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遼寧」號:攻擊!中國國產航母的野望
自2009年中國海軍建軍60周年國際閱艦式到2014年中國海軍建軍65周年,僅僅5年過去,中國海軍卻發生了質的變化,自建軍開始,首次擁有了航空母艦,2012年9月25日,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舉行了隆重的入役儀式,成為中國海軍戰鬥序列的一員。儘管這艘航母是在未完工的蘇聯航母瓦良格號基礎上續建而成的,目前主要承擔科學試驗和訓練任務,但仍然被外界認為是中國海軍正式跨向藍水的最重要標誌。該艦的服役一度引起了全世界範圍的目光,在國內多次引起航母熱,但我們仍然應該看到,這艘航母僅僅是中國航母發展的起點,它身上仍存在不足需要克服,而且可以肯定地說,這艘航母雖然不可避免的會對中國航母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但它所代表的技術特徵卻絕不符合中國海軍的需求,與世界航母發展的先進經驗也不盡合拍。遼寧艦的特點和不足遼寧號原為蘇聯設計的庫茲涅佐夫級航母2號艦,雖然在某些細節上較庫茲涅佐夫級首艦有所提升,但其設計思路與庫茲涅佐夫號仍然一致,是作為蘇聯海軍遠洋作戰編隊的一員參與遠海軍事行動,這裡說的遠海尤其是指距岸較遠,超出陸基航空兵掩護範圍的海域,在這片海域執行作戰,首先必須解決編隊的防空問題,要有效撐起編隊防空傘,只能在編隊里編入可以搭載高性能殲擊機的航空母艦,這就是庫茲涅佐夫級的首要使命。此外,蘇聯海軍的遠洋水面艦艇編隊最重要的使命是執行反潛作戰,作為編隊中艦載機搭載能力最強的航母,也必須對此使命有較大貢獻,實際上,反潛戰能力是蘇聯自發展航母(大型載機艦)的初始目的,自莫斯科級,經基輔級到庫茲涅佐夫級,莫不強調反潛戰能力,前兩型航母幾乎是完全的反潛航母。最後,美國航母戰鬥群對蘇聯構成了持續的巨大壓力,蘇聯海軍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反航母作戰,蘇聯海軍大型艦艇普遍配備了威力巨大的遠程反艦導彈,在反航母作戰體系中,協同空中平台和潛艇一起充當發起反艦導彈飽和攻擊的平台,從基輔級開始,蘇聯航母一直搭載有遠程反艦導彈,有所區別的是,在庫茲涅佐夫級上,導彈發射系統改成了垂髮單元,被埋在了甲板以下,省出了寶貴的飛行甲板面積,有利於艦載機甲板作業效率提升,但在導彈發射時,艦載機作業仍然會被打斷(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庫茲涅佐夫級搭載的近程防空導彈系統上,該系統口蓋高度幾乎與飛行甲板一致,雖然它不佔用甲板面積,但當導彈發射時,煙霧和殘渣仍然會留在甲板上,影響艦載機作業)。非常值得注意的是,類似的對海攻擊任務,在北約各國航母上是由艦載機完成的,雖然理論上庫茲涅佐夫級的艦載機只要搭載合適的彈藥也可執行此類任務,但實際上,該級航母的航空彈藥庫容量非常有限(其容量顯著小於美國海軍同期的小鷹號),要保證充足的對空作戰彈藥,很可能無法搭載足夠的對海攻擊彈藥(對海作戰對彈藥數量的需求相對較小,尤其與對陸打擊作戰的彈藥需求量相比時),這種設計恐怕與蘇聯海軍對航母的實際需求有關,在蘇聯海軍中,航母最重要的使命是防空和反潛,而非其他,正因為如此,庫茲涅佐夫級航母其實是一型強調反潛能力的防空型航母,在其艦載機構成中,防空殲擊機和反潛直升機幾乎各佔了一半,這一點與強調攻擊能力的北約航母大不一樣。遼寧號延續了庫茲涅佐夫的使用哲學,即使細節上有所修改和提升,但仍是一艘典型的防空航母,尤其考慮到其艦載殲擊機與目前的庫茲涅佐夫所用蘇-33非常相似,其防空作戰能力也很可能與庫茲涅佐夫號類似,而且其攻擊力還可能不如庫茲涅佐夫,因為它取消了遠程反艦導彈,而且由於遼寧號搭載的反潛、預警和通用直升機均以直-8型為基礎,因此其反潛戰能力也可能不如庫茲涅佐夫,因為直-8機體較大,比庫茲涅佐夫所用的卡-27系列直升機佔用的甲板面積更大,這會使遼寧號搭載的直升機數量少於庫茲涅佐夫。遼寧號也有明顯優於庫茲涅佐夫號的地方,尤其以遼寧號搭載的國產相控陣雷達最為突出,庫茲涅佐夫號雖然也安裝了蘇聯海軍第一型相控陣雷達,但其性能並不理想,且遲遲難以形成戰鬥力,以至於該級2號艦在建造過程中,修改設計,取消了該型雷達的安裝計劃,轉為採用常規的大型三坐標雷達取而代之。甲板布局上,遼寧號與庫茲涅佐夫號幾乎完全一樣,都採用了滑躍起飛-阻攔著艦構型,甚至連甲板停機位都很類似,從甲板作業效率方面考察,這類布局的航母與彈射起飛-阻攔著艦的航母要遜色許多。現代航母的最大出動架次取決於著艦時甲板的最大停機數,在彈射-阻攔型航母上,經常可見到大量艦載機停在艦首的起飛區,而遼寧號這樣的航母由於其首部裝有上翹的滑躍角,無法停機,無形中會影響最大停機數,因而也就影響其最大出動架次指標。殲-15起飛時,如果保持最大載彈量和載油量,需要使用第三起飛位的長距離滑跑跑道(實際上根據印度人的使用經驗,為了保持一定的戰鬥力,艦載機使用長距離起飛位的情況更常見,這一考慮已經體現在了印度購買的改裝航母維克拉馬蒂亞號上,在早期改裝方案中,該航母的起飛位設置與遼寧號類似,分為長距離起飛位和短距起飛位2種,但最終完成改裝時,只設有2條長距離起飛跑道),而同樣為重型艦載戰鬥機,且起飛重量類似的F-14戰鬥機則只需殲-15起飛距離的一半左右。過長的起飛跑道,必然會影響甲板調度,降低甲板作業的靈活性。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固定翼預警機身上,根據美國海軍冷戰時期組織的試驗,鷹眼這樣的固定翼預警機同樣可以經滑躍甲板起飛,但滑躍甲板仍是其無法接受的,原因就是這種構型會嚴重影響甲板作業的效率。當航母執行防空作戰這類對單位時間最大出動架次指標需求不大的作戰類型時,滑躍-攔阻航母的劣勢並不明顯,可以認為是基本夠用的,但當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則完全無法與彈射-攔阻航母相比。而且航母噸位越大,採用滑躍-攔阻構型的劣勢越明顯。而且滑躍角並不利於艦載機的性能發揮,為了達到同樣的性能,滑躍起飛的戰鬥機需要比彈射起飛的大很多,換句話說,同樣的戰鬥機,採用彈射比滑躍更能發揮其性能。由於上述種種原因,遼寧號(滿載排水量5.8萬噸)在執行防空作戰時,其效能很可能只能達到與戴高樂號航母(滿載排水量4.2萬噸)相當的水平,這無疑是一種巨大浪費。而且戴高樂號採用的是核動力,與常規動力航母相比,它不光對補給依賴較少,而且可以節省出艦內空間以搭載更多航空彈藥和航空燃油。實戰中,減少對補給的依賴意味著生命力的提升,因為為一艘5萬噸的巨艦補給,會花費非常長的時間,它的載油量大約為5000噸,要重新加註或加註大部分燃油,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此時航母既無法機動,也無法有效使用武器。儘管存在種種性能上的不足,我們仍然要看到遼寧號對中國航母發展的巨大貢獻,它實現了中航母從0到1的質變,中國航母未來的發展必將從它的實踐中收穫豐富的經驗。國產航母的野望上述種種防空型航母的不足,只能寄希望在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航母上解決,雖然第二艘航母已經開建的消息已經在央級媒體上曝光,但我們仍然不清楚中國未來航母會具備何種技術特徵。但有一點很清楚,那就是未來真正可以代表中國航母發展方向的不應該是一型防空航母,而應該強調攻擊能力,並且它應該與遼寧號存在較大區別。具體說來,它最應該考慮安裝彈射器,考慮到未來艦艇技術的發展方向,應該優先考慮採用電磁彈射器,雖然就性能而言,目前的蒸汽彈射器技術(以美國航母目前使用的彈射器型號論)仍然夠用,但電磁彈射器可以節約大量艦內空間和重量,並有效減少操作和維護工作量,還顯著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從艦艇的推進技術發展角度看,電力推進已成為未來大中型艦艇動力系統的發展方向,採用電磁彈射器更可以有效利用這種動力系統的特點。外界根據中國軍方及政府媒體報道,普遍推測中國正在進行電磁彈射技術的研發,中文版Wiki百科更是言之鑿鑿地宣稱「中國海軍委託湘電集團製造安裝在下一代航母上的電磁彈射器。已經在2012年製造出多台樣機,正在海軍某科研部進行地面測試。」有鑒於此,未來中國航母完全應該拿出魄力直接擁抱最新技術,對中國而言,無論從蒸汽彈射器起步還是從電磁彈射器起步其實並無差別,因為中國在這方面完全是剛入門的新手,最應該沒有歷史包袱,如果此時仍然分散資源用於蒸汽彈射器這種即將過時的舊技術的研發,既毫無意義,更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其次,中國未來航母還應考慮使用核動力,可以預見,未來中國航母的噸位可能與遼寧號類似,維持在5萬噸上下,這種噸位的航母,採用核動力雖然在建造成本上會高於常規動力設計,但全壽命期成本卻很可能較低,尤其在油價高企的今天,這種可能性更大,採用核動力的好處前文已述,在此不做展開。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國開發航母用反應堆的路子不應該是以潛艇用堆為基礎,因為後者功率過小,法國在為戴高樂號開發反應堆時,出於成本考慮,移植了潛艇用堆,從戴高樂號服役後的表現看,這種做法並不理想,首先功率限制導致戴高樂航速不夠高,另外,由於使用核燃料富集度較低,其換料作業也過於頻繁,明顯高於採用武器級富集度核燃料的美國航母,這些教訓應當引起中國海軍的注意。據2013年《中船重工》報道,七一九所申請的國家科技部「核動力船舶關鍵技術及安全性研究」 863項目和「小型核反應堆發電技術及其示範應用」科技支撐項目正式立項,這條消息被外界普遍猜測意味著中國正在開展水面艦船的核動力推進系統研發。最後,中國未來航母應該強調攻擊作戰能力,不應再沿著蘇聯式防空航母的路子走下去,庫茲涅佐夫的艦載機搭載構成已經飽受批評,因為它既不足以滿足反潛戰需要,也會影響防空作戰的性能。如果可能中國未來航母應該聚焦於執行攻擊任務,不應該讓反潛分散主力航母的寶貴能量,雖然反潛也是中國必須解決的嚴重短板,但發展一型以反潛為主要任務的多用途輕型航母也不失為一種選擇。從技術角度,我們已經明了了中國航母的可能的發展方向,中國能在這條道路上走多遠主要受到技術能力和財政情況的影響,但決定一型武器發展道路的除了這些能力,更取決於一個國家的需求。中國要航母幹什麼所謂大國必須擁有航母之類似是而非的置氣話其實毫無意義,航母雖然是重要的政治和外交符號,但用不用,在哪裡用,用多少都是實實在在需要基於需求考慮的。如果對一個國家而言,實際作戰和執行非戰爭軍事任務不需要,那麼無論其他國家如何發展航母,它都不應該發展,尤其不應該大力發展航母。那麼對中國來說,什麼地方才需要航母呢?這與中國面臨的海洋局勢有關,首先中國近海存在諸多潛在的戰爭可能性,自北向南,東海、南海都可能因為某些原因爆發戰爭。在展開分析前,我們還應該注意到中國航母最可能的對手並不是美國部署在西太平洋的航母戰鬥群,雖然後者對前者可能構成巨大威脅,但要中國的航母戰鬥群達到匹敵美國航母的能力,即便在未來都是難度非常大的。何況,中國還有更有效地剋制美國航母的武器——外界盛傳的反航母彈道導彈,自2006年以來,中國發展反航母彈道導彈的傳言逐年升溫,這種武器可以在內陸發射,射程超過2000公里,且可以對在一島鏈東側活動的美國航母戰鬥群構成嚴重威脅。以這一武器為代表,中國逐漸裝備的新型陸基戰鬥機及新型導彈已經逐漸具備構建圍繞中國近海反介入區的能力。面對這種局面,美國只能通過更高層次的布局調整來應對,戰略層面上這一調整的結果是聯合作戰介入(由空海一體戰升級而來),技術層面上則是探索具有更遠作戰半徑(超越反航母彈道導彈射程)、更優隱身能力(在密集防空火力下保持生存能力)的作戰手段。不光美國航母需要面對越來越強大的防守方,中國航母未來也會面對這樣的局面,下面將循著這個思路分別考察航母在東海和南海可能發揮的作用。在東海,無論是釣魚島還是台灣島,即便爆發海戰,也未必需要航母,前者因為距陸地太近,無論支援還是打擊,陸基航空兵都足夠用了,後者距離大陸距離也很近,而且台灣海峽爆發戰爭,最可能是一場大規模的渡海兩棲作戰,需要攻擊的目標和作戰區域相對固定,陸基航空兵也足夠使用。在這種場合如果派出航母,反而難以施展,且容易遭受對方岸基或海基優勢兵力(相對航母而言的優勢)的攻擊,因此在距離陸地較近的東海,航母並非不可或缺的。南海才是真正需要航母的地方,在1988年南沙海戰中,海上編隊雖然取得了戰術勝利,收復了若干島礁,但卻因為缺乏空中掩護,無力向更南方的海域擴大戰果,在如此遠離陸地的區域,只有航母可以完成爭奪制空權的任務,因此中國航母發展及戰鬥群建設應更多地著眼於南海使用。中國航母在未來南海作戰環境中,必須面對大量不對稱威脅,大部分以中國為假想敵的區域性軍事強國,不可能發展與中國抗衡的大型水面艦艇編隊,它們所能執行的策略只能是以空潛快為基礎的反介入戰略,比如越南海軍已經投入巨資引進俄制基洛級常規潛艇,並已將潛艇兵力建設置於重要位置。而反潛能力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海軍的薄弱環節,即便未來中國將航母戰鬥群投入南海,也首先必須解決反潛問題,才能有效發揮航母的控制能力。前面已經提到以目前亮相的艦載殲擊機和直升機性能論,在一艘5萬噸級的航母上很難實現攻擊和反潛兼顧,理想的解決辦法,可能是專門發展一型輕型航母執行反潛任務,以便主力航母能集中兵力執行攻擊和防空任務,從世界範圍內輕型航母的發展趨勢看,輕型航母今年來發展的一個趨勢是與兩棲攻擊艦融合,其具體操作形式或者是在兩棲攻擊艦的基礎上提升艦載機搭載能力(如西班牙的胡安卡洛斯級戰略投送艦),或者是在輕型航母基礎上強化兩棲戰能力(如義大利的加富爾級航母)。如果把保護中國公民的海外利益和安全納入考慮,那麼發展這種混合型航母無疑是非常應景的。未來,如果類似利比亞這種存在大量中國公民利益的國家發生暴亂,為了有效援救、撤離中國公民,非常需要具有較大自持力和艦內空間、較強直升機搭載能力、較強指揮能力的大型艦艇存在,大型兩棲攻擊艦或輕型航母天然的是執行這類任務的理想選擇,這種場合併不會發生高烈度的戰鬥,因此沒有必要派遣運行費用昂貴的主力航母。如果精力允許,中國完全可以在主力航母之外,適當發展這類混合型航母,只要在設計中預留反潛作戰所需的指控系統,一旦需要,只要將載機更換為反潛直升機就可以扮演反潛航母的角色。明確了航母要用在哪和怎麼用,接下來還有個問題需要考慮,中國究竟該造多少艘航母。需要多少艘航母?航母是個複雜的巨型作戰系統,為了保證戰鬥力,必須花費大量時間維護和訓練,一艘航母全年裡可能只有四分之一的時間可以作戰,那麼為了保持隨時有一艘航母可用,則需保持3~4艘航母的總裝備規模,否則一旦遭遇突發事件,雖然可以應急調動處於維護或恢復戰鬥力狀態的航母,或令處於作戰狀態的航母超期加班,但這種措施難以應付持續的高強度作業,不只會給武器帶來巨大的維護保障壓力,也會影響人的戰鬥力。從保持設計和建造能力角度考慮,保持航母生產線需要持續追加訂單,以瓦良格的改造時間做參考,該艦從開始改造到最終交付大約花費7-8年,如果自行設計建造,所需的時間也可能類似。這就意味著如果保持一條生產線的能力,需要每隔8年左右(如果把論證、設計、投資上可能存在的拖延納入考慮,則可能需要更長時間)開工一艘新航母,如果要保持2條生產線,則投資至少翻倍,實際操作時的投入甚至可能更高。保持2條生產線可以營造競爭環境,通過比價降低建造成本,但在雙倍建造投資面前,競爭可以節省的資金是很有限的。目前的美國和冷戰中的蘇聯均只保有1條航母生產線。航母的使用壽命遠遠大於10年,一般可以達到40年以上,如果保持一條生產線,當遼寧號退役時,恰好有4艘航母在役(包括遼寧號,最新一艘剛剛服役,用於替代遼寧號),第五艘剛開工,按此節奏,在遼寧號入役第30個年頭上,中國可以初步達到隨時有一艘航母可用的狀態。航母之外,中國還缺什麼與殲-15首次著艦相隔不久,美國X-47B實現了首次著艦,這一對比,清楚的表明了在艦載機發展方面,中國距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艦載機是航母戰鬥力的圓心,因此衡量一級航母的戰鬥力,首先必須看它的艦載機門類是否齊全,性能是否先進,目前出現在遼寧號上的主要艦載機只有2大類基本型號——殲-15和直-8為基礎的一系列直升機,按功能分則包括,艦載戰鬥機、預警直升機和反潛直升機,於現代海戰意義極為重大的艦載固定翼預警機和電子戰飛機目前仍然缺位,殲-15作為一型4代戰鬥機,其性能也無法與未來周邊國家可能裝備的5代戰鬥機相比。另外,考慮到中國的反潛弱勢,是否需要發展艦載固定翼預警機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從現實的需求出發,中國可能並不需要擁有超過美國技術水平的艦載機群,但與目前發展最成功的美國海基航空兵對標,仍然有助於我們認清不足。與世界先進水平間的差距不只體現在裝備和技術方面,更可能存在與使用及觀念方面,因為當中國的海基航空兵尚在襁褓中時,美國的海基航空兵已經度過了百歲誕辰。如果以一齣戲劇類比當下中國航母的發展,則幕布剛剛掀起,大戲和高潮還在後頭。作者:吳冕
推薦閱讀:
※施華洛世奇抓緊中國(10.8.23)
※中國狂拋日股6千億警告日本別「胡鬧」?
※天秤座父母PK十二星座寶寶-中國育嬰網
※論語五分鐘|親親相隱——中國古代的容隱制度
※建築學的邏輯架構--中國建築師的理論跋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