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登山鞋頭太硬,下山頂大拇指的問題?

戶外新手,主要走野路。每次下山的時候,不管穿什麼鞋,大拇指尖總會頂到鞋頭。如果穿普通的運動鞋,鞋頭很軟沒什麼感覺,但是運動鞋不防滑,沒法行走崎嶇的野路。如果穿登山鞋,上山還沒什麼感覺,一到下山堅硬的鞋頭頂腳趾頂的生疼,致使行動不便,舉步維艱。

現在我有兩雙登山鞋,一雙駱駝一雙scarpa,大小合適,都是剛好伸進一個手指頭,都有相同的問題,不知如何解決,希望大神指教!


鞋沒穿對,登山鞋的確要略大一點點,目的就是讓你下山的時候不會頂到大腳趾...

腳踝哪裡一般有兩個扣,鞋帶要穿過這兩個扣再繫緊,這樣就不會頂到了


首先 你鞋買大了 第二 買雙厚點襪子


這就是登山鞋中幫的作用了。斜坡為什麼頂腳尖,是因為斜坡自身重力緣故,腳尖前沖了。應該利用鞋帶綁緊,尤其是踝關節的部位,這樣腳尖和鞋尖就能保持間隙。坡越陡,鞋帶綁的越緊。這個坡,不是台階路哦,是野外的野坡。低幫登山鞋和中幫登山鞋,功能的差別主要就是下坡的保護性差別。


1,鞋買大一些,試鞋的時候自帶厚襪子或者羊毛襪,我是穿厚襪子還要留出一指多的空間

2,下坡把鞋帶繫緊一些,特別是中幫或者高幫靴

3,利用杖子和地形,嘗試變換下坡時身體的朝向。


我反對 金坷垃的回答!個人認為, @梁燃 的回答是比較實用並且全面的。

作為一個在所謂的高端實體店做過店長的人,明確的可以告訴你跟運動鞋選擇一樣的穿著感受就可以了。至於 金坷垃 說的一定要大一碼,我只能說,這句話里說的所謂的「一定」,就能看出來是有問題的。

另外,下坡的時候盡量側腳,腳的方向盡量不要跟坡度平行,因為這樣會讓腳在鞋內發生一定的滑動,肯定會將自己重量和背包重量添加到鞋子的最前端,然後根據壓力和接觸面積導致的壓強提升,你的腳趾一定受不了。

登山的時候適當修建腳趾甲,這一點很重要!

另外,關於鞋子的問題, @梁燃 說的非常好!首先根據腳型選擇鞋子,你鞋子再好跟腳型不搭配,就是扯淡!

現在大家對跑步鞋都有很深的研究了,都知道根據自己的腳型,姿態選擇鞋子。那登山這種更複雜的事難道就不能根據腳型和習慣來選擇鞋子?

說白了,欲工其事必先利器,欲爬高山,必先選擇好鞋子


瀉藥。

目前有兩個回答,一個說鞋要買大的,完全是胡扯,這麼說的人往往都是穿個狼爪或者探路者,睡個2公斤多重交叉桿帳篷的老法師,最愛跟你說的就是「玩戶外的都知道XXXXX」。實際上在任何領域的知識分布情況,都是大部分人一知半解,少部分人了解精髓,你懂的。

回到正題,很多人買登山鞋會買大一號,包括我,比如我正常穿44,沙樂華登山鞋45,薩洛蒙登山鞋45 2/3,那是什麼原因呢?真的像老法師說的,為了適應有幾個小時後腳變腫么?當然不是。因為我穿KEEN就只要44。

為了保證寬度一樣,導致長度差很多的兩雙鞋

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大部分歐美牌子的鞋相對於東亞人種都偏窄,在同樣的長度下,腳感就顯「小」了,為了寬度合適只好買大一號。注意,畫重點,為了「寬度合適」才買大一號的。實際上如果你能買到寬版的鞋子,或者買到專為亞洲人腳型設計的鞋子,買正常號碼就行了。

所以,那幫說什麼登山鞋就要買大一號的,屬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點類似於把狗腿腿截肢,對著狗子大喊,結果狗子不跑,他就認為狗子的腿是聽覺器官。

再有就是,就算長度、寬度都合適,還是可能會擠腳,特別是腳趾,為什麼?因為人的腳並不都是一個形狀!大體分為三個形狀,羅馬型、希臘型及埃及型:

這三種形狀,腳最長的突出部位分布在不同的點,如果遇到形狀相差太大的鞋楦,自然不合腳。

再往深了講,站姿和挑選鞋子也有關係,站姿會影響實際的動態腳型:

另外挑鞋子還有個因素就是腳背的高度,不言而喻,同樣的長度、寬度、形狀,不同高度也會影響所謂的「大」和「小」的感覺:

上面說了這麼多,都是為了挑一雙「合腳」的鞋子,而不是為了挑一雙「大一號」的鞋子。

為什麼那些嚷嚷 登山鞋都要買大一號 的說法似是而非呢?道理很簡單,稍微用腦子想想就知道了:

如果買大一號是為了走幾個小時後腳發腫變大預備的,那麼在剛開始的幾個小時里,腳還沒變大,怎麼辦?也就是說你從一開始就穿著完全不合適的鞋子走路咯?穿著不合腳、大出一號的鞋走上幾個小時,有什麼後果呢?就是鞋子不跟腳,鞋帶都繫緊了還是打滑,容易扭腳。

我要走幾個小時腳才會變大啊?會變多大啊?你怎麼知道要買大一號還是大兩號啊?

我買衣服時要不要買大一號預備我以後變胖啊?

所以,這種說法完全屬於內心戲太多。

玩oversize呢你?

買鞋就一個原則,拿腳試,你穿多大舒服就買多大。千萬別買大了,當然也別買小了。還有就是要注意,試鞋時穿厚襪子,別穿個最薄的襪子去試。

另一個回答說買中幫鞋並且繫緊鞋帶的,說的是對的。中幫鞋最上面的兩排或者一排扣,不是裝飾!一定要繫緊所有鞋帶!

另外補充一條,善用登山杖。兩條腿和四條腿的差距。

再補充一條,注意下山姿勢,要小碎步,不要大跨步,著地時要屈膝,減少衝擊:

截圖來自公眾號《雪線之上》


我覺得你的問題主要是鞋不合適,稍微大一點,後幫伸個一指差不多了。高山靴再大半號。另外得剪剪指甲。然後慢慢的多練,不是還有指甲變厚和起繭子這種保護機制嗎


我買的42碼的鞋,但是下山的時候還是頂腳,上次去四姑娘山三峰,一路走的,爽慘,到了山腳,已經不知道路該怎麼走了,還好,最後發現腳沒什麼太大問題。建議:綁緊腳踝,當然,這涉及到力度的問題,綁得太緊,勒的慌,太松,那就要滑到底,穿厚襪子或者兩雙襪子也試過,還是頂,只有勒得慌才能解決問題。


樓上那個梁然的話千萬別信,那就是不懂裝懂的大坑!登山鞋必須買大半號或者一號,任何玩徒步的人都知道,這個是屬於最基本的常識,人的腳在徒步的時候會隨著徒步的持續會腫大的,也就是原本正合適的鞋子,隨著徒步持續大約幾個小時候,就會充血腫大,原本尺碼合適的鞋子就會變的不合適了,如果鞋子穿的尺碼剛剛的好的,必然擠壓腳趾的大拇指,最嚴重的情況會出現大拇指指甲蓋被嚴重擠壓,然後徒步完就要去醫院掀掉指甲的情況。我認識的某個戶外俱樂部老闆,她老婆跟他一起徒步,她老婆因為經驗不足買了相對小一點鞋子,走了一個強度較大路線,回家後直接去醫院掀掉了拇指指甲。

這個問題跟用不用登山仗沒半毛錢關係,至少在輕裝領域上時如此的,登山杖的使用主要是為了減輕膝蓋壓力的,重裝時登山杖時必須的,而不是減輕腳拇指收到的擠壓,我低負重路線從來不帶登山杖,為什麼我大拇指不會被頂?至於鞋帶是需要緊一些,但這個跟中邦低幫關係不大,難道你穿低幫鞋子就不能下山了?現在的3天內路線,許多老手都偏愛越野跑鞋之類的低幫鞋子,哪怕是重裝也時如此,難道人家就下不了山了?比如我吧,3天內的路線大多都穿低幫,更多天數的鞋子才考慮高幫。正經品牌的登山鞋設計合理的話,尺碼你選擇的是對的,無論低幫還是高幫下山都不會頂大拇指的。雜牌的話,本人不做保證。

最後這個東西可能跟腳型有關,我是希臘腳,也就是我大拇指不是我指頭裡最長的,而是拇指旁邊第二跟指頭是的腳趾里最長的。而樓主說大拇指疼,我懷疑樓主的腳應該屬於埃及腳,也就是大拇指是腳趾里最長的,別的腳趾都越來越短的類型,這種類型的腳的話,下山非常擠壓到大拇指。如果我買鞋大半號就行,樓主這樣的我覺得需要大1號比較合適。

還有下山時,樓主的重心的控制,我懷疑樓主下山時,可能有意無意的將全身的重量都壓在大拇指的位置,通過調整下山時動作與角度,盡量分散一下腳的重心分布,雖然完全分散開是不可能的,但一般分散到2個點左右大多人都可以做到,別過度壓在某一個點上。我下山時的重心一般壓在5個腳趾的中心附近,而我腳趾中心位置的腳趾相對我別的腳趾要短一些,因此它雖然受到了壓迫但實際壓迫不大,大拇指跟第二根腳趾額外收到一定壓迫,特別陡的地方,小拇指旁邊的那個腳趾也會收到擠壓,但小拇指一般不會收到擠壓,因為它太短了。。。也就是下山時,我的腳5跟腳趾大致會有3到4個腳趾會可能受到輕微擠壓的感覺。但這種擠壓因為比較分散了,每個實際都很輕微,連續多天也不會受傷或者疼痛。

別少看,徒步登山時的基本動作,腳掌先著地還是腳跟先著地,膝蓋的彎曲度如何更合理身體重心如何掌控。等等,無論上山下山,部分動作不規範的話,通常會造成腳疼或者膝蓋疼,以及額外耗費體力的一些負面影響,樓主有空可以學習下這些基礎知識。總之鞋子選對,下山動作規範,合理分散重力,就算不用登山杖,你連續下山6,7個小時不休息大拇指也不會疼的。


這麼簡單的事情搞得這麼複雜

中邦高幫的鞋,本身就會讓腳固定,所以把腳裸上面一點的的鞋帶繫緊點,用盡全力只求鞋帶不斷的力量,有鞋本身就有裝置強化固定的。所以系鞋帶了解一下

姿勢也重要,水泥路走習慣了,野外肯定難受,要適應,根據情況調整

最後腳本身也需要鍛煉,包括力量和本能反應,水泥路會讓這些退化,我看山民地導在我腳趾碰的眼冒金星的地方,即便和我一樣踢到了,本能反應也會快很多,所以他們一雙解放鞋可以走天下

我感覺傳統的徒步靴就是靠厚牛皮和硬橡膠保護腳,人體工程學和舒適可以適當妥協。想想當年的淘金者,一個麻袋打個結背上就幾百上千公里的荒山野嶺,鞋一旦壞了,和砍掉一條腿沒什麼區別。

普通運動鞋(橡膠底)可能更適合我們現在的短途徒步。路況太複雜或者長途不適合,因為這些高科技面料給個小石塊劃一下就開裂了,接下來就是痛苦,進水,癢,劃傷。再嚴重一點就得終止行程

鞋千萬不要買大的,牛皮的穿一段時間自然會大一點點,大了有個致命的麻煩,磨腳


鞋帶繫緊了。

盡量用腳的側面著地。

使用登山者輔助。

下山間隔30-40分鐘休息一下,把鞋脫了放鬆放鬆。

下山別緊張,也盡量別跑。

爬山前修剪腳指甲。


第一:如果經常出野外,但是非長距離重裝徒步,個人建議使用越野跑鞋,Salomon Speedcross4或者泰尼卡 INFERNO Xlite 3.0都是不錯的選擇,基本上我身邊的領隊和戶外圈的朋友人手一雙的節奏,我個人是配的Salomon的speedcross3和Hoka One One Speedgoat 2,現在基本上帶隊都是用這2雙鞋,凱樂石現在也新出了一款飛翼,我一些在凱樂石工作的朋友天天都是穿著飛翼跑越野賽,感覺質量還是挺靠譜的,你也可以關注一下,挑選一個理想價位的。畢竟越野跑鞋無論是野外出行還是城市休閑都是白搭的產品!

第二: 長距離重裝徒步,登山鞋的選購盡量試穿,我們以前都是先去三夫試穿,試穿玩了再海淘或者找倒爺,不同品牌的鞋子,鞋寬和腳型都是不太一樣的,個人建議選中自己喜歡的鞋子,試穿的時候再大個半碼左右,就是一指手指能放進去,但是手指要貼合,不要留縫隙,試穿的時候還是要穿羊毛襪,有的品牌沒有半碼這一說,這個時候你可以再配一個專業的熱塑鞋墊,或者淘寶買一個越野鞋墊,進行搭配,在長距離徒步的時候,腳步浮腫是再所難免的,晚上抵達營地的時候,及時把腳步放鬆出來,我一般都是帶一雙涼鞋,晚上抵達營地就換上涼鞋。

第三:襪子的選擇非常重要,(不要在襪子的選擇上省錢)在徒步的過程中,一定要選擇一雙專業的徒步襪或者登山襪,CoolMax或者美利努羊毛的,不要在襪子的選擇上省錢,這是我看到很多新手忽略掉的一點,很多人登山鞋買的拉瓦的,鳥的、SCARPA的,但是裡面穿著普通的運動棉襪,甚至有的人直接穿的絲襪,這些極大程度上增加了腳部傷害的幾率。

第四:勤剪指甲!


技術上

1 記得減腳趾甲,尤其大拇指。

2 側著下坡 踏腳點選好,盡量不要用前腳掌先著地,因為小腿的肌肉是比較小的,下坡一直用腳掌著地,肯定是會導致小腿酸痛,並且容易在鞋子內滑動,因為放下去的瞬間,背包加上身體重量,再好的鞋子,也會往前頂。

踩穩了再往下走

3 用好登山杖,下坡放長一些,

4 陡坡屁股或者背包可以著地,降低控制難度

鞋襪方面

要想腳尖不痛,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好鞋子裡面的空間,不讓腳亂滑動,這是最重要的。

如果鞋子軟,就固定不住腳,一定往前沖的

試穿的時候,腳前面一定是要有空間的,但整個腳能比較好的固定住。

這樣一不容易滑動,二滑動的時候,腳尖不容易頂到前面,自然就不容易痛。

鞋子越硬肯定越重,一般的輕裝或者短線不會用那麼硬的材料,那麼中邦低邦好的品牌的確是好用一些

一般是買比平時穿的大半碼,一碼太多,半碼的話,厚襪子一穿,就差不多了,至於腳腫,我倒是覺得一般不會很大區別的。

這裡要注意,很多人對自己的鞋子合不合適,其實新手分不太出來,他們只是覺得舒服就行,如果經常跑步,用腳比較多就能很清楚知道自己腳要哪種鞋子。

像我這種就是比較容易頂的,我覺得一般人要比我大拇指還長也不是很容易。。。

網上攻略一大堆,實際實用的極少,因為那些看似分析得很到位,列舉各種鞋子品種的,未必能幫助你。

國內的鞋子,都是簡單分類,不會區分那麼詳細的腳形之類的,淘寶不會寫那麼詳細,客服自己也搞不清楚這些東西,問了基本白問,如果海淘,顯然更不好嘗試,萬一要換貨,來回麻煩,也不像淘寶那麼方便換選,專業一點的鞋子價格也不菲,動輒上千,對工薪階層來說負擔還是有的,而且鞋子是比較主觀的東西,可能同樣一雙鞋適合你,未必適合其他人。

比如說,很多人說買大半碼的鞋子,問題是。。。很多鞋子。。。淘寶上根本沒有那麼多碼給你選,比如斯卡帕很多碼子就沒有。。。像我穿39-40,我想找39.5嘗試,就木有。。。

國內網上買的,不合適,試過直接退,可以一次多買幾雙對比,效果會比較好(例如不確定碼子,直接買兩個接近的碼,選自己要的,另外一雙退掉,這個不是非常道德。。。一定不要弄髒弄壞鞋子。。。),馬上就是618,如果要買,可以去看看

實體店我沒去過,有網友說可以現場在店裡的斜板上站著,感受腳是否滑動,或者感覺好不好,但我周邊沒有,我其實覺得如果老闆很懂,哪怕比網購貴一些,也可以接受,有些店打折後價格比網上便宜,但我關注不多,所以這其實是個優勢,可以了解下。

最後不管是店裡賣的還是網上買的,其實不太知道實際穿起來效果到底如何,畢竟戶外穿過就退不了了。所買鞋的時候,一定要多嘗試,沒太多捷徑,也不是說看知乎上大家講講就完事兒了,你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鞋子,你穿自己現有這幾雙鞋子,爬多了,就會有體會,可能你找到適合自己的鞋子要一段時間,不要太著急。

還有兩點特別重要

一個是襪子,徒步專用的,便宜的雜牌幾十塊錢就可以,比較厚,夏天當然熱,但走起來就不會特別覺得熱了,厚襪子能吸汗,對我這種腳步不太愛出汗的人來說,穿一天會有點潮,但晾一晚上就幹了,第二天還可以穿,另外一雙留著保險。

一個是鞋墊,我買的便宜的,好像有種氣墊,大概一兩百,我當時覺得貴就沒買。

買的是一種要自己修剪。

這兩個可以在鞋子大小不太合適的時候,非常有效的調整鞋子裡面的空間大小,關鍵價格不算貴。

我的兩雙鞋子,一雙迪卡儂,好像是兩百多還是300多,一雙斯卡帕重裝鞋,這個比較貴,是為長線預備的,非常重,如果重裝,對體能消耗應該會大很多,但包裹性,固定性,保護性都強得一匹

輕裝一天的線,我都是穿運動跑鞋,李寧的,200元不到好像,加跑步應該有一千多公里了,還是挺好穿的。有越野跑鞋或者低邦徒步鞋肯定比跑鞋好用,下坡還好,不算很滑,例如香港衛徑,或者惠州羅浮山,還有幾個其他的山,都是土路,但沒有碎石之類的,我覺得還挺好。

我第一次走武功山的時候,也是腳疼得受不了,但不止是腳尖,主要是腳掌,特別嫩。。。整個腳底板都疼,現在看應該是鞋底太軟。還起了2個水泡,指甲蓋大小。

後來去船底頂,去韭菜嶺,都沒有那次那麼疼過,其實是同一雙鞋,只是我特地買了徒步用的厚襪子,還有鞋墊,所以這2個是特別推薦的。

不過還是很疼。。。有些驢友就沒有這種感受,所以選鞋不會像我這樣這麼糾結。


有過幾次上下經驗的簡單回答一下,

首先是鞋型是否匹配腳型,如果選譬如La Sportiva這種本身大部分鞋型鞋頭就較窄的且腳型屬於寬腳的,高強度下山中很容易就擠壓腳趾。義大利三強里(穿過較多的型號),Scarpa根據鞋型和年代版本會有較寬的適合大部分國人的型號,例如老的Kailash以及大部分的接近鞋,Zamberlan基本全型號都適合,就是價格偏高,

其次是襪子的選擇,一般我會搭配coolmax內層加羊毛外層,前部加厚款,如果鞋子尺碼留的合適建議再單獨配上SIDAS這樣的鞋墊,尤其是可以熱塑的(誰用誰知道,甚至可以提升所有鞋子的腳感)。

最後就是下山的技術很重要,不同地形和路面用的技術會有區別,例如跟踏步等等。

補充一下,歐洲產的鞋如果是膠底記得國內重新補個有機膠水,最好就選挪威縫或者米其林縫的底,上一張最愛,即使爬爬5K的山也都完全可以,出街配褲子也沒問題只要能忍受單只幾公斤的重量即可。


瀉藥,下山一需要藉助登山杖,二你可以試一下把衛生巾墊在鞋裡,往上揪一下不會磨腳趾頭


腳側面受力。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