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解謎】40.「《易》更三聖」的說法確切么?
《易》更三聖之說,流傳已久。但是,這「三聖」所指為誰?其說法卻是不一致的。所以,這種說法本身是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的。
首先提出《易》更三聖這一說法的,該是東漢的班固,其在《漢書·藝文志》中是這麼說的:「《易》曰:宓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虐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顯然,班氏是將伏犧、文王、孔子作為「三聖」而言的。此種評說,不能說是準確和科學的。
第一,「伏犧」是歷史時代名稱,不是具體的歷人物,將歷史時代當作人名與周文王、孔子這樣的具體歷史人物放在一起以稱「三聖」,是不準確、不科學的。
第二,伏犧時代產生卦畫之後,到了神農時期文字產生並開始使用,這才有了注以文字的《連山》易,黃帝之際又有《歸藏》易的整理本出現。《連山》有八萬言之巨,《歸藏》則為四千三百言,這種情況本身就說明了《歸藏》是改《連山》《根》卦為首而成《坤》卦為首外,又是在《連山》八萬言基礎上,經過刪繁就簡的一個節本。這種歷史情況又說明,《連山》、《歸藏》所標誌的,正是《易》經在卦畫產生之後,在義理上一個重要的豐富和提高的歷史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伏犧卦畫的出現,沒有《連山》與《歸藏》兩個不同的發展、提高階段,以及這兩個歷史階段的相繼傳承,就不會有《周易》的產生!由此,作為史家評論《易》經,略去「神農」、黃帝兩個很主要的《易》經發展時期不提,就不能算是歷史、唯物、辨證、求實的說法。
第三,周文王推算以蓍草棍的根數為工具,利用八卦卦畫進行卜筮,其子姬旦從卜筮的角度刪改卦、爻辭而成《周易》,扼殺唯物辨證哲學思想體系的歷史傳承,而推行「神道設教」的愚民之術,對中國古典哲學的傳承與發展,對於中華民族的社會文明發展進步,是一個極大的損害,將這個姬昌作為甚麼「聖人」而行歌頌,則更是不適當的。
大約是人們覺得班氏之說,將歷史時代名同具體的歷史人物相混而言「三聖」,確實不倫不類之故吧?於是,就有人又進行了修正:以文王、周公、孔子為「三聖」。然此種提法亦同樣不科學。因為,除了我們前面說到的不應將扼殺中國古典哲學傳承、而利用哲學經典搞卜筮的文王父子作為「聖人」外,此種提法還將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對中國古典哲學傳播作了重大歷史貢獻,念念不忘「播之於天下而不忘者,其惟道矣」的軒轅黃帝,也給排除在外了。
依我的研究所見,今本《周易》中的卦辭,並非都是文王所作,其爻辭也並非都出自周公旦之手,就連「十翼」,除了《文言》之外,也很難說全都是孔子所作。因為,卦辭、爻辭、《彖傳》以及《象傳》、《繫辭》等文字中,都有孔子所說的「古之遺言」。所以,《易》經在漫長歷史上,其傳承、演變過程是相當複雜的。因而,我們的研究也就不能簡單化。而是因當秉持一種歷史、唯物、辨證、求實的審慎態度,盡量從多角度、多學科,進行綜合性的科學研究,才有可能接近於歷史的真實。
《易》更三聖」之說,是不確切的。
推薦閱讀:
※《易經》六十四卦之同人卦
※易經全文及譯文|六十四卦詳解 (二)
※易經解謎之卷首語:開宗明義
※國學講座|周易培訓|易經培訓|周易教學|易經講座|學易經風水
※44-易經證釋-清-陸宗輿 > 2-易經證釋-清-陸宗輿