魯迅的文集,看不見那個完整的魯迅,只看《朝花夕拾》......

鏈接視頻:http://video.baidu.com/t?di=739883262_739883181&pos=83&word=%C2%B3%D1%B8%CA%D3%C6%B5

資料鏈接:http://www.chunyun.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8

(整個教學設計的反思:依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我們在教學設計時,注重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掌握運用瀏覽與精讀相結合的閱讀名著的方法,同時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鏈接相關的資料、視頻和音頻,培養學生課內外結合、獨立、自主、合作讀好名著的能力。合理安排課時,巧設教學實踐活動,發展課內外結合、獨立、自主、合作讀好名著的能力。)


推薦閱讀:

私語張愛玲
690.讀書49~《沙丘》
樊登:今年讀了哪些好書?
盤點繪本界大獎,你都知道嗎?
關注 | 張身貴: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淺探

TAG:閱讀 | 設計 | 教師 | 推薦 | 名著 | 教學 | 崑山 | 教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