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婚禮成為自嗨廟會,記住這些知識點
五一假期剛剛過去,相信許多人都參加了婚禮。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婚禮上遇到什麼趣事?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著幾段發生在江蘇鹽城的一個酒店的婚禮現場的視頻,貌似「醉酒的公公在婚禮現場,大庭廣眾之下,強吻了新兒媳婦」。
↑江蘇鹽城婚禮事發現場視頻截圖
此視頻一出,便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和幾乎一邊倒的強烈譴責,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可以說震驚到三觀被刷新。
而當事人則稱這只是按照鹽城地方傳統的「鬧新娘」習俗,做出了看似親吻兒媳、實為假親吻兒媳的「表演」動作。在鹽城當地確有鬧公公和新兒媳的慣例。為迎合這一風俗,當地的大部分婚慶公司甚至有一套專用的裝備。但相信無論對新郎新娘還是公公婆婆來說,這都是一件頗為難堪的事情。
↑部分網路新聞截圖
「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被中國人稱為人生四大喜事。對很多人來說,洞房花燭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儀式之一,是美好愛情的見證。但一些與現代社會通行價值觀相悖的習俗,使得原本應當留下美好回憶的儀禮蒙上了陰影。所以,婚禮陋習真是要不得啊!
那麼婚禮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呢?
現代婚禮沒有固定的形式,有人偏愛傳統的中式婚禮,有人喜歡浪漫的草坪婚禮,有人崇尚莊嚴的教堂婚禮,還有人選擇成為「裸婚」一族。你以為西方的婚禮中新娘都會穿潔白的婚紗嗎?其實也未必。英國電影《時空戀旅人》(About Time)中女主角就穿了一襲紅裙,帶著甜美的笑容,走上了婚禮的紅毯。
↑電影《時空戀旅人》
總的來說現代婚禮可選擇的類型也越來越多樣,新奇別緻的婚禮形式受到更多年輕人的追捧。
「婚姻」原寫作「昏因」
今天我們所說的「婚禮」大多指的是婚慶典禮儀式,一段婚姻關係通過這樣的儀式獲得社會的承認和祝福。而中國古代的「婚禮」則是指以「六禮」為基本規範的一套較為完整的婚禮制度。從現代的角度看,「六禮」所包括的儀式實際上只是婚禮的前奏曲,這是古今「婚禮」一詞的差異。
「婚禮」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在古代,「婚姻」寫作「昏因」,即「男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是說在我國古代婚禮中,男方通常在黃昏時到女方家來迎親,而女方隨著男方出門。《禮記·婚禮》有云:「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
我國關於婚禮的最早記載是《儀禮·士昏禮》,其中規定了結婚的六道程序: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統稱「六禮」。六禮主要用於貴族士大夫,但對庶民要求稍寬。
↑ 光緒《大婚典禮全圖冊》局部
據考究,我國比較完整的婚姻制度形成於周代,隨著朝代變更,或繁或簡,或有變更,始終沒有脫離六禮,都是以六禮為基本規範。因此六禮是我國古代婚儀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和基本程式,也成為幾千年來現代新人結婚時遵行的參考準則。
宋代朱熹作《家禮》,將「六禮」簡化合併為納采、納吉、親迎三項,類似現代的求婚、訂婚、結婚三部曲。元明清三代,朝廷頒布的《士庶婚禮》就是依據《朱子家禮》制訂的,但品官卻必須嚴格依照古禮舉行「六禮」,以顯示官民之間的等級差別。
古代有「伴郎」「伴娘」嗎?
在現代婚禮中,伴郎伴娘一定是很重要的角色,通常由新郎新娘的好友來擔任。
很多人認為,伴郎和伴娘是從西方引入的角色。其實在古代中國就有「儐相」一說。「儐相」一詞在周朝就有,俗稱「娶女客」(男方這邊的)、「送女客」(女方這邊的),意為婚禮中陪伴新郎的男子和陪伴新娘的女子,主要負責在婚禮時幫助主方接待賓客,收取禮品,陪伴在新郎新娘身邊等。
在講究「仁義禮智信」的古代中國,婚禮在很大程度上是側重禮儀的。在當今社會中,結婚已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自由戀愛,自願結婚。現代婚禮中的儀式都化繁為簡,但有一些傳統依然沒有隨著時光消逝,流傳至今。
總的來說,現代婚禮儀式是一個中西合璧的產物。當前中國流行的所謂婚禮儀式主要以90年代由台灣婚慶公司帶入的一套操作流程為模板。(對,這就是真相)
這個模板兼容中西婚禮儀式,滿足了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口味,並將傳統婚禮喜熱鬧的方面發揚到極致。
CFP圖片
以大多數人會選擇的形式較為簡單的傳統酒店婚禮為例,在決定辦婚禮後首先要開始商量結婚日期、聘禮等相關事宜。婚期的話一般會在日曆上選一個黃道吉日,不過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節假日辦婚禮,方便親朋好友到場參加。所以每到五一十一假期這樣的婚禮旺季,你的錢包還好嗎?
接親:古人寫詩,今人堵門
婚禮當天的第一個環節是接親。大紅花轎和浩浩蕩蕩的迎親儀仗隊,是我們經常在古裝劇中看到的場景。
接親環節承襲自中國古代婚禮中的「迎娶」之傳統。
迎娶是婚禮中最首要的禮儀,遠在夏代就已經流行。據唐代《通典》記載,男方至女方家迎娶之制,始於周代。迎娶的交通工具,則因時代和地域而異,周代用「墨車」,其後改為富有喜慶象徵的彩車、花轎之類;到了現代,已經改用現代化的飾有花朵氣球的汽車。歷代迎娶均為隆重大禮。
現代迎親大車隊 ↓古代迎親大花轎 ↑
後來,由於迎娶禮儀隆重,在北方地區形成了婚禮前夕的「晾轎」活動,大概就是先來個綵排的意思。
此外,從北朝時起出現「催妝」的習俗,即女方出嫁需要男方多次催促,才梳妝啟行。唐宋時,改為催妝樂曲或催妝詩。到了清代,泰州等地則採用送催妝柬的形式。現如今,催妝禮儀多已淡化或消失。
新郎手拿捧花到新娘的房間接新娘,伴娘們會通過各種遊戲進行阻攔,為了抱得美人歸新郎和伴郎們可是要使出渾身解數。
有網友分享過一個關於堵門的趣事。新娘是博士後,新郎和伴郎也都是博士。結婚當天堵門題目有:
1.請說出新娘發過幾篇文章、專利。
2.說出新娘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那篇雜誌的名字。
3.新娘博士論文的題目。
4.新娘正在申請的項目名稱。
5.新娘目前的研究方向。
在諸位伴郎的幫助下,新郎見招拆招,無奈之下,伴娘團放出大招:讓新郎現場合成MCM-41!MCM-41是啥,我也不知道,可自行百度……終於娶到你,還好我沒放棄,幸福來得好不容易,才會讓人更加珍惜(捂臉)。
《詩經·國風·周南》中有一首賀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叫做《桃夭》。十分貼切地渲染了接到新娘後的喜慶氛圍。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first look:西式婚禮習俗
大家可能看過一些照片,新郎看到穿著婚紗的新娘後激動到落淚。
First look實際上是傳統西式婚禮中的一個習俗。在婚禮之前,新郎不會看到新娘穿婚紗的樣子,而這最神聖的一刻則是作為儀式的一部分,留在了婚禮當天。
現在很多國內的婚禮中也加入了這一浪漫的環節,這是在慌亂又熱鬧的婚禮日中只屬於兩個人的小時光。當兩個人四目相對時,看見的是一段全新的旅程,看見的是同一個未來。不過由於文化差異,在國內的婚禮中要實現first look環節其實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比如在之前的接親環節,新娘可以穿秀禾服、龍鳳褂等來代替婚紗。
婚宴的正確打開方式
婚宴歷來是婚禮的重點,因此參加婚禮很多時候又稱「吃喜酒」。關於婚宴的時間南北方也有所不同。南方多在晚上舉行宴席而北方則多為中午。待賓客到場落座後,婚禮儀式正式開始。
行鞠躬禮:婚禮中新郎新娘一般都要行鞠躬禮,即三鞠躬。這承襲自古代的拜堂儀式。古代拜堂又稱拜天地或拜花堂,是婚禮過程中的最重要的儀式和同時也是婚禮的高潮,通常是新婚夫婦同拜天地和互拜。而現代婚禮中的三鞠躬則更多的是表達對父母和來賓的感謝。
交杯酒:是中國傳統婚禮儀式之一,在古代稱合巹(jǐn),即新婚夫婦合飲交杯酒,象徵夫婦合體相親。此禮儀始於周代。合巹杯則是古代婚禮上用來喝交杯酒的專用杯子。明代胡應麟的《甲乙剩言》中提到「合巹玉杯」時說:「形制奇特,以兩杯對峙,中通一道,使酒相過。兩杯之間承以威鳳,鳳立於蹲獸之上。」
↑ 西漢青銅合巹杯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倒香檳:西方人在婚禮上把香檳倒入香檳塔後,現場的親朋好友都過來取香檳酒,把香檳酒喝掉,共同分享新人的快樂與幸福。而國內婚禮上倒香檳則成為一種形式,寓意幸福的源泉在人生的道路上順流而下。
扔捧花:新娘手捧花起源於歐洲中世紀的古老習俗,在西方人的觀念中,捧花是婚禮的守護使者,可以守護婚禮上的人們免遭厄運及疾病的侵害,後來逐漸引申出更多的含義。新娘向在場未婚的女性扔出手中的捧花,接到花束的女孩一般會被認為是下一個結婚的人。
婚宴結束後往往還有鬧洞房的習俗。鬧洞房在古代稱「鬧房」,是指眾人到新房同新人一起喧鬧逗樂以示慶賀。出現於漢代,此後一直流行至今。舊時規定,新郎的同輩兄弟可以鬧新房,老人們認為「新人不鬧不發,越鬧越發」,並能為新人驅邪避凶,婚後如意吉祥。但這一傳統習俗在今天卻演變出諸如「鬧伴娘」這樣的陋習,因此很多婚禮都省掉了這一環節。
有人說,婚禮是一個大型、尷尬、自嗨、荒謬和自相矛盾的廟會,婚禮的流程只是商業化的結果,是後天環境灌輸給我們的刻板印象。加上新聞報道中婚禮上頻頻發生的各種令人不快的事情,因此很多人選擇「裸婚」。
也有人說,我們用儀式記錄人生。人這一輩子,就是由不斷地一些節點、一些儀式,讓我們記得我們這一輩子,讓別人記得我們這一輩子,讓我們記得別人這一輩子。而婚禮,就是這樣一種儀式。當我們隔著年月,回想起當時的激動與浪漫,一天就能抵上數十載,任誰回憶起來都是甜的,這,就是婚禮。
你家鄉有哪些婚禮習俗?
這個五一假期,你的錢包還好嗎?
參考文獻
《中國傳統婚禮服飾的發展趨勢研究》,林琳,北京服裝學院,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撰文|程援探編輯|楊颯 陳雪
主編|周立文 副主編|殷燕召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