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人命關天的事,中國人做錯了幾十年

2014-12-08【導讀】一到流感高發季,許多醫院的門診、病房乃至走廊里,都躺滿了患者,身旁掛著輸液瓶,瓶里的葡萄糖鹽水、抗生素或中藥注射劑一滴滴地輸入靜脈,被形象地稱為「打點滴」。這絕對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景。在我國,90%的患者不知道輸液危害性,中國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國際水平的10倍左右。中國成了世界上名副其實的 「注射大國」。究竟什麼原因導致國人如此愛輸液?感冒輸液真的好得快嗎?

發燒了,怎樣才能讓炎症消得最快?很多人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驚人的一致:「輸液」。在我國,90%的患者不知道輸液危害性,中國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國際水平的10倍左右,而八成左右患者根本不需要使用帶抗生素藥物。「在所有輸液中,至少有一半是沒有必要的。」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專家孫忠實教授告訴記者,輸液過度的問題在我國一直存在。國際上公認的用藥方針是,口服藥應佔50%以上,肌肉注射佔30%—40%,輸液佔10%左右。但在國內某些醫院,輸液的比例甚至超過四成。記者了解到,門診輸液的藥物一般分為三大類:一類是抗生素類藥物;第二類是治療心腦血管病等老年病的藥物;第三類就是一些其他疾病用藥,比如抗過敏葯等。在這三類藥物中,抗生素類佔到絕大多數。一方面是患者主動選擇輸液,一方面是有些醫生將輸液當成了常用給藥方式,而且很少告知它的不良反應,造成輸液室里吊瓶林立,甚至有人將它們形容為「吊瓶森林」。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專家沈雁英教授說,臨床上主動要求輸液的病人並不少見。「有些人吃兩天葯不見好,馬上要求醫生給他輸液,怎麼勸都不聽。」還有很多年輕人,上班忙沒時間吃藥,一有問題就來醫院輸液,專挑高級的、貴的抗生素。「有些人自認為非常懂葯,連抗生素的名稱都記得非常清楚,實際上是害了自己。」頻繁輸液所造成的耐藥性,讓很多人成了輸液室的「常客」,一生病就不得不輸液,否則病情無法好轉,已經形成難以控制的惡性循環。許大爺就是對抗生素耐葯的典型案例,他從頭孢一代開始用到頭孢四代,現在已經用到了「頂級抗生素」。還有不少患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一到換季,就會到醫院要求輸些疏通血管的藥物,預防疾病發作。中國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告訴記者,這是輸液的一大誤區,這種預防性輸液的辦法不但沒有科學依據,還會增加院內感染幾率,甚至可能引起其他併發症。醫患關係緊張,醫生自保,也是導致輸液泛濫的重要原因。雖然給葯的方法加起來不下十幾種,但是口服、肌肉注射和輸液依舊是醫生最常選用的。「我以前也不願意給患者輸液,為此挨了不少罵,有的患者甚至當面跟我拍桌子,說吃了你的葯一個禮拜還不見效,為什麼不給我開輸液?現在我學聰明了,只要達到指征就輸液,再也沒有患者罵我了,都對我一臉感激。」某不願透露姓名的醫生有些心酸地告訴記者,在現在的醫療環境中,醫生要跟患者說不用輸液,是需要一定勇氣的。醫患關係緊張,讓部分醫生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拿抗生素來說,它的治療範圍很廣,用了基本不會出太大問題,而且背後隱藏著巨大的經濟利益。有知情人士表示,「三級醫院中,抗生素佔全部藥品收入的30%左右,二級醫院可能會達到40%,就住院患者而言,其花在抗菌藥物上的費用更是佔總費用的一半以上」。

不少中老年人說:「記得小時候,感冒發燒是常有的事,如果燒得不高,都是採用喝薑湯水、白蘿蔔茶等土辦法,捂在被窩裡出出汗,幾天也就好了,實在不行才吃幾片葯,很少輸液。」感冒真的需要輸液嗎?其實,感冒發燒大部分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治療一般不需要輸液,吃點解熱、鎮痛、退燒的葯,配合補充維生素C就行了。如果病情厲害,才需要輸液,但不一定非要用抗生素。對於病毒至今還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單純靠輸入抗生素根本無效,即使是細菌引起的輕度感染,也不必輸液治療,口服或肌肉注射抗生素即可治癒。特別是抵抗力差的病人,在病種複雜的觀察室輸液,易發生交叉感染,可能會引起新病,甚至有人還會出現輸液反應,從而加重病情。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輸液最大的好處就是「好得快」,甚至一些醫生也會作出這樣的解釋。其實,任何感冒病情都有它的周期,快的3-4天,慢的一星期,不論你採取什麼措施治療,都不會馬上就好,其實你不輸液也能達到相應的效果,感冒是一種自愈性疾病,不治療一周也能自愈。靜脈滴注好得快,其原因是:藥液直接輸入到血管內,隨著血液循環,直接被人體吸收,讓人感覺好得快,那只是表面現象而已,靜脈輸液不會縮短病程。記者在英國居住多年觀察發現,很少有人會為了感冒跑去醫院,即使到了醫院,醫生們的建議往往也是:「這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不用吃藥、打針,靠你自己的免疫力就能好起來」。或許有人強調自己還在發燒,醫生會說,要麼在醫院裡,要麼回家,找個冰袋敷在頭上,脫掉衣服安心睡一大覺就能痊癒。只有被診斷為重感冒,病人才會被獲准服藥。只有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進食的患者,才會採用靜脈滴注這種開放人體靜脈通道風險較高的方式。

據《2009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顯示,注射劑占所有不良反應的59%,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輸液,可以說是最不安全的給藥方式。然而,記者調查中,80%左右的患者都對輸液風險一無所知,也很少有醫生提醒患者。

事實上,輸液的風險遠高於打針、吃藥。孫忠實和沈雁英都指出,藥物通過靜脈注射直接進入血液循環,沒有經過人體天然屏障的過濾,雖然發揮藥效更快,但如果有不良反應,往往也更快,更嚴重。部分患者對藥物會有強烈的過敏反應;藥物在生產、消毒過程中,沒有除盡污染物而引起品質惡化,都是常見問題。一旦發生危險,口服藥可以洗胃,皮下注射的吸收需要一定時間,都能給急救製造一定的條件,但輸液的「快速便捷」,卻往往令人失去寶貴的搶救時間。此外,輸液本身所帶來的操作問題,也會帶來一定的不良反應。比如滴注過快、液體溫度過低或存在不溶性微粒、輸液器具達不到無菌要求等,嚴重的會導致發熱、心力衰竭、靜脈炎、空氣栓塞以及肺水腫。輸液的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沒有經過胃腸,省略了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環節,所以常輸液還會降低人體免疫力。實際上,在西方一些國家,醫生一般都不會輕易給患者輸液,輸液是「最後的給藥方式」。只有急救、重症和不能進食的患者,才需要採用靜脈輸液這種風險較高的方式。在中國,濫輸液之風也必須剎住!河北省兒童醫院名譽院長、衛生部抗生素合理應用全國普及專家胡皓夫教授強烈呼籲,兒童已經成為其最大的受害者,對他們,一定要能不輸液盡量別輸液。沈雁英呼籲,除了國家要通過加大對抗生素的控制力度,減少輸液外,醫患之間增強信任也是必要的前提。不管你是發高燒還是拉肚子,不要主動要求醫生為你輸液,一定要牢記先吃藥,再肌肉注射,最後輸液的原則。

面對輸液,人們一直都挺矛盾,有時覺得不打吊針病難好,不論大小病,哪怕只是個風寒感冒,也會要求醫生為自己「來一針」;而有時又覺得「能吃藥不打針,能肌注不靜脈」。那麼,到底哪些時候該輸液,輸液的時間、速度等又會對藥效產生什麼影響呢?選擇三種情況判斷是否需要輸液

在無法採用口服和肌注時,才應選擇輸液。具體可以根據以下三種情況來判別:第一是根據病情的需要,急症、重症該輸液就輸液。比如說發燒,體溫超過39℃甚至40℃,就應該選擇輸液,因腹瀉、嘔吐、出血等嚴重脫水或休克的患者,需要通過輸液達到糾正水和電解質失調、維持酸鹼平衡、增加循環血量,維持血壓等目的。第二是根據藥物性質,有些葯不能肌內注射,所以只能用靜脈注射的方式。比如治療腫瘤的化療藥物,有些會導致組織潰瘍、壞死,因此必須中心靜脈給葯;比如脂肪乳等「營養葯」,因為給藥量很大,不可能通過肌內注射實現,補液也是如此;還有臨床上常用的維生素C,刺激性也較大,會腐蝕肌肉,一般會採用靜脈注射。第三是根據患者的病情,比如對於昏迷的病人,無法口服藥品,因此只能採用靜脈注射。速度心臟病人別超60滴/分一瓶葯輸上兩三個小時,考驗著很多人的耐性。因此,有些人索性學著護士轉動輸液管的撥輪,自己加快輸液的速度。不少人認為輸液速度快慢無所謂,快幾滴慢幾滴沒什麼關係,只要把葯滴進去就行,同樣的葯,本來需要2小時,現在可能只用1個半小時。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靜脈輸液的速度要由患者年齡、病情和藥物來決定。「一般來說,成人輸液速度為每分鐘60—80滴,心臟病患者一般在60滴以下。」北京團結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劉靖說,嚴重的心肺疾病和腎臟功能不好的患者,盡量不要打點滴,以免加重心肺負擔,非用不可時,應嚴格掌握用藥量小、滴注速度慢的原則。老年人和兒童心腎功能差,也要慢速滴注,否則會因短期內輸入大量液體使心臟負擔過重,導致心力衰竭。另外,不同的藥物滴入的速度也不一樣,比如高滲鹽水、含鉀藥物、升血壓藥物的滴入速度要慢。根據病情和藥物不同,有時候則需要「快速」輸液。治療高顱壓時滴入速度應快,如250毫升20%的甘露醇要在半小時內滴注完畢,才能起到降低顱壓的作用;治療腦血栓常用的脈通,如果滴入過快,則會令心臟負擔過重,嚴重時會危及生命。再比如對於因腹瀉、嘔吐、出血、燒傷等由於脫水嚴重而出現休克的病人,滴入速度要快,如有必要甚至可以採取多通道輸液,以儘快增加血容量而促使病情好轉。還有一些藥物,比如阿莫西林或頭孢類,最好在藥物配好後半小時到1小時內輸完,這樣效果最好。「此外,輸液開始時,也要留意,如果自覺輸液速度太快導致心臟不適,應當及時提醒護士調整。」劉靖說。地點別輕易在家輸液天冷及換季時,都是發燒感冒的高峰期,大醫院的輸液室,往往擠得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大家如果是常規疾病需要輸液,直接去社區醫院,或者在大醫院開藥,去社區醫院輸液即可。」中日友好醫院急診科主任張國強建議,畢竟大醫院人多而雜,患者不能馬上被安置,交叉感染幾率大,且護士的照看也容易出現盲區。至於在家輸液,張國強並不認同。「畢竟輸液也屬於有創治療,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輸液反應,比如過敏等。萬一出現狀況,家屬根本沒有條件進行應急或搶救。」劉靖也表示,有些藥物有遲發性的過敏反應,如果不方便去大醫院,可以到附近的社區醫療機構輸液,最好不要在家擅自操作。對於一些慢性病患者或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如果只是常規輸液,第一次或前幾次應在醫院裡輸,待觀察確無過敏反應後,也可以請社區醫務工作者上門輸液。在醫護人員到家之前,家屬應用濕布擦拭桌椅傢具,用拖把拖地。清潔完後開窗通風20-30分鐘,使灰塵、細菌得到稀釋,並通過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起到殺菌的作用。陪護人員一定要有較強的責任心,輸液期間家屬若發現病人有不適癥狀,應立即停止輸液。如果有緊急情況要立即去醫院。注意輸完抗生素觀察半小時

「輸液是個體力活。」張國強說,「尤其在大醫院,患者本來就身體虛弱,再加上人多擁擠,不可能人人都有床位,很多人只能坐著甚至蹲著,有些孩子只能靠父母抱著輸液。」因此而虛脫、暈厥的也不在少數。輸液前最好吃點能為身體提供能量、又好消化的東西。如果輸液時間較長,比如需要3—4個小時,也可隨身攜帶一些巧克力、餅乾、飲料等。輸液前最好去廁所排一下尿,這樣可減少輸液中的移動。輸液時,藥液都是靠重力(地心引力)流入體內,所以點滴一般都是高高掛在點滴架上。若高度無法維持時(如有些小孩由家長抱著輸液),常常會有「回血」現象,血液倒流至輸液管內,會引起患者的恐慌。所以,在整個輸液過程中,都要注意輸液瓶的高度,即便是需要走動、上廁所,也一定要保證瓶子處於心臟以上的高度。移動過程中,盡量不要出現觸碰針頭、拉扯輸液管等情況,否則都容易導致針頭移位、刺破血管,因此局部皮下出血或水腫。輸液後,一定要用棉簽按壓針眼足夠的時間,一般人需要3—5分鐘,老年人由於凝血功能差,需要6—10分鐘。「對於有些藥物,比如抗生素和降壓藥,輸完後最好留院觀察半小時,不要馬上離開。」張國強提醒說。由於長期輸注濃度較高、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如紅霉素、四環素等),或在輸液過程中因無菌操作不嚴,引起局部靜脈壁化學炎性反應或局部靜脈感染,局部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現象,有時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叫做靜脈炎。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可以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鎂濕熱敷。方法是將上述藥物把紗布或毛巾浸濕,蓋在靜脈炎出現的部位,然後蓋上塑料布,再用多層溫濕毛巾(大約60℃左右)保溫。每隔5分鐘將內層和外層都更換一次,每次20—30分鐘,一日2次。

2014年8月份,安徽省衛計委下發了《關於加強醫療機構靜脈輸液管理的通知》,給靜脈輸液戴上了「緊箍咒」,將包括感冒發燒、慢性咽炎、小兒腹瀉等53種常見病列入禁止輸液名單。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重點實驗室教授肖永紅表示:從總體來說,如果無其他併發症,以下53種疾病確實不需要輸液。

內科1.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2.急性氣管支氣管炎,體溫38°C以下;3.支氣管擴張無急性炎症者;4.支氣管哮喘處於慢性持續期和緩解期;5.肺結核;6.間質性肺疾病無明顯呼吸窘迫;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緩解期;8.無併發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風疹;9.高血壓亞急症;10.慢性淺表性胃炎;11.無水、電解質紊亂的非感染性腹瀉;12.單純幽門螺旋桿菌感染;13.輕度結腸炎;14.無併發症的消化性潰瘍;15.具有明確病因的輕度肝功能損害;16.多次就診未發現器質性病變考慮功能性胃腸病;17.急性膀胱炎;18.無合併症的自發性氣胸;19.單純的房早、室早;20.無急性併發症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21.無特殊併發症的、老年痴呆、面肌痙攣、運動神經元疾病、多發性抽動症、睡眠障礙、焦慮、抑鬱症、偏頭痛;22.癲癇;23.無特殊併發症的腦血管疾病的一、二級預防;24.無特殊併發症的腎性貧血、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小球腎炎、蛋白尿。婦科1.慢性盆腔炎;2.慢性子宮頸炎;3.無癥狀的子宮肌瘤;4.前庭大腺囊腫;5.陰道炎、外陰炎;6.原發性痛經;7.不合併貧血月經不調。兒科1.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內,體溫38以下;2.小兒腹瀉病:輕度脫水可以口服補液者;3.毛細支氣管炎:輕度喘息者;4.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峽炎:無發熱、精神狀態好,血象不高者。外科1.體表腫塊切除術後;2.輕症體表感染;3.輕度軟組織挫傷;4.小型體表清創術後;5.淺靜脈炎;6.老年性骨關節炎;7.非急性期腰椎間盤突出症和椎管狹窄症;8.閉合性非手術治療的四肢骨折;9.慢性勞損性疾病;10.慢性膀胱炎;11.慢性前列腺炎;12.前列腺增生;13.無合併症的腎結石;14.精囊炎;15.急性鼻炎、各類慢性鼻;16.急性單純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單純性扁桃體炎;17.急性喉炎、慢性喉炎;18.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性中耳炎無併發症者、外耳道濕疹、鼓膜炎。(來源:生命時報)
推薦閱讀:

【解局】當中國人民歡樂剁手時,美國民眾憤怒上街了
我看「中國人的性格」
中國飛魚寧澤濤:我是黃種人我是中國人
【轉】陳一丹:中國人信仰的載體是文化
坑蒙拐騙樣樣來 南非不法華商丟中國人的臉

TAG:中國 | 中國人 | 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